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行业研究范文1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现状
自2010年后,我国各商业银行开始为贵宾理财的最高形式——私人银行做准备,纷纷将VIP贵宾理财升级为财富管理中心。中国银行的中银理财、农业银行的金钥匙理财中心、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建设银行的财富中心、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等各式各样的理财中心都在向私人银行业务挺进,国内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服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目前,中国高净值人群众多,但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众多银行已纷纷开始进军私人银行市场,政策监管方面也给予支持,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势在必行。
1.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造就了大批高净值人群。2010年末中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超过1 千万人民币) 数量比2009年增加22%,达到50万人;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众多中资银行、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私人银行业务。
2.客户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当前我国金融方面的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不太完善,风险管理方面与软件硬件设备相对落后,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呈现出诸多特点。约70%的受访高净值人群认为需要一定的专家建议进行理财。
二、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外资银行相对成熟的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服务相比,我国私人银行服务刚刚起步,存在不少的制约发展因素。(1)政策限制显著。在中国境内,银行业尚未完全实行混业经营。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之间的有机联动和合作机制亟待形成。(2)产品单一雷同。在现有混业经营还没有完全放开的基础上,产品设计开发常见于基金、外汇等理财产品,与金融理财服务并没有太大差异,较难有大的突破。(3)人力资源缺口较大。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需要更加专业的投资理财类人力资源,在这方面的制约更加明显。
三、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及思路
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市场发展不确定性较大,对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内,随着CPI的高起,抗通胀是重要任务,人民银行实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21.5%,超过美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水平(21%)。针对未来几年零售业务发展需求和发展环境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方式
目前零售业务从资产规模、客户数量、业务贡献等方面看,都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居民收入和财富的不断增长,零售业务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未来5-10年将是中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
2.推动消费金融市场快速发展
重点要做好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个人信贷类产品,以及银行卡、结算通等个人支付结算类产品的创新。在重点地区针对优质个体私营业主,采用“优质客户+有效资产抵押”等模式,加快推进个人助业贷款的发展;选择特色区域扩大个人支农贷款试点。
3.创新金融市场服务发展模式
从传统业务向有效益、质量好、低资本占用的业务转型。第一,逐步建立客户分层评价体系,建立基于分层特征下的服务模式;第二,被动营销向主动营销转型。主动挖掘潜在客户群,实施主动跟进营销。第三,网点功能向专业化转型。除营业面积等客观条件限制外,打造集综合营销、经办业务的能力和现场音效的综合服务能力。
4.积极推进将“社区金融”服务
“向社区前进”是当前零售业务的发展方向。强调“社区金融”的原因,首先在于,所有的经济元素都落脚在各个不同类型的社区。第二,社区内涵宽广,既是物理的,也是虚拟的;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第三,社区是金融产品和客户之间的桥梁。金融产品本身不是金融,找到客户进行交易才形成金融。
5.切实提升银行金融服务水平
银行是服务产业,行业属性就要求银行以客户为中心,做好服务是银行经营的灵魂。以主动挖掘客户需求,提供优质方便服务,创新产品覆盖面和渗透率,秉承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为重要抓手,切实提升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郑雪.汇丰集团私人银行业务及风险管理[J].银行家,2008(09).
[2]连建辉,孙焕民.走近私人银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王志军.当代国际私人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4]梁文宾.竞争合作关系下的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J].新金融,2007(12).
