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1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1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少未成年人出现了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各种不健康心理与行为,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危害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因此,应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年来,教育部门在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鉴于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为使更多未成年人得到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我们与团市委联合建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以下简称辅导站),目的在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实施两年来,取得较好效果,现阐述如下:

1实施方法

1.1组建领导机构建立由市教育局、团市委领导组成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市委宣传部,其属下的市义工联负责日常管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业务指导。

1.2制定实施意见包括建立辅导站运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专家督导机制,建全档案管理,明确辅导内容及值班接访安排等。

1.3建设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一个多功能的辅导站,以心理辅导热线为主,面谈为辅。在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心理辅导内容,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热线咨询,同时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面谈辅导,搭建起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服务平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家庭密切相关,辅导站还将服务定位于家庭及社区。

1.3.1硬件建设建立起集热线电话咨询室、个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和团体辅导室为一体的多功能辅导站,配置了专用电脑、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相关心理健康杂志,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1.3.2软件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建立心理辅导员人才库,主要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医生、国家心理咨询师等构成,确保了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总结辅导站运作和管理的成功经验,逐步向其他县市推广,并与其他县市共建辅导分站,形成辅导网络。

1.4保障机制

1.4.1业务培训派出管理人员参加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训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举办心理热线电话咨询培训班,提升辅导员的服务能力,规范咨询要求;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辅导员们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亲身体验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精髓,学习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操作技巧;组织同类个案的专题"沙龙"活动,辅导员们深入交流了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法

1.4.2热线宣传制作12355热线的公益广告,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反复播放,宣传12355热线;通过LED屏幕或户外广告等在人流密集,特别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进行宣传;制作12355热线宣传单张、书签等,在学校、社区派发;联合本地主流报刊杂志,加大咨询案例的报道力度,引起社会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向全市各中小学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以短信或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在师生、家长中广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使用热线,学会寻求帮助。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对12355心理热线进行推广,使"热线"真正地"热"起来,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并使用热线。

1.4.3辅导活动向家庭、学校、社区延伸通过深入社区、学校举办各种咨询活动,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比如在某中学举办"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在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深入学校举办高考、中考前心理辅导讲座;在六・一儿童节举办关注留守儿童及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与团市委义工联合总队合作,举办为期一年的单亲家庭孩子"护苗行动",每周由受过心理辅导专业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上门义教和心理辅导;并举办单亲家庭儿童的户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家长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座谈会等。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2效果

2.1成功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经过两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逐步完善了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硬件设施,除了原有的青少年综合服务热线外,还设有个体辅导室和沙盘游戏室,并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沙盘设备,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拥有49位专业心理辅导员,建立了一个实用性强、影响面广的心理辅导站。

2.2成功树立青少年和家长的求助意识。未成年人辅导站建立两年以来,拨打12355热线的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已成功为3373个个案提供了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性问题、行为问题、性心理问题等困惑,其中学习问题占45%,人际关系问题占30%,个性问题、行为问题及性心理问题占25%。在来电者中,青少年占52%,父母占30%,其他约占18%,说明青少年及家长的求助意识日渐增强。

2.3成功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目前辅导站的服务功能包括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热线咨询、面谈辅导、心理测试、沙盘游戏辅导、特殊人群(残疾人、单亲家庭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辅导,同时送课到学校、到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社区大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现场心理咨询服务等。比如2011年10月,在某学校举办主题为"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的"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家长与青少年间的真情互动,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如何识别常见的心理障碍,如何把好早恋关,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的困惑,保持健康的心态。250多名学生及部分家长参加了活动,学校领导、老师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很高评价;同年10月在市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有200多名学生及家长参与了本次咨询活动;2012年举办学生与残疾人联谊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残疾人代表感人的成长事例鼓励残疾人好好珍惜生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活出自己的价值,1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活动,效果良好。此外,还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为1300多人次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结合起来,成功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4成功推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运作模式。通过对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运作模式的实践探索,发挥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在全市的辐射作用,将研究积累和总结的经验推广到各个县区,四个地区相继建立了县区级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部分地区还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示范点、阳光天使爱心协会等,从而建立起全市的心理辅导站网络。

