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培训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培训制度范文1
【关键词】中学教师 培训制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70
一、引言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不断深入,提高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迫切追求。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重要的教学责任,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教师培训,尤其是在职培训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若干政策法规来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进行,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全国大部分教师为了改进教学质量,参加了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在职培训。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技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具体到各地各人,又暴露了一定的问题。
二、加强领导、注重宣传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长为常务组长,负责学校校本培训组织、管理、服务、教学、教研、科研资料积累等项工作
2.学校教务处要把推进课改作为中心工作,为课改服好务,负责教师学科培训、教研、科研组织管理工作;要搞好《课题研究》,及时搜集、总结、报道、推广学校、教师在课改中的经验,积累、整理课改相关资料。
3.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课改,让社会、家长、学生了解课改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努力争取社会、家长、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4.建立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对工作中涌现的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课改过程中的优秀成果进行及时推广。
三、转变观念,落实措施
(一)努力转变观念树立“五个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观念指导课改。增强使命感,强化课改责任意识,逐步树立“五个意识”,努力完成课改实验任务。
1.要树立课程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创造性地变被动地使用教材为主动地挖掘教材,成为课程的开发设计者。2.要树立开放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拉近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空间,教学策略等呈现开放性,注重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3.要树立综合意识,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成为学生发展的双翼,在广泛的学科渗透、熏陶、体验和积累中增长知识。
(二)认真开展活动,落实各项措施
1.按规定开齐课程。按规定使好课程教材,教者要深入理解教材,把握编者意图,体会教材特点,灵活运用教材。在课改教学新理念指导下,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基础性的学习能力。2.上好体育实践课,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学校以教师为主体,争取家长、社区人士的参与,结合本校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运用校本课程。要在积累延伸或开发性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收集学生开发性阅读材料。3.认真开展课改教师参加以专题讲座、讨论、案例分析、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形式为主,以解决观念转变问题的通识性培训;以《课程标准》解读为主要内容,结合教材,以教师实施新课程,操作新课程为目标,主要解决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主的学科性培训。要本着“边实践、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精神,落实好平时的分散培训,在过程中为广大教师提供示范、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搜集材料,供教师们学习和讨论,以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4.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观念转变的载体,是新课程实验的关键环节。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又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5.走“科研兴校”之路,教师要强化搞课改就是搞科研的意识,紧紧围绕课改深入研究实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通过科研提升教师的认识水平与研究能力,使教师在实践与理论的对接中逐渐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学校要通过调研,将课改的关键点,困难点纳入教育科研内容。在课改实验过程中解决教师面临的具体问题。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写出经验论文,积极投稿。
四、培训要求
(一)强化理论学习
1.教师职业道德和执教规范:如《教师法》学习与辅导、《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宣讲、优秀教师事迹演讲、“廉洁从教”、“文明执教”案例分析与讨论。2.教师职业技能和教科研方法:如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比赛,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考评,教研方法讲座,课题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等。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课改专家讲座;各科《课程标准》学习;校内课改经验交流会;教学行为反思辩析会等。4.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研究与学习。5.列入培训计划的校级和校际教研活动:如有培训目的和研究专题的全校性公开课、研究课活动;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研究活动、校级“优质施教”说课、评课活动;由学校组织的教材教法研讨会、教材比较分析会;优秀教案评比。6.青年教师培养:如师徒结对活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座谈会、青年教师论坛等。
(二)强化能力训练
能力训练重点放在培养与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教师基本功和活动课组织能力上。
(三)突出岗位竞争
根据各级继续教育培训进程,有机地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教案评比、硬笔书法竞赛,教师课件制作展示。
五、结论
作为一名新教师,日后工作的路还有很长,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碰到的困难会接踵而来,面对这些,我会继续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严格要求工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交流,尽快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职业学校教师。
参考文献
[1]陶玉凤,朱虹.基于“教师发展学校”的校本培训的再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教学培训制度范文2
>> 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创新机制研究 Web商业模式的创新机制研究 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创新机制的构建 基于PPP模式的开发性金融支持与创新机制研究 浅谈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创新机制建设 从教辅角度论独立学院学风特色建设创新机制 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协调发展模式与创新机制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知识创新机制的互动研究 小学英语Phonics教学模式的创新机制 关于林业创新机制与发展研究 顶岗实习创新机制与策略研究 集群企业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 构建教师评价新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技工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研究 创新机制与时代创新 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创新机制研究 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的模式探讨与实践 独立学院教师党支部工作机制的创新研究 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建设的对策研究 企业创新机制的设立和运作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2/3)
[2] 郑赤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 卢伟.中美高校教师培训制度的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4):166-170.
