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教学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教学制度范文1
论文摘要:现代大学制度的现代性是指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的规定性。当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是从历史、理想与实践的视角展开的,而忽视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内在价值规定性。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必须切实体现以人本意识、责任意识、特色意识为核心的价值现代性。从而契合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推动高等教育进步与繁荣。
有关现代大学制度的讨论,是当前高等教育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其研究范围几乎涵盖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所有层面。既涉及高等教育的宏观方面(如行政体制、管理体制),也关注高等教育的微观方面(高校内部的具体制度);既涵盖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如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如教学等)。对现状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研究背后,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究竟是什么,依然众说纷纭;现代大学制度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大家还是莫衷一是;在中国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有怎样的特殊性,更是言者寥寥。
制度是历史的产物,大学制度同样如此,历史证明了大学制度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大学存在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透过大学制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大学制度的变化是大学与外在需求间不断求取平衡的过程。现代大学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时代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差异性也非常明显。因此,现代大学制度的现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断衍生着新的内涵。正如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像其它人类社会组织一样,处于特定时代总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不是之外……它是时代的表现。”按照功能结构主义的观点,新功能的出现必然伴随新结构的出现,大学正是伴随这些新职能的出现不断改变着自身制度。源此,笔者认为,准确理解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把握其“现代”性。
一、当前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三种视角
在当前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范式,其原因源于对“现代”认识的分野。目前,学术界对“现代”的界定主要是从三个视角进行的。
第一种是历史的视角,意指现代大学概念中的“现代”,是对客观存在的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主要是对历史中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演变和现存的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介绍。其主要代表学者是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弗莱克斯纳,他将德国柏林大学视为现代大学的起点。在他看来:中世纪大学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步突破了宗教神学的壁垒,随之而来的柏林大学的制度创新,成功地使科学与教学相结合,使大学与中世纪大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使大学由保存和解释知识为主向以发展知识为主。由此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对此,国内学术界有不少论述,如“当今的教育史家一般倾向于把欧洲的中世纪大学看作是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源头,并且把大致在19世纪之前的大学统称为传统大学,以区别于19世纪之后的现代大学”,“现代大学制度是由1810年在洪堡主导下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奠定的”。
第二种是理想的视角,主要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现代”,是理想中的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主要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来进行现代大学制度的探讨。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他在其《大学的功用》一书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的功能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型大学将可能是一种“多元化的巨型大学”,现代大学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在我国,学者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本体思考多源于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体认,“现代大学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大学,即与当今时展相适应的大学”,“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社会发展逐步依赖知识生产的历史进程中,藉以促进大学高度社会化并维护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结构功能规则体系。这一概念的内涵在于;第一,现代大学制度是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大学制度;第二,现代大学制度是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联系的大学制度;第三,现代大学制度是工业革命以来大学制度的延续”。
第三种是实践的视角,主要是相对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的“现代”,基于对我国现行大学制度存在的弊端,从对理想大学发展模式的设计出发,对大学制度所寄予的理想倾诉和理解。以袁贵仁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现代大学制度概念,其内涵是“举办者与办学者分离,大学面向社会,独立依法办学”,“我们今天所要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是针对我国大学所承担的现实使命,在解决数十年来大学制度存在积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大学制度”。
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的不同视角,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也导致现代大学制度内涵的差异性与包容性。一方面,大家对现代大学制度作出不同层次不同范式的阐释,标新立异,各取所需;另一方面,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又几乎涉及了所有高等教育研究的范畴。在这样一个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复杂体系中,如何把握概念的应有之意,似乎成为了一个难题,众多的解释导致了解释的虚无。
二、现代大学制度的“现代性”解读
“现代”一词最先使用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中,当时用这个词表达一个新的观念体系,即把文艺复兴看成是一个与中世纪对立的新时代。在英文中,“现代”一词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时间尺度,它泛指从中世纪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二是作为价值尺度,它是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对于“现代”二字,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有不同的诉求,从国内学者普遍使用的含义看,“现代”是一种理想的象征,“现代的”是指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和内在要求相一致的范畴。而在西方学者眼里,“现代”是社会发展积淀的结果,它代表一个社会的发展历程,指启蒙以来的叙事,其显著特征是理性化。
现代性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具有内在张力的总体性概念,它具有多元异质性、开放流动性的特征。现代性是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描述与规范、确定与流变的统一。现代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历史地变化着的。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在其《流动的现代性》中认为现代性好比是一种流体,它具有流动性和多样性特征,是一个从起点就开始“液化”的进程。现代性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成、发展的总体性过程和特征。它既是指以启蒙运动为标志,以自由、民主、科学、理性为核心的新的时代意识和价值取向,也是指以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以人为本等为基本元素的社会发展模式和内在要求。可以说,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现代性。