3体会

3.1有效的心理辅导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通过对咨询个案进行分析,深入探索未成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影响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提出应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可以有效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3.2政府层面的支持有利于工作开展。借着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在教育部门和团市委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完善了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各项硬件设施,建立了一个多功能的心理辅导站,辅导人员基本由心理老师、心理医生及国家咨询师组成,有着扎实专业知识以及丰富辅导经验,有利于辅导站良性发展。

3.3不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影响辅导效果。由于辅导站服务原则是公益性,所有辅导员是志愿服务,基本上一个月才轮值班一次,对需要跟踪的个案可能要由几个辅导员来跟进,这样就令个案辅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影响辅导的效果。所以对需要跟踪的个案辅导记录要求更加完整、详细,以便于不同的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跟进辅导和回访,对有较严重问题的个案尽量专人负责跟进服务。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2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7,(17).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3

关键词:青少年;攻击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073-02

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时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使得青少年对于唾手可得的优质生活产生了厌倦。由于受不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青少年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这就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向产生了偏差。有些青少年觉得“拳头才是硬道理”,“所有人都以伤害我为目的”,“有些人就是不值得像人一样对待”,“这种人就应该孤立他、骂他”,这些都是典型的攻击行为的表现。有研究者在2006年使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湖北省4010名6-15岁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3.27%[1]。所以攻击行为应尤其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界定和现状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遇到不同形式的攻击行为,但是人们并不能十分明确地界定他们。《心理学大辞典》中对攻击的解释为:“攻击可能表现为一种细腻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如愤怒、激动、敌意等;也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2]。盖伦(Galen)和安德伍德(Underwood)认为攻击行为有两个特征:给受害者以消极的感觉和攻击行为应该是有意为之的[3]。综合多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笔者认为攻击行为首先,要具有伤害他人的意图并付诸行动;其次,实施攻击的个体要有外在的行为表现,且要指向有生命体征的个体;第三,被实施攻击的受害者要具有避免伤害的动机。如果要确定个体是否产生了攻击行为,就要看是否具备以上三个热点。

(二)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危害

国内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形式之严峻超乎想象,已经开始有低龄化、成人化、团伙化和手段残忍化的趋势。国内外研究表明,具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尤其是具有身体攻击行为或暴力倾向的青少年,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差、愤怒感强、发泄水平高[4];高攻击组在愤怒状态、愤怒特质和愤怒表达上极显著地高于低攻击组,而在愤怒控制上极显著地低于低攻击组[5]。可以说,攻击行为影响青少年成长发育,尤其是社会性等多个方面。

(三)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都飞速发展的敏感期,心智发育与生理发育的不协调造成他们易激惹、不冷静、做事注重情感而非后果、急于向他人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等,于是攻击行为发生的概率又进一步提高。

二、青少年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探析

(一)个体认知方式的改变导致个体倾向于用攻击行为解决问题

近年来校园内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居高不下,部分原因在于学生认知方式的改变。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生理特征因素和个性特点,这也就造成他们在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差异。如果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低下,如交往不良、同伴友谊或人际关系紧张等,会使得他们同理心能力降低。有研究表示,有些个体即使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因为自己移情能力差、同理心能力低,便不能理解他的行为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对方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和自己行为的不道德性[6],进而继续施行攻击行为。

(二)生活气氛不和谐与教养方式不得当造成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萌芽

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都会造成个体从儿童到青少年甚至是成年后的性别角色混乱、性格偏执或神经质、处事方式偏激甚至暴力、人际关系紧张和攻击行为增多等负性影响。如,放任型的父母不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忽视对青少年责任心的教导,易造成青少年用武力解决问题;父母的越轨行为造成其与家庭成员交往时受到压抑、同伴关系不好、学习成绩差、对父母不顺从、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父母文化水平低,就更少采用说理和讲道理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较少采用引导性的约束方式,不易促进青少年价值观和社会规则的内化。

(三)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缺失是攻击行为滋长的“温床”

校园攻击行为问题虽然严重,但地域和学校差异还是很大。地区差异,尤其是文化上相对落后的城镇和农村,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教学水平低、学校的管理或监管方式不当、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等,使得攻击行为有了滋长的“温床”。教育资源的缺乏造成学校进行教育时不能够设置充足的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每个学生都会在道德问题上有过挣扎或者真正实行了攻击行为,但由于学校资源有限,教师照顾不到每个学生,这样就不能监控他们道德思维的发展,不能对攻击行为及时加以制止,学生对攻击行为的发生不以为然,进而引发更多的攻击行为。

