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贸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贸政策

外贸政策范文1

关键词:出口贸易现状;政策性金融;贸易条件;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的外贸政策研究——政策性金融对出口贸易的支持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2日

一、我国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一)出口贸易现状。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今后,我国外贸发展不仅要实现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实现外贸转型升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外贸转型的关键在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优势。其中,主要问题是产品处于行业低端。另外,产业集中度过低,同质化、无序竞争较为严重,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的冲击加大,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成本优势减弱。除此之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严重,一些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不断加剧。

(二)出口贸易对策。外贸转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大研发投入,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其次,要改造传统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改进生产设计和技术水平,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再次,要下决心推动产业整合,发挥重点企业的引领作用,提升规模效益;最后,要积极开展“走出去”,通过在境外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收购具有世界领先技术、品牌、研发能力、国际营销渠道的企业,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上这些外贸转型措施,无一例外的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金融业对外贸的支持尤为重要。

二、政策性金融对出口贸易的支持

(一)我国金融体系构成。我国的金融体系主要包括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和监管体系三个方面。金融组织体系主要包括银行类机构、证券类机构、保险类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体系主要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其中,资本市场又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调控和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

(二)出口贸易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出口政策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一种,是专门服务于本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形式,它是世界各国为促进本国产品出口、对外投资以及某种外交意图而设立的特殊金融形式。新贸易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政策性出口信贷产生的原因,针对国际贸易市场缺陷,提出可以通过相应的贸易政策来干预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克服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摒弃传统国际自由贸易理论支持的政府不干预政策。新贸易理论指出,通过政府采取措施扶持某些重要部门出口的发展,不但可以促进该部门的发展,增加国民收入,而且还可以产生很大的外部效应,带动其他部门或产业的发展。

(三)出口贸易政策性金融支持的作用机理。金融支持影响出口贸易发展的作用机理是:金融支持可以通过其功能提高国家的资本禀赋和技术创新水平,通过这两条路径来形成国家贸易比较优势,并改善国家贸易结构。

1、金融支持通过提高资本禀赋来改善贸易结构。一方面发达的金融支持体系有获取信息的优势,通过加强流动性、分散风险和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效提高了储蓄率、资本集中度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另一方面金融中介对企业的监督管理,降低交易成本,识别有机会在新产品上取得成功的企业家,引导资本转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项目。这不仅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资本边际效率,而且最终较快地增加国家资本存量。

2、金融支持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来改善贸易结构。一方面发达的金融支持体系可通过其分散和转移风险、动员储蓄、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功能,使高新技术在种子期、孵化期、成长期都能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进而积极推动高技术的发展,提高资本运用效率,促进了技术创新与推广;另一方面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较高。研究表明,资本技术密集的行业一般是外源融资依赖性强的行业,发达的金融支持体系所具有的高效融资渠道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国家金融支持水平越高,则其科技水平也可能越高,该国将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四)主要的出口贸易政策性金融支持渠道

1、出口贸易融资工具。国际贸易中,从合同订立、生产产品、国际运输到最终收到货款之间有较长时间间隔,在市场竞争中,为了增强对买方吸引力,常常难以做到货到付款,因而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融资支持对于增强出口商流动性和国际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主要的出口贸易融资工具包括打包贷款、出口信用证押汇和出口托收押汇、国家专业银行或商业银行提供优惠贷款的出口信贷、福费廷、出口保理。

2、出口信用保险。金融机构可以为国际贸易全过程提供各种风险分担和保险服务,常见险种有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长期的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汇率保险等。其与出口信贷是政府支持出口贸易的两大传统政策手段,且两者往往是紧密配合使用。

3、出口信用担保。不同于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担保主要是保证为出口商提供融资和信用保险的银行免受损失。出口信用保险能直接为出口商提供资金和保险,出口信用担保却不直接提供资金,但它可以为出口商获得贸易融资和信用保险提供便利。

三、出口贸易政策性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出口贸易政策性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1、金融支持向大企业倾斜。由于缺乏充足的评估信息,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更多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国有大型业是大多数银行的首选。大国有大型企业资金需求满足程度高,其他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满足度低。

2、金融支持的产品创新仍有很大空间。外贸企业反映,银行支持外贸的金融产品,如打包贷款、出口押汇等不适合小金额的进出口,金融支持缺乏“量身定做”的产品,如服装等每单金额较小的行业和企业就难以使用当前银行的金融产品。