从现代及现代性的解读可以看出,现代大学制度的现代性本质是指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它不具有历史分期意义上的时间含义,而是价值的约定。“现代”是一个动态的、标准不断提高的、在绝对时间上没有固定起点和终点的一个过程、一个时代,现代大学制度既有传统的因素,也有现代的元素,还有未来的质素,它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综合体;现代大学制度是建立在大学特有本性和固有传统的基础之上,其现代意义并非完全隔离与传统大学的所有联系、抛弃大学与生俱来的内在逻辑,否则再完美的制度也不是大学制度,更非现代大学制度。故而,我们所讨论的“现代大学制度”不是指从现代社会开始以来所建立的,与现代社会在同一个历史起点的关于大学的“规则体系”,而是指能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优化大学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规则。作为一种制度范型,它摈弃当下不符合大学发展逻辑、不利于大学发展内在规律与原则要求的东西,从而实现学校、社会的和谐互动以及学校自身的良性运转。
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型,厦门大学的王洪才教授在《复旦教育论坛》上曾连续撰文作了一些探讨,他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人们对理想的大学发展模式的设计,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导引,具体表现为四种价值,即问责性、适切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价值,它们共同构成现代大学行动的价值链。现代大学制度并非一个既定的存在,而是一个建构中的事实,在结构上具有四个方面基本特征:开放性、适应性、民族性和国际性,其核心特征是适应性。王洪才教授的研究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对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作了独到的阐释,但没有涉及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层面——现代性。本文主要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现代性不是哲学层面的理解。而是对当前中国语境中现代大学制度设计的一种理性规定性与价值规定性的探索。
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现代性”的思考
1.人本意识——基于价值追求的现代性
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现代性的必然要求,现代大学制度的设计应将以人为本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对人与制度关系正式的研究始于近代西方,霍布斯和卢梭以一系列非实证的假设条件为基础,从人性的角度论述了制度的功能,即制度设计要体现人本身发展的要求。从理论上讲,制度是人们为自身的利益设定的规则,它作为一种客观条件、客观环境应有利于人的发展,并且要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发展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实践运行中,制度通过压抑某种行为而激励另一种行为、通过反对某种行为而褒扬另一种行为,从而传递某种信息,改变人们的偏好、影响人们的选择、激发人的能力的发挥、促进人的发展。故而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以人为本应体现在制度设计的各个方面与各个环节。在宏观层面,大学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对于大学与政府、市场和社会等的关系要坚持主体至上的原则,关系的设计必须尊重大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在中观层面,大学内部组织结构的分层、内部权力体系的运行,以及显性规章的制定,必须切实能够做到保障和实现大学的科学发展,符合教职工的根本利益要求。在微观层面,大学自身的各项具体制度的设计,如招生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人事制度等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以师为尊。无论是作为一种规则体系、协调工具,还是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在现代大学制度供给的内容、制度设计的形式及路径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当前,我们许多制度设计所体现的价值追求无视大学的特殊性,从经济学角度热衷于关心产权、投入和市场,关注限制与约束,这种以物质为核心的思考方式使大学偏离了自身的发展轨道。现代大学制度的设计必须由关注物到关注人,由限制人到激励人,思考方式必须实现经济学向伦理学转变。
2.责任意识——基于大学使命的现代性
大学责任是一个与大学功能比较相近的概念,“功能”重在强调对外产生的效用,是一种“实然”的效能,“责任”重在表示组织内在的规定和要求,是一种应然的职责。大学的功能,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第一阶段是古典大学时期,主要是单一的教学功能(或人才培养功能);第二阶段是以1801年德国的柏林大学的成立为标志的近代大学,强调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第三阶段是以威斯康星大学的威斯康星思想形成为标志的现代大学,倡导教学(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社会服务)相结合。大学这三项功能的发展是随社会文化变迁而逐步发展的,而且随着功能的发展,大学从游离于社会之外到走进社会的边缘,进而走进社会的中心。
在当下国内相关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中,大家关注最多的一点都是学术自由或学术自治,强调大学的学术责任,似乎现代大学制度就单纯是学术自由的制度度量,这或许与中国特定的大学制度环境有关系,但是这并不符合时代对大学发展的逻辑要求。大学的责任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与社会文化变迁紧密相连的,是大学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与社会进步发展对大学的期望的碰撞结合的产物。传统的大学责任主要是学术责任,这种大学责任观是以大学只是一个学术团体,其主要社会功能限于高深学问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前提的。在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社会中心的背景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关注大学的社会责任,大学的社会责任是指大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机构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广义的大学社会责任,除了人才培养、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项外,还包括促进人类和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民主、健康、文化交流等。当今社会对大学责任的关注,反映的正是对大学社会责任的要求。学术责任是大学合法性存在的理由,社会责任是大学发挥重要作用的必然结果。如果说,传统学术责任观所对应的是“教授治校”的大学,那么,大学社会责任观所对应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大学。关注大学社会责任与关注现代大学制度是一致的。通过制度安排规定各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在一系列的规则体系中协调政府、社会和学校各方利益关系,特别是协调好政治利益与学术追求、市场利益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和关系,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制度的实施,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从而实现大学的目标与大学的责任追求。
3.特色意识——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性
制度是历史的积淀,它并非是孤立存在的,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制度是环境的函数。中国大学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中国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最核心的同时也是最难处理的是党委的地位与作用问题,这也是中国大学制度区别于国外大学制度的特殊性所在。中国大学作为社会公益性组织,坚持和落实党委领导是由中国特定的历史和国情决定的,是具有自身特色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也证明,落实党在大学的领导权是有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高等教育事业持久稳定发展的可靠保证。我们对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不能不关注这特定的国情与实际。而一味地空谈大学的自治,应该就如何妥善处理好党委在学校各利益相关者中的地位与问题,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做一些中国特色的思考。
现代教学制度范文2
关键词:大学制度;校长治校;教授治校;博弈模型;实证分析
Abstract: in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system of modern university,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school principals and professors, constructs the game model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power inherent in the presidency and the Faculty Governance,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wer game school principals and professors treat school both power and loss value h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obviously, in the process of power game in the best equilibrium state is: centralized school principal school best power angle is 53.14 °, decentralized School Faculty Governance best power angle is 38.86 °.
