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学管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学管理方法范文1
中小学实验教学科目很多,学生在高效的实验教学中通过动手实践,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而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是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前提,中小学学校应当重视实验教学管理工作,为促进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一、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中小学部分教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通过大量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实验室、实验设备的有效使用,进而影响着教师实验教学效率以及学生们的学习质量,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中正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使实验教学难以发挥最佳作用,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得不到重视,实验设施不够完善,甚至部分中小学实验室被当作教室使用,实验教学仅仅是教师一人在课堂中做实验演示,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还有部分中小学所有年级学生公用一个小实验室,由于实验室数量有限、空间有限,各个年级实验课程得不到有效的安排,很多班级几周轮不到一次实验机会,这些硬件设施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第二,缺乏优秀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部分中小学实验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程度不够,甚至缺乏相关实验教学经验,将实验中简单的部分供学生操作,为了节省课堂时间,不会将复杂的实验设置在学生实验范围内,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1]。
第三,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落后,目前大部分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还采用传统的人员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内容繁杂,不仅包括实验设备、实验药品、实验安全还包括一些实验规范和法则等,这些繁杂的工作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仅仅依靠人员管理,很难做到全面性的管理。
第四,由于部分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在采购一些实验教学设备时没有严格按照设备购进准则进行,没有对设备的质量进行严格检验,最终影响了实验教学设备的使用,还使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方法的优化策略
(一)加大力度完善实验设施。实验室不仅是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地点,还是学校进行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中小学应保证实验室的建设,同时为实验室配备齐全的实验器材,不断完善中小学实验条件,这就要求中小学学校重视实验室设施的建设,并加大力度投入实验设施建设,学校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为实验教学创造优质的环境,配备高质量标准的实验设备与材料,保证实验室的数量,以及实验室具有宽敞、明亮的空间,并按照中小学生的身高比例设置相应的实验操作平台,方便中小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此外,部分中小学学校经费紧张,可以为学生建设一些成本较低的活动板房以及简易教室等作为实验室,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实验环境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实践应用能力[2]。
(二)优化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优秀的实验教师能够在实验教学中有效的发挥实验室、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材料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严格按照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按标准量取实验药品,并注意实验设备的使用,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保证实验室操作规范性,减少实验安全问题,减少实验药品的浪费以及实验设备的破坏等,因此优化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实现中小学实验教学有效管理的关键途径,学校要严格要求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前做好实验示范,并做好实验安全知识与实验操作规范知识的普及工作,教师要以身作则,在示范时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以此引导学生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实验。此外,学校还应对实验教师进行评比考核,将既保证实验质量又保证实验安全与实验教学效果的实验教师作为奖励对象,使其他实验教师向其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实验教学效果[3]。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网络管理。传统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需求,因此中小学学校应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对实验教学实施网络化管理,建立相应的实验教学网络数据库,并在实验室内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将所有实验教学科目、实验教学材料、实验教学设备等都录入网络数据库中,通过全面的数据库信息,及时发现实验室、实验设备的使用情况,使实验教学管理更有效率,为中小学实验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小学教学管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学校管理;教师激励;激励方法
众所周知,学校管理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而调动教师积极性无疑是实现这一宗旨的关键所在。要使每位教职工的个人意愿和能量与学校的整体目标统一起来,把学校意志转化为每个教职工的内在要求和实际行动,使管理效能转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必须建设一支师德好、业务精、团队意识强的师资队伍。如何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他们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投人工作呢?教师激励应当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步跟进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人们的众多的需要大致可归结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大的类别。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出发,激励方法也理所当然地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这两大类型。
物质激励是用实物或奖金等形式进行奖励或惩罚,以影响人们行为动机的方法。而精神激励主要是从精神层面来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的方法。精神激励包括的方式比较多,主要有表扬激励、批评激励、期望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等。
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孰重孰轻?有人认为,当前教职员工的待遇还不高,物质激励比精神激励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人认为物质激励不是一帖良药,尤其是对于具有安贫乐道、甘于清贫的优良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更是如此。坚持精神激励为主是由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教师的职业特征以及激励效果的自身特性所综合决定的。