商业银行行业研究范文2
摘要:农村商业银行是金融支农、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和有生力量,电子银行是在传统存贷汇业务上对支付方式、支付系统等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电子银行
一、前言
在城乡一体化和国家粮食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惠农政策推动下,传统“存、贷、汇”业务已经难以满足广大农户和农民工的金融需求,需要开拓更为多样化和更加便捷的结算渠道;在移动金融与电子商务融合、物联网与O2O交织爆发的背景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特殊的历史改制等多方面原因,农村商业银行的很多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服务业务流程的客户投诉方面比较多,老员工态度不好,老员工是在学习、理解和营销新兴的电子银行业务难度较大,员工的分布也不合理(见图4.1)。因而,有必要通过增加新业务培训频率、鼓励在职教育、增加新员工的招聘人数等方式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
(二)客户群体结构亟待改善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绝大部分活跃客户都是农村居民,主要客户群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技术,新产品较慢,电子银行方面的知识和了解不够,各类客户群体差异较大,不少客户不知道、不了解该业务。这就决定了农村商业银行的产品和功能既要满足新兴网络客户的需求,又要满足普通百姓和社区居民的基本金融需求。他们的学历、年龄等使得他们一方面对电子银行业务方面的相关金融知识了解不多,另一方面,他们主要还是需要传统存、贷、汇业务,即使开通电子银行也很少使用,难以带来中间业务收入。
(三)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绩效考核比较粗糙,细化不到位,主要是凸显几个主要指标,对电子银行的重视不够。部分指标完成进度缓慢,如个人电话银行的任务完成率很低,离任务的完成还存在有一定距离。总行考核支行,支行不敢扣哪个人的钱,执行不了,对支行个人数据收集不到位。
(四)营销力度不够
对于新兴的电子银行业务,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全方位进行全员营销。前期宣传准备、中期推广和售后客户服务三个方面不可缺少。第一,农村商业银行目前还是主要还是借助文字广告、宣传海报、宣传单页和横幅等传统渠道进行推广,宣传方式比较落后。业务推广应用力度有待加强。农村商业银行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但遇到困难较多如开户数量虽多,但有些客户的网上交易量不大,对使用农村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还存在有顾虑。
三、完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促进人力资源发展
加快实施人才兴行战略,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品德、能力、业绩为重点,建立健全适应农村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战略要求的选人用人和考核考评机制。
(二)加强电子银行营销
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和手机商务、网络商务等兴起。电子银行的普及率和使用率还有待提高,这块市场具有无限的潜能。为了更好的向“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农村商业银行要树立“以电子银行客户为中心、用心服务、用爱经营”的服务理念,彻底转变传统的“等客上门、坐堂放贷”经营观念,彻底改变“官商”作风,强化电子银行全员营销意识、竞争意识、风控意识,明确服务职能的定位,将服务角色从简单交易型向销售服务型转变。
(三)完善资金组织
牢固树立“存款立行”的经营思想,把资金组织当作“兴行立行”之本的战略举措来抓,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扎根农村、贴近城乡居民的优势,抓住农民工返乡、农产品销售季节、企业生产周期等重要时机适时营销电子银行,抓好资金组织回笼工作,优化存款结构,努力拓展活期存款、对公存款,提高低成本资金比重。
(四)严格新放贷款管理
一是从严把握核算质量,防范资金风险。电子银行业务从受理客户的申请资料开始,便存在有各个环节的风险点,便开始受操作流程与规范制度的约束,农村商业银行要求经办人员严格按照流程与制度办理业务,并建立检查、通报、奖励、处罚等考核机制。保持农村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经营。
二是严把入口,提高标准,强化新增贷款质量。紧紧把握“质量”这条生命线,坚持“小、优、特”的信贷投放总体原则,从源头上把关堵口。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协作配套型、优势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倾斜,重点支持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将市场地位和经营理念,充分体现在贷款结构上,将信贷风险降至最低。(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宜章农商银行)
参考文献:
[1]赵付玲, 安锋, 张晓锋. 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思路[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71):21.
