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科建设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科建设指导意见

学科建设指导意见范文1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医院文化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221-01

一、科学发展观要求医院文化建设,要树立“以员工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医院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医院文化建设与变革的核心是确立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医院发展的价值观。当然,由于医院特点不同,医院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各异,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医院价值取向应该是一致的。

卡耐基管理模式的创始人物安德努·卡耐基有一句名言:“带走我的员工,把我的工厂留下,不久后就会长满杂草;拿走我的工厂,把我的员工留下,不久后我们还会有个更好的工厂。”这句话说明,医院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员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医院要树立新的财富观,在医院有形无形的财富中,员工是最重要的财富。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概念,也是医院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它贯穿于医院文化建设中,医院要发展,人的因素是关键,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秉承“以员工为本”的价值观,使医院兴旺发达的保证。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医院文化建设坚持,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医院哲学

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其内涵是,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及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促进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其内涵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内科与外科、临床与非临床、基层与机关、医院与社区、在职与离退休、医院内发展与对外协调高效等和谐有序,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医院哲学。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要求,其内涵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它有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医院发展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具体包括加强对员工的环保意识教育,普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减少物质浪费和消耗;注意保护环境和绿化美化,加大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力度等;促进医院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医院要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在这三点中间,效益是目的,质量是前提,规模是手段。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而换取一时的、表面的繁荣,也不能盲目扩张规模,违反医院发展规律。发展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还要正确协调医院发展过程中的短期与长期、局部与全局、牟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急功近利,一味地为获取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与患者利益。医院哲学是医院全体员工所共有的对世界事物的最一般的看法,是医院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医院哲学处于医院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它主导和制约着医院文化其他部分的发展方向。医院哲学是医院价格化的基础,是形成医院独特风格的源泉。从一定意义上讲,医院哲学处于医院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它主导和制约着医院文化其它部分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医院迫切需要形成自己的医院哲学,必须自觉运用哲学为指导,经过艰苦努力,创造出具有本医院特色的医院哲学。

医院要始终坚持诚信为本,既重视当前的发展和眼前的利益,又着眼长远,重视远期利益,要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这样会伤害医院声誉,最终影响医院的长远发展。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各项建设的一部分,无疑应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医院物质、服务文化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之中,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整体与个体、暂时与长远的关系,即要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获取并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三、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医院文化建设,要强化医院的社会责任意识并融入职业道德中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包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道德诉求和价值取向,很多方面是无形的并难以量化考核。针对医院而言,必须强化一种社会责任意识,并升华为一种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成为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医院文化观念控制医院发展使命,医院文化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只有明确自身的价值和职责,才能体现医院的自身价值和地位,向社会和人民负责,做出应有的贡献,医院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广大的医务人员才会有一种正确的理念,而这正是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医院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学科建设指导意见范文2

一、以人为本,加强职工文化修养

医院文化的精髓是提倡“以人为本”,一切工作着眼于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培养人,以医院文化引导全体员工向医院所确定的目标前进。让员工自觉接受医院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我院坚持每周二次的政治学习,定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促和谐医院建设”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征集院歌院徽、开展三好一满意、服务外县病人等工作,进一步确立全院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职业守则,引领广大职工自觉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实践,培育了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医院精神,用“大医精诚”、“博学、博爱、敬业、创业”的院训,激发了广大职工精医术、塑仁心、重诚信、树新风、促和谐,着力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升华自己的人格,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培养医务人员健康人格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医院行风建设,创造人民满足医院。

二、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改善就医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院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立院之本。近几年,医院通过连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和“三好一满意”活动,不断完善各项医疗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不断强化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升服务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改善,科技的发展,创造人性化的医疗环境,已成为医院发展趋势。宽松优雅的诊疗环境能够满足病人的诊治需求、心理需求和医务人员的工作生活满求。我院近年来在病房楼建设、新仪器配备上都加大了力度,绿化美化医院环境,为病人提供了一个优美、舒适的疗养环境。同时在服务上简化流程,门诊配有导医并采取弹性排班措施,尽力避免门诊病人“三长一短”的现象发生。全院上下坚持挂牌上岗,文明服务,杜绝服务忌语,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疗投诉和纠纷逐年递减,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加强管理,建章立制,形成推进医院文化的长效机制