Keywords: university system;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game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 引言
制度是一系列权利和义务或责任的集合。大学制度就是协调、规范大学组织的各种行为,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有效地适应环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及运行机制[1-2]。而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建立起适应时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大学办学体制,即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办学精神、办学宗旨、办学方向、办学实践、办学特色等能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符合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运行规律,这种体制不但能够提高大学的办学水平与效益,而且能够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及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与外部协调发展。它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建立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大学办学体制与外部机制;二是形成符合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要求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机制[3-4]。其结构分为外在制度和内在制度。外在制度主要在于调整大学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包括法人制度、产权制度、中介制度、董事会制度等;内在制度主要是通过制度构建确定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实现大学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规范大学组织及其个体的行为,提高大学管理的运行效率,包括学术自由、教授治学和参与管理、校长治校、学生自主、教学个性化、科学管理制度等。本文仅从大学内部管理制度层面上,论述校长治校和教授参与管理治校的博弈关系,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均衡点,以此指导学校管理实践活动。
1 现代大学内在制度中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
1.1 校长治校
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教授或者学者,而且还应在深刻理解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有自己独到的办学理念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善于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但校长是一校之长,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就要求校长不仅要解决校内事务,更要处理好校外事务,善于搞好学校与社会、市场的外部关系,而且要求校长应具有经营大学的智慧,强烈的经营意识和良好的社交能力,运用企业家所采用的方法治理大学,善于从事“外交”的社会活动。现代大学实行“校长治校”的关键,是必须确保大学校长拥有办学自。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地位和作用的日益重视和依赖,大学自治的权力必然会受到由于国家和社会更频繁的接触和介入而相对消弱。在这样一种宏观和微观并存的环境变化下,使大学教授治校的传统慢慢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出来。正如J.S.布鲁贝克精辟地指出:“尽管赞成学术自治的论据看起来合乎逻辑”,然而“高等教育越卷入社会事务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观点来看待它。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5]。然而,大学自身规模的膨胀和内部事务的日益增多,导致了大学尤其是巨型研究性大学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大大提高,并逐渐使其内部的分权越来越明显。
1.2 教授治校
所谓教授治校,首先是一种现代大学理念,其次是一个学校内部管理的制度形式。中国老大学基本实现了教授治校,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大学制度上。民国时期,中国的大学有国立和私立两种形式,在私立大学的概念中,包括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大学,也就是一般的教会大学。一般来说,教授治校是当时中国大学公认的大学管理主导价值。教授治校究竟达到什么程度,会因不同国家、不同大学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大学和同一大学的不同时期而有所不同。而对现代大学制度中“教授治校”是指大学教授来管理大学,即通过大学或规程及一定的组织形式,由教授执掌大学内部的全部或主要事务,尤其是学术事务的决策权,并对外维护学校的自主与自治[6]。其含义在于:一是教授治校是个限制概念,治校的内容通常限定为对重大学术问题进行参与决策的范畴,是大学内部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二是“教授”为一集合概念,即表示教授团体而非个体;三是教授治校多为参与治校管理而非决定治校,把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组织制度。2000年,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了学院级的教授委员会,实行“教授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至今,北大、清华、人大等全国几十所高校都先后成立了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香港、澳门、台湾也都实行“教授治校”。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南方科技大学掌门人朱清时重提“教授治校”的方略,提出大学教育应该去行政化、去官僚化、去衙门化,由教育家办教育,内行管理内行,让教授委员会对学校进行全面治理[7]。