其实,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孰轻孰重的问题,而是一个两者需要同步跟进、不可偏废的大问题。尤其是,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还需要得到更进一步的满足。在这种背景下,强调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就可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因而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俞文钊教授,在长期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同步激励法的主张。这种观点强调,只有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地加以同步实施,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同步激励法的关系式可表达如下:激励力量=(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该表达式表明,只有当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都处于高值时,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激励力量。两者只要有一个处于低值,就不能产生最大、最佳的激励效果。同步激励法即是我们所说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的一个简要的最好的表述。它不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简单拼凑和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
2.情感激励和制度激励相辅相成
情感激励,有人称之为关心激励。这种激励不是以物质利益或精神理想为刺激工具,而是通过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良好的感情关系,来调动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法。情感激励是一种人情味很浓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尊重人,使被管理者处处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尊重。教育系统是一个知识密集、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社会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对于尊重的需要、关心的需要就更为强烈。要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离开情感激励是难以达到其目的的。实施情感激励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人情味。一方面要坚持原则,按章办事;另一方面要三分含情,七分叙理,做到情理结合。(2)对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或者带有色眼睛看人。(3)学校领导者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处处做教师们的楷模,廉洁自律,不计得失,敢挑重担。
制度激励(竞争激励),是指通过教师任用制度和管理制度所产生的“危机效应”和“竞争机制”,激发和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全面实施教师全员聘用合同制。教师职务废除了“终身制”,教师出现了“危机感”,激励就会自然产生。从学校内部来看,必须注意发挥规章制度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与教职工一定的物质利益相联系,因此对教职工的消极行为是个约束。另一方面,规章制度又为教职工提供了行为规范和社会评价标准。教职工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还与自我肯定、社会评价等精神需要相联系,因此,其激励作用是综合的。发挥规章制度的激励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其次要有章必循,不管教职工愿意与否,都必须按要求去做,促使教职工养成自觉遵章守纪的行为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最后,要贯彻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做到违章必罚。不论是谁,只要违章都必须受到惩处。只要坚持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对教职工不但能起到约束作用,而且能起到激励作用。
在当前的学校管理活动中,重规章制度建设,轻情感激励的弊端比较突出。部分学校管理者成天忙于制定各种形式的规章制度,以至于乐此不疲而眼中无人。更有甚者,少数管理者拒绝与广大教职员工接触,不深人实际去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要,把企图依靠手中的权力和各种限制性措施,来达到压服教职员工的目的。显然,这种管理很难取得高效率的效果。
3.正激励和负激励适时适度
正激励即奖励。负激励即惩罚。正、负激励是学校领导者依据学校和有关部门所制订的各种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所做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或否定和批评、制止和反对,从而有效地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一种管理方法。表扬、赞赏、晋级和批评、处分、开除等就是正激励和负激励的一些常见形式。正、负激励之所以重要并受到学校领导者的青睐,这是因它们具有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一属性决定的。正激励和负激励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调整人们的行为动机,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
另外,根据斯金纳强化理论,负激励应以过程性激励为主,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自觉克服不良行为。而在运用正激励方法时,为了避免人们对奖励的期望值不断增高或对奖励习以为常,管理者应采取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奖励。再者,由于负激励在运用中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和不良行为,应该慎用。在实践中,应把正激励和负激励巧妙地结合起来,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一般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正、负激励时,必须注意:
3.1关注时效性。奖惩的激励效应是与奖惩是否及时有密切联系的。行为修正激励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将行为的结果及时反馈给个人并给予奖惩,这样才能在客观上起到激励的作用。否则,就不能产生激励效果。
3.2把握奖惩度。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正、负激励时应谨慎考量,要特别注意奖惩是否适度这个问题。恰当的奖励,应使受奖者觉得受之无愧,教职员工觉得受奖者真正值得奖励。同样,惩罚的轻重也要与不良行为的性质及其危害程度相当。轻描淡写不对,从重从快也不行。前者难以引起教职员工的心理反应.是无效惩罚;后者惩罚过重,容易引发人们对受罚者的同情,导致教职员工的逆反行为,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3.3注意频率。频率即激励次数的多少。尤其是对正激励而言,频率不一定是越高,激励效果就越好。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教职员工对激励频率的适应性、学校经济承受力等因素来确定。如果对学校的各项大小工作,一律采用高频奖金激励,久而久之,奖金也就失去了激励作用。
4.个体激励和群体激励不可偏废
个体激励是以教师个人为激励对象,对教师个体进行激励的激励方法。群体激励是以教师群体为激励对象。对教师群体实施激励的方法。个体激励强调的是个人的成绩和努力;群体激励关注的是教师群体的作用和贡献。
小学教学管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
从人力资源的要求来分析,高职学生毕业后要服务于社会,在人才竞争中获胜、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因此高职院校主要应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保证其能够胜任工作。学生们首先要掌握知识,有一定的技能。因此,我们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模式加强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升华。
一、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作用
1.有助于教育趋势的大众化
大众化教育主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使其可以适应各行各业所需,所以要让学生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术,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来说,必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企业所需。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从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出发,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管理的艺术与真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得到提高,挖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保证学生进一步适应企业所需。
3.有助于学科体系的完善