商业银行行业研究范文3
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现状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2年5月,全国成立的村镇银行有1036家,相对半年前2011年10月末的552家将近增加了一倍。从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角度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在村镇银行的设立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其次为农信社及由农信社改制而成的农商行和农合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外资银行这些大型的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设立村镇银行的数量反倒不多,如图1所示。
对于一般的商业银行而言,在以往单点设立村镇银行的模式下,作为主发起行单点投资村镇银行的收益并不大,但其面临的风险可能不仅仅是村镇银行经营失败所导致的财务损失,还有可能带给整个银行集团的声誉损失。这也是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组建村镇银行子银行的合理性分析
必要性
按照《管理暂行办法》的定义,村镇银行子银行是指由银监会批准,由境内外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出资设立的,专司批量化投资、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村镇银行的持有有限牌照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就在于将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从原有的分散、小额状态,转变为集团化、规模化运作。《管理暂行办法》还规定,村镇银行子银行不仅能对外投资设立村镇银行,作为一个股权管理平台,其自身也能经营银行业务,再以同业合作的方式,为村镇银行提供放贷资金,提供后台服务。同时,为解决吸存难和汇兑难的问题,村镇银行子银行可发行金融债券、吸收同业存款来筹措资金,可村镇银行设立统一的电子银行渠道,集中加入银联网络,统一申请并管理银行卡品牌。总体而言,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是对村镇银行进行规模化投资于专业化经营管理的理性选择。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可以发挥以下优势:
村镇银行子银行的设立有利于突破目前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各种瓶颈。村镇银行子银行设立后,可利用自身较高的信用等级融入较低成本的资金,单向地为各村镇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这客观上也有利于把更多的城市资金引导到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子银行在获准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和银联成员网络后,可通过集中清算的范式帮助各村镇银行建立高效率的汇兑功能,解决村镇银行业务“孤岛”问题,与此同时,村镇银行子银行也能解决村镇银行之间资金余缺不均的问题,更好满足各村镇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的需要。此外,村镇银行子银行可通过协议接受各单一村镇银行的委托,在产品规划与研发、IT系统构建、业务和管理流程设计、后台集中处理、风险控制,以及营销策划与品牌管理等方面提供集中化、专业化的支持和服务,将有效减少村镇银行间的管理差异,提高运营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降低营运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村镇银行子银行和单点设立的村镇银行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一是村镇银行子银行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可以引入其他投资方的资金与经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经济,充分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二是在村镇银行子银行模式下,村镇银行成为母银行的“孙公司”,与作为“子公司”由母银行直接发起设立相比能够更好地保持其法人身份和经营行为的独立性,发挥其决策流程短、经营机制灵活的先天优势,即使个别村镇银行经营不善,也可通过其他子公司的盈利来实现整体均衡,对母银行品牌的影响与伤害亦相对较小。三是从成长空间与发展远景来看,每家村镇银行开业后可择机增资扩股甚至发展分支行,机构及资产数量有望实现几何式膨胀,而旗下拥有几十上百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子银行则完全可以剥离出来单独上市。村镇银行子银行形式只是战略发展的第一步,将来还可以演变成纯粹型农村金融控股公司,涉足银行、证券、保险以至其他更为广阔的领域,成为高效合理的农村产业整体服务平台。
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供给与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慢、结构散、效率低等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农村金融服务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但单点设立村镇银行由于起步时间还较短,以及存在营运成本较高、服务功能较少等不足之处,对尽快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供需矛盾的作用较为有限。村镇银行子银行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按照规范化的发起设立流程,高质量、高效率地批量设立村镇银行,并整体性推进村镇银行的发展,为农村客户提供更加全面、适用的产品和更高标准的服务,缩小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差距。与此同时,相对于目前各村镇银行只能服务于当地的农户、多种经营户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县域内的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村镇银行子银行设立后,可从“三农”整条产业链的角度,联合村镇银行为上下游的企业和农户提供一体化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村镇银行子银行以较低价格的资金定向地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并单向地为村镇银行提供资金支持。以此为基础,村镇银行子银行协调村镇银行,以无息或低息贷款帮助农户购买涉农企业的农资产品,并牵头涉农企业与农资需求的农户建立直销关系,减少销售的和中间环节成本。在这种模式下,村镇银行、涉农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户形成了多赢的局面。
可行性
构建村镇银行子银行与相关法律不存在冲突。根据银监会的最新规定,村镇银行子银行必须要由主发起人发起成立,而且其所占的股份不得低于51%,而主发起人必须是银监会所认可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同时,鉴于单点设立村镇银行存在种种瓶颈、集团化发展方案可行,从2009年的村镇银行管理总部、村镇银行控股公司方案出台开始,银监会就有意识地引导村镇银行管理模式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不明确,与银监会规定的村镇银行主发起人制度不太相符,一直没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而村镇银行子银行的发展方案则克服了银监会的政策障碍。推出村镇银行子银行牌照后,银监会将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既满足了村镇银行批量化、集团化的发展要求,又与现存的法律不存在冲突。
