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制度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制度的特点范文1
中国和英国有着各具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本文旨在比较中、英两国学前教育的异同,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学前教育的不足之处,从而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英两国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
1.结构设置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其中托儿所招收3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为父母提供方便和对儿童进行保教,以保为主,保教结合;幼儿园招收3-7周岁的儿童,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学前班招收的是没有条件进入幼儿园的5-6岁儿童(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保育学校、保育班、学前游戏小组和日托中心。其中保育学校是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招收2-5岁儿童;保育班附设在小学里,招收3—5岁儿童。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保健和教养。学前游戏小组招收2—5岁儿童,主要是通过游戏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托儿所分为日间托儿所和寄宿托儿所,招收2-5岁儿童,主要以保育为主。另外,英国设有幼儿学校,招收5-7岁儿童,属义务教育,相当于我国小学的一、二年级。
2.班级规模
中国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特别是幼儿入园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其规模相对于其它国家仍然很大,有的幼儿园的班容量达到了40人以上,师生比达到了1:20以上。中国的幼儿园编班形式多是按年龄划分。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学前教育机构都能严格控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师幼率会增大,但最大不超过1:8。英国的编班形式有按年龄划分的(儿童人数少时),也有按人数划分的(儿童人数多时)。
3.课程内容
中国教育部1996年6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并根据此文件于2001年7月2日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中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全日制。
英国的幼儿教育内容可划分为如下领域:交往、语言和读写、数学发展、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创造性发展、身体的发展、了解和理解世界。英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半日制。
4.收费标准
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标准一直是按幼儿的年龄来划分的,不同的年龄班收费标准不同,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需退还家长,有的学校假期内也提供服务。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收费标准是按天核算的,收费按月进行,每月的第一天交纳全月的费用,儿童缺席时的费用不退还,儿童每天提前来园、推迟离园需另外交费,而且参加兴趣班也要额外的交费。从1998年9月起,所有4岁幼儿都可以享受每周5天,每天2.5小时的免费早期教育。
二、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
英国的学前教育课程的年龄统划为3-5岁。从内容上看,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强调让幼儿过早地识字和书写,要求幼儿能够独立阅读一系列熟悉的单词和句子,并且能用钢笔写出可识别的字母等(过早的识字到底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利弊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英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幼儿的个性与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打基础,因此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都与孩子的活动紧密相连。转贴于
2.教育方式自由宽松,对家庭、社区的重视度高
英国的学前教育方式非常宽松,大多数以个人和小组的方式进行,除了一些音乐活动外,基本上没有集体性的教学活动。这时,家长是幼儿最重要的教育者。英国政府将幼儿工作者这一概念社会化:首先,把母亲关心介入幼儿教育作为一项政策性要求。其次,注重“照顾人员”的介入,如校外支援者、创造者、辅导人员等。再次,重视家长工作,认为家长是学前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角色。指导幼儿园与家庭协调关系,使家庭和社区成员都成为“幼儿园的合作者”。
3.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已在英国的托儿所里得以广泛应用。每所托儿所的每个班级里都有一台计算机,孩子们可以使用计算机玩许多游戏。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由于图、文、声并茂,使孩子学起来轻松愉快,教学效果明显,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
4.注意减轻幼儿学习负担和压力
英国的托儿所给人感觉一般是自由而没有组织性,但这恰好是英国学前教育的特色,英国学前教育在注重培养幼儿能力与个性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减少压力。幼儿一般没有家庭作业,即使是5-7岁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也没有。这一点与中国不同,中国连幼儿园也有适当的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相对多一点,尽管国家明文规定要减负)。
三、启示与借鉴
从中、英两国的学前教育制度比较不难看出,由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两国在学前教育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对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在班级编制方面
与我国的学前教育相比,英国的班级规模、师幼比例都比较小,我国应在普及学前教育的同时注意缩小班级规模,降低师幼比率,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英国的编班形式也值得我国学习。我国可以适当地实行混龄编班形式,这样有利于儿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异龄同伴交往环境的缺陷。
2.在课程内容方面
从两国的课程内容比较上看,英国的学前教育更重视儿童的数学教育。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科学”领域的7个条目中,有1个条目涉及到“数学”,如何把幼儿的数学教育有机地渗透到科学教育中,值得我们深思。
3.在收费标准方面
我国的收费标准一直是按照幼儿的年龄来进行的,不同的年龄收费标准不同,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借鉴英国统一收费的经验,同时不退还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可把这部分的资金作为提高教师工资或增加教学设施方面)。
4.在师资要求方面
英国的幼教界要求教师持证上岗,对其学历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很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学校常年提供资金鼓励教师到大学的短期幼教培训班学习或参加各种幼教会议,也会请幼教专家到学校给教师和家长作讲座或参观其它小学、托儿所;而我国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求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必须在大专以上,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以上。因此,很多教师忙于应付各种考试而分散了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教的质量。