我国高职学校在近几年才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这几年中不断积累经验,直到今天大多数高职学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因此,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逐步完善教学手段,使学科体系趋于完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在不断进步,然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在内容、手段与体制方面仍有些落后,简而言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理论性强,实践性差
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比较注重,在应用方面却不够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实践性、应用性的要求较高,老师要创造理论基础的相关条件对实践问题加以解决。然而仅仅借助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动手能力、思维习惯的培养存在欠缺,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易出现眼高手低现象。主要表现为能听会、学会,应用中却出错较多,出现教学效果与教学目的不协调现象。
2.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限制
因为教学管理体制的不足,教师对课程教学未做到大胆创新,致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背过答案就可以考出高分,然后盲从于教师、过分依赖教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限。
3.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陈旧
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然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陈旧,仍处于原始状态,未形成一套系统的信息网络技术软件。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需要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方法策略
1.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现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因此其管理课程教学要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提问与分析来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得到发展;活跃课堂气氛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相关案例来锻炼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并促进团队协作能力。
2.不断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要求教师要借助校内外资源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以培养,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一是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加强课程训练,通过专业课程来提高实训课时比例。借助相关案例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具体运用。另外,还可以借助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企业,按照专业要求合理安排学生实习。为使资源得到共享,高职院校要不断向企业派遣实习学生。这样不但企业的管理成本有所降低,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保证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思维才会活跃,才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例如:员工招聘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模拟的招聘活动,让学生通过员工招聘活动对这项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4.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加之所学的只是基础知识,因而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这个快节奏社会的发展大潮,必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老师除了要对基础知识进行传授以外,还要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
在高职学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注重可操作性能。只有把这一理念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才会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1]王道理.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
[2]弓秀云,李广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12).
小学教学管理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重要性;问题;解决方法
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不仅体现着高校管理和服务水平、更直接展现出高校的对外形象,所以在高校长期的发展中,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始终列入工作的重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学校的三要素为:行政管理、教育与研究。由此可见,提升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一、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学生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第一,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学生行政管理水平是体现高校社会形像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常常需要与社会各界进行交流与沟通,是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其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社会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和直观看法,想要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高校生源带来积极的影响,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就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学生行政管理水平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在社会发展飞速的今天,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考大学”这几个字了,在面对高校扩招的现状,学校如何将高素质的人才招进本校才是重中之重。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从最开始的学术水平的竞争演变至生源质量高低的竞争,由此可见提高高校竞争力的重要性,而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恰恰决定了高校的竞争力。高校教师学生的行政管理水平归根结底是科研、教学水平以及人文素养等综合实力的竞争,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就应该通过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水平来战胜每一个看似强大的“对手”。第三,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学生行政管理水平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高校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陈旧古板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高校教育。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只有不断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加快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才能保证高效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机制转化、减员增效和精简机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不够大,改革的速度比较缓慢。这就要求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以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速度。