商业银行批量、规模化发展村镇银行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逐渐成熟。首先,随着中央支持农村发展的力度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无穷,农村金融的潜在需求逐渐成为现实。目前全国县级人口比例超过了70%以上,占国家的经济总量的50%,初步测算有待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容量超过10万亿元。但是县域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相比较城市而言,其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供应和需求差距甚大。这些为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次,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加大工作力度,为支持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银监会加强了发展村镇银行的力度,未来两年内是银监会支持发展村镇银行的黄金时期。二是因为所有的村镇银行贷款用于支持本地中小型企业和农民的发展,所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支持,这对村镇银行的起始和后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不少商业银行通过之前的实践已经在设立村镇银行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如民生银行和上海浦发银行,通过之前单点村镇银行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多数村镇银行已开始实现盈利,这为它们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打下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软硬件”条件满足。根据《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的规定,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的“硬件”条件包括,主发起人最近1年末总资产不少于1000亿元、监管评级连续3年达到二级以上;“软件”条件包括,有明确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战略规划,已探索出可行有效的农村金融商业模式,具有到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内在意愿和具体计划等。按照这一准入门槛,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条件,都具备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的可行性。
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的风险控制
村镇银行子银行通过统一制定村镇银行基本规章制度、管理方案,统一业务范围、客户结构、业务流程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提高对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
一是制订统一的村镇银行章程。子银行负责界定村镇银行经营范围,明确禁止从事的事项,减少经营风险点,如未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和进行长期股权投资;不得进行重大资产收购;不得对外进行担保、与其他公司互保等。
二是制订统一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内控报告和审计制度。子银行制订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政策和审计制度,明确内控报告事项和报告内容;子银行有权通过村镇银行董事会指派内部或外部的审计机构对村镇银行进行审计监督;有权通过董事会对村镇银行董事长、监事长和经营管理层进行专项审计、离任审计。
三是严格实施对村镇银行的监督检查和问责制度。发现村镇银行经营管理问题,子银行通过提出董事会或股东大会议案或者质询予以纠正;子银行对村镇银行信贷风险、财务会计风险、安全保卫案件、重大突发事件等严格实施问责制度。
四是制订并实施统一的风险分类、减值准备计提,以及核销政策。同时,建立健全关联交易、内部交易控制机制,有效防范村镇银行关联交易、内部交易风险。建立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统一制订反洗钱内部操作规程和控制措施,加强反洗钱培训,提升村镇银行反洗钱能力。
商业银行行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问题;对策
一、前言
私人银行业务起源于16世纪,最初是为满足瑞士的富翁保护其资产的需求而产生的金融创新业务。18世纪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伦敦成为世界贸易和个人财富的集散地,伦敦的银行最先开始为有钱的富商家族提供财富管理的特殊增值服务。后来,由于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强国,使得财富开始大量的聚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富豪,使得这种特殊的银行服务业开始流行,如花旗银行、J.P.摩根银行等私人银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为极为富裕的少数人提供私密服务拓展成为向高净值客户提供品种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
二、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概述
如今的私人银行业务向高净值客户提供复杂的、多样性的个性化财富保护和管理等特殊服务。在我国,私人银行是不包含个人理财的顾问服务的,仅是指个人理财服务中的一项综合的委托投资服务。
(一)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内涵
本文借鉴了国外私人银行服务的实践,吸纳了以上权威做出的解释,认为,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针对社会富裕人士不同的金融需求,专业化的财富管理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增值服务和金融服务。
(二)私人银行业务的特点
私人银行对客户的进入门槛是非常高的,在我国,私人银行针对的客户是个人可投资资产在八百万以上的高净值人士; 私人银行的服务类型具有多样化的个性,包括财富的管理、合理避税、信托业务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私人银行的服务具有私密性和专业性以及为客人私人定制管理方案等特点。
三、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现在阐析
(一)开发创新私人银行的理财产品,推动资产管理服务
