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制度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概述范文1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改读”

笔者曾经在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的论著《谈读写》中读到过这么两句话:“书是应该读的,有的书还是应该熟读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能真正理解,而这是要有人指点的。读书对于写作是有帮助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这也是要有人指点的。”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这两句话对于我们语文教学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因为读书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需要得到教师指点的。那么教师该怎样“指点”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使学生“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呢?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而我想结合中职语文教学谈的是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和词汇时可以用到的“改读”艺术。

说到“改读”,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改读”原文岂不是误人子弟吗?其实这里我要谈的“改读”它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范读课文时有选择地对原文加以增删、换词、移位,然后让学生将之和原文进行比较鉴别,悟出课文中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当巧妙之处。

“改读”的具体形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

漏读

在朗读时故意漏掉一些能起到修饰、限制作用的定语、状语,或者是一些句子、段落。通过与原文的比较,领会到语言使用应力求准确、严密。

例如在读《荷塘月色》第3段中“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一句时,可以把“好像”和“像”两个词语漏掉。这句话本来要表现的是在这幽僻、寂静的小路上,作者好像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但实际上始终不可能真正摆脱愁思的意思。而一旦去掉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相反了,不合文意。通过比较,不难体会原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种方法还特别适合讲授说明文时用。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读的时候,老师可以故意漏掉“大多数”三个字,则“成熟荔枝的颜色”范围明显地由“大多数”变成了“全部”。而诏安后港荔枝就是典型的青壳荔枝品种。这种品种的荔枝我们每年五月底到六月可以很容易地在周围的水果店里买到,学生也都比较熟悉。老师改读后学生马上就能发现其不准确、不严密。

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的“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一句。如果我们在朗读时漏掉“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这一部分,同学们就会想,作为一个革命导师,难道当敌人的攻击损害到了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时,他也不给予答复吗?通过和原文的比较,更容易对马克思作出准确评价。

增读

在朗读时故意在原文表意已经很清楚的基础上增添内容,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语言简洁干脆的重要性。

还举《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句子为例――“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果我们将它改读为“荔枝有大有小,通常是小的直径三厘米左右,大的直径四厘米左右;从重量上看,小的重十多克,大的重二十多克”,从内容上看未改变原文的意思,但明显地就觉得拖沓、罗嗦、别扭,不如原文简洁干脆。

再比如这篇课文中的另一个句子“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我们可以对它作这样的改动“荔枝的核就是荔枝的种子,它的形状是长圆形,触摸表面感觉光滑,颜色看起来是棕褐色的”。所起到的作用和上面一个例子是一样的。

移位

朗读中故意改变相连的几个词语或句子的前后顺序,通过比较来理解语言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逻辑性。

《讲讲实事求是》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其中“忘记、抛弃、反对”是对待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的三种不同态度,按照其程度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如果老师在范读时将这三个词的顺序改读为“反对、忘记甚至抛弃”,则完全打乱了其内在的逻辑性。学生通过将之与原文的比较就可以理解在组织语言时必须考虑合理性与逻辑性问题。

换词

朗读过程中故意用其他的词语代替原文中的词语,比较后可以发现即使意思没有变,但表达效果可能会相差很远。

例如我们把《阿Q正传》中的“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换成“据喜欢打听消息的打探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很明显换了词语的句子失去了表现未庄人急于了解船的底细,削尖了脑袋到处打听消息,但又怕船上人察觉的形象性的效果。

这篇小说中的另外一个句子“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看见的人大嚷说”。“大嚷”形象地刻画了未庄的村民们异常惊讶的样子。读的时候可以把“大嚷”换成“大声”,则失去了原文的形象性。

换句式

朗读时在不改变原义的基础上,对某些句式加以改变,借此掌握不同句式的不同表达效果。

例如:《把栏杆拍遍》中“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假如我们将它改为“没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表达的意思一点没变,但语气却明显减弱了。

教育制度概述范文2

本文从分析目前钢结构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了开展基于职业资格证制度下教学改革的意义与目标,着重研究了钢结构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并分析了三种比较可行的措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学生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学校需要积极的进行教育改革。学校可设立一些能够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专业课,如工程设计、软件应用等。