(四)社会风气的负面作用扩大了攻击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

社会是个体生活的宏观环境,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会影响到个体的攻击行为。社会硬件的不完善可以导致社会对青少年不道德行为的约束不到位甚至纵容。社会上媒体暴力的广泛传播、商家基于商业利润对负面榜样的细化和渲染、不道德竞争手段被不断模仿、社会对特殊群体的歧视与偏见等不良的社会风气造成了一定的文化暴力。随着世界资源、经济、文化等的全球化、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更加容易,这就使青少年成为文化暴力真正的受害者。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生理和心智都还在飞速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辨别好坏的能力和自我控制力都很弱,很容易受到误导而导致攻击行为。

三、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有效对策

(一)培养个体正确、积极的认知方式

现如今,有些家长和教育者提出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我们的方法要想真正得到青少年的认可与实践,必须要从提高青少年认知水平的角度出发,训练学生提高移情能力,加强应对能力,还要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心理辅导课时间,提供问题界定训练的条件,即针对那些有攻击倾向的青少年,让他们充分注意和利用环境中有利的社会线索,选择性地忽略攻击和消极线索[7];创设后果认知训练课程,即向学生进行示范和讲解如果有人破坏了同伴关系之后造成的后果或受到的惩罚等;教授思维出声法,即让学生在思考他们的每个道德决定时都要把决定和思考的过程出声说出来,这样以便于教师或心理辅导员及时掌握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动向;多提供团体之间交流的空间,多组织课余活动或兴趣班,即让青少年多余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课余兴趣小组中去。

(二)创设和谐的家庭气氛使青少年拥有更高的移情能力

青少年在实施攻击行为之前,往往会遇到思想冲突、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的情况。国外一项实验研究历经15年证实,对有道德冲突的学生进行培养责任心的训练后,可以明显减少他们的攻击和行为[8]。所以关注孩子的日常情绪反应、使用温暖的关怀方式、增加沟通和交流的频率和尽量避免使用权威的教育方式压制青少年等,会更好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内化和发展[9-11],从而增加他们的移情能力而减少攻击行为。还有研究表明,增加父亲与孩子交流的频率和程度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三)加强学校对青少年的德育示范教育和情绪控制辅导

如果学校在提升其硬件设施方面还需时日,那么学校等管理层应将注意力放在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上。如学校可以设置道德辩论课堂或道德辩论赛,让孩子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心理辅导员要增加对青少年进行“积极情绪体验”的干预,让他们放大积极情绪体验、缩小消极情绪体验;教师应该在课堂或班会上开展青少年的品格教育,向青少年展示各类道德失范事件的原委,解答他们遇到的道德两难的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定期开展习得亲社会行为的教育课堂或讲座,即让青少年习得各种亲社会技能,如专心聆听、礼貌待人等基本的亲社会技能,实施帮助、安慰他人等高级社会技能,理解他人的情感、管理自己的愤怒情绪、适当排解压力和自己做规划等技能。这些技能除了用教师讲解和学生报告的方式来进行呈现,还可以采用榜样示范法、逐渐渐隐和消退法、角色扮演法、教师反馈和应用迁移等方法。

(四)从多种途径减少不良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

如果校园攻击行为可以在学校的管理和教育下得以减少,那么青少年的课后生活就会被社会的各种负性因素所影响。如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课后的学习生活,青少年就很可能将课余时间消磨在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造成社会不良因素深深根植于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比较适宜的解决办法就是由社区组建各类适合于青少年生活、学习和课余娱乐的社团或俱乐部等组织,由社区监督和辅导,由青少年自己组织和管理。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组织和工作能力,又能让他们早日踏入社会,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在社区的监管过程中,还应该对青少年进行“良心教育”,即在他们违规后感到情感不适时及时向他们提供思想辅导等帮助,帮助他们进行违规行为的控制,以减少今后发生的不道德行为甚至是攻击行为。

参考文献:

[1]王俊, 余毅震. 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配对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3): 222-223.

