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农民大学生;信息技术;椭圆学习轨道;移动学习

作者简介:杨秋芬(1973-),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理工教学部,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资助项目“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编号:XJK011QCG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71-02

随着3G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的不断普及,农村偏远地区的农民都拥有了手机并且能够上网,使得农民大学生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随时随地学习。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硬件设施,也为我们组织“信息技术应用”的远程教学提供了便利。本文以“网络课程”和“移动学习”为椭圆的两个焦点自动生成椭圆学习轨道从而形成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

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央级教师作为500人的课程虚拟团队负责人是团队的核心人物,省级教师和地市级教师合称为基层教师,协助央级教师完成和农民大学生的直接教学任务,充当国外公开课的助教的角色作用,齐心协力地运作好“椭圆学习轨道”教学模式。

一、农民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特点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管理”的一线实用型高职人才。它是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负责实施,依托全国电大系统资源,采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形式。

这些农民大学生,他们有的是农村党员、有的是干部,是全村农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和领路人。他们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习,不在乎文凭,而在乎水平;不在乎分数,更在乎本领。由于农民大学生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文化程度程度比较低,差异又大,离开书本的时间相对较长;大部分时间忙于繁杂的农村事务和种养生产活动,主观上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客观上他们没有大块的时间学习。

“信息技术应用”是电大11个“一村一”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更主要的是要求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偏重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这门课成了农民大学生的软肋,有的甚至连电脑都没有,更谈不上使用;更何况这门课采取无纸化考试的形式,这无疑更加增加了农民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也增加了教师辅导的难度。

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在农民大学生电脑操作不够熟练甚至没有电脑的情况下,改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传统观念,充分利用现代通讯资源,培养农民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椭圆学习轨道”教学模式简介

基于前面介绍的农民大学生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特点,结合3G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的不断普及,以农村偏远地区的农民都拥有了手机并且能够上网为契机,本文提出以“网络课程”和“移动学习”为椭圆的两个焦点自动生成椭圆学习轨道的教学模式。

1.椭圆方程的定义

椭圆方程的定义(见图1):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和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动点M的轨迹叫椭圆,其中:

|MF1|+|MF2|=2a (2a>2c)

定点F1和F2叫作椭圆的焦点。随着点M的位置不同,生成不同的椭圆簇。

图1 椭圆的定义图

2.“椭圆学习轨道”教学模式

在“椭圆学习轨道”教学模式中,椭圆的2个焦点F1和F2分别是“网络课程”和“移动学习”。

“网络课程”指的是现有的中央电大和省电大以及地市电大的网络资源。“移动学习”(M-Learning),是指在移动通讯设备的帮助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其所使用的移动通讯设备不仅能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而且还能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Aleksander Dye,2003)。尽管移动学习的终端可以是手机、PDA、智能手机,对农民大学生而言只有手机,换句话说“移动学习”也可以说是手机学习。“点M”就是农民大学生本人,不同的人使用的网络课程资源情况不同,使用手机上网学习的时间和目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椭圆,得到不同的收获,形成不同的能力。

3.“椭圆学习轨道”教学模式的优点

“椭圆学习轨道”教学模式有三个优点:

首先,“椭圆学习轨道”教学模式适合农民大学生的特点。它可以解决农民大学生的工学矛盾,使得他们能随时随地浏览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学习者不仅可以在公交车上,散步的时候甚至田间劳作时获取学习内容,甚至可以随时参与到学习的讨论之中,可以与老师交流信息也可以与同学交流信息。不一定非要坐在教室、家里或电脑桌前,解决了农民的路途问题,使得距离不是问题了。

其次,“椭圆学习轨道”教学模式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向老师求助,向其他学习伙伴求助,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可以及时检查学习效果。比如老师随时给学生布置作业,进行测验,同时将测验的结果反馈给学习者,学习者根据测验结果,查漏补缺,及时复习,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掌握。

第三,“椭圆学习轨道”教学模式使得农民大学生可以因人而异,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制定自己学习的进度,使个人得到最大的发展,使远程教育的“自主学习”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电大各级教师在虚拟教学团队担当的角色

在教学管理和组织上,电大基本沿用以中央电大课程责任教师为教学团队的核心人物,省电大教师为骨干,基层电大教师为参与者的远程课程虚拟教学团队,比较特殊的是,电大的课程虚拟团队人数众多,可以达到500人。

