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教学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教学制度范文1
【关键词】 循证医学
1 数据与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分为检索并筛选合格文献以及对这些合格文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两个步骤。根据研 究结果讨论中西医药疗效差异或无差异之原因,为未来的科研及临床决策提供依据。定量分析利用美国犹他州Kaysville NCSS公司生产的2005年版NCSS软件(number cruncher statistical systems software)。
1.1 文献收集及筛选 以“老年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症”、“阿尔茨海默病”或“老年呆病”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net)及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com.cn)。入选标准为:(1)中文文献;(2)发表于1994~2004年; (3)中 药与西药(包括安慰剂、维生素)对照的随机或半随机临床试验,非随机和观察性的比较研究也可纳入;(4)各文献研究的问题和方法相似,都是关于中西药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研究;(5)研究对象被清楚地确诊为痴呆症。
1.2 定量定性分析合格文献 将入选文献按研究对象、总数、人口学特征、使用方剂、对照药物及测量结果等进行归纳总结,比较中西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法及用药。随机试验和(或)半随机试验文献的质量依Jadad计分法来评定。定量分析是先将入选文献研究建立数据库,再对其进行同质性检验、 meta 分析、敏感性分析及亚组分析。同质性检验又称异质性检验,计算Cochran's Q值,Q值服从自由度K-1的卡方分布(Chi-square distribution),Q值愈大,其相应的 P 值越小。若Q>χ2 (1-α),则 P
2 结果
2.1 定性分性 共纳入2 403 篇文章,从中筛选出 30篇合格文献[4~33](包括40项入选研究),见表1。其中5篇文献(序号为8、11、17、18、31)按试验用药、对照药物及疗效结局评定指标的不同被重复评价,最终进入分析的研究共计40项。
表1 中药治疗老年痴呆随机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特征研究 (略)
HDS-R: 长谷川痴呆量表修订版; FOM: 物体记忆广泛认知检查; MMSE: 迷你心智状态检查表; ADL: 日常活动量表; MQ: 记忆商数; IQ: 智力商数; BSSD: 痴呆简易筛查量表; CGI: 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由表1可知,这40项研究的发表年份在1997~2004年。有2项研究的病例年龄未报道,1项研究 的病例年龄不明确。治疗天数方面有5项研究未标明,其他有标明者,治疗天数从15 d到240 d不等。试验设计方面,研究编号为2、8、9、10、11、12、14、40 的8项研究属于非随机和观察性比较研究,其他 32项 属于试验性研究。疗效指标方面较不统一,运用最多的是用中医药学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34],共有15项;其次是迷你心智状态检查表(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MSE),有8个;其他包括日常活动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记忆商数(memory quotient, MQ),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 IQ),长谷川痴呆量表修订版(Hasegawa dementia scale-revised, HDS-R),物体记忆广泛认知检查(Fuld object-memory evalua-tion, FOM),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rief screening scale for dementia, BSS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 CGI )[35]或自拟积分法等;另外,有2个研究未标明具体的疗效评定方法。依Jadad量表来评价随机对照试验时发现,最佳总分为2分,共有7项(7/32=22%),总分1分的有 25项 (25/32=78%)。仅有 4项 提到双盲法,另有3项提到用单盲法,所有研究均未报道退出与失访情况。 从西医对照药物来看,主要分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以多奈哌齐居多,共4项)、脑循环改善和糖代谢促进剂(以脑复康居多,共17项)和其他三类。
2.2 定量分析
2.2.1 异质性检验及meta分析 设定异质性检验的虚无假设为组间无异质性。利用NCSS软件计算Cochran's Q值来判断虚无假设的真实性。结果见表2。无论选择比值比(odds ratio)或危险差(risk difference)当效应量指标, P 值皆小于0.000 1,提示组间异质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应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来进行meta分析。
表2 Cochran′s Q异质性检验结果(略)
分别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做 meta 分析, 得出了两模型所估算的合并比值比。见表3。该40项研究在随机效应模型状态下的森林图见图1。
表3 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的合并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略)
2.2.2 敏感性分析 排除任何一项研究项目再做meta分析的结果发现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的变化不大。但是当排除第14项研究之后,其总比值比明显地与其他不同,提示第14项研究对meta分析的结果影响最大,是异质性的最大来源。见表4。
图2是依据表4 所构之图,X轴为被排除的研究,Y轴为合并比值比,95%的可信区间上下限。
表4 敏感性分析排除的研究(略)
2.2.3 亚组分析 按发表年代、干预措施、试验设计或疗效评价指标来进行亚组分析。2002年以前发表的22项研究合为一组,异质性检验 P 0.05,提示2002年及以后发表的18项研究间同质性较高。见表5。
图1 40项研究的森林图(略)
图2 敏感性分析(略)
表5 异质性检验(略)
干预措施分为:(1)安慰剂;(2)神经传导介质类;(3)非神经传导介质类;(4)多重用药。安慰剂为16、22、24(编号)等3项;神经传导介质类为1、3、4、5、6、15、21、23(编号)等8项;非神经传导介质类为7、8、9、10、11、12、13、18、19、20、25、27、28、29、31、32、33、35、36、37、38、39、40(编号)等23项;多重用药为2、14、17、26、30、34(编号)等6项。研究编号8虽同时以脑复康及维生素C为对照,但维生素C并 不属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治疗药物,故将之排除于多重用药组之外。依据不同亚组所得的meta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合并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略)
