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基金预算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保基金预算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保基金预算管理

医保基金预算管理范文1

【关键词】 医疗保险基金 保值增值 监管力度 预算管理 基础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参加人数的增加,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作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正常运转的核心内容,对于完善我国公民基本医疗、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015年3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虽然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在保值增值、监管力度、预算管理以及一些基础管理工作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我们思考和解决。

二、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面临的困境

1、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措施有待多元化

负债经营一直都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经营的特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目前,我国一些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保值增值意识不强,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时积极性不高。根据社保基金管理的相关规定:社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每天收纳的保险基金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专户储存账户。然而,在目前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专户储存账户活期资金较多,定期资金较少。我国社保基金财务制度还规定:存储在财政专户的社保基金除了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周转金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定期。在实际执行中,医疗保险基金购买国债的较少,多数转存为定期,这种单一化的保值增值方式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此外,政府给与医疗保险基金许多优惠的利率政策,但是这些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并不乐观。

2、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2014年末,苏州某公司收购五家医保定点药店,通过雇佣群众演员空刷医保卡的方式,利用五个月的时间骗取医疗保险基金近20万元。这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也反映出我国在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上存在的漏洞。定点医疗单位作为医疗保险的载体,受到利益的驱使,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如虚假延长住院时间、医保定点药店偷卖各种不符合报销规定的生活用品等)来谋得自身的经济效益。相关单位在这些问题的处理和监管上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没有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此外,从医疗保险基金内部管理来说,欠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一份近期的调查报告显示,65.7%的基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比如,有些单位存在着一人多岗的现象,有些单位则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措施等。从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外部监管来看,目前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呈现出“轻外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的现象,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的透明度问题正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

3、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有待进一步实施

至2010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金管理也逐渐向综合性管理发展,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就凸现出来。在整体管理过程中,医疗保险单位的预算管理缺乏明确、详细的管理细则,使得预算管理的具体工作缺乏方向性。在具体工作中,预算编制往往缺乏一定的政策性和预见性,对于我国公民收入分配等各方面数据的考虑较少,因此呈现出粗放式的编制思路。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随意变更预算科目或者资金用途;有的管理单位违反财会相关规定,延缓收入或支出的确认等。由于不重视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其管理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4、医疗保险基金基础性管理工作有待完善

医疗保险基金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内在的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一个是外在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基金运作的不断改革都需要参与基金日常管理的员工能够及时接受新的思想以及操作知识。但是,由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工作性质较为稳定,一些员工忽视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一些单位也缺乏对相关方面素质的针对性培养,无法为基金管理提供全面的人才。在日常管理中,一些基层单位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无法为日常基金管理信息公开、来访人员咨询、办理报销手续等各项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导致一些社会人员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产生误解,同时也降低了基金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思考

1、组合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对于提高基金本身的抗风险能力以及保证医保体系的正常运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在解读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稳妥的保值增值渠道。首先,遵循安全性,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根据现资组合的相关理论来看,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可以达到“既定收益水平下承担风险最小”的状态。医疗保险基金的投资要大胆实现低风险低收益(国债、银行存款等)以及高风险高收益(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债、金融债等)的投资方式的组合。同时,不断拓展基金投资渠道。有的单位提出可将基金投资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或者购买地方政府发行的基建债券等。其次,遵循流动性,合理控制各投资方式之间的比例。以某基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为例,该单位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各种数据为基数,通过方差模型等经济分析方式来计算出各种投资之间的比例。结合单位的具体运转需求,合理分配投资比例,以获取股息、利息为收入,而不是以买卖差价为投机收入。最后,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于医疗保险基金各种投资方式的优惠利率计息政策,在计算收益或者进行投资组合时,不能忽略该因素在其中的影响。

