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区规划设计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区规划设计原则范文1
前言
我国国土广袤,幅员辽阔,拥有极其丰富的风景资源。这些宝贵的风景资源虽历经战争或人为的劫难,却大多幸存至今。随着旅游产业的开拓与发展,国内各地的风景资源日益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如何开发好、规划好、利用好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并使之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是一项必须审慎并应富于远见地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当今人类社会己向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提出了日渐高标准的美学需求,从而,美学理论向规划、建筑领域的渗透己成为必然。在这个意义上,规划学科的交叉异质性势将奠定它本身对各相邻学科的边缘效应与开放程度。
风景名胜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者,不啻是美的抉择与决策者,美学的理论与实践则理应高踞于规划设计的指导地位。
1“存真”的美学原则
历代的史学家推崇“史贵存真”的主张。故尊奉“宁断头、不改简”的董狐为史家的最高楷模;文学评论家亦以诗、词中“情真”、“意真”、“景真”的作品奉为上乘。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尚境界说,直接指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二者皆以真为贵。情发乎人心,景托乎自然,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建设的蓝图是规划设计人员赋意写景的创作,而这种创作远非捉笔于纸上的诗词创作可比拟一一它是对自然和环境的再创造。一旦“落笔”即己永久定型。不言而喻:身为风景、名胜、园林的规划设计者,应当具有比诗人、词人更为深湛的美学素养和造诣。
关于“存真”的美学原则简述如下:
l)完整地维护并保障开发后的名胜、园林之景观与其所处地域的自然风貌和传统氛围的一致协调;
2)有效地维护并保持名胜区域的植物覆盖面积与动物衍生范围,井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动植物的繁衍提供有利的生态条件;
3)维护、修葺名胜区域中的遗留至今的历代建筑、文物、碑刻等,并有选择地充实以近代人文景观;抢救濒临残损、破蚀的历史遗物而绝不是更替以与名胜风貌迥然不同的其它设施;
4)为游人提供的休憩、娱乐、生活、购物等设施应充分利用景区原有的空间,增设的服务点应置于景点之外,进行避绕规划设计而绝不允许直接与主要景点冲突甚至侵入。
对景区特色的定性评价,多归结于三类景观,即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综合景观。造园设景、开发景区乃是规划设计师艺术构思的物质体现。风景资源的规划、开发、设计,重在立意。存真地造景立意,则景观意境俱出;违反前述的任何一条存真的美学原则,则势将破坏甚至毁灭景观资源。
规划设计者按其立意对风景资源实施物质性布局,是为“寓意于影”。在这里,“景”为载体,“意”为效用;游人观景,是为“因景生情”,此时,“景”为源信息,“情”为反馈信息的感受,是其感官功能在脑中的信息化处理反映,是规划设计者所立之“意”通过“景”这一物质化载体与游客之“情”在更高层次上产生的综合效应。二者协同、交互、渗透的过程,是为“情意”的交融。应该承认:“情”作为人类对客观物质环境的抽象化反映和意识化概括,就其深层的本质而论,无论雅、俗,皆有其共性。故“情”“意”谐和,名胜园林堪称杰作;“情”“意”相背,则造园设景即为败笔。诸多事实表明:高明的规划设计师所立之意,往往因为在共性方面占有相当的比例而成功。
这里有如何评估、判别风景资源的主导特色的重要问题;其次,针对多功能、多景类、多设施的景区特色,如何评价定性以在不同层次上确定其主导特色,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是必须对之按多目标、多层次、多级组合所构造的“景区主导特色系统解析树图”方法。逐个、逐级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定性评价结论,以之作为判定依据。具体方法在我们的风景资源调查课上有专门的学习。
中华美学,渊源流长,煌煌巨著,汗牛充栋。但只需留意检索,反映于历代诗、词、曲、文、赋、杂剧以及各类文学批评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观点与方法,则比比皆是。如: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十六字写景,使叛将陈伯之因景生情而弃魏归梁。寄意于文字的写景尚且如此令人动情,真实具体的景观必将能激发游人共鸣之情的效果则可想而知。
中华民族历史宝库中的美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是风景园林规划工作者不可不读的必修内容,加强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规划设计者的知识素养;积极地汲取各国文化艺术知识,同样也是提高、丰富规划设计人员美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无论景观的主导特色如何,它们给予人类以美的感受皆由人的主观思维所反馈的客观感受均表现出极大程度的共性。不言而喻,“存真”之“真”,即是反映、概括其共性特色的抽象结果。是风景资源规划、开发与设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美学原则。
2求实的美学原则
“存真”的美学原则来自对景观内涵的本质分析与判断,系指对景观给予定性化的认识。由这一认识指导下的规划设计。则应当贯彻“求实”的美学原则。
设计的“求实”往往关系着“存真”分析,起着事关成败的关键性作用。景观自身所固有的共性特色即人们对其提供的境界之感觉作为它的主体,是景观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可因求实的设计而深化、而提高;反之。失误的设计往往导致景观资源内涵价值的降低甚至丧失、变质。景观设计配景“求实"的美学原则指:
l)设计的配景应力求体现景观所在地域的环境特色与生态特征;
2)设计的配景应符合景观所在地域的人文特色—一风情习俗;
3)设计的配景应能最佳地烘托、映衬景观的主导特色;
4)设计的配景应同时具备为游人提供相应服务的设施功能;
成功的配景设计往往融设施于配景中,既能发挥其设施功能,同时还能转化为景区中的点缀或景点;
重视人文艺术对景观的渲染是我国造园设景的传统手法,诸如楹联、刻石、题咏等人文作品。往往能启迪游人的暇思,烘托景点的氛围,深化景点的意境。
概而言之,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求实”化,是“存真”美学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存真”美学原则指导下的“求实”的规划设计。便是实现“自然”的美学原则的充分必要条件。
转贴于 3自然的美学原则
自然美,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美学层次。自然界中,没有不美的山、川、树、草、花、鸟、兽、鱼、虫。因此,风景资源的自然美,理应视为规划设计者所追求的至上境界。
这里所说的“自然”,宜作广义的理解。可诠释为:和谐、完善、协调、充实之意
“自然”的美学原则系指:
l)风景资源的地域风貌、功能、气氛所综合的主导特色。从规划设计中己获得了最大权重的体现;
2)景区配景的规划设计在其布局、形式、选材、建造艺术及技巧等方面,皆从属于景观的主导特色并与之有机地融汇而并无意境上的冲突;
3)景区服务性设施功能与衬景功能合而为一,并有进而转化为景点的可能;
4)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井存,且能共同为景区的生态平衡提供有利条件;
5)规划设计或开发后的景区气氛与景区主导特色统一和谐、相辅相成;
景区规划设计原则范文2
【关键词】生态理念;风景区;规划设计;方法
自然风景区不仅以优美、宁静、洁净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而且往往在维持区域生态和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适当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对自然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状况和生态作用,以维持和优化自然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功能为原则。新时期,如何为风景区后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先期的规划和控制,如何结合当地文化实现风景区的特色等等,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在新世纪风景区规划中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生态规划设计理论的应用现状
一、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分析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理论逐渐完善并且对大范围景观规划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重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原则相结合,创造出完美的景观作品。 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态思想已经被融入到规划构架中。但是,由于以能量流和物质流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和以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的景观规划之间缺乏连接的共同点,直接把生态学应用到景观规划具有很大困难[1]。80年代以来,以研究景观要素(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及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和变化为主的景观生态学则弥补了生态学的这一缺陷,从而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园林景观生态学专注于土地或景观,利用空间和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特定的美学效果。另外,景观生态学是在完整的格局内操作,并且在不需要完全了解外部细节的情况下理解整体或所有系统。这种整体和跨领域的研究方式克服了传统上郊区和都市景观的差异性,提供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二、生态设计原理
1、人与自然的共生合作的关系
自然生态系统的周而复始,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创造和再生;作物和自然植被的授粉传媒;大部分潜在农业虫害的控制;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人类从中获取农业和工业等的关键元素;保护人类不受紫外线的伤害;局部调节气候;缓和极端气温;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启迪,以提升人文精神。