[2]林崇德, 杨志良, 黄希庭. 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427.

[3]Galen,B. R.,Underwood, M. K. A developmental investiga-

tion of social aggression among childre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7, 33(4): 589-600.

[4]王振宏. 青少年情感风格与攻击行为[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5.

[5]张蔚. 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气质、情绪的关系[D].曲阜:山东师范大学, 2007.

[6]Miller, P. A. , Eisenberg, N.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aggressive and externalizing antisocial behavior[J]. Psycholo-

gical Bulletin, 1988(3): 324-344.

[7]Dodge, K. A. , Frame, C. L. Social cognitive biases and deficits in aggressive boys[J]. Child Development, 1982(3): 1386-1399.

[8]Lantieri, L. Hooked on Altruism: Develop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At-Risk Youth 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J]. Proquest Psychology Journal, 1999, 8(2): 83-87.

[9]Kochanska G, Aksan N, Knaack A, Rhines H M. Maternal parenting and children' s conscience: early security as moderator[J]. Child Development, 2004, 75(4): 1229-1242.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4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成瘾;矫治策略;心理健康教育

一、网络成瘾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

网络成瘾又可以称之为是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社会,心理功能的一种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强上网的时间,从上网的整个过程当中可以得到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到不快乐,焦虑以及抑郁,强令中断会出现戒断症状,在个人现实生活中很少花时间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烦恼与情绪的问题。

造成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好奇心,网络灵活而且是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时空界限,广泛的人际交往,梦幻般的体现,无不强烈吸引着青少年。还有补偿心理,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偏差时的时候,人总是希望能够寻找到合理的补偿,而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网络中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着自己一个满意的角色,以此弥补生活中所缺失的缺憾。逃避心理,当个体遭受挫折后,面对压力情境,产生一种轻微的神经症状如抑郁症或者狂暴症,为了寻求解脱沉迷于网络世界,成瘾者上网实际上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自己所无法面对的遭遇,同时也是为了获得一种被认可的一种认同感。

网络成瘾者利用各种聊天软件以及网络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过迷恋网络友谊以及网络爱情,并用其代替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家人,网络强迫行为,指的是强迫性的参与网上讨论,过度关注在线购物,交易拍卖等赌博等活动的行为。收集和下载毫无意义的软件等网络行为,信息超载,指强迫性的在网上浏览网页以及搜索过多的对现实生活毫无意义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是迫切需要的资源或者数据,话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查找和搜索信息,同时伴随着强迫性冲动倾向。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治策略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与现实世界脱节,容易引起各种社会现象问题。矫正的方法有:

1、行为矫正法

行为矫正法的基本理论来自于行为主义的理论,是依据条件发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改正人们不良行为的一种技术。

2、团体心理辅导

与个别心理咨询相比,团体咨询具有有利于治疗网络成瘾的独特的特点,首先,团体为成瘾者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其实成瘾者在团体中可以获得归属感,还有团体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另外在团体中通过助人也可以增强成瘾者的自信心,帮助其注意到自身的优势以及力量所在,在小组在通过自省、谈论等方式帮助成瘾者找出造成网络成瘾者的具体原因,了解其上网行为,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成瘾者体会到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乐趣与重要性并且联系社会交往的技巧。同时交给成瘾者一些有效控制上网行为的方法,帮助其逐步摆脱对网络成瘾的状态与现象。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的矫治,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社会的参与,共同创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三、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学样心理辅导

包括厌学,逃学,上网成瘾,学习效率低,阅读障碍,计算智能障碍,考试焦虑,学校恐惧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

2、人际关系的指导

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戚关系,爱情友谊关系,等各方面的关系的问题,如社交恐惧,缺少社会兴趣,社交过度,人际冲突等。尤其是同学之间的关系经常出现不必要的冲突。

3、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包括自信,缺乏自知,自我膨胀,自我优越感太强,沉溺于自我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偏差太大,以及各方面的自卑,自贬,甚至有的是自暴自弃。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方向。

