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1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和谐文化;建设
文化是不同区域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是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群为适应、认识他们所面对的自然界而形成的。文化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于其民族性、差异性,这种民族性、差异性有利于取长补短,互为促进,使世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高表现形式,和谐文化是在和谐经济和和谐政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和谐氛围,是人们在文化生活中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和谐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多样性。
1和谐文化是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文化和谐
从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来看,和谐文化是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文化和谐。多样性是任何事物成长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文化多样性是世界各地的文化并非以单一的形式存在,而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文化多样性之于人类社会,就如同生物多样性之于自然界一样,是一种客观现实。物质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同生物多样性一样,具有永恒的价值。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类的文明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激烈的经济竞争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在文化领域。这种竞争和交流一方面缩短了各种文明之间的距离,文化多样性的丧失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所以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显得越来越重要。好在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联合国和世界各国近几年来的行动中可以感知关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要维护我们社会活力,我们必须至少要保护不能取代的习俗、惯例和技能的活的记忆,它们不应该被允许完全消失。和谐文化中的文化和谐首先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沟通、发展的平等、和谐。各种文化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补充、和谐互助的一面,任何文化都以周边文化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必须从周边文化中吸取营养,在各种民族文化的共处中,不是谁取代谁,谁吞并谁,而是尊重文化的主体地位,实行不同文化的共存与发展。从纵向上看,文化和谐就是传统文化与现念的融会、贯通、和谐,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传统文化要充分取舍、扬弃、改造,走向新的境界。我们构建的和谐文化就要在充分体现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他们的共同点,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各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实现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存,这就是文化和谐。
2维护文化多样性是构建和谐文化的基础
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问题,绝非“保护”二字所能概括,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现代人的创造,所以我们只能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维护文化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各民族、地域群体的语言、、社会实践、艺术、社会结构、民俗等的多样性,从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保障。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决定了中国和谐文化应该具有两个基本取向:民族特色和开放性,这也是我们维护文化多样性时应具有的品质。中国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在过去产生、经历了历史的社会化过程,至今相对稳定地沉淀在中国人心理层面上的思想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中国这个国家系统运作层面的根基和依托。维护文化多样性首先要维护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文化的最大个性,文化的个性就是文化的优势;坚持文化的开放性其根本目的是在于吸引外来文化成果和精华,促进本民族和谐文化的建设。我们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中应有之义,就像生物多样性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维护文化多样性也就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维护文化多样性在我国现阶段来说就是为了构建和谐的社会,维护文化多样性是构建和谐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础。
3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谐文化构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2
