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范文1

关键词:基础会计;在线开放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一、“基础会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年~2018年)》中要求:“新建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立项建设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0个左右)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00门左右)”;要深化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建设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提升教师应用信息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泛在化职业教育课堂学习新生态,实现信息化教学真正落地。“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其他会计课程必须建立在基础会计的学习之上。基础会计综合了理论、实践、技术、操作等内容,了解和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对我校会计专业2015、2016年毕业生进行的调查反馈,毕业一年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认为“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和与实践工作的关联程度为98%和92%。近年来随着生源素质的下降和学生个体差异的进一步扩大,高职“基础会计”教学中凸显出以下问题:抽象的课堂教学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教材案例不真实、忽略技能训练,使课堂学习不能与实践接轨;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进度和学习基础进行个性化学习;课下无法与教师进行及时提问交流等。因此,建设“基础会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建设和应用“基础会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学组织更加灵活;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基础会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够实现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网络资源可以反复使用,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按照自己的进度听课;通过线下的讨论、提问等形式,及时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建设“基础会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对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理念深度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在线开放课程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线开放课程的理论基础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2005年乔治西蒙斯提出的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学者对在线开放课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2012年之后,关于此类的学术文献明显增多,学者们主要从与在线开放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技术支持、教学质量评价与学分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要求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推动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近年来,依据14号文件,为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各地高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纷纷启动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会计在线课程的建设必然围绕着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但是,随着生源素质的不断下滑,会计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及学习能力也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面对这样的问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高职院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以求提高教学质量,在线课程成为一项重要选择。

三、“基础会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标

“基础会计”开放课程研究目标是:以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依据,建设一个资源共享、高职教育理念突出、实用开放的基础会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从而实现在线课程的随时可学、处处可学,实现学生不同起点的系统化、个性化学习的目标。在线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典型、丰富、实践性强校企深度合作,通过将高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和行业企业相关典型案例的结合,将基本理论的共性和实践内容的个性结合起来,突出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实践性。(二)共享、开放、实用建设完善的在线开放课程,突出共享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在资源内容的选择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调研学生、企业专家、教师的学习需求。最终实现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使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不同起点的系统化、个性化学习。(三)持续更新统筹安排,建立长远规划,根据会计专业和行业的发展,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更新的持续性和常态化,确保资源内容能及时反映行业的发展情况

四、“基础会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内容

笔者借鉴现有国内外开放课程建设成果,尤其是已建成的国家级和省级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基础会计”开放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在线开放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学时的安排、在线课程的设计、实践教学组织和考核与评价设计。其中包括如下重点工作:一是,针对课程重难点打造微课视频。二是,针对90后学生特点,制作FALSE动画和交互游戏,将课程知识融入其中,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做好实训中的过程性管理,增强师生互动,完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四是,在课程中融入趣味性、深度性、真实性的企业案例。五是,根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资源编写配套“一体化”基础会计教材。五、结语建设基础会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与现有课程资源平台相比具有如下特色和创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学组织更加灵活;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基础会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够实现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网络资源可以反复使用,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按照自己的进度听课,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问题;通过线下的讨论、提问等形式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国巧.基于“试-学-做”模式的“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1).

[2]吴宏远.高职会计专业在线课程建设探究——基于翻转课堂的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J].职教通讯,2017(06).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范文2

关键词: 美国开放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策略 建设做法

一、引言

开放教育资源始于2001年,对全球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网络获取高质学习资源已成为当前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免费使用优秀教育资源已成急需。近年来美国网络共享课程资源风起云涌,以开放共享为宗旨的开放课程将是推动全球教育资源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我国网络公开课资源建设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本文分析美国大型公开在线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和开放课程(OCW,Open Course Ware)的先进理念,结合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相关文件,并以我院建成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数控编程与零件加工》为例,探索一套具有可行性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与做法。

