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习改进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学习改进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学习改进计划

大学学习改进计划范文1

1.加强目标教育

确立目标是成功的起点。大一新生陷入无助和迷茫之初,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请专家现身说法,引导学生认清自身肩负的责任,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尽快树立新的学习目标。目标的确立要适合自身的特点,既要明确、具体、简明,又不能脱离社会实际盲目空想;既要有长期目标,又要有短期目标。可以引导学生确定一个大学四年的有针对性的整体规划。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对自己的专业了解甚少这一现象,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对大一新生开展学习指导,例如,请专业负责人讲解本专业的特点、研究方向、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开展新老学生交流座谈会等,使大一新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形成专业自豪感,以便更好地确立学习目标。

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即没有合理而科学的学习计划紧密相关的。[6]因此,首先要教会大一新生制定学习计划。如制定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直至四年的年计划,使学习进入一个有序状态。其次,培养大一新生的自学能力,做学习的主人。大学尽管学习的内容很多,但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很多。根据大学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尽快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适应大学学习就尤为重要。

通过请往届学长做报告、与杰出校友座谈等形式,引导大一新生尽快克服中学学习方法的惯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从而学会自学。还可以组织大一新生上晚自习,保持中学学习的惯性。再次,大学图书资料和各种信息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熟悉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来收集资料、获取信息也成了必备的学习技能。

大学学习改进计划范文2

[关键词]自我调节 自主意识 数学教学

[作者简介]徐屹(1971- ),男,吉林德惠人,东北电力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值代数。(吉林 吉林 13201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47-02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逐渐加大,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降低。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能力,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学习资源的管理与应用能力基本上处于中等水平。大学阶段是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比掌握有限的知识更为重要,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对大学生来说将会终身受用。通过大学的学习,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生存,这样才能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如何让大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掌握自学手段、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这应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将自我调节学习引入数学教学中,尝试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自我调节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理工类大学生的基础课,如何使大学生掌握好这些课程是高校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我们尝试将自我调节学习这种方式引入实际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自我调节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目标过程的完善。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在开始阶段要求所授课班级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测试自己目前数学学习的效果。然后结合自己的现实条件,制定出适合自身特点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并且制定出为达到目标所选用的学习方法。在开学伊始,大学生因为对自我调节学习还比较陌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仍会延续以往的学习方法,这时授课教师就应该适当地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任务、分解学习内容,同时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有效的目标和完成目标所需要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强调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够急于求成。

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概率与统计的部分内容,但其思考方式、解题方法与大学有所不同。大学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会求解相关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和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考方式。在高中阶段的部分学习中我们只注重计算后的结果,而忽视思考的完整过程,更多时候是通过集合论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大学阶段,则需要用概率论的知识去认识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对于学生而言,首要的目标是理解集合论与概率论两个理论之间的区别,熟练掌握概率基本理论。这个目标看起来容易,但实际上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克服固有思维并不是一件易事。教师要通过习题讲解和课堂练习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帮助其完成目标。

(二)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目标制定完成以后,我们就要通过具体的方法加以实现,如课前做好预习、上课做好笔记、课后背诵概率公式及理解公式的含意、课堂上进行随堂测验等,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这一阶段所运用的学习方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教师需要强调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鼓励学生在自我评价时要追求更准确、更高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学生可以很快地熟练运用新方法去实现制定的目标,并且能够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同一方法的不同用法,从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方法。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接受新方法上存在困难。不同的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选择的方法不尽相同,而方法的改变又受到以往学习习惯的制约,因此需要用不同的时间长度去改变其已有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三)学习目标过程的完善

完成上述两个过程以后,学生通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结果和学习方法二者之间的关系上,用来判断自己所选用的某种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一旦学生认同了新方法,这时教师就应要求他们对这种新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监控。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可以在适当时期变换学习方法,并找出更加有效的方法组合,以便帮助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业成绩。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目标的完善。通过整个过程的完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体系,同时在这种数学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自我调节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感觉到拥有学习的自,而这种感受又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内部动机的主要源泉。

二、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引导大学生学会一种有效适用的学习方法。教师对大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大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门知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二是依据大学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来指导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

例如,我们在讲授随机现象、随机试验、随机事件之间的关系、全概率与贝叶斯之间的关系、一维随机变量与二维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时,将所学知识形成网状结构的学习方法,运用定性分析推理的方法等。指导学生在学习一章新的内容之后,采用列表或绘制网络图、树形图的方法把每一个知识点总结出来,然后练习写出相互关系的数学公式、定理。这样一来,整个一章的内容就条理清楚、思路明晰,既不用死记硬背,又容易掌握。由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可知,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以引导,他们的接受能力还是很强的。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学得有信心,学习积极性也就随之提高,主体作用也就会得到体现。

(二)培养自主意识

与中学生相比较,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大学生虽然有独立见解,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还是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而不是自己主动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结合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力和自由。例如,可以让大学生们对基础课程进行自主选择,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听课特点去选择教师。其次,在课堂教学上,可采用以学生为主体、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例如,我们讲解一维随机变量函数后,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讨论,当随机变量变成二维时,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定义,类似可以有什么样的性质,然后再对所提出的结果进行验证。这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很好地得到调动。最后,在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自我评价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准确的反馈。阶段性的自我评价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去寻找对自己有用的学习方法,可以查缺补漏,这正是自主意识的体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及时督促并给出反馈意见,这样便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责任意识,在这种责任意识的驱使下,学生会更加关注学习的成效。