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2002年以前及以后发表的研究的比值比分别为4.76(2.77~8.18)和2.11(1.59~2.78),虽然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 2002年 及其以后的比值比(2.11)小于2002年以前的比值比(4.76),提示2002年以后中药对西药的疗效比值有所下降。 4种不同的干预措施中,中药与神经传导介质类药物对照的比值比为1.20,95%可信区间在0.73到1.97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治疗与其比较,优势相对较弱。与其他3类干预措施对照,中药的疗效均优于此3类西药。从试验设计来看,32项试验性研究组,Cochran's Q值=67.923 1,在自由度31之下,相应的 P 值接近于0。8项非随机和观察性的比较性研究组的 Cochran's Q值=49.798 2,在自由度7之下,相应的 P 值亦接近于0,提示无论是哪种试验设计,研究组间的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性研究,中药疗效比西药疗效合并比值比为 2.92 ,95%可信区间在2.10到4.07之间。比较性研究,中药疗效比西药疗效比值比为4.38,95%可信区间在1.62到11.85之间,皆具有统计学意义。从不同疗效评定标准所做的异质性检验及亚组分析结果看,以迷你心智状态检查表为疗效评定标准的8项研究合为一组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 Cochran's Q值=9.5,在自由度7之下,相应的 P 值等于0.218 7。另外15项以中医药学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衡量的研究,其Cochran's Q值=76.9,在自由度14之下,相应的 P 值接近于0,提示以迷你心智状态检查表为疗效评定标准的8项研究间的同质性较高,而以中医药学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衡量的研究间的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meta分析结果显示,以迷你心智状态检查表为结果指标时,中药疗效比西药疗效合并比值比为1.86,95%可信区间为1.12到3.09之间;以中医药学会制定的结果指标衡量时,中药疗效比西药疗效比值比为4.79,95%可信区间为2.57到8.98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后者估算之疗效为前者的2.58倍(4.79/ 1.86 )。
3 讨论
利用meta分析方法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西医治疗手段是运用目前国际承认的一套科研方法来比较其疗效,以供临床决策参考。经过文献检索后发现,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不多,况且入选的随机试验和(或)半随机试验质量不高,比较性研究的证据等级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meta分析的结果外在效度较低。虽然meta分析是合并多数研究结果的一种利器,但依然具有局限性。(1)发表性偏倚难以避免。而且,我们只将已发表的文献拿来研究,忽略了未发表的研究,这样常常会导致过分夸大真实效应。(2)meta分析结果是一个总合、平均的效应量,而临床医生最想知道具有“独特性”的病人的效应量,如果要运用meta分析后的平均结果作用于个人,仍存在主观判断的问题。(3)meta分析不是临床研究,只是把所有入选的研究结果合并,这些研究论文的质量可能参差不齐,有些混杂因素不易控制,有的数据不完整,虽与原作者沟通,也可能存在人为回忆的偏倚。表3中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合并比值比与95%的可信区间表明随机效应模型下的95%可信区间较大,因为随机效应模型考虑了组间变异,会减少较大型研究的权重来校正组间异质性。在假设入选文献质量较高的前提下,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目前西医对阿尔茨海默病是以神经传导介质类药物为主流,其疗效优于非神经传导介质类药物。随着西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的了解逐步加深,新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医治疗此病的优势仍需更多设计严谨的研究来证实。另外,2002年以后所做的研究同质性较高,若从疗效衡量指标观点来看,以迷你心智状态检查表为疗效评定标准的研究同质性较高。合并比值比方面,比较性研究较试验性研究估算的比值比高1.5倍,中医药学会制定的结果指标所估算之疗效是迷你心智状态检查表结果指标的2.58倍(4.79/1.86)。由于此推论是在质量不高的文献上进行meta分析的结果,要强化此观点仍需要研究质量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来支持。传统中医学是一种经验医学,它源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理论,以辨证论治思想来指导诊疗过程。 所谓辨证论治的证指证候,它是疾病演变过程中某一病变阶段本质的反映,是决定治疗的关键[36],所以在疗程中可能出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现象。这种情形常给meta分析应用于中医药的临床科研增加很大的难度[37]。除强化科研设计质量之外,必须选取同种疾病中具有相同证候的患者一起研究,增加资料同质性,以严格的入选标准客观地评价中医药的疗效。现今中医药科研大多缺乏严格的试验设计且极少有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再者评估疗效的指标大多是软指标[38]。目前当务之急是多提高方法学训练,以期能提供设计严谨的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Sackett DL, Rosenberg WM, Gray JA, et al.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 BMJ. 1996; 312(7023): 71-72.
2 Sackett DL, Richardson WS, Rosenberg W, et 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97: 1-11.
3 Koppel R. Alzheimer's disease: the costs to U.S. busi-nesses in 2002. Washington DC: Alzheimer's Associa-tion. 2002: 1-28.
4 Han X.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by Huoxue Yizhi Decoction: a clinical observation. Hubei Zhong Yi Za Zhi. 2002; 24(5): 33. Chinese.韩旭. 活血益智汤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观察. 湖北中医杂志. 2002; 24(5): 33.
5 Yuan YH.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by Yishen Jiannao Decoction: a clinical observation. Beijing Zhong Yi. 2001; 4: 25. Chinese.袁玉红. 益肾健脑汤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观察. 北京中医. 2001; 4: 25.
6 Zhou J, Zhou MY, Xu BL. Treatment of 53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by TongqiaoYizhi Decoction. Shaanxi Zhong Yi. 2003; 23 (8): 703-704. Chinese.周健, 周马英, 许波良. 通窍益智汤治疗老年期痴呆53例. 陕西中医. 2003; 23(8): 703-704.
7 Mu JX, Li XY. Treatment of Alzheimer disease by Congnao Decoction: a clinical research. Shanxi Zhong Yi Xue Yuan Xue Bao. 2004; 5(1): 24-26. Chinese.穆俊霞, 李新毅. 中药聪脑汤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 5(1): 24-26.
