儿童心理辅导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辅导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范文1

盗传必究

案例分析

案例三

一、案例材料

倩倩五岁,活泼聪明,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伙伴都喜欢她。倩倩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也很忙,因此平时对倩倩的照顾较少,倩倩多数时候由大学退休后的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对她相对溺爱。最近妈妈发现,回到家的倩倩裤兜里总是装着幼儿园的物品,有时是一个小玩具,有时是珠子或者橡皮。老师甚至发现倩倩把幼儿园里的贴纸藏在鞋里带回家。老师很奇怪,平时乖巧,招人喜欢,并且生活无忧的倩倩,怎么会这样?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倩倩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偷窃

B.

欺骗

C.

偷拿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倩倩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倩倩可能还不太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

B.

倩倩在幼儿园或家中某次无意拿取别人的东西,没有被发现,致使形成了习惯。

C.

倩倩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D.

家庭的不良影响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检查一下教室里可能会导致这种行为的环境布置

C.

倩倩出现把玩具归回原位等良好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D.

每天放学前对倩倩进行搜包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家长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暂时让倩倩不要去幼儿园

C.

关心倩倩,多给予倩倩陪伴的时间

D.

平时要教育儿童捡到东西要还给失主,用过的玩具要放回原处

题目5

5.【多选题】如果正巧发现倩倩出现了该行为问题,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个别处理该行为,引导倩倩主动承认错误

B.

让倩倩在大家面前承认错误

C.

立刻进行严厉惩罚

D.

答应倩倩帮她保密

案例四

一、案例材料

童童长得身强力壮,虽然只有4岁,但个头超过了同龄人。他力气大,爱打架,邻里及幼儿园的孩子都打不过他。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们都躲着他。老师家长反复批评他,他口头答应不再打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会儿憋不住劲,又去打人。每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状,说他又打了谁,或是毁坏了谁的东西。听到这些告状,童童爸爸总是在家揍他一顿。但是后来发现,打也没有用了,童童在小朋友面前越来越霸道。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童童主要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自控问题

B.

攻击性行为

C.

社会交往能力不良

D.

多动症

题目2

2.【多选题】童童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年龄小,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B.

童童在攻击被人的经验中,体会到了成功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以后就更可能采取同样的手段。

C.

教养方式。父母经常用强制或打骂方式教育他。

D.

童童对外界刺激作出了歪曲的解释,并建立了错误的信念,同时也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不知用何种方法解决矛盾和愤怒。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童童友好的行为立即给予表扬。

B.

对童童的错误行为立即进行惩罚或隔离。

C.

对班级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

D.

进行社交技能的训练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适当体罚

B.

以身作则,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

C.

教会儿童发泄自己不满的合理方法

D.

让童童少接触其他小朋友,减少冲突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问题,可以用到的行为矫正的方法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代币制

B.

模仿法

C.

系统脱敏法

D.

合理情绪疗法

案例五

一、案例材料

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多动症”,到医院检查后,服药4个月,没有效果后停药。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现在是全年级的最后一名。小强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有好几处生意,平时很少回家,但只要一回家,就给小强带来大量吃的、穿的、玩的,小强物质上的要求,父亲从来是毫不含糊地予以满足,而对于小强的学习和其他问题,父亲基本不过问。小学毕业时,父亲回家听说小强成绩不好,一怒之下,把小强痛打一顿,打过后,父亲又生悔意,给小强很多零花钱作为补偿。

小强的母亲是家庭妇女,每天开车接送小强上下学,由于小强是二胎(有一个姐姐),家里一直希望把唯一的儿子培养出来,将来经营家族的大产业。母亲几乎把全部精力和爱心都倾注到小强身上,上初中更是托关系进入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但没想到,小强这么不争气,学习实在吃力,而且屡屡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多次请家长。母亲觉得很没面子,回来就训斥小强,母子二人竟由争吵到动手厮打起来,他们母子已经有三个多月互不说话了。

