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管理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作业管理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作业管理指导意见

作业管理指导意见范文1

【关键字】顶岗实习、实习与就业指导

中职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是走向社会,接触实际工作的过程。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良好的交际能力,完成由学生向社会角色的转变,为正式就业奠定基础。因此,做好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对中职教育至关重要。

本人在2010学年担任实习与就业指导老师,对我校学生的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了解,现对其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一、我校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一)好的方面

校领导非常重视实习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并为其提供了基本方针和政策。各部积极抽调人手配合,给予大力支持。而实习与就业科亦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将工作落到了实处。因此,我校在开展该项工作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每年组织实习动员大会,邀请校领导、老师提供实习建议,邀请上届优秀实习生回校讲述实习心得和成功经验。

第二,每年举办实习供需见面会,让学生与单位面谈,把握实习机会。

第三,直接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联系,了解单位情况,拓展实习渠道。

第四,鼓励学生自谋实习单位,倡导专业与兴趣相结合,增加实习机会。

第五,坚持签署学校、单位和学生三方实习协议,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六,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反馈渠道,让学校、家长和实习单位各方尽快了解学生实习的详细情况。

还有,在校内宣传栏张贴实习报道,让未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提前了解信息,做好实习准备。

(二)不足的方面

一是实习单位数量有限,岗位与专业难对口。我校是一所公办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开设了四大专业,共25个子专业,每年实习学生都超过两千人。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要自谋单位实习,岗位与专业难对口。

二是实习单位无法落实学生实习性质的工作,导致“顶岗实习”成为“顶岗就业”,学生等于提前进入社会就业。

三是学校对实习学生的跟踪指导、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学生实习后,由于环境改变,学生身份的意识逐步淡化,社会身份的意识反而加强,距离学校实习管理目标渐行渐远。对此,我校出台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提交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和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的实习鉴定表。同时加强了三方实习协议的签定工作,增强校企和学生三方联系,确认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保障学生安心安全地完成实习任务。另外,还安排了实习与就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探访,了解实习情况,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学生更换实习单位较频繁,工作稳定性低。频繁的离职、跳槽,使学生的实习过程形同虚设,无法实现预想的目标。

五是实习学生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2010年,我校2000多名实习生分布在1500多家实习单位中,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

六是实习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意外情况时有发生。

二、对我校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努力拓展更多实习渠道,建立实习基地

参与各种人才招聘会,同时利用网络我校信息,宣传专业和学生优势;搜集与我校开办专业相关的招聘单位信息,逐步建立校企联系。

鼓励学生自己谋求实习单位,对单位情况进行跟踪,逐步发展校企合作。

对有实力的、环境良好的、专业对口的、需求量大的单位,重点发展校企关系,争取将其打造成实习基地。

(二)完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对已出台的实习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定期修订,保持其有效性。

进一步落实三方协议书的签订工作,明确实习工作操作规范,共同履行过程管理。

(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守法意识宣传工作

教育学生端正实习态度,转变实习观念,把实习作为对自身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检验,把困难和挫折作为对个人意志的磨炼,不要过于看重待遇。

重视学生的安全守法意识宣传工作,教育学生遵守单位制度,保护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坚持“生本”教育原则,重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对个别因不能胜任岗位要求而离职的学生,尽可能地与实习单位沟通和磋商,协助其妥善解决离职诉求、顺利办理离职手续。为其提供实习指导,积极推荐到其他单位实习。

在学校网站上向实习生各类单位招聘信息;实习指导教师和班主任通过电话、QQ群、飞信等方式向学生信息,及时回应学生各种需求,了解并解决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

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回访学生,面对面地指导学生实习。对表现好的实习生进行及时的小结表彰,促进顶岗实习工作的长足发展。

适当进行家访,或电话与家长沟通,了解更全面的情况,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五)继续加强实习过程跟踪、监督和管理工作

2010年,我校选拔和培养了一支 “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全程跟进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这一办法应该坚持。

加强实习指导老师与班主任的密切配合,将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监督和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在学校网站上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让学生填写实习周记,了解学校信息。也让实习单位在平台上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校充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作业管理指导意见范文2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和教育部等八部门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管理水平,引导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发展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现就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通知如下:

一、基本原则

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手段之一。教师要从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出发,科学合理设计和布置作业,要坚持“学生为本”,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依据课标,促进教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要基于课程标准和课程性质,立足课堂和学生实际,以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出发点,作业的设计和编写要精益求精。要坚持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个体差异、循序渐进的科学评价体系。

多元设计,尊重差异。作业设计要克服书面作业的局限性,关注多维学习目标,鼓励学生探索创新,体现新的育人理念和课堂教学改革思想。提倡研究作业的多样化,编制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不同形式的作业。

淡化比较,减负增效。学校和教师的作业评价要淡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和改进功能。教师既要关注学生作业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作业态度、作业习惯和作业过程,发挥好作业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减轻因作业带来的过重课业负担。

二、明确作业布置的具体要求

(一)准确把握作业的性质和功能。

作业是学校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育人要求设计,要求学生利用非教学时间完成的学习任务。作业是学生吸收和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扩展知识领域、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是教师了解、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学校要正确认识作业的功能和性质,从改进课堂教学入手,科学进行作业的管理、设计、评价。

(二)严格依据课程教学布置作业。

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严格按照“零起点”正常教学,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教师布置作业要紧扣课程标准和教学进度,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掌握教学内容为目的,以课本所附作业题、课后练习为主要依据布置作业。不得超越课程标准、超越教学进度、超越学生能力布置集体性学生作业。

(三)根据学生状况编制作业。

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状况、学习习惯等实际情况自主编制作业,合理改编现成作业。要减少对教辅材料的依赖,不得违反“一科一辅”(一个学科只允许配一种教辅材料)的原则,不得不加选择地成册布置作业。