全球化,一词在本世纪倍受关注并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然而学者们对于:全球化,的定义和理解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前人对:全球化,的众多定义中我最赞同的是下面的观点:里斯本小组,世纪年代后期欧洲委员会建立了由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和瑞士等国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里斯本小组集中进行全球化问题研究并于。年出版了-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一书。的学者对此有这样的权威界说-全球化涉及的是组成今天世界体系的众多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各种联系的多样性全球化描述的是这样一个过程世界部分地区所发生的事件所做出的决策和行动可以对于遥远的世界其他地区的个人和团体产生具有巨大意义的后果)因此全球化包括两种不同的现象即作用范围或扩大和强烈程度或者深化它包括空间范围的内容和彼此交往交换横向联系和相互依赖的进一步加强但是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在政治上已经实现了统一经济上完成了一体化文化上已经实现了同质化。恰恰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分矛盾的过程无论就它的影响范围还是它的多种多样的结果而言。这个定义的优点是很全面更具有合理性。
从这个解释中可以看出:全球化,既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也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它自身也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强调世界各地之间的广泛联系性同时又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一体化和文化上的同质化而是有着多样性的结果。多样性的结果在文化领域方面表现的是最明显的这一点的指出也是此定义区别于别的定义的关键之处。
二、文学全球化的到来
全球化一词最早是运用在经济领域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学全球化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词产生前全球化这一进程就在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悠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国家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这里的。世界文学也就是全球化的结果是文学的全球化)文学的世界化和文学的全球化是一个意思指代相同的内容在文章的后面部分若是二者共用时就不再作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由于市场经济的世界化必然带来了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的世界化民族的文学将向世界文学的方向发展这也意味着世界各民族文化:文学广泛交汇的时代开始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是从经济)物质方面影响精神文化方面的角度来谈的由此看到文学的全球化的时代的到来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歌德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文学全球化时代将要到来中国传奇,风月好逑传-在言情小说中算不上经典之作可是"年月日歌德读后却对其秘书爱克曼发表了这样的议论.。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感情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0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没有强烈的和飞腾动荡的诗兴因此和我写的,赫尔曼与窦绿台-以及英国查理生写的小说有很多类似的地方00所以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
歌德从中国传奇,风月好逑传-中了解到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感情方面与德国人一样都是同类人1认为中国的文学与他的小说以及英国查理生的小说有很多类似之处他找到了世界文学形成必然的另一基础并由此发出世界文学早日到来的呼唤文学的世界化: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单是从马恩和歌德的话语中看到还有一个必然的原因这就是人类在精神文化方面有很多趋同性由此导致了文学的趋同化和全球化有相同的2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3生存与困境战争与和平幸福与灾难理性与反理性孤独与焦虑绝望与希望富有与贫困生与死爱与恨男女老幼等等也正是有了这些人类的趋同性的精神文化导致文学的趋同性才使文学能够从民族走向世界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为别国或别的民族所认可与接受从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三、文学全球化的特殊性
文学全球化虽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到来的但是它与经济全球化有着很大的不同简单的说经济全球化就是要求经济的一体化这已经为大家所认同1而文学全球化却远远地比这复杂想强制文学全球化也同经济全球化一样形成文学的一体化这是万万不行的也是万万不可能的文学的全球化包括两个方面.趋同化和趋异化这两个方面就是文学全球化的方向2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阐明的看似奇特实际统一的两个现象.一旦民族本土化进入全球多元化:多层次:多中心的文化格局就会一方面促使人们自觉地面向世界形成一种全球意识1另一方面促使人们自觉保持自身文化特点形成一种寻根意识
斯宾格勒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有两个结果即文化的全球意识和文化的寻根意识文学是文化的一个方面当然也会产生这两方面的结果文学全球化中产生了世界文学民族文学为了迎合这个潮流一些界限被模糊了表现出了很强的世界意识这就是趋同性1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它的协世界化和协全球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又激发了文学的民族性和民族的寻根意识使文学表现出了趋异化在这个文学全球化的时代由于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它的双面性只关注文学表现出的趋同性:世界化倾向但文学全球化中的趋异化:民族性则往往被忽视了一些学者认为在世界文学的时代就应该强调文学的趋同性而模糊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性针对当前这种情况为了使文学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就更应该强调和突显出民族文学的趋异性:民族性的地位因此我呼唤.