小强自己也想把学习搞上去,无奈自己的基础太差,怎么学也赶不上别的同学,这个学校又是全市重点,学生间的竞争很激烈,对学习差、纪律松散的学生,同学包括老师都排斥,老师找小强谈话时就曾建议小强转学。有的同学背后说小强是“弱智”,还有的同学到老师处告状,认为小强上课影响了他们学习。小强自己也认为,管住自己并且把学习搞好“比登天还难”。比如上课时,小强总想认真听讲,但不知怎的,就开始说话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每天回家都下决心,刻苦学习提高成绩,但就是上课听不懂,作业总出错,现在是同学不愿和小强玩,母亲和小强不说话,小强自己懊恼生气,也不写作业,混一天算一天。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多选题】通过材料描述,小强存在的发展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学习困难

B.

自我评价低

C.

厌学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父母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低

B.

期望过高

C.

缺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D.

放任不管

题目3

3.【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老师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高

B.

惩罚过度,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C.

缺乏和小强及父母的深层次沟通

D.

没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氛围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加强与小强的沟通,倾听小强内心的声音

B.

正视小强学习能力,调整对小强的期望

C.

捕捉小强的进步,经常给予表扬和强化

D.

引导小强多学习身边亲戚与邻居的同龄孩子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强调学习的竞争性,促进其学习动力的提升

B.

转变小强的社会角色,如让小强担任一定的班级管理职务

C.

提供小强体会成功的机会,激发成就动机

D.

订立合同契约,约束小强课堂的违纪行为

E.

把原来基础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小强的榜样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范文2

一、谁是特殊儿童

(一)智力偏常

1.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2.学习能力低下的智力落后。

(二)感觉缺陷

1.听力缺陷;2.视力缺陷的儿童。

(三)交往障碍

1.学习特殊障碍;2.语言和言语障碍儿童。

(四)行为障碍

1.情绪障碍;2.社会适应困难儿童。

(五)多重严重障碍

兼有多种损伤,如大脑麻痹兼智力落后、盲聋、严重的生理和智力损伤。

二、本校特殊儿童现状

(一)精神发育迟滞学生10人(有医学证明学生)

分布在各年级情况:一年级1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1人、四年级最多共5人,六年级1人,比例为1.5%。

(二)心理、行为问题学生分布

呈现为三、四年级平稳,两头增多的状态。

1.一年级存在的主要问题:智力问题、行为问题一年级共四个班,班主任反映有较突出心理、行为问题学生达到八人。一年级一班的李某某语言障碍、多动,行为问题。一年级二班的罗某某上学恐惧,天天在学校门口大哭大闹,不进学校,每天搞得妈妈满头大汗,扛进教室才肯罢休。马某某语言障碍、行为问题难以沟通。一年级三班妈某某边缘智力72,张某某智商确诊为43,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一进教室就不停地大喊大叫找爸爸,让全班随时陷入无序状态,确诊为好动症的唐某乐,还有一年级四班何某某、孙某两名男生多动等等。

2.高段主要心理问题为:情绪管理、品行问题五年级李某、高某等行为问题、品行问题学生,造成课堂管理难题,让科任教师难以控制课堂,常常出现教学无序的状态。六年级封某某抑郁自虐;千某某家庭问题造成心理问题;六年级三班秦某某双面性格,在校乖巧懂事人见人爱,可是在家和母亲一点不如意就发脾气、关门一两天不上学。

三、特殊儿童心理教育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就是一把金钥匙。针对当前学校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和抑郁,学习相关心理知识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精神发育迟滞(俗称弱智)

1.是否“弱智”两个指标:一是智商70分以下;二是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差,有严重的行为障碍。

2.弱智比例:占同龄人的2%-3%左右的孩子我校各年级学生都在120人左右,所以年级有两至三名学生精神发育迟滞,是在正常范围内。

3.边缘智力等级:智商为70-85他们属于学习困难性人群。这个智商范围的孩子,除了少数有行为适应困难,划入“弱智”,大部分都在学校读书,混杂于正常人群。他们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的人群,只是越往高年级,知识学习越发困难。