(四)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作业。

教师要合理安排预习、复习、巩固、拓展等作业类型。预习型作业要侧重于了解学情、为教学设计提供思路;复习型作业要侧重于诊断和改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使用导学案等学习方式要避免与作业重复。

(五)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

要推进作业形式的改革,将书面作业同探究式作业、实践类作业、阅读类作业、听说类作业、小组合作类作业相结合。鼓励探索多学科合作编制作业。要重视作业的实践性、综合性,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类作业。鼓励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系统、科学、合理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鼓励通过“作业超市”等形式,为学习需求不同的学生提供基础型作业、提高型作业等可自主选择的个性化作业。

(六)科学合理安排寒暑假作业。

寒暑假作业要注重学科的均衡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要布置综合性、探究性、参与性、操作性的作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布置相关素质提升作业,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进行美术的欣赏与创作,参与音乐、舞蹈的欣赏与训练等为主。

三、重视作业管理的制度建设

(一)不断完善作业管理制度。

各级教育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要围绕学生作业的研发、审核、管理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各学科作业管理。要建立作业评价、作业展示、作业调查制度,定期检查和统计各年级作业情况,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作业展评活动和问卷调查活动,引导教师重视作业设计质量,规范教师布置作业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作业设计水平。

各级教育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要把教师作业设计水平作为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是设计和评价作业的主要责任人,要加强对课程标准和作业设计的研究,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养成,提高作业设计编制能力。

(三)积极推行“无作业日”。

在小学正常上学期间,鼓励学校每周除双休日外,有一天不布置作业(或者语数外学科中有一科不布置作业)。在初中正常上学期间,鼓励学校每月除双休日外,有一天不布置作业(或者语数外等学科中有一科不布置作业)。利用“无作业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休息调整、发展特长、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四)加强作业总量控制。

学校要组织年级组、学科组,积极探索和创新有效方式,统筹管理,做好各学科每日作业量的平衡工作,根据《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合理控制书面作业总量。鼓励以家庭劳动、阅读欣赏、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类作业替代书面作业。九年级学生作业量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适度开放。

(五)重视作业批改讲评。

教师应合理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对布置的作业必须做到全批全改;应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批阅结果,共性问题必须做到集体讲评,个别问题面批矫正或予以个别辅导;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必须督促学生订正,并做好复批工作;要引导学生根据作业批改结果分析学习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开展后续学习;要认真分析学生作业错误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教学难点。可以根据作业的类型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除了教师批阅以外,可采取作品展评、展示交流、讨论分享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作业评价。

(六)明确家长教育责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地中小学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要通过社会宣传、家长学校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作业观,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要正确发挥家长在学生作业过程中的督促、支持与鼓励作用。教师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纠正孩子的作业错误,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

(七)建立合理考核机制。

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加强对教师布置作业情况的考核。杜绝作业内容和形式“繁、难、偏、旧”,杜绝机械重复性作业,杜绝以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杜绝过度要求家长参与学生作业的完成与批改,切实以学生为本,改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四、加强作业管理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作为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作业管理改革。中小学校要成立以校级领导主要负责,教务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骨干教师参与的各级作业管理机制,构建有效作业管理网络。

(二)加强研究培训。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部门,要围绕作业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发展性、多样性等开展专题研究,从布置方式、日常批改、作业反馈等方面对本地中小学作业管理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要组织教科研部门针对作业管理,研究建立专门的评价机制。要组织学校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进行作业管理专题培训,指导学校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科学构建作业管理机制。引导全体教师重视向课堂教学要成效,努力转变育人观,树立正确的作业观。

(三)完善监督考核。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作业管理实施情况作为规范办学行为的考核内容之一,加强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学校及时督促整改。要完善学校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为学校推进作业管理改革创造条件。要完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不定期对学校学生作业情况进行检查。各学校要定期检查和统计各年级作业的总量和批改情况,分析作业质量,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有关作业情况的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和整改作业管理存在的问题,确保将作业管理具体要求落实到位。

(四)宣传推广经验。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教科研部门定期开展中小学生作业管理情况的调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本地中小学积极探索和改革作业管理方式。各县(区)要积极宣传各学校在作业管理方面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以点带面,引领和带动更多学校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推进作业管理改革,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学校关于落实“五项管理”致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xxxx学校在民主教育的理念引领下,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唤醒学生发展潜能,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抓好落实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的号召,促进“五项管理”落地生根,现将落实“五项管理”一封信分享给您,愿我们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

一、作业管理篇

学校将严格落实小学1-2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3-6年级每天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不用手机布置作业。如学生有特殊需求,请您及时与学校沟通。同时,向家长倡议:

1.培养学习自觉性。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孩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独立做作业的能力。

2.孩子学习中需要帮助时,家长指导要注意方法,可以先给予提示,然后让孩子思考如何做,进行有效陪伴。

3.建议您不要凭自己的感觉随意给孩子布置作业,加重孩子学习负担。不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给孩子大量报兴趣班,占用孩子休息时间,增加孩子身体和心理负担。

二、睡眠管理篇

1.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

xxx学校将从保证学生充足睡眠需要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中小学作息时间。上课时间将不早于8:20;学生不得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学生,要求学生提出书面申请,学校、班主任知晓,将提前通知保安,妥善安置学生到操场参加天天运动会。此外,学校将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保障学生每天12:30-1:20必要的午休时间。

2.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

xxx学校将继续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加强作业统筹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合理调控学生书面作业总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使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避免学生回家后作业时间过长,挤占正常睡眠时间。

3.指导提高学生睡眠质量

教师将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班主任老师将统筹好学生回家后的时间安排,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4.向家长的倡议

充足良好睡眠是孩子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请您监督孩子不晚于9:20上床睡觉,保证孩子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健康的睡眠环境,特向家长倡议如下:

(1)帮孩子养成准时上床,按时入睡的好习惯。准时、按时的睡眠时间有助于孩子尽快进入睡眠状态,提高睡眠质量。

(2)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控制室内适宜的亮度温度及湿度。屏蔽噪音,可放一些助睡眠的音乐。