[4] 徐毓龙,樊来耀.德美两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52-55.
[5] 吴小玲.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及其校本培训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81-183.
[6] 刘意涛.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进度与培训建议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6):80-81.
作者简介:
朱丽萍,硕士,宁波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教学培训制度范文3
[关键词]小学英语;认读能力;认知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009-01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并学习英语的时候,应该是强调听说,然后再逐步过渡到读写,因此在小学低段年级(一二年级)应该开始认读能力的培养,而且认读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认读是要从初级阶段就开始培养的,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渗透了,用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认读英语的单词,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与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单词认读能力。认读就是说学生应该能听懂这个单词而且看见这个单词,或看到一张图片就能说出这个单词,所谓认读单词就是给出一个单词,这时候不是图片,学生也能知道这个单词的意思,这个要求小学低段年级的学生都是要做到的。如何检测学生能不能认读单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比如说发给学生一些单词卡,让学生上前找出相对应的图片。或者要求学生把图片和单词连线,就可以反馈出学生是否能准确地认读这些单词。
2、研究与实践过程
2.1 认读能力首先是一个快速准确的识字能力,那么认读课文,应该是在认读字词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认读课文,就是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篇。认读的核心是强调最开始的识字的过程,认读不仅仅指认读一个单词,还有认读意群,逐步过渡到认读句子,能够把句子连起来,然后才过渡到对语篇的理解。有时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去检测学生是否认识了这个词或是理解了这个句子。
2.2 认读单词最简单的是指见到单词就明白它的意思,认读单词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能懂得意思,还有懂它得发音。记单词或是背单词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记住单词的意思,还要记住单词的读音,包括单词的拼写以及发现单词的拼写规律。
2.3 认读主要是认读单词,认读句子,包括认读意群。小学生英语认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小学生在认读过程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千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会适得其反。犹如我们学母语一样,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习得而成),其次在后来的学习中逐步认读单词和句子(学得而成)。小学生学习英语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之后再进行认读能力的培养。
3、成果主要内容
我比较赞同专家教师的观点,在小学阶段学习应遵循音、义、形的学习规律。尤其在中、低年级阶段,不提倡让学生拼读单词。而应将重点放在整体认读上。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认读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习性。而非机械的认识或记忆。而是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教师可设计一个活动,先出示单词卡片带着学生读,比如:jump, hop, run, walk等等,然后把这些卡片发给学生,接着教师再说一句话,比如:Lucy , Lucy, jump to me.于是拿到jump这张卡片的学生就跳到老师跟前并将卡片递给老师,老师再带着学生们分别将这些卡片贴到相应的图片的旁边。
英语认读能力作为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界定:能看图识字;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的词语;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或短文。(一级技能目标);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根据拼读规则读出简单的单词;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和指令;能看懂简单的语言信息;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二级技能目标)。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受到一定的英语熏陶,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习惯,即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而“读”是增加英语输入量,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多读,把无声的表达变为有声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只有读到了、读懂了才能综合运用语言。小学生认读能力的培养应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开始,并与听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4、教学实践成效
4.1 利用实物或者图画出示认读、记忆单词。教师用很自然的方式把一些单词介绍给学生,使认读的学习很自然。单词像图画一样,只是现实中事物的符号。比如,苹果(apple)的图画是一只苹果的 象征符号,“apple”的发音和“apple”的拼写也是如此,所以,如果学生能听到和看见,且能尝到,嗅到 和摸到苹果,他们很快就会说和读“apple”。
4.2 能在听、说、唱、做中巩固记忆单词。比如通过Let's chant让学生在说唱中巩固 pen and pencil等文具词汇。并通过触摸或出示文具来进一步感知和学习词汇。通过say and do活动,如:Touch your nose. 等来学习和巩固身体部位的词汇。可以通过唱英语歌曲I can sing a rainbow. 来协助记忆颜色类词汇。
4.3 能用重要的单词做游戏记忆。可以把学过的单词让学生做成卡片,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出示卡片,相互拼读,并用单词说一些简单的句子或对话。
4.4 给所能看到的物品贴上词汇标签复习单词。尽可能多地给身边的物品打上标签,可以从所有重要的物品开始,如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以及屋子里的每一样东西。这样,见得多了(输入),在头脑里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就会有一种说的欲望(输出)。
