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起源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的起源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的起源与发展

商业的起源与发展范文1

关于原公私合营企业、合作商店原业主索要、强占营业用房问题,原供销合作总社和商业部曾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五日以(81)供基联字05/118号、(81)商层联字第5号发出《关于合作商店入股房产坚持不退还实物的函》。两年来,部分地区强占营业房屋的情况有所缓和,但是还有些地区的情况仍在发展。为此,我们共同研究,并向最高人民法院征求了意见,拟定了《关于索要、强占原公私合营企业、合作商店营业用房问题的处理意见》,已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研究执行。

关于索要强占原公私合营企业、合作商店营业用房问题的处理意见(摘录)(1983年2月20日)

一、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时,经过清产核资,将流动资金和营业用房、设备以及其他经营用具等固定资产转为公私合营企业的资产,国家已按年息五厘发给定息,定息发至一九六六年第三季度。公私合营企业的资产(包括原来核定投资的房屋)已属国家所有,不应退给本人,这是党和国家的既定政策,不能改变。至于一九八年从原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间区别出来的劳动者的股金,按照中发〔1979〕84号文件的规定“以后再议”。无论以后股金如何处理,原则上也不退还已入股的营业用房等实物。原业主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退还。强行侵占已属国家所有的房屋是违法行为,必须说服他们自动搬出。坚持不搬的,应依法处理。

二、原来家店不分的商店,一部分房屋虽然经过清产估价,但事实上并没有入股,也没有领取定息,至今仍由原业主住用的,其房屋所有权应归原业主所有。已经折价入股并领取了定息,房屋一直由原业主住用的,可以维持现状,但产权为国家所有,应适当收取租金。

三、原小商小贩参加合作商店时折价入股的营业用房、设备和其他经营用具,是集体所有的财产,其折价金额已转为私股股金。国务院一九六二年十月四日批转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国营商业、公私合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的小商小贩下放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意见的报告》进一步明确规定:“下放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小商小贩的原有股金,应当退还给本人,但一般不退还实物。”现在重申:在退还股金时,一律以当时核定股金(包括固定资产的折价金额)为准,只退现金,不退房产等实物。对于非法强占合作商店营业用房屋的案件,依照本意见第一条的原则处理。

商业的起源与发展范文2

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我们为了自己的事业忙忙碌碌。虽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生活着,但我们却不知城市是怎么发展的……

中国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城市的起源和初期的时期;封建社会的三个时期;近现代时期。我国是世界上人类发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时,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相当进步的农业经济。随着农业的出现,村落性的小规模群体也开始出现。在龙山文化时期时就已经出现城市的萌芽——城堡。这可是距今约4000至5000年前的时候啊!

在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也就是春秋至战国后期。这一时期时,是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时期,也是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

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在西汉时期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城市的分布也以北方为主。东汉末期,北方军阀混战,北方受到牵连,再加上江南地区自孙吴以后,经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重心,城市的分布逐渐迁移到南方。

封建社会后期时,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就再也未分裂过。元、明、清三代的统一局势,建成了我国城市发展史上最为雄伟、最为辉煌的都城——北京。再者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南宋都城临安市中心的商业非常繁荣,已形成中心商业区,在当时轰动全国。

商业的起源与发展范文3

摘要:两周农业的发展对于推动生产力进步和商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商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本文主要讨论农业生产发展对城市发展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两周;农业;城市发展

社会变革和进步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这一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都体现得非常突出。两周时期的城市发展就是生产力进步的产物。本文试分析当时农业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一、农业生产是生产力出现重大进步的主要途径

(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海量的史学典籍和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生F冶铸技术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晚期已能熟练冶铁,并开始尝试铸造铁器,进入铁器时代。自从20 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很多地区出土了不少文物可以证明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已经大量使用铁制武器、工具和农具,这些资料说明中国的铁器生产是这样一种发展轨迹:即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正是这些发展使得春秋列国的生产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水平由青铜时代逐步过渡到铁器时代。《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日,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D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

春秋时期,我国掌握了了生铁柔化处理技术,能把又硬又脆的生铁用柔化技术加以处理,从而可以用来锻造铁器。这一技术对提高制造铁器工具的水平,促进铁器广泛使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春秋时期,我国人民甚至掌握了独特的炼钢技术,叫做渗碳制钢技术。有了这种技术之后,能够使用固体渗碳炼制钢材并锻造武器和各种生产工具。这些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铁器大量使用,这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恩格斯认为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铁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其它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①

(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加速了封建的经济结构出现

大量使用铁制农具,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再需要集体劳作,在这种情况下一家一户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进行个体经营。集体经营被取代之后,土地私有制开始逐步出现。再加上井田制的瓦解,大量的奴隶和平民从国家统治者那里国的土地耕种权,这就是早期的自耕农。在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奴隶制经济模式瓦解以及自耕农的出现为小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生产需求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一)商业发展使得人口聚集