4、从认知发展辅导

包括情绪稳定辅导,意志优化辅导,以及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

四、抗拒诱惑

抗拒诱惑使道德社会学习论的基本概念,班杜拉认为,生物界弱肉强食的现象说明了有机体为了生存,必须在环境中寻求满足其生存的东西,如果人类只保持生物性的求生本能的话,就根本谈不上道德,人类这个词,作为社会的人,必须要有组织,纪律,有规范,因为要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必须学会两种求生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又不违背社会的规定,抗拒诱惑就是指在面对诱惑的情况下,就是个人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以及自己自身的克制能够抵挡得住多方面的诱惑,比如我们这篇文章中所试论的青少年成瘾问题,面对此诱惑学生是否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动上不至于做出伤害自己以及对违纪社会规范的行为,自我控制也以为着道德的问题,抗拒诱惑实际上就是依据所学的社会规范在生活情景之中的所有约束以及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最后要想使当代青少年以及学生能够很好地抗拒诱惑,你仅需要适时的惩罚,而且需要适度的惩罚,在学生青少年表现出不良的行为的苗头状态时就应该提出警告并且给予相应的说服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目前存在心理疾病折磨全球十几亿人,在总人口当中有10%~25%的人均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现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基础和关键问题,那么心理健康就是指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在的行为适应相一致相统一的一种良好状态,这种心理健康既表现在学生与环境互动时的适应行为,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青少年面临的日益严重的问题,联合国专家曾预言;未来的五十年里将面临一种灾难,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够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越发显得迫切而重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潘菽.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张文新.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 张德. 教育心理研究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 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5

摘要:体育训练耐久跑项目运动量大,枯燥无味,很多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焦虑度不断上升,学生怕练、怕考。巧用心理辅导的方法,用“未来景象”心理暗示法解决学生练习、考试中的这一难题,进而大幅度地提高了考试的成绩,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心理 耐久跑 体育考试 体育训练

1.问题的提出

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现状,2007年5月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在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上改变策略,尤为突出的是将耐久跑列入了中考的考试项目,以此来推动青少年加强锻炼,提高耐力水平。由于耐久跑项目运动量大、枯燥无味,很多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怕练、怕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思考是不是能够通过心理辅导的方法,解决学生练习、考试中的这一难题。在近几年的实践研究中,笔者采用“未来景象”心理暗示法辅导学生耐久跑训练,有效疏导了学生害怕、紧张、焦虑的心理,提高考试的成绩,效果显著。

2.概念的界定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它是人或外界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未来景象法”是指个体把将要发生或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通过自己想象或他人引导形成具有视觉、听觉、感觉的场景画面,像电影般的情节储存在脑中。当事情到来时自己会有意识的朝着预先设立的目标引导。本文案例在实验中将学生对考试紧张恐惧的情绪,通过主动设计,引导感觉、听觉、视觉和内心的对话,来改变学生对考试情绪的感觉和想法,转而对考试有期待、信心、兴奋,使其产生无限的增力。这一过程我们称为“未来景象”法。

3.实验研究

3.1实验对象:我校(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学生

3.2实验方法:未来景象的心理辅导法数据统计法

3.3实验步骤:

3.3.1 实验第一阶段:实验对象5人,以学生800米跑为例,解说具体项目的实践情况:

3.3.1.1 [情景描述]

在离中考还有2个月的时候,她们一行5人推推搡搡地在体育课前30分钟来找我。

学生1:“老师,我害怕跑800米,提起考试我就紧张,小腿发软,我想坦然面对800米跑,可我做不到。”

学生2:“老师,想到要考800米,我就心慌,我从来没有跑完过,我也想通过分数线。”

师:“如果用情绪温度计来测量,从1-10分,你们的焦虑分别是几分?”