把保护文学的民族性当成各个民族文学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来对待吧4文学的全球化不仅给文学带来积极的影响还应看到它的否定的负面影响全球化过程中对某些民族文学的民族性的压抑与解构)一方面强势民族文学对弱势民族文学的绝对同化表现为文化殖民主义或后殖民主义同时剥夺弱势民族的文学话语权1另一方面弱势民族文学对强势民族文学的一味欣赏与趋鹜和对本土文学的一味自我贬低削弱他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就会导致强势民族文学由于对自我的绝对欣赏其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对弱势民族文学的侵蚀污染并且还会使弱势民族文学中优秀进步的东西被弃置被消解如果弱势民族的文学民族性被完全的同化掉了特别是其中优秀的东西被消解掉了这不仅是民族的损失更是全世界的损失世界文学就会因此失去很多东西减少了其繁荣的程度了各民族是平等的当然各民族的文学也应该是平等的为了使世界文学是各个民族文学的世界文学不至于被一些强势民族的文学所独霸成为一枝独秀或几枝独秀我们应该加强文学的民族性提高民族文学的竞争力使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学都在世界文学这个大花园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样世界文学的大花园将是一个盛开着万紫千红的大花园
四、文学民族性的涵义及存在的必然性
到"世纪"年代基本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看法认为文学的民族性是指。文学反映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语言等特点所形成的特色。它包括主客观两个因素客观因素指民族生活主观因素指作家的民族意识。文学的民族性是真正的作家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个民族文学成熟的标志。文学作品具有民族性才能为本民族的读者所喜爱)文学作品具有民族性才能获得世界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不矛盾的
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保持文学的民族性是非常重要的不但是对某个民族国家的文学有重要意义就是对整个世界文学也是不可缺少的时下有一句流行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它很好地说明了民族性对文学的重要性民族性是文学的生命力的体现文学的相互交流与对话价值的共享和相互影响但不可能形成全球的同一化或一体化这是由文化文学的本性决定的。首先文化文学总是一定区域和民族的文化文学成为该区域该民族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精神家园具有长久的历史传统和很强的稳定性其个性特色是很难消除的即使是信息社会也无法完全办到其次语言是某些文化形成的载体更是文学的生命语言本身鲜明突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必将顽强地存在下去不可能完全彻底地实现同一化再次文学是独特的审美创造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不仅一部作品有其独特性一位作家的一系列作品有其独特性这是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无不有其鲜明的独特性"
正是这样文学才能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从而满足着人们多样的文化需要进一步说文学艺术对于人类共同共通的东西还得通过作家和作品人物由他们所表述的感悟感情思想和掌握的技巧来表现的这个作家必然是一定民族国家的成员如荒诞剧使用一种抽象的符号表达人类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生存处境的荒诞感但读者仍然从作品中体味到一种法国的或者是英国民族文学的韵味因为别的国家没有这样的哲学文化与这种如此深刻的文化生存的体验如果文学失去了个性化表现为同一化从而也就失去了文学自身何来的文学全球化:中国当代文学就走了弯路先是完全学习苏联后又是学习西方一直到"年代谈论的还是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西方文学话语当代文学在全球化的冲突中过分淡化了自己文学民族性不知不觉中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学话语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虽然革新了他们的创作方法观念及艺术形式但是追随西方模仿得再好也不是独创仍存在别人的影子因为各民族的生活本身有其固有的特征各民族作家又都带有一定的民族气质因此反映各民族生活的文学也就有了独特的民族烙印西方作家描写的文学具有西方各民族生活环境和人文精神的特征中国作家也应写出有自己民族性的作品来马克思认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它民族
歌德也称赞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比欧洲人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因而中国的文学作品特别注重主人公在道德和礼仪上的修养整个中国艺术都是在追求一种整洁雅致的风格歌德称赞的也就是中国文学的民族性这是应该发扬的作家进行真正的创作总是以其民族文化精神为指导的就是他要描写国外现象为此也应该了解其它国家的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精神是民族国家的文化价值与文化价值体系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理性精神诗性智慧道德品格思想风貌进取求新的处世原则它在不同的人群身上表现各异但综合起来却是整体精神的体现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气度面貌而民族性正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
如果一种文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民族立足点描写的没有具体的民族的人物的生存处境和价值观念那么全人类世界性以及那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是无从得以体现的因为现在还没有一个人他是既不属于哪个国家也不属于哪个民族在文学史上凡是具有世界性的文学杰作无一例外的都是立足于本土。描写那时本国社会现实的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对法国社会的卓越描绘,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对俄国社会的描述,鲁迅的阿正传:对当时中国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的刻画以及福克纳的喧华与骚动:中对美国南部生活的立体透视无不浸透着浓烈的民族特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泰戈尔和马尔克斯等他们的文学创作也是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中国作家为何没能获此殊荣是应该好好反思的用不着怨天忧人.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3