如今,“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两者间一直处于博弈状态,而在现代大学治理中如何确定两者之间的权衡或者找到一个平衡点,为顺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现高校自主办学,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2 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的权力博弈模型设计
2.1条件假设
假设一所大学的所有权力定为R,由校长治校的权力设定为C,教授治校的权力设定为P,那么,C与P之和,一定大于或等于R,即C+P≥R,同时,单一的C或P一定都小于或等于R,即C≤R,P≤R,这就符合了几何三角形的关系原理[8]。为此,我们可以提出“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的权力博弈关系的一个假设为: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的权力关系符合数学中的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即C2+P2=R2,其中C+P≥R,C≤R,P≤R。如图1所示。
2.2权力博弈模型设计
以上述假设条件为基础,我们构建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的权力博弈模型图,用如图2所示加以说明。横坐标表示教授治校的绝对分权线,纵坐标表示校长治校的绝对集权线。曲线CP表示以O点为圆心的1/4圆弧线,该线表示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的权力关系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均可以其坐标值来说明双方治校权力的大小,如A(P1,C1)点,从A点分别向横坐标和纵坐标画垂直线,分别交于P1和C1点,表示教授治校权力值为OP1,校长治校权力值为OC1。从模型图中还可以看出,直线OA与横坐标OP构成的角度为ɑ1,我们把这一角度ɑ1称之为“权力仰角”,此时权力仰角的取值范围为:45°<ɑ1 ≤ 90°。同理,OK的权力仰角为45°(即ɑ = 45°)和OD的权力仰角ɑ2的取值范围为:0°≤ɑ2<45°。
模型图中曲线CP是以O点为圆心的圆弧,其半径设为R值,则OC = OP = R。OC1是A点分解出来的校长治校权力值,C1点表示校长治校绝对集权点,因此,以O为圆心,以OC1为半径从C1点向横坐标作新的圆弧(C1P2),该圆弧线与直线OA相交于L点,则OL = OC1,OL表示校长治校的权力(或势力)范围;同理,OP1是A点分解出来的教授治校权力值,P1点表示教授治校绝对分权点,以O为圆心,以OP1为半径从P1点向纵坐标作新的圆弧(P1C2),该圆弧线与直线OA相交于F点,此时,OF = OP1,OF相应地为教授治校的权力(或势力)范围。由于LF = OL-OF = OC1-OP1,因此,线段LF长度可以表示为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的权力差,LF值越大,表示双方权力相差越悬殊;LF值越小,表示双方权力越均衡。当权力仰角ɑ = 45°时,LF长度为零,即此时L点和F点重叠,表示双方权力完全均等。图中直线AL表示双方权力因博弈而造成的权力损耗,AL值大小也表示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权力冲突的激烈程度。当权力仰角ɑ越接近于45°时,AL值将越大,表示双方权力冲突越大,或表示双方权力越是均衡,权力损耗也越大;当ɑ取值越大时,LF越长,说明双方权力差也越大,或者说衡量权力损耗的指标AL值却越小,也就是说双方权力差越大时,权力损耗就越小;当ɑ = 90°时,LF达到最大值,即LF = OC = R,表示双方权力差达到极值,权力损耗值LA却为零,即由校长治校的绝对集权制学校教授治校权力为零。
3 模型应用分析
由模型可见,描述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权力关系的指标有两个:一是双方权力差LF;二是双方权力损耗AL。而LF和AL的关系都可以用权力仰角ɑ来描述,同时,LF与AL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若要达到最佳双方权力博弈效果,其权力仰角ɑ即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或者说权力过于集中或分散都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发展。因此,建立双方权力博弈模型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最佳的权力仰角ɑ的值,使LF和AL值达到最佳的均衡配置状态,从而得到双方权力博弈均衡解。此模型应用于大学管理活动事物中,可明确地判断其学校权力结构类型,并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掌握适度的管理权限,同时指导学校实践活动。
3.1 权力仰角ɑ取值45°~ 90°时权力结构类型判断
从上述分析可知,权力仰角取值45°到90°时,校长治校权力将大于教授治校权力,其学校权力结构形态应为集权制类型。选取权力仰角ɑ = 60°和75°为分界点,当权力仰角为75°≤ ɑ ≤ 90°时,其学校称为极端集权制或专制学校;取60°≤ ɑ ≤ 75°时,其称为高度集权制;取45°≤ ɑ ≤ 60°时,称为适度集权制学校。由于校长治校权力f = R×sinɑ(R为权力半径,其值可视为1,下同),教授治校权力f = R×cosɑ,因此,当ɑ = 60°时,校长治校权力f校长= R×sin60°= 0.866R,教授治校权力f教授 = R×cos60°= 0.5R,两者权力之比为1.732:1;同理,当ɑ = 75°时,f校长 = 0.966R,f教授 = 0.259R,权力比为3.730:1;当ɑ = 45°时,sin45°= cos45°= 1,权力之比为1:1;当ɑ = 90°时,sin90°= 1,cos90°= 0,权力之比为1:0。由此可知,双方权力之比≥3.730:1或介于3.730:1和1:0之间时,为极端集权制学校;介于1732:1与3.730:1之间为高度集权制学校;介于1.732:1与1:1之间属于适度集权制学校。如表1所示。