学生:“9分”、“10分”、“9.5分”、“10分” ……。原来是她们想求助:怎样才能达到800米的A线――3分58秒,拿到中考的4分”。

3.3.1.2[体育专业的辅导]

800米跑有5个关键的要素:

① 信念:请在跑前给自己一个信念:“我一定能跑完全程,拿到4分!”。

② 技术:学会跟着有节奏的同学跑,同时知道用力大幅度摆臂。

③ 节奏:以200米操场为例,第一圈中速,第二圈坚持中速,第三圈平稳过渡,第四圈冲刺。

④ 呼吸:长跑的呼吸很重要,一般采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

⑤ 服装:穿轻便的衣服,舒适的运动鞋。

3.3.1.3 [未来景象法]心理辅导

① 在舒适、安静的环境,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引导学生做6~8次深呼吸,使内心平静轻松,从头到脚(引导语适时引导),可以选择背景轻音乐。

放松引导语:(用稳定、低沉有磁性的声调,配合剧情发声。)现在,把你的身体调整到最舒服的姿势,你就会开始进入到放松的状态。你可以选择闭上眼睛,也许更舒服。请注意到你的呼吸,慢慢地吸气,再慢慢地吐气。吸气时想象你把空气中的氧气吸进来,吐气的时候,想象你把所有的担心、害怕、紧张通通送出去,让所有的不愉快、不舒服都离你远去,就好象要把全身的力气都吐光了一样。每一次的深呼吸,都会让你进入更深沉、更放松、更舒服的状况。(停顿)

② 未来景象想象引导:

时间过得很快,现在我已经准备跑800米了,我决定今天一定要坚持到底,我站在绿色的跑道上,白色的跑道线延伸向远处,绿色的球场就在旁边,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树上的小鸟快乐的叫着,我把头发扎紧,外套脱掉,鞋带系紧,准备考800米。这时体育老师开始发令:“各就各位,预备――跑!”只听得哨声一响,我和同伴一起冲出起跑线,我轻松地摆臂,均匀地呼吸,坚持跑完一圈,有一个信念一直在内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坚持到底就是4分!”我在信念中又跑完第二圈。身体有点酸,呼吸有点重,我紧跟着前面的同学,用力摆臂,尽力迈腿,又跑完第三圈,还有最后一圈,我听到同学喊:“加油!”,老师说:“坚持,冲刺!”。我看到了终点,使劲摆臂冲向终点。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老师的赞赏声中,我看到了老师和同学脸上洋溢的笑容,又听到了自己梦想要的成绩,我知道自己胜利了。此刻我的心情很激动,成功的喜悦、同学的拥抱,这种感觉太好了,我深深的吸气,缓缓的呼气,充分的和这种感觉在一起……(语速稍慢,配合学生的呼吸,适时引导)

③ 唤醒:在倒数10秒声中张开双眼,你会觉得内心充满力量,浑身轻松,感到无限的信心。

④ 打破状态:即让学生从想象状态回到现实状态。问及一些不相关的话语,例如:现在几点了?下午上什么课?等等。

⑤ 效果测试:现在是什么感觉?内心多了怎样的不同想法?

辅导后学生反馈:全身感觉充满力量,轻松又有信心,立刻就想考800米。

根据学生自我评价数据和辅导者的观察,辅导效果图如下:

3.3.1.4 [实验结果]

表1:第一阶段5名女学生实验的结果统计表

学生 A B C D E

原来最好的成绩 4’15 4’40 4’28 4’30 从没跑完过800米

今天的成绩 3’49 3’57 3’55 3’52 3’58

成绩提高 31″ 43″ 33″ 38″ 60″以上

3.3.2 实验第二阶段:(在学校内部进行测试)

表2:第二阶段128名学生实验的结果统计表

指标 项目 人数 满分成绩 实验前满分率 实验后满分率

男生 1000米 70 4’10 84.2% 97.1%

女生 800米 58 3’58 84.5% 100%

实验对象为初三三个班级,共计128人;实验项目: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实验标准:A线4分,女生3’58,男生4’10(2009年苏州市中考标准);实验中以班级为单位分三次实验完成,实验情境课前20分钟在教室干预心理辅导,具体方法同上。实验前有21人从未通过A线,实验后2人因故未通过A线,一男生因太胖,体重180 斤,身高165,跑完1000米成绩为4’25,另一男生在引导中不断咳嗽,无法进入想象状态,其他学生均一次性超过A线满分,男女通过率由84.3%升高到98.2%,实验前后间隔一周。

3.3.3 实验第三阶段:(在苏州市中考体育实验成绩的测试)

表3:第三阶段对参加中考的45名学生的实验结果

指标 项目 人数 实验前 实验后

数据 中考自选三项 45 平均分35.12 平均分39.96

实验对象初三45人的一个班级,在中考体育前两小时,给全班同学用未来景象法进行考前心理辅导(辅导时引导语因项目不同而不同),结果这个班级取得39.96分(满分40分),比15天前的模拟平均分提高4.84分。