(3)孩子因身体或其他原因未能在就寝之前完成作业,可终止作业,按时就寝。

三、手机管理篇

为抓好学生手机管理,做好预防学生过早近视、沉迷网络和游戏教育引导工作,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有关文件要求,严禁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因此,请您不要让孩子带手机、电话手表等进校园,如果确有需求,请您向学校(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进校后将手机或电话手表交班主任老师统一保管。为把相关要求落到实处,学校特向您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管理和沟通引导。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防止孩子因为情感缺失等原因而沉迷于网络和手机游戏。在对孩子的手机管理问题上,应“疏堵”结合,防止在手机管理过程中出现“打、骂、摔”等粗暴行为,坚决避免发生极端事件。

2.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请家长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科学合理使用手机,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请家长朋友们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生活,不沉溺于手机中,指导孩子合理作息。

3.丰富课外生活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预防孩子沉迷于手机,也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提升家庭亲子关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课外特长,如球类运动、乐器、书法等,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陶冶情操;节假日还可以引导孩子多参加社团活动或公益活动。

四、读物管理篇

学校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进校销售课外读物,禁止任何人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学校鼓励学生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为了激发每位同学的阅读兴趣,为了将读书落到实处,特向家长倡议如下:

1.多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走走,以学校推荐书目为重点,为孩子购买一些适合的书籍,培养从小爱读书、勤读书的好习惯。

2.设立亲子阅读时间。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分享读书成果,营造家庭读书氛围,为孩子终生爱读书打下基础。

3.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班级学校举行的各项读书活动。

4.建议孩子阅读健康、积极的读物,使其多样化。兼顾课外读物的学科、体裁、题材、国别、风格、表现形式,贯通古今中外。

五、体质管理篇

培养学生科学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活动。学校全面落实体育活动制度,保证校内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特向家长倡议如下:

1.引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选择适合孩子自己身体和年龄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保证每天在家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同时要告知孩子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既要克服困难,更要量力而行,锻炼与训练时要注意运动安全,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2.关注孩子动态的身体状况,发现疾病要及时诊治,并及时报告学校。如有既往病史或现在身体有病的,父母要向子女说明是否能够参加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必须向学校提出申请免予参加相关体育课和免予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3.请家长做好家校联系。保持通讯工具畅通,如遇学生出现紧急伤病,学校会紧急送医并通知家长。电话若有变更,请您随时告知班主任。

尊敬的各位家长,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落实“五项管理”工作,离不开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协作,让我们携起手来,家校共同助力孩子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温馨提示:欢迎各位家长朋友监督学校工作,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可电话向学校反映。

作业管理指导意见范文3

在企业内部,生产作业管理的经营理念经常会与营销的经营理念相冲突。表面看来,将生产作业管理和营销整合起来满足顾客的期望和需求似乎很简单。然而,在企业的服务经营理念中,它们就好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要实现两者的整合是件相当不容易的事。营销策略注重需求的管理,主要是识别、了解、创造满足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生产策略则注重供给的管理,主要是生产和运输产品和服务。解决生产作业管理与市场营销之间的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确立一个整体的统一战略,而要形成无缝服务系统要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整体战略。如何逐渐形成以顾客群体为中心的生产作业管理体系,其具体的措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为了“获取服务”,在此阶段,保持低成本比向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更重要。第二个阶段,生产作业首先要满足顾客的期望(“熟练的工人”),然后超越它们的期望(“获得差别化竞争优势”)。最后一个阶段,将顾客期望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二、建立市场导向的服务系统。

以市场为导向本质上是将顾客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建立市场导向的服务系统的大体准则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市场营销成为一种直线职能机构

即使存在一个市场营销部门,市场营销也应当被看成是一种直线职能。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使市场营销成为一种直线职能机构:第一,明辨企业“市场营销思想”的水平,甚至可能需要改变企业的文化。第二,通过完善一个整体的企业计划,将以市场营销为导向和生产作业整合在一起,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市场营销计划”,这将有助于将企业在市场上团结起来。第三,由于你不能期望每个企业成员都有一种市场营销的思想,一些员工甚至不了解市场营销到底是什么,你必须教育企业的管理层以及非管理层的员工有关市场营销的本质、目的和效用。第四,让员工更容易进行市场营销,员工需要工具和信息才能成为有影响的市场人员,例如,员工拥有的顾客信息档案往往能够使员工更好的理解顾客的需求。第五,加强日常交易的生产作业系统以及交叉销售的免费雇员的管理,还有使员工对他们角色感到满意的深层次培训。第六,不知疲倦的工作,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支持,持续地改进服务质量。

(二)同等看待内外部的市场营销

企业要注重“将员工看成顾客”。这就是说,企业应当像员工对待外部顾客一样,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来“贿赂”他们,使他们与企业产生共鸣,并满足这些内部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正如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应当满足外部顾客的不同的期望,员工们也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需要他们的工作来满足。例如任务类型、独立程度、以及监督措施的设计安排都要满足员工的需要。

(三)通过监督主要的指标来集中企业的注意力

企业应当监督有关顾客和员工吸引力、保留率、绩效、满意度和乐趣原因等的多种指标。这些市场营销目标,他们具有考核的价值。企业要关注员工收入和顾客收入之间的相关性、顾客回头率和盈利性之间的关系、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之间的区别。企业要以单个顾客为基础,纪录顾客的使用、满意度和联合生产数据――提供领先信息技术的可行性任务,特别是有价值的顾客更值得单个的考察。同时企业要了解员工对他们市场营销角色的理解及员工和顾客收入的成本。

三、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

要实现企业的无缝服务系统,必须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以顾客为导向服务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团队应该把它自己看成是一个服务的提供者。在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时,要求消费顾客参与,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起设计和生产符合整个公司利益最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从下几方面实施。