1 简述开展基于职业资格证制度下的教学改革

1.1 钢结构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钢结构专业属于实践性专业,学生在学习钢结构相关知识后,会在实际工程生产中得到实际应用。然而,很多高校的钢结构专业教学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重视对学生的理论培养而忽视了其实际操作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之后空有文凭,在实际生产中却因没有工作能力而无法参与生产,企业还需要1-2年的时间对毕业生进行再培养,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可见,钢结构专业学生“高素质、低能力”的问题十分突出。从钢结构专业教学时间上来看,很多高校都开展了为期2-3年的基础理论教学和为期1-2年的专业科目教学,从时间配比上来看,高校教学明显偏重基础教学而轻视了专业性教学,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学习本专业相关内容,使得学生缺乏相关知识,毕业后在实际生产中力不从心。在从教学内容来讲,95%以上的院校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即进行“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而很少有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学,即便有,也仅有1-2周的实践课程,且在实践课堂上,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干什么,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很难提起学习兴趣。

1.2 开展基于职业资格证制度下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直以来,我们的刚钢结构教学都停留在“重基础、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阶段,学生所能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而学校也很难考察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关技能,只能通过期中、期末的笔试答题来考察学生,学生靠突击学习、死记硬背来应付,这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国家提出了基于职业资格证制度的教学改革[1],即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所进修的专业来申请职业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考核,当学生认为自己具备相关专业能力之后,就可以进行证书申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落实对学校、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建立基于职业资格证制度的教育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该模式下,学生能够自觉、自主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身的专业能力达到资格认证的要求,这解决了学生“被动式”学习的问题,也为高校的教学拓展了新的方向。而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可以有效的避免以往人才市场鱼龙混杂的问题。

1.3 开展基于职业资格证制度下教学改革的目标

职业资格证制度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高校也应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来最大化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高校落实职业资格证制度,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达到以下要求:让学生熟练掌握结构设计、结构分析、工程设计、结构改进等在工程中能够实际应用的能力,并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钢结构改进化设计;其次,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问题,让学生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动态,让其能够在毕业前就对本行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以便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培养学生软件操作能力,刚结构专业所应用到的工程软件种类众多,类似CAD/CAE、SAP2000等简单易用的软件学生要做到熟练掌握,而一些大型工程软件要做的会看、会用。

2 简述基于职业资格证制度下钢结构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拓展教学内容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它以培养生产单位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钢结构专门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2]。而在该种教学模式下,高校需要考虑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传统的钢结构教学以力学分析、结构分析、数据处理等科目为主题结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难以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而钢结构职业资格证书的大纲对模型分析、软件操作、工程设计等应用性科目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方面需要考虑拓展教学内容,增加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切实的提高学生的水平。

2.2 建立钢结构教学实训基地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旨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钢结构教学内容复杂,教学难度较大,仅凭课堂授课,学生难以获得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时,就要考虑通过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钢结构专业属于工程类专业,其教学内容较多,对实习条件的要求高于一般的专业,一般的高校难以为学生准备足够的实习条件,故落实实践性教学的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可考虑与周边优秀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双方建立一个综合化的教学实训基地。学校方可以提供科研力量,为企业方的科研提供技术支持;而企业方可提供资金与人员支持。双方建设实训基地之后,学生可利用该基地进行长期的专业实习,与一线工作人员交流经验,使学生能够提前了解本行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2.3 学校设立基于职业资格证的毕业门槛

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一个人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等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据。而高职学历证书是一个人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的凭证。为了能够确保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3],学校应该设立基于职业资格证的毕业门槛,即学生在校期间若能获得钢结构职业资格证书,那么在学生毕业时,学校会优先推荐该学生。或者学校可规定只有学生在获得钢结构职业资格证书之后才能获准毕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确立能够明确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的地方并进行改进,因此,学校设立基于职业资格证的毕业门槛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对于学校的长期发展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教育制度概述范文3