学前教育制度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学前教育 创新 教育体制 教育体系 培训模式
一、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及当代代表人物
由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至今50多年的历程不难看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变革的历史,也是中国学前教育政策不断调整发展的历史。
我国学前政策发展的历史按照所处时代背景及社会性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时期或阶段的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政策内容及特点,这也恰好体现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存在的特殊历史背景。
纵观历史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一直与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间存有极大的相关性。不同时期或阶段的学前教育政策虽有所不同,但前后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承接性,展现出了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并在不断的继承和修正中批判创新,由模糊概念化的笼统体系转而至细致全面的学前教育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是取得了迅速而强有力的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统体系。
虽然在某些政策的制定上没有能够跟上形势的发展,不能更好的、更完全的满足现实发展需要,使得政策理念与下级理解间产生歧义。但展望未来,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必定会在学生的安全、学前教育体制改革、非城市儿童的学前教育等方面,走向更深入、更细致、更规范化的新层面。
说到中国的学前教育,就不得不提及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之父――陈鹤琴。陈鹤琴先生作为当代的中国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重要奠基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幼儿心理及学前教育实验的教育家。在其七十余年的教育实践中,结合现当代的具体国情和情况,创造了适合中国自身国情的学前教育体系,从明确教育目标、构建园本课程及更新教育理念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了教育本土化、国情花的思想。这些思想和体系的提出,为民族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重大贡献。
二、对创新教育的释义
“创新”一词作为学术用语首先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概念并作初步探讨。而“创新教育”则是我国新造出来的一个术语。把“创新”和“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学术上的价值取向来研究,首先是要确立“创新”的内涵。在教育学的视野中,“创新”的含义大约可以理解为:一个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构成的,使人的主体性能得以发挥,标着着人的个性健全发展的有机构成。
三、未来人才所需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系统工程体系。教育的总体与长远核心目的都来源于对未来社会的需求,即对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只有依据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和发展趋势所制定出来的教育政策方针,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二十年后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人才,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由当下一流的学前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所以,今日之学前教育,决定了20年后的未来社会中各行业专家、学者等专业人才和合格社会人才的基础。
因此,未来人才素质决定了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同时也决定了未来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核心教育总目标;决定了未来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正如我国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先生所指处的那样:未来的杰出人才是今日一流的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培养出来的,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要贯穿当今各层次、各水平的学校。
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满足和方便的同时,也对操作人才尤其是未来的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素质综合化、高水平话必定是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这势必将改变现代教育的整体评判结构和机制。纵观古今内外,现代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必将经历一个与今日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趋势。
我们通过调查和互动等多种渠道,听取多方对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后,整理得出以下结论:在20年后的社会中,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或在某个领域能够有所成就的专业人才,必将是有着极高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兼具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全局观和全球一体化意识,能够很快的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身心发展健康并具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识,接受过“创新教育”的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且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全素质、专业技术强的社会人。引用北京博凯智能全纳幼儿园,殷红博、申捷两位的观点,即未来杰出人才素质=超常的智力结构+优势非智力心理素质+优势知识结构+强健的体魄+高雅的艺术修养。只有综合了以上所述的多种综合能力及素质,才能够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中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我国现有学前教育创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学前教育创新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经过实践和总结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创新人才的培养过于死板,缺乏新思维
2、学前教育科目陈旧,不能够适应时代要求
3、学前教育教师缺乏实践,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难度大
由以上可以看出,要想解决我国现有学前教育创新建设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
第一,大力加强对学科人才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明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培养特色;
第二,紧跟时代步伐开设应时课程,加强学科建设;
第三,定期鼓励、组织教师深入一线,用实践检验提升理论。
五、学前教育创新所涉及的具体方面及措施
1、学前教育的制度创新