2、从定点医疗单位、单位内部监督及外部监督三个方面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

首先,要加强对定点医疗单位的监督。政府应当加大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完善对违规操作行为的处理程序,并加大处罚力度,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处罚上。此外,还要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以河南省某县级市为例,为了治理医保定点药店违规刷卡的行为,构建“大众监督员监督管理体系”,不定期对其工作场所进行突击检查,并通过暗访买药人员了解药店是否存在违规刷卡现象。在近一年的检查过程中,发现11.5%的药店违规操作,对其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为了调查医疗单位收费情况,组建了“专家审核监督管理体系”,定期审核病人病例以及相应费用,并将结果在医疗单位之间进行公示,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其次,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要不断完善基金监管制度,规范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以及使用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严格构建支付、使用等程序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严格行政审批、合理进行岗位安排等)来做好单位内部的基金监管活动,并就可能发生违规现象的工作环节设置风险评估环节,将违规支付、使用或者挪用基金的行为扼杀在行为开始之前。最后,实行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信息公开制度。欧美一些国家在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的公开方面做的相当完善,它们有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有完善的信息公开平台。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信息公开体系,从信息系统、公开平台、举报反馈等方面构建医疗保险基金信息公开体系,保证社会监督的威慑性。

3、规范化、精细化的开展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

健全的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可以合理的反映出一定时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计划的规模,也是控制医疗保险基金收支以及考核基金日常运营业绩的具体依据。从规范化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程序复杂,管理部门应当将预算管理的具体执行程序进行规范化,通过文件形式来呈现,给员工的具体工作形成指引,避免出现执行过于随意的现象。从精细化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应当涉及到每一个基金管理环节。有的基层单位在具体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中,按照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的工作来划分,针对每个部门不同的工作来设置预算编制、监督和控制预算执行、制定预算考核与激励机制,并进行事后的预算差异分析,逐渐自成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涉及到国民的基本医疗质量,因此精细化工作开展的前提是要有科学、准确的预算数据。单位要充分收集和细化指标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数据统计(如可以以不同的分析指标作为角度;也可以从宏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参保结构以及微观预算编制科目的需求、费用组合等作为统计角度),为预算管理后期精细化工作开展奠定科学的基础。

4、加强基础性管理工作,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供坚实的保障

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重视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员工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单位管理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某市为了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工作效率,全面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使员工对基金筹集、使用、支付等各个流程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并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投资分析、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配套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剖析,旨在使得员工打破工作的局限性,对整体工作进行综合把握,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一些基层管理单位则通过与专家、学者进行沟通来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构建管理人才库。在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秉着“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进行严格管理,对一些常见的咨询问题或者新的政策法规要及时进行整理和公示,将服务反馈以及投诉工作切实付诸实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四、结论

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不仅关系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进程,更关系着国民的基本医疗水平以及基本生活质量。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重视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在做好基础性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组合投资渠道、加强基金监管以及完善预算管理等各种措施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助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医保基金预算管理范文2

北京市的医保总额预付制是依据总额预算、定额管理、基金预付、超额分担的原则,以上一年医保支付医院门诊和住院的医疗费用为基础,根据当年医保基金筹集总额,按一定增量,确定下一年医保定额管理指标。

其中,医院当年医保资金的超额部分,将与医保管理机构按比例分担:超额在10%以内的,医院支付其中的8%;超额在10%以上,医院支付其中的15%。

总额预付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医保付费方式。但对医院来讲,这绝不仅仅是医保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各个部门的共同任务。所以,北京同仁医院一方面将总额预付指标分解,建立了医保费用控制档案;另一方面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实时对医保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以便加强监管,多部门联动。

在三年试点期间,北京同仁医院2011年医保超额比例是4.23%,承担58万元;2012年节约2.46%,医院留用1000余万元。

事实上,总额预付让医院管理者形成了成本控制的概念。每年初,医院需要制订预算,并告知每位员工该年收入的增长量。此增长量从何而来?一是靠医院的业务收入;二是靠政府拨款;三是靠控制成本。一个很好的现象是,现在北京的很多医院都有了成本控制的概念。