4.5 通过做动作加深单词印象。可以让学生自已画一些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走、坐、跑、说、看 等动作,然后写上英语单词。学生通过这种形象地理解、记忆,就会很自然的把它说出来。
4.6 设计游戏活动。如将一些单词小卡片装入一个信封内,让学生抽出并说出该英语单词。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进行造句等。如:抽出“football”就可读出这个单词并造句“I like football.”。在复习词汇时,可设计单词炸弹游戏,用于小组比赛活动。教师指定某个单词为炸弹,那么学生在读单词时必须要跳过这个“炸弹”单词,否则就会丢分。这个游戏要求学生注意力相当集中,同时又具有挑战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儿童学习心理。
4.7 能通过多媒体课件逐步呈现记单词。比如教师在教刀、叉、盘子、勺子时,就可以将这几样物品逐步呈现出来,先让学生按播放的顺序抢记单词,然后让学生按顺序回忆,学生能自己画简笔画记忆。比如一些水果、动物、文具、服饰等让学生自己画简笔画,也可以教师点第几个单词是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教学培训制度范文4
一、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
1.完善师资培训制度
建立师资培训制度,完善教师培训过程的监控,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专业教师培训,注重培训后的研讨交流,做到一名教师得到培训其他教师也能受益。比如我们学校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后都要和同专业教师交流研讨心得和收获。
2.重视教科研活动
教师教科研情况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学校内涵和办学水平的标准。职业学校一定要重视教科研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应用的研讨,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重点要加强教育教学方法、职业课程模式、校本教材开发等方面的研讨,加大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保证职教教科研经费的落实,对确有成效的教科研成果一定要重奖。
3.加强双师型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职业学校应做好名师工作坊建设,发挥名师工作坊效应,充分发挥双师型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同时给予适当激励,督促他们通过教育教学岗位上的刻苦研究和改革探索提高自己的水平,起示范带头作用。学校应为骨干教师创造良好的教科研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发展给予大力扶持,提供多种学习、观摩的机会,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开展教科研的交流、研讨和比赛活动,为他们提供锻炼提高、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专业及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1.构建合理的专业体系
职业学校要有合理的专业体系,学校要加强精品专业、骨干专业建设,积极开拓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发展学校的专业群,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依据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订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笔者学校针对当地实际,改造了一些传统专业,新建了以新能源为龙头的新型专业群,专业建设效果明显。
2.注重课程专业化
中职学生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因此职业学校要围绕专业知识、技能操作界定专业课程内容,以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目标,以需要来确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兼顾部分学生对升学和继续教育的需要,尊重学生就业和升学的选择。课程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确保课程紧跟社会发展,确保每门课程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实用因素。同时可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摒弃陈旧的课程内容,增加新的专业技能课程。
3.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在职业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一定要重视精品课程建设,根据新形势职业岗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对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材进行改革,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完整课程体系,重点促成各专业核心课程成为各级精品课程。
三、制度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
1.完善各类制度
制度是一个职业学校的内涵,要健全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做到事事有规范,时时有考核,处处有管理。推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从教师到学生的管理,从教学质量到教科研氛围的形成,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要有可执行的制度,要做到常规制度精细化,管理制度合理化,评价制度人性化。科学精细的管理制度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2.严格制度落实
教学培训制度范文5
【关键词】专业教学;职业资格证书;融合
职业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在我国都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正因为如此,一方面,有大量的职业教育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另一方面,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自我发展平台。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在全国上下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从事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开始投身于这场持久而火热的改革浪潮之中,他们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其中,旅游专业教学如何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融合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旅游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何以能融合