二、美国开放课程的先进建设思路及成功经验

1.美国的开放课程的起源

将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观点早在2001年在美国就已出现,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MIT OCW)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大型公开在线课程(MOOC)起步最早,取得巨大成功,并积累丰富的建设思路和成果。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MITOCW”项目,将学院所有课程面向大众免费开放,2005年,开放课程联盟成立,包括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协会在内的20个学校和机构展开合作,以传播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宗旨。目前全球已有200多家机构和学校加入,该联盟将巨大的教育资源译成不同语言。在应用与推广时,需要遵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也就是在使用时相关素材时需要注明取自何处,并且仅能用于教育和研究之用,不能用于商业目的。

2.MITOCW项目的先进思路

麻省理工学院最早进行开放课程,并影响世界开放课程的发展,其推出的MITOCW项目积累了优秀的经验和思路,特点如下:

(1)信息量大,学习人群广。目前麻省理工学院已将2000余门课程相关资源开放,不仅包括授课动画、视频、音频,还包括各种文本教材资源。学习者遍及全世界,据访问记录,有56%来自美国之外的国家地区,其中学生占45%,教师占9%,其他占42%。

(2)课程检索方便。在MITOCW网站上,可非常方便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课程主题或编号及开设课程的单位等多种搜索方式查找。

(3)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者可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获取资源。不仅可以在线通过网页学习,而且可以用iTunes U客户端访问学习;学习者还可以下载相关素材通过其他设备随时随地地学习;除了自学外,也可通过网站和其他学习者交流。

(4)为在职教师服务。项目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可极大地方便教师备课,教师可将其充实到教学中,同时也可将该项目推广给更多的学习者,MITOCW也提供给广大教师合适的教学软件工具。

三、原国家精品课程的成功与不足

教育部启动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十年不断建设,形成国家、省、校三级资源体系,众多学校制作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使学习者可得到非常多的各类网络资源,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免费共享教学资源的热潮,奠定我国开放课程的坚实基础,给学习者尤其是广大教师提供诸多资源,众多精品课程都详尽展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精品课程网站都由各学校自行建立,普遍网站技术落后、资源共享性差、资源交互性差,且各个学校的精品课网站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评审为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为成功申报而迎合评审指标,主要以展示课程建设团队的实力与成果,忽略最核心的资源建设,并且申报成功后便不再更新与使用,资源针对性差、网站利用率不高是通病。国家并未给精品课资源建设给出统一标准和规范,造成精品课程网站资源五花八门,甚至仅仅是一堆word类型的文档的罗列。对于视频类资源,多数是课程授课的课堂实录,时间长,针对性差。

通过现实情况分析还可发现,美国先进开放课程理念为:主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构建开放资源,我国的精品课程基本上做成面向教师展示教学理念的平台,面向学习者的有效资源非常少。

四、美国开放课程观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与做法

针对原精品课的弊端,2012年国家开始持续大力开展将原精品课程升级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同时新建一大批新精品资源共享课,不是对精品课程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它的完善与改良。笔者所在学院响应国家号召,在2012年大力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数控编程与零件加工》课程,并于2013年在爱课程网全面开放。

1.主要建设策略

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其与原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继承关系,做好衔接,充分利用原精品的建设成果,避免资源浪费;根据时展需要在原精品课程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尤其要充分领会并渗透目前广受欢迎的美国MOOC建设理念,应力求多建设一些利于实现学习者和课程(或主讲教师)间互动的有益素材元素。

2.资源类型的选取

在原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完整教学过程最急需的部分,包括关键性视频、动画、考核内容、文本、教案、作业等,最主要的是为学习者服务的视频、动画和文本。各类素材不仅要实现系统化,更要实现资源的“碎片化”,将各资源设置关键词,有利于学习者搜索。

3.教学视频制作经验

(1)时长。教学视频应小巧精炼,不是课堂教学实录,而是经过精心编排提炼的微视频,可借鉴目前广为流行的微课视频,笔者认为时长应根据不同门类及特点的课程进行灵活确定,但不宜超过半小时。