总额预付政策实施后,北京同仁医院2012年与2011年相比,门急诊量、出住院量均有增幅;医院的效率指标有所改善。医院的业务收入增加了3.1亿元,同比增长17.24%。为了更好地体现职工的劳动价值,医院职工工资总额增加了1.2亿元,同比增长32%。

前不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长姚宏指出,支付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在两年内全面实行总额控制。这个基调形成后,过多争论并无意义。

长期以来,北京同仁医院一直是北京市医保付费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作为院长,我也形成了一些思考:医保支付制度改革首先应处理好保方、供方和需方三者的关系。应该按照医保基金筹资情况以收定支,尽量避免在医保支付能力与患者需求间形成落差。一旦将患者的胃口吊得很高,而医保基金与政府财政将无法满足其需求。

此外还应加强预算管理,把医保基金预算完全向医疗机构公开。但事实上,很多地方都没有公开医保筹资总额。

医保基金预算管理范文3

一、进展

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医疗费用结算体系。费用结算办法是基金管理的“牛鼻子”。当前,各地形成了一套充分体现当地特点和医疗服务水平的结算方式,建立了“以预 算管理、总额控制,弹性结算为主体,以“定额、病种、服务单元、人次人头付费、床日付费”为支撑的结算管理体系。完善了“按月预付、季度结算、年度决算”的费用拨付制度,形成了“完善结算 办法,强化内控管理,规范结算流程”的新机制。更加注重转型发展,复合式结算实现了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深化的转变。复合式结算是医疗费用结算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医 疗机构的服务范围、服务数量、结算标准制定了不同的指标控制体系,实现了由原来简单意义“一刀切”的“定额、病种、按人头人次”付费结算,到目前“科学制定定额标准、科学确定病种及其付费 标准、科学测算人头人次标准”转变。在门规病种上,制定了“单病种定额、多病种综合定额、全年限额”的结算办法;在住院费用结算上,实行“定额结算与大病定额弹性结算、危重病大额医疗费单 独结算,肿瘤专科实行项目、定额加人次系数”的结算等办法,收到很好效果。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结算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转变。当前,结算方式科学化,结算标准确定制度化特点明显。

普通门诊,普遍实行了按人包干付费、总量控制与质量考核相结合的结算方式。门诊大病,普遍实行了“病种预算、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弹性结算”的方式。住院费用,实行总额控制下“统一预算、 分级管理、权责明确、流程规范、操作透明”的预算管理体系。同时,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联网结算定点医院达到151家,三年来累计服务转诊转院就医人数达20.08万人;创新了基本 医保与大病医保经办模式,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与大病保险间的“一站式、一条龙,即时结算”。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实现了结算办法与多项配套措施协同推进的新局面。一是建立了谈判制度。将 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管理措施、结算办法、监控指标等内容,通过谈判,细化到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中,协议实现了分级分类管理。二是建立了保证金制度。确定合理的保证金预留比例,住院医疗费 用普遍为10%,门诊大病普遍为5%,实行国家基本制度的基层医疗机构为2%。三是建立了日常管理及年终管理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包括结算管理、信息管理、药品管理等方面,并将人次人头比、次均费用 、药占比、耗占比、检查检验占比等作为考核指标,进行年度考核。四是建立了定期分析制度。对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支出实行动态管理,每月通报总额控制执行情况;部分市对大型检查和特殊治疗制定 单独的结算办法,建立了“四级总额预算指标”体系。