旅游专业教学是指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培养学生掌握旅游专业基本知识和原理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旅游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则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能力教育。两者之间似乎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但事实证明,旅游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可以融合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与培训的相结合
在旅游专业教学上,学校特别是教师,必须摈弃单纯的理论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
首先,目标明确。对学生而言,如果学生一进学校就树立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目标――考导游资格证;对教师而言,如果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置课程时,能充分的考虑学生考证的需要,那么,教学与培训就可以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就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相结合。
其次,重在实训。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教师都应该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旅游专业尤应如此。虽然目前也有一些学校开设了模拟导游课程,但仅凭一周几节课的训练是很难产生实效的。因此,必须以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实训、实习为契机,实现教学与培训的融合。
最后,双师型教师的配备。教学能否与培训相融,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学到东西,离不开双师型教师的配备。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的旅游专业理论素养,又具有较丰富的旅游实际操作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知道社会、公司、企业需要什么,知道如何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2.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旅游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除了前面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还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学与资格证书制度融合,意味着学生不仅要积极、主动的而非消极、被动的去学习,而且意味着学习目标要明确;不仅意味着学习形式的多样、而且意味着学习内容的丰富,意味着必须极其注重学习的效果,意味着必须围绕实践进行学习。例如,围绕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旅游基本技能大赛,或以学校为依托、以系为单位、以学生社团为主体成立模拟旅行社,进行模拟导游和现场情景教学,此外,还可以成立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把学校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3.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从学科的视角而言,旅游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考虑学生所应该掌握的知识与理论。其知识与理论一般包含三个层次:基本的文化知识,旅游专业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旅游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理论。因此,旅游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宏观性。然而,旅游又是一门职业,按照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职业标准,旅游更多的侧重于操作能力与知识的运用。故而,现在许多学校都对教学内容作出了适当的修改,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课堂设计等方面适当参考旅游职业标准,实现两者的融合。
4.考试形式与考证形式的结合
考试是学校教育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可否认,学校教育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有益于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然而,学校教育考试应该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在学校教育考试的形式、内容、题型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校教育考试与资格证书考试相得益彰。目前,已有部分中等职业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旅游专业教学与资格证书制度的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旅游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虽然旅游专业教学与资格证书制度融合已是一种趋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从社会大环境而言,融合并非易事
由于我国属于后发展型的发展中国家,加之几千年传统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技术类的工作或职业仍存轻视。旅游资格证书考试本质上是一种职业准入或职业技能教育制度,因此,人们在观念上对学校从事旅游资格证书培训不够重视。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既是导游员,又是生活指导师;既是保姆,又是医生。显然,这些新的要求对旅游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巨大的挑战。人们对于学校的专业教学能否达到这些要求心存疑虑。加之目前旅游行业的准入制并不是很高、控制也不是很严格,有些没有资格证书甚至不是学旅游的也能进入该行业从事相关工作,导致人们认为旅游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融不融合无所谓。
2.旅游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的影响
尽管我们呼吁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化,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许多政策,要求旅游从业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然而,证书的获得似乎过于容易。目前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旅游职业资格证培训中心,只要你有钱报考,你就可以拿到证书。资格证书考试的过关率太高,使人们觉得该证书的含金量不高,人们质疑:短短一段时间的培训就能轻易的拿到旅游职业资格证,这些拿证者具备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吗?因此,旅游职业资格证书的泛滥与贬值,催生了人们对于旅游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融合的不支持,人们反问:连专业的、专门做培训的机构培养的学生都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的学校,你们为何还要插足培训呢?