关键词:两汉;童蒙教育;述评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22-02

“”结束以来,两汉蒙学教育研究成果卓著,不仅形成了研究的热点,而且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分专著和论文两方面论述,专著方面又分综合著作、教育制度、教育史料、专题研究等部分。论文方面分蒙学教育内容、方法,识字教材和私学教育。

一、专著类

综合性研究方面,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以下省去“年”)、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等以“中国教育史”命名的十多部。这些著作都对两汉的文教政策、学校制度、官学和私学,作了程度不同的叙述,对两汉蒙学教育的研究有很多借鉴。值得注意的是肖川、何雪艳《中国秦汉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是论述两汉教育史的专著,其中两汉私学和蒙学教育的内容值得参考。

教育制度研究方面,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以儒家经学教育制度为主来介绍汉代教育制度,对汉代私学的恢复与发展、办学形式、教学内容、蒙学和蒙养教材、家庭教育等都作了较为详尽地论述。郭齐家《中国古代学校》(商务印书馆,1998)对汉代学校的发展作了介绍。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是目前对汉代学制问题研究较为深入的著作,该书详细地考察了汉代官学与私学的产生、发展乃至演变过程,分析了学校的施教人员、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及教学形式,论述了四姓小侯及皇储和诸侯王的教育,并指出太子教育与诸侯王教育的异同。对汉代家庭教育和书馆教育的论述也颇为翔实。

关于教育史料,程舜英《两汉教育制度史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都是资料选编,程书以分专题按编年的方式陈述教育制度及其实施的历史发展,从文字和书籍、书馆和书师、私学等方面对汉代教育的有关材料进行梳理。熊承涤《秦汉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选入的内容涉及两汉学校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与方法、书师和师生关系等。

此外,还有一些专题著作也涉及童蒙教育的内容,如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吴洪成《中国学校教材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对两汉学校教材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胡幸福《中国古代平民教育》(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等从蒙养教育与生存技能教育和生育教育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平民教育的状况。幼儿教育涉及两汉童蒙教育内容的有乔卫平、程培杰《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杜成宪、王伦信《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等。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一套中国古代生活丛书,其中有毕诚《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阎爱民《中国古代的家教》。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的出版推进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史的研究。

学界对蒙学教育的专题研究成果,影响较大的有喻岳衡主编、岳麓书社出版的《传统蒙学丛书》,主要是对古代的童蒙读物的搜集整理,并进行简单的注释、评价,进而汇编成书。徐梓《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按时期对古代蒙书进行了梳理,具体介绍了两汉时期各种体裁和类型的蒙学读物。徐梓的蒙学研究涉及两汉的还有《历史类传统童蒙读物的体裁和特征》(《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清代以前的启蒙教材》(《文史知识》1999年第1期)、《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4期)等多篇论文。徐梓的研究深入而细致,是近年国内蒙学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的研究者,为后学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论文类

两汉时期的蒙学教育的研究论文较多,内容涉及蒙学教育内容、方法,识字教材以及私学教育等诸多方面,现择其要者概述如下。

王子今《两汉的童蒙教育》(《史学集刊》2007年第3期)兼用简牍和文献资料详细介绍了汉代童蒙教育的具体形态,指出汉代童蒙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地位。熊承涤《我国古代的儿童早期教育》(《人民教育》1983年第4期)、黄智允《汉代童蒙教育中的儒家因素:以天才儿童形象的探讨为中心》(《兰州学刊》2012年第5期)介绍了我国古代儿童早期教育学习情况。周永卫《两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唐都学刊》2000年第1期)、周慧梅《试析传统蒙学的主要教育方法》(《寻根》2007年第2期)也对蒙学教育方法、特点做了论述。曾钊新、刘良湖《古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途径》(《教育评论》1993年第5期)、张迎春《中国古代童蒙养成教育中的德育思想》(《晋阳学刊》2004年第1期)论述了勤俭、礼让、诚实、孝亲等古代童蒙养成教育中德育思想精华。