二、问题

一是对开展总额控制的理解还有差距。医疗保险第三方付费,涉及医疗机构、药店、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等各群体、各环节,参保患者病情差异性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这些特殊性,也导致了 医疗保险费用结算过程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在思想和意识中,对国家和省里的要求理解不够,落实得还不够严格。二是医疗费用结算谈判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的地方的协商谈 判流于形式,没有把谈判机制建起来;有的地方过于行政化,一定了之,缺少沟通,推进难度大;也有的地方谈判协商后,落实难;有的谈判尚未覆盖所有定点医疗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谈判方式单一 ,谈判程序不够规范,谈判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三是对费用支出运行规律缺乏掌握,重点领域监控分析不够。居民医保整合后,医保经办机构服务的群体,从城市扩展到农村;面对的医疗机构,从相 对少数的三级、二级医院,转向数量较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建设,从城镇医疗机构延伸到了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这些挑战,与经办人员不足的矛盾叠加,总额控制的质量、科学性不高 。

三、建议

统一认识,进一步明确结算管理工作思路。人社部发〔2012〕70号和鲁人社发〔2014〕22号文件,对医疗保险费用总额控制的目的、原则、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具体结算过程中,要以提高适 应性和可操作性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基金预算管理,科学合理确定总额控制目标,细化总额控制指标体系,完善谈判机制,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推进总额控制下复合式付费方式纵深发展,形成有效 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基金的平稳运行。科学合理确定总额控制指标。一是要规范完善总额控制办法的操作规程。对总额控制的工作程序、预算管理与总额控制目标、总额控制指标确定和调整医医疗服 务监管和考核、医疗费用结算和清算、与医疗机构沟通与协商、综合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操作程序。二是要规范总额控制标准的设置。原则上要以定点医疗机构3年以上历史费用数据和医疗 保险基金预算为基础,充分考虑医疗成本上涨以及基金和医疗服务变动等情况,完善总控指标确定、分配和调整机制。三是要做好定点医疗机构的分析。对近年的费用支出总额、支出结构、服务能力、 就医流向、基金补偿变化等指标搞好调查分析和测算,探索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支出的规律和重点,完善总额控制总量,优化总额控制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继续强化与定点医疗机构的协商谈判。一 是要制定出台协商谈判办法。将协商谈判的时间安排、谈判形式、谈判内容等方面进行规范;二是要坚持谈判工作的公开透明。以公开促进公平,以透明促进共识,要将年度基金收支预算、医院预算安 排总体计划、医院预算指标核定及实际执行情况、医院预算分配全过程,医院协商确定医院医保预算指标、年终清算全过程,清算原则、清算方案、清算结果,全部予以公开。三是要把握协商谈判的重 点。首先,要将协议内容作为谈判重点,在原有“就诊人数,医疗总费用,药品、医用耗材和检查总费用”等控制指标基础上,重点要将“住院率、复诊率、手术和择期手术率”,充实到协议内容中; 其次,要把医保医师、信用管理制度作为谈判重点,将医保管理向医保医师延伸。通过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及医保医师信用档案数据库,充分发挥信用信息的激励约束作用,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及医保医师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探索完善更加适合居民医疗保险特点的结算方式。基层定点机构数量大、区域分散、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一轮的医改中,实施了综合改革,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实行了零差率销售,规范了功能定位,建立了“一般诊疗费”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完善费用结算,是一个新的课题,要把居民医疗保险结算作为主攻方向,在结算方式、结算流程、就医引导等方面,减化程序,提供方便,提高满意率。以建机制为重点,推进结算方式的改革完善。

医保基金预算管理范文4

明年城乡居民医保实现统一

通知指出,要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医保整合。要以公平可及和群众受益为目标,加快整合基本医保管理机构,着力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提升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和保障水平,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着力增强医保基金的互助共济能力,促进医保对医疗服务的外部激励约束作用,为三医联动改革提供坚实基础。各地要努力实现年底前所有省(区、市)出台整合方案,2017年开始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按病种付费将不少于100种

通知强调要把支付方式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结合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行医保付费总额控制。要普遍建立适应不同人群、不同疾病或服务特点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加快推进按人头、按病种、按床日付费,鼓励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可将点数法与预算管理、按病种付费等相结合,促进医疗机构之间有序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同时,今年综合医改试点省和所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都要实施按病种付费改革,覆盖病种不少于100个。