3、长期金融支持待突破。当前,金融机构在贷款管理中非常重视效益性和安全性原则,在发放贷款时多采用担保贷款,有时一笔贷款同时要求抵押担保、信用担保,上“双保险”,甚至“三保险”。然而,一般情况下,外贸企业资产有限,有限的资产多作为流动资金的抵押,项目贷款的担保无法落实。

(二)出口贸易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建议

1、商业银行应顺应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理性转变市场定位,逐步减少对大企业的依赖和追逐。如何顺应金融市场这种变化,找准自身定位,是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如何做好对中小企业优质客户的服务则已经提上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日程。

2、在创新中满足中小外贸企业资金需求。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信贷结构及信贷产品,为经济发展构筑新型高效的融资平台。

3、大力发展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等融资方式,进一步拓展外贸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于不同行业的外贸企业、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立军.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控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外贸政策范文2

关键词:对外贸易;政策调整;效果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8-115-01

一、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式

(一)单纯保护转变为“奖出限入”保护

改革前,中国寻求的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设方针。同时受“-中心”理论的影响,中国把国际分工看作是强国控制弱国的工具,因而对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实行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对外贸易提高本国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中国经济建设方针转变为“利用两种资源,打开两个市场,发展本国经济”,出口开始受到鼓励,贸易政策转变为“奖出限入”保护。

(二)从隐形保护转变为规范性显性保护

主要体现在贸易政策手段由原先的行政手段转变为现今以经济手段为主。改革前,政策手段虽然有,但作用不大,调控对外贸易活动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计划贸易。计划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于很难估算,因此我们说它是一种隐形保护。改革以后,随着计划经济的作用逐渐减退,隐形的保护贸易难以为继,而又不可能取消贸易保护,因而只有加强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经济手段在进出口中的调控作用。同时在逐步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政策手段日趋规范化。由于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对国内经济影响可以大体上进行估算,这样原先隐形的保护贸易做法便转变为规范性显性保护贸易做法。

(三)政策调整从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延伸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大体经过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7年),重点是改革微观经营机制,通过放权,实行外汇留成等激励外贸企业出口积极性;第二阶段(1988年~1993年),重点是改革外汇资源配置制度,实行汇率双轨制(是一种让利方式,同样属于微观领域的改革),取消出口补贴;第三阶段(1994年以来),重点是改革宏观政策环境里的汇率,取消汇率双轨制,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贸易政策的调整先从微观领域经营机制环节入手是有其合理性的。微观经营机制方面的放权让利可以使改革所涉及的经济集团得益,同时又不会损害其它经济集团的利益,因此它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

(四)政策目标由“调剂余缺”转变为“推动经济增长”

改革前,由于对外贸作用的片面认识,贸易政策追求“调剂余缺,互通有无”目标。改革后,中国对外开放十几年的经验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贸易实践表明,越是开放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得越快。随着中国对外贸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转向追求贸易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目标。

(五)以“扩大出口”为基本方针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即打破国家垄断对外贸易局面,赋予更多企业外贸经营权。尔后的每一次重大调整亦都是在原先政策中存在着不利于出口扩大因素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扩大出口”成为外贸政策调整的基本方针。

(六)从最初无意识到最终有意识地实现贸易自由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台鼓励出口措施,其初衷只是为了鼓励企业多出口,并不是为最终实现贸易自由化,但它实际上是在无意识地为中国实现贸易自由化铺设道路。“奖出限入”政策使中国出口迅猛发展,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表明中国对外贸易活动向比较优势回归。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只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出口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本国的比较优势。因而,“奖出限入”政策与自由贸易政策是殊途同归。

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的效果

(一)提高了国内资源配置效率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只有当一国进出口真实地反映出本国的资源禀赋状况时,本国资源方得到最佳配置。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而资本、原料匮乏的国家,因此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80年中期以前,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全部出口50%以上,其中资源密集型的石油是中国出口主导产品。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低加工的纺织、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占有很大比重。说明中国仅仅是利用了自己的资源而已,并未发挥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如今,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品及出口加工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进出口与本国资源禀赋状况趋于一致,国内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

(二)减少了国内价格扭曲

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减少了国内产品价格扭曲,我国越来越多的产品价格与世界价格逐步接近。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国内价格同国际价格是完全脱钩的,国内在生产、消费领域里都存在着扭曲。因而,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实现接轨是国内扭曲不断消除的重要标志。