(三)学会交流和反思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是双向的,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也应该注意及时与学生沟通,加强情感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注意。大学生正迈向成人阶段,非常需要他人的认同,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认同。有了教师的认同,他们也会逐渐认同教师,并通过对教师的个人认同逐渐转化为对其所教授知识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积极配合教师,才能达到自我调节学习的目的。

对于学习的反思可以出现在不同的阶段,要学会总结并逐渐善于总结。反思能够让我们清晰地知道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以及所选择的学习策略的效果,一旦发现此阶段没有达到事先预定的目标,就应该及时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合理的调整。如果是最初计划安排不当,就应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最初计划;如果是外部因素干扰,如因为参加学校大型活动导致不能按时完成学习计划,就应想办法尽快弥补;如果是因为自身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某方面技能存在不足,就应设法利用其余时间加以补救,如选修有关课程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应的知识。不能将未完成的学习计划都简单地归结为学习能力不够,这样做不仅会挫伤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有时也会模糊其改进的方向。

三、自我调节学习中数学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数学教师应该制订计划将自我调节学习过程整合到课堂中

制订计划是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开学初我们应该根据需要讲解的七章内容分章制订计划。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基础内容,其中古典概型和条件概率部分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应注意分析测试结果,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几何概型和全概率公式是新授内容,所以应该作为重点,认真分析学生通过自我调节所达到的效果。

(二)数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之初,由于以前可能从没接触过自我调节学习,容易产生一种新鲜感和一种自负感。这样一来,他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可能会有一种盲目性,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各自的特点,帮助学生制定合理有效可行的目标,并且选择实现目标的良好方法。

数学教师应该记录学生完成目标的整个情况,要结合实际,绘制相应的表格,保存相应的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个过程的实现,依赖于教师的责任心和良好素质。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才能确保真正收到效果。

(三)数学教师应该适时鼓励和支持学生

教师要鼓励学生实施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当学生的自我调节策略看似没有奏效时,教师的支持会对学生继续使用自我调节策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适当鼓励也会增强学生对自我调节学习的信心,激发其潜在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数学教师应该由所获经验来改进计划和教学方法

随着自我调节学习的开展和深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收获到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教师来说是宝贵的资料。正是通过对这些宝贵资料的研究,教师才能为将来更好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此方法奠定基础。自我调节学习不是在减轻教师的责任和负担,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参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只要教师将所得收获融入教学工作中,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会起到显著的作用。

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都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自我调节学习引入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大学学习改进计划范文3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20-05

0 引言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实质上就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国各高校就必须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大学生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学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多学业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学习适应性问题,如学习动机不足、适应学习环境能力差、教学方式不适应等,这些问题在新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不仅仅只是会对其学业成绩产生消极影响,还会诱发心理问题,影响其日后的社会适应性,进而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对高校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既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学习适应性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一种能力。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国外研究者认为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个性因素包括自尊、心理控制感、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等。环境因素方面,如大学生与教师的非正式联系程度、同学交往、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在国外研究中,“学习适应性”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与学业不良、学校适应、社会心理适应等概念相结合,较少单独探讨。有关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专门研究还不够充足,已有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对现状的调查及简单的相关分析,故对我国教育实践的指导、借鉴意义有限。国内学者也对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张宏如研究发现,许多学习适应性问题的根源在于其价值观念,最密切相关的是自制力和学习取向。白晋荣、戴育红研究发现“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和“身心健康”是影响学习适应的主要原因。穆怀容、程刚将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分为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两类。冯廷勇和李红[1]的研究将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因素归纳为五类: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环境因素、教学模式和社交活动。国内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现状。但由于取样不同,分析的侧重点也有差异,研究结果也出现了不一致,不方便进行比较。另外,由于目前国内没有统一权威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和全国常模,无法全面分析国内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这些是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国内学者还进行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研究。其主要差异维度划分有:(1)年级差异。王华荣[2]的研究表明,大四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明显高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章明明的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占总体不适应的27.8%。赵富才用自编量表调查发现,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明显,表现为缺乏专业兴趣、学习态度消极、不适应大学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紧张。由此可以看出,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是最亟待解决的;(2)性别差异。牛丽凤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男生学习适应性水平与女生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学习能力因子上女生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在学习态度因子上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葛明贵和于益兵[3]、王霞、王华荣[2]、张宏如和李伟明、胡琳丽和胡基贤认为女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比男生强。冯廷勇和李红[1]的研究表明,男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好于女生。而徐小军[4]认为男女生在学习适应性上没有显著差异。由上可知,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是有争议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校别差异。已有调查表明,一类院校学生学习适应性高于二类院校,如王霞和范红霞[5]的研究表明山西大学学生与中北大学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差异已经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冯廷勇等人研究发现,综合性大学的学习适应性状况明显优于理工类和农业类,师范类大学学生学习适应性处于中间水平;(4)专业差异。唐文清的研究表明,工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相比其他专业来说是最低的,文科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总体水平较高,而医学、农学和理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处于中间程度。王华荣[2]的研究表明,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得分普遍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理工科类大学生的适应总分普遍低于其他专业大学生,有些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知,理工类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普遍较低,具有研究价值;(5)独生子女差异。张大均[6]、牛丽凤等人的研究均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的整体适应性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非独生子女的学习能力适应性维度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基于国内已有的差异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相同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研究结论,不利于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引入其研究成果,所以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问卷编制

