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1
理想就医秩序是个正三角形
理想的就医秩序应当是个正三角形,即70%的常见疾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20%多的急症和重病症在二级、三级医院诊治,只有不到10%的疑难病症才会到顶尖的医院诊治。
但我国目前形成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尴尬就医秩序。对此,国家不止一次地强调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而且此制度,在全国并不罕见,在诸如北京等大城市也早有先例。它的本意,是利用价格杠杆,来实现医疗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
新的尝试满足了一部分患者的需求,但是仅靠这一种价格手段,能否真正实现患者的合理分流?在分级情况下,医疗服务质量是否能够保证?要真正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分级诊疗该如何发展下去?
推行“分级诊疗”
要软硬兼施
现实中,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资源存在严重的透支,而小医院却门可罗雀,资源又存在极大的浪费,使得国家投入向基层倾斜后,其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基层首诊,分级诊疗”作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良方,在具体的实施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有助于建立规范的就诊秩序,避免医疗资源的失衡。
在长期形成的看病习惯之下,依靠倡导显然无以解决“小病大看”的问题,也无法改变一窝蜂往大医院跑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政策层面的调整,才能起到“控制阀”的作用。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建立“分级诊疗”的合理秩序,除了实行分级报销,吸引病人向基层医院看病之外,推进基层的“强制首诊”也应纳入制度范畴。
事实上,在既有的报销政策中,基层医院本就比大医院的报销比例高。不过即便如此,依然无以阻挡到蜂拥的人群到大医院看病。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层面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大分级报销之间的等级差异,让基层诊疗更具有优势。
除了危重病人和复杂病情之外,其他类型的病人要转院,必须要经过下一级医院的授权,才能按照比例进行报销,否则就不能报销相关费用,从而用医保政策发挥杠杆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将基层“强制首诊”作为考虑范畴,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尽快推出。若只有激励而无限制,只有权利没有义务,无以构建一套完整的制度网络,单腿走路就发挥不了综合效应。
强化基层的医疗服务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级诊疗”难题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大医院看病难,基层医院吃不饱”的问题。大医院里人挤人,社区医院、基层医院却门前冷清。针对这一现状,一方面可以利用价格杠杆,“强制首诊”等措施实现分流;但如果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达不到患者的要求,即便“强制首诊”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2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制度;成本控制;绩效考核
1.引言
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旨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是基本医疗服务重点内容之一。报告中提出,在政府的主导下,提供全面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重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农村缺医少药问题,为农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乡镇卫生院起着一个重要的主导作用,承担着为大医院分流病源的功能,其服务对象是全体群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百姓对国家医疗服务的评价,也是基础医疗服务的根本之一,是解决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一个基础性载体。然而,乡镇卫生院长期投入不足,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管理力量薄弱,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的现象,难以取得群众信任,无法有效的将病源分流[1-3]。因此,在以建立科学有效的基本医疗制度为目标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显得尤为迫切。
2.乡镇卫生院现状
近年来我国乡镇卫生院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但学历和职称水平偏低。随着财政补偿水平的逐年提高,乡镇卫生院收支状况逐步好转,院均房屋面积和设备价值增加,但是资源利用率总体不高。目前,乡镇卫生人员能力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乡镇卫生院资源有效利用的主要问题。
2.1 乡镇卫生院基础力量薄弱
由于国家财政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乡镇卫生院基础力量增长缓慢,1995年至2007年,乡镇卫生院的总床位数未出现明显变化,约为72至74万张,乡镇卫生院床位数/每千农业人口约为0.8的左右[4,5]。院均床位数虽然有所增加,但原因是因为区划调整后,乡镇卫生院随之进行整合后的结果。
2.2 乡镇卫生院从业人数不断增加
由于医疗教育及相关专业培训的迅速发展,乡镇卫生院人员数增长较快,相较于1985年,2007年卫生人员数增加了17%,院均卫生人员数增加了36.7%。在从业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高水平技术力量的缺乏并未得到缓解,2000年至2007年院均执业(助理)医师数约为10人,院均注册护士数约为4人,注册护士较少,医护比低于1:2,乡镇卫生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据相关调查资料分析发现,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素质逐渐提高,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从1992年的1.7%增加到2005年的2.2%。同时,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多年来变化不大[4,5],2005年,乡镇卫生院高级、中级、师级和士级以下技术职务人员也仅分别占0.8%、12.8%、40.6%和45.8%[6]。