我院以“三好一满意”为活动载体,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医务人员的准入制度,规范执业行为,对新进医护人员和未拿到执业证书者实行带教或转岗。完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着重抓好以下一些工作:每月对各部门科室完成任务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集中对病历书写管理、门诊医生值班进行了专项治理,进一步明确对核心制度落实的情况进行考核。完善医德档案,加强医德考核,把医德医风考核结果与个人利益挂钩并及时存入档案;定期进行门诊、住院病人问卷或电话调查;推行公示制度,打造诚信医疗,公布各种检查、服务项目及常用药品的价格,对住院病人实施“一日清单制”,设立举报信箱和投诉电话等。由于管理到位,各项业务指标继续攀升,医患矛盾大幅度下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完善充实了医院的管理规定,为医院文化建设形成了长效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医院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共性的东西,有许多相互交叉的环节,但两者绝不可以相互替代。开展医院文化建设绝不是放弃或者忽视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而是要借医院文化这个新的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好。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医院文化,提高医德。其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再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文化建设,深化医院改革、发展医院经济。

学科建设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人才科学发展观 校园文化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61-02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校园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它包括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集中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先导、辐射、熏陶、教育、约束等功能,在高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

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首先,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常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了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

其次,教学区、活动区、住宅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布置学生风采、学习园地、展示自我、星光灿烂,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校风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

第三,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绿化工作,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万方科学院依手托母体学校河南理工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是河南理工百年文化的浓重积淀,仍具有无限的激发潜力。当前,我院在积极建设郑州现代化新校区的同时,应对校本部校园的环境继续进行改造和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改造废弃楼建设一所现代化体育馆,让全院师生在遇到恶劣天气时能够进行课余休闲,为学院营造一种活泼与严肃相呼应、静态与动态相融合、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古老与现代的气息相交叉的校园文化氛围。

2.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全面提升师生素质。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学风和教风,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

首先,我们从领导入手,通过理论学习,统一认识,端正办学方向,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促进良好校风的建设奠定基础。

其次,我们从教职员工入手,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组织教育观念大讨论,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现代人才的衡量标准,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

第三,在学风建设方面,我们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班级开展“创文明班级、树优良班风”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在学生中形成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3.充分发挥校园宣传阵地的作用,开创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

首先,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橱窗、校报和校园网等宣传媒介的作用,营造正确的文化舆论氛围。我院应继续重视在开展广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宣传媒体的教育优势,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师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师生,以高尚的情操塑造师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师生。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师生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健康向上。学校应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各项主题活动中,结合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不失时机地组织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在实践中得到社会交往的体验。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校园文化质量。继承和发扬我校文化活动的传统,举办各类体育竞赛、文艺比赛、专业竞赛以及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以体育和文艺美术为载体,将校园活动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二、创新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不断优化运作体制。

1.校园制度文化的内涵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氛围下、现实金融危机不断冲击下,万方科技学院应在原有管理理念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优化运作体制,使学院上下树立效益市场和质量意识,增强危机感,强化竞争意识。

2.教师队伍对校园制度文化的影响

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态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因此,学院教师管理机构的设置,调整应以高效、精干实用为原则,优化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需要加强对外联络和宣传的力量,突出科研机构的设置。

总之,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基地,是人才的摇篮,学校怎样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所育之人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理论水平、价值取向、工作作风、生活态度、自身素质等起着非常关键的主导作用。

3.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制度文化建设层次。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教师积极工作,使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要有目的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此外,学院还要创新对外交流合作机制及监督机制,有组织、有目的以多种形式派管理、科教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为学院长期发展创建良好外部环境,为学生创造接近社会多层次多方位渠道。

三、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和谐校园文化。

科学人才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发展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建设与学院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促进学院全面和谐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统整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基本的群体是教师和学生,由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制的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体文化体系。但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大不相同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者代表着主文化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相对而言,教师群体是社会主文化的代表和化身,而学生群体只是主文化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的接受者。因此,在实现两个群体的整合中,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让教师群体和学生和谐发展,共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从而实现校园文化所要求的育人目标。

四、结束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各方面。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影响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围绕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高层次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 杨 蕾、董治刚.浅论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J].内江科技,2008.9.25

2 何 知、刘 艳.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创新,2008.3.18

学科建设指导意见范文4

呼伦贝尔是生态大市,拥有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雄浑壮美的大兴安岭林海,是全国原生态保存完好的地区之一,是祖国北疆极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正因为这种生态的极端重要性,历届呼伦贝尔党委政府始终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呼伦贝尔最宝贵的财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名片和最根本的发展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做出了艰苦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贫穷保护不了美丽,只有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让美丽得到传承与延续。