(一)引导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整个人力系统的效率性以及它的生产导向性与服务导向性的比率进行评估,并借助外部的力量进行审慎的核查。这些“外部的力量”应当包括重要的顾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生产线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其核查的方式多可采用访问调查。通过设计一些问卷问题可以收集到整个公司的信息与重要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予以改进。问题的设计诸如此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满足你需求的程度如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客户参与人力资源设计的程度有多高等。如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方向确定的核查中得分很低,那么对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的需要会使高层管理者意识到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团队,能够为其他组织,诸如管理信息系统、财务部门提供一种“角色模式”。这种 “角色模式”说明他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的内部顾客。

(二)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使其认识到他们所提供的是服务而非产品。要求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管理绩效评估,应该把管理绩效评估看成是一种包含指导意见的无形服务,而不是看成只有外在形式的产品。关于人员的最基本的重新定位包括让他们把客户看成是需要被满足期望和需求的个体,而不是将客户看成是烦人的问题制造者。

(三)在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的过程中,保持服务和生产属性的恰当的平衡。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仍然需要提供“有形的产品”,行政手册和员工纪录不应该取消。但是,这些有形产品必须根据顾客的期望和需求进行设计和传递,而不是仅仅希望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生产线上使用最新奇的创新

(四)改善服务导向的效率标准来衡量作为一种服务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表现如何。

这事实上可归纳为了解你的客户世界――他们的产品、市场、系统和技术。只有当人力资源管理声明它提供的服务能够帮助客户完成他们的目标时,人力资源管理才是值得信赖的。这样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转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为直接参与交易的前线人员创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积极的氛围。

(五)为了保持人力资源管理聚焦外部的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监测服务质量。如:员工收入和缺席率之间的比率、接替离职员工所需的时间、岗位上受完全培训的人员(与受不完全培训)的比率、每人每月受培训的天数、竞争者提供的薪水、福利和职业规划以及企业如何与它的竞争者相抗衡、员工态度的调查等。

四、 进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在服务业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建立顾客导向型的服务系统,企业要在服务创新上进行投入。杰出的服务要求适当的人接受适当的培训方式与适当的薪酬系统管理,并且同时要求与之相应的生产作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与配合。为此,服务企业要积极的进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公司的潜在顾客群,谁是公司真正的潜在顾客,他们的期望与需求是什么?一种服务,不论其是娱乐或是零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满足顾客的期望与需求呢?我们可以研究一下麦当劳的例子,麦当劳通常是对公益事业精心捐赠与援助第一批的企业之一,它对遭受台风袭击的社区进行援助,捐赠果汁饮料给女生社团,为当地的棒球队提供队服,等等。另外,麦当劳通常在每个小镇的外郊设有最干净的休息室与最优选址的快餐店。你可以不用经过麦当劳的餐厅任何一角而到达与使用它的休息室。麦当劳并没有使你觉得留在它的餐厅休息很不好意思。从只有一个窗户来买汉堡的一小块地方到可以坐下来对各色食物进行选择再到用瓷砖铺地扳装修得很漂亮的建筑物中用餐,麦当劳在不断的改善它的用餐环境,并且还在继续努力。所有的这些改变并不来自突发灵感,而是麦当劳研发人员劳动的结晶。

作业管理指导意见范文4

为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状况逐步好转,根据《安全生产法》、《煤炭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号)、《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18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重要性、指导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对象与范围

1.本指导意见所指的小煤矿是年生产能力30万吨及以下的煤矿,包括基建、技改、资源整合及正常生产的各类矿井。年生产能力30万吨以上的煤矿、国有重点煤矿企业中的小煤矿和其他国有小煤矿,可参照《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116号)执行。

(二)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加强安全基础管理是加强小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迫切要求。我国小煤矿占矿井总数的90%左右,其产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差、生产工艺落后、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责任不落实、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不规范、安全培训不到位等安全基础管理薄弱的问题突出,违法、非法生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事故死亡人数和重特大事故起数占全国煤矿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安全生产状况十分严峻。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工作,对落实国务院确定的从*年下半年算起,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小煤矿问题,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到2010年明显好转的目标,任务十分紧迫和重要。

3.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是实现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小煤矿是我国煤炭开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其健康发展,必须依法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煤矿,通过资源整合、技术改造,改善矿井安全生产条件,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实现小煤矿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煤矿基础薄弱、事故多发的状况。

(三)指导原则和目标

4.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要坚持“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重点遏制瓦斯、水害、火灾、顶板等重特大事故;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管,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地方人民政府要落实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切实加强本地区小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5.在完成煤矿瓦斯治理、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工作任务的同时,通过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到2010年,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生产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实现“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的要求。

二、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小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机制

6.完善矿井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矿井设立矿长,安全、生产、机电副矿长和技术负责人(技术副矿长,总工程师,下同)等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中专(含中专)以上学历、从事煤矿安全生产相关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其中矿长还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岗位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生产、辅助单位要配齐具有相应安全生产管理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

7.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小煤矿必须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包括煤矿的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下同)、分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生产辅助单位、职能机构和各岗位人员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的责任逐级逐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

8.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责任。小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负责全面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组织制定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落实管理人员下井跟班制度;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保障职工安全生产的合法权益,落实职工安全培训;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报告和组织事故抢救;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安全生产执法检查,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建立和维护企业安全生产诚信。

9.建立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矿井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其中配备专职安全检查人员不少于5人,并确保每班都有专职安全检查人员在井下检查监督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10.落实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小煤矿每周至少由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主持召开1次安全生产办公会议,专门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办公会议决定事项要明确责任,形成纪要,并在下次会议检查落实,留有记录。

(二)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

11.建立技术管理体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建立以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技术负责人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工作负责。矿井设立技术管理机构,配备采矿、通风、机电、地质及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专以上学历。