2.3 资源利用率总体较低
由于医疗总体投入不足,且医疗资源向中心医院倾斜,乡镇卫生院长期处于投入不足的尴尬状况,同时由于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管理力量薄弱,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的现象,难以取得群众信任,无法有效的将病源分流,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2007年的院均诊疗人次、病床使用率和平均住院床日分别为19034人次、48.4%、4.6天。相较于1981年,2007年的院均诊疗人次、病床使用率和平均住院床日分别下降了27.2%、9.5%和27%。总体而言,我国乡镇卫生院的资源利用率较低。
3.结论与分析
综上所述,基于乡镇卫生院的实际状况,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结合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特点,对于目前的卫生院管理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扩大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收入
乡镇卫生院作为一个经济个体,符合基本经济规律,充足而有效的资金对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吸引高水平的卫生技术人员,提高服务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乡镇卫生院资金状况得到较大改善,2007年院均总收入和院均业务收入较1986增加约25倍,院均财政拨款从1992年的3.7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89.5万元[5]。
在提升医疗服务,增加收入的同时,乡镇卫生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进一步降低,从1986年的73.6%降低到2007年的52.7%,说明乡镇卫生院收入的增加并未依靠令人诟病的“以药养医”,在这一点的前提下,乡镇卫生院的收入增加显得尤为可贵。
因此,乡镇卫生院通过扩大医疗服务覆盖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上提高服务水平,进而增加乡镇卫生院收入,改善其经济状况,从而为农村提供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是可行的,从而达到农民和乡镇卫生院的共同受益。
3.2 在注重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通过有效管理,控制成本
乡镇卫生院作为一个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具有部分企业特性的同时,又具有社会公益性,承担着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义务。其内部成本的控制,可以增加单位有效资金,提升乡镇卫生院的竞争力,为中心医院有效分流病源,使中心医院符合其大病重难点病源的收治定位,充分发挥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随着财政投入资金的增加,控制成本也是提高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效率的直接途径。相关数据表明,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从1992年的11.8%提高到2007年的26.9%。随着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实施,财政投入的比例将会更高。在财政投入保障人员开支和基本办公经费的情况下,应加强对医疗成本支出的控制,将百元医疗收入消耗卫生材料的比例控制在合理水平上,从而为乡镇卫生院争取更多的自有发展资金,提高乡镇卫生院的个体竞争力,提升管理水平,达到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带动医疗服务质和量全面提高的目的。
3.3 结合绩效改革,提升服务质量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有别于企业,乡镇卫生院绩效改革应突出公益性[7]。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绩效薪酬分配的主要依据。其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应综合岗位设置情况,设置岗位绩效系数,实现权利与义务的衔接。通过调整岗位绩效系数,提高单位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在保证基层医疗但公益性的前提下。
乡镇卫生院由于服务于广大农村人口,存着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因此,结合绩效改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将财务公开、服务质量水平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有效合理的折算系数,将指标归一化,提高绩效考核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最终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乡镇卫生院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基础和技术力量薄弱,资源利用率总体不高的现状,结合工作经历,提出来扩大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收入,结合会计委派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控制成本;结合绩效改革,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以期提高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更好的为农村人口提供良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来玉.乡镇卫生院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00,19(5):58.
[2]韩志东,李福金,蒋庆强.影响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3,13(9):9-10.
[3]李赵城.医改背景下我国乡镇卫生院的资源配置与利用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5):31-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卫生服务研究―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R].1998:148-149.
[5]李赵城.医改背景下我国乡镇卫生院的资源配置与利用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5):31-33.