表1学校权力结构类型的划分表
3.2 权力仰角ɑ取值0°~ 45°时权力结构类型判断
相反地,当权力仰角取值0°到45°时,教授治校权力将大于校长治校权力,其学校权力结构形态属于分权制,随着权力仰角的减小,教授治校的权力将不断增大。取权力仰角ɑ = 15°和30°为分界点,当权力仰角为30°≤ɑ≤45°时,其学校称为适度分权制;取15°≤ɑ≤30°时,其称为高度分权制;取0°≤ɑ≤15°时,则为极端分权制学校。同理,当ɑ = 15°时,f校长= R×sin15°=0.259R,f教授 = R×cos15°= 0.966R,两者权力之比为0.268:1;当ɑ=30°时,f校长=0.5R,f教授= 0.866R,此时,权力比为0.577:1;同样,当ɑ = 45°时,由于sin45°= cos45°= 1,此时权力之比为1:1;当ɑ=0°时,sin0°=0,cos0°= 1,此时权力之比为0:1(事实上此时教授治校权力为无穷大,可能大学分裂为完全独立的学院或者说学校已经处于校长完全失去了对下属院、系掌控的局面)。由此可知,双方权力之比处于0:1与0.268:1之间时,为极端分权制学校;介于0.268:1与0.577:1之间为高度分权制学校;介于0.577:1与1:1之间属于适度分权制学校。如表1所示。
3.3 双方权力差和损耗值关系均衡解判断
为论证上文LF和AL之间关系观点,本文用具体的数学公式来表示双方的权力博弈关系。由图2可知,当45°<ɑ1≤ 90°时(其中,双方权力关系曲线的圆弧半径为OA = R,R可视为= 1),校长治校权力值OC1 = OL = AP1,而AP1 = OA×sinɑ = R×sinɑ;教授治校权力值OP1 = OF = OA×cosɑ = R×cosɑ。因此,两者权力差为f差=OL-OF = R×(sinɑ-cosɑ);权力损耗值为F损= OA-OL=R×(1-sinɑ);同理,当0°<ɑ≤45°时,得:f差= R×(cosɑ-sinɑ),F损= R×(1-cosɑ)。分别取ɑ = 0°、15°、30°、45°、60°、75°、90°时,其中ɑ= 45°为分界点,代入f差和F损式中计算其值,如表2所示。
表2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双方权力差f和权力损耗值F分布表(R=1时)
根据表2,作如图3所示,权力差曲线(f曲线)与权力损耗曲线(F曲线),相交于两点(左边交点和右边交点),即为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权力博弈关系的均衡解。对于分权制大学制度而言,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的最佳权力博弈关系均衡是左交点,而对于集权制大学制度来说,双方的最佳权力博弈关系均衡点为右交点。
由图3可知,令f差=F损,分别得到左交点ɑ2和右交点ɑ1的权力仰角ɑ值,即:
R×(cosɑ2-sinɑ2) = R×(1-cosɑ2);R×(sinɑ1-cosɑ1) =R×(1-sinɑ1),化解等式为:cosɑ2 = 4/5 = 0.8,由此,得到最佳权力仰角ɑ2 = 36.86°,同理,也得到ɑ1 = 53.14°。
4 结论与建议
纵观全文,在现代大学内在制度建设中对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两种权力博弈关系分析判断可以得出两种结论:一是在分权制学校中,当权力仰角ɑ2 = 36.86°时,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的权力博弈关系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此时的双方权力差f和权力损耗值F相等,即f差 = F损 = R×(1-cos36.86°) = R×(1-0.8) = 0.2R,而校长治校权力为f = R×sin36.86°= 0.59986R,教授治校权力为f = R×cos36.86°= 0.800R,权力之比为0.7498:1;二是在集权制学校中,当权力仰角ɑ1 = 53.14°时,双方权力博弈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此时,双方权力差f和权力损耗值F也相等,即f差 = F损= R×(1-sin53.14°) = R×(1-0.8) = 0.2R,而校长治校权力为f = R×sin53.14°= 0.800R,教授治校权力为f = R×cos53.14°= 0.59986R,其权力之比为1.3336:1。
由此可知,依据双方权力比值关系来推断,在分权制学校中,对于一项工作的管理或事件的决策权,应给予教授们57.15%的权力做出决定或选择;相反地,对于集权制学校,教授们只能拥有其42.85%的决策权或决定权,权力的把握过大过小都不利于学校发展和稳定,因此,在现代大学治理中,只有把握这样的度和均衡权力,才是治理学校的最佳状态。此外,根据结论,还可以参照其他相关条件和数据,来确定博弈的过程、策略和原则,并判断其博弈的性质和预测博弈的最佳效果,以期最终指导学校管理和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宋旭红.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三个层次[J].辽宁教育研究,2004(10):41-43.
[2]高桂娟.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时机与紧迫性[J].教育与现代化,2003(2):13-17.
[3]陈喜波,姜春林.刍议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03(2):62-65.
[4]方明,谷成久.现代大学制度论[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34-156.
[5][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78:144-149.
[6]朱若羽,孟凡静.关于“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的思考[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8(10):56-57.