早在 1968 年,荷兰学者就编制了适应性问卷来测验大学生适应大学环境的总体情况。不过国外适应性研究应用最广泛、认可度最高的还是Baker 和 Siryk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问卷(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它从学习适应、社会适应、情绪适应等方面对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评估。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测量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Simon 等人编制了大学生反应与适应性问卷(TRAC)。此问卷共包含信念、情感和行为三大基本维度和考试焦虑、考试准备、害怕失败等九大因素。遗憾的是,此问卷并没有被引入到国内。国内也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测评工具。一般来说,学者们大多以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为蓝本,结合研究需要改编成问卷作为测量工具。也有少数研究者运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如冯廷勇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

本研究所用问卷,是在参考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冯廷勇《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为蓝本进行改编的问卷。问卷一共37道题目,3个主要维度,分别是基本信息、影响因素和改进措施。基本信息考量样本的性别、院所、生源地、独生状况;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因素、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这6方面的内容[7];而改进措施维度上,对学生们已接受的学习适应帮助和希望得到的学习适应帮助进行了调查,以期对后期实践工作提供启示,将帮助来源划分为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2 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以北京某大学为样本,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共向本科新生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5份,有效问卷201份,有效回收率为96%。问卷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201个样本中,男生101人,女生100人,各约占50%;京内生源89人(44%),京外生源112人(56%);独生子女135人(67%),非独生子女66人(33%);样本采集涉及到建筑工程学院(14.9%)、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13.9%)、经济与管理学院(19.4%)、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11.4%)、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7.5%)、软件学院(7.5%)等12个院所,能够代表北京某大学以工科为主的理工科高校性质。总的来说,样本能够比较完整的体现出总体的特点。

3 调查结果

3.1 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总体水平良好, 同时也存在适应不良群体,而且群体间个体 差异较大

问卷的第6题到第28题目的在于测试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的水平。题目均采用五级计分制,分别是1-非常同意;2-比较同意;3-不置可否;4-比较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对于逆向题目给与重新记分,得分越高则说明其学习适应水平越低,反之,得分越低说明其学习适应水平越高。统计结果表明,201个被试中,最低得分40分,最高得分103分,平均分55分。因为没有常模作为对比,所以本文将自定义去除极端值以每10分为一段,将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的学习适应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最高水平为适应优良者,得分区间是40~50分,共有58人;中间水平为适应一般者,得分区间是51~60分,共有101人;第三水平为适应较差者,得分区间是61~103分,共有42人,约占样本总数的20%,由此可知,学习适应不良群体在理工科高校存在且人数较多,需要给予关注。同时,第三适应水平得分为:57、58、59、60、61、62、64、65、66、68、71、72、73、76、81、83、103,频数分别为:10、8、7、9、3、7、7、5、6、4、3、1、1、1、1、1、1。由此可见,第三水平的学生得分分布很广泛,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46分,还有极端值存在,个体间适应水平差异明显大于第一和第二适应水平。

3.2 学习计划、学习效率、课堂习惯、课堂管理 和厌学情绪是影响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 适应性的主要因素

1)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在自我效能感、气质性乐观、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良好。

问卷从自身因素、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这6大方面,探究影响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在以下方面表现优异,不是学习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我效能感、气质性乐观。从表2中可以看到,被试面对大学学习生活信心度是非常高的,选择“非常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人占到76%;同学们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也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选择“积极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人有82%。(2)被试在学习能力的两个方面表现良好,包括思维方式和竞争意识。如表3显示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升入大学后都成熟了一些,这对于他们面对学习适应问题的心态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面对竞争上,有67%的被试都能够保持较强的竞争意识。(3)学习定位、专业态度和学习方法。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在回答“你对大学学习的最高定位”时,显示出了较高的定位水平,有80%的被试认为,学习是“丰富人生的重要内容”,是“未来职业生活的重要保障”。表4显示半数以上的被试对其所在专业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77%的被试认可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表2 自我效能感、气质性乐观

自我 非常有信心 比较有信心 不置可否 不太有信心 没信心 效能感 12% 64% 14% 9% 1%

气质 积极乐观 比较乐观 无所谓 有点消极 消沉

性乐观 20% 62% 8% 9% 1%

表3 思维方式、竞争意识

思维 非常成熟 成熟一点 没变化 幼稚了点 过于幼稚

方式 5% 71% 16% 7% 1%

竞争 不懈努力 有点儿竞争意识 没什么感觉 随遇而安 鄙视竞争 意识 17% 50% 20% 12% 1%

表4 学习定位、专业兴趣、学习方法

学习 丰富人生 职业生活 拿到毕业证 不用太认真 丰富的社会

定位 重要内容 重要保障 的基本前提 及格就行 实践更重要

37% 43% 13% 3% 4%

专业 非常 比较 不置 不感 非常不

兴趣 感兴趣 感兴趣 可否 兴趣 感兴趣

12% 52% 22% 10% 4%

学习 非常 比较 不置 不 兴趣

方法 重要 重要 可否 重要 更重要

33% 44% 15% 6% 2%

2)学习计划、学习效率、课堂习惯、课堂管理和厌学情绪是影响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最主要的因素。(1)学习计划、学习效率。如表5所示,只有40%的被试能够做到按照计划安排学习,其余60%被试一般没有计划或者无法按照计划安排学习。在“你的学习效率如何”一题中,回答“非常高”与“很高”的学生只占到总数的26%,学习效率“一般”和“比较差”的占到73%,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2)课堂习惯。问卷第13题“你有以下哪些课堂习惯”共设计了6个答案:“玩手机电脑等”、“吃东西”、“耳语”、“瞌睡”、“翻看其他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书籍”、“一个都没有”,选项分别有143人、65人、43人、115人和59人选择,只有11人选择一个也没有,仅占被试总体的5%,由此可知在大一群体中不良的课堂习惯普遍存在,特别是玩手机、电脑和瞌睡。(3)课堂管理、厌学情况。如表6,有61%的同学认为,大学的课堂管理过于或者比较严格,成为其学习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问卷统计结果表示,有7%的同学有非常严重的厌学情况;24%的同学经常会厌学,偶尔有出现厌学的高达52%。可以说,厌学的情况在大一新生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