[6]卫生部人事司,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6中国卫生人力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55-57.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3
近年来,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政策,提出城市大型公立医院应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支援社区,支援农村。按照这一要求,上海市级医院积极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郊区医疗机构的工作,有力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本文在对上海市级医院支援社区和郊区基层医疗机构现况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旨在进一步推进上海市纵向医疗资源整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 基本情况
1.1 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上海市目前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7家,其中,123家在9个中心城区,104家分布在10个郊区(县)。截至2006年底,上海市23家市属市级医院中,17家医院与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家在中心城区,3家在郊区)建立了合作关系,覆盖黄浦、卢湾、徐汇等7个中心城区和宝山区。
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的内容包括:⑴医务人员下沉社区,参与门诊和病房等临床一线工作。2006年本市23家市属市级医院共派出710名医务工作者深入社区,以临床医务人员为主,共609名,占总支援人数的85.8%。⑵实施双向转诊。市级医院与区县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基层医疗机构将疑难重症病人转往市级医院,市级医院将康复期病情稳定的病人转到基层医疗机构。目前,已有岳阳、华东等16家医院建立了专门的转诊负责机构。⑶培训社区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据统计,2006年全市23家市级医院相继派出业务骨干,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点,累计讲课412场次,培训17 300人次,组织基层人员来院进修493人次。⑷联合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瑞金医院、市六医院等市级医院以常见病、多发病为切入点,组织专业人员定期下社区进行健康教育,举办各类专题咨询指导讲座,指导社区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防治疾病。
1.2 支援郊区医疗服务
市级医院积极开展支援郊区医疗服务工作,19家市级医院(除华东、市十医院、公共卫生中心、儿童医学中心外)先后与宝山、奉贤、金山等10个郊区(县)的36个二级医院进行了合作。
从市级医院与郊区医疗机构合作形式来看,主要有三种:⑴援助合作模式。按照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将升高级职称前的医务人员派到对口的郊区医疗机构工作半年。大多数医院均采用此种模式。⑵松散协作模式。主要以学科专业(技术)优势为纽带,开展协作,开设专家门诊,派出专家查房,开放教学科研资源等,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与金山区中心医院就是这样做的。⑶托管模式,即医院的所有者通过契约形式,在产权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医院的经营管理权交由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按照公司化管理有偿经营,如仁济医院组建了仁济医院管理公司,先后托管了崇明县中心医院、嘉定区中心医院。
2 取得的成效
⑴市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发挥了辐射作用,有力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市级医院通过医生直接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培训和指导基层医务人员、输出管理这三种方式,促进了社区和郊区医疗机构的医疗业务水平的提高,疾病诊治的准确率明显改善,成功率明显提高,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⑵实现了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优势互补,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双向转诊制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级医院床位紧张问题,处于康复期的病人可以在社区得到进一步的治疗。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胸科医院这两院为例,9、10、11三月的转诊总量为854例,其中转下人员835例,所占比例为 97.8%,大部分是需要接受康复治疗的病人,这在提高三级医院效率的同时,也使社区卫生资源得到很好利用。
⑶促进了医疗科技和药品更新换代。通过市级医院的辐射作用,将最新的医学科技知识和用药知识带到基层医疗机构,促进了医疗技术的普及和药品的更新换代。同时,通过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大样本人群的慢性病防治工作,也促进了市级医院科研水平的提高。
3 存在的问题
⑴医疗资源尚未有效整合。由于体制性的原因,目前市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不同的行政隶属关系,合作以松散的协作形式为主,在人员流动调配、设备资源共享、功能定位合理区分等方面存在许多阻力,影响了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影响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⑵双向转诊存在一定困难。市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存在一定阻力。一是由于利益关系导致相互之间争夺病人资源;二是病人对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不够;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床位周转率较慢,市级医院要将病人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较困难。
⑶市级医院医生业务素质与基层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 按照现行政策,下沉社区的医务人员多为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往往分科较细,专业性较强,其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需要不匹配。
4 政策建议
⑴探索以区域性医疗联合体为特征的纵向医疗资源整合模式,使市级医院支援社区和郊区医疗机构有更好的组织保障。打破不同行政隶属关系造成的体制约束,组成以市级综合医院为核心,以管理、技术或资产为纽带,在区域内联合若干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区域性医疗联合体模式,在联合体内推行一系列医疗资源(人、财、物和信息)纵向整合的改革措施。在区域性医疗联合体中形成医保费用统一预付、联合体内医院运行统一管理、联合体内资源统一调配的模式,从而更为有效地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
⑵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政策。通过医疗资源要素准入管理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进一步细化、完善双向转诊的指征,增强转诊的规范性和操作性,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截留病人、限制上转的问题。适应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基层医疗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数,解决病人下转困难的问题。
