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课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课教学总结范文1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六年级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总结如下:
一、多渠道宣传,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建设人才必须遵守的守则。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我校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我们还将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二、加强劳动课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劳动课新路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组织劳动课教师认真研究教育大纲和教材,理清劳动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思想观念目标,大力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以及劳动态度观念的培养,努力探索劳动课教学新路子。积极探讨课程删减整和,并结合教学实践编制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特点的劳动课教材,以不断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和形成。贯彻兴趣贯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兴趣是小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内部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重视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
三、继续以服务岗位的创建活动为抓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打通渠道,拓宽开放外延,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成长舞台。
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规律出发,以广阔的舞台,金色的童年为主题,广泛为学生创建服务实践岗位,开展体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服务岗位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和自觉习惯。
1、继续搞好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建设,以点带面,拓宽教育范围。
2、有劳动基地,各班主任要继续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劳动基地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
3、坚持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我做爸妈的小帮手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衣、叠被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成绩记录反馈到学校,学生在校的劳动情况也由此表反映给家长,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将学校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4、加强学校劳动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给孩子积极参与并实践劳动技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以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实际,有目的,有主题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并充分注意教育形势的趣、活、实。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本学期学校开设了一块开心农场,各班有一块种植地,开展劳动竞赛。
二、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本学期学生的纸工作品有二幅被选为大运会纪念作品。
(2)、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班级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班级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们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如每天包干区清洁和保洁进行被评比。
(3)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劳动课教学总结范文2
《劳动与技术》学习评价多元化《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评价,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技术和技术操作的结果,教学需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创新。
一、《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特征
《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劳动课”不同,其本质区别是二者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不同。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述《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特征:第一,《劳动和技术》课程不是以往的“劳动课”。现在将这门课程定位为“劳动与技术”,学生需要通过劳动来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为什么在劳动课程中增加技术、重点强调技术呢?可以从我国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中国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持。近现代涌现了许多重大发明,但是与中国的关系不大。虽然我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四大发明,在天文、地理、数学和医学等领域都有很多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之后,我国的科技就逐渐落后与西方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国的整体思维比西方人好,西方人的分析思维高于我国。所以我国缺少的是分析思维,缺少技术这一关键环节,再加上我国历来不太重视科学技术,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将小学的“劳动课”发展成“劳动与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学校需要重视《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技术含量,加强对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重视,在《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只是动手做做或者劳动一下而已,还需要学生勇于创新,掌握一些基本技术;第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是一个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需要加强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视,不仅要求学生的自己动手,还要求学生要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实践环节,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认为脑力劳动者是劳心者,不需要动手,劳力者才需要动手,从而导致学生的脑体分离。在传统的劳动课教学中,片面强调劳动。比如,扫地、植树、帮助老奶奶干活等,这些实践活动基本都是体力活,没有动脑的机会。其实,《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充满创新和技术的课程;第三,《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的课程。新课程明确规定,小学阶段需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劳动与技术、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以及社区服务等内容。在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多学科视野和跨学科意识,并且应该具有实践意识和活动意识。而《劳动与技术》课程则涉及到了语文、美术、卫生、数学以及健康等各个学科的内容,不像烹饪课简单地将菜放在锅里炒炒而已,不是这个概念。《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的是综合性,所以说,《劳动与技术》课程实质上具有多学科视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则会将它当作单纯的劳动课了,也就无法理解《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另外,《劳动与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是这门课程重要的课题之一。“劳动与技术”实际上是一个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劳动实践,也有社区服务,这比较容易整合。但是,怎样将其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呢?其实“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已经有一些安排,比如,怎样收集处理信息、怎样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以及怎样上网等。教师在实施课程时,需要具备强烈的跨学科意识和整合意识。
二、提高小学生《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评价质量的措施
1.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课中评价、课后评价、阶段性评价、期中评价以及期末评价等系统性评价。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心理学表示,当出现某种良好的行为之后,如果能够及时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信感,并能使同类的行为继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激励性的口头评价促使学生被肯定和鼓励的机会增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适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课中评价是以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为标准,合理设计各种评价表,学生可以根据评价标准以及学习目标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学生要学会自我反思、总结归纳。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每天都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够及时改正学习中的坏习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2.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劳动学习和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学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劳动与技术评价活动中。比如,教师在讲述四年级下册《摩天大楼》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4人一组,让每组学生合作制作“摩天大楼”,制作完成之后,每组可以到讲台前进行展示,首先,是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即他评;其次,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是教师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新的技术和知识,也能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错误,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学习、会学习,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评价方法的趣味化。注重评价方法的趣味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兴趣。传统的评价方法是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标准对学生打上等级,结果导致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方法趣味化,是对学生进行表象评价和可视性评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参与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教师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袋法,学生相互竞争,积极参与。在设计成长记录袋评价记录时,学生可以自由想象,分组设计或者请家长帮忙建立“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记录袋”,将“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等存入袋中。
三、总结
综上所述,《劳动与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具有许多新的特征。教师在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小学生《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评价质量,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趣味化。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技术设计活动的案例与分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11):136-137.