学前教育是我国各级教育中突出的短板。随着入托、入园的高峰到来,许多大城市出现“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这个似乎突然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前些年的教育行为中找到明确的原因。由于缺乏预见,前几年中,大量地方自办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将幼儿园这一教育机构推向了市场化。在个别地方学前教育经费缩减的情况下,较少的学前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了勉强得以生存下来的公办“示范园”中。还有些开发商为哄炒地价,不惜斥巨资打造业主专属的贵族幼儿园、中小学,出现了“入园贵”、“入园难”的现象。
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各地方已经开始了不同的探索。这种探索下,毕竟带来学前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政府主导”。“政府主导”的具体实现方式其实是非常多样的,主要是充分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和调控手段,鼓励机关、厂矿、社会团体自办幼儿园,通过低价或免费提供教育用房抑制幼儿园价格,规范和监管市场价格,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以及补贴幼儿教师工资,提供幼儿教师培训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和待遇,奖励行为规范、品质优秀的民办园等等。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改变直接举办昂贵的公办园的思路,通过补贴或购买学位、补助经济困难儿童的方式资助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促进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这样的做法不仅经济效益更高,而且受惠面更大,能够更有效地体现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价值,真正造福于大多数儿童和家长。
2、学前教育体系的创新
学前儿童创新教育的目标最终靠“教育创新”来达成。学前教育创新体系的建构是推进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学前教育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学前教育理念创新”、“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学前教育技术创新”和“学前课程教学创新”。
学前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的开始,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快学前教育创新体系构建的速度,以促进创新体系积极作用的发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入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加速学前教育创新体系的有如下几点建议:
1、严格遵循学前教育创新体系构建的原则。在构建学前教育创新体系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原则进行,以加快体系构建速度。建立起家长为辅,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2、重视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整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之间的差异,为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创新学前教育体系中的课程结构;
4、不断完善学前教育相关管理体制;
5、改革学前教育教学技术与方法。
3、幼儿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成为了一种潮流和未来的必然趋势。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全面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幼儿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创新幼儿教师的培训模式,大力探索培训方法、内容和机制。利用网络培训的优势最大程度的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教学信息的共享,培养教师将多媒体应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使教学数字化。
学前教育制度的特点范文3
一、英国学前课程的历史演进
(一)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双轨模式”的学前课程
19世纪中叶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率先进入工业社会。一方面,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积极寻求新的方式对其子女进行幼儿阶段教育,另一方面,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工商业无产阶级之间矛盾加重,低工资的女工和童工急剧增加,幼儿的安全和教育问题日益显著。于是,英国中上层阶级开始设立私立幼儿学校,然而幼儿学校服务的对象却按阶级划分为穷人和富人子女,于是形成了“双轨制”的学前课程模式。19世纪末,福禄贝尔思想开始传入英国,但是由于幼儿学校数量有限,福禄贝尔思想渗透较为缓慢,福禄贝尔幼儿园也多为贵族幼儿学校。19世纪20年代,欧文(Owen,R)在新拉纳克创立幼儿学校,主要招收贫儿。欧文从“性格形成”哲学出发,认为在幼儿学校中早期的性格培养将对儿童以后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课程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即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全面发展[2]。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兴起了“儿童中心”课程,将儿童视为有潜力的个体,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自由的教学内容使儿童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随着1870年《初等教育法》(ForsterAct)的颁布,福禄贝尔教育思想在英国广为传播,为贵族子女设置的福禄贝尔幼儿园,主张以游戏课程为主,不主张过早教授读写算知识。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学前课程发展的特点是:第一,课程设计双轨模式。招收贫儿的幼儿学校重视儿童性格的形成,强调儿童接受全面教育。欧文认为人的性格从出生之日起就是受外力而形成的,欧文更倾向于社会的力量对幼儿的影响,而教育就包括在社会的力量之中,因此,欧文认为幼儿学校的目的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而为贵族子女设置的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目的是希望通过游戏和活动充分发挥儿童潜能。第二,课程内容基础性、多样性并存。福禄贝尔设置了幼儿园课程,包括游戏和歌谣、恩物、作业、运动游戏、自然研究等,不主张过早的接受读写算的教育,课程内容体现了多样性。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主要是针对贫穷家庭子女,其课程“主知主义”倾向严重,强调幼儿基础的读写算的训练,使其进入工厂之前能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课程内容呈现基础性。因此这一时期学前课程内容因不同阶级的需要而呈现出基础性、多样性并存的特点。
