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1
一、进行分类改革,大力调整事业单位结构
根据《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按照现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发展方向,将事业单位划分为三大类,即承担行政职能的行政类事业单位、从事公益服务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并对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实施不同的改革方式和措施。
第一,行政类事业单位,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改革方向是:职能归位,调整机构。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要求,清理行政类事业单位的职能。对有法律、法规授权并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的行政类事业单位,予以保留,剥离其经营服务性职能,交给其他机构或社会。如金融监督机构、工程与环境质量监理机构、交通监理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都属于此类。
第二,公益类事业单位,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为国家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原则上只有这类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主要承担公共事业发展职能,为社会服务,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如在医疗卫生领域,乡村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中心、职业病防治中心和疾病防治控制中心被划为公益一类。目前,乡村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中心已核定机构2255个,核定编制15.4万个,医护人员工资待遇均由当地财政支付。
第三,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指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已经实现或经过调整后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改革方向是:原则上逐步转为企业。改革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对完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转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或实行股份制,依法进行企业登记注册,同时注册事业法人资格;对部分既开展经营活动又从事公益服务的,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对无市场前景、转企成本过高或转企后难以生存的,予以撤销。
二、促进政事分开,转变政府与事业单位职能
事业单位作为政府机构的延伸和支撑,面临着诸如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行政化倾向严重等问题,政事分开也成为广东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部分。所谓政事分开,是指政府与事业单位在职能、机构、名称、管理方式及手段等方面分开。
第一,理清职责边界,推动职能归位。政府转变职能,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明确将行政机关的微观管理、技术性、辅事项交给事业单位承担,将事业单位承担的游离于行政机关之外的行政职能回归机关,积极推进政事分开。如将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等10个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职能回归到行政机关,做到职能归位,人随事走;将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原承担的科技成果评审等技术服务性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将公路养护、航道养护、水力发电等经营性职能进行剥离,交由市场按企业化运行。
第二,坚持管办分离,剥离政府职能。采取各种措施,改变一些行业管办不分、“裁判员”和“运动员”不分的局面,使政府机关从对所属事业单位的直接管理向政策导向、规划布局、行政指导、监督管理和营造发展环境转变。如文化体制改革中,按集约化方式和资产运营模式组建广东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广东星海演艺集团、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省出版集团等,积极推动省属新闻出版单位、文艺演出院团、新华书店等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革。又如深圳市将124家转企事业单位和原机关事业单位办的264家企业一起划转国资委,实现行业主管部门与其所兴办的企业彻底分离,与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彻底分离。
第三,加大放权力度,转变政府职能。一是向市场放权。除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安全的事项外,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坚决不设定行政审批。二是向社会放权。把政府行业管理中的标准起草、评优评比、业务咨询、统计分析、项目评估、法律服务、宣传培训、公益服务等职能,都转移给社会组织,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推动政府由养人办事向购买服务转变。2008年,广东出台了《关于发展和规范我省社会组织的意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行业标准、鉴证评估、信息采集、公证认证等任务强制性地交给民间性社团或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目前,省直单位已累计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100多项,政府逐渐从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转变为组织和保障者。
三、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公益服务能力和活力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广东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一核心,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改变思维定式,努力突破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第一,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在改革中注重把事业单位改革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统一起来,有效地解决公共服务基本上都由政府包办、公益服务成本较高、服务质量效益较低等问题。目前,广东省正在加快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购买服务的评估结果作为确定政府购买服务供应方和奖励社会组织的主要依据,加快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第二,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广东省制定实施了《关于推进我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淡化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吸纳社会人士、服务相对方组成理事会管理事业单位。省直已在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事业单位推进试点。深圳市出台了《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意见》。另外,还选择直接面对公众服务较多的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广州、佛山、深圳市的事业单位作为试点。