劳动课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劳动课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由此可见,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劳动课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营造氛围,鼓励创新
创新意识的开发需要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可以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
1.佳作欣赏,激发创新热情。
如上《制作拼盘》一课时,我先拿出一盘色、形、味俱全的凉菜――拉皮黄瓜,让学生鉴赏。学生面对这如工艺品一样的拼盘,十分好奇,纷纷问我:这盘菜是怎样做出来的呢?于是我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让学生自己看书,考虑《制作拼盘――拉皮黄瓜》需要几步完成,每一步都怎样做,这样变以往让学生硬性地掌握知识为学生主动求知。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学生很快地做出一盘盘颜色、刀法、口味俱全的拼盘。从颜色搭配到造型的创新,无不体现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好后,分组品评鉴赏,看哪组学生的拼盘做得既美观又味鲜,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大家赞美,都十分高兴。
2.熏陶感染,体会创新乐趣。
如上《洗小件衣物》一课时,我在黑板上画了几幅儿童愉快劳动的场景,并把劳动过程编成儿歌,让学生边劳动边唱。同时小组进行比赛,先看哪组学生能把衣服洗得既快又干净,再看哪组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奇思妙想,把衣服上的污渍洗干净。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巩固劳动技能,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3.直观演示,增添创新乐趣。
劳动课的直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电化教学、实物、图片、演示等直观教学使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制作的每一个过程,从而学会操作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上《制作花环花束》一课时,我先出示事先制作好的花环花束,让学生仔细观察,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然后对制作中的难点进行适当点拨,随后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强调让学生不拘于课本中的制作方法。自己动脑想,看制作花环花束,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外,还能想出哪些粘花环花束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新颖别致、花型各异的花环花束。随后让学生手举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环花束,伴着《运动员进行曲》,昂头挺胸地走到前面来,把作品展示给学生看,面对同学那一句句赞赏的话语和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学生兴奋不已,增添了劳动乐趣。
4.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欲望。
在质疑问难中,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生活与劳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在教学《编结网袋》一课时,我先出示一只编好的精致网袋,然后问:“如果你是厂里的工人,你会用到哪些材料,怎么来织?”这一问激活课堂,学生产生疑问,究竟需要哪些材料?然后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发现需要金属圈、长纱绳、剪刀和粗绳等材料和工具,再对教学过程进行质疑,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从而自然而然地总结出编织网袋的步骤,教学内容也随之得到强化。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不能随便说“我同意他的观点”或“我和他一样”之类的话,让他们知道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想法也不同,让每个学生敢于创新。
二、创造环境,大胆创新
1.课内亲身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造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活动相联系的,因此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客观环境是极重要的。从课堂环境说,应为儿童提供创新性思维的机会。比如讲《修剪篱笆》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绿篱边,让他们仔细观察从外形看有什么特点?同时亲自动手修剪绿篱,让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同时让学生说绿篱除了常见的梯形外,还可以修建成哪些形状?学生集思广益,想出把绿篱可以修建成城垛、波浪、孔雀开屏、大熊猫、球形等,从而发展儿童的创新思维。
2.课外成立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课外环境说,鼓励儿童自发地成立课外手工制作小组、家务劳动组及园艺组课外小组,每月举行一次各小组成果展评,看哪组学生的作品最优秀。
这样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延伸和发展。从课内到课外,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3.创设多彩的问题情境,奉送给学生创新的时间。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活动的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只有激发和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实现。仍以《剪窗花》为例,一张正方形彩纸,折成与它面积的八分之一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共有多少种折法,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手段或投影、视频展台等现代手段示范一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他多种方法进行折叠;《做毽子》可将两种毽托与毽毛的结合方法图示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探索其他结合方法。技能在于训练,知识在于探索,知识是简单、快捷操作的一把金钥匙。在大力提高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在宝贵的40分钟内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创设多彩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新”的时间。
4.展评欣赏,延伸创新。
劳动课教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学习兴趣;操作技能;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244-01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劳技课教学以物质劳动为取材对象,从新课导入到课中的技能训练,再到讨论总结的各阶段,到处充满创造的因素和题材,课程改革的活动课新板块,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操作技能提供了条件。开设劳动与技术课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学生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呢·
1.激趣导入,激发操作愿望
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进入角色,愉快接受新知识,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要因人因课而宜。常用的方法有:
1.1 展示实物法。把要学做的劳动成果先展示给学生,以激励他们要做的欲望。如《纸贴花球》这节课,当学生看到老师手中各色各样的纸贴花球后,马上会想到一张张的彩纸是怎么变成花球的,于是,产生制作彩纸花球的兴趣,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1.2 创设情景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所谓创设情景,是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事件,对事件发展分析、思考,激趣。在讲《缝沙包》一课时,老师通过沙包创设情境导入,老师激情提问学生:“平时你们都喜欢玩什么游戏·现在,老师就要和你们玩一个既健康又有趣的游戏,游戏的道具我也带来了。”然后老师出示沙包并提出:“谁会玩沙包·想不想自己来缝制一个沙包开展游戏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想。”这时教师抓住火候,利用迁移的原理,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学生新知──《缝沙包》这一课上来。当然还有谜语导入法、组织比赛等很多种方法,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兴趣"这座桥梁,自然地集中起全部注意力,去学习,去实践。