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网络环境下的远程教育,它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信息技术应用”这门课对于农民大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一门课,我们整合从中央电大到省电大、从省电大到地市电大、从地市电大到工作站的500人的超大规模虚拟教学团队,齐心协力地运作好“椭圆学习轨道”教学模式。

1.电大各级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图

图2是电大各级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图。分工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团队的灵魂是央级教师,他是团队的负责人,负责所有课程资源的建设,包括BBS、双向视频、在线答疑、学习讨论区、公告牌等远程教学资源,也包括教师本人的空间QQ、邮箱、主页、论坛、联系电话等。省级教师和县市级教师都属于基层教师,负责和农民大学生的直接接触,BBS交流答疑、作业指导、Web页浏览和发邮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激发需要基层教师去开动脑筋,积极向农民大学生介绍各种信息资源服务,以及教师本人的空间QQ、邮箱、主页、论坛、联系电话等,消除学生碰到问题在“孤立”的农村无法得到解决的心理障碍,彻底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才能让学生吃下“只要肯学就能学好这门课程”的定心丸,才能感受到远程教育的魅力,才能体会到终身教育的时代性,全民教育的实在性,才能激发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潮流的紧迫性。

图2 “椭圆学习轨道”虚拟团队运行模式

2.网络课程建设教师的责任

在课程的学习路径上,采用“项目导向”的路径指向。在制作“信息技术应用”网络课程时采用项目导向的原则,把“信息技术应用”的四部分内容对应于四个项目,每个项目细分不同的子项目,层层分解。

在资源的呈现形式上,以系统讲解为主线,以项目导向为导线串联其他资源,“自学阶梯”包括预习、听讲、复习、测试、实践活动5个环节。特别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环节设计相对应的小课件,演示具体的操作过程,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操作,充分体现远程教育的教室和学生的职责分明。远程教育教师的责任在于“导学”,学生的责任在于“自主学习”。

农民大学生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阅读已有的文字资源,还可以观看挂在WAP网站的专业课中的录像和IP资源,这样使得网络课程和手机充分融合,使学生与网络课程的互动性增强。

3.基层教师的责任

农民大学生天遥路远、总在田里地里劳作,参加一次课程辅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课程辅导老师精心组织教学,充分利用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面授课程中,我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其实是借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法“双主模式”的教学思想——师生互动。辅导老师根据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目标,细分成若干任务,一个任务达到一个目的,这样学生边用边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大多数IT课程的教学,如平面设计、应用软件操作网页制作、计算机编程等,这就要求辅导老师为农民大学生设计很好的任务链,使得他们边用边学,学会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应用”由四部分组成:Windows XP 操作系统、Word 2003 文字处理系统、Excel 2003电子表格系统和 PowerPoint2003电子演示文稿。根据教学大纲,针对这四部分项目,编写不同的任务链。在学习Word 2003 时,给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2003制作一期宣传当地农产品的宣传小报”,引导农民大学生采取咨询老师、上网学习课件、互相协作和自主调查等方式对任务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提交相关作业或报告。在学习Excel 2003 电子表格系统时,对前面用Word2003制作的当地农产品的情况进行分类制作,并对分类字段进行排序,以分类汇总为任务链,让农民大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是他们所需要的,让他们利用身边的大量数据和实例。这里,对实例的分析、演示贯穿着分类汇总的作用、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能加深他们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然后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

四、结束语

网络环境的飞速发展使得远程教育飞速发展,3G技术的发展会给“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椭圆轨道学习”教学模式是专门针对“信息技术应用”这种重实践操作的课程,把手机移动学习引入到农民大学生的培养体系中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媒体资源,更加人性化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农民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终身教育的受益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包奇佳.“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14.

[2]张吉先,方志刚.基于数字化学习的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8):23-28.

[3]李智平.“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中学习者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10):42-44.

