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范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实施程序;评价

教育部修订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甘肃省教育厅颁布的《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部分。而研究性学习,必修学分15分,所占比例最多。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实施程序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

一、实施程序

我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分三个阶段,按四个步骤进行。

(一)三个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首先,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等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问题以后,学生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内容包括: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建立资料室并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类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提倡多样化,即撰写实验报告或采取开辩论会、

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等方式,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

答辩。

(二)四个步骤

1.准备工作

(1)教师培训。开学初,举行指导教师培训会,主要目标是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指导能力的提高。

(2)学生动员。开学初,召开学生大会,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价值。

(3)资源准备。包括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图书、资料)、物质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仪器)。

2.选题工作

(1)教师报题。各学科组定主题,每位教师提供1~2个研究课题报学校教科室。

(2)学生选题。学生根据学校公布的指导教师和课题开设目录,选择适合自己的指导教师及研究课题。

(3)确定课题。在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教科室组织各年级组和学科组负责人召开课题评审会,对每个小组的课题进行评审确定。

3.研究实施工作

(1)学校公布确定后的各小组课题及学生选课名单。

(2)各指导教师负责建立课题小组,推荐组长1名,记录员1名,并指导小组制定、填写《永昌一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教师制订、填写《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工作计划表》,撰写指导

教案。

(3)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学习方式主要是小组合作研究,辅以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结合。

(4)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记录研究情况与各方面的收获。此本由学生保管,指导教师定期检查,作为平时评价的重要依据。

4.课题成果展示

(1)总结。在规定的学时内认真完成了研究课题,期末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总结》,组长主持写出1份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整理后报送学校教科室。

(2)展示。每个小组成员依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特点,结合自己的特长,选择恰当的成果表述形式,向指导教师提交1份个人成果或总结,指导教师整理后报送学校教科室。表述形式不拘,主要有各种类型的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活动设计方案、实物模型、多媒体软件等。

二、评价

(一)评价内容

1.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

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意见等。

2.学习和研究方法、技能掌握情况

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二)评价手段、方法

评价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我校制订的定量评价标准如下:

1.考勤(20分)。迟到1次扣1分;缺席1次扣3分。由指导教师负责评定。

2.表现(30分)。“表现”主要指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信念毅力、合作分享、交流表达等方面的表现。由指导教师与小组长协商评定。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范文2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引入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目前已逐步在全国铺开。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不同的,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现在之所以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地倚重了“接受性学习”,并将其置于学习的中心。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活动之中的。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方式”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利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提供的诸多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内容,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高中政治课教学,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传统教学模式,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自己选定的现实问题,走出课堂,进行自主的研究、探索活动,把课堂小情景与社会大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各种能力,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整合性人才打好了基础。

三、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实践

如课堂探究活动。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讨论和交流,而后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结论,最后进行验证反馈。以学习“必修1――商品的概念”为例,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问题1:水、空气、阳光是不是商品?问题2:农民生产的粮食是不是商品?封建社会时,农民把一部分粮食当作地租交给地主,这部分粮食是不是商品?如果把一部分粮食赠送他人呢?问题3:某皮鞋厂生产的一批皮鞋,当它们放在仓库中时,是不是商品?当它们被运到批发市场供零售商买卖时,是不是商品?当它们被零售商放在店面上出售时,是不是商品?问题4:一个同学在教师节时买了一束花送给老师,这束花是不是商品?

又如角色扮演活动。即创设各种实践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学习,让学生在所扮演的角色中,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如在学习“必修2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学生家长、校长、人大代表、教育局工作人员等不同的角色,就学校收费问题举办一次模拟听证会,让参与的学生体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意义,也会给其他观看的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价值观辨析活动。即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辨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进而按照自己较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支配自己的言行。这样就通过价值观辨析活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如在学习必修3“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时,我利用教材中的两则道德两难问题――“朋友为别人当‘’该不该揭发、拾金不昧该不该获取报酬”为情境,分正反两边,进行辩论,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为本框的学习主题―“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作好铺垫。

