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范文1
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已成为融合出版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这样的要求下,融合发展产品的运行方式与传统出版截然不同。在传统出版下,做一个选题往往就是为了出一种书、几个版本,而融合发展则是一个内容、多种创意、多次开发、多种产品、多种形态、多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这种业态只有立足传统出版、运用先进技术的融合出版才能做到。因此做好数字出版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数字出版项目管理有哪些具体的需求?应该按照怎样的步骤对这些项目进行管理呢?
项目需求管理,是指各出版单位根据业务需求及未来发展需要,对数字化加工软硬件功能、配置及数据加工的需求,会同技术开发商或数据加工商等进行调研、分析、确认和变更的过程。就数字出版的项目类型而言,除了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所的项目外,还包括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所管辖的项目,但是就数字出版部门、公司所申报、实施的主要项目而言,主要包括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项目、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金项。
就软硬件功能需求方面,数字化加工是对存量资源数字化加工及新增资源同步数字化的技术工具,用以实现数字内容资源的汇聚与可控性。数字化加工包括一系列软件工具和流程化管理系统。软件应当可对存量及新增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结构化标注、嵌入标准化的管理编码,实现纸质出版产品与数字出版产品的同步生产;数字内容经嵌入编码、标引加工后,可以生成满足跨平台、多终端、多渠道格式要求的数字出版物,实现出版企业对资源的可控性。
此外,出版单位还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数据加工的需求,包括制作适用的数字内容资源、选取合适的切入点、确定实施路径、存量资源数字化要求以及数据交付资料。
在明白最基本的软硬件需求之后,出版单位就可以与技术开发商或数据加工商一起,对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确认和变更。经过需求调研、需求分析后,最后对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汇总,形成需求说明书。需求说明书作为项目实施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也是确认测试软件和验收项目的依据。需求说明书语言要清晰,尽量避免歧义,如果涉及专业术语,必须给出解释,以便所参与项目的人都能理解到位。
最后要做的是需求变更管理,这也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变更管理是为了保证项目实施中的变更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对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造成重大影响。具体来看,变更的控制流程主要包括:变更提出、变更评审、变更执行和变更记录。
首先要提出变更需求。
其次,在变更分析和解决方案完成后,出版单位应组织变更评审。
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范文2
[关键词]数字出版 知识产权 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41-0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行业的传播形态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发展态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2010年1月4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的任务。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出版行业,积极发展数字出版,重视网络媒体建设,并把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技术和发展新媒体列为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
一、数字出版概述
所谓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内容进行编辑和加工,并通过网络对数字产品进行传播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出版方式。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
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虽然数字出版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如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网络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成本低廉、搜索便捷、海量存储、传输快速、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
二、数字出版业的优势与不足
相对于传统的出版业而言,数字出版无论在日益繁荣的网络文学,还是高效的平台,以及独特高效的商业模式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我国的数字出版业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国际上也拥有了一席之地。但在欣喜之余,我们也深感忧虑。在现阶段下,数字出版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首先,无序竞争状态日益严峻。它破坏了创新,扰乱了出版行业的发展。其次,盗版泛滥成灾。没有良好的版权保护制度,就没有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再次,运营理念落后。只有通过先进的运营理念,才能把正确的内容,按正确的方式,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价格和营销模式提供给正确的读者。
三、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策略
(一)转变思想,更新理念
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的出版业务流程,在信息的组织与制作、编辑审读与测试、生产过程与管理、传播的形式与渠道等方面更具优越性。我们要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顺势而上,加快传统出版业向现代传媒业的转型;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紧紧围绕内容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推出精品数字出版产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切实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二)加大投入,注重创新
目前,国家已将数字出版列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对象,以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数字出版产业。同时,鼓励技术企业与出版企业进行合作,提高网络技术和数字产品运营服务的创新能力,积极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运营环境。此外,通过打造一批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和研发中心,加快推进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出版产业的集中度和专业化协作水平。
(三)完善链条,加强保护