一、提取特色的民族服饰元素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历代精美的服饰与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服饰,令国内外的历史考据家、民俗学者、服装设计师叹为观止。追根溯源,自商周以来,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在服饰艺术中留下了各具风采的独特印记:远古图腾的拙朴,商周时期的庄重,秦汉时期的严谨,唐宋时期的雍容华贵以及明清时期的高雅、细腻等。历史发展到今天,在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中,那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犹如百花园中盛开的鲜花,更加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庄重简朴的黎族筒裙,五彩缤纷的藏族围腰,飘逸洒脱的彝族披风,独具美丽的苗族百褶裙等,均式样优美、纹样丰富、美不胜收。我国历代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的宝库,无不闪烁着文明古国的精神与时代的火花。以至著名的日本服装大师细野先生不无惊羡地说:“中国的古老文明是中国服饰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犹如宝贵的矿藏,有待于开发和利用・・・・・・。”(曾云子,李茵《论中华民族服饰与国际文化交融》,《新世纪彩霞――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2:23-25)让带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时装走向市场,将成为世界服装一个必然的流行趋势。
二、巧妙运用民族元素,体现中国特色
在现代国际服装设计大舞台上,人们追求服装的标准已经不再是随波逐流、唯洋是从,当我们在巧妙运用民族元素时,应更多体现中国民族服饰的民族性、多样性和环保性。只有民族服饰的个性愈是鲜明、强烈、突出,其在国际服装大舞台上的影响就愈巨大。
第一, 民族服装的民族性。
民族性决不是传统民族服装的复制,而是提取特色民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服饰相结合,利用高端技术将时装化的民族服饰推向工业化生产。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礼服就是以“和谐”为核心,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结合国际时尚文化,传播大东方文化,以奥运服装的运动之美、时尚之美和个性之美展现奥运风采。
第二, 民族服装的多样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人们更注重追求个性。那种由一种风格统领十几年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90年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地域、各种风格流派的服装相互借鉴、循环往复,传统的、前卫的、各种新观念、新意识及新的表现手法空前活跃,具有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随意性。
第三, 民族服饰的环保性。
所谓环保服装,就是不用化学纤维等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面质为原料,面质上图案花纹不用化学原料印染,而是衣服上绣织生态的花卉,有的甚至缝缀鲜花,寓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我国很多民族服饰正是体现了这点,以大理地区的白族为例,他们的民族服饰从古到今都具有“环保服饰”的特点。如白族男子穿的扎染领褂,其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染料为植物蓝靛,经过手工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扎染布蓝底白花、图案产生自然景纹,出现蜜蜂、蝴蝶、花卉、鱼鸟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形象生动、凝重素雅,充满了生机。用这种扎染布制成的领褂,舒适、保暖、吸汗,穿起美观大方。而白族妇女服饰,多以棉布、丝绒、丝绸为原料,不含化纤有害物质,色彩对比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都有镶边花饰,各种顶巾有鸡冠帽、鱼尾冠、凤凰冠、桃花头巾等,美观艳丽,生态效果更强烈,围腰带子用白棉布缝制,还要用黑丝线绣上鲜花、鸟儿等图案,还有大小长袖花边,宽裤脚镶花等,体现了“风花雪月”自然生态环境,美不胜收。
因此,将这些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环保性的民族服饰,通过提炼设计后,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将会给经济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三、民族服饰的工业化生产
中国的传统民族服饰优点在于丰富的色彩、独特的造型,精湛的织、绣、染等技艺,但劣点在于许多民族服饰仍然处于纯手工制作状态,并没有发展到机械化生产,费时费工,装饰繁复,不具备流行条件。这样,就很难满足偌大的消费群,更不用提民族服饰文化与艺术的推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层出不穷,早已广泛应用在商业、工业、医疗、艺术设计、娱乐等各个领域中。目前,计算机在服装界的应用包括:服装CAD、服装CAM,MIS等。因此,采用以上一体化的产业高端技术,将使不再摩登的民族服饰时装化、流行化、工业化,达到多品种少批量或单量单裁的生产。
具有现代感的民族服饰要打开市场,就要进行工业化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现在正值全球金融危机,众多国外知名品牌公司的资金流动性减弱,开始迈入品牌发展的萧条期。但是,这恰恰为中国民族品牌的诞生、发展和老名牌的壮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环境和发展契机。所以,现在投资民族元素的特色时装,将产生的经济效益比其他风格服装更高。
据调查分析,我国民族服装的特色是任何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她不仅在国内市场蓬勃发展,而且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加入WTO,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式服装将成为世界服装之林的亮点。许多服装设计师都认为新世纪服装大潮中,“中国元素”是不容忽视的时装主题。因此,受时尚氛围的影响,国内民族时装销售量平均每年以10%-20%的速度递增,给服装市场带来一股清新的民族之风,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新卖点。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4
在全球文化一体化浪潮席卷下的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诉求愈发强烈,而在寻求文化共性和文化融合的同时,维护民族传统、坚持民族性就是实现全球文化多样性的最佳途径。不同民族的文化所表现出的共性,既是与世界文化相融合的前提,也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础。而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就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证。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它既属于中国,更是世界文化基因宝库中重要的一员。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文化对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贡献,更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当今世界,是西方文化价值观所主导的世界,那么在中国武术国际化的进程中,就需要中国武术在坚持自身民族性和寻求与世界文化共性的前提下,主动寻求与西方文化价值的融合。也就是说,武术的国际化的基本特征就是既要把握好民族性,又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其时代性。以具有可以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国际体育发展形态,巧妙标识我国体育文化的特殊身份,形成复合型的武术发展形态。并制定有效的以中国体育文化价值为核心的,与西方体育文化价值有机融合的武术国际化发展目标。