[4]李浩君,唐杰,吴亮亮.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2):37-40.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范文2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农业、繁荣农村、加强基层、富裕农民为目标;以提升我县扶贫开发水平,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为己任。通过选拔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为农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综合素质好、有培养发展潜力的农村基层干部,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实现科技致富和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流域重点治理和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从年开始,选拔100名(今年春季招生10名、秋季招生90名)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开展不脱产学习的大专以上学历教育,通过二至三年的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成为“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综合性、实用性的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基层干部和后备干部,提高全县村级干部整体素质。

三、培训对象和模式

(一)培训对象。“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对象是:各村具有高中(含职高、中专同等学历)文化程度,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有培养前途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后备干部、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农村经纪人、农村优秀青年。培训采取个人报名,村委会、乡镇推荐,扶贫办把关,组织部审核,广播电视大学党校教学点组织实施的程序进行。

(二)培训方式。“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采取远程开放教育加集中面授辅导的学习形式进行,不脱产。由广播电视大学党校教学点组织实施培训。学制2-3年,学员修完规定课程学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文凭。同时,学员在学习期间参加相应职业资格和技能认定考试资格的,也要颁发国家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

(三)培养专业及课程设置。按照培养农村所需的综合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要求,设置涉农专业,重点开设种养加工等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以及市场营销、农村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农村政策法规等课程。具体专业有广播电视大学党校教学点经申请由上级电大批准设置的农村经济管理和园艺技术专业,具体课程由广播电视大学党校教学点遵照《广播电视大学实施性专业规则》确定。我县学员今年报学农村经济管理和园艺技术两个专业,以后随着培训需要逐步增加专业。

四、保障措施

(一)培训经费。专科学员毕业最低需修满78学分,每学分由广播电视大学从80元减免至64元,全学程需总学费4992元。在这些学费中,广播电视大学再减免1950元。县扶贫办从扶贫培训资金“雨露计划”中每生补助2500元(第一年1500元,第二年1000元),其余不足部分约542元由学员个人承担。学习所需的书本费、考试费由个人承担。学生考试住宿费由广播电视大学党校教学点按最低标准收取。

(二)培训基地。广播电视大学党校教学点是“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培训基地,负责培训对象的招生、管理和教育教学、考试、实习、考察工作,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每年进行考评。

(三)生源组织推荐和录取。对符合招生条件的对象,采取组织部门按指标下达招生计划、乡镇宣传发动、个人自愿报名、村委会集体研究确定,填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报名登记表》一式三份,并附本人申请、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经村委会初审,乡镇政府审核同意后,报送广播电视大学党校教学点,本人到指定地点照相。经县扶贫办、县委组织部确认同意后,由广播电视大学党校教学点登记注册,发放入学通知书,纳入学籍管理。

五、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广播电视大学党校教学点成立“一村一名农村大学生”培训工程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一村一名农村大学生”班,班主任由李凤霞同志担任。聘请全县农、林、水、牧等部门具有中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专职辅导员。

(二)严格把关,规范运作。“一村一名农村大学生”培训工程是“德政工程”、“惠民工程”,政策性强,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招生政策范围、对象、条件和程序规范运作,认真组织实施,决不允许弄虚作假和冒名顶替现象的发生,一经发现,不仅要取消学员学籍,而且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整个运行程序,接受县扶贫办指导和监督。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农村 工作意愿 实证

前 言

中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从2006年的413万增加到了2011年的有81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①,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不争事实。这首先是因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眼光高,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缺乏的足够的社会实践等原因难以被农村认同;其次由于我国现行政策存在偏颇、教育价值缺失、教育的服务功能得不到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大力支持,如何派遣更多的大学生去参加支农扶农工作,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十分必要,我们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因此,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

一、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研究的社会价值

在建设新农村时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新农村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对于培育新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派遣一大批密切联系群众、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的优秀青年才俊到农村基层工作,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

1、可以为国家未来方针政策如何制定,宏观政策如何引导提供明确的参考

现如今,国家相继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两项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工作,服务西部。然而就实际情况来说,这两项计划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随着公务员加分制度的取消,这两项计划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并没有足够的诱因,加之工资偏低,工作环境恶劣,很难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心中产生极大地落差。

2、可以使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对下一步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前进的方向