2.示范引路,掌握操作要领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一特征在劳技课学科中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劳技课堂中实践着特定的行动,如缝沙包、编织等等,都是由一系列的特定动作方式构成的动作系统,它们都需要身体不同部位一连串动作的互相配合与协调。而要使这些动作方式互相配合与协调,需要掌握方法与技巧,即劳动的操作方法。
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就要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劳动操作的要领。首先让学生会“读”,就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如《缝沙包》一课,教师紧紧围绕各种沙包怎样缝的问题引导学生看书,使学生初步感知缝制的方法,同时师生总结出“缝沙包”需“修、折、缝、翻、装、封”六步,从而领会“缝沙包”的基本操作要领。其次让学生会"看"。看是启发诱导学生看老师的示范操作,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动表象,进一步掌握劳动的步骤方法。如上《打绳结》一课,采用分段讲解示范,分段操作,逐步掌握的方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各式各样的绳结,示范讲解打端头结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会动作要领,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学打单活结--双活结--塑料提袋结--晾衣绳结;从而达到熟练掌握打绳结的方法。所以教师要认真地进行分步操作示范,并将过程一一展示给学生。如果有动作细微、学生不易看清楚的地方,可以制成录像或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这一过程,以增强可见性,使学生能够看清实践操作中每一步的动作要领。
3.亲身实践,培养操作技能
劳动课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教育 就业竞争力
2011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大部分学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需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如何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尤其在新时期,更应加强和改进这方面工作。
一、国外就业理论研究
西方学者认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获得一份带薪的工作是青年向成年转变的重要标志,意味着他们已经独立,并且做好了建立家庭的准备,失业则会阻碍他们的社会化进程。正因为如此,欧洲关注青年人就业问题一般都较早。艺珂研究院研究主任希尔伯特(Hilbert)博士也认为,如果青年人的初职机会被剥夺,将对他们就业能力的形成产生长期的危害,甚至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国外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更高,而对于在校期间培养其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也更多,尤其在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择业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可以追溯的更早。
关于青年学生选择职业、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问题,马克思曾经做出过重要的论述,并且做了最好的表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卡尔・马克思于1835年8月写下的中学毕业论文,他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可见少年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给自己的责任,他已经认识到个人职业选择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这一选择决定了马克思的一生,成为当代思想工作者的学习楷模。
现代西方思想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社会适应理论、人格自律理论和人格完善理论。这些理论都重视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注重文化传承和借鉴,注重民族精神的养成。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思想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不同,但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均存在相通相似的地方,如各国政府对思想教育都是高度重视的、其内容随着国家的发展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多样化、方法更为灵活多样,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如社区、宗教团体、各种政府、校园、企业、学校互动活动等,从而保证了思想教育的政治性属性,强化了政府的执政根基。
二、国内部分高校思想教育现状
就国内高校的思想教育而言,尽管政府和学校已经很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是一直以来效果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校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按部就班的开设思想教育课,探讨多种改革方式;另一方面:学生反映思想教育的内容仍限于书本教条,形式化现象严重;老师的授课脱离实际的多(有时甚至用理论解释不了现实的问题,导致了教师的授课威信下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许多现代的教学手段没有广泛应用;学校学习与企业需求实际相脱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能真正培养出来;教师自身对课程不是十分热爱,导致对教学内容的追求和把握不到位,上课时不够敬业;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简单,不及格的少,优秀的也少(但多于不及格的),学生根本不用担心思想政治课不及格;学生对于课程设计的要求方面则普遍反应希望多听与自己相关的政策和问题分析,多听听时事的评论,多讲与就业及社会发展有关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提高为民服务的竞争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低的主要表现
1.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了对专业证书、书本理论、功利性的追求,忽视学习广博的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个人就业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直接结果是就业观念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脱节和错位,以至于发展不全面、综合素质不高、与用人单位的需求难以对接。
2.竞争力没有特色
目前国内高校走的是“大众教育”、“模式教育”的路子,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多数也只是空话,因此导致了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一样,基本能力相似,难以形成独特的、有优势的竞争力。
3.人文素质和政治素质不高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很多企业的竞争力已经转移到文化力的竞争上来,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有坚强的意志、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敬业的精神,不仅要懂得爱自己,还要爱他人,更要爱国家、爱企业。在面试的时候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已经开始拿这样的考题来考验学生,但是学生表现的难以令人满意。
4.个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应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应该以朝气、谦恭、敬业、吃苦耐劳等优秀的个性品格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但是通常企业面试官在总结现代大学生个性品格状况时都认为还有很多缺陷,主要表现在:要么是自负自傲甚至有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要么是自卑怯懦,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别人缺乏宽容之心,对人对己的宽严程度不一。有的人竟然存在一些心理疾病,很难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这些个性缺陷很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成为大学生难以早日融入社会的巨大障碍。
四、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及建议
1.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观念