作者、出版社、图书馆、网上书店、技术提供商、手持阅读设备提供商和读者等形成了目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体。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形态逐步显现,产业链条日趋完整,产业融合度在逐渐加深,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因此,只有通过整合与完善,才能极大地推动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从而为数字出版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版权保证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基石。我们应在保护作者权益的基础上,保证出版企业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并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最终建立良好、合理的网络传播秩序。
(四)深入合作,与狼共舞
虽然从我国数字出版行业“走出去”的现状来看,与欧美诸强相比,整体实力明显不足,与他们展开贸易谈判的能力也相对较弱,但我们只要拧成“一股绳”,抱团出海,与狼共舞,通过各个击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切实提高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海外的整体影响力。
数字出版方兴未艾,新的模式、新的技术也将不断出现。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出版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业态。它代表着一种方向、一种趋势、一种潮流、一种面向未来别无选择的挑战。数字出版作为我国出版行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是解决我国出版业现代化的唯一选择。我们应当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加快发展数字出版。只要整个产业的从业者下大决心、迈紧步子、鼓足干劲,就一定能够迎来数字出版的灿烂明天。
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 资本运营 现代企业制度 数字化出版 产业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18-04
自2003年6月新一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国的出版产业生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2年底,除少数公益性出版社和军队系统出版社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及地方和高校经营性出版社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并有若干出版集团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在国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出版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已初步成形。在这场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的“自上而下”改革的持续推动下,国内各大型出版企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竞争意识和扩张热情,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兼并收购案不断涌现。由此可见,在经历了改革初期的种种阵痛之后,我国的出版产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裂变。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促动下,出版产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兼并重组浪潮。在这样的大势面前,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如何根据技术、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积极推进实施战略转型,无疑是当下亟待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 大型出版企业战略转型的内涵
毫无疑问,仅就战略转型而言,大型出版企业因其规模庞大、业务庞杂而比小型出版机构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本文认为,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即从传统的事业单位向真正的现代公司转型。事实上,从法理意义上说,目前国内大多数出版单位都已经成为公司法人,“三项制度”改革在大型出版企业也已基本完成;但这种法理转制和企业运营机制的初步确立,其实距离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包括如何建立起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董事会决策和监督机制、市场化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而且包括企业内部管理的决策机制、问责机制、考核机制等,其实质就是建立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品经营管理体系。然而,对于当下很多大型出版企业来说,传统的治理和管理理念依然根深蒂固,比如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单一股权结构,再比如过于强调图书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特殊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其内在的一般商品属性,从而导致行政干预过多等。其实,在市场经济中,图书也是一种商品,它具有商品的普遍特性,与诸如电器、汽车等商品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有确立了这样一种商业理念,大型出版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并按照普遍公认的商业准则去经营,否则很难摆脱行政附属地位的属性。
二是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即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从传统出版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型。传统纸质出版是现有大型出版企业的强项,但随着数字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并对传统纸质出版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压迫态势,大型出版企业必须深具危机感,并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但从目前的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技术其实不是数字出版的主要障碍,出版业的内容形态早已实现了数字化。目前,真正阻碍数字出版发展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出版企业,能否在数字化出版中实现可持续的盈利;二是作为需求方的读者,对于付费和电子阅读的接受程度如何。出版企业只有在数字出版环节有了可持续的盈利,才具有推动数字出版的有效激励,这是经济学的基本供给原理。如果出版企业无法实现持续的盈利,那么数字出版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怀疑的。另一方面,就读者的接受度而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对电子阅读的接受度较高,甚至有人断言,这一代人可能会最终彻底抛弃纸质阅读。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纸质阅读与电子屏阅读尚处于争取潜在
读者的竞争中,纸质出版商其实可以通过各种体验营销活动来吸引新生代群体,并开发和保持新生代的纸质阅读兴趣,因此,数字出版市场还需要时间去培育。