12.加强技术基础工作。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定矿井灾害预防计划,加强矿井灾害预防工作。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的规定绘制矿井相关图纸,图纸要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并与实际相符,采掘工程平面图每半月要实测填图一次,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向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报送相关图纸。对矿井地质情况、开采情况、周边矿井采空区情况等要由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分析,针对性的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并形成完整的技术基础资料。严禁超层越界开采。

13.确保矿井生产系统完善可靠。矿井和采区生产布局科学合理,回采工作面采用正规壁式采煤方法,严禁巷道式采煤,确保系统完善,运行可靠。年产6万吨及以下的矿井、年产6万吨以上矿井的一个采区只准一个采煤工作面,两个掘进工作面同时生产。

14.加强矿井“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并落实“一通三防”专项措施,确保系统安全可靠。每旬组织1次对矿井全面测风,对采掘工作面和其他用风地点,应根据实际随时测风,严禁采掘工作面微风或无风作业。对风门、局扇等设施明确专人看管和维护。矿井必须安装瓦斯监控系统,并确保传感器安装符合规定,系统完好,监控有效。采掘工作面要配备专职瓦斯检查工,及时检查瓦斯、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情况,杜绝超限作业。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必须落实“四位一体”的防突措施,掘进工作面实现“三专两闭锁”。矿井按有关规定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并保证有效使用。开采自然发火煤层必须落实综合防灭火措施。所有矿井都要建立防尘系统,落实综合防尘措施。

15.加强矿井水害防治的技术管理。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水害防治十六字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受水威胁的矿井和区域必须建立探放水队伍,配齐探放水设备。技术负责人每季度组织一次对矿井水情调查,查明矿井和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制定水害防治的专项措施。

16.及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技术负责人每月组织一次技术分析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重大安全隐患或技术难题,应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生产。经专家论证,矿井在技术上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要立即停止生产。

(三)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

17.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0次,生产、安全、机电副矿长和技术负责人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5次。井下每班必须确保至少有1名矿级管理人员在现场带班。带班人员要做到与工人同下同上,深入采掘工作面,抓安全生产重点环节,督促区队加强现场管理,把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措施细化落实到区队和班组。

18.落实现场管理制度。煤矿要严格落实井口检身制度,严禁人员酒后或带火种等下井。要建立各生产、辅助单位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必须坚持作业现场带班,加强现场检查和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安全规程、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组织生产,从严查处“三违”现象。现场存在安全重大隐患时要立即停止作业,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存在险情时必须立即将人员撤出到安全地点,并及时上报。

19.加强现场作业管理。每个采掘工作面开工前必须编制作业规程,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经煤矿技术负责人批准并向现场人员贯彻后认真执行,生产和辅助单位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对贯通巷道、排放瓦斯、处理自然发火、探放水等工作,煤矿技术负责人要到现场指挥和管理。

20.加强现场的顶板管理。井巷推广使用锚喷支护,回采工作面采用金属液压支护,2008年底淘汰木支护,严禁无支护从事采掘活动。要建立采掘工程质量班组验收标准和办法,严格当班的质量验收,及时解决存在的质量隐患和安全问题,确保采掘工作面支护优良和作业安全。

21.加强矿井机电管理。建立设备定期查验、检测、维护、保养和检修制度,保证设备完好;杜绝电气设备失爆,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电设备;完善供电系统和规章制度,严格按规定实行双回路供电,定期检修供电线路、设备,保证矿井用电安全。

22.加强爆破材料和放炮作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爆破材料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爆破材料的储存、运输必须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严禁使用非矿用安全型炸药;保证矿井爆破材料“领、用、销”的数据记录真实、一致;煤矿井下爆破作业必须严格遵守《煤矿井下爆破作业规程》,坚持“一炮三检”(装药前、放炮前和放炮后分别检查现场瓦斯,瓦斯超限停止操作)和“三人连锁”(班组长、安检员、专职放炮员三人共同认定后,才许放炮)放炮制度。

23.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建立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制定年度达标计划和考核标准,努力实现小煤矿采、掘、机、运、通等系统及地面设备设施的安全质量标准化。

24.落实职业危害的防治。配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检测和防护设备与装置,认真落实现场防治呼吸性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的措施,切实改善井下作业环境;如实申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情况。按标准为职工免费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四)加强隐患排查的管理

25.建立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按有关规定提足用好安全生产费,维简、折旧等费用,保证隐患整改的资金投入。每年制定安全资金提取和使用计划,安全资金要设立专用账户,专款用于安全技术措施和隐患治理。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要制定专门计划,落实资金,明确专人负责。

26.加强隐患排查整改。煤矿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明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矿井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以隐患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生产辅助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负责随时进行隐患排查。煤矿对查出的各类隐患要进行登记,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员,限期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按规定由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管负责人组织进行验收。每季度向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提交隐患排查整改书面报告。

27.认真做好停产整顿、节日放假停产检修和复产验收工作。停产整顿的小煤矿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内容、方法和安全技术措施,限期完成整改。节日停产放假或检修的矿井必须制定和采取保障安全的措施,恢复生产前,煤矿企业要制定具体的复产方案,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对员工要集中进行安全培训教育。煤矿整顿、整改完毕后要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煤矿不得恢复生产。

(五)加强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

28.严格执行煤矿建设项目核准制度。新建、资源整合、技术改造矿井的生产规模,应符合煤矿建设项目产业政策。新建、改扩建煤矿项目,必须由项目单位提交项目申请报告,报有关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建设。“十一五”时期,各地区一律停止核准(审批)3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新建项目。

29.实施煤矿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煤矿建设项目必须编制《安全专篇》,通过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后组织施工。项目竣工后经验收合格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照后方可投入生产,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0.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安全监管。资源整合、基建和技术改造的矿井,必须按照设计进行施工;严禁资源整合期间突击生产,严禁基建过程中边施工边生产,严禁在改扩建区域进行生产。施工单位要制定安全施工措施,按照设计核准的建设工期组织施工,确保施工期间的安全。建设单位对煤矿建设施工安全负相应的管理责任。