在未来的发展中,呼伦贝尔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秉承“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的发展思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在美丽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美丽,传承好、发展好这片绿色净土,全力建设美丽呼伦贝尔。

扩大绿色背景,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森林既是美丽的,又是脆弱的。作为典型的草甸草原,其地表土层平均厚度10~50厘米,最浅的地方地表土层仅有3~4厘米,下面都是厚厚的黄沙。上世纪初,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日本侵华对这片森林、草原造成过巨大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历届党委、政府都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推进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在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将生态保护作为一切发展的重要前提,确立了“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发展战略。几年间,共退耕542万亩,退牧还草2520万亩,年均禁牧450万亩、休牧3800万亩,关停企业458户,活立木蓄积量年均增加1200万立方米,森林、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目前,我市的人均草场面积54.8亩,是全国人均的12倍;人均林地面积75.5亩,是全国人均的39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18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的5倍。呼伦贝尔大草原呈现出了天蓝、地绿、山青、水碧的美好图景。绿色是呼伦贝尔的底色,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持续扩大这一绿色背景。

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采取划区保护、抚育、禁伐、限伐等措施,促进林区生态持续好转。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活动,恢复林区植被,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治沙造林工程。争取到“十二五”末期,新增有林地面积16万公顷,达到1156万公顷。新增活立木蓄积量11000万立方米,达到12.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2.8%。

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偿政策,坚持草畜平衡,实施禁牧区、禁牧期和轮牧区相配套的草畜平衡措施,大力推进人工草地建设,实施饲料种植、秸秆利用、围栏封育、节水灌溉等工程,实现人、畜、草平衡。争取到“十二五”末,完成退牧还草2500万亩,禁牧2500万亩、季节休牧2亿亩、划区轮牧2500万亩,每年治沙防沙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草原质量和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

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嫩江流域、额尔古纳河流域等主要河流和辉河湿地、达赉湖湿地等重要湿地的环境治理,推动维纳河、额尔古纳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流域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动态监测体系。到“十二五”末,水土保持与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95.3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0%左右,新增良田29.53万公顷,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60万亩。

振兴绿色产业,全面构建多极支撑的发展格局

呼伦贝尔市经济在“十一五”期间能够快速发展,主要依靠传统能源产业的支撑和推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呼伦贝尔生态的极端重要性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倒逼机制”,仅依靠对自然的索取,已经不利于我市经济发展,尤其是生态约束、功能区约束、产业政策约束等都迫使我们必须改变更多依赖能源产业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我们将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转变发展方式,振兴绿色产业,全面构建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加快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呼伦贝尔是绿色的代名词,发展农牧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们将依托丰富的农畜产品,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以玉米、油菜籽、乳、肉等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大力提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积极扶持岭南做大玉米产业,认真谋划岭西组建大型肉类深加工龙头企业,认真研究乳品加工产业整合。以农垦集团为依托,努力打造千亿元产值大型企业集团。完善以企业建设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基地建设模式,优化基地布局,促进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向重点区域集中,土地流转向大型龙头企业集中。力争“十二五”末期粮食转化率达到60%以上,肉类转化率达到65%以上,油料转化率达到80%以上,鲜奶转化率达到85%以上。乳制品加工达到20万吨,食用油加工达到60万吨,马铃薯淀粉加工达到20万吨,实现产值200亿元。充分发挥我市生物资源优势,力争综合生物制药产能达到50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50亿元。让呼伦贝尔的绿色有机产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充分利用林上和林下资源,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建设我国北方绿色生态食品、特色畜禽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培育壮大有机食用菌种植基地、蓝莓种植基地、特色山野菜加工基地、优质马铃薯育种基地、野生动物养殖基地。岭南农区将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发展沙果、榛子等产业,使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沙果产量达到75万吨,榛子产量1万吨。扩大黑木耳种植规模,推进黑木耳品牌化和规模化经营,建成自治区最大的黑木耳种植加工基地,力争黑木耳产量达到5000吨以上。积极培育发展蓝莓产业基地,种植规模力争达到10000亩以上。岭上林区要发挥冷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狐、貂、獭兔等特色养殖产业,养殖规模争取达到100万只左右。做优林木深加工产业,培育壮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利用率高的林木精深加工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呼伦贝尔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原生态、多民俗、国际性等特点鲜明,正越来越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利用这一优势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市产业,打造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我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虽然目前呼伦贝尔的城市化率达到67.5%,但城市化水平不高,城镇化建设仍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极大的提升潜力。只要抓住国家加速推进新一轮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机遇,采取城市化与产业化双轮驱动的策略,集中力量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就一定能够实现以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双重目标。争取到“十二五”末,实现新增城镇集聚人口30万,城镇人口达到21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5%,城市化率达到70%,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达到80%,将呼伦贝尔打造成为农区、林区、牧区、口岸地区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边疆城市群。