8 Lin SM, Wang J, Zhou RQ, et al.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from the viewpoint of Xin and Shen.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3; 23(8): 24-27.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林水淼, 王健, 周如倩, 等. 从心、肾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23(8): 24-27.
9 Fang H, Zhu ZD. Treatment of Alzheimer disease by Tongyu Decoction: a clinical research. Shanxi Zhong Yi Xue Yuan Xue Bao. 2003; 4(3): 27-28. Chinese.方鸿, 朱振铎. 通郁汤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 4(3): 27-28.
10 Dong KL, Song WX, Zeng JZ. A summary of 50 cases of Alzheimer disease treated by Yizhi Jiannao Granule. Hunan Zhong Yi Za Zhi. 2002; 18(3): 13-14.Chinese.董克礼, 宋炜熙, 曾江正. 益智健脑颗粒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50例总结. 湖南中医杂志. 2002; 18(3): 13-14.
11 Li H, Wang CH, Wang 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treated with Naofu Yicong capsule. Zhongguo Zhong Yi Yao Xin Xi Za Zhi. 2002; 9(4): 20-2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李浩, 王承华, 王力. 脑复益聪胶囊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 9(4): 20-22.
12 Gao DP, Chen GH, Yang J. Treatment of 30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by Naofuqing Capsule: a clinical observation. Zhong Cheng Yao. 2001; 23(4): 31-33. Chinese.高丹屏, 陈贵海, 杨军. 脑复清胶囊治疗老年期痴呆30例临床观察. 中成药. 2001; 23(4): 31-33.
13Liu MY, Wang DP, Liu YP, et al. Treatment of Alzheimer disease by modification of Danggui Shaoyao Powder: a clinical observation. Guangzhou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1; 18(1): 31-34. Chinese.刘孟渊, 王达平, 刘玉平, 等. 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18(1): 31-34.
14 Yang X, Xie DX. Treatment of 92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by Bushen Jiannao pills. Shanxi Zhong Yi. 2001; 17(4): 16-17. Chinese.杨晓, 谢东霞. 补肾健脑丸治疗老年性痴呆92例. 山西中医. 2001; 17(4): 16-17.
15 Miao Y, Ge CH, Li HJ, et al. Clinical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Nantong Yi Xue Yuan Xue Bao. 2000; 20(4): 354-355.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缪易, 葛朝辉, 李慧娟, 等.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症的临床研究.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0; 20(4): 354-355.
16 Zhang QY, Ding XD, Wang XH, et al. Improvement of memory impairment for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by using Yizhi Fangdai Granule: a clinical observation. Shando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0; 24(4): 260-261. Chinese.张沁园, 丁向东, 王晓红, 等. 益智防呆冲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记忆力的临床观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24(4): 260-261.
17 Gu Y, Lin SM, Liu RR, et al. Clinical study on heart and brain benefiting formula in treating Alzheimer'sdementia. Shando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0; 24(4): 271-273.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顾耘, 林水淼, 刘仁人, 等. 养心健脑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24 (4): 271-273.
18 Li YM, Zhang CY, Wang J, et al. The effects of heart-benefiting recipe on the intellect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whose state of illness were middle and serious. Xian Dai Kang Fu. 2000; 4(7): 996-997.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李亚明, 张春燕, 王健, 等. 调心方对中、重度老年性痴呆病智力的影响. 现代康复. 2000; 4(7): 996-997.
19 Hu JD. Treatment of Alzheimer disease by Bushen Xiezhuo Decoction: analysis of 30 cases. Guang Ming Zhong Yi. 1999; 14(82): 39-41. Chinese.胡九东. 补肾泻浊汤治疗老年性痴呆-附30例病例分析. 光明中医. 1999; 14(82): 39-41.
20 Wang HX. Treatment of 50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by modifications of Dihuang Yinzi. Beijing Zhong Yi. 1998; 1: 13-14. Chinese.王宏献. 地黄饮子加减治疗老年性痴呆50例. 北京中医. 1998; 1: 13-14.
21 Zhu ZD, Xue YT, Huo Q, et al. Treatment of Alzhei-mer disease by both dispersing stagnated liver-qi and nourishing kidney and heart: a clinical study of 34 cases . Shando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1998; 22(5): 346-348. Chinese.朱振铎, 薛一涛, 霍青, 等. 疏肝解郁、滋肾养心法治疗老年性痴呆34例临床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 22(5): 346-348.
22 Xiao SL, Cai TR, Li YS. Treatment of 129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by Yishen Tongluo Granule. Hunan Zhong Yi Yao Dao Bao. 1997; 3(1): 12-14. Chi-nese.肖森林, 蔡铁如, 李佑生. 益肾通络颗粒剂治疗老年期痴呆129例. 湖南中医药导报. 1997; 3(1): 12-14.
23 Wu ZM, Wu MH, Jiang JH,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senile dementia with Yizhi Jianshen spirit. Hunan Zhong Yi Xue Yuan Xue Bao. 1997; 17(1): 9-1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吴子明,吴福华,蒋俊和, 等. 益智健身精治疗老年呆病临床观察.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1): 9-12.
24 Wang YY. Treatment of 60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by modifications of Zuoguiyin. Hainan Yi Xue. 2001; 12(2): 36-37. Chinese.王玉宇. 左归饮加减治疗老年性痴呆60例. 海南医学. 2001; 12(2): 36-37.
25 Yang HR. Experience in treating Alzheimer disease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o Ji Yi Yao Wei Sheng Dao Bao. 2001; 4: 32. Chinese.杨惠榕. 老年性痴呆病的中医治疗体会.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1; 4: 32.