关于两汉童蒙教材方面论文数量颇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熊承涤,他的《中国古代专科教育的教材》(《课程·教材·教法》1983年第2期)作者对中国古代的算学、医学、律学、武学、书学和画学等专科教育做了介绍。《谈谈中国古代的儿童教材》(《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第1期)概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儿童学习教材的发展和情况。《汉代学校的教材与经学(上、下)》(《课程·教材·教法》1986年第1、2期)指出汉代私学教学的程度不一,大致分为授字书、授《孝经》《论语》、讲授专经三阶段,但这三个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年级和年龄界限。吴洪成《试析我国古代蒙养教材的特点》(《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3期)、李良品《试论古代蒙学教材的类型、特点及教育功能》(《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指出童蒙教材具有集中识字、押韵、注重实用知识和道德等特点。贺科伟《汉代蒙学识字读本出版及其特点浅述》(《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第11期)介绍了汉代蒙学识字读本的编撰和出版特点。于兴汉《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编选特点》(《教育史研究》2000年第1期)、李宝迪《我国古代儿童历史教材编篡的特点》(《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1期)等介绍了两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并分析了教材的类型、特点及使用情况。

李建国《汉代的童蒙识字教育》(《文史知识》1999年第2期)概括介绍了汉代童蒙识字教育的情况,认为汉代童蒙教材承前启后,并指出汉代童蒙识字教学在西汉中期前以识字写字为始,对书法和文字规范非常重视。沈元《研究》(《历史研究》1962年第3期)从西汉社会生活史的角度来分析蒙学识字教材,并对《急就篇》进行了目录学的考察。丁毅华、陈国忠《的史料价值》(《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阐述了《急就篇》的史料价值。

近年来,利用简牍资料研究汉代蒙学教育也有突出成果。张金光的《论秦汉的学吏制度》(《文史哲》1984年第1期)对秦汉字书的性质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秦时《仓颉》、《博学》、《爰历》,两汉《急就篇》都是当时学吏识字、学书、识名物的课本,并非一般的蒙学教材。又在《论秦汉的学吏教材——睡虎地秦简为训吏教材说》(《文史哲》2003年第6期)再次加以强调秦汉字书为当时学吏者专用的启蒙教材,其内容分为识字学书教本、吏德教本、法律典章教本。而张传官《谈等秦汉字书的性质——与张金光先生商榷》(《辞书研究》2012年第3期)反驳了张金光将《急就篇》等秦汉字书视为学吏者专用启蒙教材的说法,认为从秦“三苍”到汉之《急就篇》等,都是书写范本,与当时的籀文、小篆、隶书等书体紧密相关。启蒙教材、字书、和书写范本三位一体,是社会各阶层通用的启蒙教材,而非学吏专用。

两汉私学教育研究为考察童蒙教育提供了借鉴和依据。刘良群《论汉代的私学》(《争鸣》1992年第5期)、张鹤泉《东汉时代的私学》(《史学集刊》1993年第1期)、李军《论秦汉时期的私学》(《上海社会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3期)都有对两汉蒙学教育的论述。其中,张鹤泉对东汉的私学类型、招收学生的特点及师生关系等都作了阐述,是目前对汉代私学问题研究较为深入的成果。并将私学划分为蒙学教育和“明经”教育两个阶段,蒙学教育与“明经”教育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而孙峰、肖世民《汉代私学考》(《西安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和肖世民《论汉代学校教育》(《唐都学刊》2002年第2期)则认为汉代私学分为蒙学(书馆)—初读经书(乡塾)—专经(精舍)三个上下相互衔接的阶段。而王炳照(《中国教育通史(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则认为初读经书作为私学教育的基本类型尚不十分稳定,有时和“书馆”教育相联系,作为蒙学教育的深入;有时又和“精舍”教育相联系,作为专经教育的过渡或预备。可见,对初读经书阶段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我国台湾地区近年来有关两汉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台东师范学院儿童文学研究所林文宝《历代启蒙教材初探》(《台东师专学报》1983年第11期),介绍了两汉的蒙学教材。本文后经作者丰富成《历代启蒙教材初探》一书,1995年由台东师院语文教育学系出版。妙芬《作为蒙学与女教读本的:兼论其文本定位的历史变化》(《台大历史学报》2008年第41期)对两汉童蒙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之处。