3.实践基地匮乏,订单式培养受质疑
校企合作,建立优质的实践基地是旅游专业教学产生实效的关键。然而,优质实践基地的确立并非易事。一方面,企业或公司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接受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实践、实训的学生,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意这些学生干扰或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因此,优质实践基地的匮乏是目前旅游专业教学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试想,如果没有优质的实践基地,又如何保障专业教学与资格证书培训相融合。对此困境,目前有部分学校进行了订单式培养教学活动,然而,订单式培养的学生主要针对某一具体的公司或企业,而每一个公司或企业因其企业文化不同、发展历史、背景不一,导致订单式学生共性太少而个性太多,也许对某一企业而言是优秀的人才,但可能不适合其他企业,就业适应面比较狭窄,因此,备受人们质疑。
4.学校及教师因循传统,准备不足
旅游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融合的实现还离不开学校的支持,离不开优秀的教师。融合要求学校和教师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要求教师不仅理论素养高,而且实践经验丰富;不仅仅要教得好,还要讲究教的有方法,要有内容,要结合实践以及社会、公司、企业的需要进行教学。然而我们教育的传统是:灌输式的被动教育。教师只负责教,至于教的效果,则无人关心。而且,相较于能力,教师更看重学生对知识与理论的掌握程度,更看重学生的品性、德行。这些,恰恰是与融合这种趋势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学校及教师的准备不足,使两者融合难以忽视的一道坎。
三、旅游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融合模式的思考
旅游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必须融合,唯有融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实现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才能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具体而言,实现两者的融合,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现场式教学―培训模式
现场式教学―培训模式是指在旅游专业教师的指导、带领下,选择可控性比较强、专业问题比较突出的公司、企业的旅游现场,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出课堂,在具体的工作一线,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问题,仔细观察,寻求解决办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现场式教学―培训模式成功与否,首先在于现场的选择。必须注意,所选择的现场的专业问题应该相对集中,可以控制,应该是旅游专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此外,还应该注意问题的多维性与复杂性,通过具体的问题,使学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其次,这种模式的成功,需要旅游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采用“PDCA”四步法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所谓“PDCA”四步法是指:P(Plan)计划,学生在面临问题时,必须有问题意识并以问题为中心,迅速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D(Doing)实施,制定好计划,接着马上采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理论实施;C(Check)检查,一边实施计划,一边检查计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并随时进行修正;A(Analysis)分析,解决完问题后,必须以此问题为对象,深入剖析在解决该问题时的经验与教训。
现场教学―培训能较好的融合旅游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两者融合方面值得深入探索并推广的一种基本模式。
2.体验式教学―培训模式
体验式教学―培训模式是指根据旅游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情境、机会和活动,呈现或再现、还原培训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培训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活动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这种模式成功与否,首先在于旅游专业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教师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理论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阅历,教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工作经验,设置完全符合旅游专业要求的、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情景;必须充分组织和利用已有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迅速查找相关资料,并通过分析、理解资料获得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深刻、充分理解。
其次,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以及学生的良性互动。教师在体验式―培训教学中,必须对所设置的情景予以细致而耐心的说明,积极引导学生从旅游专业的视角,用专业的理论,遵循专业的思维,去分析所设置的情景。对于学生,则应该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的教学,要善于把自己看作是“情景中”的人,尽量把自己融入到教师所设置的情景中去,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反思所学,分享经验,获得能力,收获成功。
3.参与式教学―培训模式
参与式教学―培训模式是指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专业教学的学习中来,使每个不同背景、个性、经验、智力的学生都能平等、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建构知识、理论体系,形成能力。
对于旅游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融合而言,参与式教学―培训成功的关键首先是确保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亦即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的课程设置、课堂设计、课堂讨论,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不同,参与式要求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知识,学生可以按照兴趣分成不同的小组,平等交流,充分讨论,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其次,参与式教学―培训模式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能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是实现考试与考证相结合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还可以是肢体语言的。通过交流,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实现旅游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真正的融合。
当然,以上模式产生实效,还需要其他条件的辅助。例如,整个社会的观念要发生改变,人们从舆论上要支持两者的融合;学校要改革教育教学及考试的形式,改革课程设置;教师和学生也要对自我的责任和权利、关系与角色作出适当调整,只有这样,旅游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融合才能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斌.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培训教学中的应用[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05.