表5 学习计划、学习效率

学习 完全按照计 有计划且 有计划 没有学

计划 划安排学习 大部分完成 但较少完成 习计划

2% 39% 41% 18%

学习效率 非常高 很高 一般 比较差 非常差

5% 21% 68% 5% 1%

表6 课堂管理、厌学情况

课堂管理 过于严格 比较严格 不置可否 比较松散 松散

8% 53% 26% 11% 2%

厌学情绪 有且非常严重 经常有 偶尔有 很少有 从未有过

7% 24% 52% 10% 7%

3.3 学校和教师是改进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 适应教育的主体

1)学校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的必要性及主要方式。表7中,仅有18%的学生认为在大一期间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学校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方面,同学们更喜欢口耳相传和开设相关课程这两种方式。

表7 学习适应教育的必要性与方式

学习适应教 非常 比较 不置 没什 多此

育的必要性 有必要 有必要 可否 么必要 一举

13% 51% 18% 13% 5%

学习适应 网络 宣传 展板 口耳 开设一

教育方式 宣传 手册 海报 相传 门课程

10% 15% 11% 35% 29%

2)教师对学生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的现状。如表8,同学们普遍认为任课教师、同学及学长学姐这两类人群是对自己学习适应能力影响最大的,选择分别占到总数的23%和56%;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的学习适应教育体现不够充分,能够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的才占总数的26%左右。

表8 学习适应水平影响人群、辅导员学习适应教育

影响 辅 任课 学校咨 同学及 都

人群 导员 教师 询人员 学长学姐 不是

7% 23% 5% 56% 9%

辅导员学 非常 经常 偶尔 开学 从未

习适应教育 频繁 进行 会提 提过 说过

5% 21% 43% 27% 4%

4 分析与讨论

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北京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情况总体良好,但仍然存在学习适应较差的群体。在适应较差者的群体中,个体间的差异也较大,所以实践工作中学校的学习适应指导教育一定要因人施教、个性指导,引导学生找出影响自己学习适应水平的因素,寻求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改进工作。从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来看,同学们都比较认同学习定位、学习方法、专业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学习适应的影响,并能够保持较好的状态。但是在学习计划、学习效率、课堂习惯、课堂管理和厌学情绪等方面表现较差。大部分同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良的课堂习惯和厌学情绪,其学习效率大部分处于一般水平。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产生是内外因综合的结果,因而提高也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着手解决。外部而言,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教育应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入手;内部而言,需引导学生从自身层面出发,采取措施预防和改进学习适应水平。

4.1 学校层面

学校是提高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宏观层面。首先,在新生适应教育中,应加强学习适应教育的内容。北京某大学近些年来实行的新生适应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包括自我认识、思维情绪、心态调节、职业规划、人际关系、心理适应等内容,其中并没有突出学习适应的内容。学习是新生进入大学以来首先接触的内容,课程安排也比较紧密,学习不适应问题很容易累积,所以有必要强化学习适应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地位。

其次,根据问卷反馈结果,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开设一门选修课程,供有学习适应教育需要的同学进行选择。学习适应选修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加强学习适应教育的专业性,为有学习适应教育需要的同学提供专业指导,引导其尽快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另一方面对有学习适应教育需求的学生集中进行辅导,有利于提高学习适应教育的效率,解决本科新生学习适应问题。

再次,学校还要为不同年级学生提供在学习方面进行沟通交流的渠道。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生认为同学及学长学姐对自己的学习适应能力影响较大,且是当自身遇到学习适应问题时,最乐于求助的对象。所以学校要重视高年级同学对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的影响作用,积极搭建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互动、互助的平台。

最后,学校还要明确辅导员对新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与帮助的责任。辅导员不仅要做好新生班级的行政工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是由于缺乏强制要求,有的辅导员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即课程通过率如何、成绩如何,但是极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学习的适应程度怎么样、是否能够转化学习方式、是否出现学习适应困难等问题。所以学校层面要特别强化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责任意识。

4.2 教师层面

一般而言,本科新生在入学之后,接触的教师主要有两种,一是他们的班级辅导员,二是各任课教师。

辅导员在新生学习适应教育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首先,在入学之初,就应该对所负责新生班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及时引导他们注意改变学习方法,摆正学习态度;其次,对班级内出现的学习适应问题较明显的同学给与关注,着重帮助其度过适应困难期。最后,还要为同学们介绍、提供解决学习适应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任课教师是本科新生学习生活的主要负责人,是影响其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外部因素,调研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对于各任课教师而言,首先,要积极了解本科新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其次,改善教学方法。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关注学生的接受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预防学生的学习不适应;最后,任课教师还要从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中接收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

4.3 学生层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其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内因。所以从新生自身层面出发提高其学习适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科新生首先要主动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在大学中既不能只看重学习,也不能忽视学习。比较大学与以往高中学习的不同,寻找差异,制定学习计划,改变学习方法。

其次,要注意加强沟通交流。一方面是与同学的沟通交流。通过访谈和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新生们普遍认可高年级师兄师姐及同学在改进学习适应性方面的作用,所以新生应该多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交流学习体验,共同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提高彼此的学习适应性。另一方面是与教师沟通交流。当遇到学习适应问题时,要勇于向辅导员、任课教师和其他老师寻求帮助,听取老师的建议和指导,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

最后,本科新生要正确认识学习适应问题,了解学习适应问题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当面对学习适应问题时应继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探究[J].心理学探新,2002,22(1):44-48.