四、思考与体会

1.“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学科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看,和实验班相比,非实验班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总体上略低于实验班。但从我们对学生的问卷和访谈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我们这种新的教学尝试是非常满意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比较踊跃,参与热情逐渐提高,主体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部分问题或课题要求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自己去调查访问,自己制作研究成果。多数问题或课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辩论和发言来展示,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有好处的。可以说,完成一次研究性学习课题或在课堂上探讨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一次综合能力的检验与提高。

2.教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是“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改革获得成功的关键。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必然要求课堂是开放的。开放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开放的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控制与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知识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此外,由于学生拥有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教师的信息量,且课堂是开放式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弥补自己信息上的不足。

3.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是“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必须始终不能忽视的问题。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研究性学习比拟的。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都是必要的,而且应该相辅相成,不能刻意为了迎合研究性学习,把简单的知识复杂化了。

4.着力提高师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在这种学习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与所提出的问题有密切关系,所以提高师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讲,强化问题意识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总结概括学科中的问题,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讲,要从以回答问题为课堂主要活动内容转变为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习主线,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2001,5,29.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范文3

我于20xx年xx月在xx市xx学校进行了六个星期的教育实习。我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五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下面是我对这段时间实习个人鉴定:

这次实习我的主要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为期两个星期,指导学生完成主题班会《诚信在我心中》及组织班级友谊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完成教案数为四份,试讲次数为四次,上课节数为六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查找语文学科的资料及参与制作网络环境下自然学科图表复习专题网站;教育调查:选题,合作设计问卷,问卷发放,问卷统计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指导:为期两个星期,指导初一班部分学生完成班级主页的制作。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我想更应该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各方面的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为信息化发展添砖加瓦。从这这几项专业实习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在学校学的专业知识不管是理论还是技术还不够细致,不够深入,比如网站的制作及帮老师做一些课件时发现自己的技术还是比较欠缺的。我们所学的更多的是一些入门的基础,而且理论学习方面根本没有应用到实践中。这次实践是一次很好的练兵机会,我学习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四、建议我希望我们学院以后能多和中学联系并和他们建立长期的基地关系,并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包括课题的研究开发,教学设计,学科资源网站的建设等等,并把这些任务都布置给我们。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以为我们教育技术做一个很好的宣传。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范文4

一、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

学校应成立由校长、有关教育教学部门负责人、各学科教师代表等组成的学校课程方案制定小组,具体负责学校课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高中学校课程方案要报所管辖的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课程方案形成的基本程序如下:

(一)科组提出科目开设方案。各科组根据学校规模、学校教室、功能室、实验室和教学设施等资源及本科组的师资、课程模块的先后顺序和预测的学生修读情况,在本学年结束前提出下一学年本学科必修课、选修课开设方案及课程说明。

(二)学校公布课程开设表。学校课程方案制定小组对各学科提交的科目开设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并在本学年结束前公布下一学年供学生选择的所有课程开设表。

(三)学生选课。学校在公布课程方案后,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及选课指导意见,并对学生提供选课辅导,学生根据意愿和学校课程方案自主选课,填写高中课程修习计划表。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要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执行修习计划过程中如确实需要可调整高中课程修习计划,但必须在学期结束前10周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在下一学期进行调整。

(四)学校排课。班主任及有关老师对本班学生填写的选课单进行统计和汇总,并将结果上报学校课程方案制定小组。学校对全校各班汇总上来的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排出下一学期课程表。学校按每周35学时进行排课。

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时可以集中使用也可分散安排,平均每周3学时,保证必要的学时用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和在校内开展研究学习。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应不少于3个课题的研究。

社会实践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每学年安排一周(按5天工作日计算),社会实践包括参加生产劳动、军训、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其中高中阶段安排军训不少于7天。

社区服务由学生在课外时间为社区提供公益性的义务服务,三年累计完成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少于5小时。

学校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要结合子女的实际情况把意见反馈给学校,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学校要提供更为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