4.如何对待弱智、边缘智力的儿童

1)相信他们像铁树一样总会有开花的时候老师要从心底接纳他们。其实他们的行为,就好像是我们生病时的状态,自己是完全无法控制的。告诉自己:他们是晚开的花,需要我们更大耐心、更多的爱去浇灌。

2)冷处理:不去理会他的不当行为当他发出声音时,只要不影响你继续教学,就不要去激怒他,让他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3)热处理:强化那些符合我们愿望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握握手、摸摸脸等等,也可以给予物质奖励一颗糖、一包小点心等等。案例:六三班史某某,一年级时智力只有四十几分。还记得入学时,行为表现是满地爬,语言方面只会从嘴里蹦出一个个含混的字,完全无法语言沟通。三年级再次走进他们班级,上第一节科学课。同学们专心致志。我正讲得起劲。突然,他狂叫一声,让我一愣有点不知所措。放眼望去同学们处变不惊,旁边的杨亮抚摸他的头,对着他耳朵说着什么,一会就风平浪静了。课后,我好奇地问缘由。同学们说,班主任李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他是我们班的老幺,大家要多关心他,爱护他,让他在班集体慢慢长大。当时,我的感动真是无以言表。我想正是班主任把这个难题,当作一个教育的契机,让同学们从小树立了关心弱者的意识。同学们才形成了关怀弱小、保护弱小的良好美德,才会形成良好的班级文明行为。现在的史某某,可以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独立的上厕所、洗手。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智力水平也略有提升。如果我们每个教育者都有一颗爱心,都能遵循特殊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情绪障碍的或中度智力落后的儿童,会开始表现出较好的社会。

(二)多动症

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心理功能障碍。这种孩子,如果你不知道他是多动症,是心理功能障碍。课堂上你一定就会觉得他故意捣乱,完全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处理不当,会产生强烈的愤怒感和挫败感,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1.特点:听力、智力正常发病率为3-10%,男多于女,患病的高峰在7-14岁,到青春期症状多消失缓解。按此比例,班上有2-3人多动。案例:一年级三班的王某某,长着一对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模样非常讨人喜欢,却是典型的多动症儿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的身体里好像有个发动机,完全不能自制,在驱使他不停地活动。他频繁离开座位;不停地拿东西放东西,批评他他却是一片茫然。2015年10月5日在儿科医院,进行了智商、查血、视听整合连续测试报告,智商为103分,但是测查中多动事件次数达到31次之多,明显偏高,确诊为多动症。

2.多动症儿童教育做到“三要三不要”一要多鼓励多表扬,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不要歧视他们,以免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二要加强孩子注意力培养。帮助他们学会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克服分心的弱点。不要让他做事有头无尾、丢三落四。三要让他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不要以为“多动症”的孩子好动,而过分限制他们的锻炼。老马、石妹双管齐下,唐某某家长也能正确面对,积极配合老师。通过近一年的辅导,孩子有了明显进步。老师们切记,对于这类孩子,一定不能不让他参加体育锻炼,更不能以罚站的形式解决问题。否则,下节课的任课老师,会为你的错误行为买单,更难以控制课堂纪律。你的错误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更加多动,让你烦恼不断。

(三)个别心理辅导方法

不同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气质特点。因此,对同一个刺激也会有各自不同的反应。方法不当会造成学生的身心伤害。教师要提高个别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抑郁型的抑郁质学生——暗示法、和风细雨式谈话法案例:封某某胆小敏感多疑,课堂上多次发生用铅笔尖疯狂划自己的手背的情况,让年轻的班主任惊恐万分也不知所措。辅导方法:暗示法、和风细雨式的谈话方式。