[2]王华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葛明贵,余益兵.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602-606.

[4]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5]王霞,范红霞.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62-64.

大学学习改进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幼师数学 困难成因 对策

幼师数学是继初中数学学习之后的进一步学习,同时。幼师数学在幼师阶段的学习中占有基础和关键地位。同学们从初中步入憧憬已久的幼师大门时,往往是豪情满怀,信心十足。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有些同学便感到幼师数学并不是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易学,也不再是初中时考高分那么容易,又显得十分枯燥、乏味和抽象,有些内容甚至难以理解,从而表现出不自信、畏惧等特征,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一、学习困难生的形成原因

数学学习困难生是指智力正常,且处于正常的教学环境中。在同类群体中,数学学习水平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他们有的是因为智力发展水平滞后,思维水平低,数学学习能力,有的是因为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更有造成身心变化的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的学习困难生本来还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但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等原因导致了暂时学习上的失败。这时,如果家长或教师采取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怒斥、讽刺、挖苦或以失望、不理睬、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来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教师或家长越是逼迫他们学习,他们会越容易产生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

二、学习困难生的转化策略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

作为一门中学的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他们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到位,他们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理化等自然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而数学观点、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乃至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认识十分肤浅,至于数学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二)改进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应尽量学习比较成功的同学的学习方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不会总结的同学,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自然界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过程便是最好的例证。学习要经常总结规律,目的就是为了更一步的发展。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

(三)坚持正面教育,关爱学习困难生

了解学习困难生的特点是进行教育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困难生的普遍心理是自卑感强、自制力弱、自信心缺乏,并因而丧失学习兴趣,不能自主地、主动地获取知识。甚至放纵自己,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内心感受,主动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时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一些表扬、鼓励,多一些肯定、赞许,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评价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与进步,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同时教师要花大功夫培养学生学习的耐心,消除其急躁情绪,使其能够正确对待进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现象,做好应付失败的心理准备,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指导教学

对于幼师生都认为学习方法因素制约了学生数学学习,我们在平时学习数学时,由于数学知识的连贯性,题目的灵活多变性,做数学题就需要我们有严密的思维,解题方法不拘泥与一种,而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注意学习策略的指导,如对解题策略、复习策略、课堂记笔记的策略等的指导,还可以让班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来给全班介绍他们成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和大家互动,开展交流,使大家在交流互动中得到启发与提高。

(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困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意识足学困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三、结语

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反复的工作。教师必须掌握其心理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落实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敦莹.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

[2]张中.普高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5.

[3]温淳.高中数学学习策略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大学学习改进计划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感想体会

国家教育部推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事实证明,教育部推行的改革成就令人瞩目,上海市教委根据教育部指示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实施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为原则的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得到了系统规范的科技创新锻炼机会,提升了创新精神和素养。我校的项目就是在上海教委支持下,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顺利完成了这个项目。

一、创新项目实践

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申报过程中,我校几名小组成员因同样的兴趣走到一起,满怀对知识的渴望、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对物理仪器制作的兴趣,开始自己设计制作相关装置。关于此类装置的制作方法,国内外学者参考科学家的最初设计,进行各类组装的尝试。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装置复杂、实验用材不易获得和实验现象演示即结果测试的单一性等。因此,我小组想研究一种材料易于获得、组装简便、实验现象明显的演示装置。我小组的方法是在前人研究制作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其难度颇大,既要考虑创新性,又要考虑简易性和现象明显性。为此,组员间进行工作分配。心思细腻的学生负责收集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擅长整理文献的学生负责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然后把整理好的资料分给大家互相学习;善于设计的学生负责把大家的想法进行整理并制订大体计划;善于交流的学生负责购买制作仪器所需要的材料,并联系指导教师交流情况。在往后的几个月中,我组成员分工合作,认真学习,虽然中途遇到不少困难,比如,材料买不到、实验现象不明显、装置过于复杂、对环境要求高,等等,但是在我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收获满满。

二、收获与感想

理想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起初制订计划时觉得很容易,但随着计划的一步步实施,问题越来越多,困难越来越大,有一段时间很沮丧,积极性大受打击,仿佛感觉计划难以完成。后来,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小组尝试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方面解决困难。大家互相鼓励,群力群策,终于把问题一个一个地攻克了,由此得到许多感悟。首先,就算再扎实的理论知识,如果不经历实践的验证,终究是一纸空谈。学习理论知识,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才能使我们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其次,很多理论知识看似明晰易懂,但是当真正动起手来在仪器的组装和现象的演示中应用的时候才发觉困难重重。通过参与此次项目,学生开阔了视野,领悟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设想出多种解决方案,逐个尝试,最终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第三,这个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不是一个人能够单独完成的,必须靠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分工合作、互相督促,才能高效地完成任务。

三、对大学创新活动的理解

国家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鼓励大W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实践活动,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大学生项目的参与,使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并按照项目进展需要来制订计划、设计流程、购买材料、动手组装、测试和调试。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实践能力,锻炼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项目,学生收获了友情,提高了沟通协调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使其对未来的发展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单纯的理论学习用处非常有限。必须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多参与实践活动,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必须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安勇.基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37.