(六)加强劳动组织和用工培训管理

31.加强作业现场劳动组织管理。煤矿必须严格按煤炭生产许可证登记能力组织生产,实行科学的定额定员管理,严格控制入井人数。建立井下人员管理系统,对井下人员实行入井、升井登记制度,实时掌握井下人员情况。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杜绝两班交叉作业。

32.严格井下从业人员准入标准。煤矿对招用的井下从业人员(包括农民工),必须按规定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录用、备案手续,完成其就业前的培训,依法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并为井下作业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严禁使用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从事井下作业。

33.严禁以包代管或层层转包。煤矿不得将井下采掘工作面和井巷维修作业进行劳务承包。煤矿实行整体承包生产经营后,未重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的一律不得生产。煤矿违规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34.保证安全培训条件。煤矿要明确培训管理责任,制定教育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场地、经费、教材、教员及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确保按规定落实对职工的培训。自身不具备安全培训条件的小煤矿,必须与具备资质的培训基地签订教育培训协议委托培训。

35.落实全员安全培训。煤矿对新招入矿的井下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不少于72学时安全教育和培训,考核合格并在有经验的职工带领下实习满4个月后方可独立上岗作业。井下作业人员每年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0学时。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相关机构培训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七)加强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

36.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煤矿要制定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修改完善;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救援制度,并报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确定事故或紧急状态下的防范避灾、救灾措施和处置程序,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定期组织培训和演习。

37.保障应急救援能力。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设立矿山救护队,配备救护装备;不具备单独设立救护队条件时,应当落实兼职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或联合建立矿山救护队,保证事故发生后能得到及时救援。

38.严格落实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煤矿企业负责人应按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积极组织抢险,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严禁发生事故后逃匿;支持和配合事故调查工作,不得提供伪证和虚假情况;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开展警示教育,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整改和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按规定及时存储或补齐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保障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资金。

三、加强小煤矿安全监管,扎实推进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一)健全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机制

39.落实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政府作为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要完善小煤矿安全监管机制,充实和加强本地区煤炭行业安全监管力量,制订本地区煤矿安全发展的整体规划,研究制订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地方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依法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推进小煤矿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实施煤矿的整顿关闭。小煤矿要自觉服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

40.健全相关职能部门煤矿安全监管责任制度。煤炭行业管理、安全监管监察、国土资源、劳动保障、工会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相互配合,统一行动,落实对小煤矿的安全监管责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煤矿生产中的违法、违规和非法生产行为。对不服从政府依法监管,存在非法、违法行为的煤矿,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罚款、停产整顿、吊销相关证照、依法关闭等行政处罚。

41.严肃事故查处。严格依法依规追究事故责任人特别是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发生事故的小煤矿主要负责人要予以资质处罚:对发生一次死亡3至9人责任事故或一年内连续发生两起一次死亡1至2人责任事故矿井的主要负责人,暂扣其《安全资格证书》和《矿长资格证书》,责令参加复训,合格的退还其两个资格证书,不合格的吊销其《安全资格证书》和《矿长资格证书》;对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或一年内发生两起一次死亡3至9人责任事故矿井的主要负责人,吊销其《安全资格证书》和《矿长资格证书》,5年内不得颁发。

(二)扎实推进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42.加强组织领导。煤炭行业管理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完善工作机制,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层层抓好落实。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组织制定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43.发挥员工监督作用。小煤矿要组织员工参与、监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要认真落实特聘煤矿安全群众监督员制度,为群众监督员履行职责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员的安全生产现场监督作用。

44.发挥社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对典型事故案例和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要予以曝光,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监督。鼓励和支持群众和媒体举报煤矿违法违规生产、重大安全隐患、瞒报伤亡事故等。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加强基础管理、搞好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

作业管理指导意见范文5

关键词: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供电企业;管理系统;运用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33 -03

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手工时代的作坊作业已不能满足企业分工细化、规模化、标准化的需求。如果按照手工时代口口相传的操作方法,品质无法获得充分的保证,效率无法满足工业时代的需求。作为细化、量化作业流程的重要工具――标准化作业指导书,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应运而生。

一、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简称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它是对每一项作业按照全过程控制的要求,对作业计划、准备、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明确具体操作的方法、步骤、措施、标准和人员责任,依据工作流程组合而成的执行文件。余世维说过:“一个公司要有两本书,一本书是红皮书,是公司的策略,即作战指导纲领;另一本书是蓝皮书,即SOP,标准作业程序,而且这个标准作业程序一定是要做到细化和量化。”有了指导纲领,我们知道工作的重心和策略;有了SOP,我们知道如何作业,怎么展开工作。

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目的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企业而言,岗位和日常的工作是固定的,岗位人员是流动的如同营盘里的士兵一样。对部门而言,人员的流动一方面通过优胜劣汰提高职业素质,同时为部门补充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却是新接替人员无法在短期内胜任工作,需要花费主管或资深职员大量时间培训或者领路。不同经历、教育背景和经验的人,做事情的方式和步骤会有很大差异。即便经过入职培训和在岗培训,做事的方式和步骤相同,但标准依然会有差异。比如我们要求接电话的时候要在电话响起三声时拿起电话并微笑着说“您好,某某公司”,这就是接电话作业的方式和步骤。你会发现不同的人说这句话的语调、语气会有很大差异,甚至同一人因心情的不同亦会有差异。