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模式僵化、定向思维严重,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社会生活、理论远超实践等。因此,国家一定要在平时的教育体系中切实开展“真正的素质教育”,从学生身上彰显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服务功能。只有具有的坚实的服务农村意识形态,培养出的学生才能以社会为重,以国家为重;在大学教育中,我国依然可以通过一些区别招生、定向培养、学费补助的方式招收大量的思想品德过硬的高中生进行培养,争取取得更加优化的培养效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切勿只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研究,在必要时,应以实践为主,辅之以理论。这样,大学毕业生可以清晰的在农村在到自己的对口专业,可以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满怀希望的开展自己的事业。

3、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疏导和实践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使命感,明确他们的人生目标

现如今我国的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给自己定位,随波逐流,从众心理严重,能够给自己建立清晰地人生规划的学生少之又少。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广大毕业生都盲目的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涌入,而我国的大后方却依然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考研院校现象”就能明确反映出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我国发达城市人口渐趋饱和的情况下,国家、社会、学校都应该通过对大学生的疏导让他们切勿好高骛远,主动尝试换一种思维,在基层、在农村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渠道,让大学生明白农村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在这里他们依然会大有作为。

二、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意愿的调研分析

为此,这份调查问卷从15个方面考察在校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看法,通过对其中300份有效问卷的回收、数据分析,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在回收的300份有效问卷中,共有男生122人,女生178人。18―19岁年龄段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0―21岁年龄段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7.3%;22―23岁年龄段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0.7%;24―25岁年龄段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此次调查包括214名农村户口的同学和86名城镇户口的同学。37.7%的同学属于涉农专业,62.3%的同学属于非涉农专业。

(二)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意愿的调查

1、愿意的比例

在回收的300份有效问卷中,愿意到农村工作的有12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3%;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的有17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7.7%。

2、男女的差异

此次回收的问卷中有男生122人,女生178人。愿意到农村去从事涉农工作的有12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3%,其中男生57人,女生70人;不愿意到农村去从事涉农工作的有17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7.7%,其中男生65人,女生108人。问卷显示愿意去农村工作的男生的比率以53.3%高于女生的39.3%,当然这与问卷发放过程中的随机性、生活条件、先天能力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3、户口的差异

此次调查涉及214名农村户口的同学,愿意回农村工作的学生占44.4%,不愿意再回农村工作的学生占55.6%;同时,此次调查涉及86名城镇户口的同学,愿意到农村去工作的学生占37.2%,不愿意去农村工作的学生占63.8%。

4、涉农专业的差异

加快新农村建设、支农扶农需要所有大学生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涉农专业学生的事。此次调查涉及涉农专业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7.7%,其中将来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同学只占52.2%,而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同学高达47.8%,虽然专业涉农并不意味着大家就必须去农村工作,但是作为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必须要有服务农村的意识;同时,此次调查涉及非涉农专业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2.3%,其中将来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同学占36.3%,不愿意将来到农村工作占63.7%,虽然,所学专业并非涉农,但作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显然更有优势。

对“涉农专业的学生怎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农民”的看法:有56.0%的人选择了“把握相关农业状况,以后有机会做针对性改善”。由此看来,农村户口的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在对农业状况的把握上要远胜于城镇户口的学生,然而现实情况不得不令人担忧;有29.3%的人选择了“一定时间扎根农村的踏实心境”;此外,有8.3%和 6.3%的人选择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政府提供物质上的充分保障”

(三)大学生希望到农村从事的工作类型

大学生因自身掌握的知识优势和理念优势到能够开展诸多工作,关于大学生到农村愿意从事的工作,问卷调查显示:有121人次选择了“教育事业”;有100人次选择了“自主创业”;58人次选择了“农业技术”;有53人次选择了“村委会干部”;有33人次选择了“建筑业或工业”;有27人次选择了“服务业”;有26人次选择了“文体产业”。就被调查的男女比率分别看来,男生愿意到农村从事自主创业的同学占大多数,女生愿意到农村从事教育事业的同学数量占据了绝对优势。

调查显示,当前支农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工作排名最靠前的是“支教”,有48.7%的学生选择;33%的学生选择了“生产生活调研”;只有6.7%、6.0%、5.7%的学生愿意从事“帮助村民劳动”、“和乡亲们文艺演出”和“与老年人拍寿星照”的工作。

(四)大学生对村官的看法

对于比较热门的大学生村官问题,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国家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持认同态度。

对于“如何看待大学生村官”的问题,51.3%的大学生认为能解决农村人才紧缺问题;有29.3%的人认为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有14.7%的人认为对农村发展效果不大。