大学学习改进计划范文6

一、学习范式的内涵

目前,学习范式(learning paradigm)的内涵还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义,在研究文献中也名称各异,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student-centeredlearning,SCL)、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ness,SC)、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learner-centered teaching)等。欧洲学生联合会(EuropeanStudent Union,ESU)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概念,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是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理念和文化,也是为建构主义理论所支持的一种学习方法。它通过教师革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与教师和同伴的积极互动中进行学习,把学生看作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赵炬明教授则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更为准确,并指出了SC模式的三个基本特征,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指教师和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之分,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在教,而在学贺武华教授使用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概念,认为学习者的内涵更为丰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两大基本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上述概念名称的不同,反映了学者们对该概念理解的细微差异和不同侧重,但不论名称如何,对学生、学习、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强调是学者们的共识。

本文使用了巴尔和塔戈提出的学习范式概念。学习范式与传统的传授范式相对应,旨在推动大学教师从传授知识向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首先,学习范式是建立在对学习重新认识基础上的。当今时代,随着知识观的转变,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内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新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共生的,学习是一种综合、整体的转化活动,是涵盖个人认知、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全面学习学习不仅是知识习得更是知识创造,是学习主体在与广义环境的交互中生成经验和创造知识。各种教室内外与校园内外的经验,都有助于学生学习。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其次,学习范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大学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为了学生而存在,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学生利益高度优先,大学的任何行动、计划和决策都应从学生中心的角度来审视。过去我们曾将以学生为中心视为以消费者为中心,这种提法把学生看作是学习过程中的消费者,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投入-回报的基础上,损害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真实要义。真正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应该把学生看作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学习动机应是挑战学生已有的观念和态度。第三,学习范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中心地位。教育改革必须致力于消解主要依靠教的体系,回归主要依靠学的体系。教的目的在于引发学,学是最终目的,教是手段,只有学发生了,教才是有效的教,学没有发生,教就没有发生。应通过赋予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范式强调从学生的体验和收获出发,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第四,学习范式的转型需要整体性思维。托马斯库恩(T.S.Kuhn)指出,范式作为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概念,提供的是一种基于对世界根本看法的方法论体系而不只是某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向学习范式转型,犹如一个生态系统的变革,应以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变革为核心,带动整个大学文化、使命与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管理、评价体系、资源配置、支持系统方方面面的变革,甚至是外部环境包括政府政策导向和话语体系的革新。

二、学习范式和传授范式的差异

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型既是近百年来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发展的共同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应对外部环境挑战、提高质量的急迫诉求。学习范式和传授范式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范式,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理论假设

在传授范式下,知识被定义成可由教师传授的内容,教师是学科领域的专家,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被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被认为是知识累积的过程,是吸收越来越多的知识。在传授范式中,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认为智力和能力是稀缺的,学生必须通过个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而在学习范式下,学生被教师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是积极的知识发现者和建构者,课程学习是知识生成的过程。学习不是累积和线性的,而是观念网络的编织与交互的过程。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掌控自己的学习,塑造自己的学习路径。学习范式认为学生的能力和才干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是促进自我成功的设计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和成功。

2.使命目的

就大学使命而言,在传授范式中,大学的使命是提供教学,通过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关注教学的生产力手段即为目的,大学通过设置各种学位和课程来维持高质量的教学,当新知识领域出现时,大学就会提供新的课程。而在学习范式中,大学的使命是产生学习,关注学习生产力目的决定方法,大学努力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发现和建构知识,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让学生获得成功。

就教学目的而言,在传授范式中,教学目的是教师传递知识,学生吸收和积累知识,教师很少被要求关注学生学的怎么样,他们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在学习范式中,教学目的是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将信息和先前的知识重构形成新知识,并去实践它。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学的怎么样,帮助学生学习是他们的责任,而且与学到知识相比,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

3.教学结构

传授范式的_______教学结构是离散式的。大学教育是一系列离散的、不相关的3学分课程教学的集合,大学学位只是意味着学生花费的时间和积累的学分而已。教和学相互分离,部分先于整体而存在。无论何处,高等教育都是依托3学分课程进行运转的,大学教师非常习惯这一模式,以致看不到它的局限性,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大学步调整齐划一,所有的硬件设施、管理结构和师生日常活动均依托3学分课程来建构。在传授范式下,大学把教师和课程归属到一个个相互独立、缺乏交流的学术部门,这些学术部门本应是相互关联的、完成大学使命的结构性基础,最终却变成了封闭的、自我防御的堡垒。大学为应对新挑战,必须衍生出更多的离散机构和课程,形成了强大且刻板化的结构,任何力图打破常规的学习活动,如合作授课、跨学科课程等最终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学习范式的教学结构则是整体性的。大学不再聚焦手段,如课程和授课等,而是通过聚焦学生学习成果来整合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部分。大学以学习成果为导向,设计整合性的教学项目和活动,鼓励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促进学生投入学习。整体支配部分,大学学位意味着学生已经具备了毕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方法去实现最终的学习成果,学习时间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程度,因人而异。无论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达到了符合学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在学习范式下,课程和课堂结构有很强的变通性,包括学期、学季、课堂、实验室等,甚至连班级本身也不再是标准结构,可以自由选择。总而言之,学习范式对于如何组织学习环境和学习经历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只要能帮助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成果,任何学习环境和教学结构均可尝试。