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竞争力较低的角度来看,要将高校思想文化课内容及观念的创新植根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实践之中,这个改革和创新是当务之急。教育者应该考虑:全球化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旋律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民主和法制化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对外开放与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会产生哪些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综合化、多样化发展带给思想教育者哪些启示?……这一系列现实问题绝不都是马克思当年能够预见得到的,这对思想政治课内容和观念的改革提出了挑战,如何能够结合时事的发展,与时俱进就成为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衡量指标。
2.思想教育的领域与内容要不断拓展
(1)立足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视角
教育者要考虑到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时代,“惟一不变的是变化”。教育者本人首先要提高个人能力,坚持与时俱进,学会现代化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管理技巧,加强对宏观领域中新问题、新知识的认识,如竞争伦理、环境伦理、网络伦理等新的道德伦理与价值观,新的思想、心理、人格构建、生态、网络、生活方式、信仰结构和道德追求等问题都应成为教育者关注的主题。
(2)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师作为主导者必须重视的微观领域。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现实因素交织生成多样化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心理不平衡、心理障碍与心理疾患等现象在大学生中有所增加,这就要求思想教育积极介人大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开展心理研究、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打造健全的人格素养。
(3)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文化意识的提升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已经将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上,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懂得简单的社交礼仪,更不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用来改变世界,我们这代人承担着中国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因此,建议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研究文化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加强历史知识教育,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未来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打好基础。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交流平台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思想教育者首选的交流平台和指导学生工作的工具。教育者首先要指导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文化理论学习、优化思想教育资源、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形成网络思想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在虚拟领域独立自主地开展自教自律,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未来,随着物联网及心联网的发展,必将促进思想文化工作方法的创新和教育成果的提升。
3.创新思想教育方法
在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中要尝试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尝试进行小班教学,尝试进行理论研讨、体验式学习等,而日常思想教育中则应该充分运用民主讨论、协商对话、交流、谈心、心理测试与咨询等方式,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可以考虑使用多媒体、视频、网络QQ、MSN等现代工具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效果。对大一的学生要密切观察其思想变化情况,使其尽快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
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显性思想教育和隐性思想教育的结合。隐性思想教育要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命活动之中,或者将思想教育的要求融入到个人的娱乐活动、个人成才等活动之中,以非正规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接受,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目前,高校思想教育的显性课程主要是由专业的任课教师来承担,而隐性课程的主要承担者是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另外还包括其他各种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导引,学校相关服务部门的身体力行,学生群团组织的活动宗旨设计等。隐性课程涉及的范围广,包含的内容多,需要将学生在显性课程之外的各种活动和管理都纳入课程建设的范围,因此,需要举全校之力共同完成。
4.增强思想文化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需要具有实践教学能力。成天关在书房里、校园里,缺乏社会实践,对世情、国情、社情不了解,在新形势下是不足以承担这类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目标“走出去”,直接深入到最丰富、最生动的社会生活中了解世情、国情和社情,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增强素质,授课时将自己考察中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渗透到讲课过程中,使得课堂讲授效果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建设的关键和具体要求,了解用人需求状况,为专业课教师出谋划策,以实际行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共同为企业量身培养合格的人才。
5.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多方联动教育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要注意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发挥家庭、社区、企业等的联动教育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竞争平台。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设计一定要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并与企业实际接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是可以克服课堂讲授的枯燥问题的。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90后”,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一直受长辈的溺爱,比较自我。学校可以针对这个特点设计社会生活体验课、劳动课、野外生存课、夏令营、假期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友爱精神,增强艰苦朴素、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品质,同时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也会相应提高,从而促进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时效性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5月
[2]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教育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9年1月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9年5月
[4]孙健,张东玲.论思想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153―154页
[5]伍梅.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82―84页
[6]闫超栋.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谈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教育探索,2010年第2期.158―15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P3-7
[8]王烨.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沟通的原则及方法[J].青年文学家,2011年15期,185-186页
[9]伍梅.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82―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