2东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武术国际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2.1东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1)辩证与逻辑的冲突。季羡林[8]曾经这样描述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它照顾了事物的整体,有整体概念,讲普遍规律,接近唯物辩证法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则是分析的。它抓住一个东西,特别是物质的东西,分析下去,分析到极其细微的程度。”简言之,就是东方重辩证,西方讲逻辑。这种来自于文化根源的思考方式上的冲突,造成东西方体育文化彼此相互理解上的先天障碍。2)和谐与竞争的冲突。中国文化将人与自然或外部世界的关系看成是和谐统一的。在中国武术的修炼过程中,建立了性命双修、身心并育的整体优化的生命养生体系。比武的重点并不是鼓励竞争,而是主张胜负无足轻重,提倡“君子之争”、“点到为止”、“以和为贵”。西方强调人要不断的应对自然的挑战,更突出竞争,提倡超越对手、超越自然障碍,其活动是在相互较量过程中完成,竞技场上的结果、成绩、名次是个人价值、个人尊严的体现。这样的文化理念上的区别,也必然会造成二者在文化价值观上的相互排斥。3)体悟与量化的冲突。中国人常说:“可以神遇,而不可以目视;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喜欢在生活中直接亲身经验里去“整体体悟”。理论表达中抽象的思维成份也较多。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更重科学与量化,以观察和分析的途径衡量体育的功能和规范其手段、内容和方法,使体育活动向着严格的“针对性”、“专门性”方向发展,重视人体的外部运动,并把身体的局部练习效果综合起来达到整体健身的目的。这种衡量标准上的冲突,带来了评判理念、方法上的巨大差异,更会造成评判结果上的分化与误解。4)繁琐与简洁的冲突。中国武术拳种众多且理论深奥,套路动作冗长复杂,路线曲折迂回。武术所蕴含的哲学文化内涵、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属于一种精神、潜意识的,需要借助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传统文化知识,通过不断练习体悟才能有所认识和领悟,这就造成了对武术理解上的困难。西方体育动作要求舒展、自然,大多数体育项目都对规则、场地、器材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结构的研究,表现出的就是运动形式的简洁化、动作的规范化、评判手段的科学化,可操作性极强。这些形式上的巨大反差,也会给彼此的交流和相互融合带来障碍。
2.2东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的融合
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和各自独特的民族性,必然会导致二者的冲突。历史上,“不同文明体之间的极端冲突可以带来某些文明的消亡,同时也可以激化一些文明的进步甚或促成新的文明体的形成。”[9]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有限的冲突、理性的冲突,也可以引发人们对文化共性的思考,强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而逐渐的化解冲突,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除了有冲突,也会有共性,在东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中,也有诸如健身性、艺术性、娱乐性、教育性等的共性,并且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讲求“仁义、和谐、大同”,与西方文化讲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价值观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武术作为东方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其自身强烈的民族性是与生俱来的。其国际化发展的历程与未来,也必定会经历与不同文化的冲突、交流与融合。在这种冲突、交流与融合中,去“认识中国体育的文化属性,本身就是现代化的过程,需要寻根,也需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中的普适性成分。发掘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东方体育价值观,汲取西方体育的人文精粹,重新塑造中国体育的文化价值观”[10]。在“和平崛起”的民族大战略下,寻求共性,避免冲突,形成与西式体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而不要刻意凸显与西方主流文化、宗教传统有着明显差异的东方文化标签,更不应该是简单粗暴的文化灌输甚至是文化侵略,而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3来去自如: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前面说过,武术国际化是一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向国际空间转移的过程,并以形成具有被广泛认同的国际性体育文化形态为其根本目标。这个转移的过程,虽然也包括武术在本土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但更重要的是武术走进并融入世界其他文化的过程。第一个过程,往往都是被动的;而第二个过程却是主动的,就是通过对武术文化的适当调整和创新,寻求共性、淡化冲突,让中国武术文化融合于世界文化之中,通过融合而使世界文化能够认识并接受自己,也通过融合使武术文化适应外族文化,并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壮大。
3.1创新与变革式的“走出去”与融合式的