由于金融产品的单一性,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商业银行想要得到更大的发展必须要对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升级,同时还需要对私人银行的财富管理进行更进一步的研发和创新。对与金融市场有着紧密联系的金融产品,如房地产基金、个人股权、对冲基金等进行积极的开发与创新,还需要对各项金融管理同产品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的金融结构产品,并且还需要提供各种衍生工具、不上市交易的股票基金以及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等专业化产品,以应对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
(二)积极与外资私人银行进行合作,促进保险服务升级
由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私人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的会同国外的私人银行产生竞争关系。但是目前,我国的私人银行的业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私人银行的业务具有进行全球化配置、跨国投资以及国际化发展等特色。但是在国内,对金融的如资金流动、外币管制以及法律管制等方面都是非常难操作的,而如果想要私人银行业务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就必须要走向国际化。所以,我国的私人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利用本地市场的优势,和有基础客户的信息优势以及人脉关系等,同国际化的私人银行进行合作,创造出跟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银行业仍然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体制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按照传统的银行模式发展,没有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只是一味地以各种金融产品进行分工,将私人银行的业务人员进行分配到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但是商业银行的各个部分,因为业务的不同,所以在管理和操作上也会产生差异,导致各部门之间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的状况,部门间不能得到有效的协调,使得私人银行的金融产品难以得到有效的推广,并且客户资源也难以得到共享,最终导致其业务难以发展。
(二)营销体系不完善,售后服务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营销部门和售后部门,没有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来销售个人金融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私人银行的金融产品也进行了电子信息化的改造,形成了具有现代技术含量的个人金融产品,由于这些电子信息化的金融产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演示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但是在国内由于营销方式和手段的落后,使得新推出的金融产品无人问津。并且在国内,随着私人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展和创新,导致售后出现很多滞后的问题,且没有很好的对客户进行跟踪服务,无法让客户享受到真正的私人银行服务业务。
五、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对策
(一)改革分业经营制度
在中国,商业银行法明文规定,我国金融机构只能够分业务进行经营,银行不能经营保险、证券业务。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理财中心不能够接受和管理客户的资产并对其进行投资管理,只能够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销售大众化的产品,大大限制了财富管理的业务内容和服务质量。
(二)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为了避免私人银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较大的风险,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在我国,能够保证消费者权益的仅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无法完全适用于私人银行业务的各个方面,应该尽快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关法规。但是,由于私人银行在业务扩展中,其操作手段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保密性助长了进行外逃的风险,使得政府对资金的监管难度加大。所以,对于政府来说,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之前必须要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同时,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市场发展需要来制定法律法规。
(三)明确私人银行服务的目标
国内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需要对业务经营的管理进行改变,同时对银行的相关理念进行完善。要以大金融的观念作为指导,打破传统的以产品为界限的观念,整合资源,提升客户的价值。
六、结论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经验经历着高速发展到平衡快速发展的过程,国民收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涌现出一大批高净资产的人群。本文认为,应该在本土银行的优势业务基础之上,吸收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理念和发展经验,完善对基础客户的服务,组建一批高素质的研发团队,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的理想道路。
参考文献:
[1] 史其禄,喻军.汇丰如何开展私人银行业务[J].中国城市金融,
2003(8):21-25.
[2] 谢国梁.从瑞士经验看香港地区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前景[J].国
际金融研究,2004(4):52-57.
[3] 朱军林.卢森堡金融业发展的若干经验及启示[J].南方金融,
2005(9):53-54.
商业银行行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国有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hotelling模型
一、豪泰林模型
(一)假设条件
假设存在一个长度为1的线性城市,该城市中有两个厂商,厂商1位于点x1=a上,厂商2位于点x2=1-b上,其中a≥0,b≥0。其中,1-b-a≥0;消费者均匀分布在该线性城市,且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完全无弹性,无论产品价格多高,消费者都会购买一单位产品;消费者购买两厂商的产品,获得的总效用相同设为U;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旅行成本与距离之间存在一次正比关系,单位距离的旅行成本是t,t>0,位于x(0≤x≤1)地的消费者购买厂商i(i=1,2)的产品获得的净效用为ui=U-pi-tOx-xiO,(i=1,2);两产商之间的价格差小于等于两厂商的运输成本;两厂商生产相同的产品,该产品的价格为pi(i=1,2),单位生产成本为零;两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一个两阶段的静态博弈。第一阶段,两厂商同时确定位置;第二阶段,两厂商同时确定价格。