[2]赵德成等.参与式教学培训效果:基于四层次评估模式的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9,06.
[3]李莎.“现场式教学模式”在公务员培训中的探索与实践[J].读与写杂志,2009,09.
[4]赵赛波.对培训教学的几点思考[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5]孙鑫.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与研究[J].管理观察,2008,08.
[6]李芊,郭江惠.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的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7]陈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给高职教学带来的新思考[J].内江科技,2008,04.
[8]谭啸天,胡文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学院学历教育教学改革衔接的研究[J].内江科技,2008,03.
[9]赵杰.职业院校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相衔接的“双证书”制度的研究和探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10]孙小丽.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问题,对策与趋势[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教学培训制度范文6
校本培训 有效性 策略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与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
校本培训是在集中式大面积的教师机构培训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指责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培训方式,并且已成为基层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式。校本培训较传统集中式培训的优点在于:首先,关注本校的实际需要,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理论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中,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其次,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培训方式,机动灵活,培训更是结合本校的实际需要有别于其他学校。第三,重新配置了教师在职培训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利用各校现有的条件开展培训工作,既节省了经费又解决了工学矛盾问题。第四,培训者与受训者都是主动参与、地位平等的,双方可以互动学习,既可是培训者也可是受训者,有利于教师积极性发挥。
校本培训在在职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但是就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不足、有待继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样,校本培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本培训的现状调研
基于对校本培训的思考,我们选取了某省的中小学教师及校长、教师培训及管理部门相关责任人开展了校本培训的有效性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研究校本培训。其中教师277名,校长30名,教育行政相关管理人员10名。调查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与访谈,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1.对校本培训认识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教师对校本培训的内涵只是“了解一些”,有4%的教师“一点都不了解”,16%的教师了解。85%的中小学校长、教师认为,校本培训最大的好处是省时方便经济,“反正必须参加培训,在自己学校最方便”。个别校长认为“校本培训就是自己学校组织的培训”。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怎样要求我就怎样做”,“专家到学校开讲座,教师听报告”,“要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参加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业务培训”。有的校长认为,学校教学任务重,实行校本培训是必须的,但不能太多,不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精力。28%的教师因教学任务重不愿意参加校本培训。
2.对校本培训开展方式的调查
校本培训的方式主要是:专家讲座、观摩听课、集体备课、自我反思、师徒结对、课题研究、外出学习。学校常用的方式前三位依次是:集体备课、观摩听课、专家讲座。对于培训方式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0%的教师满意,35%的教师不太满意,25%的教师认为一般。不满意的原因有:“同事间的听课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入探讨,怕说话得罪讲课教师”,“别的学校组织外出学习,我们总是备课、听课”,“走出去,请进来,说的容易,需要经费,需要联系”。除教研活动外,城市及重点学校校本培训方式更多的倾向于专家的报告及指导、课题研究、外出学习。教师认为有效的校本培训方式前三位依次是:专家的讲座及实践指导、观摩听课、自我反思。最集中的建议是要给教师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搞形式,要追求实效,增加外出学习机会。
3.对校本培训内容的调查
学校在校本培训中是否对培训内容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教师反映“没有调查”,40%的教师反映“有调查”。学校校本培训内容对不同层次教师是否有差异?结果显示,36%的教师反映“有”,36%的教师反映“少部分有”,而反映“很少有”的教师占28%。校本培训的内容依次是:学科的教学、师德修养、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信息。对于培训内容是否适合学校及教学实际的问题,87%的校长、79%的教师认为比较适合。但大部分学校实施的校本培训内容是停留在原来的教研活动这一层面。“听课和评课”成为了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占到了44.6%。60%的教师认为“结合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培训更好”。
4.对校本培训的组织与管理的调查