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和节约资源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公园的设计首先强调保护不可再生资源,自然遗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不在万不得已时不予以使用。建设保护型生态公园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是相当有利的。其次,尽可能减少各种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设计中合理地利用光、风及水等自然因素,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同时,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三、风景区规划设计方法——分区模式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旅游热潮席卷全国, 风景区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其规划设计也逐渐起步并发展起来。但是, 由于国内风景区从整体规划到细部景观设计较大地受到资金投入与经营效益的影响, 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 许多风景区在建设初期为了招徕游客, 兴建高档服务设施, 开山修路, 修建索道缆车, 严重破坏了风景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因此, 将风景区进行合理分区, 根据不同分区确定开发力度十分必要[3]。下面我们主要以某地风景区规划设计为例详细进行分析。
1、动物生境网络
构建的动物生境网络能重点改善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根据规划标准,采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来建立动物生境网络。依据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将存有生物数量较多的面积较大的湿地斑块作为动物的核心栖息地,即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来源。将土地类型、地形坡度和水分条件作为动物活动的阻力因子来建立阻力表面,并且根据土地和水对动物生存的影响,分析得到生态安全格局的缓冲区、源间连接、辐射道以及战略点,最后根据生态安全格局得到野生动物生境网络的初步规划方案。
2、居民生产管理网络
根据规划标准,居住生产网络规划的关键是合理居住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布局,确定适合进行居住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具体区域。按照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将被逐步关闭或搬迁出风景区,因此生产布局只需重点考虑农业用地。通过分析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度之间的关系,将坡度作为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子。坡度25°的地方需退耕还林。将地质、坡度、坡向、水源、交通以及生态环境作为居住适宜性评价的因子。基于居住适宜性评价,居住采用组团式布局而不是沿着河谷任意蔓延,这样可以在组团之间留下建设生态廊道的空间。
3、风景游赏网络
规划构建的风景游赏网络以白洋淀水域为主干,将重要景区、景点、有开发价值的遗迹以及景色优美的村庄串联起来。根据规划标准,关键是确定非机动休闲游道的具体路线,并处理好游道、河流以及公路之间关系。由于风景资源主要分布在白洋淀中部,结合游赏体验、地形条件以及安全性方面的考虑,规划将沿着白洋淀的游道主要布置在白洋淀的中部。游道、河流和公路之间的关系是:游道介于公路与河流之间,并尽量远离公路以避开机动交通对游赏活动的威胁和干扰;游道距河流时近时远,这样既能丰富游人的游赏体验,也能适当减小游道与游赏活动对湿地生态的影响。在狭窄的地段,游道可以与公路并行,但要设置安全隔离带。
四、建议及意见
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作为风景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一环已经在设计界受到了重视, 近年来许多风景区设计工作对生态思想和方法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并得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然而, 我国广袤的土地上风景区折自然条件, 生态系统都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在生态设计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对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保持生物多样性, 本土性, 原始性。有效保护和利用本土生物, 合理栽植本土植物不仅降低建设成本, 更能体现地区特色, 并且要尽可能选用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在改善自然资源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对重要景观资源和原始生态系统, 通过生态设计手段进行保护。在风景区的设计开发过程中, 原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十分重要。重要的景点不仅是风景区内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 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3、景观设计在最小限度地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 要为人们提供安全的环境。
总之,风景区内旅游设施规模控制是风景区总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风景区规划设计原则乃是我国风景区规划和管理工作者长期积累经验的总结,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风景区正在规划设计,希望本文通过交流,能对推动我国风景区总体规划能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1,(3):48-57.