三是产业多元化转型,即从以出版业为主向更广泛的多元化经营转型。在我国当下的出版产业和政策环境下,大型出版企业的多元化转型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解决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二是解决企业的增长问题。因为单就出版业本身而言,其在产业扩张方面面临着非常大的制约,这其中既有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制约,也有产业自身属性的制约,凭借单一的出版业根本无法有效满足大型出版企业的内生性扩张需求。当然,多元化转型将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出版主业在业务板块中的比重,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削弱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多元化扩张的前提其实是出版主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这二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出版主业的比重可以下降,但其市场占有率或市场份额则要提高,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如果出版主业缺乏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无疑是失败的,也就失去了出版企业的核心意义。换句话说,大型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出版,多元化战略转型只是为了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扩张的内在需要。
上述三大战略转型,是大型出版企业在未来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是真正的难题,如果未能有效解决这三大转型问题,我国的出版企业就难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更谈不上我国出版产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这既是大型出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2 以资本运营驱动三大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 所谓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进行运筹和经营。主要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第二,从微观层面上讲,资本运营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技巧性的资本运作,实现资本的增值和效益增长。一般来说,资本运营涵盖两个方向,一是扩张性的,一是收缩性的。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资本结构下,通过内外部融资,以追加投资和并购等方式来实现横向、纵向或混合形式的资本规模的扩大。资本收缩则是通过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和股份回购等方式,将企业所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或某一部门转移到公司之外,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进行重组,从而缩小公司的规模。无论是扩张还是收缩,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和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这是商业世界的基本法则。
长期以来,出版行业的事业属性被过度强调,而其商业属性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但是,随着近些年出版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出版社转企改制的顺利完成,再加上多家大型出版企业的股票实现了公开上市交易,这都为出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则在进一步促进大型出版企业的商业化转型。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股票公开上市绝不仅仅意味着具有了依托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它更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平台,以及驱动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动机和催化剂。大型出版企业应充分利用其规模优势和资本平台,将资本运营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资本运营来驱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数字化出版业务和多元化扩张。
2.1 以上市为契机,通过股权多元化驱动现代公司治理和管理制度转型。
如前所述,资本运营是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的,这样的商业经营理念其实与出版社的传统经营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正是因为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出版社的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公司的治理与管理模式存在冲突。比如说,传统出版社由于其事业单位属性,管理方式往往是以社委会为决策中心的民主制;但对于现代商业公司来说,其实包含了治理和管理两个层次:一是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一是以总经理为核心的公司管理机制,二者其实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博弈关系。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市场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其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何从“组织逻辑”过渡到“资本逻辑”,即如何从以行政级别为核心的组织领导,过渡到以资本为核心的董事会治理。公司治理问题不解决,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必然面临阻力。只有真正确立了市场化的资本逻辑,资本雇佣劳
的生产关系才能理顺,企业的内部活力才能有效释放,而要破解这一难题,股权多元化和股票公开上市无疑是必走之路。上市不仅仅意味着融资,其本质内涵是公司所有权的公众化和企业定价的市场化。为了实现真正的股权公众化,必须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股权多元化是现代化公司治理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核心要义。更何况,上市改变了国有企业的定价难题,股权的市场化转让就可以实现公平、公开和公正。因此,大型出版企业的治理与管理制度转型,必须依托于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的驱动下实现制度转型。
2.2 以资本市场为依托,通过风险资本运作驱动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
从目前出版业务的技术发展态势来看,数字化出版对于任何一家大型出版企业来说都是挑战大于机遇。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但进入时机的把握才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我国数字化出版的大发展、大繁荣尚需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成熟的商业模式,即要有可行的持续盈利模式;二是产业结构,即要有一定的产业集中度。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出版产业现状来看,这两个前提都不完全具备。首先,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尚不明朗,尽管已有多家出版企业尝试从不同路径进入数字出版领域,但真正带来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并未成形。其次,出版行业的集中度太低,区域行政垄断问题突出,行业的大整合还没有完全展开。因此,单就数字出版而言,先发并不一定具有优势,相反却有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牺牲品、其他后发企业的垫脚石,类似行业的前车之鉴已有很多。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在推动数字化出版方面是充满风险的,必须慎之又慎。但是,持有审慎的心态,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正是由于发展数字化出版是充满风险的,因此必须依托资本市场来推动。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化出版战略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才有成功的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数字化出版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投入,只有通过资本市场才能够满足;二是数字化出版属于高风险投资,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担优势来解决风险问题。总之,在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方面,资本运营无疑是大型出版企业实施这一战略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2.3 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大规模兼并重组驱动产业多元化转型