(三)促进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目标。国际经验表明,越是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就越快,而要充分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就需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以及实现贸易自由化。为此,从90年代中期起,我国加快贸易自由化脚步,大幅度降低贸易壁垒,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这些都对国内经济体制及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了转换机制的压力,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四)推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改革开放后,在鼓励出口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迅猛扩张。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206亿美元,2000年上升到4743.1.亿美元。22年间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率为14.8%,高于同期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迅速上升。

参考文献

外贸政策范文3

[关键词] 世界经济贸易区 美国对外贸易 政策与措施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和投资资源。高度发展的工业、农业和庞大的政府采购以及巨额的高消费,使美国拥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广阔的国内市场。目前美国在信息等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军火、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等方面仍具很强的竞争能力。笔者就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谈点浅见。

一、贸易自由化政策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70年代中期,美国外贸政策主要倾向是贸易自由化。1947年美国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起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美国同意平均降低关税21%,但降低关税的商品主要是美国垄断企业及战略储备所需要的锰砂、镍、铝、云母等工业原料,而对棉布等消费品减税极少。1962年10月4日,肯尼迪政府为了迅速摆脱1960年―1961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突破西欧共同市场的关税壁垒,制定并签署了《扩大贸易法》,以取代1934年的《贸易协定法》。该贸易法除了授权总统可削减关税50%外,还规定总统可以削减关税50%以上,直到100%。美国政府依据上述贸易法案同西欧共同市场及其他国家共50余国于1964年5月开始举行“肯尼迪回合”减税谈判,1967年6月30日勉强达成协议,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范围内工业品关税平均削减了35%,减税分五期进行,至1972年1月1日全部完成。

在“肯尼迪回合”减税谈判实现以后,1974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74年贸易法》。《1974年贸易法》有以下特点:(1)新贸易法的重点在于授权总统就消除非关税壁垒与各国进行谈判。而原来的《扩大贸易法》的重点在于关税减让,基本上未涉及非关税壁垒问题。这是由于在“肯尼迪回合”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战的重点由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2)为了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新贸易法强调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消除不仅包括工业品,也包括农产品,而农产品贸易问题在以前的贸易法中却未占重要地位。(3)新贸易法还规定了“进口补救”措施,即当进口商品的竞争发生“严重危害”时,总统有权采取提高关税、设置进口限额等措施。(4)新贸易法授权总统在国际收支发生紧急情况或外汇市场上美元汇价过度下跌时,可采取有效期150天的进口限制措施,如进口附加税和临时性的进口限额。(5)新贸易法的矛头还直接指向发展中国家,规定对凡是参加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原料输出国组织以及把美资企业的资金收归国有的国家,一律不给予普遍优惠制的待遇。

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主持的七轮贸易谈判,美国的关税壁垒大大降低。在总协定成立之前的1946年,美国进口商品平均关税水平为26.4%,到1987年东京回合的减税完成之后,美国除石油以外的工业品关税减至4.3%。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新贸易保护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在美国出现。1983年以后的经济复苏并未影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是:

1. 限制进口的主要措施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据统计,美国进口商品受非关税壁垒影响的进口额从1966年的93.79亿美元增至1986年的1030.69亿美元,20年内增长了10倍。同期受到影响的进口额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由36.4%增至45%,净增8.6个百分点。

2. 扩大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行动

在1984年一1985年度,美国进行的反倾销调查共有61起。美国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占所有国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比重,分别从1983年一1984年度的26%和45%提高到1984年一1985年度的31%和78%。

3. 加强财政、金融、外汇等鼓励出口的措施

在财政方面,通过对出口商品减免税收和提供补贴以鼓励出口;在金融方面,设立美国进出口银行向出口厂商提供优惠的出口信贷;在外汇方面,干预外汇市场,降低美元汇价。

三、加强外贸管理政策

在贸易自由化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基础上,出现了管理贸易制度。

1. 以立法形式强调单边协调管理.使外贸管理制度法律化。1984年10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一项规定美国以后10年贸易政策的法律《1984年关税及贸易法》。该法是适应美国加强对外贸管理的需要而制定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扩大出口,限制进口,改善美国大量贸易逆差的状况。1988年8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保护贸易色彩十分浓厚的《1988年综合贸易法》,又称《一揽子贸易法案》。该法确立了战后美国贸易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基本格调与战略。《1988年综合贸易法》的实施是以立法形式加强单边行动的具体表现。根据该法案“超级301条款”,美国可以对其出口产品实行“不公平贸易”行为的进口国家实施报复措施。这表明美国将以单方面的政策手段来解决贸易争端或迫使对方开放市场。

