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工程师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工程师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38-02
为解决山东省高等学校面临的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倾向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山东省在地方高校中遴选了一批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山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入选了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
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以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设立的建设目标是立足山东半岛制造业和蓝黄经济区建设,面向全国城乡电网改造升级与智能电网发展,培养具有“基础厚、能力强、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和学院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辐射带动专业群等6个方面对专业进行了建设。
一、专业基础及特色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专业前身为农业电气化专业,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改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培养具有“基础厚、能力强、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服务于电力及其相关企业。本专业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紧密围绕智能电网建设以及节能降耗等生产实际,形成了智能配电网自动化、输电线路暂态分析与保护、现代电气传动与节能技术、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控制技术等特色优势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在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另外3个分别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由于4个专业中既有“强电”专业,也有“弱电”专业,因此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可以强弱结合,协调发展。
我国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加大了电力及其相关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山东半岛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和山东“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城乡电力需求越来越大,城网、农网智能化改造升级陆续展开,对电力系统运行维护、设计开发、分析研究等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相关企业对电气传动与节能、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因此需要紧密结合电力及其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行业的动态发展,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及内涵
根据山东省特色名校的建设要求,以及我校的办学基础和特色,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校制订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大框架下,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制订了“一强二弱,三融四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强”指电力系统强电知识和技能。主要学习电机、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电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弱”指电力系统控制与通信两方面弱电知识和技能。其中在电力系统控制方面,主要学习计算机控制、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嵌入式系统、电气控制与PLC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电力系统通信方面,主要学习信号与系统、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融”指企业技术人员融入师资队伍、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全程。其中企业专家融入师资队伍,指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举办讲座、指导毕业设计和实习,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研教改活动;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教学,指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全程,指将本专业在电力系统故障监测与定位、智能配电与用电、电气传动与节能、特种电机及其控制、分布式电源及其并网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程。
“四化”指课堂教学同步化、实践项目层次化、课程设计综合化、毕业设计实战化。其中,课堂教学同步化,指将数字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基础等基础课实施“同步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实践项目层次化,指实践主要包括实验课程、电工电子实训和生产实习,实验课程由验证性加深过渡到综合性,由实验室过渡到实训中心,再由综合性发展到创新性,由实训中心过渡到创新实验室,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课程设计综合化,指专业课程设计内容综合2门以上课程,3~4名学生设计一个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做好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实战化,指毕业设计题目紧密联系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实行一人一题,真题真做。
三、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培养模式的基础,在对电力行业及相关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紧密围绕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厂矿企业节能降耗的发展需求,在专业课的设置上,构建“一强二弱,三融四化”课程体系,提出以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为龙头,构建模块化培养框架,[1]在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的基础上,专业课由专业公共课、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电力电子及其应用4个方向模块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序
号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备注
1 专
业
课 强电课程 弱电课程 专
业
公
共
课
控制类 通信类
电机学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系统分析
电气控制与PLC
高电压技术
电力系统电气部分设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自动控制原理
嵌入式系统基础
计算机控制技术
电气检测技术 信号与系统
现代通信原理
电力系统通信
电力系统安全分析
电力系统控制
学科前沿课(1) 学科前沿课(2)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方向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原理与算法
电力系统自动化
学科前沿课(1) 学科前沿课(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方向
电力传动与控制系统
电力系统柔性输配电技术
学科前沿课(1) 学科前沿课(2) 电力电子及其应用方向
2 公共必修课 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体育、文献检索
3 学科基础课 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工程制图、大学物理实验、电路、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4 素质教育课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学科导论、经济学概论等
5 实践环节 入学教育及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金工实习
电子工艺实训、电气工程实训、生产实习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
毕业实践与毕业设计、毕业鉴定
提出对“嵌入式系统基础”“电机学”“电气控制与PLC”“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专业核心课程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进行建设;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柔性输配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信息技术”等,开展校企共建,即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先由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基础知识讲授,再由企业一线工程师进行实际项目的实战技巧讲解,并形成教学案例。
在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更新,不求全和细,重视精和新,并且要求每门课程至少有3名教师可以讲授,制订了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在制订过程中充分注意了课程之间的衔接,剔除了后续课程中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已经学习的内容,减少课程门数和课程内容的重复,实现了课程的重组和整合,提高了课程综合化程度。[1]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进行先进教学方式改革。在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的资助下,学院通过硬件条件的建设,实现了“嵌入式系统基础”课程的“同步互动式”教学,即讲、学、练、考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一步将对“电气控制与PLC”等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同步互动式”教学改革;另外,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对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如“电路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分析”等进行了“案例式教学”改革,[2,3]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行“框架式”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与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能自主创新的完成教学内容。
四、主要改革成果
第一,在“一强二弱,三融四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下,制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对未来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安排进行了规定,并进行了实施。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通过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的课时和科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第二,通过“培养、引进、共享”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对人才队伍进行了建设,每年选派至少2名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启动了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作,通过到知名高校助课、下企业锻炼、学历提升等渠道,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素质进行提升,同时每年至少聘任两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第三,对实验实训条件进行了建设,新建高电压技术实验室,110KV变电站仿真实验室,扩建了电力自动化综合实验室,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实训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及相关企业的生产实际。
第四,积极发挥已有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了多门核心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和双语课程,形成高质量课程教学资源。
第五,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带动作用,促进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并且对3个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核心课程、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起到了很好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了3个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舵,冯晓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88-89.