1)创设交往环境,使学生有归属感。我把他带到心理咨询室,关上房门隔离喧闹,让他有安全感。

2)主动关心,获取学生信任。轻轻地抚摸他的头,给他喝一杯热水,让他稳定情绪。

3)倾听。尽情让他宣泄心中的压抑。让他哭出来,摸着他的手,给他力量。原来,班里有四名女同学,长期不高兴就拿他出气,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由于长期压抑,找不到正确的处理同学关系的方法,才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出现了严重的自虐行为,并每次伴随严重的胃疼、呕吐的生理反应。

4)解决矛盾冲突。立马找当事人了解情况果断处理。让女同学当面诚恳赔礼道歉,并表示坚决不犯。

5)与他母亲沟通,了解家庭情况。转介他到儿科医院咨询进行心理治疗。

6)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班主任武老师及时沟通,时常关心鼓励他。用积极想法替代消极想法,帮助他与心中的榜样李宜航结对子,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每周定期进行心理辅导交心谈心。通过五个多月的全方位的关注和心理辅导,现在他腼腆忧郁的脸上,渐渐又有了一丝丝笑容。

2.不可遏止的胆汁质学生——“冷”处理后回马枪法、逐步推进法等等

3.活泼型的的多血质学生——频繁提醒法、深刻印象攻击法等。

4.安静型的粘液质学生——耐心说服法、逼上梁山式紧盯法等。

四、如何与特殊儿童家长沟通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范文3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心理学是一门必修的课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就整整学习和钻研了两年的心理学。如今社会上的青年包括非师范类的大学生,要获得教师资格证、报考教师,心理学是必考科目。作为一个教师,你的知识面是有限的,文科教师可能不通数理化,理科教师可能不懂诗词歌赋,都无伤大雅。但不论是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如果不懂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你就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教师。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教育心理是教师应有的专业属性。

作为一名中小学生,我们现在不必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但我们必须懂得:健康的心理是我们今天校园求学、明日立足社会乃至终生幸福生活至关重要的基础。社会上有的人虽然拥有财富、地位,可是并不幸福,就是因为缺乏健康的心理。生在福中不知福,自寻烦恼,陷入痛苦深渊不能自拔;甚至心理失衡,恶性膨胀,从赌博中寻求刺激,在吸毒中自我毁灭,酿成了悲剧。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年,是全县最早大规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区之一。实施七年来,已经引起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宣传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连续七年全县领先,杨桥学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杨桥心理健康教育获得邵阳市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中国教育报、中国中学生报、科教新报刊登了杨桥心育的通讯,《教育》、今日邵东报、邵东电视台均对杨桥心育做了专题报道,教育部和兄弟省市官方主流教育网站以及大中小学校园网站纷纷转载我镇心育经典案例和心育经验作品。如今,杨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邵东县一个德育品牌,以杨桥为中心的心育名师工作室是我县首批六个名师工作室之一,也是全县唯一一个落户农村乡镇、跨学科、跨级段的名师工作室,正在向全县辐射。

今年以来,我镇广大教师特别是心育辅导教师,在心育园地辛勤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涌现了大批乐于奉献的优秀心育辅导教师、心育先进个人,涌现了大量不怕困难、健康向上的优秀学子,在座教师、学生就是这些先进人物的代表。此时此刻,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很有价值,非常值得。借此机会,我特别向大家宣布两个好消息:一是以杨桥为实验基地的心育原课题(年立项)在省教育学会获得二等奖,二是邵东心育工作室的心育新课题在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成功立项。好事成双,这两件大事都是今年上半年值得庆祝的喜事。

下半年我个人将应北京心育专家之邀参与重要心理学著作的编写,我们的心育工作室将开展一系列活动,融入全国心育大潮。心育路上我们任重道远。为此我们要扎实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一、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以活动课为主,通过活动,寓教于乐,事半功倍。开展心育活动课比赛,把抽象的心育理念融化在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二、完善心理辅导室的布置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心理辅导教师要善于搜集资料。心理辅导室的布置,既要符合中心学校的统一要求,又要体现本校的特色。