第三,实行法定机构试点。为探索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行政组织体系和解决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在部分省属事业单位和广州、深圳、珠海市开展法定机构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探索实行法定机构试点。目前已在部分省属事业单位和广州、深圳、珠海市试点推进。其中,《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暂行办法》已经深圳市人大立法通过并实施。
目前,在广东省,聚社会各方之智、求综合配套之策、成全面推进之势的事业单位改革氛围已经形成,省属事业单位改革进展顺利,已接近尾声;深圳、佛山市市直及部分区县已率先完成,其他地市也正有序推进。促进政事分开、促进事业发展、激发生机活力的目标已经显现。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2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和推进长三角改革发展的政策意见及区委二届六次会议的各项决议,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继续全面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在行政管理体制、农村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微观经济主体发展、文化体制、金融创新、民生保障、发展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为推动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加强对招商局、建工局管理考核力度,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按照上级部署,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行政运行机制。(牵头部门:区编办)
2、构建“大城管”机制。加强城市管理高位统筹协调力度,扩大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范围,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完善两级政府网络城管体制。建立和完善市容市貌检查考核机制。(牵头部门:区公安分局、区市容局)
3、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专家评议、论证、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出台《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实施意见》,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牵头部门:区发改局)
(二)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区、街镇二级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对接平台和服务中心,加快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开展“双置换”改革试点,引导和推动农民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牵头部门:区农经办、区国土分局)
5、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乡双向流动、平等就业机制和统一的失业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和卫生服务体系。出台全区镇及涉农街道机构改革指导意见,完成镇及涉农街道机构改革。对经济总量和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重点中心镇,赋予更大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牵头部门:区农经办、区编办、区人事局)
6、大力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和土地股份合作社,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抗御风险、增强农民增收能力的主要组织形式。(牵头部门:区农经办)
(三)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7、配合南京市做好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按照科技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要求,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和办法,建设创新型城区。(牵头部门:区科技局)
8、完善政府对科技创新的管理与服务。借助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科技进步考核制度,建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制定和实施《浦口区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积极帮助专利权人进行知识产权权利质押。发挥区科协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素质。(牵头部门:区科技局)
9、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通过自建或共建等方式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规划和建设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行业开发机构和技术测试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凡符合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实行政府首购政策。(牵头部门:区科技局、财政局)
10、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快软件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探索基地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升软件行业的发展层次和竞争实力。大力支持我区“药谷”产业建设。(牵头部门:区科技局)
(四)继续推进国资重组和民营经济发展
11、加大资源整合和重组力度。进一步明确各国资经营平台的发展定位,推动平台内部优质资源向核心企业整合,加快推进股权多元化、资产资本化和资产证券化。推进大企业集团开放性、市场化合作重组。培育优势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实现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贯通,形成传统产业高新化、主导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牵头部门:区国资办、区发改局)
12、全力支持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有效地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难题。引导和分类推进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技术改造、并购重组、产业链整合,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营造平等的市场准入环境和发展环境。积极开拓动产抵押和股权质押等融资渠道。(牵头部门:区工商局、区发改局)
13、继续推进和完善企事业单位改制工作。实现区属企事业单位规范改制,实现我区国有、集体产权的规范管理,实现区属改制企事业单位保养职工生活费规范发放。继续开展对已改制企业的检查验收工作,完善企业改制。切实加强改制后企业情况的跟踪调研,及时协调解决企业改制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巩固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牵头部门:区改革办、区发改局)
(五)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4、整合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通过资源整合盘活资产,妥善处理改制遗留问题,完善区电影剧场公司改革。优化文化事业布局结构,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公益文化设施高效运营新模式。(牵头部门:区文化局、区财政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15、推动国有新闻单位体制机制创新。在确保性质不变、党管原则不变、舆论导向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资产关系,完善管理体制,深化干部人事、薪酬分配等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实行政事分开、宣传与经营分开等微观管理模式。(牵头部门:区广电局)