4.结果分析

实验第一阶段:由上表格(一)看出,经过干预和心理辅导,学生800米的成绩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平均提高40秒;

实验第二阶段:学生耐久跑通过率提高了14.8%;(见表2)

实验第三阶段:一个班级的中考平均成绩比模拟成绩提高4.84分,比满分只少0.04分。(见表3)

5.实验结论

5.1未来景象法对缓解学生因耐久跑产生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提高耐久跑的成绩。

5.2未来景象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体育考试成绩及比赛成绩。

5.3未来景象法对无法平静,无法进入引导状态的同学不适用。需要及时帮助这些学生平静下来,进入引导状态。

参考文献:

[1]李中莹,《NLP身心简快积极疗法》,世界图书出版社,2002.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6

力和语言障碍,针对聋哑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的方法。如何针对聋哑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成为心理学研究者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2012年底,我们在镇江市特殊教育中心,对高中一、二年级16名聋哑青少年采用团体咨询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聋哑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发展特点

聋哑青少年存在听力和语言上的生理残疾,由于无法顺利的与其他青少年或家人沟通与交流,再加上社会不关注他们的成长,个别人对他们存在歧视与偏见。与普通青少年相比,聋哑青少年内心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聋哑青少年也比正常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深入了解聋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有效开展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为提高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帮助。关于聋哑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发展方面的特点,国内有很多学者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孙崇勇和张鸿雁在2011年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随机抽取的吉林、广东省3所聋哑学校15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聋哑青少年精神质倾向较高,他们可能内心孤独,较少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感觉迟钝,且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揽扰,爱冒险。在内外向上,男生偏内向,趋向于人格内向,好静、离群,对一般人缺乏热情,不喜欢刺激的生活方式。在神经质上,聋哑青少年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且较轻微,即使激起了情绪,也很容易恢复平静,他们通常是稳重的,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其他研究人员还发现聋哑青少年由于严重的听觉生理缺陷,无法与外界正常交流,导致其认知水平发展滞后。聋哑青少年无法了解声音强弱所代表的事物、情感的变化,不善于感知事、物、情的本质,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语言非常困难,不能保持知觉与语言的统一,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完成口头指令。感知和思维无法统一起来,感知活动缺少思维和语言的积极参与。因此,他们很难利用间接经验,主要借助于个体直接经验,感性知识贫乏、肤浅、零乱;容易受到当前情境的约束,表现出思维的僵持、固着状态,缺少灵活思维。聋哑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有其特殊性,对聋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提出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研究者开始关注特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团体咨询的特点和优势

团体咨询作为一种受众面广、咨询效果佳的心理成长帮助方式,已经在各级教育机构和企业员工帮助计划中广泛运用。团体咨询与个体心理咨询相比存在以下优势:首先团体咨询效率高。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是一个人群聚集的组织,而且出现的心理困惑具有一定的共性,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青少年来说普遍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团体咨询可以大大提高咨询的效率,一次团体咨询至少可以缓解或解决10-20人的心理困惑。第二,团体咨询效果好。团体咨询是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咨询计划的,即对团体成员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主要问题,分析问题影响因素,接着运用多种咨询方法有机组合,连续运用,发挥协同效应,一起来解决团体成员所遇到的问题。能真正使成员改变的原因是团体“场”的氛围,也就是所说的团体动力学。聋哑青少年在团体咨询过程中,与其他成员进行情感交流,在团体氛围中充分袒露自己,可以审视自己的思想、反观自己行为,深入了解自己,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改变错误认知与行为。第三,获得归属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某些体验是独一无二的,而当团体成员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担忧、痛苦、胆怯等情绪时,常常会感觉到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也有自己相似的状况,成员之间会彼此接纳和认同,从而得到归属的满足。聋哑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各种问题的存在,平时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在团体咨询情境中,可以冲破所有界线,与身边的朋友更深入的了解与交流,获得归属感。第四,以体验性活动为主。团体咨询是通过游戏、心理剧、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与分享等形式,促使成员在互动与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从团体咨询的定义可以看出在咨询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团体体验性活动,成员可以亲身经历某些事件,更好的认识自我。由于聋哑青少年接受事物的认知上的独特性,传统的口耳相传式的教育不起作用,而体验性活动和游戏能更好的让其学到心理学知识。