学校在每周的课程表上要安排班级活动、校本教研等活动的固定时间。

(五)学生制定自己的课程表。学生依据学校课程表确认和调整自己所选的课程,制定含有课程名称、上课时间地点、授课教师名字等要素的个性化课程表。

学校课程方案形成后,学校形成了学校学段(或学期)课程表、学生个人课程表、教师个人课程表、场室(包括课室、实验室、操场、自习室等)安排表。

二、学分认定

(一)学分认定的基本要求

学分由具有普通高中学历教育资格的学校负责认定。国家承认具有普通高中学历教育资格的学校按照规定认定学分。学分分值为整数。普通高中学校的学分本省内互认。外省转入的学生的学分,由学校根据学生的修习情况、考核成绩并对照课程方案进行转换、认定,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二)学分认定的依据

1.学科类课程学分的认定

学分认定以学科模块为单位,并按模块规定的学分值进行认定。

学生修习的学时数达到规定要求、考勤符合学校规定、模块考核合格可认定学科类模块学分。

选修网上课程及大学课程的修习学分,由所在学校作出相应规定并公布后后予以认定,但最多不超过6学分。

模块考核不合格的,必修模块允许补考或重修,选修模块允许补考、重修或另选。

2.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分由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及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制定有关标准或办法并公布后按有关程序认定。

研究性学习活动共15学分。学生每年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且三年累积不少于3个研究课题。其学分认定条件为: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有完整的研究过程并有记录;有课时保证;由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完成;有课题研究成果。

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每学年2学分。由学校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和实践的效果等进行认定。

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学校依据既定程序和社区提供的有关学生服务的对象、时间、项目、体会以及被服务者的意见等情况汇总认定学分。

在社会认证机构获得的技术技能证书与相应学分的认定办法另行制定。

(三)学分认定的基本程序

学校确定课程考核负责人课程考核负责人提交学生考核成绩学科组审核教务处复核主管教学校长确认学分管理员记入学生学籍表并存档。学分认定程序中的各个环节,有关负责人必须签署意见并签名。

(四)严格学分认定纪律

学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学分认定工作,加强对学分认定的管理和监督。对违规认定和虚假认定行为除取消其认定的学分外,还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认定学分:

(1)课程模块考核不合格;

(2)未经学校批准,课程模块的实际修习时间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的六分之五;

(3)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

三、学生档案

(一)学生档案的主要内容

学生档案主要包括:学籍表(含基本情况、班主任评语、修习成绩)、健康状况表、学生体质监测表、德育考核表、成长记录袋、综合实践手册。

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最有代表性的各种作品(如作业、论文、手工作品、表演录像等),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成就与进步,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综合实践手册含研究性学习活动登记表、社区服务登记表、社会实践登记表。

(二)学生档案的管理

学生档案主要以文档、图片形式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其档案由学校根据实际实行归口管理。学生作品实物可由学生自行保管。

四、班级管理

(一)实施新课程班级实行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行政班管理为主、教学班管理为辅的班级管理模式。

(二)行政班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集体组织,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重要场所。行政班设立班主任和成立班委会。要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供学生存放学习用品。积极开展以行政班为主的各种集体活动。

(三)教学班要设立科代表或教学班班委会。任课教师要负起教学班的管理责任,要加强与行政班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表现。

(四)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学生走班选修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指导、心理辅导和安全教育,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学生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的建设和引导,充分发挥其影响和作用。

五、其他问题

(一)必修课与选修课

所有普通高中必修课必须100%开设,选修一课程的开出率省一级学校应达到所提供模块的80%以上,市一级学校应达到70%以上,其他高中原则上达到60%以上,选修一课程开出率暂时不能达到60%的学校要创造条件,尽快达到。

选修模块开设应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来确定,学生选课比较集中的模块应尽量开设,不能开设的课程要对学生做好解释工作,并尽快创造条件开设。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协调学校课程方案,制订有关规定,引导和鼓励学校间在师资、场地、教学设备设施等方面实现共享。

(二)教学质量监测

各地级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应方案,定期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抽查、测试和评估,有效地监测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省人民政府督导室将不定期对普通高中学校进行教学水平评估,以确保我省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

(三)学生毕业资格

各普通高中学校应在每年秋季开学一个月内将高一新生名单分别报送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范文5