(六)大力促进金融创新发展
16、鼓励和促进直接融资。加快推进大吉铁塔制造有限公司、江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印科技有限公司、乌江化工有限公司上市融资。争取一批企业进入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推进交通、城建、水务、开发总公司等投融资平台融资工作。积极开拓非上市企业产权交易工作。探索建立股权投资基金。(牵头部门:区发改局、区国资办)
17、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政策。推动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组建和壮大一批担保公司。完善再担保机制,鼓励担保机构承担适度风险,提升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能力。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全区融资工作的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政策性引导作用。(牵头部门:区发改局、区财政局)
18、着力发展农村金融。实施农村信用联社的改革,重点推进浦口信用联社和其他信用联社合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探索组建村镇银行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着手开展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继续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将农业保险从种养殖领域推广到农业生产资料领域,力争实现农业风险保障度达到全区农业总产值达10%以上。(牵头部门:区发改局、区农经办)
(七)不断健全保障和发展民生的体制机制
19、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将就业扶持政策覆盖范围向新生劳动力和农业富余劳动力扩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技能培训,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运用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进行职业能力开发。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工作,扎实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5%以上。全力推进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新参保登记单位参加医疗保险,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建立并实施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制度。在完善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的基础上,在全区范围内逐步建立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统筹新体制。(牵头部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以“收支两条线预算管理、基本用药零差率销售”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推进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药房托管改革,完善监控网络。积极探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牵头部门:区卫生局)
21、继续探索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推动建立社会参与的法人治理结构或议事监督机构。在紧缺人才岗位探索实行雇员制。探索建立以公共服务指数为核心的事业单位综合目标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牵头部门:区人事局、区编办)
(八)综合推进其他领域改革
22、配合启动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指导方针,全力配合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牵头部门:区发改局)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措施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由于外部大的经济环境和组织内部的结构调整,导致其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管理的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形势下,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目标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一、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现状
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是我国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之后,按照财政部的相关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的法规和制度。但是,最近几年,由于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在对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监督的检查时发现大多数基本建设项目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比如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职能缺失等。更有甚者导致一些基本建设项目不能按期开工和完成,更谈不上达到预期建设目标。因此,基本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完工离不开有效的项目财务管理。
(一)现行基本项目财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参照财政部的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对于那些实行独立核算的建设单位,在基建项目管理中应分别独立设置账簿和独立编制相关的会计报表。只有这样才慢慢形成了目前为我们大家所熟知一种局面,那就是基建账簿与事业类账簿分别设立、分别编报。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却并非如此。尤其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财政部所进行的项目改革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事业单位两套账簿独立存在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基本要求,其呈现出来的种种弊端已经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带来严重影响。
众所周知,按照现行的一系列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如果要设置基建账簿,那么在事业单位项目管理中就必然会出现两套报表并存的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一个单位财务报表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例如一个单位的收入、支出、负债和资产等按不同的核算口径分别建于两套账簿之中,那么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很难看明白其中所涉及的种种问题。
1.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发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对基本建设支出的核算主要归口于两个科目:基本建设支出及其他资本性支出。由此可见现在事业单位现行的两套账簿的核算机制妨碍了事业单位进行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等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2.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事业单位单独设置基建账簿成为其有效规避政府相关部门监督的有效途径之一,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监督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根源。