电气工程师培养计划范文2
关键词: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战场,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有力表现。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全球化趋势加强[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能够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事相关的系统设计、装备制造、运行控制、信息处理、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山西农业大学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也是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山西农业大学工科专业中的优势专业之一,为了培育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于2012年开始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教学改革背景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它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大计划,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采取的重要措施[3],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卓越计划”的实施,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的创新性,全面提升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教学改革实践举措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庞杂,它具有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4]的特点,这使得该专业人才培养复杂而艰巨,为了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本专业于2012年开始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3+1人才培养框架强化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
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以往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教学环节占据了极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和考核比例,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这不利于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3+1培养框架是指本科阶段3年进行系统课程学习+1年校内外实践环节学习,在改革实践中,对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重新调整和整合,专业必修课程在前3个学年全部完成,第四学年秋季学期安排了部分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践,包括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工电子综合设计、电力工程设计,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第四学年春季学期进行毕业综合实习以及结合实习企业进行的培训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且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复合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环节。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复合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基础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而课程体系的合理化程度又会影响到人才的合格化程度[5]。电气工程类许多课程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些内容无法单纯地割裂分开到某一课程中,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例如在“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和“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都有数模和模数转换等内容;旧的课程体系课程彼此之间衔接不合理,连贯性、系统性缺失,重点内容不突出。在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中,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老三段”体系,依据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强弱电课程体系特点,按照强电拖动、弱电控制,对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重组,构建了“电子技术课程群”“电气控制和传动课程群”。“电子技术课程群”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处理器及操作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原理及应用等;“电气控制和传动课程群”包括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气传动控制系统、电机与拖动、过程控制、电力系统等,并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实现课程群之间的有效融通,强化了课程的广阔性、综合性和亲和性,实现最优学时分配,同时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连贯性和合理衔接,既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又可以实现整个课程体系的系统化,有利于学习兴趣引导、专业思想形成与知识贯通。
(三)构建科学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复合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合格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起到关键和核心作用。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各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教学计划相对独立,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细化目标和体系,导致学生专业口径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按照认知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到综合应用,有层次地设置实践环节,建立如图1所示的认知层、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4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为认知层,包括物理实验、专业认识实习、金工实训、电子实习,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实验技能训练、专业认识和激发专业思考的开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工作能力重要基础。第二层次为基础层,包括电路、模电数电、电气控制、电机等课程系列实验,与课堂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注重学生实验技能训练,严谨科学作风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知识验证性和简单综合性实验。第三层次为拓展层,包括微控制器、电力电子、电机与传动、过程控制等专业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实验和电机、电气控制实习、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工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电力工程设计,在课程实验内容方面,强化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实习、设计环节,充分结合农业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特点,以农业和设施农业工程实际为背景环境,以工程项目产品或系统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乃至废弃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获取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第四层次为创新层,包括学生自己选定的创新项目、SRT计划、各类各级大学生学科竞赛、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在实践中,开放了电工电子、电路和微机测控实验室,为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实验创新平台,毕业综合实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周的校企合作企业“轮岗制”,针对企业生产环节,对所有专业学生进行多岗轮训,完成生产加工、装备维护、生产组织等方面的训练;第二阶段“顶岗制”,采用企业学生双向选择方式或学生自主选择企业形式,该阶段采用双导师制,校企导师合作完成学生毕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该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工程设计和综合应用素质以及提升职业素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四)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驱动力,兴趣与专业的结合是开拓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6]。