一、课堂创新教学――语文新课程的长久主渠道

自从16世纪欧洲开始出现编班上课以来,班级授课制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一直成为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时至今日,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长久主渠道。但这不并意味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等同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死气沉沉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讲,新课程要大力推进的是创新教育,新课程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思维,鼓励质疑,张扬个性。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词语解释以词典的解释和课文注释为统一标准;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主题,以教参的分析为统一标准;文学鉴赏,以专家的理解为统一标准……,统一的东西太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感悟的自由,窒息了创造,磨灭了个性,丧失了自我。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一个扼杀个性、压制自由想象、禁锢标新立异的课堂环境,是不利于创新思维存在和生长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种种统一,不再强求一致,不再盲从权威。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应是统一的评价模式,应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显示与发展。只有创设“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才能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灵活;也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倡导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就本质而言,研究性学习就是创设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的生活道路。”(苏霍姆林斯基语),在这条道路上,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去发展[1]。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它应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科特质,依托语文学科载体,立足语文教材和课堂。选题要紧扣学科课程,反映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是单篇课文的研究,如《祝福》:“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可以是多篇课文的综合或比较研究,如“从《拿来主义》和《灯下漫笔》看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特色”,“刘兰芝与杜十娘的反抗精神的比较”;可以是课文的拓展性研究,如“鲁迅小说中的市民形象分析”;可以是与语文相关的其它社会生活和文化专题,如“江南水乡与水乡文化研究”[2]。

三、图书馆――引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神圣殿堂

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下一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中学校大多有着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它是学校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知识的殿堂,是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的教育职能内涵十分丰富。第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图书馆通过它所收藏的古今中外文献和丰富的报纸期刊,帮助学生突破时空的局限,汲取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从而培养高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健康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操。第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图书馆资源可使学生突破课堂教学囿于教科书的局限,汲取科学营养,开拓知识视野,提高文学素养,达成文化积累,还可以了解世界动态,培养多元化的观点。它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而且可起到课堂教学无法起到的作用。第三,培养学生的信息利用意识和获取信息的实际能力,其中包括能运用各种检索工具、检索系统和检索手段获取信息;能根据需要筛选信息、剔除冗余消息,以有效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组织,为我所用;能消化、吸收并创造新的信息和知识[3]。图书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已逐渐为许多学校和语文教师所认识,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开始把教学的目光,从课堂转移到图书馆、阅览室,从单纯的反复分析教材到鼓励学生、乃至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教学课时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有目的地阅读。

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做到,一是加强指导,科学选择:要指导和帮助学生从众多的读物中遴选适合不同学生、不同目的、不同需要的书刊,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解决浩翰的书报资源和有限的阅读时间之间的矛盾,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以求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效益。二是要开展活动,交流成果:如撰写书评、读后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以及撰写新书简介、新书海报等等,在广泛的读书活动中形成人人读书的氛围和风气,吸引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四、网络天地――激发兴趣获取知识的便捷途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载体,更是语文学习激发兴趣、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便捷途径。在学生学习中,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计算机信息网络都是可供利用的便捷学习工具。第一,计算机网络为学生预习工作提供重要帮助: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语文的预习离不开对课文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关材料的搜集,以求对课文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计算机网络是最便捷的工具。第二,计算机网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习惯的形成:长期以来,由于语文学习主要依靠书本,受单一性的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难以激发,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难以培养,而计算机网络丰富生动的语文资源,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了,语文素质自然也就提高了。第三,计算机网络是解决学习难题的有力支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学习的难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请教于人,可快速、准确地解决许多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成为学生解决学习难题的有力支撑。第四,计算机网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文人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通过上网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参与网上讨论,丰富了知识,加深了社会阅历,有效提高了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当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优势为我所用的同时,也要加强指导和监控,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

五、社会生活――汲取生活营养提高语文素养的丰硕根基

语文与生活同在。社会生活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指向,又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广阔的社会、丰富的生活,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最大课堂和根本教材。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引导学生用明亮的眼睛观察精彩的世界,用心去感悟广阔的社会生活,善于观察,精于思考,勤于采撷。所谓“时时浏览社会之书不字不学问,处处采撷生活之花有枝皆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愫和习惯,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体验,引导学生“反刍”生活,用生活作为课堂语文学习的最好注解,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汲取营养,又将语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也是“大语文”教育的根本要求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工厂企业,融入自然山水,探访名胜古迹,参加社区活动,关注社会改革……无一不能与为语文教学鲜活的课程资源。