3.预算编制不精确,预算执行不规范。在现实中,很多单位对待预算编制很不重视。虽然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编制预算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事业单位在编制本单位本年度预算时并没有客观地去分析当前的整体状况,只是简单地采取增量的预算方法,在去年的预算基础随便增加一个系数来编制预算。这就使得预算编制的盲目性和随机性越来越严重,致使事业单位无法编制出科学的预算。
(二)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规范,较不重视相关项目资金管理。现实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财会人员知识单一,除财会知识外,很多单位从领导到基层财务人员都很不熟悉新的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更不注重和加强必要的基建知识及财会法规的全面系统学习,造成监督能力不强。导致大部分基建资金被改变用途,不能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做到专款专用。
2.在操作中相关的项目设计和概算不能准确核算其项目成本,究其原因是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相关概算不合理,核算不准确,深度不够。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事业单位的操作问题,相关的基建项目预算细化不够,在编制政府采购计划时没办法遵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不能按时完成。
3.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相关配套资金不落实。据调查,有些单位根本不熟悉国家相关部门对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要求,没有按照规定去积极的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最后严重影响一些在建项目的建设质量和进度。
4.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落实不到位,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据调查,有些事业单位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从头到尾根本没有聘请过正规的监理公司对其施工进行监督,与基建管理程序严重不符,最终导致基建管理制度没有落实。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财务管理改革的探讨
(一)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核算体系的改革
经过多年的发展,把基建账簿并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范围进行统一核算已具备相应的基础。例如,财政部颁发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以下简称《收支分类科目》)。
1.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制度。2012年4月16日,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拉开了大幕。与此相配套,以指导意见为纲领,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收支分类科目》为基础,二者相互衔接,这样我们才能有理由相信基建项目的核算得以制度的保证。
2.事业单位应在实际财务管理中增设相关的基建报表。因为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我们除了需要一些常规报表,还需把基建投资表、基建待摊投资明细表和借款明细表等列入事业单位报表的编报内容,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全面、有效的会计报表。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4
关键词:公立医院;管理会计;新医改
0引言
财政部于2014年颁布实施《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标志着管理会计的建设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坚持“业财融合”原则,重在利用有关信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实现传统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1]。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同时承受着来自医院内部环境快速变革和外部挑战剧增带来的双重压力。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单位,公益性是其最显著的属性,因此公立医院不能通过提高服务价格等简单手段摆脱经营困境,也不能利用购买股票等风险投资手段增加收益,而只能通过加强内部精细化管理,增效节支等方法提升竞争力。传统的财务会计着重于确认、计量、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并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管理会计的职能定位是剖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且管理会计属于“对内报告会计”[2]。相较于传统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更注重于单位内部经营管理,通过加强内控和优化单位内部工作流程等手段提高经营效益。因此,公立医院应更新观念,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制度,推进医院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
1公立医院应用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1.1没有构建规范的理论体系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之一,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既适用于企业,又适用于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目前,大部分管理会计研究是围绕着企业进行的,虽然已有学者开展关于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应用管理会计的相关研究,但是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组织性质到运营模式等各个方面都与企业不同,因此急需建立一套适用于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管理会计制度。此外,针对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具有指导意义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管理会计实践方面,真正将管理会计制度应用于医院日常管理活动的公立医院数量不多且实施管理会计制度时间较短,因此尚未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经验。公立医院特殊的身份属性和提供服务的复杂性使其不能照搬其他行业的管理会计理论,建立一套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迫在眉睫。
1.2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尚不成熟
从外部环境来看,公立医院应用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政策先行性特征。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尚未出台管理会计统一指导意见的情况下,各公立医院很难全面推动管理会计的建设和实施。从内部环境来看,设立总会计师的公立医院为数不多,公立医院领导层仍主要由医学领域的专家组成,部分医院领导对财务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会计层面,意识不到实施管理会计可以极大提高公立医院经营效率[3]。除此以外,实施管理会计需要对医院运行的工作流程进行监督和改造,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公立医院自有资源紧缺,又得不到外部支援的情况下,实施公立医院管理会计阻碍重重,管理会计得不到重视和普及。