对于村官最先要做的事情,56.7%的大学生认为要“尽快寻找经济增长点”,其中农村户口的学生更多倾向于该种方式;17.3%的大学生选择了“征求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2%的大学生选择发展教育,“改变乡亲们读书无用的思想”,相对来讲城镇户口的学生更倾向于该做法;9.0%的被调查者认为推广农业技术最重要,会联系学校进行种植技术推广,农村户口的学生占多数;还有5.0%的会首先致力于农民组织化实现,成立合作社等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

在大学生村官失败的原因上,排第一位的是缺乏对农村的系统了解和系统培训,占总数的72.3%;其次是功利性太强,不能踏实工作,占总数的24.3%;另外,还有1.0%的大学生选择“大学生根本不适合当村官”的选项。

因此,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意愿不强的原因多,情况也各种各样,我们要具体的分析和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解决这个现象。

参考文献:

[1] 徐小青、郭建军.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25-26.

[2] 张兔元、冯晓燕.农村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6:101-103页

[3] 田新民、张宗恩.择业与就业---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1:220-221页

[4] 【美】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298-300页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范文4

当前影响农民增加收入的因素有很多,如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太小,生产、销售信息不畅且信息滞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农民负担过重,农业人口太多等诸多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以下仅就主要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农业生产效益低我国农业人口多,农村地域广阔,但农民的生产几乎得不到任何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一个乡镇方圆几十公里,几百甚至几千户农户,只有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只有少数的几位农业技术人员,并且现在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受体制影响,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站成了技术员自主经营农资生意的场所,使得原本就很微弱的农业技术服务力量显得更微乎其微,不能很好地履行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的职能。由于农民的生产得不到任何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所以农产品一方面产量不高,另一方面产品的含金量也不高,即产品质量不高,故农业的整体生产产值不高,生产效益低下。

(二)农业生产、销售等信息不畅且信息滞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使得农业生产绝大多数都是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与现在的大市场是很不相适应的。这种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更显示了它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农民从生产到销售,没有任何部门为他们提供相关信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销往哪里等都是盲目的,经常出现今年马蹄价格好,明年大家“一窝蜂”跟着种马蹄,结果马蹄价格大跌;明年芋头价格好,后年大家又一起跟着种芋头,结果芋头价格又下跌。这种“盲目跟风”的结果往往就会导致农民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大大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农民的负担还相当沉重虽然近十年来国家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很多惠农政策,加大了农业投入的力度,取消农业税收,并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但农民的负担还是相当沉重,各种杂费和治病、养老、教育、生产等问题依然严峻。仅就一般家庭来说,平时看病的支出少则成百上千,多则上万。虽然有了新农合,但是如果遇到大的疾病的话,连报销剩下的那一部分钱农民都拿不起;教育上更是如此,一个高中生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都好几千,更不用说大学生了;在农业生产上,国家虽然对种田、养猪等给予一定补贴,但农药、化肥、饲料等生产成本的价格上涨,导致了农民的生产基本无任何利润可言。可见,农民的负担还是相当沉重的。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职业教育途径

(一)职业教育要服务好农业科技为了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匮乏的问题,作为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阵地的职业教育,要培养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如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实施的“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大学生村官班”模式等,都是职业教育为“三农”培养实用型、服务型农业技术人才的成功模式,我们要大力推进这些培养模式,为农业生产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技术服务型人才。假如在农村,每几个自然村甚至每一个自然村就能配备一名农业技术人员,那么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时就能得到很好的技术咨询与服务,农业生产效率就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也会提高,那么农民的收入就会有很大的增加。

(二)职业教育要大力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农业生产一方面需要技术人才的指导与服务,另一方面更需要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增收与农民自身职业技能水平滞后是当前体现在农民身上的一对突出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却非常薄弱,且发展严重滞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所以,职业教育在农村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培养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传授生产技能。如通过举办“蔬菜培训班”、“果树培训班”、“养猪培训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班”等,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此外,还可以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养成都能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以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对实用技能人才的需求,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快速、有序地转移。