三、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范文4

一、“立体交叉”模型构建及理念解读

1.“立体交叉”的含义

“立体交叉”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利用跨线桥、地下通道等使相交的道路在不同的平面上交叉。”生活中,我们已充分认识与感受到各类立交桥的优势。“立体交叉”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对固有框架的创新。

2.学校德育、心育与儿童品德的关系认识

学校德育与儿童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品德分别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道德与品德关系密切。道德,是社会性、群体性的意识形式,个体将道德要素内化后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为品德,二者相互促进而又彼此独立。品德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现象”,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品德心理倾向的“稳定”也有益于个体心理矛盾、困惑等消弭与化解。

3.德育与心育“立体交叉”模型构建及理念解读

为了更好地整合德育与心育资源,联通与优化德育与心育流程,发挥学校政教处与“知心话吧”的互补功能,基于心育或德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践行以“问题”为中心,在发现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有所发现的理念。课题组经过充分地讨论交流及论证,重点吸收了道路建设中“立体交叉”的思想,构建出“三层立体‘并联’、四步有序‘串联’”的“立体交叉”模型,力求彰显以下教育教学理念:

(1)心育层,即心理健康教育,由“生”“析”“化”“长”四步依次推进。“生”,即儿童具体心理问题的产生、由来;“析”即对儿童具体心理问题的分析、研讨;“化”即儿童问题心理的破除、化解;“长”即教学相长,教师在“析”“化”儿童心理问题过程中业务水平得以“长”进,学生在此过程中心理素质得到良好地生“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及时总结儿童心育案例,向理论层面增“长”。

(2)品德层,重点围绕传统的品德心理结构“四因素论”展开,即知、情、意、行。儿童品德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与心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都直接地作用于儿童“知”“情”“意”,进而影响其“行”。

(3)德育层,即道德教育,主要由“选内容”“择方法”“通途径”“施评价”四步依次进行。选内容,并非是为了区分具体德育内容的好坏,实际上也无法分辨,而是为了在某一时间节点凸显某一德育主题,以我校为例,政教处依照“月有主题、周有重点”的原则编排具体的德育内容。择方法,围绕具体的德育内容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式。通途径,意在保证儿童德育的过程,主要为时间、家校合作等。施评价,对儿童德育全程进行反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自主提升。

(4)模型中贯穿三层的“枢纽”柱,是学校德育、心育及儿童品德诸多板块之间“立体交叉”、相互促进的枢纽,也是学校德育与心育流程联通和优化的集中体现。

(5)力求体现“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一命题”,显现德育的基础性和宽泛性,故将德育层置于模型最底且设计成最大圆片。

(6)品德层置于模型中间,一是展现儿童品德与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互联关系,二是诠释德育与心育本是“殊途同归”,最底层的德育和最上层的心育,它们的目标都是培养品德高尚的儿童,模型中两者所处位置与目标方向虽然明显不同,但可谓“殊途同归”。

二、实践反思

1.“立体交叉”:是思路,不是道路,当切实灵活地运用

当儿童出现具体的心理问题时,如儿童厌学症,我们并不是机械地依据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去直接“析”“化”问题,而是及时下移至品德层,与儿童的“知”“情”“意”等相结合,推敲学生厌学的根源与走向,务求分析切实到位。同时,还下移至德育层,适时地“通途径”,将家校合作与个体心理辅导两方面相结合。最后,我们还对厌学案例进行了总结,适时向理论领域增“长”,并进一步作用于德育层“选内容”板块,择时进行群体性教育。

2.“立体交叉”:着力实践,尚需理论思维来进一步指引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范文5