1.3缺乏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
缺乏优秀的会计管理人才是造成管理会计应用未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受陈旧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公立医院对会计人才储备重视不足,对会计人员的学历、资质、经验等要求不高,致使公立医院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普遍不高;其次,医院内部缺乏针对会计人员的激励和晋升渠道,很多会计人员安于现状,学习和接受新鲜知识的意愿不强;最后,很多公立医院的管理会计人员身兼数职,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日常的核算、记录等财务会计工作,对管理会计工作只能疲于应付,没有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人员的作用。
2公立医院应用管理会计的实施路径
2.1借鉴先进经验,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国外于19世纪80年代便有了管理会计实践和理论研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我们可以辩证地将这些经验和成果与我国公立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快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当前,应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前提,制定翔实的公立医院管理会计实施细则,积极做好医院管理会计的实践和普及[4]。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发挥好领导者的作用,动员社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积极投入到公立医院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中,对公立医院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观点进行综合研究,并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
2.2强化管理会计职能
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背景,公立医院财务会计需要承担的职责越来越多,不仅需要向医院管理层提供财务信息,还需要提供管理和经营信息,以帮助管理层做出决策。现代管理会计核心功能是计量和报告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协助管理人员做出决策,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在公立医院设置完整的管理会计体系和专业的管理会计岗位势在必行。管理会计岗位需要了解医院运行的每一项流程,善于发现医院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隐患,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总结医院的经营成果,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成本和收益,利用管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预测公立医院未来发展情况,帮助医院管理层做出决策。
2.3开展管理会计知识培训,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首先,要改变医院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更新理念,重视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和储备[5];其次,需要专设管理会计部门和岗位,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让管理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核算会计中脱离出来,专心做好管理会计工作。搭建针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人员考核体系,向管理会计人员提供可行的晋升渠道,帮助壮大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刘颖.公立医院管理会计开展情况及路径选择[J].卫生经济研究,2018(05):69-71.
[2]薛林南,线春艳,郭宛丽,等.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7(09):69-71.
[3]许涛,吴曼.管理会计视角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组织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6(11):87-90.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5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省人事厅<xx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办字[20xx]17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局事业单位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依法办事的原则。
三、实施范围
交通局所属三个事业单位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四、岗位类别、等级设置
1、事业单位岗位分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交通局所属三个事业单位:公路管理站、渡口管理站、养路费征收站,根据三个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确定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设置岗位总量13个。其中管理岗位7个,专业技术岗位6个,以管理岗位为主体岗位,占单位岗位总量的54%,专业技术岗位占单位岗位总量的46%,专业技术主系列是公路工程技术系列。
2、我局事业单位是股级事业单位,因此管理岗位设置科员(九级职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分为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共设置6个等级,中级岗位设八级、九级、十级;初级岗位设十一级、十二级、十三级。
五、岗位的具体任职条件
1、管理岗位的基本条件:
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九级职员岗位,一般应在十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2、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
专业技术岗位的任职条件按照行业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有关规定执行。八级、九级、十级岗位必须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十一级、十二级、十三级岗位必须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3、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条件:
三级工勤技能岗位,应在本工种四级工勤岗位工作满5年,并通过高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四级工勤技能岗位,应在本工种五级工勤岗位工作满5年,并通过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五级工勤技术岗位,应是就徒期满已转正定级或者是具有职高、技校、中专及以上学历,且在工勤技能岗位工作并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六、岗位聘用办法
按照《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的实施意见》(xx办字[20xx]17号)有关文件规定的程序、形式予以聘用。
岗位聘用基本程序:
1、公布岗位
公布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岗位及其岗位职责,聘用条件;
2、申请应聘
应聘人员向所在单位提出书面应聘申请,并按要求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3、资格审核