自耕农出现后,为了适应农业的需求,小手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手工业发展为商业的出现和繁荣奠定了基础。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在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个体经营与私营工商业市场经济同时发展。《管子・乘马》云: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这就说明人口开始聚集,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载,《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H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朝往焉。商业的繁荣使得人口增长并集聚,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富商这样的新阶层。随着商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商人的地位被普遍认可,这种富商巨贾就越来越多,如陶朱公、猗顿、郭纵、寡妇清、乌氏倮等。

战国时期,商业繁荣进一步发展,全国市场已初步形成,商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这样,社会发展的脉络就很清晰了,首先是铁器普遍使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一定很大改善,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商业逐步繁荣,人口聚集,形成城市。战国时期城市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战国策・赵策三》记载说: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这说明当时城市不仅规模大而且功能全面。城市规模的扩大说明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加,更说明人口开始集中。随着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在一些交通便利,富商聚集的地方,形成了大量的商业化城市。

(二)商业发展不断催生新的城市出现

城市发展是不断进步的,拥有不同经济职能的新城市不断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例如宛是主要是以手工业闻名, 安邑则主要经营煮盐业;陈、陶、寿春、阳等都是新兴城市,各有不同的经济职能。

这些城市的出现不是随机的,是由商业需求应运而生,他们分别处在不同的交通要道上,举例来说,宋的陶和卫韵淮阳,鲁仲连给燕将的信中说:“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指埃阳)”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陶与卫是都非常的繁荣,交通便利。通过史料可以看出,陶北临济水,东北有荷水沟通测水,自从鸿沟开凿以后,济汝、淮、偎之间构成水路交通网,而陶邑是这个水陆交通网的枢纽;在陆路方面,从陶邑向东北是商业发达的卫国,他的东面是鲁国和齐国,而西面是魏国和韩国。正是这样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才使得陶成为繁荣的经济功能城市,主营各类货物流通。异曲同工,溉阳也是如此,它地处淮水之滨,是三晋和齐国货物集散的地点。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条件是非常优越的,这里不仅货物种类丰富,人口数量也会不断增加。

(三)商业发展将城市和农村分开

在表述这一点之前,我们首先说明,城市与农村分开才能成为完整的城市,那么“完整的城市”的定义是什么呢?马克思曾指出:“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②这段话仔细分析有至两层含义:其一,真正的城市是建立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与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的人口聚集地有所区别;其二,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总之,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必须较密集的人口和较发达的工商业。

事实上,中国城市的发展的模式与欧洲封建时代城市发展模式完全不同。欧洲是先发展工商业,然后出现以经济为首要职能的城市;中国则不然,我国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力的进步,瓦解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催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人口增长的基础上不断聚居从而逐步形成的。在人口聚集之后才逐渐发展扩大成为拥有经济职能的完整意义上的城市。

【注释】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6.

商业的起源与发展范文4

2、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3、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5、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6、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商业的起源与发展范文5

截止目前,引领或主导全球产业的中国企业寥若星辰,而左右全球行业格局的企业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纵观境内处于行业主导地位的巨无霸企业,大多坐拥机制安排的红利,但是仍处于“叫座不叫好”的尴尬处境;而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而言,“中国制造”却“叫好而不叫座”,由于身处于产业链低端,缺少创意的“中国制造”不但难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和溢价,而且还会导致诸多的贸易摩擦。

道理浅显,如果中国企业仍然无法贡献出让世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和服务,缺少让消费者心生温情敬意的品牌和核心技术,那么,“中国制造”根深蒂固的低端形象会陷入一种“自我强化”的循环中。不能否认,在商业化的起步阶段,以贴牌模式切入商业链条的路径无可厚非。二战后,资源要素禀赋稀缺的日本和韩国,也都先后经历了以低成本起家,切入并且进入工业化成熟的阶段。曾几何时,日本和韩国产品也一度是“质量低劣”的同义词。但是经过一代企业家的苦心经营后,日本和韩国的产品完全可以媲美欧美,甚或独领,创造的世界级品牌不胜枚举。有着商务旅行经验的人大都了解三星和LG产品,因为各大中转机场醒目的位置都有其产品展现。商业自有其逻辑,盛名之下其实更副,三星和LG亦不例外,有数据表明,三星电子的全球销售收入已超千亿美元,这一数据足以让内战内行的中国本土企业汗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对于获得世界认同的品牌成功,道理同样如此。尽管从企业的微观层面而言,“走出去”仍需恶补诸多“功课”,但是,真正的挑战并不仅于此,毕竟中国企业群体具备自我优化的理性决策能力,而更重要的工作在于宏观层面,创造良好的商业业态成了中国当下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凡事都有双刃剑的结果。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同样亦是如此。毋庸置疑,金融对于推动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不可或缺。但是,过度金融化压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剧恶化本末倒置的产业格局。而过度金融化倾向已经暴露出诸多的弊端。由于金融资本处于产业链条的顶端,掌握着利润分配的话语权,商品甚至上市企业往往为资本马首是瞻。而更为糟糕的是,大量的资本从实业中退出,投入到金融资本中,实业发展空心化,原本金融与产业如影随行的关系也在投机浓厚的氛围下分道扬镳,金融资本游离于实业的发展之外,成了名副其实的僵尸资本。尤为重要的是,金融资本的泛滥助长了商业环境的浮躁,对于企业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于事无补,毕竟,在浮躁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家心无旁骛需要具备过人的定力。那么,调整各地过度金融化的扶持政策以及理顺金融行业与非金融行业发展的关系成了当务之急。