三、总结

教育制度概述范文4

关键词: 拓展训练 高职体育教学 作用

在不断实现整个教育工作稳定的同时,积极构建体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从高职学校的实际出发,不断地拓展训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所有学生的身体素质,打好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不断开展拓展训练,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并在运用拓展训练的时候,不断地进行创新,为教学带来实效,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本文就高职体育学校开展拓展训练进行相关的论述,旨在为高职体育的拓展训练提供良好的教学方法。

一、拓展训练的相关概述

拓展训练是一种来自西方的体育训练方式,伴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多改进。为了不断提高我国的高职学校体育教学,我们要对其开展一个拓展的训练。拓展训练主要指的是一种训练的情境,通过这些情境选择特定的任务,在不断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时候,发挥锻炼学员意志的作用。开展拓展训练时我们应该对其特点进行仔细的分析,下面就相关的特点进行概述。

(一)先知后行的特点概述

拓展训练和其他的体育锻炼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在探究拓展训练的相关问题的时候要考虑这些特点。普通的体育训练都是由教学人员进行相关的教学,锻炼方式已经安排好了,而拓展训练则是训练人员主动地进行训练,这期间没有教导人员的事先安排。因此,进行拓展训练的人员会直接地参与到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去,对拓展训练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二)个性和共性相互共存的特点探析

由拓展训练和普通的体育训练的方式在表现上的比较,可以得出其表现的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因为体育训练人员在锻炼形式上可以有个性,所以当完成训练的基本任务时,不但训练水平,而且完成任务的效率都有所不同。拓展训练要求的始终是团队协作,参加训练的人员本身不仅具有个性而且具有团队的共性。

(三)拓展训练实现自我教育的功能探究

在拓展训练教学中,老师首先是对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其次提出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不断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安全问题,不细化方案和流程安排,不参与学生拓展训练的团队讨论。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的作用探究

(一)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概述。

在高职学院进行体育拓展训练,我们一般采用身体练习为主要的基本教学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高职体育拓展训练的时候,要积极地训练以达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目的,我们在进行拓展训练的时候不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都以学生为基本的载体。因此在高职学校中培养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不断从各个方面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保证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在进行拓展训练的时候,可以确定一般的体育教育在实际学习中有着相互的促进作用,能够产生很大的互补作用。所以我们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拓展训练要不断完善其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们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时候,一般根据整个行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从而制定不同的工作岗位,并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制订教学计划。而且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还要考虑个人的健康需求,因此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内容要和社会的全面健身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在进行体育拓展的训练时要以激发学生的基本兴趣为主,通过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研究进行学生的自我学习兴趣的研究。

(三)加强学生的自我概念探究。

在高职体育院校,进行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不断锻炼学生的身体,从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出发,提升自己的自我锻炼的意识,并且最终形成人生自我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所以我们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各种的方法增强对学生的自我认识,这是进行拓展体育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还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通过学生对自我概念的改变,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拓展训练中树立自信和信赖的学习意识,从而形成学生的自我概念。通过体育课不断调整学生的行为方式及思想观念,以此来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可以逐步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纪律的服从,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服从社会道德规范。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拓展训练中,可以提高体育拓展训练的实效性,对于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我们在进行高职体育拓展训练的时候,要对整个教学的方法进行改进,以及从实际出发,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在积极开展拓展训练时,还要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本文就高职体育拓展训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从根本出发对学生在拓展训练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概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教学理念,对高职体育的拓展训练的教学进行严格的把控,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以后培养新一代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教育制度概述范文5

关键词:成人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 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51-01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ation)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进行教育改革和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指导。理想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理想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理想的生活方式是终身学习的生活方式[1]。教育全民化和终身化已成为现代教育实践的重要趋势。成人继续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它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但是,传统的成人继续教育观念认为成人继续教育只是普通教育的补充或延伸,成人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一直没能摆脱普通高校的路子,僵化而缺少变化,教育制度建设或体系建设仍相当滞后,没有形成适应成人教育的特点,相当不适应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在深层次的教育价值观念上,仍然表现为传统的知识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在教育实践方面更是弊端突出。改革现行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向着一个更富生产力、更为繁荣、更为健康的学习化社会迈进势在必行。随着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网络教育得到了越趋成熟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挥网络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创新成人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是促进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