4.教学方法

传授范式中教师主要依赖讲授法,强调对课程内容的阐释和讲解。虽然教师也会使用团队合作和讨论等积极的教学方法,但只是作为讲授法的一种补充。这些积极教学方法的使用,是教师不经反思的跨范式借用,是一种教学目的和教学实践的分离,这些教师并没有接受学习范式的教学理念和假设,只是借用了这种范式的教学方法而已。

传授范式的学习环境充满竞争性,奉行个人主义。学习范式主要运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虽然也会使用讲授法,但讲授的目的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作为组织学生学习的桥梁和纽带,着重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论。学习范式的学习环境充满挑战,却又是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

5.教师角色

在传授范式下,大学教师被看作是学科专家,课程的中心,通过讲授来单向度地传递知识,教师的角色更像是演员,很少要求对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教师期望学生自我激励。教学管理模式以直线管理和独立运行为主,主要服务于教师教学。而在学习范式下,大学教师被看作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更像是教练和协助者。教师努力去创设支持性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进步,评估学习成果。教师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要求教师不仅精通学科内容知识,还需要掌握学科教学法的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是学科知识以及关于如何教和学的知识的综合,只有具备了学科教学法知识,教师才能够创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通过提出更好的问题、概念、思想,展示深度学习所需要的挑战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促进学习成功。教师需要对教学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学习范式更强调团队合作和共同治理,大学所有的人都是教育者,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6.评价标准

在传授范式中,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基于输入与资源,大学管理者关注的是入学人数、大学收入、师资队伍、课程和项目等。教师教学评价也主要从教的层面进行,如评价课程组织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适合,课堂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尊重学生的问题等,很少从学的层面去进行反思和评价,考试主要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度和掌握度。对此,古斯金(A.Guskin)指出:我们深陷质量的资源定义中,以致很难面对大学教育的结果,学生的学习。而在学习范式中,质量评价主要基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大学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及其继续学习的潜能,关注大学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相比输入评价模式,结果评价模式能够提供更多关于学生学习的信息,对大学教学改进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学习范式下,教师会经常评价学生的学习,不仅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运用知识的有效性,通过评价去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向学习范式转型:发达国家的实践和中国大学的诉求

向学习范式转型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尽管这种转型仍然在路上,还面临着诸多的困惑与挑战,但从其对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来看,十分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

1.发达国家的实践

21世纪伊始,欧洲高等教育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项目和制度,积极推动大学向学习范式转型的实践。1999年,欧盟启动了博洛尼亚进程,要求大学必须从学生学习成果的角度来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改革,并推动建立了基于学习成果的学分转换和累积体系(ECTS)。2009年,欧盟各国教育部长级会议的《鲁汶公报》中正式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高等教育的教学任务,指出我们重申高等教育机构教学任务的重要性和以改善学习成果为目的的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要求给学习者充分的自由,要求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要求建立有效的学习支持和指导体系。同年,欧洲学生联合会和国际教育协会(Education International,EI)联合启动了教育新范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项目(T4SCL),旨在为欧洲大学向学习范式转型提供建议、策略和方法。2013年,欧洲学生联合会又启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同行评价项目(PASCL),旨在构建同行评价体系,评估欧洲大学履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实践成效,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大学文化。2015年,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Education,ENQA)重新修订了《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标准与指导纲要》(ESG),修订后的《纲要》强调了大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对保障和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增加了对大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评估力度和要求,对大学的学习项目设计、学习成果评估开展、学习路径的灵活度、学生学习投入度、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度、教学手段和方法使用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学业支持和指导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等都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导向和质量要求。

美国素来有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在经历过20世纪60、70年代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80年代的质量危机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启动了两项旨在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重大改革运动教学改革运动和学习成果评估运动,直接推动了大学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的转型。

首先,在学生发展和有效教学研究方面,成果卓著。一大批著名学者,包括阿斯汀(A.W.Astin)、奇克林(A.W.Chickering)、乔治 库恩(G.D.Kuh)、帕斯卡雷拉(E.T.Pascarella)、特雷兹尼(P.T.Terenzini)、博耶、李舒尔曼(L.S.Shulman)等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他们提出的学生投入、大学影响、有效教学、教学学术等理论对美国大学教与学的文化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大学重新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美国高等教育界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报告,诸如《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重建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学习再论:大学聚焦于学生经验》等,更是直接推动了大学向学习范式转型的实践。

其次,重视学习成果评估和就读经验调查。在美国政府和教育认证组织的推动下,大学积极开展学习成果评估,并使其成为规划大学课程、教学和开展评价的基准,成为大学内部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据统计,美国75%的大学建立了针对所有本科生的学习成果评估系统,80%的大学设立了院校研究所,以收集学习效果评估资料。美国高等教育界广泛开展了全国性的学生就读经验调查,包括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CSEQ)、全国学生参与度调查(National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研究型大学就读经验调查(Student Experienc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SERU)等,促进了大学对学习的关注和对教学的持续改进。大学学习支持体系亦日渐完备,在美国大学学习指导协会(National Academic Advising Association,NACADA)的统筹下,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学习指导中心,拥有专职的学习咨询队伍,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第三,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有效教学实践。自1962年密歇根大学创建了首个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后,美国大学纷纷成立了教学促进中心、教学卓越中心、教学发展中心等机构。这些机构在为大学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和教学支持,制定有效教学标准,促进教师革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从1980年末到2000年,美国大学的讲授课比重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而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反思学习、自我评估等学习形式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在2013-2014年全美大学教师调查中,82.8%的教师报告在全部或大部分课程中使用了讨论式教学法。