(三)职业教育要为增加农民收入构建信息平台对农民来说为什么总是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呢?最主要的就是农产品滞销问题。目前各地都建了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市场,这些在培育市场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推进,原有的市场模式已不太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市场的需求:一方面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通过网络建立农产品的信息平台,为农村提供综合;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承担起培训农民学会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农产品信息平台为自己服务,要让农民意识到只要走进这个综合服务平台,就可以获取到你想得到的关于农产品的种植、品种、数量、质量、供需等全方位的信息。一方面解决了市场需求什么产品,农民需要种什么产品,种多少,需要产品达到什么质量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民可以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农产品的销售信息,很好地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也很好地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范文5

大学生观念新,文化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充满朝气与热情,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1.推广科学技术,扩宽农民致富路

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预见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思路是大学生“村官”的优势领域。毕业于河南财经学院的郑梦洁被选聘为息县小茴店镇李甲道村村主任助理,她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在村里免费为村民进行电脑培训,共培训村民310人。她拿出自己的10万元积蓄与村民合办养猪场,组织31家养殖户成立了生猪养殖合作社,同时利用自己掌握的网络知识,将村里的茶园、板栗园等特色项目到新农村商业网站上,加大了本地特色产业的宣传,扩大了客源,带来了效益,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2.传播新知识,带来新思想

平桥区明港镇的村民们反映,来到他们村工作的大学生们有知识、有见解,为农村带来新知识、新观念。“农村大多数人还是有点重男轻女,如有些人家为了生男孩子就想法设法找门路,有些人找关系检查知道是女孩子还会做流产,对女孩子教育也不够重视,但小宋(段湾村村主任助理)就把村民集起来开会、讲道理,还逐一做工作,通过录像、实例甚至法律等来做村民工作,效果比以前直接罚款、扒房子好多了。在村里办起了教育班,主要讲解如何更好引导孩子、管理教育孩子等问题,现在我们的观念和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大家有什么事就会想到找小宋商量一下”。

3.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

大学生村官们务实高效,求新求变的工作方式给当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罗山县子路镇张店村委会办公室里的电脑和打印机原来一直处于休息状态,上面落满灰尘,自从大学生黄倩来了以后,便捡起这个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动用的电脑设备,起草、修改、打印各类资料、协议,大大提高了村委会的办公效率,让村民们很佩服。同时她还利用网络远程教学技术,把农作物生产技术、农民创业经验等以便捷的方式传授给农民,改变了以往主要通过专家面授、村民交流等费时、费财的技术传播方式,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赢得了村民的一致称赞。

4.利用创业资金,推动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村官”们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村办实体,有力的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信阳市明确要求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农村改革发展,并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小额贷款等服务,鼓励创业。市委组织部通过银行争取信贷资金3亿元,其中重点扶持创业大学生“村官”100个,资金1000万元。良好的环境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激情,据统计,全市大学生“村官”在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参与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1432个,帮助发展专业大户887个,创办经济实体208个,争取项目资金1970多万元,参与招商引资79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做法给农村带了新观念、新技术、新的工作方式,有效的缓解了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受到了农村各方面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缺乏相应配套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我认为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福利低,地区差异大,贫困地区“村官”扎根农村困难

在这次调查中,每当我问到“村官”们的工资和福利的时候,他们总是无奈的咧嘴一笑。大学生“村官”面临的第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经济待遇偏低。据潢川县张集村主任助理童怡伟(湖北大学毕业生)讲:“市里面拨发的安置费和补助以及每个月的工资都能够按时按量的发放。但是按照这里村干部的工资标准,村主任月工资最高为800元,我上任一段时间了,还没领到工资,就已经倒贴了1000多元。村里没有什么企业,村民都是靠种地生活,实在太穷,连办公经费都拿不出,就不忍心再问村里要钱了。复印个啥东西,上县城办事的路费,都是我自己出钱倒贴”。

这成为了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的现实写照。在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待遇也不相同,对他们的影响也很大。北京市农村大学生“村官”每月工资在2000到3000元之间,且还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非北京生源的高校毕业生还可获北京户口。而北京户口,甚至成了某些大学生“村官”的“原始出发点”。信阳的大学生“村官”无法享受北京户口的优越条件,月工资仅仅800元,刚刚毕业的高校学生,没有其他任何经济收入,工资仍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与拥有7000万农民的农业大省河南比较,河南全省的人均月收入水平尚且有724元。