外贸政策范文4

关键词: 跨国公司 投资 外贸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中,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各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方式和渠道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不但缩小了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还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都有新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进行投资,截止2005年,全球500强进入中国的已经有400多家,在中国进行投资设立企业的也有300多家。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但是,就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外贸质量的影响方面来说,目前研究的结果还不多,所以本文将从外贸竞争力这一角度出发,就跨国公司投资与中国外贸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分析说明。

一、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整体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为了清楚的说明外商投资能否提高中国的外贸竞争力,利用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这一可以评价外贸竞争力的显性指标来进行解释。

设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 ,跨国公司投资为 ,在实际情况下,一般认为跨国公司投资资金流入的增加不会马上导致出口的增加,毕竟外商资金投入后,还要购买基本的生产设备,进行员工培训,到生产出出口贸易品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跨国公司投资对出口应该有一个滞后效应。本文用滞后3年的值进行计量为 ,建立回归方程:

带入数据,利用Eviews软件,使用逐步回归法,得到如下结果:

=-4.858+ 0.135+0.132 (2.2)

-39.148(0.000)2.124(0.048)2.497(0.022)

=0.915 =0.906 F =97.009(0.000)

模型下面的数字表示模型自变量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F是F检验值,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模型变量的标准差P值,若括号中数字为0.000并不是数字真实为0,而是说明此数字接近于0, 为调整后的 值。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模型拟合良好。

从方程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的投资对中国的总体外贸竞争力的作用是正面的,从需求效应来看,跨国公司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将提高0.135个百分点,而另一方面由于供给效应,跨国公司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将提高0.132个百分点。

二、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品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对外贸易商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截止2005年,外商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投入占总投资额的60%左右。外商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投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的体现,推动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为了清楚说明外商投资能否改善中国的外贸出口结构,假设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 ,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 ,跨国公司投资为 ,和滞后效应存在导致的 ,建立回归方程:

=a+b+g (2.3)

=a +b + g(2.4)

带入数据,利用Eviews软件,使用逐步回归法,得到如下结果:

=-138.056 + 1.242+ 1.425 (2.5)

-0.520(0.614) 1.139(0.279)1.422(0.183)

=0.627=0.559 F=9.227(0.004)

=380.427 + 1.530+1.151 (2.6)

2.284(0.043)2.077(0.062)1.699(0.117)

=0.785 =0.746F=20.042(0.000)

模型下面的数字表示模型自变量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F是F检验值,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模型变量的标准差P值,若括号中数字为0.000并不是数字真实为0,而是说明此数字接近于0, 为调整后的 值。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模型拟合良好。

由方程可以看出,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均具有推动作用,可以由较大的 看出,而且T检验和F检验对应的P值均较小,说明这两个方程都是显著的。跨国公司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中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将提高1.242个单位,而跨国公司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中国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将提高1.530个单位。因此发现,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均具有推动作用更大。

三、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企业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我们对中国企业外贸竞争力的衡量采用的指标是内资企业商品出口额以及内资企业商品出口额与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利用Eviews软件,MCI表示的是跨国公司投资额,选择最大滞后期为3,中国内资企业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为R,所用的数据从1992年至2005年,所得结果如下所示:

R = 0.939- 0. 118-8.910 (2.7)

3.076 (0.015)-1.906 (0.093)-5. 703 (0. 000)

=0.594=0. 492 F=5.841 (0.027)

在所得到的这一方程式中,方程以及方程中因变量的系数均通过了对应的F检验和T检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方程的R以及调整后的R,都是比较小的,所以尽管此方程在97%的情况下是成立的,但是,方程的两个自变量对应变量的解释程度是不充分的,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对中国企业外贸竞争力的影响不是很显著。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中国企业的外贸竞争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将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立的企业这一部分排除在外,也就是说,仅仅考虑中国内资企业的情况,与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整体外贸竞争力和产品外贸竞争力影响比较而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中国企业外贸竞争力的影响是相对较弱的,其推动作用还有待提高。