26 Li BX, Wang YY, Wang FL, et al. Treatment of 28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by Xingnao Decoction. Zhongguo Xing Wei Yi Xue Ke Xue. 2001; 10(5): 460. Chinese.李炳绪, 王彦英, 王福兰, 等. 醒脑液治疗老年性痴呆28例.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5): 460.
27 Wang JM. Treatment of 32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by modifications of Qifuyin. Liaoning Zhong Yi Za Zhi. 2002; 29(1): 43. Chinese.王建明. 七福饮加味治疗老年性痴呆32例. 辽宁中医杂志. 2002; 29(1): 43.
28 Meng XZ, Zhang YL, Wang JX, et al. Treatment of 56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by Qingnao Recipe: a clinical observation. Zhongguo Zhong Yi Yao Ke Ji. 2002; 9(2): 120. Chinese.孟宪忠, 张雅丽, 王集贤, 等. 清脑方治疗老年性痴呆症56例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2; 9(2): 120.
29 Men YL, Cao JM. Treatment of 148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by Hailong Jiannao Capsule. Zhong Yi Yan Jiu. 2002; 15(4): 30-31. Chinese.门艳丽, 曹金梅. 海龙健脑胶囊治疗老年性痴呆148例. 中医研究. 2002; 15(4): 30-31.
30 Li X. Treatment of 16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by modifications of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Shi Yong Zhong Yi Yao Za Zhi. 2002; 18(11): 9. Chinese.李新.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性痴呆16例观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2; 18(11): 9.
31 Zhou RG. Treatment of 23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by modifications of Baihu Decoction. Shaanxi Zhong Yi. 2003; 23(8): 700-701. Chinese.周荣根. 白虎汤加减治疗老年性痴呆23例. 陕西中医. 2003; 23(8): 700-701.
32 Li AH. Treatment of 30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by modifications of Huanshao pills. Xin Zhong Yi. 2001; 33(3): 22. Chinese.李爱华. 加味还少丹治疗老年性痴呆30例. 新中医. 2001; 33(3): 22.
33 Lu GH. Treatment of 15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jiang Lin Chuang Yi Xue. 1999; 1(4): 245. Chinese.卢桂华. 15例老年性痴呆的中药治疗. 浙江临床医学. 1999; 1(4): 245.
34 Fu RJ. The criteria of diagnosi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of dementia. Zhong Yi Za Zhi. 1991; 32(1): 56-58. Chinese.傅仁杰. 老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杂志. 1991; 32(1): 56-58.
35 Zhang MY. Neurosis handbook.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1999: 439-441, 434-435. Chinese.张明园. 精神病手册.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439-441, 434-435.
36 Niu JZ, Chen JX. Some insights from 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the same method. Zhong Yi Yao Xue Bao. 2003; 31(4): 1-2. Chinese.牛建昭, 陈家旭. 对异病同治内涵的思考. 中医药学报. 2003; 31(4): 1-2.
37 Li YP. Evidence-based medicine.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3: 167. Chinese.李幼平. 循证医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67.
医疗教学制度范文2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伊伐布雷定;血管内皮功能;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c)-016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vabradine on 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its influence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atherosclerosi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eventy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Benxi Iron and Steel Co.,Ltd.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85 cases of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tenolol, 85 cas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vabradin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change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arteriosclerosis status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4 week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u = 2.814,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resting heart rate (RHR), exercise heart rate (EHR), angina attacks times and dur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uch lower or shor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nitric oxide (NO)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levels of endothelin-I (ET-1), malondialdehyde (MDA) and the value of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vabra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can decrease the RHR and EHR effectively, and also can improve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arteriosclerosis status, which has definite therapeutic effect.
[Key words] Stable angina pectoris; Ivabradine;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Arteriosclerosis
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是一种病理基础简单的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表现为下颌、上臂、胸或肩背憋闷疼痛[1-2]。不少研究显示[3-4],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冠状动脉的狭窄及硬化易诱发冠脉不良事件的发生。故临床治疗中,缓解SAP临床症状的同时,更应关注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硬化程度。伊伐布雷定[5-6]是一种特异性、选择性If电流抑制剂,通过减慢患者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有效缓解心绞痛。目前,有关伊伐布雷定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硬化情况的影响鲜有报道。本文旨在研究该药对SA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硬化情况的影响,以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辽宁省本溪市本钢总医院心内科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70例SAP患者,其中,男65例,女105例,年龄40~67岁,平均(50.1±4.5)岁。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7]的诊断标准,且心绞痛CCS分级Ⅰ~Ⅲ级。②具有心绞痛症状,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或多项:冠脉介入或冠脉搭桥术超过6个月;心肌梗死超过3个月;缺血型心电图改变;冠脉造影显示一条或多条冠状动脉口径狭窄超过50%;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结果出现ST段抬高超过1.0 mm或P-R段相比旱统过1.0 mm。③运动平板试验结果阳性。④左心室射血分数超过50%。⑤病史超过3个月。⑥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急性心力衰竭或急性冠脉综合征者。②先天性心脏疾病或心脏瓣膜疾病者。③慢性肺部疾病或脊柱畸形者。④合并内分泌疾病者。⑤神经肌肉疾病者。⑥3个月内服过胺碘酮或7 d内服过非二氢吡啶类、β受体阻断剂等抗心律失常药者。⑦长期酗酒者。⑧合并心律失常或静息状态下心率低于60次/min者。