1 成人继续教育现状

成人继续教育是一项历史最悠久,涉及教育面最广,教育对象最复杂,教育层次最多,教育方式最丰富的事业。它有其别于其他教育的独有特点。

首先,从教育对象看,其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是一个在生理、心理、智力、品德诸方面都独具特点的群体。成人继续教育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社会性,表现为社会组织,全民参加;二是非正规性,指成人继续教育的组织形式及行为方式超越了普通教育常规,采取“按需施教”。现行的成人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两个特征。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方面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体的需要。并且,现行成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忽视成人学习的独立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选择性等诸多特点。

其次,从教育内部看,许久以来,由于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人们一直有一种一次教育受用终生的思想,因而对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极为重视,而对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把它作为一种补充。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看,对成人的文明的、文化的、职业的继续教育又是必须的,并且不同的社会、组织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得成人继续教育遍布教育领域内外,处于一种大家都办又都不是主业,大家都管又都不重视的边缘地位。成人继续教育的这种边缘性使得它的教育特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从现有的教学模式来看,现有的成人继续教育往往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表现为传统的知识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存在着方法陈旧、规格单一、专业口径过窄、应用性不强等不足,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严重阻碍了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

2 把握学生特点,构建教学新模式

2.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

成人高等教育是专门针对成人进行的教育,对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对象,成人在生理、心理发展基本成熟,个性比较稳定,自我意识较强,而且经历了社会生活的磨炼,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学生的这些特点,才能发挥成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成人学生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的形成。

课程的设置应从强调教育的统一性转变到强调创新能力和革新精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体现高新科技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特征的多学科知识,反映到课程设置中去,使人才充分适应多样化世界的需要。并且,成人继续教育必须摈弃传统的以知识点为主的教育内容设置,以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性素质能力为原则来设置所需课程,强调科学思维方式、知识规律和学习方法的学习。

2.2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成人继续教育学员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学习,时间上有矛盾。因此,授课方式要顾及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网络教育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以上矛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深入而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地利用网络,而网络无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学校应根据教学需要建有与必修课程配套的网上教学资源。各学科开设相应课程的学习网站,内含课程概述、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学习方法介绍、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图库、相关知识及链接等。学校采取相关措施,提供网上教学、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服务,使设施良好地运行。学员能自主选择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应用网上动态信息和资源进行学习。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交互教学活动,学员可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由此拓宽教学平台,使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延伸。

3 结语

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是党和国家对高校的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一环。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有利于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专业的改造更新,有利于学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有利于把学校做大做强。成人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逐步由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清楚认识成人继续教育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改善继续教育的办学条件,促使学校继续教育整体规模和结构趋向合理,逐步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教育制度概述范文6

【关键词】招生并轨 改革 学生管理

中国分类号:G473.2

0. 引言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接受大学教育,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的实施意见》,拉开了我国招生并轨改革的帷幕。《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技工学校收费改革和毕业生就业之都改革,逐步实现学生缴费上学,大学生自主择业制度。在新的制度下,各大高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高等教育学这,就应当顺应种变化,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1. 新制度下高校生活特点

招生并轨改革指的是招生计划行事和录取办法改革,主要体现在将招生计划分数线从以前按两种不同招生计划划分的两条,改为一条分数线,在同一地区实行同一录取标准,招生从“双轨”变为“单轨”,从事实现招生并轨。招生并轨的核心是分数线唯一,自费上学,自主择业,因此校园环境相比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开放的受教育方式

由于自费学习,自主择业,学生的选择范围扩大了许多。从外部环境看,学生和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将实践与学习结合起来。例如勤工俭学,做家教,参加歌舞表演,Cosplay等社会活动,学生接触的社会生活面大大增加,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内部环境看,学生所学内容的选择面扩大许多,增加了主修辅修制、二学历制、双学位制等多种受教育方法,开放的受教育形式让学生能充分选择自己喜好的专业与学科,真正做到学有所精、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1.2多层次的能力需要