⑶ 建立纵向合作的信息系统,丰富合作内容,增强合作紧密度。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为各级医疗机构间合作内容的多样化提供了支撑。美国家庭医生在医院尤其是社区可设有病床或病区,可以使用医院的诊疗设备,可以带病人到医院自己操作仪器设备进行检查。香港的医院和社区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主管医生通过网络将病情稳定的病人转介到医院社区外转服务部,接受下一步恢复性治疗。借鉴上述经验,上海市级医院应向区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检查检验设备资源,减少重复检验检查,减轻病人负担;鼓励市级医院与合作的区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检验检查标准化的前提下,市级医院与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医疗信息网络,为双向转诊、临床检验检查信息共享提供技术支撑,从而进一步实现设备的合理配置,增强合作紧密度,提高资源利用率。⑷进一步深入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推动市级医院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与合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肿瘤、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综合防治项目。加强对这些慢性疾病的筛查、随访、健康教育和康复护理工作。该项工作一是可以做到常见慢性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二是有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有利于市级医院医务人员贴近社区、贴近居民,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以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为核心,以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为切入点,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改革现行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制,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把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联为一体,使县级医疗卫生技术骨干和设备下沉,拓展县级医院的服务领域,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能力,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格局,缩小城乡医药卫生差距,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三个统一,五个不变”的要求,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深化运行机制改革,把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连为一体,充分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镇两级卫生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优化结构、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壮大、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目的,让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三、工作模式
建立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使优质资源最大限度惠及基层群众,进一步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结合我县实际,具体工作模式主要有:
(一)建立以管理为核心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模式。由县中医医院托管蒋村镇卫生院,实行统一规范管理、统一业务指导、统一工作考核、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采购与调配。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充分利用县中医医院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优势,构建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二)建立以医疗信息为核心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模式。在医院及甘河卫生院、余下卫生院之间实施医疗信息一体化管理,建立一套县镇一体化的医学影像数据库。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诊检查时,通过该系统将患者医学影像资料实时传送到县级医院影像会诊中心,由县级医学专家根据影像资料即时做出诊断。同时,乡镇卫生院医生也可在当地看到患者在县级医院检查的诊断报告、影像报告和影像资料结果,及时正确地做出诊断。该系统通过“电子医生”下乡,将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价值的远程医疗会诊意见,并做出快捷、及时的诊断决策,使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医时,也能享受到县级医院专家的远程医疗服务,缩小县乡医疗差距,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医疗信息县镇一体化。
(三)建立以妇幼保健技术为核心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模式。由县妇幼保健院对草堂镇卫生院实行对口支援,主要内容包括:充分利用妇幼保健院的专科优势,加强草堂卫生院的妇产科及儿科建设;积极建立草堂地区妇幼保健服务中心,规范操作规程及服务行为,把草堂地区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建设成基层妇幼保健的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开展人员的双向交流和培训,把优秀人才引向基层,并为乡镇卫生院培养“沉得下、留得住、用得上”的妇幼保健人员;把先进的技术引向基层,充分利用支援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形成有效、紧密的技术支撑,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有效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四、工作任务
主要工作任务包括:
(一)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被托管的镇卫生院的医疗、防保人员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调配,一体化管理后,保持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镇卫生院人员编制不减、财政投入不减,达到人才协调使用、医疗服务优化、利益共享的目的。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只负责对相关卫生院的业务技术指导,不参与其内部管理。
(二)明确管理方式
一是“三个统一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将镇卫生院的人员管理权限并入县级医院。支援镇卫生院的人员与县级医院人员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审、选拔使用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按照“岗位相对固定、人员按需流动”的原则,由县级医院统筹使用调配人员,不受现阶段人事制度影响,不办理相关手续。实行岗位绩效等级工资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分配制度适当向乡镇岗位倾斜。财务财产统一管理。县镇两级医疗机构实行财务统一管理,独立核算;资产统一登记,分别建立台账。镇卫生院开展业务所需设备可由县级医院灵活调剂使用,原资产属性不变。加强对镇卫生院账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指导,规范财务管理。医疗业务统一管理。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由县级医院统一管理,做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人员培训、统一业务指导、统一工作考核,按照功能定位和技术要求开展医疗服务。