现代教学制度范文3
【关键词】现代教学技术 历史阅读 教学
一、阐述现代化教学技术
长期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发展程度不相符,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非常落后,与我国社会发展背景严重脱轨。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主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同时根据我国科技和网络的飞速发展,通过在学校建立教学网络平台,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技术化,效率化,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化的高科技教学更能使学生接受,对现代化的技术应用更能反映我国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更能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
二、现代教学技术与历史阅读的结合分析
在我国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主要因素已经在历史阅读中取得了非常大的应用,在整个历史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把整个教学过程现代化、电子化使得现代历史阅读教学更加的方便,同时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更加轻松。从整体上来看,现代化教学技术与历史阅读教学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现代化教育工具的传切作用,优化教学资源。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在校学生逐渐都拥有一步电子化产品,通过在学校建立统一的校园网络信息,使整个学校的形成统一的交流资源。同时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化的备课文档上传至校园的信息交流平台上,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更好的分享,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因上课没听懂而造成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化的教育工具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设立历史话题,使学生之间相互探讨,这样可以使广大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改善枯燥的历史阅读教学环境。在传统的历史阅读教学过程中,一般历史课堂是非常枯燥的,学生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很难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会对这种枯燥的历史课堂感到厌倦。但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辅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投影的方式来让学生观看意义深刻的历史影片,这样一来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在观看历史影片的过程中可以学量的历史知识。其次在历史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电子产品通过设立有趣的历史探讨话题帮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历史,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3.建立合作讨论小组,实现探究式教学。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通常情况下教师很少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学习都集中在课堂学习,很难形成合作讨论小组,但是通过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充分的展现出历史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之间的思考和探索,教师就可以设立有趣的历史探讨话题,通过小组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各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的进行学习思考,同时教师需要在整个合作讨论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方向,引导学生之间展开辩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掌握历史知识。
4.发挥教师在现代化教学技术中的指导作用。在现代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发挥教师在历史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教师充分的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与实施,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新颖与独特,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出学生各自的潜能与特长,使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受益。
5.合理有效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不能盲目追求现代化而忽视教学效果。在现阶段的多媒体技术与历史阅读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为了追求教学的现代化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存在一定的好处,但是过多的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反而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教师需要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客观有效的把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相结合,从而优化整个历史教学,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历史阅读教学的相结合效果达到最优,充分的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果。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与历史阅读教学的相结合使得整个教学的过程与教学方式发生着改变,学生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使整个学习的过程更加轻松,同时现代化的电子教学工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学生的历史阅读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加强现代化教学技术在历史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潮流,给当代学生的学习带来足够的兴趣与挑战。
参考文献:
[1]姜彩霞.现代教育技术让历史阅读教学更精彩[J].信息化教学.2012(34).
现代教学制度范文4
【关键词】高职;督导;发展;建设;思考
一、加强高职教学督导的职能
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各个职能部门多方面功能的集合。现代管理科学将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即决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决策执行或控制系统。教学督导在管理系统中属于决策支持系统,是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参谋机构,它不直接组织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以服务于教学和教学管理为宗旨,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以教学信息收集为手段,针对教与学双方和教学全过程,对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估,及时客观地向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教学双方反馈教学现状、问题、质量等教学工作信息,并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
二、教学督导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法制性原则
高职学院教学督导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国家及部委政策性原则。
2.方向性原则
教学督导必须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作指导,明确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督导工作要建立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理论和教学方式方法,推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3.激励性原则
教学督导要树立促进教师成长的教学督导观,从人文上加强对教师的关怀和激励,尊重教师独立价值观和尊严。注重协商和讨论式的沟通与交流,引导教师始积极对待、主动配合教学督导。
4.服务与发展性原测
教学督导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与人为善,热心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督导要以服务意识帮助指导教师,以发现、帮助、提高为目的,重视激励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的发展。
5.民主性原测
教学督导工作必须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和依靠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部门的配合、参与和支持、并虚心听取他们对教学督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6.科学性原测
教学督导要从实际出发,结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教学评估要有严格的程序、途径和方法,确保督导结论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三、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要不断改革,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
1.提倡以人为本的督导工作理念
教学督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督导理念,教学督导的目的是指导、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因此,要把督导的职能从监督、检查为主转变为指导、帮助、服务为主。要致力于发现教师的亮点和总结成功经验,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督导过程应建立在尊重教师,平等待人,与人为善,以发展性眼光研讨问题并加以激励引导,有利于更好地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2.督导工作应树立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是经验、技术、操作手法的一种交互活动,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建构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与创新的过程;教学既要重结论,又要重过程。因此,现代教学观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3.督导人员应具有现代学生观和学习观
现代高职教育应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呢?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不足,基础差,学习观念淡漠、自我约束差等不足,因此,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首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相关要素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协调促进、综合发展。其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最后是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思想,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要结合课程实际,提炼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四、督导内容既重督教,又重督学和督管
督教,就是对学校的教学工作,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到各个具体教学实施环节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督导首先要针对教学工作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进行调研,针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因素进行全面系统评估,特别是对课程设置的基础---市场调研的评估。其次是教学过程督导,教学过程督导是对教学过程质量的动态监督和指导,教学督导要以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为中心,对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咨询和服务,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秩序及师生关系等进行指导和测评。
督学,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包括学生的自学、听课、复习、作业、考试、实验、实习、纪律和课堂参与、技能培养、课外活动及论文写作等进行多方位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督管,就是对学校的教学管理,首先是检查和评估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根据督教和督学的反馈意见,分析总结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和具体改革措施。其次是将重点放在对教研室工作的督导上,教研室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单位,是教学一线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指定督导人员深度参与教研室活动,对教研室活动的内容及其有效能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三是加强对各类教学测评的督管,如学院组织的各类考试测评,职业技能鉴定及技能大赛等过程的指导和督查。
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督导团队建设的思考
1.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督导体制
督导制度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督导服务体系。
2.建立一支专业的,相对固定的督导员队伍
专兼职督导员队伍建设应以副教授以上职称,在结构上要注意老中青结合,各种专业类型人才兼顾。特别是注意吸纳那些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德高望重,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离退休人员参加。
3.注重横向联系,坚持聘请校外教授专家团队担任督导员
聘请来自不同院校、行业背景,具有丰富教育教学及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学督导员,督导工作开放化,有利于教学督导公开、公平、公正,给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4.组建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加强教学监控指导
聘请学生信息员,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学工作信息反馈渠道顺畅、及时了解教与学的运行情况、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学院教学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及时地将信息综合、分析和归类,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促进各项工作改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5.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学习研讨
建立专门的教学督导工作网站,及时更新和维护,扩大与学生和各部门交流,争取理解、重视和支持。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学习建设,增加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取长补短,更好地做好督导工作。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探索适应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并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督导模式,对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北群,张新厂.新时期高校开展创新性教学督导工作的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3).