二、高等学校教师学生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一,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缺少科学性。从宏观上看,所有的行政管理部分的机构设置都是模仿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但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就存在部门很多,工作分工不明确,一个问题多个部分都有问责权利,但出现问题却互相推诿的状况。基于这种模式仿设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的行政管理应该简化机构的设置,委派专人负责相对应机构的工作,将工作细致分化到各个机构中,并且避免工作重叠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简化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行政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生活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并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前进和发展。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更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抓住时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自我的机会,摒弃原本固步自封的陈旧管理管理和管理方法,勇于在工作中尝试新的方法来应对新时代下繁杂的行政管理工作。如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较为繁重、琐碎的当属行政档案管理工作,陈旧的做法是纸质归档、记录、整理,在后期档案调取、运用的时候寻找十分困难,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但在科技进步的现在,行政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可以在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化建档、归档、记录和整理的工作,不仅为工作提供了便利,还为后期调取档案铺好道路。由此可见,更新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已经是时代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了。第三,行政管理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管理整体框架不协调。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力分配也同其他机构一样,是层层分化的,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按照岗位的级别被限制在不同程度的权责范围之内,形成了看似十分合理的“金字塔”结构。但是这种结构下的管理框架却是十分不协调的,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权力过于集中的情况,领导拥有绝对的权力,“官本位”思想极其严重。面对这种情况,行政管理部分应该重新分化各部门的权力,在行政管理范围内不应该有人拥有绝对的权力,而是将权力分化,各个部门的权力是对等而又互补干涉的,这样一来,行政管理部门的决定就可以由民主投票决定,在行政管理的内部形成科学的管理框架,避免管理人员的权力崇拜。
结束语
高等学校的管理本职上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衍生,在管理的背后无不展示着“教育在前,管理在后”的理念,也正是由此,高校的行政管理才对高校的教育行为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总而言之,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细致的工作,对于理念、设置、人员、管理、素质的任何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只有不断推进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促进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迎来高等学校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管理方法范文5
【关键词】教学管理;方法
1 引言
教育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落实教育管理的教学精髓,我国的小学教育也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
2 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
在教学管理中必须树立质量中心观念和全面管理观念。教学质量管理,既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通过全面管理来实现,因此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应该成为教学管理的一大原则。
2.1 落实教的科学管理,决定教的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即教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等)、教学环节质量和教学研究。所以,在教的管理上就应紧紧抓住教师素质提高,教学环节和教研工作三个方面。作为一个小学的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本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现代教学的理论修养,并能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一个学校应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2.2 重视学的科学管理,管好学生的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方面,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只有管好学习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学的管理立足点在于教会学生会学习,教会学生会学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是教师的教学引导过程,学习的方法必须随着知识传授而渗透,学习的技能、技巧必须通过教学引导过程来训练,学习的品质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离开教学过程的实践是绝不能解决会学的问题。
3 协调好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其中一部分,而教学管理的目标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否配合、响应就要看师生关系的优劣了。师生关系良好,教学管理就能顺利进行,师生之间相互理解,达到教学相长。反之,师生之间互相抵触,学生不信任教师,教学管理过程就难免出现阻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教学质量的低效。教师无论在知识、能力和品德上都应该高于学生,教师之所以为“师”,总有高于学生之处,而学生之所以为“生”,总有不如教师的地方。从学问和道德上来讲,教师一般比学生知之在先和知之较多,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被指导者,学生应该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现代教育理念把教师和学生放在了平等的地位,教师要用民主、理解的心态对待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1 教师要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多方面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及时掌握,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精神状态。
3.2 教师要用一颗爱心来对待学生。小学生还处于孩童阶段,在我们眼里仍是懵懂无知的孩子,不能用强制的说教去要求他们要怎么做,批评、体罚更不可取,那样会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被动地去服从教师,但内心充满对教师的敌意,学习上不积极,学习效果不见成效。教师要当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心来感染学生,师生情感相融,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当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时,您就成了真正的先生了。”一方面,教师要爱护学生。我们要爱他们的优缺点,要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不仅爱优秀的学生,更爱那些学困生、问题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被重视,在爱的环境里。这样,学生才能给予教师相同的情感反应,爱教师、爱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赞扬鼓励评价学生,给予他们学习的自信。如果没有教育的耐心,一味地打击学生,学生自己就打退堂鼓,没有了自信,要进一步学习是不可能的。教师应该循循善诱,看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4 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素质