结果显示,80%的学校都有文本的培训计划,各个年级组和教研室也有计划安排,负责人大多是教研室主任。64%的教师反映学校对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评价不详细,16%的教师反映几乎没有评价内容。学校是否有关于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监督管理制度?64%的教师反映没有监督管理制度。关于学校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有奖励激励措施问题,70%的教师反映没有奖励措施。关于培训结束后,培训方组织教师进行评价或反馈,54%的教师反映“有”。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评价标准主要是:是否参加讲座、完成听课任务;检查是否有教案;目的是否是“督促教师学习”。在校长的个人因素对校本培训的影响上,72%的教师认为校长的个人风格、能力对校本培训存在很大影响。对校长是否发挥好第一负责人的职责上,52%的教师反映校长在校本培训中没有发挥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于教育行政机构是否介入培训管理,80%的校长表示主管部门主要并不介入具体过程,仅看汇报材料。
5.对校本培训的效果调查
培训结束后,您有对培训内容进行回顾和整理吗?在实际工作中,您是否运用培训时所学内容?调查结果显示,60%的教师偶尔有对培训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另有20%的教师对培训内容不进行思考,有20%的教师经常对培训内容进行思考。在实际工作中,对培训时所学内容的运用,经常运用的只有28%,而多数教师即56%的教师只是“偶尔运用”,另有16%的教师“没用过”。教师对校本培训的效果评价是:非常好18%,好35%,不确定25%,不好12%,一般10%。访谈中,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没时间、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管理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原因是:“校本培训的主题并没有完全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也不是教师急需学习的问题,只是按照大的教育趋势,跟风走,或是单纯的完成上级领导的要求,并没有联系日常教学实际”。部分教师习惯了灌输、接受式的活动方式,拘泥于教材和教参,没有积极研究和反思个人教学。
从校本培训现状调研中得出以下结论:(1)校本培训已成为基础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目的主要是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本校教师专业的发展。校本培训更多的表现为学校自主性活动。(2)以课堂教学实际开展的各种培训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帮助最大。校本培训并未充分发挥其优势,主要影响因素有:校长的重视程度、制度的保障、教师自身的动力、师资的力量、培训信息的沟通、培训方式、培训的经费。其中,校长对校本培训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校本培训的质量。(3)校本培训发展不均衡。城区及重点学校校本培训普遍好于农村地区学校、薄弱学校。缺乏经费与师资的学校,更多靠校内教师进行培训,校本培训自我封闭,只能成为材料的堆砌与经验的总结,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办学条件的差异是导致校本培训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4)评估与监督制度不健全。校本培训并无完善的评价机制,各校评价的标准不统一,评价的方法也不一致,所以培训多是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另外,还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校本培训,各校有各种文本,但却不一定有实施保障。学校主管部门认为校本培训是学校自己的事,也缺少必要的监督与管理。
二、提高校本培训有效性的对策
“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培训有以下基本理念:学校是校本培训的基地;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校本培训的主体;促进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的发展是校本培训的最终目的。结合以上理念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导向,提高校本培训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我国已初步研究制定了教师专业标准,它是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基本要求,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依据。学校是培养教师、促进教师发展的场所。教师从初级的专业人员发展到成熟、高级的专业人员,这一过程大部分是在学校进行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在本专业内拥有实践经验和价值理解。由学校提供的某种专业发展活动,可以调整到适合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实际状况。校本培训中应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教师实际开展,切实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校本培训在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上,应突出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增长、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师专业态度的发展,改变校本培训中忽略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性的状况。培训内容上应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学设计、学习指导、学生教育及班级管理等,并体现差异性,注重更新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不忽略解决学校及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培训方式上避免集中讲座式培训方式,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主张灵活多样、开放多元的培训方式,在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学习中促进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培训的评价中,注重教师的情感、态度、专业能力发展,注重学生能否发展得更好,真正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2.学校要重视校本培训,立足本校,联系实际,加强对外合作
校本培训是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校本培训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应突出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促进师生发展、学校发展,体现针对性。在培训工作开展前要明确学校发展目标,考虑师资、经费和设施等培训资源,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实施以自培为主。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需求,按需培训。培训应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避免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以使教师能够将学习转化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校本培训并非本校培训,应借助外力,建立培训共同体、避免自我封闭。可通过以下途径:(1)专家引领,包括理论专家与实践专家,可以是校外及本校优秀教师。理论专家可以为学校提供专题讲座进行理论指导,教师可以跟随实践专家,充当其助手锻炼实践能力。(2)与兄弟学校合作,结合本校实际吸收其他学校良好的培训经验,多到其它学校观察学习,实现区域内校际间的交流学习。(3)与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与教师培训院校和教科研部门沟通信息,为学校提供校本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实现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纵向信息共享以及学校与学校的横向信息共享。农村及薄弱学校可以适当通过网络培训解决培训资源及经费的问题。