大病保险向贫困群体适当倾斜

要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探索向贫困群体适当倾斜的具体办法,聚焦建档立卡城乡贫困人口,实行倾斜性支付政策,采取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提高大病保险制度托底保障的精确性,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

同时,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衔接,实现各项制度间的无缝对接,利用医保结算网络和社会保障卡建立“一站式”结算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明年可直接结算

通知指出,实现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要按照三步走的思路,巩固市级统筹,完善省内联网结算,加快建立国家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实现国家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与省级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对接,确保明年开始基本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费用直接结算,2017年底,基本实现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医保基金预算管理范文5

关键词:总额预付费 地市级公立医院 应对 可持续发展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2015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院,并逐步覆盖所有医疗服务。本文站在地市级公立医院的角度,结合笔者所在医院的一些做法,探讨在按人头总额预付费方式下,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走内涵建设之路,转模式、调结构、降成本、提质量、升效率,做到可持续发展。

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方向

医保现行付费方式主要有按医疗服务项目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等方式。长期以来,按医疗服务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最大的不足是没有提高效率和降低支出的激励机制,导致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增加了医保基金的运行风险,同时也加剧了“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问题。目前支付方式的改革主要是由后付制向预付制改革,由单一的付费方式向复合型付费方式转变,即由传统的单一的按项目付费方式向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DRGS和混合型付费方式转变。

二、按人头总额预付费方式对地市级公立医院的影响

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了95%,基本上达到了全民医保。地市级公立医院必须承担本辖区的医疗保障和需求,因而服务对象主要为参保人员。所以,随着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势必给地市级公立医院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在总额预付费方式下,医院当年垫付的医保统筹费用超出了医保统筹包干费用,超支部分由医院负担。这就意味着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越多,有可能会超过总额预付费用而导致医保费用超支。

第一,医保基金的有限供给和患者医疗保障需求的快迅提升的压力全部转嫁到了医院身上,医院的收入增长和利润空间被压缩,加上医保统筹费用的超支,增加了医院的财务风险和压力。

第二,医院提供医疗优质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挫伤,为患者提供的服务容易被打折扣,降低了服务质量,参保人员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第三,约束了医院追求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动力,造成医院医疗技术和水平停滞不前,影响医院向高、尖、精的医疗技术项目发展。

三、应对措施

在按人头总额预付费方式下,医院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积极应对医保支付方式的变革,做到精细化管理,走内涵建设之路,调结构、降成本、提质量、升效率。

1.转变管理理念,改变经营模式。在总额付费方式下,统筹超支部分是由医院承担,这就给医院原有的观念、模式提出了新的考验,以往惯性的、粗放式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已不适用。因此,医院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加强医保费用预算管理,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将费用管控做到精细化,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逐步转变经营模式,从关注收入增长向有效地控制医疗服务成本转变,从硬件设备投入向学科建设投入转变,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实施全成本管理,降低运行成本。长期以来,医院缺乏严格的内部经济核算,普遍存在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随着付费方式的变革,降低运行成本显的尤为迫切。必须在全院上下树立成本观念和意识,加强成本管控,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成本管理,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将医院的预算管理、效益管理、战略管理和成本控制融合起来,争取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益的良性发展。

3.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患者住院费用。通过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缩短检查、治疗等候时间,实施临床路径、开展单病种管理和日间手术等方式,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次均住院费用,减少医疗支出成本。

4.调整收入结构,严控药占比和医用耗材占比。严格控制药品和医用耗材的使用,将科室的药占比和医用耗材占比纳入绩效考核,促使科室增加诊疗占比,努力降低整体医疗服务成本。通过对临床科室设置合理的药占比和医用耗材占比,降低进口耗材使用率,在医用耗材招标采购环节进行二次议价等措施,把药占比和医用耗材占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5.完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提高运行效率。医护人员是公立医院开源节支的具体实施者,好的激励机制能有效地激励医护人员自发地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和节约管理。要不断完善绩效分配制度,通过采取平衡记分卡、综合目标考核的方法,从单一的经济指标考核向综合目标考核,引导科室以医疗服务质量、成本控制、工作效率、病人满意度等指标为核心,同时加大平均住院日、药占比、医用耗材占比、人均费用、自费药品比等指标的考核力度。