“走进去”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如何让拥有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对象所接受是关键。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让传播对象对于接受外来文化天生就有一种障碍。所以,要求中国武术国际化的初期,首先应该在“走出去”的时候,注意对具有鲜明差异性的我国传统文化身份的策略性“遮隐”,也就是对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文化价值核心的“遮隐”,以淡化中西方主流文化在形式上的强烈的边界感,避免冲突,突出共性,打造普适的国际体育文化身份,提高国际认同度,并要学会用异域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讲述本民族文化的故事,积极推进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其次,在中国武术国际化的进程中“走出去”,是让世界认识武术,而“走进去”是要主动与不同文化价值观有机的深度融合,能真正的被其他文化所接受。在过去的武术国际化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对传播对象所具有的本土文化研究了解不足,以及对其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漠视,并没有有针对性的真正的去了解其所需、所想,而只是一厢情愿的以自我意识为主推进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所以才造成中国武术在异域的水土不服,进而只是形式上做到了所谓的“走出去”,而并没有实现以文化价值观深度融合为前提的“走进去”,最终导致所谓的武术国际化,多数还只是停留在以海外华人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不利局面。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需要加强对所传播对象的本土文化进行充分研究和了解,在保留武术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对武术自身从形式、内涵到文化价值观进行合理的创新性的调整,并把我们的武术及武术文化融入到异域的本土情境中,进行在异域本土化的适应性改造,以适应其新的生长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渐进性的体现中华文化和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注重,增进理解,让中国武术在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深度融合中,扩大影响、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在异域的文化土壤中把根扎稳。
3.2深度了解与融合中的请进来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5
一、手风琴的浓郁的民族风格
在我国的众多民族的音乐风格方面,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音律风格。民族风格的音乐创作者们往往会根据当地居民的风土人情、人文环境、地理位置以及独特拥有的风情民俗等等的因素来进行民族风格音乐创作的源泉。
(一)民间曲调的民族风格
民间曲调的音乐类型主要就是和当地的风土人气以及人文特色相互联系。以其当地独有的景色加以原有的相同类型的歌曲进行融会贯通,进行一定的改进和优化出来的作品。民间曲调的音乐旋律主要特点就是能够表达出当地的风情民俗以及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全方面的特点。纵观整个音乐作品,作者主要就是利用极具民族特色和人文情感的民族风格的音乐曲调来表达当地居民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1]。
(二)戏曲影响的民族风格
戏曲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民俗文化,造诣以及成就不容小觑,在戏曲分类方面,根据当地风俗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类型有不同感觉的戏曲。而作曲家会根据当地出名或者广为流传的部分戏曲桥段进行部分选段或是灵感来源,作为音乐中的主要旋律或者风格。
二、手风琴多元化的音色
在一首曲子中,音色的不同表现主要是依靠不同的演奏乐器来呈现给观众的。一部曲子的音色的美妙对于整个音乐的层次和感受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不同的乐器其音色也不尽相同,所以就算是弹奏同一首曲子。演奏出来的效果和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一个专业的音乐人来说,均可以很简单的根据不同的音色来区分不同的乐器。但是对于手风琴而言,由于其有独特的结构组成,拥有13个变音器,变音器的主要用途就是可以变换音色。因此,装有多个变音器的手风琴自然可以模拟多种乐器的独特音色。手风琴演奏的不少的作品都运用到了变音器进行多种音色在同一首曲子中的转化,增加曲子的观赏性和多样性。手风琴的变音器的结构组成,不仅仅是拓宽了手风琴的演绎方式,也大大增加了手风琴的演奏多样性。
三、手风琴仿照民族乐器的演绎方式
(一)装饰音
手风琴的演奏和乐理表达是如何能够演绎民族性的乐曲,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民族音乐中,常常会有辅助的、具有粉饰作用的装饰音的配合演奏。从观赏性上来说,装饰音的作用主要是加强音乐效果和表演效果的处理方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乐曲的表达形式和多样丰富性。所以,在我国各地的民族风格的音乐当中会习惯将美妙切合风格的装饰音来丰富乐理纹理,而丰富多样的装饰音也让音乐创作更加的灵活生动,更能打动人心。而手风琴在演绎民族风格的作品时,所运用到的装饰音也主要是根据民族乐曲的风格和特征,手风琴的多样性表达让乐曲的装饰音发挥的炉火纯青,更加具有品位性和亲切之感。在普通音乐之中加之装饰音以相配,对民族风格的表达传递以及继承,都有身份重要的意义[2]。
(二)轮指、刮奏
轮指以及刮奏的演奏手法,主要是在较为传统的民族风格的音乐表达中会有较多的应有。而手风琴的自由结构自然可以完成基础的手法弹奏,把民族音乐惯用的弹奏手法用手风琴加以演奏,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演绎效果和多元化乐器表达的不一样的感觉。
四、手风琴的未来发展
手风琴的独特天然优势让其在民族类音乐作品的表现上占据了优秀资本和基础,装饰音和轮指以及刮奏的演绎手法更能为民族月的表达增添特色。多种音色的同时演绎,既可以独自演绎,又能参加合奏。手风琴运用的多样性以及非常好的是适应性都让手风琴的使用逐渐增多。而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俗文化,正是由于手风琴的独特组成结构以及其演奏民族性音乐的天赋,手风琴想要在乐器演奏中占据独特地位,必然是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特色的道路。而推出富有民族特征的原创性作品,创作出更多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正是手风琴应该演绎的未来。
五、结语
手风琴的独特优势:便于携带、音色丰富、和声性质等等,决定了手风琴的演奏范围。而音乐的发展的无穷尽的,由于手风琴在民族类作品的演奏上极具特色,就更应该利用优秀的民族特色以及手风琴独特的演奏手法,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各民族特色的手风琴演奏作品,丰富演奏形式和手法,创新发展,为中国的音乐乐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兰青.浅谈当代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民族性[J].民族音乐,2012,04:108-109.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6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向上的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三月三祭拜轩辕的习俗。这对弘扬黄帝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说明( )