(二)20世纪初到70年代“儿童中心取向”的学前课程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进步理论源自卢梭、裴斯泰洛奇和福禄贝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影响[3],杜威的教育理论对进步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时,福禄贝尔思想已渗透到幼儿学校中,自由活动和自我创造在幼儿学校中掀起一阵热潮。一般认为,英国的幼儿学校是英国实施儿童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方法的真正发源地。1933年《哈多报告》(HadowReport)即《关于幼儿学校以及保育学校》(theInfantandNurserySchool)的报告中提出了课程的基本原则,即“应该根据活动和经验,而不是那些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贮存的事实去考虑课程”,“将‘课程(curriculum)’一词完全运用到幼儿学校的教学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与幼儿学校长期形成的自由主义方法背道而驰。”19世纪60年代,儿童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幼儿学校中[4]。此时,在英国掀起了“开放学校运动”和“乡村学校实践”,开放学校力图摒弃传统的课程分科以及学科相应的教学大纲,根据儿童的活动组织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代替传统的班级教学,打破儿童年龄限制,崇尚儿童的自由学习,发现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虽然儿童中心的思想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这之前它尚未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得到广泛的实施,直到20世纪60年代《普罗登报告》(ChildrenandPrimaerySchool),才将“儿童中心”课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世纪初到70年代英国学前课程的特点是:第一,“儿童中心”课程。课程重视儿童社会的、情感的和智力发展的需要,不要给儿童任何内在的压力和竞争性的考试。第二,课程内容呈现灵活性。将福禄贝尔“作业”和“恩物”等分散学前课程整合到“活动课程”中,将读写算课程延迟到幼儿园结束后开设,更关注“兴趣中心”课程,包括:训练技能的劳动、音乐、戏剧、自然研究以及演说训练游戏、语言训练等。课程依据学生的兴趣划分为几个班级主题活动,这些兴趣通常来自社会和环境研究,包括艺术、模具制造的工艺课、实践中的数学课、以及富有想象力的写作课等[5]。第三,国家开始干预学前课程。《费舍法》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地方教育当局开始管理保育学校,《哈多报告》的出台是英国政府开始干预学前教育的文献,《普洛登报告》标志着进步主义教育在英国学前教育中的影响达到顶峰,也标志着英国学前课程管理的改革划时代的转变。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统一标准”的学前课程
1973年,英国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严重衰退,失业率急剧上升,进步主义教育影响下的英国教育弊病丛生,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引发了很多人对进步主义教育的质疑,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教育大辩论开始了。教育大辩论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家课程。1988年英国撒切尔政府颁发了《教育改革法》(EducationReformAct1988)设立了国家课程(thenationalcurriculum)。国家课程包括三门核心课程,英语、数学和科学;七门基础课程,历史、地理、工艺学、艺术、音乐、体育以及现代外语(现代外语不属于学前教育的范畴)。对于5岁以下儿童没有实施国家统一的课程,但是出于幼小衔接的考虑,需要参考国家课程,在此基础上保持一定的灵活性[4]。2000年英国布莱尔政府“教育和就业部”颁发了《基础阶段课程指南》(theFoundationStageCur-riculumGuideline)首次在基础阶段(TheFounda-tionStage)设立了统一的国家课程。统一后的课程强调基础阶段的“六大领域”的课程,第一,学生个体的、社会的、情感能力;第二,交流、语言和读写能力;第三,数学能力;第四,对世界的理解能力;第五,身体发展;第六,创造力。实际上,指南提出的六大课程标准是为了支持、促进和发展儿童未来的学习,使儿童获得个人的、社会的、情感的幸福,正确的学习态度、坚持认真的品格,社会技能、身体健康、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对世界的理解、创造性的发展。2010年卡梅伦政府上台后,将“儿童、学校和家庭部”更名为“教育部”,2011年7月,政府着力对儿童早期教育中心进行改革,将要消减0~5岁早期教育课程,重点关注儿童入学准备和学习能力,将69条具体课程目标减少到17条。为了确保儿童健康快乐的学习,改革将主要关注儿童教育三大核心目的:个人、情感和社会的发展;身体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发展四项重要技能:读写能力、数学能力、表达艺术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和构想能力,同时将基础阶段学习与初等教育第一阶段学习内容紧密衔接[6]。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学前课程的特点是:第一,统一的课程标准。进步主义教育影响下的课程由于社会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备受抨击,于是,崇尚用立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英国人,开始寻求法律的权力来设立全国统一的课程。第二、课程重构传统。20世纪以前,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英国的学前教育加强对学生读写算基本技能的训练,然而进步主义教育关注活动课程,70年代以来,随着进步教育弊端的凸显,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崭新的课程,读写算等课程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然而,进步主义仍对英国的学前课程产生影响,于是,英国学前课程在强调核心课程的同时,也兼顾了对儿童个体潜能的发挥,无疑这是对传统的回归,但却不是直线式的回归,而是对传统的重新建构,基于传统却超越传统。第三,课程设计走向自由化。布朗政府上台后对学前教育进行了改革,认为削减课程标准可以使教师自由地和幼儿交流,也可以减少对教师进行书面评价的风险,教师可以自由安排课程内容,这对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相对自由的[7]。
二、英国学前课程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
(一)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学前课程遵循渐进式的发展模式
“现代社会在英国的出现,似乎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传统与变革和谐的交织,恰似在同一长河中…当人们自以为是涉足在继承传统的源流中时,变革却如清新之水,已注入传统而融合与其中了”[8]。英国的学前课程也在传统与变革中,实现了渐进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立法的方式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英国是一个重视立法的国家,如19世纪初期,学前教育多半是慈善机构或民间团体兴办,其发展显得分散而缺乏科学的设计。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力图建立公立教育制度。福禄贝尔教育思想深入英国幼儿学校后,理念主义的课程模糊了对教育的精确把握。1933年《哈多报告》的出台第一次以立法的方式将学前课程定位为“活动课程”,使学前课程的发展有了清晰的方向。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英国幼儿教育的影响可是说是根深蒂固的,然而,进步主义课程的弊端也很显见,1988年《教育改革法》统一了国家课程,将个体潜能的发挥与全面的发展结合起来,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第二,发展的进程是基于传统却又超越传统。英国是一个典型传统的民族,它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进入工业社会,“教育的工业模式”非常明显,自由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传统主张最小政府的信条。浓厚的等级观念和贵族精神造成英国教育中长期存在双轨制度。然而,保守的英国人却没有囿于传统的藩篱,站在传统的基点上重构了传统,例如,自由主义的传统深深影响了英国人,即使在布朗政府出台的课程标准中,自由的理念依然贯穿在教育改革中,虽然削减了课程,但是其主要目的还是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由,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在多样性和灵活性之间,英国学前课程走向了统一国家课程