二是“五个不变”。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不变。县级医院和镇卫生院保留各自原有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镇卫生院可增挂县医院分院的牌子。镇卫生院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和任务不变。镇卫生院仍然承担行政区域内预防、康复、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职能,县级医院负责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职能不变。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乡镇卫生院最根本的职能。镇卫生院要充分借助县级医院的技术、资源优势,不断扩展基本医疗服务内容,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镇卫生院公益性不变。镇卫生院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机构,保持镇卫生院公益性是让广大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财政投入供给机制不变。保持县镇医疗机构财政投入政策和渠道不变。镇卫生院人员工资按现行政策全额拨付,可采取“财政拨付总额预算,工作岗位按需确定”的方式进行人员经费动态管理。不允许县级医院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侵占和挪用国家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投入资金。
三是“两提高”。通过实施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提高镇卫生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当地老百姓在本镇就能享受到县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服务,而只支付镇卫生院的收费标准,不断提高就诊人次,促进镇卫生院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四是“三制”管理。即坚持镇卫生院院长公开招聘制、卫生院全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镇卫生院仍属独立法人单位,院长实行公开招聘,由托管的县级医院提名,县卫生局考核任命,在一体化管理框架下履行卫生院院长的管理职责。镇卫生院按照批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实行全员聘用,托管模式的镇卫生院人员聘用由县级医疗机构统一管理。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院依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制定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及分配方案,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基础工资加绩效工资制度,根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考核兑付报酬。一体化管理前,镇卫生院要进行资产登记造册,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镇卫生院所需药品、一次性医疗用品均按现行模式采购、配送。
五、实施步骤
(一)调查研究阶段。县卫生局对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调研,对参与试点的镇卫生院的服务人数、服务半径、医院规模、医务人员数量及技术结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摸底,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县镇卫生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为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二)动员部署阶段。召开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动员会议,扎实安排部署此项工作,并由县卫生局组织人员对被托管的镇卫生院进行资产清查,理顺体制机制。
(三)组织实施阶段。县卫生局要及时召开会议宣布试点方案。试点医院要根据《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及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措施,认真组织实施。
(四)总结评估阶段。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各试点医院要进行自评,及时进行总结,认真查找和解决工作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达到“以评促管”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队伍管理,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强医务人员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副县长为组长,县卫生局局长为副组长,县发改、财政、食品药监、物价等部门及参与试点的县镇医疗机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的组织协调工作。各相关部门、各试点医院要充分认识开展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时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县财政等部门要落实公立医院政策性投入;将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公立医院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医院加快发展;落实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三)健全各项制度。各试点医院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并完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引入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县镇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要认真分析查找在机制、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及时予以整改完善,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行为,促进医院高效规范运转。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5
为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健康保障能力,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力争年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达市三圈层前列,着力构建“健康”,创建全省丘陵地区卫生先进县,现就进一步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狠抓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一)狠抓医德医风建设。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进一步强化医务人员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切实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加大医德教育治理力度,完善医德医风测评、考核制度,匡正医风;扎实开展“廉政文化进医院”活动,进一步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肃查处药品购销、设备采购、医保政策执行和医疗服务活动中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
(二)优化卫生人才结构。按床位人员比科学核定、合理配置卫生专业人员编制,积极推进“县管院用”卫生人事制度改革,试行卫生专业人才聘用“双轨制”和“医师多点执业”、高端人才流动机制,积极争取城市三级医院的高端医学人才到我县医疗机构执业,鼓励和引导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之间人才双向流动。完善职称评聘机制,三年内逐步解决评聘矛盾,进一步提高中高级职称卫生人才比例。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逐年增加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人数,到年,引进副高以上职称60名,全县每千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3.09人。