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课堂讲授,卷面考核,验证性实验,课程设计固定,这样的培养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难以挖掘学生在专业学科中的兴趣爱好,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教学综合改革中,为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兴趣,采取以下几方面的举措:(1)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ResearchTraining,简称SRT计划),鼓励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提高专业技能[7];(2)鼓励学生建立兴趣小组,如智能车设计小组、航模小组、电气安装兴趣小组等,使学生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兴趣中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8];(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学知识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通过这些比赛,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也帮助学生建立了专业方面的自信心;(4)鼓励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使学生会产生创新的意识以及将想法转化为实践的动力。经过多年的教学综合改革,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初见成效,学生参加各级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54项,其中国家级奖13项,主持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50余项。专业学生就业率平均98.6%,其中30%任职于大中型企业,如国家电网、地方电网、山西各级发电企业、国机集团等,并获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三、教学改革思考
2015年5月,国务院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2016年1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配套文件,从制造业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提出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的规划指南,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同时给本科院校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行动纲领和进一步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因不断强化教学内容、教学技能以及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深入研究的同时知识面反而变窄,因此在教学中难以做到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此外,对工科教师的业绩考核上唯学术化倾向明显,注重理论研究和追求,轻视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这样,学生难以接受到系统的工程教育。为了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1)邀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学校进行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践或去企业短期挂职锻炼,选派专业教师出国进修访学;(2)改革工科教师的业绩考核标准,将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3)鼓励教师进行相关研究领域的发明创造,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4)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相关技能竞赛,提高相关专业技能。
(二)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目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正逐步加快校企合作步伐,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无法按照社会或企业人才需求,制定培养方法;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到企业实习时间短,大多只是走马观花参观,企业技术人员简单介绍相关企业相关设备、生产流程、产品工艺等,学生无法真正融入企业产品的研发之中。为了实现更大程度的互利共赢,校企合作程度有待进一步加深。深化加强校企合作应从以下4点进行:(1)加强实体化产学研用联盟建设,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校企汇聚创新资源的能力,促进科技创新的优质资源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聚焦;(2)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充分考虑企业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技术的更新和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做到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相结合,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相结合;(3)在将教师和学生“送出去”的同时,也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性产品设计“送出去”,便于科研成果和创新性产品设计转化到生产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4)在将企业高技能人才、企业文化“请进来”的同时,也将企业从业人员“请进来”,解决部分企业从业人员理论知识欠缺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化校企合作,使得高校与企业在更大程度上互利共赢,快速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
四、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周期的教育活动,高等学校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面向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研究、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制造业强国崛起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衍鲁.基于信息化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2]王娟,郑红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J].技术与市场,2012,19(7):110-110.
[3]李永坚,黄绍平,李靖.“卓越工程师”培养要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63-65.
[4]张志刚,瞿曌,殷科生,等.大工程观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8):44-46.
[5]潘再平,黄进,赵荣祥,等.全面优化本科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1):20-23.
[6]张天会,果霖,顾丽春.浅谈“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启示[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6,29(3):133-134.
[7]刘桂英,粟时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44-47.