在我国目前的出版产业和政策环境下,大型出版企业的多元化转型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做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规避产业和政策风险,二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内在增长需求。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我国多数大型出版企业是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这种过于紧密的产业关联度无疑会加剧经营上的风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必须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系统风险。另外,随着出版企业的上市,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增长的外在压力也在加大,而仅仅靠出版业本身是无法解决增长问题的,因此必须通过多元化扩展来发掘其他行业的盈利机会,以解决大型出版企业的增长问题。但是,推动多元化转型本身并不意味着削弱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恰恰相反,多元化扩张的前提,是提高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因此,无论是出版行业的内部整合,还是向出版行业以外的扩张,都需要通过大规模的资本运营来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以推动大型出版企业的行业整合和多元化扩张。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数字化时代,大型出版企业不应满足于单纯的图书出版,而应将自身定位于满足消费者全方位休闲需求上,阅读只是休闲的一种方式,电影、电视、游戏等都是大型出版企业要大力涉足的领域,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分散图书市场萎缩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而要实现这一切,资本运营无疑是万万不可少的驱动之源。 3 总 结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国出版领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改革之路必将持续推进下去,随着越来越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出版企业的成功上市,资本市场对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作用会日趋明显,并且会成为其商业化转型的驱动之源。资本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确立了资本的逻辑,大型出版企业乃至整个出版行业的改变都将是脱胎换骨的。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出版传媒集团的兼并重组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经营发展进一步提出鼓励扶持政策。这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机遇,就会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顺利完成战略转型。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强化资本运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驱动作用,充分利用资本运营的优势大力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从而在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和垄断力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我国整个出版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hyland, david c., j. david diltz, why firms diversify: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j]. financial management , 2002, 31: 51-81
[2]karl v. lins, henri servaes, is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beneficial in emerging markets[j]. financial management,2002
[3]胡茂莉.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1(12)
[4]金天,余鹏翼.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国内上市公司的证据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2005(6)
[5]李晓蓉.西方不同流派学者论企业多元化经营[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12)
[6]李远涛.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成长性分析[j]. 出版参考,2010(22)
[7]所广一.关于出版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思考[j].中国出版,2011(1上)
[8]姚俊,吕源,蓝海林.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
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范文4
以信息技术提升研发设计水平。进一步推广计算机辅助系统(CAD/CAE/CAPP/CAM)的应用,推广三维及虚拟现实模拟设计方式,支持企业基于数字化模型对产品结构、性能进行仿真与验证分析,推动产品分析优化及试验检验方式变革,缩短产品迭代周期,降低研发设计成本。
以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制造方式。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与融合。鼓励中小企业推进生产制造流程的柔性化改造,发展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促进中小企业生产方式变革。推广智能工业控制系统深度应用,促进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手段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智能化转型。
以信息技术提升经营管理能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获得以租代建、支持核心业务发展、覆盖企业经营管理链条的便捷信息化服务,降低信息化应用的成本和门槛。
以信息技术优化市场营销。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等发展电子商务,探索网络营销新模式,细化区分网络群体特性,发展精准营销。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逐步建立覆盖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全链条的产品品质追溯系统。
探索互联网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推动互联网金融应用,发挥网络借贷和股权众筹高效便捷、对象广泛的优势,满足小微企业小额、快速融资需求。