四、以外资增强中国外贸竞争力的对策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在改善中国产品的出口结构、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增强中国企业的外贸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是否如理论上所说那样推动了中国外贸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因此,中国政府需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制定相应的引进外资和促进外贸竞争力提高的政策,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外贸竞争力的推动效应,增加中国产品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进而形成中国外贸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中国的外贸竞争力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建立健全各项吸引外资的措施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前面的分析,我们既不能照搬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也不能重复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做法,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以跨国公司投资来带动外贸竞争力提高的新途径。

1.在外商投资的流向上,根据中国不同的地区特点,在外资政策上保持一定的梯度

对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来说,由于这些地区开放的时间较早,外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发展较为成熟,虽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符合中国现有的比较优势,但是这不利于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长期发展。因此,在这些地区,有必要采取措施逐步限制外商向成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扩张,积极鼓励外商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渗透。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则对这种类型行业的外商投资仍然采取较为优惠的政策,以鼓励外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转移。

2.在引资方式上,要通过制度创新,引导外商向有利于出口结构优化的工业部门投资

通过长期的引资实践,中国己经在吸引外资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面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和日趋激烈的引资竞争,传统的引资方式已经对进一步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与质量形成了制约,有必要从新的着眼点入手为外资流入提供更多的空间。金融机构可以对一些投资量大或技术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创业初期的外资企业提供信贷,由政府出面建立担保基金,从而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投向具有出口战略意义的行业。

3.在引资的来源方面,要促进外资流入的多样化

一方面,从整体上来说,要扩大进入中国外资的国别范围,如果外资的来源局限于几个国家,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容易受到这几个国家政策法规的约束,容易对国内的经济造成冲击,而扩大中国引进外资的国别范围则可以避免或减弱这种情况;另一方面,就同一行业来说,在引进外商投资的时候,中国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多家跨国公司的进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跨国公司对中国某些行业的控制,而且可以加剧行业内公司的竞争,有助于推动行业内公司整体竞争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和完善外贸服务体系

要想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中国外贸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只通过外资政策是难以完成的,中国政府还必须同时重视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设。

1.推动外贸体制的法制化与市场化

面对中国已经入世的新形势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应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对中国外贸体制中的立法,实现中国外贸体制的法制化和市场化。在具体的做法上,应积极向有关的国际标准靠拢,建立适应世界贸易组织需要的法律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竞争政策,建立中国的反垄断法,强化中国的反倾销政策,增强外贸政策的系统性、透明度,建立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撑体系,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2.加强配套政策措施的建设

要想充分发挥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外贸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中国政府必须做好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设,为两者的共同协调发展做好服务工作,起到剂的作用。总的来说,中国政府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①加强外贸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②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从中国的产业政策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关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③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强化竞争机制。

3.重视对跨国公司投资的市场监管

由于跨国公司投资可能带来的垄断效应,必须重视对相关行业内跨国公司投资的市场监管。一方面应从宏观角度和经济运行状况入手,在搜集到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竞争秩序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建立合理的预警机制,对有关行业内跨国公司投资可能带来的垄断效应进行有效地预防,以避免对行业内的其他企业造成损害;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增强行业内企业的竞争水平,在同一行业引进不同的跨国公司进入投资,同时加强有关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的竞争立法,以此来提高行业内所有企业的竞争水平。

(三) 注重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

对中国的外贸企业来说,在自身竞争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应该主动介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经营环节,通过学习模仿,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外贸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国内企业要注意以下的一些问题:

1.增强自身的技术吸纳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力

这里所提的吸收消化能力不仅指国内企业对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生产所使用技术的简单模仿能力,更重要的是企业通过对扩散出来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技术创新的优势,将其转化为自己所用。

2.深化企业自身的改革,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

在企业深化自身的改革中,国内企业应该充分借鉴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企业要优化自身的组织机构,建立管理创新机制,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断提高自身品牌的竞争力,加大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力度。通过与国外跨国公司建立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等方式,加强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国内企业应重视学习跨国公司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并结合中国国情探讨适合自身的经营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志乐.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陈敏敏.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反思[J].国际贸易问题,2002(5): 20-23.

[3]陈佳贵,黄群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并购[J].经济管理,2002(16):41-42.

[4]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范纯增,姜虹.中国外贸产业国际竞争力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管理, 2002 (2).