电气工程师培养计划范文3
关键词:教学实践 电气工程 教学模式
建立创新型国家、走工业化道路是提高我国整体实力的必由之路,这是需要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才能够得以实现。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2010年底,我国教育部等20多个部门在天津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技术”,有上百个学校加入其中,该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实践能力等。“卓越技术”实施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这其实也是我国高校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当前大学生在发展中不足的地方。在高校工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各个高校为了能够适应卓越计划培养的需要,应对工科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主要是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论述研究卓越电气工程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一、卓越电气工程师教学模式改革
电气工程专业水平发展如何是直接衡量我国现代化发展程度的标志,同时卓越电气工程师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企业的重要环节。因而,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各个高校的电气专业需要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在卓越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应该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观念
在保持电气工程专业的特色之下,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中,将素质教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起来,由于计算机发展、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电力系统向信息化发展。因而,在电气专业教学中重新建立教学体系,合理的设置公共基础、专业方向模块,同时也应该要增加教学实践的课时,进而适应新时展人才培养的要求。
2 教材改革
对电气专业使用的教材进行改革应该要多方位的支持,不仅应该选用高质量的教材,还应该要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的教师来编写教材,在编写教材中教师应该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更新,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当前很多教材在编写中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样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有些教材设计的课程系统不够完善,导致整体课程在建构上不合理,并且容易出现重复。
3 教学手段
当前电气专业的教学手段并不适应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而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电气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大量的课外信息,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实践表明,在电气专业课程网站中建立资源互享,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提高师生交流情况,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并提供新的学习方式。
4 师资队伍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卓越计划”中培养适应时展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学校应该要坚持培养与引进高素质教师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我校电气专业实践性较强的高素质教师人员不多。其次,应该要对教师结构进行调整,防止出现断层等问题。最后,应该要聘请具有实践经历的教师来授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学校应该适当的组织教师参与科研协助、参与企业工作,这样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能够了解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人才,同时在教学中就会适当加入实践总结,使整体教学具有实践性。
二、卓越电气工程师实践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体系中,都是以教师教学为主,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在课堂教学中还很容易出现就“满堂灌”现象。在课堂教学中若是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社会连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忽视实践性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在毕业之后能难适应工作岗位。
1 实验教学环节改革
学生主要就是通过实验来掌握电气专业的知识与理论,实验教学也是实践环节中重要的教学方式。而传统实验教学方式思想落实,实验内容多数情况下都是依赖于理论课程,论证理论知识,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传统实验教学方法通常都是针对书上的步骤来完成,没有创新,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2 验证实验
电气专业教学中应该要降低验证实验的比例,当前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只能起到验证理论的作用。学生按照书中实验完成之后,获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因而,试验性工作按照一定的比例安排即可,尽量要做到课时少覆盖面全。
3 设计性试验
在电气专业中教学中应该要适当的增加启发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完成创新性实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喜欢的内容的进补充,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实践环节
对于培养一名卓越的电气工程师来说,实践教学环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协调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环节的培养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应该从两方面来说明,
第一,认识实习。学校该专业应该建立稳定的认识实习基地,使学生通过对各类认识实习的掌握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开阔视野等,进而培养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第二,生产实习。该种实习是学生工程实践的重要方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认识生产中的各种电力设备,了解工作流程与不同系统中的工作原理的个。通过生产实习,学生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工作素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通过对教学模式与实验模式的改革来提高电气专业的实践性,为培养电力系统发展所需要人才而努力。电气专业在培养卓越电气工程师过程中该学校的教学应该要具有鲜明的特色,不断深化思想与实践教学改革,进而提高电气人才的质量,使得培养出的人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使电气专业学生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卓越电气工程师。
参考文献:
[1]闫群民,卓越电气工程师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机械管理开发,2012年06月.
[2]胡晓倩、张莲,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07月.
[3]刘景艳、张伟,面向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4年12月.
[4]卢均治、刘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04月.