通过施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将基本作业程序方式、步骤细化和量化,将操作内容固定化、标准化。员工只需要按照标准的作业程序和步骤保质保量完成,出现问题要怎么处理,找谁处理,处理结束后要如何操作,都可以根据SOP中的要求按照步骤一步步操作,避免因人而异产生的工作差异。当工作出现调整时,新晋或新进人员在接触新岗位时,细节性、事务性工作严格按照SOP进行操作,能够很快熟悉岗位,胜任岗位工作。SOP的运行能够保证人员快速融入工作角色,一方面降低公司培训的成本和投入,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主管或资深同事领路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流程程序标准化的产物,SOP将作业程序不断提炼、总结、优化、完善,它是制度和程序的精髓。一套标准的SOP就是企业的基本法则,职员按照SOP的规定来做事,就不会出现重大的失误,也不会发生相互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现失误或者问题,可以马上通过SOP检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解决问题并做出改进。由于SOP运行是不断提炼、优化的过程,它可以在实践中对程序和内容不断做出改善,让相关知识不断地积累和沉淀,成为工作中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行效果。

三、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作用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推广使用,对企业至少有着下列积极作用:

(一)SOP是员工用来上岗培训的教材,是帮助员工发展的有效方法。一份内容清楚的SOP,可以有效地指导其成为一名操作工。

(二)SOP是质量改进的基础。质量改进的PDCA循环,是一个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循环,这个循环的一个基本规则就是要将改进前后的内容、步骤、过程清楚地描述出来,进行分析、比较。

(三)SOP是质量和安全责任事故调查的最根本文件。很多企业和组织,当发生质量和安全事故的时候,首先理所当然地认为就是操作者违规的问题。在一个管理规范的企业,只要操作者按SOP的步骤操作了,就不应该去追究操作者的责任。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的管理者制定的规章、制度、标准更加贴近实际和现场;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的操作者清楚自己的责任。

(四)SOP是先进管理工具应用的基础。许多先进管理工具的应用最终都要体现在SOP上,如6S、生产线平衡、目视化管理、防错原则、拉动方法、看板管理、TPM、快速换线、风险控制等等。

(五)SOP是推进技术转化的基础。企业在实施技术改造、推行新的技术的时候,需要将新的技术理念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内容,这就需要制定SOP来推行。

(六)SOP是定岗定员和工作分析的基础。企业在定岗定员时,要通过SOP来进行工作分析,通过分析岗位工作量的大小来决定岗位应该配备的人数。

(七)SOP是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通过对SOP的逻辑性、系统性分析,可以发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机会。

(八)SOP是发挥员工积极主动性的工具,是授权的基础。管理者在制订SOP的过程中,要征求操作员工的意见;员工在操作SOP的过程中,如果发现SOP不合理,或者可以改善,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企业应该予以鼓励。一份好的SOP,要确定问题一旦出现时的应对方式,防止发现问题时的惊慌失措,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九)SOP是企业文化和执行力的最终体现。如企业奉行“质量第一”,那么在SOP中就要把质量事故、质量隐患的处理方式方法清楚地描述出来,让员工清楚地理解并彻底地执行。如企业文化中把诚信作为企业的价值观,那就可以诚信的一些具体表现方式、内容体现在SOP上,让员工准确地执行。

(十)SOP是员工理解和实施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工具。

四、供电企业现场标准化作业流程

2004年, 国家电网公司印发了《关于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现场标准化指导书编制导则》,全面推进现场标准化作业。

(一)标准化作业流程图

(二)流程节点工作描述

节点1:其依据主要为《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导则》相关内容以及国家电网公司生产运营部下发的各类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范本。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导则》的有关规定。

节点2:工作计划是编制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对象及时间上的要求。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要按照计划所列工作对象及时间要求提前一定的时间编制完成,预留一定的时间进行审核、修订以及本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节点3: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一般由技术员或工作负责人等有经验的人员组织编写,其内容要严格依照《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导则》的有关规定,并结合作业现场实际。

节点4: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完毕应交主管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审核、批准,审批人员要对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内容负责,主要审核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所列工作内容是否全面、工器具准备是否充分、危险点控制是否恰当、安全措施是否完善、所列工作标准是否符合工艺要求等,并在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要求位置签字后交部门主管批准。

节点5:工作负责人要领导作业人员对审核合格的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内容进行学习与培训,使作业人员提前了解并熟练掌握作业内容、操作流程、工艺标准要求、危险点控制及安全措施。

节点6:前期准备包括备品备件、材料、工器具、仪器仪表等,在工作的前一天进行逐项检查、落实。

节点7:工作负责人到达现场后核对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所列内容是否符合现场实际,对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内容的正确性做出判断。

节点8:作为现场作业的核心部分,每位作业人员应严格执行经批准的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包括现场到位人员检查现场达到作业条件后的把关签字、落实现场分工后作业人员确认签字、每进行一分项工作结束后打勾、签字、填写作业结果、总结、评估等。

节点9:对指导书的符合性、可操作性进行评价,对不可操作项、修改项、遗漏项、存在问题做出统计。

节点10:应明确现场标准化作业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全过程的推广应用和监督检查。

节点11:由作业班组的档案管理人员将检查后的作业指导书存档,并保存至同类型的下一检修周期。

节点12:由现场标准化作业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对执行过的作业指导书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提出考核意见。

节点13:根据对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评估情况进行总结、补充完善。

节点14:进一步修订、补充、完善曾经保存过的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电子文档并进行保存。

节点15:手工修改与现场实际不符的部分。

五、供电企业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运用情况

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安全稳定运行,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了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效益,输电线路电压等级和发电装机容量的不断提高,给工农业用电和人民生活需求带来了有力的保证。但与此同时,一、二次电气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革新,现代化检验、检测设备的使用,以及鼓励开展状态检修和综合检修,这些都对标准化作业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供电企业现场作业具有如下特点:(1)点多面广,不易控制;(2)设备、作业多样,难于标准化;(3)停电时间短,人员少,工作量大等。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存在着:(1)过程过于繁杂,编制困难 ;(2)贪大求全,使用大量的纸张,现场不易携带 ;(3)在实际作业环境下缺乏可操作性,影响现场作业的工作效率 ;(4)不易实现作业的全过程管理,难以控制作业指导书的现场实时流转。基于上述情况,供电企业现场作业指导书在现场执行和流转时往往流于形式,存在造假和事后填写现象,对标准化作业现场的推广应用存在着一定的阻力和畏难情绪。