英国政府不干预教育的传统,使得英国的教师有了更多的操作自由,学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科书等都由校长和教师自行决定。进步主义影响下的学前课程虽然整合了课程,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学前课程凸显了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也导致英国学前教育质量一直落后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针对这种情况,撒切尔政府上台后,利用1988年《教育改革法》统一了国家课程,绘制了以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为框架国家课程蓝图,此举也表明,英国政府摒弃了不干预教育的传统,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学前教育在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三)在预设与生成之间,英国学前课程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历史的逻辑预设是一种基础性的叙事,它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人们去认知历史时,必须通过对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还原,将诸多的人类行为的特殊样式以抽象的哲学思辨的方式体现出来,才能深刻反映历史生成和预设的统一,也才能深层次的揭示人类发展过程的经验和教训[9]。历史的每一步推进似乎都在铸造着一个崭新的物态世界。工业革命的发展逻辑将对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发生彻底的、结构性的颠覆。然而,这种发展逻辑从它的辩证性来看,其辉煌的一面掩盖不了令人忧虑的另一面,资本对人性的侵蚀、财富的两极分化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平等这一系列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弊端。英国的教育中不平等的双轨制正是这种社会制度下的产物。纵观英国学前教育的每次历史演变,无不与当时英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英国学前课程的历史演变与其说是教育本身发展的结果,不如说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学前教育制度的特点范文4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多种经济形态的出现,农村旧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在改变,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也在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儿童的教育状况。当前农村学前儿童的教育状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家庭指导落后,学前教育意识相对较差。以茈湖口镇为例,地处资水尾闾,南洞庭之滨的茈湖口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全镇辖13村,1个社区,人口4.1万余人,其中0~6岁学龄前儿童2800余人。农村家庭中,很多夫妻仅仅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有的还达不到这个程度,不少家庭没有让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意识。通过入户走访统计,认为孩子不必接受学前教育,只要能数数,背几首唐诗,等上小学后再正规学习也不晚的农村家庭占30%,认为孩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接受学前教育的占20%,认为孩子必须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只占10%。这几个数字反映了当前农村学前教育观念的滞后,也反映出有关部门对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做得还不到位。
师资力量薄弱,学前教育普及率相对较低。当前农村儿童的学龄前教育场所大部分是民办小型幼儿班,师资力量薄弱,从业者中,幼教专业毕业生极少,大多是初高中毕业生,甚至还有三四十岁的农村家庭妇女。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十分简陋:一个农家小院、几台老式电视机、十几张小桌、几个塑料玩具,这就是农村孩子们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而卫生、安全设备就更无法达到应有的标准。这样的师资教育资源对正在成长发育、迫切渴求感知外界事物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社会关注缺失,学前教育提升速度相对较慢。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从而无法在农村中营造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导致学前教育十年如一日,进展缓慢。
制度建设松散,学前教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在我国,学龄前儿童主要指0~6岁未达到上学年龄的儿童,这些儿童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学前教育,接受怎样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应分几个阶段,在当前都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也缺乏一定的指导参考,对于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的农村而言,难免使家长产生接受不接受学前教育都行的想法。
通过对掌握材料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儿童学前教育令人堪忧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多因素的,除了前面所说的老百姓学前教育意识不强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学前教育费用相对较高。在农村,一个孩子每个月的学前教育费用在240元左右(含40元包车费),有一部分农村家庭不愿将孩子送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认为这是一笔可以节省的费用,不想花冤枉钱。二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对特殊儿童管理不善。近年来,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实现致富的重要途径,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流出儿童、流散儿童”越来越多,这部分孩子一般都由祖父母照顾,或者和父母共同生活在异地而很难进入当地的正规学前教育机构。所以大部分特殊儿童都处在了学前教育的边缘,这样无论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在品质性格塑造上,对他们都是不利的。
儿童学前教育是农村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步,是孩子体验集体生活、树立人生品格的开端,是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至关重要。改变当前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密切关注,不断探索才是可行之道。
一是加强宣传,形成良好氛围。加大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宣传是当前首要工作,只要每个农村家庭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那么这项事业将会大有可为,同时加大宣传也必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更多的父母明确积极送读的目的和意义。
二是部门联动,关注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园与家庭、村委的合作,充分利用幼儿园和村民自治组织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政府(教育、妇联、共青团)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发挥职能作用,体现服务特色,充分协调,密切联系,在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工作中找到切合实际的突破口,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是拨付专项资金,建立贫困救助机制。当前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儿童学前教育机制,只有建立健全了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措施和针对贫困家庭的救助机制,才能让学前教育规范化、合理化、人性化。要通过拨付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学前教育机制的健康运行。要通过救助方式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实现学龄前儿童就学、入托,普及三年学前教育的政策能否落实,农村孩子入园普及率能否提高,一个关键措施是要给予贫困家庭适当帮扶和补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让所有孩子都能走进幼儿园大门的目标。