电气工程师培养计划范文4
关键字:建筑电气工程 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增加与扩大,提高了建筑电气化的标准,这就使得建筑电气专业在建设工程中的复杂程度扩大,对电气系统的质量要求也增高。建筑电气工程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竣工后运行的安全可靠程度与投资效益的体现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建筑电气工程来说,从开工到竣工,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自始至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认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
建筑电气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从工程开工至工程竣工,电气工程贯穿工程的整个过程,现在就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
1、认识电气工程施工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从2O世纪6O年代开始,电气工程得到快速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更是超出人们的预料,人民对其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要求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日益增高。电气人员面对着以消防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共用天线电视系统以及建筑电话系统为主的第一次考验,不仅仅要面对传统的电气技术和经典自动化控制技术,还要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以及现代智能控制技术等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问题。这使得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预期效果,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包括工作、生活在其中的人员的舒适性、安全性、高效性。特别是建筑的安全,它涉及到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电器线路是否存在漏电或火灾隐患,电气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功能是否完善、运行正常,消防设备、应急照明的供电是否可靠,保安监控系统是否完备等等。
2、电气工程师应该具有的责任心与认真的工作能力。
电气工程师应有对所负责的电气工程质量高度的责任心,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实践知识,深入、细致地搞好电气工程的技术、质量、签证、进度、安全等管理工作。一个好的电气工程师首先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强电各系统的内容及施工规范,还要有丰富的各种弱电系统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改进、更新换代,要想全面掌握各种电气产品的性能,不经过一定的努力、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是很难做到的。电气工程师还一定要具有综合的业务水平与工作能力,比如工程概预算、招投标、工序衔接与工种配合、各种关系的协调等。
3、电气工程师在审图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1)要审查设计图纸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或有关技术质量标准,设计是否合理与优化。尤其是对建筑智能化的设计,要防止盲目求大、求全,应以适用为主,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投资取得的回报。
(2)要根据工程的具体功能情况,明确业主对其项目的定位和需求。应向业主提供意见和建议,及早协调明确设置哪些系统,以便所设系统与主体工程同发进行,避免主体完工后再上系统,既难于施工,又易造成对建筑的破坏和浪费。
(3) 要审查设计是否体现了工程的经济性、施工便利性的原则,许多成熟的技术及材料是否在本工程中有所体现和运用。
(4)作为电气工程师,应该认真准备并组织好电气图纸会审工作,不能走过场、应付了事。要认真审图,把影响工程质量,使用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尽量在会审时解决。审图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只有通用说明部分,缺专用说明部分的内容,应补充说明建筑概况(包括楼层数、建筑高度、各层用途、建筑定性等),工业类建筑还应说明厂房或库房的生产性质及危险性等级,如从事易燃易爆生产,未考虑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需增加进一步消防设计,应由业主另行委托,并报消防部门审核,设计任务范围以及本建筑设计电源引入电压等级、电缆电线敷设方式等。
2)配电系统采取接地故障保护时,应进行总等电位联结设计,应设计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的平面布置和结线示意图,或详细说明总等电位联结措施的具体施工做法。
3)卫生间、厨房内应采用防水型跷板开关。
4) 要进行各个安装专业的标高叠图,将电缆桥架、插接母线、线槽等的位置、标高标示与图上要从合理及便于安装,避免与风管、水管等“打架”。如有标高不合适的,在叠图过程及时调整。6)预留套管、洞口是否有合理的平面布置图,标高、尺寸是否标注清楚,等等。总之,在审图时要做的细致工作还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建筑电气施工中的管理
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从项目立项、设计到工程的开工、竣工验收各环节进行分析讨论电气工程如何进行有效的施工管理,以求达到对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设备调试做到有效的控制。建筑电气,主要是跟紧结构施工进度的预留、预埋作业,比如:
1、接地工程:基础底板钢筋的贯通,柱与底板主筋的焊接,防腐,做接地电阻阻值测试,是否符合图纸设计及有关规范,必要时可增加人工接地极,以减小接地电阻值。
2、防雷引下线:当采用立柱主筋做引下线时,必须将作为引下线的主筋自上而下都做标记,当采用专用引下线时,应注意上下贯通成一体,并做好焊接、防腐处理。
3、配管与箱盒的预埋、预留、位置、标高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管线内外壁应按规定做除锈和防腐处理,剔除管口毛刺,入箱入盒时需加护口,弯曲半径须符合规范要求;采用硬质、半硬质阻燃塑料管的预埋须根据埋入的墙体种类进行可靠的保护。当施工完成主体结构工程后,建筑电气工程将随着装饰、装修工程的开始进入安装期,其关键工序有:
(1)吊顶配管,重点是跨接地线的焊接与防腐,消防报警系统、通讯电话系统等所用的电线管种类须符合规范要求。
(2)管内穿线时要根据要求按色标分色,以区分零、地、相线。
(3)电缆桥架与金属线槽安装要求横平、竖直,支点间距符合规定,并连成整体妥善接地。
(4)电器设备安装的重点是定位、接地、接线相序。
(5)屋顶避雷网与接地引下线焊接是否可靠,上下是否已构成一个贯通的接地体。