此外,文学社团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的重要途径。组建文学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活动,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培养文学新人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创造条件,组建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指导文学创作,鼓励发表交流。通过开展诗歌朗诵、小品表演、戏剧演出、文学笔会、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学社团活动,为学生发展特长、彰显个性、提高素养提供广阔的平台。缺失了文学社团,语文教学天地将暗淡无光;只有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语文世界才能满园春色、大放光彩。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不能缺失以上途径,但又不止于上述途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语文教学天地才能一片广阔。

参考文献

[1]吴绍晋. 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误区探析[J]. 福建教育,2003,(11B).

[2]邹兆文.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科特质[J]. 语文知识,2002,(8).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范文6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认识

新的课程计划将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国家课程中新增的一门必修课程,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许多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开设这门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地、探究式地解决与自身联系密切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同时获得积极的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2]。

增设这门课程,在宏观上有利于改进我国基础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微观上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非学科课程知识的总和,更不是“非主科”内容的总和。它是对前几年提出的“活动课”的继承和发展[2],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确立一套或多套解决方案,进行试验和探究,其中可能变换各种方法,反复循环直到成功(或失败),总结经验,最后以一定的活动向外界作出反馈。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首先是学生自主性:在信息技术部分和劳动与技术部分,学习内容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或学生实际给出,在学习过程中就提倡任务驱动式的探究性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部分,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参与活动和研究等一系列步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则主要作为以上三个部分的载体,其本身就明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课程的实践性也是一大特征,是由自主性所引发的。

其次是内容的综合性。活动中牵涉的知识、技能一般是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的。信息技术部分大力提倡课程整合,反过来其它学科提倡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课程整合。劳动与技术往往与制作、创新、发明联系在一起,,也明显体现综合性,新的七年级教材就非常明显体现这一思想。

再次,学生在一系列活动后应有一定的反馈活动,如报告会,成果展览,小发明,科技制作,写论文,演小品,演讲等,甚至是专题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教育环节的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新课程计划要求所有学科都要有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探究性教学,这种课是属于该学科内部的探究性学习,而综合活动实践课则突出跨学科的,甚至是超学科的,即不属于任一学科内容的。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借此将知识融会贯通,大大促进综合能力,这种作用是学科教学所达不到的和不能替代的。下图为新老教学体系中教学思想的变化。

旧新

的的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思想综合

教所有学科:教各科的内部的实践

学学有教材的学科:综合活动课活

体各学科独立的教学思想体各学科独立的动

系系教学思想和方法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升学考中的体现:自02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起,已提出高考、中考的各学科均有综合探究性的大题目,并努力在其它题目中体现这个思想,特别是高考的X科目,除了希望实现大综合外,还要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占15%-30%的目标。这几年的高考、中考题不断朝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度和综合应用能力方向发展,显然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这个评价思想会得得到进一步加强。

3、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的教学原则、目标、基本内容范围、教学时间由教育部制订,学校或其它教育行政部门无权改变,。但它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是没有教材(不提倡编写学生用书)、形式不固定,相对学生而言,指导师可以不固定。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当地教育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目标及形式,可以自编教学提纲。一般只针对一项内容,展开深入学习和探究,如小发明、书法、集邮、小学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等,并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内容、形式可以相同,但两者的发展方向不同。

4、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关系: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要求所有学生参与的课程,课外活动是针对数量较多的部分学生的,如有些学校举办艺术节,运动会,读书节等,兴趣小组则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往往带有竞赛辅导的作用,如信息学奥赛,航模、书法、运动队、科技等各种小组开工存在的活动等。可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以实践为主,锻炼综合能力,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是针对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不排除教学为主学习方式,以专业和钻研为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三者之间内容上互有关联,时间上可以互相穿插。要注意的是要朝各自的特征方向发展,不能是简单的代替。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有关问题