商业的起源与发展范文6

宋代的商品经济处于全面发展的状态,表现为商业政策的改变、手工业的繁荣、城市商业的发达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首先,在商业政策上,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与过去历代王朝都迥异的重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发端于农业社会,从春秋战国封建制度萌芽起,农业都是作为国家统治发展社会繁荣稳定以及军事经济发达的基础,因此对农业格外的重视。在思想层面,汉代以后,董仲舒改革的新儒家思想更是为了体现帝王的统治目的,而将重农抑商思想融入进去,因此此后的历代帝王都鼓励发展农业,控制甚至打击商业活动。而这一点到了宋生了改变,宋初太祖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以享天年”,以博民富。在宋太祖之后,宋太宗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宋神宗在位时“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这样的重视经济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朝,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其次,宋代的手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程度。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坑矿、茶盐、造船、造纸、制糖、纺织、制瓷等有较为明显的进步。从特点上看,宋代的手工业产地逐步扩大,出现了区域性的手工业企业和家族式的规模企业。手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着生产区域和交易范围的扩大而增加。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当时的手工业技术水平提高非常明显,在制糖业、采矿业、陶瓷制造业等方面都有所提升,比如制糖业出现了“糖冰”(冰糖)的生产技术,宋瓷的技艺手法融入了多种艺术元素。另外,宋代经济发展还体现在宋代城市贸易的繁荣。在宋代之前,不仅国家不重视发展商品经济,而且在城市格局上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宋代以前的城市中,严格限制工商业活动的范围,将城市划分为坊和市“,坊”是指居民居住区“,市”是指商业活动区。同时还规定,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必须在“市”区进行,不得在“坊”区进行商品买卖活动“,市”的经营时间也被限制在白天有限的时间内。这种规定大大限制了城市商品买卖活动的时间和范围。而在宋代,这一界限被消除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突破了市坊的界限,街道两旁和居民区都有商业活动“,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显示出商业的高度繁华程度超过了长安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同时,商业城市和市场数量在这一时期也急剧增多,除了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两个最为著名的繁华都城外,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城市也十分发达,人口规模也逐年增加,汴京和临安的人口大致有170万和120万左右。除了大都市商品交换异常活跃外,众多商业性集镇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全国各角落,这些集镇多集中于海上贸易繁荣的沿海镇市或水陆交通枢纽的内陆商镇,甚至在农村也打破了往日的寂静,于频繁的货品交换中逐渐形成了“草市”或“墟市”,使得整个国家的商品贸易活动都十分活跃,深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

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律学发展的影响

1.商品经济对律学思想的影响。

不同的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立法思想,不同的经济水平之下的法律思想和法律研究思想也有很大差异。作为经济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达,也使得宋代的律学研究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封建法律思想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以后而确定,经过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的发展,到宋代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就需要一种新的世界观来适应这一变化,理学作为律学的思想基础就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发展。理学名称的起源来自于宋代儒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它是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而成的一种理论形态,其核心内容是强调“理”的先天的存在,把抽象的“理”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学习的目的就是“即物穷理”。理学思想肯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认为“:夫天之生物也,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君子得其大矣,安可使小者亦大呼?天理如此,岂可逆哉?”关于法律他们认为礼与法都是“理”的体现,是为了管理和统治人民而设置的工具“,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法者,天下之理”,“律所以明法禁非,亦有助于教化”。因此,认为治国就需要礼法合一,同时要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制定不同的领域的法律规范。在理学思想之下,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法律要依据这些规律进行,因此对待农与商他们都保持了同等的客观的态度,在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的情况吸取也加大了对商品经济的调整。立法上统治者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法轻民法的传统做法,开始探索民事立法和经济领域的立法,专门研究施行了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为了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宋代立法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民事法律,统一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同时,立法的科学性也将政府的政策导向更好地促进了商贸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

2.商品经济对应用律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律学十分注重法的应用,在法的解释和刑事技术方面的研究最多,形成的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客观上使得社会财富得以积累,民间财富的积累让民众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律学研究活动。从国家层面来说,也加大了对律学研究人才的培养,设置了律学博士专门进行律学研究,涌现出了《刑统赋》、《律文音义》、《律令释义》等一些著名的律学研究著作。其中《刑统赋》就是律学博士傅霖编制的,他在研究时认为《宋刑统》不便阅读和记忆,于是将《宋刑统》的全部律文的要旨,用韵文体裁撰为律学读本,并自行作注,解说韵文含义。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理学的繁荣,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更为客观,不再仅仅看到统治秩序的维护,而更加注重对社会个体正义的维护,突出人的个体价值,在司法实践上更加注重刑事科学技术的应用,出现了诸如《折狱龟鉴》、《棠阴比式》、《洗冤记录》等法律应用领域的著作。其中《洗冤集录》使得法医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法医学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