①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习俗都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 ②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
3. 第1.5代移民是指年幼时就移民到另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他们身上带有来自祖国的一些特点,而又要在一个新的国家被同化和社会化。因此,他们的身份特征是新旧两种文化和传统的一个组合体。这反映出( )
①文化影响深远持久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④文化的传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4.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5.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诞生40周年之际,第七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于2012年4月在江苏无锡举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 )
①为了推动我国各地经济的发展 ②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③保持民族文化传承的客观要求 ④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的需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 打开一部史书,犹如展开一部历史长卷,可以触摸历史脉搏;翻开一部文学经典,如同走进一片风景名胜,能够提高生活情趣。这说明( )
①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7. 所谓“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打不开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讲英语,被称为“现代文盲”。目前,大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不知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的出现十分令人担忧。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族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反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8. 2012年3月,历时3个月的“徐悲鸿――现代中国绘画的开拓者”艺术展在美国丹佛圆满闭幕。徐悲鸿的历史巨作《田横五百士兵》和《愚公移山》代表了时代的精神,描绘出中国人民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斗争的决心,许多美国观众为之震撼。材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其特有的感染力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时代精神在文化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我国开展的“汉语盘点”活动,意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概括过去的一年,通过生动的汉语评点不断变化的中国与世界。如2009年的“被”、2010年的“涨”、2011年的“控”等。“汉语盘点”活动的文化宗旨是( )
①彰显汉语魅力,推进汉语传播 ②见证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③促进文化创新,加强文化融合 ④立足生活实践,体会文化内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今天,我们所说的“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这说明( )
A. 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B. 传统文化体现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C.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D. 先进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合理内核
11. 在文化与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说法: “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一认识( )
①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 ②肯定了文化传播需要物质载体 ③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是一种“文化决定论” ④强调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2. 尽管韩国越南也同中国在同一天过春节――农历新年,但三国的标志性习俗各不相同。中国是贴对联、燃爆竹、吃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吃米糕汤;越南是祭祖祭神、吃粽子炙肉。由此可见( )
①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3. 古装片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最重要的类型。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被《战国》和《关云长》两部古装大片抢去了不少风头,但在两部作品中,中国的历史和英雄身陷颠覆、恶搞的泥淖。对此,大多数观众认为,应该对那些恶搞历史经典的电影说不。因为历史题材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最美好也最深沉的文化信仰和文化寄托,岂能说改就改、想编就编?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历史和英雄都不尊重,还有什么现实和人物可以尊重?但也有部分观众认为,电影无需为历史负责。目前很多历史“主旋律”作品都太严肃、太刻板,观众看电影只是为了娱乐,只要在其中看到奇谋、野心、三角恋、断背、卧底等现代流行元素就够了。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材料中观众的观点(任选一种)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