2.缺乏农村需要的专业技能,难以发挥自身优势

据统计,在信阳市的2867名农村大学生村干部中,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占约5% ,医学占2% ,工学占6% ,法学占4% ,经济与管理专业占20% ,哲学、历史以及其他占18% ,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47%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远离农业发展和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没有与农村需要相符的知识背景,就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很难在农村更好地开展工作。许多大学生“村官”普遍感觉到,在农村无用武之地,发现所学的专业知识很难派上用场,工作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

3.身份尴尬,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大学生担任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再加上现有的户籍限制,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村官”身份的两难境地: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又不是村民。这种尴尬身份使很多大学生“村官”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更为现实的是他们的薪水不能正常增加,职务不能正常晋升,社会保障也不能及时办理,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工作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了不辞而别的现象。

4.农村工作排他性,大学生“村官”工作难度大

农村村级干部对于大学生的到来一方面积极欢迎,另一方面却又担心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日后会取而代之。在这种封建的“官本位”思想影响下,村干部对大学生是存在戒备心理的。从实际情况看,农村做“村官”的都是本村人,外来人几乎没有在村里工作的,村民也已经习惯选择他们所熟悉的人做“村官”。在城市里生活长大的大学生到村级组织工作,村民不了解他们,要与村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就会比较困难。乡村中这种特有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使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许多人难以融入到农村和农民中去,比农村基层干部需要付出更多和更艰辛的努力。

5.期望值高,功利性强

调查期间,问到一些大学生“村官”三年任期结束以后他们有何打算时,他们毫不避讳的告诉我,其实当初考“村官”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考公务员享受诸多优惠条件,把这三年当“村官”作为考取公务员的“ 跳板”和“ 直通车” 。三年以后他们将进入下一个目标状态。我所调查的36名大学生“村官”对象中,以考取公务员为明确目标的占95%以上。

三、着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建议

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迫切需要有一支高素质农村干部及技术人员。实际上近年来,大批有文化的中青年作为农民工走向城市,农村上大学的毕业生基本上再也不返回农村,许多地区农村,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干部素质相对较低,农业技术人员少,更缺乏有文化的劳动力,严重障碍新农村建设。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中央一项战略决策。它的重大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署。

1.制定明确政策,提高工资待遇

大学生“村官”的工资低是一种普遍现象。适当提高他们的工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就成了当务之急。试想,在生存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却要他们奉献,这是很不现实的。为让大学生“村官”能够安心工作,就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明确政策,特别是在工资待遇方面,要有一个政策标准,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报酬随着公务员工资的上涨和物价的上涨而不断提高,切实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

据《望周刊》报导,四川省在2007年以前,10年选聘到农村和基层社区任职的8000余名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之多。2007年度以后按照显著提高了的待遇标准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的比率则在90%以上。

2.加强农村工作能力培训,帮组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服务于农村一线的大学生“村官”大部分都不是农学专业毕业,多数是在城市长大,既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又对农村情况陌生,农村政策了解不多,理解也不深,更不了解农村文化习俗,甚至不会用农民的语言和农民一起交流,容易与村民产生隔阂,致使部分村民对大学生当“村官”持不信任态度。政府有关部门在招聘“村官”后,首先应进行一定时间综合培训,然后再分配下去。在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根据情况再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真正帮助他们提高农村工作能力。作为大学生“村官”自己沉下身子,静下心来,从头学起,尽快融入农村,提高在农村工作的综合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

3.实行政府“雇员制”,解决“村官”身份困境

在我国现行职业大典分类中,没有大学生“村官”这种职业。建议应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职业进行定位,作为政府一种雇员,实行“雇员制”,真正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这样既减轻了村里的经济压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福利待遇有解决的途径,又明确了政府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责权关系,便于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的管理,使得大学生“村官”们对未来有个稳定预期,能够安心工作,使他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4.优先选拔农村生源,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村官”,具有城市长大的大学生“村官”更多有利条件,熟悉本地风土人情,易于与当地村民沟通,能够静下心来去为农民服务,更容易融入到农村的生活中去,开展工作也会得心应手。目前各地所开展选聘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是招聘大学毕业生,是否有农村背景、是否有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上则没有考虑。建议在以后的招聘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考虑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分配上应该就近分配。鼓励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返乡,在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舞台施展青年人的抱负。