(三)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完善执业医(护)师定期考核制度,扎实开展“医(护)技能知识竞赛”活动,建立业务学习、技能练兵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县校、院院合作,建立完善医务人员学历培训与业务进修长效机制和激励政策,县级医院每年选派50名以上骨干医护人员到华西医院进行专科(专病)培训,下派30名以上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到乡镇卫生院锻炼;乡镇卫生院每年安排临床人员到县级医疗机构轮训。到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70%以上,县级医院医务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达80%以上,医学研究生和副高以上职称达120人以上,全县医疗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四)加强绩效考核评比。进一步完善以医德医风、业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为重点的绩效考核机制,将院长、医护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与奖励性绩效、职务职称评聘、收入分配等挂钩。每年评选一批优秀院长、医德标兵、业务能手,并给予表彰奖励。
(五)加强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借力大学华西医院等省市三甲医院优质资源,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培育和壮大本土医学骨干人才和省市级知名医师;积极引进医学高端人才,提升专科专病能力,打造高水平学科,壮大高品质医疗服务与科研团队。到年,县一医院、县二医院、县三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分别打造1—2个全市一流的重点知名学科。
(六)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在村级公共服务资金中安排适当比例经费用于群众健康服务。建立完善乡村医生聘用、退出和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乡村医生日常监督管理,建立定期培训、绩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乡村医生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基本医疗服务的积极性。
二、狠抓医院管理,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一)完善医院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医疗机构领导干部任用、管理、监督和考评机制,按规定职数配备医院领导干部,加大院长教育、培训与交流力度,逐步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行医院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在公立医院建立理事会,试行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医院法人治理运行机制,实行院长浮动年薪制和风险金管理制,完善医院绩效分配机制等。建立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修购管理、收入分配、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加强目标管理和各项制度运行监督,促进医院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二)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扎实开展医疗和护理质量提升工程,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各种诊疗(护理)技术规范、医疗质量考评标准和评价指南以及“三级”查房会诊制度,强化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后勤服务设施,规范服务标识,优化医院服务流程,延长服务时间,增加服务窗口,建立志愿者服务队,大力实施便民、惠民医疗和特需医疗服务,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大力实施医保惠民政策,规范诊疗服务行为,优化临床路径,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按病种付费;强化医疗服务价格监管,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全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强化乡镇政府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主体职能,建立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居民自助健康管理小屋建设,于年年底前完成22家。
(三)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按照“一张网”规划格局,建立完善“一个中心、三级网络”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站三级卫生信息网络,实现全县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康复保健、专科特色医疗、远程会诊、远程健康教育与教学、医疗卫生保障等信息网络化、医院管理科学化。加强部门协作,实现医疗卫生资源与县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有效提高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效率。
(四)加强区域卫生协作。积极推进县校合作、院院合作、院企合作。借力华西医院等著名三甲医院优质资源,深化区域医疗卫生协同服务,着力构建“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疑难病能得到方便救治”的数字化分层级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以县级带动乡镇,深入开展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组团发展,整体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
三、狠抓医院发展,全面提升医疗服务环境
(一)加强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社区)卫生站为网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2—3年内完成县级医疗机构迁建,适度扩建部分乡镇卫生院。确保年内新建县急救指挥中心1个,年年底前完成县一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迁建。到年,全县公立医疗机构每千人床位数达3.85张,有效缓解“住院难”问题;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力实施好371个村卫生站的规范化建设。
(二)实施医院提档升级工程。全面实施县级、乡镇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升级达标计划,力争到年县一医院创建三级乙等医院,县二医院、县三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达到二级甲等医院,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一级甲等卫生院。
(三)加强医患关系协调处理。创新医患关系协调处理机制,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县公安、卫生等部门与乡镇政府加强配合,严厉打击“医闹”;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各类涉医,引导建立规范、有序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和谐。加强卫生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行医活动,严肃查处各类医疗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健康规范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