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入选者分为两组。对照组85例,其中男30例,女55例;平均年龄(49.8±5.1)岁;平均病程(5.1±0.4)个月;心绞痛CCS分级Ⅰ级32例,Ⅱ级38例,Ⅲ级15例。观察组85例,其中男35例,女50例;平均年龄(51.0±4.7)岁;平均病程(5.8±0.7)个月;心绞痛CCS分级Ⅰ级30例,Ⅱ级41例,Ⅲ级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CCS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此外,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他汀类降脂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剂量按说明书服用。观察组给予伊伐布雷定(辰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325),5.0 mg/次,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阿替洛尔(辰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134),15.5 mg/次,每天2次。持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检查。①疗效评价[8]:症状显著减轻,且同程度运动量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80%,或未出现过心绞痛视为显效;症状相对减轻,同程度运动量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5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秩和检验分析发现,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2.814,P = 0.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RHR及E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RHR及EH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显著缩短,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标志物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NO、ET-1、SOD和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NO和SOD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T-1和MD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2.5 两组治疗前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baPWV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baPWV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5。
3 讨论
研究发现[9],心绞痛发病多因心肌供需氧不平衡所致,故临床上常用减少心肌耗氧或增加冠脉流量的方法缓解心绞痛症状。扩血管药物在增加冠脉流量方面虽效果明显,但当患者冠脉钙化时,扩管效果则较难实现[10]。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的抗心绞痛药物逐渐成为治疗心绞痛重要的途径[11-13]。伊伐布雷定通过抑制心脏窦房结内If电流,延长心脏动作电位时间间隔,降低窦房结节律,降低患者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达到控制心绞痛的效果[14-17]。本研究结果也发现,观察组治疗后RHR及EHR明显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也明显低于或短于对照组,说明伊伐布雷定对SAP的治疗效果明确。
据报道,NO、ET-1、SOD和MDA水平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具有密切关联[18]。其中NO是一种重要的舒血管物质,它与ET-1相互保持平衡,维持血管正常收缩及舒张特性;ET-1具有强烈的缩血管功能,参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且该指标的升高与梗死面积大小相关[19-20];SOD能对抗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同时修复受损细胞[17]。MDA则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会明显升高,反映血管内皮特性[21]。研究发现,两组患者血浆中ET-1和MDA水平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观察组治疗后ET-1和MDA水平^对照组明显偏低;两组患者血浆中NO和SOD水平在治疗后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观察组治疗后NO和SO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偏高;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内皮均具有保护作用,其中伊伐布雷定对患者内皮的保护作用更为显著。这可能与以下几点内皮保护机制有关:①下调血清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拮抗内皮细胞凋亡[22];②降低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修复受损内皮细胞[23-24];③平衡体内NO与ET-1水平,维持血管正常收缩及舒张特性,减少梗死面积[25];④平衡体内SOD与MDA水平,修复受损细胞。
baPWV主要反映动脉搏动由近心端向远心端的传导速度,是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黄金指标。研究表明,当baPWV值增加时,患者的冠心病进展程度会随之加快,且相关不良危险因素会随之产生[26]。本研究发现伊伐布雷定能有效减低baPWV值,这可能由于其能够增加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改善冠脉血流。
总之,伊伐布雷定治疗SAP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静息状态及运动量心率,减少心绞痛发病次数及病发持续时间,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硬化情况,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 Füeβl HS. Stable angina pectoris:assessment [J]. MMW Fortschr Med,2016,158(10):10-14.
[2] Valgimigli M,Biscaglia S. Stable angina pectoris [J]. Curr Atheroscler Rep,2014,16(7):422-423.
[3] Fishbein MC,Fishbein GA. Arteriosclerosis:facts and fancy [J]. Cardiovasc Pathol,2015,24(6):335-342.
[4] T?ille M,Reshetnik A,Schuchardt M,et al. Arteriosclerosis and vascular calcification:causes,clinical assessment and therapy [J]. Eur J Clin Invest,2015,45(9):976-985.
[5] Ye L,Ke D,Chen Q,et al. Effectiveness of ivabradine in treating stable angina pectoris [J]. Medicine(Baltimore),2016,95(14):e3245-3247.
[6] Tendera M,Borer JS,Tardif JC. Efficacy of I(f)inhibition with ivabradine in different subpopulation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J]. Cardiology,2009,114(2):116-125.
[7]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9-60.
[9] Parker JD,Parker JO. Stable angina pectoris:the medical management of 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J]. Can J Cardiol,2012,28(2 Suppl):S70-S80.
[10] Wang FF,Han JL,He R,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 J Geriatr Cardiol,2014,11(2):113-119.
[11] Feng J,Wang A,Gao C,et al. Altere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depen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ry lesions in stable angina pectoris [J]. Anatol J Cardiol,2015,15(6):496-501.
[12] Zagidullin N,Scherbakova E,Safina Y,et al. The impact of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on arterial stiffness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J]. J Clin Med,2016,5(7):E60-E63.
[13] Tendera M,Fox K,Ferrari R,et al. Inadequate heart rate control despite widespread use of beta-blockers in outpatients with stable CAD:finding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rospective CLARIFY registry [J]. Int J Cardiol,2014, 176(1):119-124.
[14] Giavarini A,de Silva R. The role of ivabradine in the management of angina pectoris [J]. Cardiovasc Drugs Ther,2016,30(4):407-417.
[15] ,钟伟州.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4):52-54.
[16] 尚士国,郭琴.冠心病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7):20-21,24.
[17] 何卫斌,杨桂.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6、B型利钠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4):50-52,70.
[18] 张腾,李岳春,革丽莎,等.伊伐布雷定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心功能和儿茶酚胺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5,20(8):859-864.
[19] 李建兰.老年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3):114-117.