四是开展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开设幼儿师范教育课堂,聘请专业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方法予以解决,也可以采取专业人员下乡指导的办法。目前农村幼师初高中学历者居多,年龄普遍偏大,40岁以上占40%以上,这些人员中大部分只是接受过短暂的专业培训,虽然取得了资格证书,但专业素养、技能与专业幼儿教师有较大差距,不利于幼教事业发展。所以我们应吸纳中师及中师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工作,加强职业中专、幼师函授的毕业生职后培训。上级主管部门也应优先考虑幼儿教师的配备。
五是实施幼儿教师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目前农村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要想保障学前教育的质量,就要给有才能有素质的教师以必要保障,在公办教师不充足的情况下,幼儿园要发展,必须从社会上招聘品学兼优的教师,可廉价的劳动报酬,并不能吸引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加入到学前教育行列。除了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幼儿园也要开动脑筋,开源节流,提高老师福利待遇。
六是加强审批审核,整合学前教育资源。从目前情况看,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班(园)条件、规模达标的不多(2012年3月20日茈湖口镇联合检查,发现5所民办幼儿园4所不合格),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今后对营利性幼教机构的审批中,明确标准(《湖南省简易幼儿园基本条件》湘教发【2009】2号),对不符合标准的一概不予批准。加大对现有幼教机构的整合管理,适当撤销、合并一些规模较小、条件较差的幼儿园。同时继续加强安全、卫生、教学设备的监督检查,力争让每一家幼儿园都成为家长满意的幼儿之家。
七是大力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农村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有关规定,承担举办中心幼儿园的责任,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中心幼儿园建设应当符合有关规范要求,确保安全、适用,达到基本办园标准,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动员和组织幼教研究人员和示范幼儿园,通过送教下乡、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要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成当地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
八是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教师身心愉悦,减轻工作压力,同时激发爱园敬业的热情。因此我们呼吁主管部门和社会给予农村幼儿园教师多一点关爱,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
九是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要建立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形成运用督导评估手段推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
学前教育制度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学前教育目标 儿童旅游 价值 评价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0166-03
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包括胎儿教育、婴儿教育、幼儿教育三个阶段。然而,根据我国1996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第二条中的规定:“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本文所指的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的幼儿教育阶段。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迅速发展,教育部等部门(单位)2003年颁布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所研究的儿童群体已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宠。因而,在学前教育目标的指引下研究儿童旅游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为儿童旅游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学前教育目标与儿童旅游
对于学前教育目标,学界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各学者的观点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经过对现有文献的深入分析和归纳,各位学者提出的学前教育目标虽有差异,但也存在共同点,本文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将学前教育目标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身体的认知、自我情感的认知、自我保护的认知、自然环境的认知;二是社会交往能力,包括团队合作的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互相沟通的能力;三是学习能力,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四是运动能力,包括身体协调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五是创造能力,包括想象力、模仿力、表现力。为此,笔者认为儿童旅游的发展应该以学前教育目标为指导,设计出能够有助于实现全部或部分目标的儿童旅游产品,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得到锻炼、充实和提高,将儿童旅游的价值实现最大化,以推动儿童旅游的良性发展。从而,在学前教育目标视角下的儿童旅游价值将成为儿童旅游产品设计的重要依据,其实现程度直接影响到儿童旅游产品的质量本身,因此对儿童旅游价值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前教育目标视角下儿童旅游价值的评价方法
(一)儿童旅游价值评价的技术路线。儿童旅游价值评价的技术路线包括:构建儿童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获取评价因子的评价值;计算分析评价值。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专家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评价指标,从而构建指标体系框架,再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得出每个指标对实现学前教育目标的影响力大小百分比,并确定其权重。
(二)儿童旅游价值的调查问卷说明。本问卷是根据学前教育目标涵盖的内容,结合儿童旅游自身的特点,在前辈学者们的研究基础及综合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之上,选取了15个指标作为主要调查内容,并采用5分制降序方式,即5为很好,1为很差。另外,问卷还包括被邀专家的基本信息,即性别、年龄、职称、从事学前教育的年限。本次调查共邀请了10位学前教育专家,其中男性占40%,女性占60%;中级职称占40%,副高级职称占30%,高级职称占20%;从事学前教育年限10年以上者占30%,3至10年者占60%,3年以下者占10%。笔者于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发电子调查表的形式,邀请10位专家完成问卷,回收率100%。
(三)构建儿童旅游对实现学前教育目标价值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构建是将儿童旅游价值(A)分解为五个准则,即培养认知能力(B1)、培养社会交往能力(B2)、培养学习能力(B3)、培养运动能力(B4)、培养创造能力(B5)。根据指标自身属性,将上述15个指标匹配、组合到五个准则层中去,这样就构成一个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所组成的指标体系框架。然后根据如下公式,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每个指标对实现学前教育目标的影响力程度百分比,即指标权重。
在公式Si=■×%中,Si表示第i个指标在儿童旅游对实现学前教育目标价值评价体系中的百分比,Xij表示第i个指标在第j个样本中的得分,n和m分别表示指标数(15)和样本数(10)。计算结果按各因子降序排列见表1。