三、电气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随着建筑业逐渐步入智能化,电气工程的地位与作用显得更加突出,要搞好电气施工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提高电气工程质量。
由于一切工程中,人是决定性因素,为此,一定要对人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进行素质与技能水平上的提高,使他们树立质量第一,用户安全为主的主导思想,从而有保证的完成电气安装工程工作,工程质量所受到的制约,大多数都来自质量管理人员分配不当,无资格担当重任的缘故,对人员进行鼓励,督促其学习深造,提升自身素质,从而对管理工作产生效果。
2、重视电气安装和土建工程的配合施工。
土建施工前,电气安装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土建和电气施工图纸,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电气工人应该学会看懂土建施工图纸, 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 特别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并仔细地校核自己准备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和这一项目的土建施工相适应。
3、针对在电气安装施工中比较常见的质量事故, 应该事先采取对策与加以控制。
起到预防作用这就要求一定要对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加以充分的研究, 影响电气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如由于工程设计的缺陷而造成的质量问题, 电气工程在开工前, 应通过参加设计方案制定, 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等形式, 检查设计质量。施工过程是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 必须坚持按图施工, 经过会审的施工图纸是指导施工的主要依据, 不得任意修改施工图纸, 电气施工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是施工的准则,在施工过程中, 每道工序都必须按照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和检验, 发现质量问题一定要立马补救, 防患于未然。多数情况下, 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往往是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的, 因此在电气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以预防为主, 分阶段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
结束语:一个好的工程,离不开各部门技术人员的协调和配合,要搞好工程质量,一定要先从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做起,这要求工作人员加强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 陆启权;;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1年06期
电气工程师培养计划范文5
1.建立基于案例群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思路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于社会对电气工程师的要求,在制定培养计划、设计课程体系时,贯彻“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理念,确定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进而制定出主要专业课程设计能力培养目标与手段。在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各环节上,应用大量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技能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构建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案例群
考虑到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各高校一般都会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同时,一些课程也会引入案例,加强教学效果。但研究发现,现有课程案例大都没有覆盖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且各案例之间因没有内在的联系显得很单薄、孤立,不利于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工程设计理念。学生易陷入“工程设计系统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够全面、与其他专业缺少配合”的误区。鉴于以上情况,我们构筑了贯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案例群。本案例群是指大量有内在联系、适合多门课程共同使用的案例集合。案例群构成要求:
(1)案例群包含数量足够的案例,案例内容涵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各核心专业课程。
(2)案例的类型,包括设计方案、初步设计平面图、施工平面图、系统图、设计计算书等多种类型。
(3)案例种类,包括专业案例与综合性案例两种。专业案例是选择一个完整工程设计中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结合相关专业知识使用,如照明系统设计案例、消防系统设计案例等;综合性案例是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包括相关图纸及计算书等,在讲授综合设计时使用。
3.案例选取与处理
在选取具体案例时遵循“真实、实时、适用、配合”的原则。
(1)真实。相关专业案例均来源于工程实践。本专业的专业任课教师均有着长期从事建筑电气设计的丰富经验,并拥有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两名。所选案例,均从教师所做实际工程设计中精心挑选;除按保密要求作出相应处理外,尽量保持设计的原汁原味。对于原设计中的一些错误,也尽量保留,但必须在讲解过程中明确指出并纠正。
(2)实时。电气工程相关规范近年来更新速度很快,如《低压配电设计规范》、《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等,近年来都作了修订;同时电气工程相关领域的各种新产品、新技术也应用迅速。针对以上情况,在案例使用过程中,必须不断修订并补充完整,以满足最新的规范要求。
(3)适用。案例群中的案例数量较多,在选取时,注意满足相关课程需要。选择典型工程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或全部子系统作为案例;尽量涵盖各种建筑类型,使学生掌握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环境下应用的差异。