[20] Lee JY,Ryu S,Lee SH,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and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um: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Cardiovasc Diabetol,2015,4(14):147-149.
[21] Zhang F,Wu SZ,Zhang L,et al. Effects of simvastatin on plasma SOD,MDA and 8-iso-PGF2α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J]. Nan Fang Yi Ke Da Xue Xue Bao,2010, 30(12):2646-2648.
[22] Ates O,Azizi S,Alp HH,et al. Decreased serum paraoxonase 1 activity and increased serum homocysteine and malondialdehyde levels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J]. Tohoku J Exp Med,2009,217(1):17-22.
[23] S通,骆众星,周华,等.N末端脑钠素原水平与冠心病患者 危险分层及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的相关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7):68-71.
[24] 王宝魁,刘松,徐少杰,等.伊伐布雷定对急性心肌梗死兔血清中HIF-1α和VEGF表达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3,49(1):56-58.
[25] 张瑾,徐慧.稳定型心绞痛采用曲美他嗪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8):23-24.
医疗教学制度范文3
【摘要】目前医学教育专家认为:医学已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人文、社科、生物医学的综合学科。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生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这样一来,医患关系变了,医学模式变了,医学教育不能不变,“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正在给医学教育带来困难”。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式如何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是一个值得不断追问的问题。
【关键词】医学教育;模式;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随着近年来国人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教育对国力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教育方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一场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其中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些初步改革措施已在进行中,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更是走在了前沿。传统的医学教育方式是为生物医学模式服务的,这一模式从根本上漠视病人作为人的尊严,仅仅把病人视为有病生物体,背离了医学的人文本质。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生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
1目前中国医学教育的效果与国际差距
有医学教育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医疗侧重于对疾病发病时的控制,而不重视病人长期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侧重于高科技、昂贵的住院治疗,不重视低花费的门诊治疗及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低估了社会心理、经济、家庭环境及职业方面的因素在医疗中的作用;不同医学院学制不同,对住院医生的培训时间也不同,使医疗部门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质量和认证标准;多数医学教育着眼于提高医学生记忆事实的能力而不重视受教育者应用循证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医生职业精神的含义以及医患关系中医生的义务方面的教育甚少,临床教学中临床技能训练不够,对医学生的技能和操作的培训重视不够,见(实)习学时数和国外医学教育体系比相对不足;临床指导教师的工作重心转向医疗,高校附属医院的教学意识淡薄,在教学医院中,重医疗轻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
2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矛盾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调整。据全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会统计,内地已有63所医学院校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除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以外,大多数知名医学院校已经告别了过去单科办学的模式,逐渐地融入综合性大学之中。
2.1合并还是兼并: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一直处于单科单一型的状态,医学学科与文理等非医学学科之间相互隔离,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狭窄,人文精神十分欠缺,缺乏应有的团结互助、公平竞争
精神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学校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
合并后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都是大学的二级单位,对外不具有法人地位,但医学院的教学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设有附属医院,而附属医院则因负有对外医疗的任务因而必须具有法人地位,这就出现了没有法人地位的医学院要领导和负责有法人地位的附属医院,造成实际工作中的不协调,医学院的角色十分尴尬。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长、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德炳教授表示,北大医学部现在对外是以委托法人的资格进行工作,在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享有相对的自,采取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分散式而非集权式管理更符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原同济医科大学的情形与此类似。
“北医模式”对于很多医学院校有很强的吸引力,然而这一模式并不容易被“克隆”。有人所言,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整合模式。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医学院校进入综合性大学势必要经过一个“休克期”。医学院应当抛掉原有的“独立情结”,以开放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应对新的变化,将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幸。
2.2附属医院何去何从:争议颇多的便是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或大学的归属问题。目前,出现了直属的附属医院、非直属的附属医院以及教学医院三种模式,当然最理想的还是拥有直属的附属医院,这样更便于教学、科研和临床见习、实习的开展。而有些医学院即便拥有附属医院,却存在一些体制上的问题。全国各高校的附属医院通常都是当地最好的医院,担负着医疗、教学、科研任务而非单纯的医疗任务,医学院与附属医院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只有密切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基础学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交叉融合,才符合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2.3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具有办学成本高、学制长、师生比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然而并非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领导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如医学教育投入高、回报慢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上动辄几十万元甚或上百万元,而同样的经费完全可以用于建设其他学科的一个学院或一个系,这种花钱多、效益相对较小的结果很难得到大学领导及兄弟院系的理解。另医学教育应适当控制办学规模,尽可能地统一学制以确保能有稳定的教学安排、提高教学质量,并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条件较好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可致力于高层次办学,差些的可以多开办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实用教育。医学教育绝不能跟风扩招,应从制度上给予保证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那种希望通过扩招解决学校福利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3改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对策
国际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制订的关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所包含的内容是“医科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医学生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做出必要的反映”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严格把握“入口”的质量: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把最好的学生招进医学院,同时增加医学院校学生录取的面试制度,保证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
3.2努力提高在校生的“出口”质量:充分加强医科学生研究生阶段的技能训练,改变了医学研究生阶段还以教科书为主要学习素材的现象。这就需要重新确立教学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并利用信息技术,强调“互动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教育模式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身边的指引者”,以问题为中心、互动式、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如果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看成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们的学习热情会更高。