教学管理的对象是教师,管理者按照条条框框把行政命令下达给教师,教师再被动地接受管理,教师的教学被束缚在文字命令中,流于应付,缺乏教学的自由度,教师的创造力被限制,阻碍了学校教研水平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机械的管理,会导致学校整体教学的低速运转。管理者往往只能理解,消化教育政策,能达到熟练地步。这只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动作,管理者形成了思维定势,在传统教育的轨道的重复,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管理,没有实质上的突破。导致了重形式,轻内功,重结果,轻过程,重权力本身的运用,轻真正威信的树立,其管理结果只是使教师对教学思想获得封闭和狭隘的理解,即对教育教学的简单化理解。因此,管理者不能墨守成规,只有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带领教师队伍,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确保教学的正确性和方向性。在针对教师教学的细节上,要让教师有自由度,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才智,做到大方向与教学管理的思想一致,在细节上更加灵活、游刃有余,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5 结束语
小学教学管理方法范文6
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们的人生观与是非道德观等都处在一个形成时期,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引导,避免形成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类现象的发生的。
1.能够非常顺利的完成教学进度。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只有在学生们有问题时,有烦闹时才进行疏导与沟通的,而是他要在学生们平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心理上都要进行时刻关注的一种常时间的教学活动。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方法、动机、态度等等。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决定了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
2.能够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们的情感体现。学生们的情感体现主要是在他们参加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态度,与人沟通的能力,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在学习方面,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等等。这些方面都对小学生们日后的成长和性格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果通过对他们的消极情绪的疏导来让他们更加的合群,让他们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团队协作。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帮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管理中的使用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在小学生管理教学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是需要相互辅助教学的,它们有一定的共性,能够相互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与德育教育是相通的教育模式,两种教育要相互辅助着进行教学,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找到能够让学生们觉得是榜样的例子,要让小学生们体会到批评与表扬的不同,要让他们愿意去努力得到表扬,在好的榜样的带动下,更加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教师还可以不定期的去组织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动,这样,在帮助学生们成长的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德育教育的时效。
2.在每个学科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管制工作当中,如果想要有较好的纪律性,有较好的校风,就需要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对小学生们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而这个重担就需要放在班主任的肩上,班主任的管制教育在小学生中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班主任不仅仅是小学生们的监管人,他更是学生们的主要引领人,他不只负责学生们的知识教育工作,教师还要担负起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帮助小学生们全面的进步。教师要在一切的课程与平时的知识传授时,都要有目的的去加入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要让他们随时的能够吸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随时的去灌输他们好的思想,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心与健康的心理。
3.有效指引心理特殊的学生
小学生管理是需要一个耐心的过程的,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们各方面的情况表面,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不能一味的去批评学生,要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通过寻找问题的主要原因用教导的方式来让他们去体会到自己的错误。“四块糖”的故事,讲述了陶行知教育学生的方法:陶行知在担任小学校长的时候,在某一天看见一名男同学拿砖头砸同学,就上前阻止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等陶行知返回办公室的时候,犯错的学生已经在办公室里了,出乎意料的是,陶行知拿出一块糖果给学生,并说:“这是对你的奖励,原因是你比我早到了。”男同学不敢直视校长。陶行知紧接着又拿出一块糖说:“这个还是给你的,原因是当我阻止你时你当即停止了,这表明了你对我的尊敬。”小男孩半信半疑地拿过第二块糖。陶先生接着说:“根据我的了解,你打同学是由于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具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此时,男孩感动地哭了,说:“校长,我知道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运用这样的手段。”陶先生又拿出一块糖:“既然你知道自己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从这个故事能够发现,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取决于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4.设立合理的心理健康平台
小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的心理疑惑已经超负荷时,就需要通过心理健康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应该对学生们的心理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到实时把握,要随时的与之沟通。所以,就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平台。让学生们可以随时的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教师的帮助,让学生们可以健康向上无忧的发展。
5.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小学生心理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所了解,那么,就需要有针对于小学生们的心理档案,这样,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通过不同时期的沟通与在档案中的记录,就可以在每一段时间内都对他们进行观察,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教育沟通。这样也更容易对他们的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有一个具体的掌握。所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先对他们进行各个方面的评估,然后与家长进行沟通,找到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家长配合,一起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出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