(四)加强健康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配套措施,以康复、保健、理疗、养老为核心,加快推进“市护理安老康复基地”建设。巩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成果,全力推进省、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以及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规范化建设,加快规范化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大力开展师承带徒、专家坐诊(巡诊)、疑难病会诊、中医药文化知识讲座等中医药文化传承系列活动,努力打造健康产业文化名片。
(五)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完善非公立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到年,全县民营医疗机构数达15家以上,床位数达500张以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就医需求。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6
明确目标和任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水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不断提高医疗健康服务的效率与公平。健康效率目前主要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健康管理,提高健康投入产出比;健康公平是指,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病有所医,且更加强调纵向公平,强调保障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体享有基本健康服务。
根据改革目标,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应确定为,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区域健康服务体系。如果按照问题导向确定改革任务原则,当前主要是人财物和信息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共享。
首先,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毋容置疑,人才队伍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第一要素。虽然当前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体系,但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不断增加,人才队伍建设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必须不断加强。
一是高层次人才队伍,他们代表着某个地区医疗卫生最高水平,对整个医疗卫生工作有着带动作用;二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他们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守门人”,最密切关系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紧缺,很多地方基层医疗机构甚至招不到合格人才;三是当前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还面临着结构性缺失问题,像康复、儿科、病理等医疗人才比较短缺。
其次,加大多元投入增加卫生供给。医疗卫生筹资包括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其中,政府投入应该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原则,能够满足居民基本公卫、基本医疗需求,保障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
当前政府投入在卫生筹资总额中所占比例不高,投入不足。在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大型设备配置、离退休人员费用等方面,要强化政府投入责任。
在社会筹资方面,要拆除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保健行业的障碍,给予民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公立医院同等的土地、税收、医保、人事、养老等政策,大力促进多元投入,增加供给总量;要进一步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增加筹资总量,提高保障水平,同时注重培育补充保险,引导高收入群体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利用高端医疗资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第三,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推进医疗资源整合和共享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流动的重要桥梁,是实现居民健康管理的有效手段。必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构建统一高效、使用便捷的区域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医疗、医保、公共卫生等信息资源互联和共享,为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开展疾病防治、康复、老年护理、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提供智慧支撑,有效整合各种市场要素,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作用,提升智慧健康服务水平。
注重改革方法
加大投入是发展问题,资源整合、制度和机制建设才是改革问题,不能用发展代替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推动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规划布局的功能性。当前,区域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卫生机构功能不尽合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相对较弱。
区域卫生规划要以方便群众就医和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为出发点,科学规划医疗布局,增量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为主,加快调整现有公立医疗资源存量,推进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与整合,将医疗卫生资源向新城区、基层机构和人群辐射。
同时,整合与完善医疗机构功能,加强康复、老年护理、精神卫生、儿童等专科建设。加快建设区域健康服务联合体,完善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落实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向上,全科、专科、专家逐级转诊;向下,急性、亚急性、慢性逐级转诊,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其次,坚持责任导向,注重财政投入的结构性。发达国家政策和实践历程显示,经济社会越发展,政府卫生投入力度越大;市场经济越成熟,政府责任边界越清晰。在改革中,应该明确政府和市场边界,明确政府卫生投入责任,强化公立医院出资人投入责任、公共产品购买服务投入责任。公共卫生服务和困难人员基本医疗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等必须明确由公共财政承担责任,优先重点投入。
同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档次要控制,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放开非公资本发展特需、高端医疗服务、老年护理、康复及医疗健康服务业。
第三,坚持绩效导向,注重补偿机制的正向性。注重投入的绩效管理和考核,引导控制成本,加强考核结果在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中的应用,充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注重价格引导,深化医疗价格改革,降低药品、大型诊疗设备检查、高值耗材销售价格,提高体现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