引导大型信息化服务商服务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大型信息化服务商在技术、人才、网络和服务方面的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探索政府支持、大型信息化服务商利、中小企业受益的信息化推进服务模式。支持大型信息化服务商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开展务实合作,建立信息化服务合作联盟,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产业服务与资金支持相结合的服务产品,打造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的服务链。
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范文5
摘要:文章基于“众创”理念指出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空间设计、服务体系三方面定位的转型,分析基于“众创”理念转型后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的变化及建设“众创空间”的基础保障,提出了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构建“众创空间”的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120-03
目前,众创空间已经成为美国图书馆新兴的服务模式,2015年我国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创业服务平台”,从而推动“众创”的建设[1]。所谓“众创空间”实际上是“创客空间”的延伸和扩大化。应用技术大学是指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特色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的“众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基于“众创”理念的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定位的转型“众创”理念要求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空间设计、服务体系三方面定位进行转型。
实现路径层面示意图[2]
1.1资源建设定位:从纸质化向多元化发展
传统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转型大多是围绕着教学改革方面,大致为重新调整馆藏结构和布局。对于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而言,更侧重于应用型专业的发展,在“众创”理念的影响下应建设多元化的、数字化的馆藏资源。多元化的馆藏资源应以满足学校专业需求为中心,突出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突出重点学科,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在资源结构布局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馆藏方式上,向数字化转变。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要根据本校特色构建资源信息库,便于“众创空间”与时代及专业的接轨,还可以引进就业类、自主学习类的数据库,如:爱迪科森就业培训数据库、软件通数据库等。
1.2空间设计定位:从安静的自习区到动静皆有的空间共享
传统大学图书馆静态的学习方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拓宽,而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决定了学生所学的东西需要应用到实际操作上,需要团队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众创”理念提出的空间共享在空间设计维度上满足了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的要求,即在保留原有安静自习区域的同时,开发动态操作区,实现应用技术大学理论与实践两条腿走路、双方面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3]。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在空间布局上,既要体现学术研究的严谨学风,又要体现本校个性化、多样化的特色,在原有的传统阅读格局上加以改造,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诉求,整合形成一站式的学习空间。
1.3服务体系定位:从传统服务转向数字化、引导式的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局限在图书借阅、检索查询等功能,一方面难以满足数字化资源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不符合应用技术大学主流的学习方式。“众创”理念要求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建立数字化、专业化的服务团队,为读者提供高层次的服务,如:充分利用CALIS共享资源,为广大师生读者提供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开发网上图书馆,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此外,“众创空间”还要求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提供指导性的服务,如:指导师生如何操作高技术设备,引导师生读者如何开展创新性课程,为师生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积极获取师生对图书馆的反馈,以便深化图书馆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图书馆定位转型的步伐。
2基于“众创”理念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的变化2.1建立特色的、完整的数字信息库
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决定了图书馆不仅要建设常规的资源数据库,还要结合本校特色,对本校重点领域、重点专业倾斜,建立特色数字信息库。此外,应用技术大学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企合作数据库、校政合作数据库、校地合作数据库、校校合作数据库,以及当地重要企业数据库、多种企业或行业数据库等。“众创”理念强调高校图书馆与社会的结合,寻找社会的热点问题,创新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模式。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特色的校企合作数据库和校政合作数据库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开阔眼界,有助于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的真实环境,以便掌握更多就业、创业的知识和能力[4]。
2.2利用“众创”空间开展活动
对于“众创空间”很多师生还不甚了解,这就需要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以图书馆为主导,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如:南宁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高校,该院图书馆按照不同的专业划分小组,举办专业类型的知识竞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师生对“众创”创新、合作、共享内涵的深入理解。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师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内容,更好地在其工作、学习中贯彻创新、合作、共享的精神[5]。
2.3创新和完善信息素养课程
根据应用技术大学的特点,在信息素养课程方面应适当减少知识型授课,增加和扩展技术型授课,开设并改进信息素养课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强化图书馆培养用户检索能力的意识。②馆员应结合“众创”理念,提高师生利用网络的能力,着眼于信息的实际利用,引导师生与现代化、网络化接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建设“众创空间”的基础保障
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建设“众创空间”的基础保障是由物质基础、空间基础、技术保障三方面组成。