自主择业制度导致学生需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调整自身能力。企业需要员工有过硬而丰富的知识,毕业生就不仅需要学好专业知识,还需要对经济、文化、社会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企业需要员工具有综合又实用的能力,就要求毕业生具备组织能力、创造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等。总而言之,对于越来越复杂的就业需求,学校的教育也应顺势而变,对学生开展全面综合的素质教育。[1]

1.3新体制下需要新的制度

新体制给了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就应有一套完善的新制度与之匹配,才能使其走向正轨,发挥最大的实力。新制度需要点面结合,面面俱到,既有整体的概括,又有细节的说明。例如,实行学分制,首先要说明其核心内容:学生在修满学分后方可毕业;接下来对得分来源、的分标准、提前毕业说明等细节进行阐述。同时,新制度还应具备适应性和灵活性,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1.4对学生自律自主性的重视。

新的制度下,学生的学习很多情况下不是按照一个稳固的班集体来进行,而是根据选修课和二学历等的不同显得松散开放,这给班主任的管理带来了困难,也对学生的自律自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必须纳入高校教育章程。

2. 改革后学生教育管理办法概述

2.1完善奖学金、助学金等辅助措施

新体制下,自费上学虽然使了一部分学生免受高昂学费的困扰,但是也使得一批学生因交不起调整后虽然下降但依然不菲的学费。这就需要出台新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制度。具体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国家专项奖学金:学生自愿申请,享受该奖学金的同时学生需明确自身承担的义务并签订相关合同。毕业后按合同规定前往国防建设、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边远地区建设、基础学科建设或某些艰苦的工作,工作年限满后允许调动。[2]

(2)单位专项奖学金:学生自愿申请,单位或企业设置的专项奖学金,享受该奖学金需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毕业后到用人单位工作一定年限,期满后允许调动。

(3)助学贷款与助学补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可申请,申请时需出示证明家庭条件的相关证明,享受助学补助每月可按国家与学校规定领取补助金,享受助学贷款在毕业后按期偿还本息。

(4)优秀奖学金:学业优异的学生可申请。只有成绩达到学校奖学金享受标准,方可享受该奖学金,按照成绩可分为一二三等,各奖励不同数额金钱,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2建立完善新型受教育制度

学分制、主修辅修制、选修制、二学历制等应尽快完善。学分制可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动力,促进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增强目标性;主辅修与选修则能扩大学生知识面,鼓励他们学习跨学科跨专业知识,使文理工商互相渗透,帮助学生成为复合立体的人才。

2.3进行毕业生就业指导

自主择业的改变,使毕业生并不能通过分配获得稳定的工作,而需要通过自身能力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对于此前从未面临过这类问题的毕业生,学校有必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人才培养面向市场、适应社会: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应改变原有机制与模式,主动向市场经济靠拢。为此,要关注就业市场的最新变化,了解人才需求量的潮起潮落,明确就业形势的发展规律。由于高等教育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而经济与科技发展又日新月异,学校更要做好就业预测工作。同时,社会注重的是实践与技能,学校人才培养也应改变侧重点,增加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

(2)开设就业指导课,建立就业咨询中心:就业指导课就是向学生传授如何就业的课程,它能帮助学生明确当前就业形势,理解现阶段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并明确如何取悦用人单位,增加自己被选中的机会。就业咨询中心则可以向学生提供最新的人才市场变化趋势,指导他们求职技巧,介绍面试经验,帮助毕业生顺利完成就业。

3. 结语

总之,从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受教育制度以及就业指导制度的完善三个方面,就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招生并轨改革后新形势下的社会大环境,帮助他们摆脱不菲的学费完成学业,自主学习跨学科跨专业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了解就业技巧并成功就业。希望本文对改革后学生管理与教育有所帮助,更希望大学生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更好的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高翔.人本主义教育观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科学探索(下),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