(2)视频编辑。如课程团队教师中有擅长视频编辑的人员,建议视频拍摄与编辑自行完成,对于工科类等较为专业的课程,不建议委托专业公司完成,因为专业公司往往无法与课程要求达到完美融合,比如对于数控现场加工中的取景侧重点不能良好捕捉等。

(3)字幕。对于操作演示类视频,强烈建议添加关键提示性字幕,在不同阶段要加入关键字幕帧。

(4)视频格式。应将拍摄编辑的视频转为规定格式文件,转换中要注意码流大小。

五、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一直让一种一切为了学习者便利搜索便利学习的理念贯穿始终,尽可能地建设更多系统性但“碎片化”的资源,让学习者不论何时何地用何种设备登录网站学习,都非常方便且“开网有益”。

参考文献:

[1]MIT.MIT OCW help[EB/OL].[2008-09-10].

[2]王海梅.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范文3

自2001年MIT宣布将课程免费放到网上起,世界掀起了在线课程建设热潮。2011年经过10年的建设,MIT共2000门课程,超过1亿人次的访问量。2009年,哈佛大学推出高质高清课程“公正”新一轮的视频开放课程建设热潮在世界范围内推开,包括耶鲁大学在内的世界顶尖大学开始投入巨资建设视频课程。我国教育部自2011年开始建设视频公开课及精品资源共享课。

上海交通大学(下文简称:交大)自2006年开始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同时也推出了自己的视频课程平台“南洋学堂”。2014年,交大将继续推出基于MOOCs的大规模在线学习平台。“南洋学堂”从上海交通大学“课程中心”挖掘出很多优秀的课程,已经有140多门课程上线。2013年5月,“南洋学堂”遴选最优秀的课程由大师领衔授课,现已200门;通过移动平台(手机及平板电脑)、电视、网络等媒介,网址 http:// ;课程内容覆盖了我校致远学院、密西根学院、巴黎高科、名家名课、名家讲堂等多个创新人才培养专题。2013年7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加盟Coursera平台。2013年10月24日正式加盟Cousera, 首批2门课程12月1日开课,目前有6门课程上线,6门课开课,选课人数超过7万人次,学习率超80%。除了加盟国外的平台,交大更注重建设自己的平台,我们开始建设“好大学在线平台”,希望让所有的人都能上最好的大学。我们课程的特色是所有课程都可以进到校园,我们第一批课程有700多位同学拿到学分。

二、上海交通大学慕课建设战略措施

1.课程建设

我们邀请校内高水平教授参与慕课课程建设;从历年的在线课程中遴选课程进行建设;积极推进院系主导的课程建设模式;有组织地建设优势专业学科课程;建设系列专业课程,在线二专课程。我们课程建设的门数多,2013年完成4门慕课课程;2014年完成30门慕课课程建设;2015年将完成50门课程。同时我们还储备了两百多门后备的慕课课程。

2.平台建设

我们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是:自主知识产权,稳定的研发团队;平台存储、流量、网站并发保障;基于知识图谱的课程设计模式;平台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寻求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合作伙伴,所以我们选择了百度作为“好大学在线”建设的合作伙伴。“好大学在线”V2.0建设: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

3.课程推广

(1)国际合作:课程输入及输出学生交流

我校与Coursera探讨战略合作引入课程;与FutrueLearn合作推进学生交流交换;与澳大利亚蒙娜士大学合作推进课程交换;与香港高校合作引进推介课程、技术平台;与新竹交通大学合作推出eWant平台等等。探索基于慕课的国际合作模式:暑期学校引入外国留学生计划。

(2)平台合作:课程共享,课程推介

我们与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东西部高校联盟等进行合作。

(3)高校合作:跨校慕课共建共享

我校与上海西南片的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进行课程共建;与其他地区: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兰州大学等进行课程建设。同时我校与新竹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进行课程共享共建。