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组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
4、考察评议
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组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竞聘上岗或考核,从应聘人员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评分,确定可直接聘用的岗位人选,报单位领导班子研究决定;
5、研究决定
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聘用名单;
6、结果公示
聘用结果确定后要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在公示期内有异议者,按程序进行复议,确属不当者,将予以重新审核。
7、签约上岗
单位法定代表人与受聘人员签订岗位聘用合同。
七、实施步骤及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这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经局领导研究决定,成立交通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协调小组,组长:xxx(局长);副组长:xxx(纪检组长);成员:xxxxxx(二)组织动员
召开事业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大会,学习宣传本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让大家充分了解事业单位实施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重要意义。
(三)具体实施方法、步骤
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根据现有人员的基本情况拟设置三类岗位,填写《xxx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核准表》等有关表格。
2、召开职工大会公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确保公正、公开、透明。
3、《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经局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通过定稿。
4、编写岗位说明书,主管部门审查后,同实施方案一并报县劳动人事部门审核、备案。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6
一、处理好分类指导与同宗共源的关系,避免大裂变
现有事业单位规模庞大、门类繁杂,情况千差万别,功能各有不同。这次改革,中央明确要求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主要承担行政职能、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主要从事公益服务“三大类”,并提出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区分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改革和管理办法。对“行政类”单位,将行政职能收归行政机关或逐步转为行政机构;对“经营类”单位,逐步转为企业,进入市场;对“公益类”单位,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公益属性。这些要求,有利于根据各类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改革配套政策,探索不同的改革路径,对于防止改革工作“一刀切”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以上政策要求,类型划分后,部分事业单位将转变为行政机构,意味着在目前国情下,这部分人员将由“铁饭碗”变成“金饭碗”;而另一部分事业单位将转制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这部分人员将由“铁饭碗”变成“泥饭碗”,并且享受的社保政策与原来有较大差距。这就意味着,原来同属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因为这次改革,造成事实上的两极分化,势必给推进改革带来阻力。因此,在坚持分类指导方针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现有事业单位同宗共源的历史现状,把改革的力度与事业单位人员的承受度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又要尊重历史,正视现实,避免大震动、硬着陆。一是分类时严格控制“两头”,即从严确定承担行政职能类和从事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数量;二是操作中,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思路,最大限度地保障现有人员的权益不受侵害,使改革的成本不能完全由参与改革者承担;三是尽快统一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政策,今后,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应与企业相应人员执行相同的社保政策,避免人为造成两极分化。
二、处理好分业推进与左右兼顾的关系,避免多重调
目前,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很多行业已经出台中长期规划和体制改革政策,多数行业体制改革包括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在启动此次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时,中央和省里提出,对已经部署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按现行的领导协调机制继续向前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综合协调、政策研究、信息交流和督促检查,不替代行业体制改革办公室的工作,不替代各部门的改革职责。“分业推进”便于各行业根据各自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各自领域的改革。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容易出现“一家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矛盾,尤其在人员安置、社保政策等方面产生不平衡,相互攀比、水长船高,增加改革成本。因此,在坚持分业推进方针的同时,必须左右兼顾、相互衔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一是抽强人、强抽人,建立高效、精干、专业的事业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综合、督查、科、教、文、卫等小组,切实加大与行业体制改革办公室的协调力度;二是建立编制、组织、纪检、人社、财政、审计等改革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一思想、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及时协调解决改革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三是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由事业单位改革办公室统一组织制定各行业改革的系列政策,统筹兼顾、相互配套,体现整体效应,营造推进改革的大氛围。
三、处理好分级负责与上下协调的关系,避免夹生饭
中央要求,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负总责。在改革的具体要求、方法和步骤上分级组织实施,有利于探索经验、减少风险,也有利于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但我国是一个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上行下效是一贯的工作措施,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靠某一地方单方面推进改革,在改革力度的把握、改革时机的掌控上容易出现偏差,也很难使当地群众接受,这就增大了改革成本和风险。因此,在坚持“分级负责”的同时,必须处理好上下级协调关系,避免单兵突进,做成夹生饭。具体操作中,中央、省、市、县四级要分级负责,自上而下,压茬进行。中央、省必须超前谋划,先行一步,做出表率。市、县要未雨绸缪,抢抓机遇,好风接力,及时跟进,降低改革风险,提高改革成功率。
四、处理好分步实施与积极能动的关系,避免等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