5.完善激励机制,注重培养“不走的”大学生“村官”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范文6

一、全面培养强素质,让大学生村官提升能力工作好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年轻的群体,要让他们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发展,就必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我们通过构建学习培训、多岗锻炼、沟通交流等三大平台,增强了他们服务基层的本领。一是构建学习培训平台,提升理论水平。充分整合各种培训资源,为大学生村官开设党校课堂、基地课堂、流动课堂等,把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集训和各类专题培训20__多人次,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能力。今年,我县将举办村务管理、创业富民、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不低于6次,实现每人每年至少接受6次不同形式培训的目标。二是构建多岗锻炼平台,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创设“以村工作为主、多岗锻炼为辅”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几年来,分期分批选派了50余名大学生村官到、综治、拆迁安置、招商引资等一线岗位历练,让他们直接负责一件实事,独立解决一件难事,牵头完成一件大事,不断提高他们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三是构建沟通交流平台,激发队伍整体活力。开通“XX大学生村官QQ群”,建立移动飞信平台,为大学生村官提供良好的交流机会,让他们更好地交换工作心得,总结工作经验,找出工作不足,形成奋勇争先、比学赶帮的工作局面,为更好的推动工作开展激发队伍整体活力。

二、创设富民大舞台,让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干得好

大学生村官一无资金,二无经验,创业富民谈何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扶持引导力度。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组织引导与典型带动相结合,政策扶持与模式创业相结合,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富民中大显身手。一是激发创业热情。激励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路上不当“看客”当“干将”,我们先后举办了创业富民成果展、创业富民汇报等活动,评选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先进个人,同时通过电视台、睢宁日报、政府网站等渠道,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富民的典型事迹,激发创业热情。二是构建扶持体系。让大学生村官创业“不差钱”,县财政每年设立了XXX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项基金”,为投身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同时通过“创业富民,阳光育才”再担保融资工程为10余名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担保贷款XX万元;成立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导中心,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展上门服务,提供创业指导。三是探索创业模式。注重分析各种创业类型,重点培育“大学生村官+专业合作组织+技能培训基地”创业模式。目前,全县已有XX名大学生村官参与创办20个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为村民提供了XX多个就业岗位,帮助XX多个贫困户增收脱贫。强化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指导,不断提升创业能力,优化创业环境,形成大学生村官“一镇一品”的创业格局。四是打造三大创业富民载体。通过优化环境,加大投入,打造三大创业富民载体,即依托“沙集模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等,做大大学生村官“沙集模式”网商创业园,培育一批大学生村官网商;依托“商贸流通”,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企业帮扶、管理帮扶等,做强大学生村官商贸流通示范点,打造一批小商品加工创业者;依托“高效农业”,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对口扶持、销路扶持等,做优大学生村官高效农业合作社,带动一批带民致富能手。

三、编织成长关爱网,让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有保障

把大学生村官当成自家孩子,让他们在睢宁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促使他们安心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一是政治上充分信任。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摆到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中一并谋划,积极推荐参选各级党代表和 人大代表,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目前,我县已有XX名大学生村官分别当选为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二是生活上提供保障。大学生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高定一级,并办理医疗、养老等四种保险,统一缴纳住房公积金,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助学贷款和学费财政代偿等政策,要求镇(园区)尽可能地解决好村官的食宿问题,为每名大学生村官配齐配好生活和工作用品,在交通、安全方面提供便利条件,用真情关心他们。三是工作上全力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围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胆实践,精心组织实施“四帮一带”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每位镇领导班子成员至少联系一名大学生村官,帮助指导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各级党政领导要定期深入大学生村官中进行交谈或邀约大学生村官谈心谈话,帮助大学生村官解思想疙瘩、解实际问题、解后顾之忧。其次,通过真情关爱促进大学生村官又好又快成长成才,让他们坚定奉献农村的理想信念,进而释放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能量。四是健全管理服务机制。逐步规范考核程序,加大“三个考核”即季度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的工作力度,实现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继续任职、续聘签约及推荐选优等工作相挂钩,对考核不称职的村官进行解聘。做好全面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规划方案,引导好、组织好、培训好、服务好大学生村官,让他们更好地走进农村、融入农民、助推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