一、做好“三多”工作,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

案例一:李XX,江苏省大丰市三龙镇第二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二(1)班学生,今年8岁。父母一直在哈尔滨打工,每年只回来看望他一次。孩子想念爸爸妈妈时只能通过长途电话说上一些话。目前,他一直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公、外婆虽然精力尚好,但与冬冬缺乏沟通。冬冬后来变得沉默和懒散了。班主任目睹着冬冬的变化,果断地采取了“三多”行动:多召集几次与老人们的见面会,引导老人们了解儿童心理,学会沟通策略;多组织几次手拉手活动,倡导全体同学以实际行动加入到手拉手活动中去;多开展几次特长竞赛活动,丰富留守儿童及其他儿童的业余生活。现在,冬冬开朗多了,做事也变得认真了。

案例分析: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不力、缺乏抚慰、疏于照顾等原因一直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小班化教育实施以后,我们的教师已经有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他们的身上。我们通过学校的帮助建立好“三多”活动制度,努力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并通过“三多”工作,努力让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困扰而影响发展。

二、扮好“三重”角色,让特殊家庭儿童健康地成长

特殊家庭儿童因为特殊的背景更需要特殊的关注。我们的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意义,把握小班化教育优势,扮演好成长向导、心理医生、爱心妈妈的三重角色,让这些特殊儿童获得健康的成长。

案例二:柏XX,我校二(3)班学生。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在外打工,一直与爷爷一起生活。她从小缺少母爱,养成了寡言少语、不思进取的习惯。班主任和课任教师一起为她制定了个人发展计划,并充分运用班级“心情驿站”(心理辅导站)、“谈天说地”(每日一次的晨会对话课),引导她表心迹,长见识,获自信。

案例分析:爱心和智慧是小班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只有在有爱心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的智慧才能在学生心中扎下教育的根,结出育人的果。一个所谓“特殊儿童”的成因是复杂的,要改变他,使其个性更完善,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心血的浇灌,更需要耐心!我们要坚信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无限潜能,我们要坚信教育能创造奇迹。

三、发挥情感教育功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1)发掘资源,拨动学生的心弦。“资源”不是外加的,而是来自教材、学生的本身。一(2)班王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她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来”字的写法,就充分运用形象记忆的手段:一片肉加上两点芝麻,再加上一片肉,用竹子串起来后粘上两叶菜,就成了“来”一串肉。

(2)满足需要,舒展学生的心灵。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至爱,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正是我们小班化教学的风格。因此,我们从学生的愿望出发,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目标的上限与下限、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指导的分类与个别、伙伴的合作与助教、作业的推荐与自选等的组合式教学,让各类学生都得到情感的满足、兴趣的调动。

(3)展示成功,放飞学生的心愿。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我们以阳光角、档案袋、创造苑为展示窗口,努力实现过程评定、成长记录、多元评价的革新,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得到赏识、放飞理想的通道。

四、挖掘闪光点的价值,让问题学生看到前进的希望

挖掘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正纠偏,是转化问题学生的成功经验。这虽不是小班化教育独有的东西,但是在小班化教育中我们可以做得更加完美。况且,学生人格的塑造中就十分需要认识这一价值。