四、思考

医保付费方式的变革仍在探索过程中,目前没有一种付费方式是完美的,每种付费方式都有自身的优缺点,科学、合理的医保支付方式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和改善医院的经营绩效。医保基金的运行原则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所以医保管理机构主要考虑的是保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而患者考虑的是自身医疗保障的满足,因此医保基金的有限供给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的矛盾始终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服务设施项目范围不断扩大,使医院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和压力。为此,在医院加强自身改革的同时,需要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投入力度,包括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经费给予补助,弥补医院的资金不足。

参考文献

[1]郑振纾汪雪莲,瞿书铭.支付制度改革助推公立医院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15(4):15-17

医保基金预算管理范文6

[关键词]医保定点医院;财务管理;内控机制;人员素质;财务控制

[中图分类号]R-0;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039-02

医保定点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原则是保障基本医疗、鼓励节约、减少浪费,这就要求医保定点医院必须按照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等基本要求进行医疗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适应新医疗体制的改革,满足社会和人民健康的需要。笔者以在泉州市医保定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医保定点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并提出改革的相关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对促进医保工作和谐、稳步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的医保关系有所裨益。

一、存在问题

1.医保基金运行监管不严。监管机制有待提高。医保基金的支付大部分是通过定点医院支付,因此,对定点医院的医保财务监管尤为重要。医疗科负责定点医院医保运行监管,由于参保人数不断增加,险种不断扩大,基金结算日益加大,大部分医疗人员只是忙于日常的零星医疗费用报支工作,很少有时问对定点医院的医疗费用进行日常监控,以致出现有的定点单位冒名住院、挂空床,非医保医疗项目套取医保医疗项目,医保医疗项目数据库对应不准确,医疗分解收费、重复收费,从而造成了大量医疗保险基金损失。

2.医保次均测算方法不科学、数据不准确。虽然医保中心每年都与定点医院签订服务合同,规定次均住院日、次均住院费用、次均门诊费用等考核指标,但在测定预算过程中,对医保次均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对次均预算只是停留在3年的平均数上,忽视重大因素如扩大医保医疗项目数据库、各定点医院的业务专科情况、医院的等级情况等,导致编制出来的预算往往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监管,造成次均测算严重偏离事实的后果,导致对定点医院的考核形同虚设,影响医疗保险管理的顺利进行。

3.医疗保险政策宣传不够。医保定点医疗单位的医保政策宣传不但要靠医院的领导、医院的医保科,同时也需要全体医保中心人员的齐心协力。由于对医疗保险政策宣传不够,部分医生开处方时,开大方,开大量非医保项目,开医药代表的促销药品,获取私利,有部分医院的药品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大于50%,形成以药养医,影响广大参保人员的利益。有的定点医院甚至违反医保政策,编造假住院以骗取医保基金;有的卫生院则是管理混乱,非医保药品项目可以换取医保药品,重复收费,分解收费,巧立名目获取医保基金。

4.财务控制和分析体系薄弱。多数医保中心的财务人员习惯于把大量的工作用于记账、报账,很少对医保的收支活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可行性的分析,对定点医院的医疗活动不知如何监控管理。医保财务人员缺乏管理性思考,对医保的财务处理仅仅反映在医疗费用的收支结果,而不能反映定点医院经营活动的具体细节,缺少对基金财务收支情况的深入剖析,使管理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如果医保财务控制不能在医保财务管理中发挥保障基金医疗、鼓励节约、减少浪费的作用,就会严重阻碍医保中心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陛,造成决策的失误,影响医疗保险制度整体的良性发展。