3.校长要做好培训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负责人,是培训工作的决策者、执行者、引领者、合作者。其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校长必须提升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培训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校长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作恰当决策,得到全校教师的认同。其次,学校要建立校长为首的校本培训管理机构。学校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助理负责抓、教导处具体抓、教科室协同抓的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学校领导联系制,校本培训才会落实到具体的学校工作中。第三,为了提高校本培训的成效,校长在资源上予以大力支持,包括时间、经费、场地等。如保证培训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等。第四,校长应将培训工作日常化。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最后,校长要不断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研究教育现象,才能引领好校本培训。
4.注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形成校本研修文化
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教师作为校本培训的主体必须实践的三要素。教师的职业极富个性化特点,只靠外在知识的传授,没有自己的实践,没有找出自己身上的问题加以改进并创造,没有主动探索教学实践的意识,没有自我监控与调节教学行为问题,那么外在的培训、引导都达不到理想效果。所以,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培训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理清自身教学实践的问题,力图改进,只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寻求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进行集体备课、课堂观摩、讨论、教学设计等,吸收同伴有益的经验。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专业引领中的人员应包括: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各级教研室的研究人员以及中小学教师中的骨干教师。
校本培训也需要学校文化的支持。只有当反思合作为成员所理解、接受、认同并内化为内在价值时,才能促进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可从两个方面考虑:(1)营造安全的、主动的、积极探究的反思氛围。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审视的过程,本质是一种理解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反思必然公开揭示自己的错误不足,公开自己的困境,因此学校应积极营造教师反思的安全环境,让教师主动反思,敢于公开暴露自己的失误以求帮助。(2)培养民主、和谐和合作的学习文化,形成学习型组织。学校应努力将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打造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团队组织的合作、互助学习保证校本培训的开展。
5.建立规范灵活有效的培训制度
校本培训的评价与监督是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如果缺乏一定的权力和制度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校本培训的预期结果很可能成为一种理想或奢望。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化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开展校本培训的有力保障,它对于保障培训活动的有效展开,防范、抑止培训中的消极因素,当会生发有效且久远的功用。校本培训制度的建设可以从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规范过程管理的制度,如读书活动制度、培训活动制度、定期交流制度等;二是落实结果管理的制度,如培训组考核制度、成果展示交流制度、培训组评比表彰制度等;三是为培训活动提供服务的制度,如经费保障制度、学校领导联系培训组制度、培训组长选拔和定期测评制度。制度化的过程应包括:(1)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通过引导促使教师对培训活动意义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2)制定规范。根据共同的价值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规范,把教师的培训活动行为纳入比较一致的程序中,规范的制定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互动,尽力提高教师对规范的认同度。培训制度不能只是向教师提要求,而应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教师在行使权力时,自觉地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3)建立机构。规范的实施要由组织机构保证,制度化过程也是组织机构建立和健全的过程,这样形成的制度才确实可行而非流于形式。学校要建立校长为首的校本培训的管理机构,整合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进修密切结合的培训系统,由教导处日常监督,课题组、年级组、学科教研组等具体实施。
――――――――
参考文献
[1]陶玉凤,朱虹.基于“教师发展学校”的校本培训的再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2]张雳,郭勇.试论实施校本培训的有效策略.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5).
[3]肖远军,张俊珍.教师校本培训的反思及其改进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
[4]胡庆芳.我国校本教研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综述.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