(4)教师合作:师资培训

Coursera Andrew为我校教师进行慕课建设培训;西南片进行师资慕课建设培训;Coursera区域研讨会培训;国际教育学院专题培训;2014年慕课推进办为外校提供培训,超过1000人次。

4.教学研究

我们在学校里进行了教学规律研究、慕课大数据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等尝试。

三、从传统课堂中来,再回到课堂中去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范文4

关键词 慕课 教师 课程评价

1 慕课的形成

2008年慕课问世。慕课的全称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基本理念是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高品质、大规模、多样化的在线课程。“慕课”课程的开放性、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吸引了众多的学生注册。2012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三大慕课平台相继崛起:斯坦福大学创办的“勇敢之城”Udacity”和课程时代”Coursera、哈佛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联手创办的“教育在线”edX。2012年被冠以“慕课元年”之称。

“慕课”也非横空出世,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的逐步成熟。最初,针对教育教学出现的一些零散的、片段式的教学视频,学者将其称为“微视频”。在此基础上,视频的教学内容逐渐变得集中化,每一个视频主要针对单个核心知识点展开,演化为“微讲座”形式。随着高等院校对在线课程的重视和推广,微课受到高校教师的追捧。与微视频、微讲座不同的是,微课具有完整的教学环节。微课综合运用语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优化知识点的讲授方式、提高在线学习的效果。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微课逐步成熟并发展成为慕课。慕课在微课的基础上发生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教学的交互式环节。学生能够通过慕课平台参与课程测试、实现在线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获得相应的评分。由此可以看出,慕课是在微课的基础上,扩展了在线测试和在线讨论等环节而形成的创新性的在线教学资源。

2 教师在慕课建设中作用及应关注的问题

2.1 教师在慕课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慕课铺天盖地袭来,“慕课”类的声音不绝于耳。有学者提出慕课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部分学者质疑慕课开放性的特征,会引起普通类高校的学生纷纷通过慕课平台享用名校的课程资源,导致普通高校的教师无所适从。甚至有学者担心慕课会冲击传统教育,导致高等院校关门。

但是,现实的情况表明,慕课的广泛推V和应用将无法取代高等院校的传统教育。慕课课程无法撼动高校教师的地位,相反,对于推广慕课的高等院校而言,教师在慕课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一门慕课课程的制作和上线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离不开讲授教师精心的设计,还要求教师在课程上线后密切关注注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在慕课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教师在慕课建设中应关注的问题

当高等院校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积极推进“慕课”建设的趋势下,高校教师应当如何定位,教师在慕课建设中应关注哪些问题呢?

首先,重视课程设计的系统性。慕课课程视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短小精炼。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要将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展示给学生,这对于讲授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时间较为零散,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对核心知识点进行合理切分,课程与课程的设计要注意衔接,强化课程之间的逻辑性,保障课程整体设计的系统性,便于学生在课程学习后能够将分散的微小课程构建成系统性的知识框架。

其次,细致考量测试题的设置。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教师在慕课课程的进行过程中穿插检测题。一类是前测题,即检测学员是否掌握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具备学习当前课程的基础知识;另一类是后测题,主要测试学员对当前视频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如果学生没有达到相应的分值,则无法通过测试。对于未通过捡测题的学员,则要求学生重新学习视频内容或巩固相关知识并重新进行测试。那么,在这一环节中,对测试题的选择和分值的设置需要授课教师细致考量和把握。

另外,注意教学模式的转变。现代的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慕课的课程设计中也要秉承这一教育理念。在课程的讲授中要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讲授中重视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