六、持续改进与完善

现场标准化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出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其目的是通过规范现场作业程序和作业人员行为,杜绝现场作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性和提高作业质量,实现对现场作业安全、质量的“可控”、“在控”、“能控”,将安全生产责任制真正细化和落实到每项作业和每一个作业人员,体现安全生产管理由“事后分析”的被动管理模式向“事前管理”和“过程控制”为中心的主动管理模式的转变。系统设计思路:按照SHEQ体系贯标思想,结合电力系统生产实际,以安全生产为目标,以标准化作业为主线,以工序流程优化与控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原有的以作业面为管理单元的粗放管理模式,变为以现场各工序及其流程为质量控制点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

针对检修、运行作业实际情况与作业指导书提炼出四卡(作业前准备卡、工器具材料卡、危险点卡、工序质量卡(巡视卡)),下载到掌上电脑PDA带到现场作业用。现场作业使用PDA,针对四卡进行逐项核对,打勾电子签名,根据设定的工序按照流程步骤进行作业,工序提示质量标准,危险因素。关键工序需第三方签名见证,试验项目嵌入工序操作,有试验项目的工序自动提示。巡视方面采用PDA RFID进行设备定位,可按照巡视线路图进行巡视工作,设备定位成功后,提示该设备的历史缺陷和未消缺陷,自动弹出相应的巡视内容与巡视标准,方便巡视人员的巡视工作,逐项巡视,打勾确认,如有缺陷则从PDA记录新发现缺陷,选择相应的标准缺陷名与缺陷等级,并可手动录入缺陷信息描述(支持全屏手写),辅助拍照和录音记录原始缺陷信息。随时可将现场作业数据回传至服务器,在WEB端可查看相应的作业情况,形成试验报告、缺陷记录等各类作业报告,形成标准化作业的闭环管理,实现了现场作业可控,在控,能控。

作业管理指导意见范文6

摘 要: “互联网+”是一种在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结合政府的“互联网+”战略,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互联网+教学的教学模式,实现互联网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互联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系统平台

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理念。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随后,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政府提出的有关“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为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教育”是值得我们分析和研究的问题。所以,探索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与教学的有效结合已刻不容缓。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已成为当前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毕业生争取优秀工作岗位的重要前提。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的公共课程,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及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但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严重阻碍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与发展。

1.1教学内容与教学设备落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学生所学的知识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毕业后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但有些高校存在计算机资源有限,计算机设备及所学内容落后的问题,学校机房配置落后,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脱节。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较低,降低了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成效。[1]

1.2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大多高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采取的还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或者是多媒体与教学形式的简单相加。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高效、大量地传授系统的教学内容。但该种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师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缺乏对教学信息的适时检测和反馈,无法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2]

1.3教与学工作的脱节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只局限在课堂上,课后辅导时间有限。此种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目标及课件的编写缺少学生参与,造成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同时,教师缺少对学生课程预习的辅导,使学生无法正确把握教材重点。

1.4课堂上的“低头族”现象,影响教学效果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智能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在为大学生活带来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对教学秩序及日常生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只顾着玩手机,无心听讲,出现了“低头族”的现象。长期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影响了教学效果。[3]

因此,怎样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条件结合“互联网+”进行教学,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深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2“互联网+”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办法

在“互联网+”时代下,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做如下改革,辅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

2.1进行教材改革,更新设备资源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需求,各高校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需求,进行自编教材,从教材层面体现出各专业与计算机的联系和具体应用。[4]

另外,高校应增加计算机教学资源的投资,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教学资源。同时,要重视对校内现有计算机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护,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性能,以便能够促进计算机教学的顺利开展。

2.2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

1.创建互联网在线教学系统平台,丰富教学模式

创建基于互联网的全程教学管理系统平台,以课程为主线,建立师生的关联关系,实现对教师教的工作的管理和学生学的过程的全环节管理和衔接,实现教与学的闭环管理。

(1)教师基于网络平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件、课堂作业及补充的知识点,接收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等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教学效果。

(2)学生基于教学平台,了解课程的信息,下载学习资源,在线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计划,并对教师和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3)通过平台,拓展和补充教学资源,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4)通过平台,充分发挥第三方公共社交平台作用,利用即时通讯工具用户基数大、使用快捷等特点,设立特定用户群,教师管理,学生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助机制。

(5)通过平台,建设作业管理系统,基于平台实现作业的管理,全程实现无纸化。

2.创建掌上教学APP,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信息的主流是移动互联化,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著名的移动数据分析机构指出:目前将手机作为首选和唯一上网工具的用户占44%,利用手机获取信息的用户占43%。在高校中,学生更易接受新生事物,这个比例将更高。开发基于手机端的APP应用,充分利用学生容易浪费掉的碎片时间,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参与到日常的学习中来,如在线看视频、听培训、预习功课、回看课堂实况、做作业、课程评价等。通过移动应用,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也可以通过移动APP实现和学生的在线交流。因此,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建设基于手机的移动教学APP应用,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3.采集日常教学数据信息,定制个性化教学模式

通过日常教学及教学平台等多渠道采集学生的的学习及行为信息、教师的教学情况,构建数据模型。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调整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3改革考核方式

大学计算C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的考核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学生的日常表现,日常上机作业,在线考试成绩。通过网络平台,开发在线试题系统,组建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能客观、全面的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结束语

通过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打造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可以实现教学的线上、线下联动,前台、后台的贯通。

只有真正的用互联网思维、方法和手段去改变了我们的教与学,才能谈得上推进了教学现代化。合理地利用网络,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将多元化教学模式运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但有利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和完善,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加强,促使学生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尚红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J] 电子制作 2016.02.01.

[2] 李英杰 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