二、管理对策

1.建立高效的财务内控机制。高效的财务监督管理组织机构是确保财务内控机制顺利实现的前提。医疗科负责参保人员和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的结报和审核;财务科负责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的二次审核和拨付,防止某一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达到了内部牵制的目的。此外,应设立财务稽核审计科,专门负责对各项基金的业务运行、财务结算进行监督管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对征收核定、业务经办、财务拨付等程序的审查,包括对参保人员缴费基数的审核、对医疗费用零星报销支付的审核、对定点医疗机构有无骗保和套保行为的审核、对基金支付是否符合程序和制度的审核以及对医保定点医院采取日常审查、抽查与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医保基金的安全完整。

2.建立有效的财务数据分析机制,逐步实行按单病种支付。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入实施,应注意基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建立财务数据的定期分析、报告机制,定期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基金运行情况。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提倡的是基本医疗和基本用药,针对个别确实需要花更多的钱才能医治的患者给予更多的帮助,比如特病管理和单病种管理等等。而即使就是针对特病和单病种管理也存在不同病人区别对待的原则,如定额核定给付原则,针对各种病人患病的程度给付不同的定额。医保中心在核定不同患者需要救治的情况时,应作大量细致的调查工作,比如癌症病人、手术病人,应逐步实行单病种支付,对于节约的全额奖励给定点医院,超出定额的定点医院负担70%,医保中心负担30%,这样能够鼓励医院合理用药、合理医治,减少开大方、开人情方、拿药品回扣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3.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财务指标分析。根据医疗保险统计和日常管理的实际需要,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定点医院进行费用分析,将医疗保险的待遇进行对比分析,参保人员的报销比例过高或过低,系统都会自动筛选出来,财务人员再根据筛选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实现对定点医院的违规行为在第一时间发现,违规行为在第一时间告知,违规费用在第一时间扣除,为医疗费用稽核指明方向,使费用稽核更加有的放矢。如利用计算机对药品的销售情况进行排名,并对药品销售排列前10名进行审核论证,对属于厂家促销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药品,将其剔除出医保药品目录;对重复收取医疗费用或分解收费的,计算机自动查出,拒绝支付医保基金。

4.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参与决策管理。要加强医保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必须配备相应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使财务人员树立起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自觉维护和执行财会法律法规,抵制违法、违规和违纪行为。通过相应的技能培训提高医保理论水平和财务专业知识,发挥对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熟悉的优势,对相关决策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可行性报告,为医保的运行决策服务。

5.加强稽查管理。降低医疗费用。对定点医院的财务应加强稽查管理,财务人员应全面参与费用的稽核与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财务专长,通过指标监控和分析,对出现的不正常的苗头及时进行稽查,使费用控制关口前移,扭转以往财务监督均为事后监督的弊端,改为事前预警和事中控制,并将稽查分为重点指标稽查、重点人群稽查、重点医疗机构稽查、重点病种稽查4类。对发现异常的单位进行重点稽查,在实施稽查中,重点对上年度考核得分较低以及医院日常管理比较混乱的定点医院进行检查,并对各项费用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对非医保支付范围对象的重点稽查,如工伤、交通事故、打架、斗殴、酗酒、女职工生育等发生的费用进行稽查。

6.加大处罚力度,保证基本医疗管理的健康发展。通过日常检查和重点稽查,查处一些违规行为,对查出的问题及时与医院医保科沟通,如果是医生或医院管理引起的,一经查实,实行以一罚十的处罚措施。泉州市2009年稽核剔除不合理医疗费用206.59万元,与2008年的157.74万元相比较,增加了48.85万元,增长率为30.97%。这一系列的举措促使医生及医院严格按照基本医疗规程办事,保证了基本医疗管理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医保定点医院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医保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医保定点医院财务管理的日常检查,建立高效的财务内控机制,使医保定点医院的财务管理走上合理化、规范化的道路,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