3 发挥教师在慕课建设中作用的措施

3.1 增强团队意识,共建慕课课程

慕课课程的建设是慕课课程负责人与课程参与人共同的责任。慕课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团队合作,是多个老师通力合作的结晶。慕课的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课程的设计、课程的讲授、视频的录制以及课程建设总体进程的把控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一门慕课课程的顺利完成需要参与人员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发挥比较优势。团队中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着力把控教学设计和课程的系统性;青年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学习机会,做好辅教学工作,辅助有经验的教师完成课件制作、测试题选择等基础性工作。经费较为紧张的慕课建设团队可以选择“录屏”方式完成慕课制作,此时具有良好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应当重点承担教学设计中的技术性类工作,例如课件中的动漫效果制作、交互式环节制作等环节。经费相对充裕的慕课建设团队可以请专业的视频录制公司等辅助视频录制,由于录制公司对课程本身不了解,因此课程设计中的部分技术性设计仍然需要团队中的教师辅助完成。

3.2 高等院校加大慕课建设经费投入

慕课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例如课程视频录制、课程制作费用、教师团队各项劳务支出等。为鼓励教师参与慕课建设,推进教学改革,高等院校对投身慕课建设的教师团队给予经费了支持。然而,与慕课建设的高投入相比,高等院校的经费支持稍显不足。因此,慕课前期工作扎实,后期制作因经费不足草草结束等现象频频出现。这严重影响了慕课课程质量。

慕课建设是一个工程类项目,凝聚了教师团队的心血,也是提升高校院校声誉的有效途径。因此,高等院校应加大慕课课程建设经费投入,保障在建的慕课得以高质量的完成。

3.3 强化慕课建设评价,保障慕课课程质量

慕课课程是否受欢迎、慕课建设是否有成效,这是推广慕课建设的高等院校十分关注的问题。课程评价是衡量慕课建设效果、激励教师高质量完成慕课建设有力的外部手段之一。因此,推广慕课建设的高等院校应当构建慕课建设评价体系,做好慕课课程建设验收工作,追踪课程上线后的反馈。

慕课课程的评价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注册学生在学习每一个视频后进行留言或评分,也可以是学生在W习整个课程后综合打分,还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供学生评价。慕课是信息技术和课程讲授的综合产物。因此,评价的指标应该包括对慕课所依托平台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两方面。其中,慕课平台的评价可以从平台的学习环境、平台的素材资料等方面入手;课程本身的评价应该从课程设计、课程的视频制作情况,学生的注册和学习情况、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等多方面着手。

课程评价既是对教师设计和制作慕课情况的有力监督,也是对教师工作的认定,有助于慕课课程质量的把控。

3.4 鼓励教师参与“慕课”相关培训

与传统教学相比,慕课的课程设计形式较为多样化,并且慕课建设中需要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例如视频中的动漫设计、语音合成,课程中设计的交互式测试等。虽然承担慕课讲授的多为经验丰富的教师,但是在摄像机前完成课程录制,教师难免会紧张。

目前,“慕课”类培训层出不群,涉及面较广。例如,慕课课程含义和特点类的讲座培训、慕课建设的软件应用培训等等。此类培训有助于教师系统了解慕课与其他类在线课程如微课、翻转课堂等的区别,能够帮助教师认识慕课的含义和特征,有利于教师学习和掌握慕课建设方法和相关软件的使用。这对于教师参与慕课建设以及建成高质量慕课具有非常突出的帮助。因此,高等院校应积极鼓励有意愿参与慕课建设和正在承担慕课建设的教师参与“慕课课程建设”相关培训。

参考文献

[1] 李洁.慕课推动我国科学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确立[J].教育观察,2015(19):6-7.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范文5

教育部2012年3月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5月教育部又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旨在引导各高校借力“慕课”,开展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高等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发展现状

中国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大学物理课程CAI课件与试题库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雏形;随后,为保证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能够满足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的需要,进入系统性开发阶段,即第二发展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4A系统为基础,将课程的制作与系统开发相结合,进入网络化初探阶段,即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的第三阶段;在课程建设、系统支撑、网络技术三方面基础条件基本形成后,逐步进入以国家精品课为导向,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规模化建设阶段,即第四阶段;第五阶段是以“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1-2],MOOC)为代表的在线课程开放化进程的加速阶段。