案例三:张XX,我校四(3)班学生。由于家庭照顾不够,养成了喜欢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有一次,班级临时调换教室。他在新教室发现了课桌里的牛奶,就趁别人不注意时将它喝了。班主任李老师了解情况后,就跟他讲清利害关系,并利用他说话守信的长处希望他自己想办法处理好这件事。果然,他在第二天就赔给了人家一瓶牛奶。老师趁势表扬了他,给了他自信。现在,他再也不拿别人东西了,还天天帮班级倒垃圾做好事呢!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范文6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超过两千万,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虽然改革开放距今已三十多年,但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工业已成为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生力军,随之“农民工”在城市也应运而生,“留守儿童”伴随农民工的出现而出现。许多农民千里迢迢进城打工,迫于城市昂贵的学费,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转到亲戚朋友家就读,更有甚者干脆把孩子丢在家中让邻居看管。自从离开那天起,孩子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失落,因为他们都是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这一时期他们非常天真可爱,总爱把一天所发生的见闻回家后唠叨给父母听,若回家见不到朝夕聚室而居的父母,就会心灰意冷,这样长期以往在青少年中极易形成孤独症。据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中焦虑心理的占27.4%,抑郁的占27.6%,易怒的占22.7%,这些孩子大都表现为语言倾向沉默,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我村有一个孩子今年14岁,8岁那年父母一起去__打工,把他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照管,家中十多亩地,爷爷平时还要做杂工。自父母走后第二年起这位可爱的孩子变得孤独自闭,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很快下降,直至最后厌学,性情暴躁,常与大人争吵,最后干脆辍学。12岁那年不得已父母把他带到__,据最近了解已患有自闭性人格障碍。据日本波筑大学心理学教授松原达哉先生所创立的生活分析理论指出,留守儿童往往表现为“缺少动力、缺少目标、缺少气力”,这一案例表现的特殊性虽然尚不充分,但足以说明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产生的诱因。据不完全统计在留守儿童中72.3%的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针对上述现象,作为农村教育机构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当地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帮助留守孩子使之健康成长。作为行政机构应建立农民工务工档案,对于有技术的农民工在城市的收入应当很客观,有能力带孩子在当地就读接受更好的基础教育,政府行政干预拒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行为。对一部分无技术的农民工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培训农业技能,使之在家能安居乐业,使他们的孩子都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以至得到更多的关爱。

作为教育教学机构以学校为载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研究应纳入重要日程。一是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有关部门要组织心理教育专家和具有心理学知识的志愿者队伍,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学校要开发有关校本课程,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加强心理健康辅导。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农村中小学要指定心理辅导员,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家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辅导。要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三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注重素质教育,注重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在人文的关怀中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从小失去家庭的教育与监护,他们离开大人后行为上无拘无束,严重影响了他们良好习惯及人格品质的养成,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根本无法判别是对是错。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处于他律阶段,自律性很差。据调查发现,在200名留守儿童中,爱睡懒觉的占65%,起床不刷牙占71.5%,不吃早饭的占22.7%,不洗衣服的占91.4%。从这组数据看出,他们确实缺少必要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更有甚者,为了多睡一会,竟向爷爷奶奶撒谎说肚子疼,不吃饭,估计快上课时匆匆赶到学校,等到下课时买包方便面充饥。还有一部分学生纠集在一起到某一学生家打游戏,看电视一玩就是十二点多,干脆几个人拥挤在一床,形成夜不归宿的现象。有一所学校的三名学生得知同村的李某在外打工回家,三人结集在一起当晚偷走了李某9000多元积蓄。经调查三位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时常有偷窃行为,后经

公安部门介入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并责令其家长监护这些同学。这一案例说明留守儿童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阶段,家长的言行对他们的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加之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较为特殊,因此只要大错不犯,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的态度。调查中还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不听祖辈的管教,祖辈也只能听之任之。由于缺少他律性,他们生活散漫,无学习动力,无目标计划,在学校学习成绩较差,经常丢三落四,生活无规律可循。怎样才能有效地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护与教育,其意义重大。作为教育行政机关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新农村教育的路子。

(一)建立政府统筹的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采取层级管理由政府到责任人逐层分片到户,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建立档案,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作定期、定量、定性分析,尤其对一部分留守学困生更应加强管理,一部分留守学生年龄很小,很天真,若能正确引导,他们会积极配合,这一时期就需要责任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美国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将影响行为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孩子越小犯错误的几率越高,这就更进一步要求我们的老师和监护人用积极强化的手段给予他们的行为以愉快的刺激,从而更加有力的促进留守儿童积极行为的出现。同时也更进一步要求我们的老师认真研究教育心理学。