[2]张明,刘曦.新时期中国旅游产业走向分析与展望[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25.
[3]刘鸾君,李涛.滨水景观塑造与民族文化特色演绎—以河池市“一江两岸”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0,(10):67-68
作者简介:
景区规划设计原则范文3
关键词:风景区、道路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生活层次的质量要求也愈发严苛。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在当前经济中的重要部分,推动着我国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由于旅游市场的兴盛,风景区的建设规划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对风景区道路的规划也发展了巨大的转变。
一、 风景区道路交通特点
风景区因其不同于其他道路的特点,公路交通以机动车为基础,设计的道路通行公路道路的道路设计主要以马路的实用和便捷为核心。风景区内的交通主要包括人群、自行车、观光车、机动车等,其中人群是风景区交通的最主要构成。风景区内的混合交通具有复杂性,多种交通内容交叉,在交通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具体说来风景区的交通具有以下特点:1、风景区内的机动车少,风景区内往往是人车公用道路;2、以观光人群为主要交通构成;3、交通密度小;4、交通流速度慢,通行速度较缓慢;5、交通状况较为混乱,呈现出无序状态,行人在道路上自由穿梭,在风景区内部很少有交通管制。
二、道路和景观配合的原则
1、避免路线穿过有较高视觉价值的地区,比如在由挺拔山峰、清澈湖水的视觉景观中,最佳的道路设计是靠近或者俯瞰,而不是从中间穿过,这就防止了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2、尽量使风景区的道路从相邻风景单元交界处通过,从而增加游客对每个单元的兴趣和新鲜感。
3、道路的地形和横断面设计要和风景单元协调一致,换言之,即是要在环境景观中增加道路设计和景观的配合性,通过设置曲线或者路面宽度,展示不同的组合效果。
4、适当选择能够在游客中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和吸引力的地形、景观。
5.适当改造道路沿线容易影响游客情绪的不良视觉资源。
6、有选择性的清楚或者预留原有的地表植被,适当增加保护措施,减少道路建设过程中对风景区景观和自然环境资源造成的破坏。
在进行风景区道路规划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原则,扬长避短,适当调整路线,为游客创造最佳的游览路线和环境,增加风景区景观的吸引力。
三、风景区道路景观综合设计
风景区内的道路是游客游览观光的载体,是建筑艺术和实际技术的结合,良好的风景区道路建设能够带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增添了游客们一路上的快乐和清新。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几下几方面的设计注意点,进一步完善风景区道路的设计规划。
(一) 行人视觉心理特征
风景区是游客放松心情,愉悦身心的地方,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也应该从有课的心里需求出发,设计迎合游客心理以及客观自然规律的事情。道路景观是由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特征。当前引导游客对风景区的影响常常通过视觉展现出来。因此在进行风景区道路景观的综合设计时必须牢牢把握游客的需求,从道路景观的视觉冲击力出发,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道路和景观配合
风景区道路规划设计要求道路和景观的完美配合,虽然针对如何做到配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但是从协调上来讲,应该准确把握道路和景观的特点,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景观,是目前无法量化的指标,在道路景观设计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将景观融入道路是当前道路景观设计规划的一个难点,笔者认为可以从整体着手,结合游客的心理需求,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道路景观进行综合设计。
(三)道路沿线视觉资源利用
视觉资源也可以理解为风景区的环境资源,包括了风景区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视觉资源在风景区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它主要是指道路两侧的地形、花草、建筑、绿化等共同引起的。视觉资源是一直存在于风景区内部的,在风景区的道路规划中首先要明确视觉资源在道路景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在选择道路走线时,可以参考道路沿线的视觉资源情况,尽可能在道路沿线选择景区内的最佳景观。视觉资源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它具有令人愉悦的功能,比如有明显轮廓的山谷。丘陵;岛屿;冰山;人工建筑等。视觉资源是风景区内部的重点内容,常被划分为集中单元,即是把具有相同景色特点和特征的区域景观集中在一块,在道路沿线充分把握视觉资源有利于突出风景区道路沿线的景色特点。
综上所述,风景区的道路规划设计是风景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具有区别于其他道路规划的特点。对风景区道路的规划是对风景区资源的充分利用,是道路和景观有机结合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姚亦锋; 风景区道路的美学意义 [J]; 《规划师》 2005年05期
[2] 江海燕;自然游憩地步道系统规划设计[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04期
[3] 韩春鹏、程培峰、刘柏哲、王丕祥;风景区道路线形设计的探讨[J];《森林工程》 2005年03期
[4] 韩春鹏;关于风景区道路网规划设计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景区规划设计原则范文4