现代教学制度范文5
教育制度建设都是源于解决影响教育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学校制度建设也不例外;但是,并不是解决任何矛盾问题都是判定教育制度的价值标准,最为根本的是所解决的问题应是教育发展中的“本真”问题。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学校制度变革所解决的问题不是教育的“本真”问题,都是围绕表象性的、现实的与经济有关的教育问题,也就是“教育投入一产出”问题:一方面是教育投入不足问题,包括政府投入在内的全部教育投入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学校问题,即在一定的教育投入前提下,怎样调动学校主体的办学积极性。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学校制度改革简单套用现代经济制度改革的思路,来解决这些教育发展中的表面问题。例如,学校也实行股份制、私有化改革,以增加教育投入;学校单纯强调法人制度、办学自主权,实行所谓校长负责制等,这些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解决方式,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价值判定上的标准存在偏差。其实,这些问题只是教育发展中与经济发展相似的表象问题,根本不是学校制度建设的“本真”问题。
这些套用现代经济制度的方式、方法进行现代学校制度设计,在价值判定标准上忽略这样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企业生产风险客观上由个人和企业投资者来承担,而学校教育风险不可能由个人或学校投资者来承担。因为企业生产的是产品,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培养风险的承担者是政府和全社会。
现代学校制度与现代经济制度在解决问题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说现代经济制度。如产权制度、法人制度、股份制等,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越来越丰富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有序流动,从而使社会财富增加,那么,现代学校制度所解决的问题应当是如何让所有的人有序接受先进知识和思想的教育,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套用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的学校制度只会让教育成为机械的、狭窄的、片面发展的教育,如提高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等,不可能成就文化的、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是两回事,用金钱衡量的办学效益无疑会使学校教育走向拜金主义的歧途。例如,在目前我国教育背景下,公办学校对抓“应试教育”由于存在一些顾忌,有可能推进素质教育;而私立学校往往是一心一意抓“应试教育”,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升学率才能说明学校办学水平,才能扩大生源,才能为学校带来更多的学费收入。所以,市场化、私有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发展问题。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经济发展为教育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并讲求经济核算,但这决不意味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必须套用现代经济制度建设的思路、模式和方式方法。私立学校的经济学本意是把社会能办好的学校交给社会去办。但并非私有化、股份制的学校才是现代学校,同样,并非私有化、实行股份制才是现代学校制度。例如,美国的众多公立学校隶属于学区,学校不是法人,原因是这种学区法人制度的计划管理体制可以有效地统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的总目标,就是按照布什总统提出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总要求,让公共学校走向一个关注教育结果公平的时代。
现代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从生产先进生产力的角度来看,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更是经济发展的支撑。从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形式,更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从建设和谐社会来看,教育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也是社会公平的核心,教育不公平是社会最大的不公平。教育公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现代学校制度改革是创新教育体系文化的组成部分,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自由地发展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充分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让每个人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创设新的条件,唯一标准就是教育公平,从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到教育结果的公平。转贴于
从本体意义上讲,学校是先进社会文化组织,学校是博学的场所,是求真、向善、惟美、神圣的殿堂,现代学校更是民主、平等、博爱的“圣地”。因此,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本体意义是政府以法律手段保证学校教育的优先发展,而不是以依靠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左右学校教育。因此,市场化和管理主义对学校教育发展是具有局限性的。由于教育发展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发展必然受到上层建筑的约束,但这决不等于上层建筑决定教育发展。例如,经济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引领大家共同致富,但决不意味着在教育上允许一部分人先接受好的教育,形成人的发展上的两极分化。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违背了现代社会管理中通过教育进行再次分配从而缩小社会差距的理想追求,还违背于受教育权平等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我们现行的学校制度中仍然存在这样一些套用市场化经济管理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的现象。例如,不仅存在相对豪华的城镇校和相当简陋的乡村校,而且在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分配标准上,乡村学校也低于城镇学村。我们知道,同样的师资培训、教学研究等教育教学活动,乡村校的人均教育成本肯定会大于城镇校。这样的学校制度设计无疑会加剧城镇校与乡村校的两极分化,违背教育公平的原则,有悖于现代社会中的民主、平等、博爱。
现代教育的政治价值,就是通过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平。实现教育公平,政府就要针对人才、劳务、科技等方面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学校教育施加影响,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维护教育的公平与正义。在维护公民教育权利方面,政府的“干预”不是与市场进行“博弈”,而是全面保障,因为所有的人的受教育权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需要受教育,没有可能也根本不存在“二选一”或“多选一”不受教育或不需要受教育的“旁观者”。所以,一切有利实现教育公平的政治制度,都应当吸纳到现代学校制度体系之中。
政府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按照教育公平的价值标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从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政府来讲,进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开发教育资源,创设教育公平。政府不断开发新的教育资源,一方面使教育资源总是增加。例如,不断加大政府投入比重,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教;组织中外合作办学、吸收国外教育资源:通过政策倾斜,吸引社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等。另一方面,使教育资源资产增值。例如,将学校所有权与经办权分离,国家拥有所有权,通过竞争激励机制把经办权交给更有办学水平和能力的个人、企业或社会团体,提高学校竞争力;促进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与联合办学,使学校教育资源资产增值等。