四、团体咨询在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研究

团体咨询在我国发展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引进国内,最早将团体咨询应用于高校学生群体中,在高校中取得较好咨询效果后,团体咨询逐渐推广到社会其他群体中使用,但是将团体咨询用于身心发展存在障碍的群体中却少见。郝振军于2005年最早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从理论上设计了如何进行聋生群体团体咨询,并提出聋生团体辅导的形式、内容、原则、方法等。宋彩玲于2008年对淄博科技职业学院在校一、二年级身有残疾的学生设计并实施了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辅导前后用自尊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定,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得出残疾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相应提高。2009年崔静静等人运用团体咨询对6名心理健康水平有待加强的中老年残疾人进行干预,得出团体咨询可以改善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他们的自我接纳,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对于聋哑青少年群体的团体咨询的实践研究更加缺乏,如何针对聋哑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设计团体咨询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对残疾人团体咨询进行探索将是时事所趋,因此作者以志愿者服务的心态,以帮助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为目的,来到特殊教育中心,针对聋哑青少年群体进行团体咨询的尝试。作为一种科学的心理咨询方式,团体咨询在开始之前首先是对参加团体咨询的成员进行调查,确定主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咨询目标。接下来是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制定相应的咨询模块。然后,再确定团体咨询目标以及成员的特征,确立团体咨询的基调。最后根据不同咨询模块的具体目标,选择咨询方法,组合成咨询模块。不同的咨询模块最终形成团体咨询的总计划,进而实现团体咨询总目标。为进行本次特殊的团体咨询,作者与特殊教育中心的教师共同商议,首先做的事情是确定本次参加团体咨询的学生,最终选定的学生是高中一、二年级共16名聋哑青少年。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社会中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聋哑青少年学生由于存在交流障碍,导致其认知发展水平滞后,因此选择年龄较大的青少年进行初次尝试,以期望达到最佳咨询效果。由于群体的特殊性,本次团体咨询主要是鼓励支持为基调,帮助聋哑青少年更健康快乐的成长。具体团体咨询实施计划如下:

(一)团体咨询主题确定

聋哑青少年的精神质、神经质与心身症状呈正相关,即聋哑青少年的情绪越不稳定、性格越内向,越表现为抑郁,情感、心境越苦闷,人际交往越敏感、不自在,与人交往有更大的自卑感,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情绪是影响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经过前期对特殊教育中心老师和学生的调查了解,情绪问题是困扰聋哑青少年心理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我们把“情绪管理”作为本次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

(二)团体咨询成员

特殊教育中心高中一、二年级16名聋哑青少年,6名女生,10名男生,年龄在16-19岁之间不等,智力正常,无肢体残疾,能参加团体活动。

(三)团体咨询计划设计

根据本次团体成员的特殊性,设计活动时要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执行能力,以及听力缺陷等特殊状况,以音乐疗法和影视疗法等都不能起作用,无法在本团体咨询中使用。因此,需要根据聋哑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选择团体活动、游戏和图片等易与聋哑青少年沟通交流的技术设计团体咨询计划,开展团体咨询实践。此外,依据影响情绪控制的有关因素和聋哑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咨询模块,这些咨询模块主要包括自我认知模块、情绪表演模块、情绪宣泄模块、情绪管理模块,此外还包括破冰模块和结束模块。每一个咨询模块由不同的方法和活动组成,这些方法和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渠道实现咨询模块的目标。

(四)团体咨询效果评价

团体咨询结束后,经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交流,对团体咨询效果进行评估。调查结果显示:本次团体咨询深受聋哑青少年的喜欢。视觉图片和体验性活动,让聋哑学生学会了不良情绪的识别,体验了不同情绪对生活的影响,懂得了情绪管理的很多技巧。此外,通过在咨询过程中的观察发现,聋哑青少年注意力集中,活动中积极思考与表现。因此可以验证团体咨询在聋哑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是有效果的,是一种有效的咨询方法。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