(四)儿童旅游对实现学前教育目标价值的综合评价。由于各指标是从不同方面反映学前教育目标的状况,为了得出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结果,就应该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其基本数学模型为:E=■QiPi 。
在公式中,E表示景区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Qi表示第 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Pi表示第i个指标的评价分值,n表示评价指标的数目(15)。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的相关数据代入综合评价值数学模型,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五)儿童旅游价值评价结果分析。根据表2可以得知,儿童旅游对实现学前教育目标的价值综合评价值为4.09,占满分5分的81.8%,表明在学前教育目标的视角下,儿童旅游对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极高的价值。其中,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分值最高(1.07),说明专家普遍认为旅游可以为学前儿童创造优质的社会交往环境,能为增强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给予极大的推动作用。结合表1可知,相互沟通的能力的评分值为4.9,位居15个指标中的第二。说明旅游在培养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上更有助于增强学前儿童的沟通能力。由于学前儿童的出游行为必定是在一个团体中实现的,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都会直接或间接受到团队成员的影响,如果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旅游效果,其必须学会与人进行良好沟通。其次是培养学习能力(0.82),说明旅游有助于开拓视野、开发智力、开创思路,能够较好地激发学前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更好地接受新事物,获取新知识。再次是培养运动能力(0.81),这与旅游活动本身的特点联系紧密。“行”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动中标志着旅游者的空间转移,伴随着这个过程,必然会涉及旅游者身体运动机能的发挥,尤其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活动,更是有助于增强旅游者的身体协调性,锻炼动手动脑能力。结合表1可知,身体协调的能力的评分值为5,位居15个指标中的第一,得到了被访专家的一致肯定,更好的说明旅游在培养学前儿童运动能力方面极具价值。接着是培养认知能力(0.78),说明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前儿童可以认识到自己在生理、心理上与别人的差异,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且激发潜在的自我保护意识。结合表1可知,自然环境的认知的评分值为4.2,反映出亲近自然的旅游方式为学前儿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提供了绝佳机会。而自我身体的认知的评分值仅为2.7,表明旅游对学前儿童认识、了解自己身体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最后是培养创造能力(0.61),表明旅游对于培养学前儿童创造力的作用相对最弱,但由表1可知,想象力、模仿力和表现力的分值分别是3.9、3.5和3.0,差距较大。
综上所述,旅游在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运动能力方面都极具价值,尤其在锻炼身体协调性、增强沟通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培养自我身体认知、情感认知、表现力、模仿力以及自我保护认知方面相对较弱。根据表1,笔者按照15个指标的评分值将儿童旅游价值分为三个层次,见表3。
三、儿童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得出儿童旅游产品设计应以学前教育目标为指导,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发,以此增强旅游对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推动力,实现儿童旅游价值最大化,具体开发思路如下:
第一,利用“白色”价值,丰富产品种类。旅游对培养学前儿童的身体协调、沟通、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效果显著,产品设计应该注重这些价值的充分体现,使产品内涵由观光的单一化向体验的多样化转变。结合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以游戏为形式,以任务为主题,以角色扮演为特色,根据儿童性别、兴趣设计出能够由儿童独立或与同龄人合作完成的旅游产品,可(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67页)分为温馨类、探险类、技巧类、益智类等。
第二,激活“灰色”价值,优化产品内涵。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培养儿童解决困难,认知自然,获取新知识、语言表达和思考力,产品设计应该深度挖掘这类价值,使“灰色”价值转变为“白色”价值。结合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同一产品进行梯度开发,遵循由难到易、由简到繁的原则,增强产品的挑战性。同时,注重旅游产品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在探秘自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开发诸如野外生存为主题的产品,以此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开发“黑色”价值,创新产品设计。旅游在培养想象力、模仿力、表现力、自我情感的认识、自我保护的认知和自我身体的认知上相对较弱。因而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创新理念,设计出以家庭或家庭联盟为单位的群体旅游产品,增强项目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创设一个相对复杂的团体,从而提高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增大项目可操作性的难度,适当设置障碍,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将亲子项目纳入其中,以成人行为为榜样,带动和引导儿童行为的产生,从而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模仿力、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刘莲兰.柯蒂斯论学前教育的七大目标(上)[J].外国教育资料,1988(5)
[2[刘莲兰.柯蒂斯论学前教育的七大目标(下)[J].外国教育资料,1988(6)
[3]张国平.瑞典、芬兰、丹麦三国学前教育目标比较研究[J].当代学前教育,2010(6)
[4]崔松鹤.亚洲国家学前教育的比较[J].教育探索,2002(1)
学前教育制度的特点范文6
农村幼儿园教师是农村基础教育队伍中最薄弱的部分,整个学前教育教师的缺口非常之大,需要大量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投入到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很多在城市求学的毕业生选择回到农村,担任农村幼儿园教师。笔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农村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幼儿教师的职业追求、影响了中职毕业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可、最终更是影响了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1 目前农村学前教育整体发展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影响
1.1 农村幼儿园发展现状
地方政府在学前教育部分投入精力有限便鼓励民办幼儿园的设立并减少审批手续和审批环节。大多数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者和管理者素质不高、开办幼儿园主要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因此一些农村幼儿园为了降低教育成本,采取私自降低硬件设施标准,低薪聘用缺乏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幼教工作,减少配班教师人数,甚至降低幼儿的生活水平等做法。