现代教学制度范文6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阅读量;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地问题,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的观点。课标中不仅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地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推荐书目
因此,有效地指导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异彩缤纷的阅读天地里,真正地获得语言与知识、精神与情感的丰富体验,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重要任务。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改变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如,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能储存海量的教学信息,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按照具体需求来划分教学内容并实现超链接,它所具有的互动性、形象性、直观性,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再比如,基于“云计算”框架下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社区博客等应用,为学生拓展视野、合作学习、展现自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下面,我就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并与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1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课内课外补充,拓宽阅读空间
一本薄薄的语文书,要想办法把它“读厚”、“读透”、“读活”,这就需要师生一起爱读书,通过更多的课外阅读去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比如教学《舞动的北京》(S版四下第15课)这一课,四年多以前的08北京奥运会对于我现在的学生来说,那是幼时的点滴记忆,单单让学生体味文字毕竟是比较抽象的。我事先发动学生自己上网搜集有关北京奥运会、关于篆书书法、关于中国印章文化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的学习,既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又让他们感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如《观潮》(S版四上第6课),课文描述了海宁盐官镇的“一线潮”,钱塘江大潮其远不止书中描绘的一种情景,还有“交叉潮”和“回头潮”。我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央视每年直播的视频资料等,以多样化的手段给孩子们展示了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壮阔美景,进而达到激发孩子更大求知欲的目的。
我常常以从所学课文入手,推荐阅读作者的其他代表作;也可以从文体入手,推荐阅读其他相同体裁的文章。组织了春天诗会、校园小辩论会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使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拓展,相得益彰。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与保持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容量
在web3.0时代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尤其是移动通讯终端(手机、平板电脑、ipad、iphone等)的普及,各类阅读类应用程序不断推陈出新,为孩子提供大量的阅读素材。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总会去怀着浓浓的兴趣进行探究的。在课外阅读方面,激发兴趣与保持兴趣同样重要。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量才可以进一步扩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抓传统的阅读(或称为纸质阅读),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又要善于利用“超媒体”应用性阅读的优势,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采取精读与泛读并重的方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诗文篇章,必须精读,详细诵习,反复思考,力争对内容和形式都有较深的领会。对于其他的推荐性文章、名著,可以泛读,学生自行阅读,教师略加指点或师生简单讨论,以求大意。
在阅读课中,教师要让学生们养成善于课后搜寻信息的好习惯,从而对课文的文本进行补充或批判,师生共同利用好现代教育资源进行必要的补充。比如,学了《“心正笔正”的柳公权》(S版五上第22课)一文,学生还想搜集有关书法名家的故事、传说,教师就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既帮助学生解决了难题,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了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
兴趣的持久还在于更深入地参与。为此,我在班上开辟“书卷飘香”专栏,定期让学生汇报课外阅读情况,还可以为学生推荐课外读书应用程序、订阅免费的电子杂志、推荐读书网站、建立读书QQ群、微博群等,这样就可以变有限的纸质文本为无限的网络空间,学生参与度增加了,自然能多读书。
3借助视频媒体手段,化繁为简,拓展学生阅读容量
观看影视作品是利用广播电视和媒体进行课外阅读的好途径,其化繁为简,极好地拓展了学生阅读量。
课标为小学生推荐了若干中外名著,且大多数已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等。从影视欣赏中,既让学生了解到名著的内容,又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影视作品的知识容量十分丰富,就拿剧本的阅读来说,便融合了人物语言、舞台场景、肢体语言等。譬如《快乐王子》(S版四上第31课)剧本,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照剧本进行表演,然后播放《快乐王子?剧场版》(2009年版动漫)让学生进行再次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在观影(视)过程中,老师要作适当分析点评,使学生每看一部影视片,文学鉴赏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观看《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与《奴隶英雄》(即电影《斯巴达克斯》两部影视片后,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如何评价英雄的话题。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名著读后感展示”、“小品话剧表演”等,让阅读所得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加以运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协调好语文知识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的关系,科学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指导小学生安排课外时间,引领小学生进行更多的、更有效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有量的增加,更有质的飞跃,从而完成课标规定的学段课外阅读目标,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