【关键词】 城市滨水空间;改造与更新;规划
1、引言
城市滨水空间改造与更新规划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企望得到更多的城市滨水自然空间和生活空间,而城市的发展和品位的提高,也要求创造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得城市能立足于发展的多样性竞争之列,构筑山水城市大空间结构,加快城市环境建设成为当务之急。鉴于此,本文结合岳阳南湖风景区湖滨大道的改造更新,对城市滨水空间的改造规划进行了一些探讨[1]。
2、城市滨水区域改造更新的研究
2.1 滨水地区改造更新的成因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城市滨水空间也随之极剧缩小,为此对原有滨水区域进行改造更新就十分必要。滨水地区改造更新的成因大致包括:1)对滨水地区的开发是重新利用滨水区的良好区位,把单一的港区改为多功能的综合区,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2)城市在发展中一直在寻求新的可以利用的土地。对滨水区的改造和再开发,是为了满足新的开发需求、城市居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3)通过滨水地区的建设开发,使之成为本城的新的城市形象,最易吸引市民注意。
2.2 滨水地区的规划设计
滨水区是公共开敞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生态、景观等层面与城市设计息息相关。滨水区的规划需要有效合理的城市设计手段,通过利用水体特征、突出滨水空间特色得到高品质的滨水区空间形态,让滨水区中独特的自然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2]。
成功的滨水区规划,在滨水城市的空间整合、景观塑造、提高城市整体质量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并以此带动城市发展。滨水地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型原则。充分利用好诸如河流、江或者山脉丘陵等自然景观要素。根据实际情况和山水特色布局将这些自然要素与水体进行因地制宜的衔接;2)多样性原则。城市空间应充分向水体开放。在距水体较远的区域保持视觉上的可达性,扩大滨水区的心理界限;3)完整性原则。强化滨水地区与城市地区腹地的关系,可以通过道路、绿带、视线走廊等将水面与腹地开敞空间连接起来;建立通向水面的交通;4)特殊性原则。构建面向水面的视觉通廊,并且确保眺望水面的视线的连续,此外,还应创造和引导向水面眺望的视线。
2.3 滨水区域的景观布置
滨水区空气清新,景观视野开阔,视线清晰度高,滨水区域的景观布置应遵循:1)场所的公共性。在滨水区沿线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地带成为市民喜欢的公共场所,成为全体市民的公共财富;2)功能的多样性。提供多种形式的功能,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点线面线结合;3)水体的可接近性;4)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增加植物的多样性。
2.4 滨水区域的交通模式
滨水区的交通模式应具有健康可持续的特点,城市滨水区应结合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出行。滨水区交通模式的规划设计应做到:1)增强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滨水区交通模式的设计在城市交通网络规划中就应全面考虑,增强城市市区与滨水区公共交通的连通性;2)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在滨水区交通设计时应考虑公共交通的便捷快速性,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3)滨水区交通模式应鼓励非机动车出行或步行,限制机动车出行;4)应增强滨水区两岸的联系。
3、 岳阳南湖风景区湖滨大道提质改造规划设计
3.1 工程概述
本工程位于岳阳市南湖风景区八仙台片区,八仙台片区紧邻岳阳市中心,是风景区重要组成部分,为综合型城市道路,是中心城市西部南北向交通主轴。
现状道路两侧除部分农田及南湖湖区外,大部地区较为平坦。道路行道树为香樟,周边部分地段为野生草丛。目前存在的问题:1)道路等级较高,需协调道路行车安全需要和景观丰富之间的矛盾;2)做为旅游景观道路,绿化带宽度过窄;3)现状道路已形成,要解决经济性和使用合理性之间的矛盾。为此需对其进行改造更新。
3.2 规划设计原则
本工程规划设计原则:1)合法性原则。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及控规要求,符合国家有关设计规范要求;2)安全性原则。满足道路功能要求,提高城市道路安全性,完善道路设施;3)美观性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精心设计,营造良好的居住、行车环境;4)谐调性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打造与自然景观协调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5)节约性原则。尽量利用现有道路,节约造价;6)远近相结合原则。考虑交通发展,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设计要远近期结合,具有可持续性,为远景交通发展、路面使用功能的转换留有空间。
3.3 道路工程规划
道路工程规划设计:①注重道路功能设计,提高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性,改善城市景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②明确建设目的,满足总体规划要求。③以交通功能为主,妥善处理文物、树木、水体与道路的关系。④考虑交通发展,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设计要远近期结合,具有可持续性,为远景交通发展、路面使用功能的转换留有空间。
3.4 绿化、景观工程规划
在道路行车安全前提下,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结合本项目周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植被、铺装、小品、设施等元素的系统布置,分区段进行设计,营造既强调自然又结合城市,既强调统一又能有所区别的生态休闲的城市景观。把湖滨大道打造成生态宜居、文化产业、旅游、休闲的特色城市景观道路。