(二)豪泰林模型的构建
二、存在于银行业务间的豪泰林模型
(一)市场特征假设
长期以来,空间竞争和价格竞争都是传统银行业竞争的主要策略。基于豪泰林模型,作如下假设:存在一个长度为1的线性城市,该城市中有两家银行,分别为银行1(国有银行)和银行2(股份制商业银行),银行1位于点x1=a处,银行2位于点x2=1-b处。假设银行1位于银行2的左侧,即0
客户均匀分布在该线性城市,且客户对银行所提供业务的需求完全无弹性。两家银行所提供的业务是除了空间差异外的同质产品,银行向客户索取的单位业务费用为pi(i=1,2)。客户在两银行办理业务获得的总效用相同设为U,且U足够大,以致市场能够被完全覆盖。客户交通成本与距离之间存在一次正比关系,单位距离的交通成本为t,t>0,位于x(0≤x≤1)地的客户在银行i(i=1,2)办理业务获得的净效用为ui=U-pi-tOx-xiO,(i=1,2)。两银行之间的价格差不超过两银行间的运输成本,即Op1-p2O≤t,且价格不太高,以致所有客户在两个银行办理业务的净效用不大于零,即min(u1,u2) ≥0。
由于单位业务所需费用越高,则拥有的客户越少,费用较高的银行所损失的市场份额就成为了另一银行的垄断区域,当两家银行提供同质业务向客户索取的费用之差满足条件Op1-p2O>t(1-b-a)时,市场将被具有价格优势的银行完全垄断;当两家银行提供同质业务向客户索取的费用之差满足条件Op1-p2O≤t(1-b-a)时,将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此时两家银行分别占有一部分市场份额。同时,由交通成本t是距离的严格递增函数可知,必有一个位于x*处的客户,其对于选择银行1和银行2 所获得的效用是无差异的,即u1=u2,解方程得到无差异点为,此时,x*∈[1,1-b]。当xx*时,客户在银行2办理业务,则,将市场总需求标准化为1时,市场对银行1的业务需求D1和对银行2的业务需求D2可分别用p1,p2表示为,假定传统业务市场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市场,没有外部可替代业务的竞争。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一个两阶段完全信息博弈,博弈顺序为:第一阶段两家银行同时选址,第二阶段两家银行进行价格竞争。
(二)定价阶段
(三)选址阶段
商业银行行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行为;货币政策传导;非同步性
一、商业银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几种行为方式
1资产运用和配置结构。一是超储率水平。超储率是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之一。当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时,其货币派生能力(信用创造能力)就相应减小;反之,就较大。二是信贷资产规模及配置结构。在一定资产规模下,信贷资产占比越高,信用创造能力越大。商业银行通过调整信贷资金规模、结构,改变非金融部门融资便利和融资机会,进而影响其投资、消费决策。
2贷款利率定价。中央银行基础利率的变动能否影响市场利率相应的变化,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调整。非金融部门根据商业银行利率调整对自己成本收益率的影响重新调整其融资策略以及经营、消费行为,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传导。
3信贷管理方式。如信贷权限划分、内部资金价格管理方式、考核方式等,都会影响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整的灵敏性。
4商业银行预期。当商业银行预期中央银行将采取某种货币政策时,会先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些调整(当然可能与货币政策调整目标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从而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产生影响。
综上,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实际中,商业银行行为调整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取向并不总是一致,“西方学者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往往在货币政策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采取其他手段规避政策变化对其资产负债状况造成的影响”王春月:《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商业银行行为评述》,《商业时代》2006-1.这一方面造成货币政策执行不到位或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增加货币政策外部时滞,一定程度影响货币政策最终效果。这种“冲突”和“博弈”,主要是由于两者目标差异产生的行为差异所致。众所周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有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制定货币政策或出台调控措施具有“逆周期”性特征。而商业银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更注重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在既定的可获得资源和市场机会的综合制约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其行为具有“顺周期”性特征,表现为在经济增长较快,企业景气的环境下,放贷意愿较强,而在不景气情况下,会出现“惜贷”、“惧贷”。总体而言,货币政策取向与商业银行行为之间这种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的“冲突”和“博弈”,有其必然性,我们所要关注的是这种“博弈”是否在合理、可控的范围。
二、商业银行行为变化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以2006年为例
1与2004、2005年相比,2006年商业银行的基本面发生了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商业银行对其经营行为作出调整。
总体看,2006年商业银行基本面有以下四方面突出变化:(1)资本充足率普遍提高。2006年初全国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53个,比2005年初增加45家。其中建行、中行经过注资和改制后,资本充足率在10%以上。2004年2月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到2007年底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资本充足率要求成为制约银行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达标之后这种制约明显减弱。(2)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继建行之后,中行也成功上市。上市的完成将在一定程度削弱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同时也面临更大的利润压力。(3)信贷管理模式选择上,经济资本取代传统的规模管理和比例管理成为主导。2004年建行率先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到2006年已有多家商业银行采取此种模式。一方面通过核定经济资本指标,约束资产增长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差异化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引导信贷资产在区域、产品结构、客户结构调整。(4)银行体系内流动性充裕。2005年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资金面持续宽裕,货币市场利率在不断走低;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率上升,至2005年末达到4.17%,比2005年6月末提高0.45百分点,即银行半年内增加可随时动用的资金1292亿元数据引自夏斌:《货币政策的下一步》,《中国企业家》2006-8.2006年以来,在存款大幅多增情况下,银行业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突出,由此带来的资金配置压力不断加大。