第四,在教学管理上,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习自由。一是不断完善选课制、学分制和导师制。一些大学甚至设立个性化专业,允许有特别需要的学生提出个人的学习计划和课程组合,发展个性化的专业和学习方向。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优质学习资源。无论是MIT和耶鲁提供的优质在线课程,还是斯坦福大学引领的慕课风潮,都在无形中促进着大学教学要素的改变,为学生提供了更灵活、多样化的学习路径。

2.中国大学的诉求

大学一直是以一种教的范式在运行,是一个提供教学的机构,然而,今天微妙而又深刻的是,大学正在向一个新的范式转型,成为一个产生学习的机构,这改变了大学的所有,教会学生学习和使学生学会学习正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最响亮的两大口号。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向学习范式转型的实践看,学习范式对大学、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大学而言,学习范式有利于重塑大学的教学文化,认同教学学术的理念,促进大学进行持续性的自我改进,不断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对学生而言,学习范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选择权,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以适合的方式获得学业成功。学习范式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参与度,促进学生在传授范式下很难获得的高阶思维的发展。对教师而言,学习范式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职业兴趣,开展有效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促进专业化发展。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推动和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在双一流建设中,一流的本科教育是重要的基础。但当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正遭遇着严峻的冲击,与一流本科教育相距甚远。大学校园中功利主义、浮躁之风盛行,重科研、轻教学严重弱化了大学的教学地位,课堂教学虚化、有教无学、低效教学现象比比皆是。输入式的质量评价导向和工程化思维驱使大学将注意力集中在各类资源的竞争和获取上,包括争取各类项目、课题、排名、帽子人才等。大学已经忘记了初心,难以回归大学之道,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大学本科教学中,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重教师的单向讲授、轻师生双方的互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轻学习的主动建构;重教学内容、轻教学方法;重课程和课时数量、轻学生学的质量;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应用等一系列问题正成为各学校普遍面临的窘境。因此,要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推动大学向学习范式转型应成为重要的视角和切入点。大学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进行系统性的变革,推动大学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真正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

四、向学习范式转型的路径探索

美国著名建筑师和思想家富勒(R.B.Fuller)曾经说过,不要妄图向船头用力去改变大船的航向,应该向艉翼用力(艉翼是附在大舵尾部的小舵),很小的力量就能改变大船的航向。巴尔和塔戈也指出,向学习范式转型就好比高等教育这艘大船的艉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1.尝试运用学习范式下新的话语体系

新的话语体系有助于我们按照新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和行动。在当前我国的大学话语体系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经费、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育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水平评估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按照这样的话语体系,我们关注的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方式方法改进、教学管理制度设计、大学硬件条件等。然而,早在1966年科尔曼(J.S.Coleman)等人的研究就发现,课程支持、师资情况以及硬件条件等学校投入要素在决定学生学习成就上没有起到重要的作用。课程、师资以及硬件条件等要素并没有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而是通过学生学习行为间接地对学生发展发挥作用。因此,应按照一个新的模式去思考和行动,尝试使用新的话语体系,减少对教学目标、教学质量、教学计划等的讨论,取而代之的是探讨如何产生高质量的学习,探讨学习成果、学习环境、学习投入、学习体验、学习支持、学习自由等。运用新的话语体系,有利于我们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出发,思考和重构整个大学教学的生态系统。

2.建立基于学习成果的质量评估模式

建立基于学习成果的质量评估模式,是大学向学习范式转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学习成果评估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定义和测量,来控制整个高等教育制度和大学的具体教育行为。对大学而言,学习成果评估能帮助大学明确核心价值取向,树立从学习者角度制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大学应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整体设计、构建课程体系,定期评估学生就读经验、学习成果的达成度,并基于评估证据促进自身进行持续性的质量改进。明确学生学习成果能帮助教师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什么,了解教与学的差距,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并促进学生参与;能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有目的、自我管理的学习者。在教育管理层面,学习成果评估结果能影响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拨款的倾向性,更好地发挥评估的导向作用和功能。

3.促进大学教师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教学的专业化发展是大学向学习范式转型的重要根基。在学习范式下,教师必须转换教学思维,更新对教学的认识。大学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学生学习,教学更准确地应被理解为教师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范式需要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不断反思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并以此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对教师开展系统性、结构性的培训,让教师掌握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包括团队学习、案例教学、问题解决学习、研讨学习等,以为学生营造批判性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层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但在现有体制环境下,能否树立教学学术理念,健全教学学术评价与保障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复归大学的教学中心地位恐怕是先决条件。惟其如此,才能让教师把课程教学看作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和一种创造。

4.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向学习范式转型,对学生的角色定位也应有重新的认识。学生应从无知被动、受操控的教学对象,转变成为拥有自我观念、态度、期望和需求等内在力量的学习主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是大学向学习范式转型成功的关键。大学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规划学习路径,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和培养平台,主+B恄蕒动投身学习。大学应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鼓励师生深层互动,共同参与研究,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营造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有尝试错误,进行自我控制、自我修正的机会;以教育增值的视角,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鼓励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增进学生对学习范式的了解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