通过对湖滨大道两厢用地规划布局、南湖景区景观规划及周边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分析,道路景观结构定为:1)一轴。以南北走向干道滨湖路中间行车道绿化隔离带为主轴。2)三段。自然休闲景观段,自八仙广场至湖滨大道与金星路交叉口;生态宜居、现代都市景观段,自金星路口至园艺路口;现代商贸、繁华都市景观段,自园艺路口至铁路跨线桥。3)多点。①八仙广场。在本项目起点位置,引用文化资源,在道路交叉的三角地带布置以“八仙之翼”为主题的绿化广场,为八仙景区文化资源的延伸。②灯柱广场。闲云路的端部,临南湖路布置了半圆形灯柱广场成为闲云路的端景。灯柱广场与南湖小岛遥相呼应、互为对景,成为城市道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交流场景。③“山之魂”广场。广场由铺地、弧形花坛及代表山体肌理和山神图像的雕塑组成,广场与其西侧道路交叉口相呼应,提升该区域的景观品质及视觉效果。④“花之韵”广场。 “花之韵”广场,广场主要由铺地、多种时令花卉组成,提高交叉路口的观赏性,同时做为进入南湖核心景区的一个前奏。⑤“水之声”广场。园艺路为进入南湖景区的道路,在该处布置“水之声”广场,由于该节点的重要位置,设计将其作为整条道路的景观部分。⑥“古韵香樟”古樟三面临水设置仿古木栏杆,在喧闹的都市中为游人提供一个独享幽静的环境。
分段设计:1)自然休闲景观段。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运用“露”“借”“透”“封”等手法,将道路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融为一体。在重要景观节点布置雕塑小品。2)生态宜居、现代都市景观段。本段道路同第一段道路的绿化横断面尺寸,按照生态宜居原则中间2米分车绿带以花卉与片植灌木为主,与第一段道路有所区别。3)现代商贸、繁华都市景观段。本段道路分车带及行道树绿化与第一段道路相同,本段道路为商业金融等用地。根据本段用地性质道路两侧结合商业街区的特点,将5.0米的绿化带临行道树绿带布置,为商业活动留出必要的空间。
4、小结
以岳阳南湖风景区湖滨大道的改造更新为例,对城市滨水空间的改造和更新进行了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滨水区域。城市滨水区域的建设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环境效益,能带动两厢用地的开发,能带动旅游产业,能提升城市品位,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景区规划设计原则范文5
[关键词]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自然特征;人文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世界各地历史、地理、人文、气候等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使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景观,地域特征各具特色。 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不同的地域特征往往造就不同类型的风景园林。纵观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优秀风景园林作品,都体现了基于地域特征的规划设计原则,在尊重不同区域地域特征的过程中,反应了各地域的人文历史、社会属性、自然环境等。忽略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使得景区众景一面、城区千城一面,不会是一个好的设计,也降低了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意义。
一、地域特征的相关概念
地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综合体。地域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不同的地域反射着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地域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地域范围之内存在的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标志、表征,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
二、地域特征的内容阐述
在地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习惯,地域特征可细分为两大类: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对地域特征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从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中分别进行。
1. 对地域自然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在多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一样的自然特征,自然特征是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与生命界有机组合的综合反应,是一个自然综合体。
(1)气候气象。处于地球外圈层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是自然环境因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在满足地球生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气候气象特征。
(2)地质地貌。不同地域的地质土壤的不同情况,决定了自然景观特征的不同。地貌指地球表面在不同的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地球表面承受着来至于岩浆活动、地壳活动、地震等带来的内力,同时承受着气候中流水、冰川、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类型丰富的地貌特征。地质地貌往往关系着风景园林中植被的种植、亭台楼阁的建造。