3.3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建立住院医生培训制度,规范医学教育,不要让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参与治疗工作,要在他们行医之前培养其严谨、专业的医疗能力,而不是靠他们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建立医学院校评估体系,让各类不同的医学院校的等级有明确划分,培养不同层次的医疗和医学研究人才。
3.4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医学院校要制定灵活的用人机制,让广大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后有用武之地。据国外的经验,好的教师都是那些热爱工作而且对未来保持乐观态度的人。医学院校在招生等问题上要鼓励竞争机制,避免近亲繁殖的现象,并逐渐降低师生比,提高教学质量。
医疗教学制度范文4
关键词:医学护理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人们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水平的要求也在相应的提高,这就对我国的医疗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用化学作为其中的必修课程,可以为其临床实践、理论分析或者药理研究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性意见。本文从我国医学护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如何更好的提高我国的医学护理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原来的护理专业一般是五年制,主要包含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两门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时长都比较冗杂。但是现在的护理专业已经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时间上的缩短势必要相应的调整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在时间范围内合理分配。要想使得医学护理专业的学习更加合理和完善,一定要重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让护理专业可以真正被学生们所认可和接受,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医学护理专业的教学中将基础化学及有机化学两门课程合并为医用化学一门课程,并在第一学期完成教学,这样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由于教育制度的改革,现在的医学护理专业可以接纳文科生学习该专业,但是也给医学护理专业带来一定的困扰。主要是因为文科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对于理科的知识接触太少,而医学护理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化学专业的知识,这使得文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远远落后于大部分的理科生。根据调查发现,在医学护理的日常授课当中,文科生普遍跟不上老师教学的节奏,但是理科生却认为老师授课速度缓慢,这就造成了两种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化,不利于正常的医学护理授课的展开。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就要不断调整医学护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部分化学知识、医学知识或者部分生僻的内容进行删减。除此之外,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教师要多开展与临床实践相关的医学化学内容,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很多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要更加突出实践对于医学护理专业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有机化学方面,可以有意识的减少对化学合成方面的考查,更多的倾向于考核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等方面。
二、优化医学护理教材及内容
上文提到,医学护理学制的改变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材在内容方面上的改变会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无法深入地理解医疗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真谛,因此选择专业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比各种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对于实验的重要性内容较多,旨在突出实验是医用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教材当中要增设实验部分篇幅,强调实验对于医疗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当中的推動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另外为了配合教学的时长,教学内容应该要化繁为简,将冗杂的知识合并或者删减,特别是多次实验展示完成以后可以将实验概括总结。尤其是常规化学的实验教学,实验报告是衡量实验目的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准。虽然日常的实验较少,但是教师还是要有针对性的提出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让学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就实验的侧重点进行总结和概括。
三、改进医学护理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不能完全适用学制改变的教学要求,需要配合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部分学制较长的学生不仅要接受到更多的理论知识,更要逐步养成自主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将更多的实验方法投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当中,例如血栓形成实验、溃疡发炎等形成实验、人工气胸实验等,在老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逐步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设计、查阅文献等完成整个的实验操作,利用现代新型技术和设备为理论提供必要的影像支持,例如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该系统集图像、应用软件、语音等为一体,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整个画面,加深对于医学护理实践的印象。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更为直观,完全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将同学们的疑问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求得真知。此外借助现代的仪器设备等会有效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提问老师直接回答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得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活跃良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此外理科生还可以发挥自己在化学方面的优势为文科生解疑答惑,实现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还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对医疗水平的重视,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需要进一步深入发展和完善,这对于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在实际的医用化学教学中存在各种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是大有发展的,要想真正提高医学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水平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切实有效地改革真正实现医疗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席晓岚,徐红.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
[2]马俊凯,王华夏.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02).
医疗教学制度范文5
关键词:日本 职业教育 专门学校 教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32
日本自明治维新时期开创现代职业教育,经过其探索结合行业准入资格与教学标准,已形成特色鲜明、目标明确、自成体系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方面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领先的职业教育国家之一。职业教育所培养的职业人才在日本战后经济重建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纵观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与之比较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或能从中借鉴一二,从而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1]
1 高职体制
多元的教育体制培养多元的职业人才。
日本的中学生在完成高中部的学习后,通过入学考试合格后,可进入大学学习,通过4年的学习,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除此之外,还可以进入短大学习。短大的学习年限为2年或3年,毕业后可获得准学士学位。同时也可选择专门学校来完成自己的高等教育,从而达到就业的目标。
和中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相比,日本的专门学校在学制上有很大区别。如图1:
图1 日本专门学校与中国高职高专学制比较
日本的专门学校学制种类较多,不同专业的学制从一年到四年不等,其学位授予也与其授课内容及学时相关,如四年制毕业生文凭高等专门士,虽然属于专门学校颁发,但因其内容充实、学时达到四年,在社会上相当于学士学位,可以直接攻读硕士研究生。而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制较为统一,高中起点的均为三年,而且毕业生不能直接攻读硕士,需经过工作以及通过符合其他要求获得同等学历后方可经过考试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从这个方面看,中国高职高专学制凸显单一性。相比之下日本的专门学校教育显得比较灵活,学校和学生双方均可根据专业内容及个人学习能力做出多种选择。可以为个性化分层教育创造条件。我国的三学年单一高职学制使得高职教学在制度突破方面面临困难 。应考虑能否在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制上进行分层教育、多样化发展。