1、理清四部分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的四部分并不是平等的和同类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和重点,其它三个部分一方面为研究性学习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学习目标和特有教学形式,但同样也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这也是把这四个部分归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原则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有四种课型,其中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的课型是在传统的课型上进行改良的形式,主要为自身教学目标展开的,这里不展开论述。

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四部分关系是: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展开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完成较为简单的,带回有意义且一时不能解决的(注意: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不一定来自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后续的活动则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究、调查和学习,直到课题完成,最后向外界课题的成果(反馈性活动)。这整个过程会经常用到信息技术和以手工制作为代表的几种技术性劳动,用于查找资料、制作研究工具和辅助反馈性的活动的实物等方面。

下文所讲“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围绕研究性学习的部分。下图是四部分的关系示意图。

信息技术

狭义研究性

学习

广义研究性学习

劳动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2、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障碍:可以说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文化,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科学而轻技术的思想,这既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的原因或需求,也成为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思想障碍。包括广大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应放远眼光,努力学习,转变思想,才能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

3、理想的师资结构和当前形势下的师资调配措施:基于四部分的关系,理想的师资结构应有两种专职教师和两种兼职教师: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方面是专职,另两方面则由各学科教师兼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专职教师,但一般学校应有一二人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例如教科室主任负责研究性学习,政教处主任负责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我省的新课程计划将信息技术课独立出来,劳动与技术(原称为劳动技术)则是半独立,它们都有规定的课时,指定的教材,这种做法也说明了上文所述的四部分关系和理想的师资结构的合理性。

在当前情况是:本学科刚起步,一缺广泛而正确的的思想认识,二缺操作经验,三缺专职教师,有些学校甚至不能按要求开足课时。如何配置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1、缺乏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专职教师的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其它教职工兼职,以保证按上级要求开足课时。2、要对绝大多数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理论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包括一些各级文件要求。通过培训,形成氛围,从而培养一批本学科的带头人。3、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开展学科教学的探索。4、学校要通过制订管理条例来督促教师不占用、改变课程计划中的课时分配。5、排出专门时间开展本课程的教研活动。

4、探究性学习选题[5、6]:探究性学习的特征虽然是跨学科或超学科的,但在确定具体课题时,应定位在一个较大领域,如人与自然(科学),人与社会(人文),自我关系(心理),人与文化(文化艺术),或者象工程技术(技术),社会危机(人文)、经济现象(人文)之类,作为指导师,应该熟悉以上各大领域内包括哪些小的领域或具体的可选内容,如: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饮食与健康、情绪调节,消费观念等。当然,这些课题本身可能在几个领域中交叉。当一个主题确定后,一般会有所侧重于某些教学的学科,例如:对乡土历史、人文情况研究的,侧重政史地方面;联系课本,进行实地污染调查,即侧重理化生。如果选择范围在一个学科内部的课题,主要由该学科教师安排探究性学习,超出一个学科,又在一个大领域内,带有专题性的内容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5、教材的选用和证订原则:这几年,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学科的教材和教学配套材料的征订比较混乱。我们依据的原则是(1)、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任何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教材及教材的配套材料,必须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未经审定的,应立即停止使用”。(2)、试用教材通过教研室征订,正式教材通过新华书店证订。按目前情况,作为试用教材的高二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四选一),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高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教研室证订,初中劳动与技术

教材(每学期均为多选一)、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新华书店证订。各中小学校和证订工作相关的单位,应密切注意下一学期的订单,注意是否有变,并在弄清其性质后再行订购。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备课

因综合实践活动有四种课型,对应的也有几种不同备课的形式或方法。信息技术技术课的备课与普通学科的备课相差不大,主要区别在于要准备大量的资料供不同层次学生作帮助。本文的第五部分中给出比纲更详细的参考内容,活动形式则根据有关原则和实际情况,由指导师自行设计。根据《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等材料精神,我们认为备课的总思路是“学校定方向,教师分组集体备课,个人指导实施”三层次备课。

第一层次: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初,召开由于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校级讨论会,确定本校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课时安排和功课表编排方法,指导师聘任方法以及活动前后有关的与校外联系,学生组织什么样的反馈活动等等相关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校级会议能一学期召开多次,则更好。