(3)植被。植被是人居环境中的参与者,是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环境因素。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植被是主要的设计和规划对象,是风景园林生态属性的主要体现因素,是环境建设、风景园林建设中除了人之外的又一活因子,因此,风景园林受到地域植被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4)水文条件。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临水而居是最常见的社会行为。在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作品中,以山、水为自然屏障的规划设计非常普遍。
2. 对地域人文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人文特征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地理环境为基础,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积累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人文环境。人文特征是一个内容广泛、含义丰富的概念,就其中所包含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做简单介绍。 历史遗迹与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域,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历史背景的研究要深入到地域发展线索的梳理,了解人文特征的形成与变化。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在宏观的整体的时空背景下思考地域,充分了解地域的历史背景,使景区园林与历史遗迹有更好的融合。 民俗风情与民族信仰。受地理因素和的影响,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民俗,传统的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时空连续性、地域性、集体性等。在景区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民俗风情及信仰的融入,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景区,也利于民俗传统和风情的具体体现和传承。 另外,人文符号、社会背景也是地域人文特征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1. 设计规划中的地域自然特征
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等自然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错综复杂。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一项自然特征,综合分析使用功能、生态保护、艺术价值等,依据地形地貌合理的筑亭建台、堆山理水,加强山、水等天然风景与构建风景的完美融合,达到园艺设计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要求,更好的达到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2. 设计规划中的地域人文特征
尊重并延续地域的文脉,是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任何的设计流派,无论风格样式有着怎样的风貌,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技术背景。地域人文特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某些地域的风景园林规划中,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遗迹是历史留给后人记载和反应人类历史活动的宝贵印记,是人类在地域特征上的宝贵财富,在后人对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在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对历史遗迹进行合理的利用,但这种利用不能以肆意的修改和抹煞为前提。在杭州西湖西进景区的规划建设中,以纯自然的外部景观创造出朴素脱俗的美景,并在景区中重现了历史上的杨公堤、古上香水道、苏小小
墓等,重现的历史遗迹与原风景园林相得益彰。 在后现代主义的众多代表作品中,人文符号这一地域人文特征因素的融入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是西湖上的西泠印社,此处山体较陡、离湖面较近,并不适宜进行建筑,但如果能将此处建成用于篆刻爱好者聚会的山林别墅,园林的整体艺术性、实用性会有很大改观,基于空间比较局促的现实,设计人员别出心裁的化不利为神奇,在山石之中凿出了一个亭舍。庭园的整体布局,像极了雕刻中一枚印章,布局构图又与该处的功用完美融合,庭园的规划布局在开合有度之中疏密错落的安置景点,使得游览路线也变得顿挫起伏。园区的石级、门坊、池、桥、洞等景区元素上的题刻生拙古朴,诚如刻章的刀法。将印章这一人文符号完美的融入园林的设计中,游园犹如在赏印,进园便知金石家的所在,人文符号在景观环境中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四、结语
风景园林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的实现,已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断追求的目标,而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则,永远是重要不可忽视的。地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会不断的发生变化,风景园林的设计师要去研究和发现变化,并分析和确定变化,最终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去创造和表现。
参考文献
[1]王葆华,杜丽.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在全球强势文化下保持地域文化的多样性[J].陕西建筑, 2008(12).