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借助国家落实《关于支持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政策机遇,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决战三年,彻底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不利局面。力争“十二五”末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100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8.3公里/百平方公里;新增铁路2073公里,新增铁路运输能力1.3亿吨,铁路网总长度达到4600公里以上;民航将形成以海拉尔为中心,以周边满洲里、扎兰屯、根河、鄂伦春等为辐射的呼伦贝尔通用机场群;煤气运输管道要形成以海拉尔为枢纽,相关旗市区生产基地为支撑的管道运输网络;水利要争取开工建设5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电网要形成500千伏主骨架、220千伏环网和110千伏配网的坚强网架。

放大绿色效应,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科学发展是建设美丽呼伦贝尔的前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美丽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节能降耗,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放大绿色发展的环境效应。建设美丽呼伦贝尔就是要用最小的能源资源代价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优化发展布局,严格控制开发区域和开发强度。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加快推进“集中收缩”战略,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草牧场向规模经营集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布局,实现城镇建设和产业项目建设集约发展。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宁可舍弃一些项目,放缓发展的速度,也要把那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群众利益、不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和没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拒之门外。对于已经进驻和即将进驻呼伦贝尔的企业,我们将按照生产和生态统筹兼顾的原则,要求企业首先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采取最先进最环保的生产工艺、最合理的生产流程、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进行合理、有序开发,并依据“谁污染,谁治理”和“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切实负起对环境、对社会和对人民的责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用1%的开发节点释放99%的美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后代留下更多发展空间。

建设绿色、和谐、生态矿山。我们将严格按照《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呼伦贝尔和谐矿区建设标准》等文件要求,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提高矿山企业准入门槛,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划定矿山生态隔离区和缓冲区,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加大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积极解决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努力建设绿色、和谐、生态矿山。

全面抓好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低水平工业企业,严格依据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清理整顿高消耗、高污染的“五小”企业。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手段,促进减排工作。要加快环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以环保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积极推广清洁生产。要强化重点治污工程建设和运营监管,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及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同步提高运营效率。

推进移民搬迁工程。积极推进林区、牧区、农区、沙区移民搬迁工程,制定补偿、居住、就业、社保、养老等综合性移民引导措施,建立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移民机制,引导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生态移民总数达到15万人以上。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气候变化,加快培育以低碳排放为重点的工业和交通体系。支持企业积极改进生产方式,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绿色发展之路。提倡社会公众绿色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鼓励居民使用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积极争取成为国家低碳城市发展试点,向生态要权益、要效益。

发展森林草原碳汇。积极发挥森林和草原优势,深入发掘碳汇潜力,逐步建立森林、草原碳汇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森林和草原碳汇基地。进一步采取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增加森林面积与蓄积量,增强碳汇能力。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增加草原碳汇。积极开展碳汇核算、碳汇交易研究,争取国家在我市建立实施森林草原碳汇交易机制,争取国家将呼伦贝尔列为森林草原碳汇交易和绿色GDP核算试点地区。

党的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要求,顺乎民心、合乎民意,全面体现了我党以人为本、包容和谐的执政理念。呼伦贝尔市委、政府将以更加积极、更加务实的工作态度,全面做好呼伦贝尔生态的保护、建设与治理工作,努力把呼伦贝尔打造成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生态经济高效发达、生态社会和谐美好的生态大市,为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生态产品。

相关链接: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前,我们要积极探索和遵循科学的发展思路,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奋勇前进。

学科建设指导意见范文5

2002年7月,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银川市住房公积金管委会”,并制定章程,主要决策公积金重大事项,建立了规范的决策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县(市)的机构调整到位,按照“四统一”原则,对分中心、各管理部实行授权管理,提高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水平。