第二层次:以年级为单位,教师分文理两小组讨论本年级学生一学期的具体活动内容与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请某些学生参加。注意:供选内容一般是单一性,要进行合理的组合,使每次活动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再安排时间,场地,费用等,确定分组形式和指导师人选。分组形式可以是按原来的班级进行,如有些内容是与个人能力爱好关系不大的,也可指导师给出可选方案(可以多个),学生自愿选择而分组。本层次应每一到两星期进行一次。

第三层次:教师分组同上,频率同上,加上选聘的指导师,详细准备综合活动的每个步骤,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原则,注意事项等,最后由指导师单独统筹,进一步考虑,付诸实施。

在实施中,有一些具体情况,如:二三层次的备课可能连在一起的;全年级一起活动;对一组学生的活动同时有多位指导师;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一学期集中安排一到两次,研究性学习分配给各班任课教师。

学校安排举例:一学期教学时间共17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周一节,劳动技术每周一节,实际各用15节,多余4节,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探究性学习共17*2+4=38节,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安排1、远足为主要内容,(远足中调查,采集,回来试验,制作标本、展示板和中华节,详细本处略)一天计7节,2、对社区中饮食卫生、环境卫生、人群健康意识方面进行调查,用于研究性学习(联系初一科学的生理卫生部分内容),再将结果制作成展览板,进行针对性小发明,制作实物在社区中用各种形式宣传。安排不连续的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共7节。两项内容全段教师有所侧重地分工,共同承担指导师角色。这样前七个星期的课已统一安排。接着10周的每周2节,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探究性学习由各任课教师分担,分别上侧重某一方面的某一类探究性学习,因有10门不同学科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两次,每次一节或两节,共25节。第二层次的备课采用学科教研组为主的集体备课形式。

变化举例:因担任探究性学习的教师较少,后10周中再安排一个或下午两个下午或一整天用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所余时间仍是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只是总周数减少。

五、详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及选择注意事项

(一)、中小学生常见或重要的活动内容

1、中学生日常行为与文明礼仪教育2、法纪法规教育3、各种安全教育4、学习方法指导5、走向社会他人交往、基本人际交往能力训练6、科技小发明7、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学习8、手脑并用的,左右脑协调,开发右脑的训练。

由于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由任课教师进行指导活动,形式绝不应是讲授式,而应是学生参预活动(为主),也参预准备(为辅),如智力抢答式,猜谜语式,制作并参观展览式,先学生自学、提问,再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看展览、听讲座、看电影等(代答疑),最后写论文,写心得,演小品,小制作等反馈活动。

(二)、中小学生均可选择的一般性活动内容

1、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班刊、校刊(校内部分),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社会调查、校内外劳动、社区服务,家庭劳动、成人工作一日体验,参与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以及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科学技术活动:通过发明、科技论文、制作、种植饲养、科学调查、人文考查、探究性实验、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各种信息传播等科技方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体验或尝试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造意识,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运用科学方法对待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3、文体艺术活动:通过读书、讲座、器乐、书法、雕刻、工艺制作、影视戏剧欣赏、体育比赛、国防体育、登山、远足等形式,开拓视野,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和感受各种形式的美,认知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三)、侧重中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

读书节活动、时事报道、主题班会活动课、社区服务活动、专题夏令营、学习理论、学习方法指导与学法训练活动、智能训练活动、家政、职业指导、走向大自然生物班等自然兴趣组、科技节活动、科技“三小”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劳技兴趣小组、

(二)、(三)部分因是可选择的内容,建议学校确定课题,教师集体备课,以教师个人特长为依据,确定某内容的指导师,学生根据公布的指导师选择自己的活动内容的模式,也可以按班级指定内容。学校确定课题时,校长、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各学科骨干教师集体商量,要充分考虑课时和课题数量、难度的关系;教师集体备课时,以本年级教师为主,其它相关教师,有关职工,如实验员,或社会上有关聘请的人员要一并参加;确定的指导师可以是本校教职工,或社会上聘请的专业人员;学生必须人人参加,每课不缺。

(四)、课题详细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