徐冉: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定位与建设策略研究*3.1物质基础: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充足的资金是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构建“众创”的物质前提,资金来源应多元化。①地方政府拨款。对于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文化主体来说,政府有义务加大经费投入,进而提升创新创业团队的物质保障。②增强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众创空间”。在建设校企合作数据库及开展活动方面充分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并为其进行信息推送、培养和输送人才服务,达到双赢。③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众创”推向社会。如:Artisan’s Asylum 就曾通过众筹网站为世界上第一支3D打印笔募集到300万美元的创业经费[6]。
三方面基础保障
3.2空间基础:良好的图书馆环境
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的“众创”要求图书馆划分出专门供创客探讨的区域,我国高校图书馆大多占地充裕,有能力做到动、静两个区域并存。基于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的空间优势,只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做到既保留原有的静态学习空间,又开发出不影响自习环境的“众创”专用探讨空间[7]]。此外,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独具浓厚的学习氛围优势,更能使创客们融入学习与创新、创作的气氛中。
3.3技术保障:先进的设备设施
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的“众创”集中体现在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强调师生的实际操作和自主体验,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稳定的资金保障,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有能力引入先进的设施和设备,如激光切割机、数控机床等。对于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众创”而言,先进的设备、设施是强有力的保障,是创新的关键所在,通过操作先进设备,促使师生将想象变为现实。
4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构建“众创空间”的具体策略
4.1鼓励交流,拓宽“众创”的作用
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的“众创”更多的是侧重人们面对面的及线下的交流与合作,是师生智慧的集中体现。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鼓励师生广泛交流,拓宽“众创”的线上功能[8]。有些学生思维活跃、灵感丰富,很多的创新想法往往是在课后的反思中产生的,为他们提供一个线上的“众创”交流虚拟平台,对于应用技术大学众创空间活动的后续创造起到了积极作用,线上“众创”交流虚拟平台是线下“众创”的延伸和拓展。此外,虚拟平台的沟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场地紧张的问题,既可以提高学习与工作的效率,又可以集思广益,方便师生在遇到困难时及时传递信息和解决问题。鼓励交流,拓宽“众创”作用,是“众创”为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提出的内在要求。
4.2动静分离,开发独立探讨空间
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的“众创空间”具有嘈杂性的特征,师生合作进行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工作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的,需要人与人的交流和实际操作,呈现出活跃的气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安静的学习环境,需要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灵活划分物理空间,分割出动静两区,为创客打造一个专属的活动空间。动静分离,开发独立探讨空间有效地拓展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更有利于促进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众创空间的发展。
4.3服务师生,建设高素质的馆员团队
高素质馆员的配备对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构建“众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众创空间活动中,师生应用如3D打印机等先进的现代化设备离不开馆员的引导,多数师生缺乏实际操作现代化设备的经验,这就需要馆员对使用者进行培训和指导,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习与工作。对于应用技术大学的“众创”而言,馆员的作用还在于帮助师生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和课题,从而对馆员业务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众创”理念下的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必须以服务师生为目的,建设高素质馆员团队。
5结语
“众创”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9],也是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定位与转型的内在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用技术大学学生的创新、创业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另外,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还应结合本校办学特色,搭乘“众创”时代的“快车”,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Z\].2015-03-11.
[2]丁俊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J].安顺学院学报,2013(4):58-61.
[3]许青云.转型发展:明确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定位[N].中国教育报,2014-02-27(09).
[4]张世英.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2):9-11.
[5]南宁学院图书馆[EB/OL].\[2016-04-11\].http:///lib.php?boots-24.
[6]丁永健.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初探[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6):74-76.
[7]]孙莉薇.图书馆创意空间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访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N].图书馆报,2013-07-26(24).
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范文6
如邮储银行三季报显示,该行以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不断健全专业化为农服务体系,打造“三农”综合服务生态圈。截至9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58万亿元,本年新增1661.33亿元,增量超过去年全年;上海农商银行三季报显示,该行涉农贷款余额661.91亿元,政策性农业担保累计发放贷款在上海市场占比达54%。
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涉农贷款余额达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05%,连续多年实现持续增长。面对乡村振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金融服务应该如何改变?对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堵点”?