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一是自治区建设厅成立了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处,对全区住房公积金进行行政监管。自治区人民银行、银监局加强对受委托公积金业务银行的领导和监督。市财政局履行财政监督职能,加强财务会计核算监督,市审计局建立对公积金年度审计报告制度。银川中心内部成立了监察审计处,加强内部监督。二是强化了社会监督。通过为缴存人办理公积金查询磁卡、建立了手机查询、168语音查询、网络查询系统。已实现全国监管信息联网,监管手段进一步完善。三是管理透明度不断提高。中心开通了住房公积金政策咨询、办事规程和办事指南网站。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公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告公积金的缴存、使用情况。聘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监督员。

资金管理运作逐渐规范,安全性不断提高

一是按《条例》规定,对办理公积金业务的金融机构实行委托制,每季度进行考核评价。二是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个人贷款办法和操作规程。三是认真执行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制度,实行增值收益分配和管理费用预决算报财政部门审核,管委会审批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内部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在开展住房公积金专项治理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公积金中心党组对原有的工作制度进行了认真修改,新增了25项规章制度,重点加强对个人贷款、公积金提取、贷款责任追究和审批贷款等制度的完善,推进公积金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逐步提升

中心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资金,购买了小型机等设备,开发了住房公积金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与委托业务金融机构计算机网络连接,实行现代化管理,达到公积金归集核算到职工个人账户,确保资金安全、及时到位。

归集额快速增长

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10年来,经过中心干部职工和缴存单位的努力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到2010年12月,归集公积金14亿元,归集余额达到43亿元,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73亿元。全市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达到22万人,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为职工贷款购房积累了资金。

住房公积金贷款和提取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银川适宜居住环境彰显出来,职工购房改善居住条件的热情高涨,贷款的需求越来越大,到2010年12月,累计为34400户家庭发放贷款38亿元,全市公积金贷款余额为19.5亿元,逾期率控制在5‰内。

资金核算管理更加完善

住房公积金核算是资金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资金使用率,保值增值的重要内容。我们主要从规范设置、统一核算、分级管理、简化流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使住房公积金既提高了使用率,又确保了资金安全。已累计实现增值收益16105.69万元,提取风险准备金2159.56万元,为各级政府提供廉租住房补充资金9906.95万元。

学科建设指导意见范文6

关键词:空间模式;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67-03

目前,世界大学城空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教育网络服务和信息交流平台,它与其他门户网站、个人网站、个人主页相比,具有技术门槛低、无需设备专业维护、技术与应用功能更新快、互动性强、师生个体与群体交流形式多样等优势,它在教学领域秉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建构主义等先进教育理念。将空间引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开创崭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种更轻松、更开放、更简单的学习环境,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高效教学、学习的工具。

一、空间应用于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优势

1.空间技术简单,易于实现

目前世界大学城在湖南省蓬勃发展,在全国已成燎原之势,教师只需凭账号登录就可以和全院学生交流、互动,可轻松网上授课。空间在具体使用中,体现出个人技术要求起点低、创新应用拓展强、经费负担成本低、互动交流全天候等特点,即使不精通计算机技术的教师,也可以方便地进行操作。

2.空间提供更好的协作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就业指导课堂上,授课时间有限,以本院为例,经过改革之后,课时由原来的10个课时增加到现在20个课时,基本实现了全程化的就业创业教育,开设三个学期,但是课时仍不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授课内容要涵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模块确实有心无力,课时少使师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而空间则十分重视群体协作,学习参与者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同步或异步地进行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和合作性学习。

3.方便学生查找资料

在传统就业指导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手记、拷课件的方式搜集学习资料,有了职教新干线之后,教师可以把研究的成果、教学案例解构重构之后上传空间,将优秀的教学资源存放起来,经过导航的形式,方便学生进行筛选、整理。

4.有利于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缺乏实时交流,无法形成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将空间教学引入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在空间中记录学习者所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的情况,其中包括学习者自身创作的内容、资源的链接、文档等,通过留言板、群组、特色栏目等方式实时互动、答疑,真正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基于空间模式下的“教、学、做、养”一体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1.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