近年来,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在教育部、财政部和知名高校、出版单位、网络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取得长足发展。2003年,以国家精品开放课建设项目为领军[3],以“爱课程”网为代表,形成相当规模的知名教授力学授课视频资料集,实现了教育部、财政部 “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建设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目标。2011年力学上线课程8门,占总上线课程门数的0.81%;2013年力学上线课程28门,占总上线课程门数的1.02%;2014年力学上线课程6门,占总上线课程门数的0.39%。

随后,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不仅仅只限于视频资料的形式,在教育部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共同推动下,还制作了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教研室编写的《理论力学》教材为原型的电子教材,使用者可以用iPad、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学习,应用网络可以进行简单的互动和问答,对传统的纸质教材形成冲击。但是必须承认电子教材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内容还停留在对原版教材“简单搬家”的阶段,今后还应考虑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增强教材的创新性和趣味性。

2013年,被称为“中国MOOC元年”,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超星集团等单位牵头,建设大规模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如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超星慕课、智慧树等。慕课不等于简单的课程视频制作,还包括习题、在线答疑、测验、邮件往来等内容,使平?_更趋模块化、个性化和人性化。

未来,高校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应朝着开放课程群的方向发展,协同创新、集成创新是实现课程共建、课程联盟、课程分享的有效手段。在线开放课程群可以是联合多所高校同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的名师团队完成的课程平台,也可以是同一所高校一个专业核心课程的集合。单一一门课程可以看成是课程群的子课程、子模块。在线开放课程群能够较好地体现在线开放课程的集合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二、 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构建

(一)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构建的模式

目前,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构建模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使用购买已经制作成形的模板,根据使用需求自主上传教学内容,形成个性化力学在线开放教学平台。此模式优点是省时、省力,平台可以快速搭建成形,但是不利于平台的创新发展,教学团队的研发能力得不到提升。另一种是使用单位自主研发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发挥教学团队的创新能力,相对第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更费时、费力,但是可以提高团队的网络技术与平台构建的水平,有利于日后不断完善课程平台。第一种模式的平台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助推下已经成形,第二种模式的平台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河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著名高校参与制作,并已基本完成,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已开始使用。

(二)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模块的构建

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大致包括课程模块、习题库模块、互动模块、章节测验与成绩管理模块、虚拟现实实验模块等5个模块。课程模块包括:上线课程、教学课件、重点难点讲解视(音)频、若干应用案例、拓展阅读资料(力学发展史、力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相关资料)、双语版教学资料、动画库、图片库等内容。习题库模块包含大量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练习题,并附详细的习题解答,供使用者强化、巩固课程内容,习题和解答均可以下载、输出打印。互动模块可以实现使用者与教师的互动,如使用者在线提问、教师在线答疑、邮件交流等。也可以实现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如一对一交流和群体交流等。章节测验与成绩管理模块的设置有两个目的,一是可以掌握使用者的学习情况,并督促使用者跟上课程进度;二是具有系统自动评分功能。模块中每一讲的测验题题型为选择题,使用者将答案在线提交,系统自动评分,大大节省了教师的评分时间,系统客观记录使用者平时学习情况,此成绩可以按比例计入期末成绩中。力学课程是基于实验的专业基础课,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离不开实验教学,所以虚拟现实实验模块的设置必不可少。虚拟现实实验模块利用3DMAX软件制作三维模型,通过LightingMap烘焙,最后在VRP中完成动作、事件、场景三要素的交互设置,可以给人带来一种与真实实验室操作相类似的体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力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开放式。对于验证性实验和一些大型实验仪器,比如液压式万能试验机、扭转试验机、电阻应变仪等,学生在使用仪器之前,可以在虚拟现实操作平台上进行练习,熟悉仪器操作流程及实验步骤,避免造成操作不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4]。