(二)建立以学校为载体的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模式

有条件的学校,应对留守学生作寄宿式管理,学生吃住在校,由学校统一安排作息时间,使他们能全天候在教师的监护之下。并由专职教师对留守学生建立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定期与家长联系,或召开学生家长会议,着重解决留守学生在校期间所表现的突出问题。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一个“爱”字,这是他们最想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用自己的情爱来弥补他们心灵深处早已失去的父母之爱。一代师表霍懋征说过,“父母之爱是血缘本能,天下之理;老师之爱是道义和美德,更加神圣和崇高”。留守儿童内心深处都有难以言表的失落感、空虚感,这种失落和空虚源于和亲人的长期隔离。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失去父母之爱是很可怜的,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妇联、文联、关工委等组织一起行动包片到人,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有了爱的基础,他们会配合学校的工作,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就会对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有一种悦纳的感受,同时对学校的整体管理工作也是一种促进。

这里的生活质量是指留守儿童在家中的饮食卫生、营养摄取、居住条件等生活状况。当前虽然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可农村的饮食卫生等生活质量不容乐观,这些留守儿童他们大都和祖辈或亲朋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依然延用着很传统的方式。祖辈们年龄较大、体弱多病,有的甚至患有传染性疾病,无法料理正常生活;有的居住条件较差,室内摆放无秩序;有的地方压水井较浅,用水质量差,水质碱化现象严重。虽然父母在外打工挣了些钱,但为了建设房屋无心来改善居住的环境。这样的生活环境极易导致病菌的侵扰。其次,由于祖辈年龄较大,加之离集市较远,购物不便,有的出现一日三餐“饭就馍、馍就饭,一坛酱豆吃一年”的现象。这些留守儿童他们父母只能在年终回家一趟,来不及洗刷他们的衣被,小孩子没有养成洗衣叠被习惯,床上长期不整理,室内环境真可谓“脏、乱、差”。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极有可能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损害。抽样调查显示,留守孩子因卫生差导致疾病的占11.6%,这些患病的孩子早晨不吃饭,到学校附近的小店买零食充饥,校园附近的很多小店卫生状况更是令人担忧。去年就有一所小学因学生吃过期食品造成三人严重腹泻、呕吐现象,经调查这三人全是留守儿童。

造成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另一个原因是:一旦离开父母他们除了睡懒觉外,很少愿意从事一些体力较强的劳动。加上缺乏营养,身体机能下降的现象较为普遍。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七年级14岁的留守学生在百米赛跑中男生平均值为20.3秒,女生为23.4秒,结束后大都感到气喘吁吁,体力不支。一部分留守孩子因缺乏营养面容肌瘦,目光呆滞,虽然家长考虑到孩子的营养不断寄钱回家,但这些孩子并没有用在补充营养上,而是拿钱进台球室、网吧、游戏厅等。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家不做家务、升学率的隐性竞争等导致许多学校体育课开设不足等。

作为教育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促进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和社会实践课程,增强学生体质。同时在寄宿式学校里要合理搭配学生的膳食,以补充肌体所需的营养,确保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格。也只有健康的体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健康意义的学生。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调研,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为留守儿童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疗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目前,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同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此外,受出外打工的家长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影响,留守儿童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有48%的孩子学习成绩为较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

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建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

(一)以当地党委、政府为主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

在学校,乡镇党委与学校领导、学校领导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包保责任人(任课老师

、指导老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每年签订责任状或责任书,建立梯级包保制。包保期间,各负其责,协调管理。在村里,应成立由村干部、无职党员、德高望重的长者、妇女和群众代表组成留守儿童管理小组,对本村未成年人出现的各种情况,利用村规民约、伦理道德、各种法律法规等进行评判和监督。(二)以教育部门、学校为主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

中小学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应逐步发展为寄宿制学校。学校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并进行动态管理,年年更新,确保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生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制度,积极建立一整套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体系。

(三)以组织部门、关工委为主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

有条件的地方可组建由组织部门、关工委牵头的“六老”义务家长队伍。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六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对留守儿童学习的辅导和监督。本着就近就亲的原则,由“六老”志愿者担任留守儿童的“义务家长”,并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这些“义务家长”一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另一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进行教导,行为进行引导,心理进行疏导,生活进行帮助。

(四)以民间力量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