我们处于一个“碎片化”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碎片化时代具体表现为理论碎片化、经济的碎片化、人生的碎片化以及知识的碎片化,日益兴盛的微博、超文本链接、微信、非主流的自拍等都是碎片化的网络时代的产物,这样的碎片化网络时代给我们的空间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现在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对象多半是“90后”,他们的生活环境比前几代人优越,享受着改革的成果,多半是独生子女,备受家庭的关爱,“90后”相对年轻,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同时他们对于网络和空间的认识方向还有待引导。

笔者结合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提出疑问——我们的高职教育应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做什么准备。高职教育仅为学生未来职业做“高技能”准备是不够的,同时还应包括职业素质在内的作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和合格的职业劳动者的素质准备。高职学生需要有怎样的职业与就业指导?作为学院教育组成部分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不应只是政策法规、就业技巧的指导,而同时还应包含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知识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的教育,除了第一课堂的教学之外,还要通过第二课堂、跨时空的学习来滋养。

2.“教、学、做、养”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简介

在课程实现方式的选择上,不仅需要课堂的“教”与“学”,让学生在课堂的讲授与训练中得到体会与发展,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做”与“养”, 只有加强日常生活的管理,才能使学生了解知识、体验经验和养成习惯,最后成功将“教”的内容转化为内在的职业素养。

显性课程即通常的课内教学,包括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和实训基地中的训练活动。由于课程性质和任务的特殊性,仅有显性课程并不能实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形成。由此通过成立创业协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规划大赛等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推动,构建规范管理的隐形课程,打造学生的职业实践平台并形成能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的职业环境。

充分运用空间,笔者能将教学设计、教学理念鲜活地运用起来,通过课堂教学的“教”,“学生频道”的“学”,校内励志园、怡心园、就业创业直通车、口才演讲、商务礼仪、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载体实现课程体系的“做”以及链接空间中其他教师的优势资源实现春风化雨的“养”(比如书香主题特色空间、传统文化特色空间、宋词等特色空间),充分利用空间其他教师的资源,打造适合就业指导课的课程立交桥。

三、空间模式下的“教、学、做、养”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的实现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为“教、学、做、养”四位一体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资源的重构、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的多元来实现。

1.教师角色的多元性

空间模式下的“教、学、做、养”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出现,对我们的就业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空间教学下,教师应该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导航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知识重构的指引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

(1)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

随着空间教学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会在网上查找相关的就业创业、职业指导的信息,还要能设计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资源集成,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某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要求。

(2)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导航者

空间教学下教师由传统教学信息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导航者。在空间教学下,教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指导其选择学习资源,当好学生的参谋,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在空间教学模式下,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空间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笔者认为,空间教学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不只是因为技术的引入使教育手段有了改变,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是旨在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个别化自主学习取代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4)知识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教师既是传授者、指导者、帮助者,又是参与者、监控者和评价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空间实行网上职业咨询、就业指导以及发起讨论和交流,学生间互相帮助,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组,师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组共享。

(5)学习质量的监督者

在任何一个教学模式下,监督机制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空间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在开课之初确定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做到线上线下的考核相互配合,随时监控教学效果。

2.教学资源的重构性

空间是什么?空间首先是个资源库,是个平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他认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就教学资源而言,笔者认为,教师上传空间的教学资源应该是包括基础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拓展性资源。

基础性资源包括课程相关的案例、原理、概念、图片、视频等资源,给学生自学和教师教学提供第一手支持,相当于资源金字塔中的第一层。

生成性资源和拓展性资源应该包含教师的再创造、启发、设问等资源,是能给学生以启迪和思考的“活”的资源,通过对资源的优化、解构、重构,实现课程教学的无限可能。在每次课的空间教学时,细化每次课的教学资源,根据课程的需要,将资源细化为概念包、原理包、方法包、案例包、图片包、活动包以及训练包,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随时调取所需的内容,大大方便了教学。

3.空间模式下“教、学、做、养”一体化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具体实现途径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来说,空间教学能很好地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开辟和链接了相关空间栏目来实现教学效果。

依托解构之后的课堂教学,将原来有的教学资源进行解构、重组来进行,通过专栏、特色空间、群组等来实现。以笔者的空间教学实践为例,就业指导课程具体实现途径如下:

开辟了“今天,你问了吗”职场问答平台,通过课后的交流和互动,将相关理念进行春风化雨式的传播。

专设了“就业我知道”大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中心,将有限的课时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将有限的课时延伸。

开辟了“创业学堂”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创业学堂以“创业协会”为核心,以协会活动这种“做”的教学载体,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理念。

4.教学评价的实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