三、 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的资源配置

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需要三方面资源,即人力、物力和财力,三者缺一不可。人力方面,主要是指具有扎实的力学专业知识和利用软件制作视频的能力、掌握网络技术的综合性教师资源。同时,还应具有对在线开放课程制作的热情和兴趣,因为制作一门在线开放课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辛苦的工作,制作者应具有不怕辛苦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决心。以录制一节在线开放课程为例,从录制到最后的视频上传完成,大约需要5天的时间,而且录制过程中为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是不能走动的,这是对教师体力的极大考验。物力方面,录制在线开放课程需要灯光、高品质摄像机、随身麦克、大内存高配置电脑、提词器、小教室等,应有相当资金的支持。资金方面,一是可申请教学研究课题,获取课题费的资助;二是与出版单位合作,拥有作品的知识产权,通过成果获利获得支持资金。

四、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利与弊

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是平台使用者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自由、自主地进行学习;二是教?W资源开放、共享,可以反复利用,不仅为想重复学习的使用者提供方便,如考研、考博、参加竞赛的学生,同时可以推进全国教学资源的均衡发展;三是可以将教师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科研、教研;四是在线开放课程中的教师授课视频可以客观记录教师授课请况,授课教师可以有机会站在听课者的角度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五是在线课程、电子版教材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教材节约纸张,更环保,符合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弊端,一是利用平台学习,需要使用者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和自控性,实践证明,使用者的学习经常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二是不易控制学习者的使用进度;三是授课过程中的互动行为完全丧失,只能通过在线答疑、邮件往来的方式提供课后互动;四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者长时间使用移动终端会造成眼睛疲劳,可能导致使用者近视或加重近视。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范文6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信息技术;翻转课堂

作为医学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生物化学》具有学科前沿性强、课程内容庞杂、概念抽象不易理解等特点,历来是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生物化学与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日益深入,融合范围也更加广泛,网络课程层出不穷[1-5]。如何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采用符合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教学模式,支持在线开放课程上线运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医学院校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013年起,按照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目标,教务部门牵头组织建成了网络课程中心,专门用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教学。依托课程中心,《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团队于2014年筹建网络课程,实施网络课程教学,课程建设效果得到教师、督学和学生的积极评价,对于今后其他网络课程的开发和上线具有借鉴价值。

一、网络课程构建思路

网络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依托学校教育信息化网络硬件,开发建设网络课程中心(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进而面向广大师生,将传统课程上线予以开放,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这与慕课(MOOCs)的开发过程极为相似。因此,《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团队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全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推行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共享教学资源,从而有效改善学习环境,提高《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网站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的一个互动平台,便于师生之间在线远程交流和沟通。同时该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不仅有兴趣接受知识,更能够主动学习,适应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的转变,拓展学生“第二课堂”自学空间,增强自主学习能力[6]。因此,《生物化学》网络课程构建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结合近年来这门课程传统大班教学的既有经验和教学成果,在网络互联条件下将其转变为网络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给学生。在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网络课程中的一些案例和问题引导,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早期临床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网络课程组成要素

为《生物化学》网络课程提供依托的网络课程中心,是学校近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网络课程中心展示系统的设置简明易懂,便于教师操作和日常维护,更有助于学生在任何时间进入该网络课程平台进行线上学习。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生物化学》课程网站内容设计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课程简介、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资源、教学录像和互动栏目。

(一)课程简介

简要介绍本门课程的起源、历史沿革及主要内容,开课前向学生说明教材各章节的理论和实验学时,使学生进入课程网站后,能够预先了解本学科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简介

主要包括本学科带头人、负责人以及专任教师的姓名、年龄、学历、职称、工作经历和业绩成果等,使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师队伍的总体情况和业绩成果有所了解。

(三)教学大纲

依据课程特点和网络教学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对课程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教学形式及课程教学内容作详细说明,使学生对课程学习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四)教学资源