(4)配合。工程设计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多注意各个专业间需要配合的部分,并重点讲解。要使学生领会:大到跨海大桥那样的超级工程,小到一栋房子,都需要很多专业的工程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要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不管哪个专业的设计人员,都需要有很强的系统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例如,一栋建筑物的设计需要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空调等专业相互配合;同时,在电气工程设计内部,不同系统间也需要配合,如消防系统中,消防设备供电设计、消防联动控制设计、应急照明设计等,都需要统筹考虑。
二、案例群教学法的应用
1.应用原则
在具体教学过程组织中,贯穿案例分析这一主线,在案例群中精心挑选,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与工程设计能力。特别是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使案例群的使用贯穿教学纵向、横向全过程:各主要专业课程都要用案例群,每门课主要知识点都要体现在案例群中。
2.应用方法
(1)案例讲解。在讲课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从案例群中选择相关专业案例讲解。讲解应遵循不同阶段对案例讲解的角度与深度不同原则:
1)讲授专业知识时,重点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应用场合与相关规范条文的讲解。
2)讲授知识应用时,重点介绍专业知识整合、具体应用方法及相关专业间配合等问题。
(2)组织案例讨论。对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的优缺点,讨论重点是规范的理解、强制性规范的执行、与其他专业间的配合等。对于原设计中的错误,也一并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找出错误,分析错误所违反的相关条文并纠正。在学生纠正的基础上,给出实际工程中图纸审查单位对此问题的审查结论及原设计者的回复,以便学生比较。
(3)案例群维护。专业课程教师定期讨论案例群中的相关案例,通过交流不断熟悉相关案例,并提出意见与建议,对案例群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
三、教学效果案例
群教学法的引入,对提高建筑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产生了明显效果。
1.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了解行业发展最新进展通过案例群的使用,使学生大大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对本专业相关规范最新规定的了解,加深了对行业最新技术、最新产品应用的了解。通过大量实践发现,学生在分析案例中的设计错误并纠正的过程中,对相关专业知识与规范条文的理解,比一般案例应用与讲解要深刻得多。
2.加强了学生系统认识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大量有联系、有配合的案例使用,学生增强了系统认识能力,也极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电气工程师培养计划范文6
一、电器厂中高级技术人员匮乏。
二、油田勘探开发技术日新月异,与之配套的装备技术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更新换代快,新产品层出不穷。
三、电器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因此,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既是一种战略选择,同时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主要措施
一、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一是有计划引进高校本科大学生,我们根据电器厂党支部提出了在“十二五”末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电器厂“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了电器厂2011~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规划。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是走出去培养新理论、新技术,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外各大公司合作,培训科研技术人员。据统计三年来共10多批次分别到上海、北京、天津等高校学习,送外培训达100多人次;二是请进来培训,三年来共聘请徐州矿业大学、ABB、西门子、威肯等单位的教授、专家来工厂讲课,讲课内容包括变频器驱动技术、PLC控制、组态软件等理论知识,参加培训人数达150多人次,对提高我厂技术人员技术素质起到很大的作用;三是深入前线生产单位跟班学习,熟悉油田生产流程,了解生产工艺,为科研工作积累了许多生产现场第一手资料;四是通过举办电气技术行业年会、技术讲座、技术座谈会等形式为我厂科研技术人员搭建与油田电气专业专家及一线电气工程师、电工互相学习、交流、沟通的平台。
三、压担子,在承担具体科研项目中锻炼提高。我们每年年初认真制订新品研发计划,每人承担一个课题,明确责任,增强科研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压力,科研人员变压力为动力,刻苦攻关,实施两年来效果明显。
取得的成果
一、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经过开展创新团队创建运动,我厂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数上大幅度提高,目前科研人员从三年前的2人增加到10人,增长了5倍,科研技术人员的比例由8%增长到30%;二是在素质上有较大的提升,科研技术人员通过培训和实际工作锻炼,理论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科研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专业知识覆盖电气、自动化、防爆电气、柴油机并车技术、电加热器等方面。
二、科研成果硕果累累。锅炉燃烧系统在油田中的应用;电动钻机控制系统;集输站自动化控制系统;形成的专利技术:电加热杆接线装置:专利证书号ZL201020237542.8;防爆箱的操作机构:专利证书号ZL201020601549.3;一种油罐加热装置:专利证书号ZL201120179737.6;钻井用电位器操作机构:专利证书号ZL201120179752.0。
存在问题
一、创新团队在数量上人员偏少。
二、创新团队素质不高。
改进措施
一、有计划引进本科大学生,充实科研队伍,根据电器厂十二五规划,计划每年引进2名大学生,十二五期间共计引进10名大学生。
二、加大培养力度。通过送外培养和实战训练,加大对科研人员培养,制订科研人员素质提升计划,力争“十二五”末全厂从事科研人员达20人,学历层次达本科以上,实际工作能力达电气工程师以上。
三、稳定科研队伍。一是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二是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三是为科研人员成长提供平台;四是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五是稳步提高科研人员收入,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