用金融科技提升触达率
近年来,农村地区多元化金融需求日益旺盛,由此产生了新的难点,即贷款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那么,如何改变现有业务内容以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就成为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道考题。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位于舟山群岛北部,全县常住人口不超过7万人,当地农民以海水捕捞、海水养殖、休闲旅游等作为主业,嵊山岛有着贻贝养殖之乡的美誉。
嵊泗对于舟山本岛来说,是离岛;嵊山对于嵊泗本岛来说,更是离岛。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就在嵊泗县设有一级支行,并在嵊山岛上设了一个网点。邮储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面对当地农户、涉农行业需求,银行开发了以渔船捕捞、贻贝养殖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渔业贷’,以及以民宿经营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民宿贷’等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
可现实中,农民的贷款需求仍得不到满足。原因在哪?记者了解到,从舟山到嵊山要坐4个小时的船。过去,一笔几万元的贷款,从合同签署到放款,每个环节都需要客户来回坐4小时的船到县支行办理,时间都花在了路上。而移动展业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银行客户经理的作业效率。现在,客户经理使用移动展业设备在海上调查、授信、放款,一气呵成,实现了贷款办理全流程线上化。
邮储银行在全行推动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服务的触达率,更提升了农民的金融获得感。黑龙江省漠河市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4℃,无霜期仅有100天左右,因气候恶劣,当地农民获得金融服务有很大困难。如今,借助金融科技手段,邮储银行漠河市支行推出了远程受理、自动化审批、线上支用等便捷信贷服务,第一时间就能把贷款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
这样的改变和探索,并非邮储银行独一家。更多的金融机构选择走进农村。多家金融机构设置乡村振兴专门部门,从体制机制上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进行保障。
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
不容回避的是,“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在“三农”金融中仍然存在,还需要金融机构投入更多精力和智慧。今年9月,中国银保监会《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机构布局、信贷资源配置、资金定价优惠、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为金融机构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指明方向,并从监管机构自身出发,为金融机构支持重点帮扶县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多措并举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金融机构作为实体经济的忠实服务者,对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具有重要意义,理应成为乡村振兴强基补短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表示,2021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多次提及要发挥金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加大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此次《方案》强调金融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更加聚焦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主体。
对金融机构来说,在助力乡村振兴上,既要认清自身责任,主动迎难而上;还要坚持创新赋能,紧紧围绕农村金融的特点来展开。杭州银行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可以通过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体制建设,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新方式,积极支持农户发展。据介绍,该行积极拓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银担合作,制定了杭州银行融资担保公司业务合作指导意见,修订操作规程,明确支持以小微企业、“三农”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的政策性担保公司。
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银行根据乡村特点,以债务融资工具、理财直融业务、资产支持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为抓手,为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债券融资业务,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为支持乡村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同时,在补充资本金方面,积极发行小微金融债券、双创金融债券、二级资本债券、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等各类金融债券,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资金,拓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资金来源。
盘活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把信贷业务送到薄弱地区,更要盘活乡村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农民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发展活力。
位于浙江临海市的上盘镇,是当地农业龙头镇,也是浙江省西兰花规模化种植基地。通过多年持续经营和发展,西兰花成为带领当地村民百姓致富的“富贵花”。上盘镇劳动村,就是远近闻名的“西兰花之乡”,村民种植西兰花有30年历史,全村有396户,从事西兰花种植的就有183户,村中还有9个西兰花收购厂,为周边种植散户提供销售渠道。
为了更好服务乡村,不少金融机构推进营业网点和金融服务下沉,并在更多乡镇和城乡接合部开设支行,把信贷支持送到金融服务薄弱的乡镇地区。台州银行设立临海上盘支行,将金融服务重点锁定在当地的西兰花种植户上,通过“兴农卡整村授信”的方式,为劳动村村民提供批量信贷支持。村民不用抵押物,有效期可长达6年,在有效期内随借随还,消除了西兰花种植户对还款周期不长、资金链周转困难等后顾之忧。
随着反季节蔬菜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为了突破本村土地资源的瓶颈、扩大西兰花种植规模,村民们前往内蒙古、宁夏、江苏、山东等地外扩西兰花种植地。如此一来,对信贷的需求也增加了。台州银行根据农户需求提供相应服务,目前劳动村近三分之一西兰花种植农户得到该行的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