1.2 农村幼儿教师工作超负荷
据笔者调查,在大连普兰店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的比重一般在1∶30至1∶40,也就是说一个班型在30~40人的班级里,一名幼儿教师在没有配备保育员的情况下要负责30~40个幼儿吃饭、喝水、盥洗、睡眠、组织幼儿活动、制作玩教具及环境布置等等一系列工作,不仅如此幼儿的安全是幼儿工作的重中之重,家长的指责和不配合让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工作负重可想而知。
1.3 农村幼儿教师身份“尴尬”
2001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进行核编定岗工作,幼儿园教师被排除在外,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悖论――农村地区急需大量幼儿教师投入到学前教育的工作中去,但是10多年来幼儿教师编制不增只减目前、尤其在农村幼儿园,由于大部分都是民办形式,更没有编制这一身份的认证,因此在其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医疗保险等方面,无法和在编公办教师相提并论。
1.4 我国农村专任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总体偏低
2005――2010年我国城镇专任幼儿园教师的学历以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为主; 2010年有75.96%的农村专任幼儿园教师未评职称,与城镇相差14个百分点。农村24.04%拥有职称的专任教师,不论是在高级教师、小学高级,还是小学一级、小学二级职称中,城镇专任幼儿园教师的比例都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的5~6倍[1]。很多农村幼儿教师都是以乡村招聘的民办教师或者小学教师转岗为主,大多没有收到正规的学前教育理论技能培训,加上农村幼儿园教育投入不足,继续学习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很少,蔽塞的教育环境和信息交流的不畅通,使得幼儿教师的发展停滞甚至是落后。
2 中专学前教育毕业生在农村幼儿园工作遇到的问题
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有其特殊性,幼儿教师从业人员年龄较轻,需要承教育的角色,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如美术、舞蹈、音乐、键盘等方面的技能,中专毕业生作为现代服务型人才虽然目前很受农村幼儿园的青睐,但实际状况却是流动性很大,由于现实的种种困难即便到了农村幼儿园也很难长时间坚守这个工作中;办园者急切需要年轻血液的融入,却因为无法满足人才的需求不得不面对人才的流失。
2.1 待遇普遍偏低导致人才流失
调查显示,目前大连市无编制的幼儿教师的平均工资参考城市社平工资,即每月在1300元左右。因为职称评定政策的不完善及教师身份难以被认同,此后工资再次调整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也就是说农村幼儿教师最高工资水平平均维持在年收入20000元左右。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将数量众多的农村无编制教师置于市场中的弱势位置,成了工资的“价格接受者”。这种制度必然会对幼儿园教师劳动力市场和学前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在幼儿园教师工资普遍较低但劳动强度超负荷的情况下,一些素质较高的中专毕业生也会因为预期工资较低而流人其他行业,导致幼儿园教师的人才流失。
2.2 被重视程度低、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由于农村幼儿园开办者本身素质有限,加之农村地区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值偏低,毕业生的特长没有人重视,更难发挥出来,很多中专毕业生回到农村幼儿园后要适应当地幼儿教育的特点,只是进行机械的重复性劳动,毕业生自我实现的程度非常低。而无法实现自我,就会在年轻的教师的心态产生恶性循环。她们自信心和职业满足感低,使其对自己职业的选择产生怀疑。
2.3 继续发展的空间狭小、机会少
由于中专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文化基础比较低,因此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为了学校或专业的生存、保证生源,很多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院校也迫不得已取消了入学面试关、降低了文化成绩要求。目前中专院校对学生并没有科研训练方面的要求,在幼儿教师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具体课程的设置上都没有把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个别幼儿教师想突破瓶颈在事业上有所追求也找不到实现的途径。其自身的文化水平抑制了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外在繁重的工作环境也不得不让这些年轻教师面对现实,有想要搞科研或写论文的想法,除了利用互联网下载或剽窃之外,不知道其他的方式方法。
3 以幼儿教师为出发点对农村学前教育提出的几点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第三章“学前教育”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因此,在政策上建议。
3.1 完善农村幼儿教师工资保障制度
(1)鼓励政府、企业、个人、家庭对农村幼儿园的工头投入。应鼓励社会力量的资金注入,调动家庭力量参与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中,试图建立家长――园长轮流制,让幼儿家长切实地参与幼儿园一日工作常规中、去理解幼儿教师的辛苦。幼儿园资金充足了、家长的重视程度增加了是保证幼儿教师愉快工作的必要前提。
(2)中职毕业的幼儿园教师年龄小稳定性相对弱,这个年龄的劳动者稳定的心态需要牢固的社会保险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幼儿园负责人要与幼儿园教师签订劳动合同。从调查数据来看,民办幼儿园中有48%的幼儿教师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公办幼儿园也有33%的幼儿教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2]。刚毕业的幼儿教师权益得不到保障,发展前景渺茫会产生换工作离开幼儿教师岗位的想法,即便继续留守在幼儿园也很难有积极的工作热情,在工作中也不可能全情投入。
(3)建议政府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实行特殊的津贴制度,增强吸引力。各地方政府针对本地区的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对边远的、条件艰苦的农村幼儿教师实行补贴,让年轻的幼儿教师感受到被关爱,愿意踏实地、稳定地在农村长期发展。
3.2 建立并完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对于民办幼儿园来说,首先在管理体制上应建立园长负责制,投资者仅作资金方面的扶持,园长全权管理幼儿园。这样,使投资者和管理者合理分工,避免为了经济利益违背教育原则的事件发生。此外,教育部门应经常对农村幼儿园园长进行培训,如省培计划和国培计划都应让农村幼儿园园长参与进来建立省、市、县、乡幼儿教师堵训网络,设专家讲座、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在线答疑等多种活动,为年轻的农村幼儿教师开辟自我提升的平台。鼓励省、市级的示范性幼儿园与乡镇幼儿园结对子,采取教师和管理人员互换的培养模式,组织专家、名优及骨干教师定期到县、乡镇、村幼儿园或办班点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推动城乡幼儿教师的定期轮换流动制度,通过城乡教师的流动政策[3]。
3.3 为幼儿教师减负,让其快乐地工作生活
中职毕业生年龄普遍较低,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正是年轻女孩爱娱乐、关注自身形象,体验社会的时期。因此提倡让年轻的幼儿教师快乐地工作生活,让她们充满青春活力去感染身边的同事,带动幼儿园的气氛。
(1)逐渐完善农村幼儿园“两教一保”或是“一教一保”的教师配置,让年轻的幼儿教师不拘泥于繁琐的幼儿工作,放开手脚,发挥自己在专业方面的特长,让其实现自身价值。
(2)开展幼儿园生活会,定期开展同事之间交流和学习研讨会,年轻的幼儿教师要多学习老教师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在处理家长问题及应急事件的方法;老教师应该多从年轻教师那里获得新鲜的教育资讯和最前沿的理论技能。
(3)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多种技能培训及技能大赛,不断的展示自我。完善“双师”政策,让年轻人在本专业之外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丰富了年轻教师的头脑,为其生活带来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