在上述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和理念明显转变。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资产运用渠道仍相对狭窄,主要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并未改变。根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5年年报显示,总净利息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0.8%数据引自国研专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5年年报评析及展望》。由此使得商业银行的行为调整表现出以下特征:(1)放贷意愿和放贷能力明显增强。这可以从年初商业银行适度扩大基层行信贷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调整内部资金价格、下调部分贷款品种利率等得到反映;(2)业务发展更注重信贷投向优化和存量结构的调整,以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3)支持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适当加大对战略性和关键性业务,特别是中间业务的考评。
2商业银行基本面的变化及其行为调整,使货币政策作用的环境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商业银行各方面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得到加强,进而对货币政策反应的灵敏度提高;同时这种日趋完善的良好机制也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行为的规范和理性,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
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考核体系变化为例。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到2001年,当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扩张性的或者说是宽松的。但在商业银行责任追究较严而正向激励缺乏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关心的是贷款的风险,具有明显的“惜贷”倾向,因而对央行旨在扩大内需的货币政策反应是不灵敏的,信贷传导渠道也是不畅的。2003年,商业银行对考核办法进行了修改,既关注不良率,也关注盈利情况,员工的分配与绩效挂钩。为实现盈利和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双重目标,普遍采取以资产带动负债、以负债做大资产的经营模式,并且在信贷投向上表现为“喜大(大项目)好长(中长期)”倾向。这导致2003年信贷规模急速扩张,期限错配问题突出,金融潜在风险加大。这显然与央行当时采取有保有压原则,抑制某些行业和领域投资需求过热、控制贷款过快增长以及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货币政策目标相左。
而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考核体系有了根本性转变,普遍引入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经济资本增量分配约束基层行资产规模的增长;通过对每类业务(资产)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资产结构调整;通过建立以经济利润为核心,账面利润为辅助的利润考核体系,引导各行实现真正的价值创造和真实的利润积累。总体上,商业银行这种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机制,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和集约化经营思路。在这个过程中,经济资本的配置受资本金总额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约束,经济资本系数确定参考巴塞尔资本协议和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风险权重,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本行的政策导向、发展目标、资产风险状况等实际(见表格1-2),从而使基层行业务(资产)规模扩张受到约束,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资金可得性也因之发生变化,进而达到货币当局要求约束信贷总量(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合理增长)和调整信贷结构的效果。同时,其审慎经营思路也符合央行一直来强调的正确处理防范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关系。
表1某行某二级分行2004年经济资本系数情况表
贴现、小额质押、外汇担保个人住房贷款、贸易融资、银行卡贷款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其他贷款
经济资本系数2%4%8%10%12
资料来源:农行湖北分行营业部课题组《经济资本管理对基层农行业务经营的影响分析和策略选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6-2
表2某行2006年经济资本系数分配变化表
产品结构调整客户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
经济资本系数分配调低了个人助业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分别比2005年调低5个和45个百分点住房类房地产开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按客户风险评级及保证方式差别设置差异化分配系数;AAA级客户贷款可以比A级(含)以下贷款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低2—4个百分点对部分重点中心城市单独配置经济资本;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整理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逐步向具有独立利益和决策权的真正的经济主体转变,将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市场变化情况以及自身管理要求、发展需要,自主决定其资产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由此可能加大货币政策取向与商业银行行为之间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的“冲突”和“博弈”,导致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工具有效性减弱,增加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时滞,加大调控成本。