2 教育理念
明确的教育理念指明正确的教育方向。
日本的职业教育主要指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的最终文凭是“专门士”。“专门士”的评价与传统的以学历教育为基础的评价不同,它是以岗位能力及工作职能作为学习结果的评价。此类专门学校培养的学生在获得学校毕业证书的同时应考取国家级的岗位证书,通过行业及企业制定的标准考核的学生,具备行业从业资格、岗位实操能力,可直接在相应岗位上从业。这样毕业证书加岗位资格证书的“双证书”教育体系深受行业认可。
另外在素质教育方面,日本现代教育的理念中也有其极富特色的培养理念:“人间教育、国际化教育”,所谓人间教育,即人品教育,人文教育。主要体现在日本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学长与学弟、学妹之间的等级分别。这虽与日本的传统文化不无关系,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尊重,以及对于社会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礼貌是每种文化体制中所共通的,这对当下的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基调一致,应当适当加以重视。其次是国际化教育。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往来日趋频繁。大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的眼光。所以积极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已成为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建设重点之一。
3 教学手段
完善的教学手段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日本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与我国高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上基本相似,主要分理论授课、动手实践两部分,但是在具体实施方面有一定差异。日本高职院校教学用实训设备台套数相对于学生人数数量充足,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机会,操作学时较长。而这种学生密度低,操作学时多的情况在我国部分职教院校中很难实现,主要体现在学生人数不多增多与设备台套数有限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实训项目流于形式。当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增加教学实践性方面已逐渐重视,各个院校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创新的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比例、深化实践教学内涵。
主要的探索与实践,比如有些学校就将教学实践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试图通过行业对职业人才准入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毕业证+上岗证”双证书制度。但在由于我国职业资格和岗位标准在某些行业还有待开发,有些行业尚无统一的职业标准,这样使得职业资格证书不能直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但是随着我国职业资格的规范化,这些问题将逐一破解。但目前来讲这些证书的培训及考核虽不能直接等于就业,但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拓宽学生就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很有帮助的。
4 师资素养
师资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动力源,日本职业教育师资能力核心要求是基于“理论课讲授+实际操作”于一体,教育学科学分安排一般比普通专业学分多,除基本理论学习以外还有大量的实操部分学分。同时职业教育师资分为两种级别,其中高级证书为“教育一级证书”,其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或在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一年以上的学历;相对第一级的证书为“教育二级证书”,其要求教师具有学士学位,也就是应具有本科毕业学历。但两种证书共同点是都要求在学习期间,修读相当数量的教育学科学分。同时如毕业后将在高等职业院校执教的学生还应具备相应专业的行业从业背景,这样的专业加行业、教育加职业的师资内涵大大增加了教育的职业化。
目前我国的职教师资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学历结构趋于硕士博士等高学历。这些以高学历为教育背景的毕业生虽然在理论基础、学科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直接从高校毕业再进入高校执教,普遍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没有行业背景知识。这样的师资结构必定影响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但目前很多院校通过聘请企业兼职教师,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从而改善师资行业职业经验缺乏的情况。
5 总结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高职教育作为重点进入到大改革、大发展的时期。然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建设内容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之路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陈丽娟.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特点[J].文教资料,2009,(16):110-112.
[2]姚琳,龚兴英.中日教师资格制度:比较与借鉴[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1):108-111.
医疗教学制度范文6
德国的医学教育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在德国,本科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结业时间,6~10年不等。如今,在课程改革中,德国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教学态度的培训,培养过世界上许多的医学精英人才。德国的医学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毕业前,学校会安排一年的实习时间,实习合格后才能毕业。实习内容十分全面,包括内科和外科以及自主选择的科目。德国的医学专业实行定额报名,高中毕业生需要参加医学生的入学考试。医学院学制为期6年,分为4个教学阶段,共参加4次全国统一考试。在教学中,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制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即能把学生的各项应对能力培养出来。毕业后是否成为临床医师,不重视是否获得学位,而是通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拿到毕业证书之后再进行两年的临床培训,获得实习证明的人才可以申请开业许可证,最后才能成为合格医生,真正地给病人进行治疗。
二、国内医学教育的特点
我国根据高考成绩和填报志愿的不同,各个医学生就读的学年有所不同,有三年制高职专科、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或者八年制本博连读。大专文凭的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学习后可获得学士学位。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继续学习,通过考试后,即可取得更高一级学位的医学研究生。目前,我国的医学专业学习年限长短不一。所以,对于短学制来说,由于时间有限,导致学生对人文社会、政治等素质类等学科的学习较少,使学生的发展空间被限制,即使通过更高一级的考试,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原有的学历水平。在我国的教育过程中,本科生由于专业思想不明确、自身定位不准、压力较多及受到临床带教教师的影响等,容易在实习期间出现不良情绪,影响实习效果,导致实习效果不好,不能达到实习的目的。临床实习生缺乏法律方面的知识,导致医疗纠纷事件发生频繁。毕业后,从业岗位类似,导致社会不公现象增加。
三、毕业后的医学教育
国外有一套完整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而且医院为年轻的住院医师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由于国外时间相对宽松,有自由的空间,使得住院医师可以随意安排自己的时间,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大查房,由培训中的住院医师轮流完成,确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锻炼机会。例如,美国医学教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它们是连续的。住院医师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其培训时间有很大的区别,培训时间长的话,会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有明显的专业优势,确保医生这一行业拥有较高的质量。对比我国,虽然也有不少医院相应地开展了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模式单一等。
四、总结和启示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这就要求我国的医学教育成果必须达到国际医学教育的最低标准。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应积极汲取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更加合理化。基于已掌握的医学基础知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国外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法,结合自身的医疗体系和工作环境,使医学生尽早地进入临床,提供丰富有力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机会,符合医学生的培养要求。目前,我国也有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大力提倡、支持新入学的医学生较早地接触临床,保障学生早早锻炼,熟能生巧,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方面,作为学校要做好支持工作,利用图书馆以及媒体等各种现有的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发方式,不能一味地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刚进入学校学习的初期就接触病人,对医疗程序的早期接触可以增强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以及医学生的责任感;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熟练操作,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在扎实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对学生行医道德的培养,包括对患者权利的维护以及对病人的关爱和无私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