景区规划设计原则范文6
一、景观设计理念
(1)首先,要注重对建筑物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系统性分析,从多个角度将绿色景观元素融入住宅建筑中,而不是二者的简单拼凑;
(2)其次,要注重多元化的景观处理方式,使自然景观更具文化性和艺术性,并能够结合流行元素,体现时代特征;
(3)再次,要从长远角度进行规划设计,将城市居民在一定时期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规模适当考虑进去,使方案更具前瞻性;
(4)最后,要在设计细节上充分的体现人文特点,根据人们的审美心理特点来完善和改进设计方案。本着以上设计原则,该小区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以下具体方法,首先,在主入口区通过各种灯饰和景物来打造一个欢快、热闹的氛围;其次,在动感娱乐区内通过各种角度的运用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再次,在泳池景观区内通过光线的运用和树林的起伏来营造一个较好的户外环境。最后,在休闲主题区内通过各种休闲设施的使用来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总的说来,该小区的设计和规划中充分的体现了生态设计的原则,不仅实现了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的充分融合,还营造了时尚休闲的居住环境。
二、具体设计规划
(1)环境规划设计的目标定位: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先设定一个具体的环境规划目标,才能落实各种具体的景观设计,以上文中的住宅区为例,首先应制定一个社区规划主题,如“绿色流动空间”,如此一来,具体的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就有一个统一的参考标准和执行依据。所以,环境规划的目标定位对于总体规划来说非常重要,是规划设计执行的第一步。
(2)规划设计的原则: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要做到景观和场所的多元化设计,不断丰富景观设计的种类;其二,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规划具体的设计方案;其三,要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充分考虑大众审美能力和行为特点。
(3)设计原理:以上文的住宅建筑为例,“绿色流动空间”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植物中的“藤蔓”,所以,在具体的设计中主要表达的是一种绿色有机体的流动性和生命力。自然是一种完美的生命图景。如果我们打乱自然链中的任何一个因素,一切都将引起一场连锁反应,最终无法达到平衡。我们的理念就是提高人们保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的意识,并结合其好的方面来维持这一“平衡的生命周期”。于是,本着该种设计原理,工作人员打造了一条长为六百米的绿色长廊,并在其中间或的穿插各种休闲娱乐设施,使人们在其中游览休憩,充分的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4)规划设计内容:主入口景区:此区是社区的标志性景点,主要营造一种欢快、热闹、祥和的气氛。利用地面铺装、特色树阵、景观灯柱、LED灯带、绿化盆栽等景观处理手法,丰富主入口的景观效果。动感娱乐区:此区是大门景观的延续,呼应大门的开阔气势,在空间肌理处理上更为简约细致。场地以流畅的线条、整体的色块,立体的绿化强调景观空间的层次感。泳池景观区:整个空间以人的活动作为设计重点,泳池景观贯穿整个中心区,充足的阳光、温柔的和风,起伏的绿林,提供了较好的户外活动环境。休闲主题区:此区主要是满足人们停留、交往、聚会、观景、文化的需求,通过自然元素与硬质景观的巧妙渗透,创造亲近自然、享受艺术情趣、促进邻里关系的多元化景观空间。空间设计将园路、坡地与休闲空间充分交错穿插,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