以2006年来央行紧缩性货币调控政策传导为例。
本论调控有以下特征:一是政策出台密集,二是交错动用数量型、价格型调控工具;三是经济、行政手段齐下,表明央行在多种外部条件制约下,调控难度和成本较大。2006年4月以来,央行连续出台了多项调控措施:一是两次上调贷款利率以抑制贷款需求过快增长;二是不断收紧基础货币以影响银行可贷资金量,包括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1000亿元定向票据、加大中央银行票据发行(1—8月发行26312.2亿元,同比增长61.6%)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1—8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收回基础货币11956亿元);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包括要求金融机构注意把握信贷投放;与其他部委联合出台房地产调控措施等等。
从货币调控措施在银行体系内传导和实际效果看,也表现出三方面特点:一是商业银行内部政策调整、向下传递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如对贴现政策调整较快变化较大,其他业务或规模控制调整相对较慢或不明显;部分银行总行政策调整一直到2006年8月份才传达到县一级支行。二是实际贷款增长回落慢,且存在反复和区域差异;贷款结构变化看,压下来的主要是操作灵活、弹性较大的票据融资,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仍较快增长。三是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变动情况看,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提高幅度低于央行贷款利率上调幅度。
分析原因,从商业银行行为角度看,(1)部分商业银行较强的放贷冲动不利于中央银行收缩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是最主要因素。首先在商业银行贷款冲动较强下,商业银行会通过压缩其他非信贷资产,抵消央行收缩流动性对其可贷资金的影响,换言之,并不会影响实体经济可获得的资金状况,仅仅对公众产生“紧缩”心理预期。从银行资产配置看,信贷资产占资产总额中的比重反而上升。以某地区为例,2006年9月末,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占全部资产比重比6月末上升2.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则提高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存放央行准备金存款、二级准备比年初净下降69.7亿元,而2005年同期为增加107.0亿元,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为7.1%,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其次在商业银行贷款冲动较强的前提下,加息很大程度上被银行优惠“让利”的营销措施所抵消,在部分贷款冲动较强的区域,贷款利率甚至逆势下行,使得央行通过信贷渠道引导市场利率,提高社会各部门机会成本的效果不明显。最后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冲动较强,导致部分银行在紧缩预期下采取非理,如在央行紧缩政策出台前加快放贷;基层行利用上级行政策传递的时间差,加快放贷。这种“博弈”显然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另外需强调的是,单纯的流动性较多并不直接构成商业银行加大放贷的压力(以前“宽货币、紧信贷”便是佐证之一),但在资本充足率达标、资本回报压力增加、盈利渠道单一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才构成较大放贷压力并转化成现实的放贷能力(变成今年“宽货币、宽信贷”特征),从而影响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这与当前诸多研究将流动性过甚(甚至认为泛滥)归为影响央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最主要因素的观点不同。
(2)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后,更注重将有限的资本向低风险、高回报的区域、行业、业务、产品、客户倾斜,导致资金的‘洼地效应’更为明显,加剧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差异。如一些总行信贷投放倾斜地区,在调控背景下贷款增速继续加快,与全国反差明显(当然有些地区可能回落过快,出现矫枉过正情况)。
三、结论和启示
商业银行的行为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将产生双重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存在三个“非同步性”: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革与银行业改革的非同步性,导致货币政策控制力和引导效应弱化;银行业机制改革与经营模式(盈利模式)转变的非同步性,降低了商业银行对货币调控反应灵敏性和传导政策意图的有效性;外部环境变化对提高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灵活性的现实要求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所依赖的环境建设非同步性,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
我国货币调控中历来注重运用数量型手段,价格型手段因金融约束而受到严重抑制,而数量型调控的有效性更多依靠强大的行政权威。商业银行改革后决策的自主性增强,必然削弱数量型调控工具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管理体制明显转变,导致货币政策通过信贷途径传导的环境发生变化,同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因素也更加复杂,迫切需要提高货币政策系统性、灵活性,但与此同时,完善而货币政策工具、拓宽传导渠道又受外部多种因素制约。
为此要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必须多方面入手,改变以上三种“非同步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另外,针对货币政策取向与商业银行行为之间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不一致的客观存在,双方应从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利于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创导“合作博弈”,即博弈主体的行为选择虽然从自己利益出发,但其产生的实际结果对其他主体有利。
参考文献:
[1]刘锡良,戴根有。M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王春月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商业银行行为评述[J]。商业时代,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