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电子教案、试题库、教学课件、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课堂教学方案等[7-8]。电子教案和课堂教学方案展示的是教师每个章节的授课思路、教学方法及教学要求,使学生明确本门课程主讲教师的授课方案和学习要求,利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学习,达到线上自主学习的目的。学生可通过课程中心提供的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自选与本门课程有关的参考书籍,了解本门课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科研究热点。在全面分析教材和授课对象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将所有授课内容整合,应用规范化的模板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式在线开放的学习环境。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为核心建立标准化试题库。试题类型包括传统题型,如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等,还融入以病例分析为主的讨论思考题,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适当穿插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在题干上加以标注,增加试题库的复习针对性和实用性。试题库涵盖《生物化学》课程考查范围内的所有知识点。试题难度、题型和题量的分布与教学内容结构一致,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并附有标准答案和参考题解,能够满足测试目标的要求。

(五)教学录像

教学录像能够直观反映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录像质量直接关系到医学院校网络课程教学水平。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录像按照教学章节录制。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程,将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录制成教学视频短片,每段视频短片的时间不超过10min,利于学生课后或课前自主学习,不易产生学习疲劳和厌烦,也便于教师制作精品课程短片并上线运行。

(六)互动栏目

互动栏目是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搭建的交流互动平台。在课程主页设置“论坛”“答疑”“问卷调查”等板块,教师可以定期在论坛上思考题和作业。学生可在论坛上自由发表学术观点,便于课后思考讨论。教师还可通过与学生互动讨论、辅导答疑,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形成学习结论。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病例,也可拿到论坛中集体讨论,从而打破了教学时空的限制,提高了传统课堂大班教学所无法达到的灵活性。

(七)教学方法

由于前期在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过问题中心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改革试点,本次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融入问题引导式教学元素[9-10]。具体做法为:引入与本门课程相关的病例,设置一些常见的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同时辅助原创视频、动画、图片,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网络教学环境。

(八)考试评价

学生根据有关章节内容,通过课程中心的试题库和在线测试系统,评估课程阶段性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试题库还包含标准化试卷20余套,组织学生在课程全部结束后,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测试,学生提交答案之后,均由计算机即时显示标准答案和个人测试成绩。

四、课程建设实施过程

生物化学网络课程建成并经过测试上线运行后,分别在佳木斯大学2013级和2014级临床卓越医师班进行教学试点。采用传统课堂大班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线上自主学习

丰富和完善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学生可借助该课程平台提供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了解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把握课程的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通过开放展示教师的授课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和教学动画,有助于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提交到课程平台的“论坛”区,与教师进行在线讨论和交流。课前预习结束后,学生还可将所有问题汇总提交至课堂上,与其同伴和教师作进一步的讨论。

(二)线下大班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线上预习时产生的疑问,结合每章节教学内容,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传统大班课堂上开展线下教学,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且根据需要邀请有关学科专家赴课堂参与师生互动环节。线下教学要求教师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提出的各类问题,此过程近似于“翻转课堂”教学[11]。

(三)课后辅导答疑

学生通过课程平台提供的测试题检测学习效果,也可通过线上教学视频对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科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还可在“讨论区”进行师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后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总结,在线辅导答疑,纠正认识误区,并向学生提出反馈和改进意见,为下一轮课程学习做好经验积累和准备。

五、课程建设成效

《生物化学》网络课程平台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建设任务,课程网络资源每学年都要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通过在2013级和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师班的教学应用,网络课程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一)构建线上线下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以“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为基本框架,辅以课后辅导答疑。通过图形、动画、视频展示等方式,将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内容直观、形象地加以表达,使学科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动态化,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可在任一时间和地点在线学习,打破了传统大班教学的时空限制。线上学习时间可由学生自由支配,自主掌控学习进度,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符合在线、开放、绿色、共享的教学理念。

(二)实行人机交互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网络课程将传统大班课堂教学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互联互通的人机交互方式,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到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所在。网络课程的构建符合自主学习要求和规律,可有效地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丰富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借助网络课程平台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线上学习、预习和讨论,使全部学习过程更加自主化。

(三)增进师生线上线下交流互动,提高医学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