外贸政策范文5

关键词:对外贸易竞争力;RCA指数

中图分类号:F75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079-01

1 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

通常,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指标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净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等。由于RCA指数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能较好地反映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优势,因此,本文主要选取该指标来衡量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指数。即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由巴拉萨(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是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所占份额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这一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它可以用来判定国家之内哪些产业内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其公式为:

RCAij=Xij/Xij/Xwj/Xw

其中,RCAij代表某类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d代表i国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Xi代表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Xwj代表k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Xw代表所以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如果RCAij值小于1,表示该国企业在该类商品上处于劣势;如果RCAij大于1,表示该国的企业在该类产品上的出口相对集中,在这类商品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其值越大则比较优势越大。

表1列出了中国从1980到2005年10年中按SITC分类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从表1来看,首先,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品,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品。1980年中RCA指数大于1的产品有4类,其中两类产品为资源密集型,另两类为劳动密集型。20世纪90年代初,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1990年,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各有两类的RCA指数大于1,至1993年,初级产品中只有第0类的指数大于1,而两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指数仍大于1。

其次,1995―2005年,第0类产品RCA指数一直小于1,自此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完全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标志着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企业产品结构上有所提升。在两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第8类制品的RCA指数由1980年的1.89上升到2005的3.07,标志着此类产品在出口中始终占有主导地位。

再次,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和运输类制成品(SITC7)的RCA指数在1997年之前一直低于1,这是我国出口的比较劣势,说明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但其RCA指数在2005年达到了1.3,这说明国内企业在机械和运输产品制造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从要素禀赋看,中国资源和资本缺乏。而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裕,对外出口数据显示出我国企业确实发挥了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仍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而缺乏竞争力的主要是基础材料、化工产品、机械设备等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多地取决于国内低廉的劳动力。尽管SITC5和SITC7产品的出口开始初步显示出比较优势,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在上升,但这些产品的出口中外资企业占了很大份额。且以加工贸易作为主要贸易方式。

简言之,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这种竞争力并不突出,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出口的高附加值产品较少,竞争优势较弱,尚需进一步提高。

2 调整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贸易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但分析中指出的问题不容小觑,贸易结构调整缓慢、发展不稳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过低等等,都是制约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调整。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

前述分析中指出,我国贸易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研发的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资金配套吸引企业进行研发活动,以及为企业研发投人提供低利率融资贷款,对于企业的研发投资收益给予税收减免,加强知识产权及专利的保护力度,刺激厂商进行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

第二,以企业为主体,将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创建品牌优势相结合。

企业是一国产品出口的生力军。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对高、中、低档产品都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避免频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挡,重视产品外观包装等非价格因素的影响,实现产品的高档化、特色化,多样化生产,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信誉,努力塑造自主品牌,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外贸政策范文6

中国外贸顺差又出乎市场预料。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5月份贸易顺差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3%,比4月净增54.7亿美元,达到224.5亿美元。这一数字超出了此前市场的预测,也是今年以来中国月度顺差第二次超过200亿美元。今年1至5月,中国贸易顺差累计达到857.2亿美元。

有关专家预计,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外贸顺差上升的趋势难以改变。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56.5亿美元,增长24.4%。其中,出口940.5亿美元,增长28.7%,增速比前4个月加快1.2个百分点;进口716亿美元,增长19.1%,与前4个月的增幅持平。

政策因素

从今年前几个月的数据来看,5月份的贸易顺差仅次于2月份的238亿美元。2月份的贸易顺差要考虑春节等因素,那么,5月份的外贸顺差为何又会这么大呢?

据分析,5月份高额外贸顺差与我国新执行的相关贸易政策有关。财政部自6月1日起加征142项产品的出口税率,并下调209项进口商品的税率,对于钢材、钢铁等初级产品,有色金属等多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关税平均上调7%;对于婴儿食品、厨房炊具、餐具、建筑材料、家用电器等多项日用生活品进口税率平均下调6.7%。商务部则宣布自6月10日起取消对32个税目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

这些政策都从6月份开始执行,这可能导致有关出口商倾向于在税率调整之前加速相关产品的出口,进口商则延迟相关产品的进口。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87%,仍较温和,而伴随着美国经济走弱,同期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均快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这意味着人民币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实际贬值了。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较低也对促进出口起到了一定作用。

摆脱依赖

众所周知,中国外贸进出口与美国经济息息相关。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速由1.3%调整至0.6%,低迷程度超过市场预期。市场此前预期一季度GDP增速2.3%。在这种局面下,同期中国贸易顺差依然强劲增长。可以看出,美国经济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较有限。

分析师认为,近年来中国已不再专注于消费品的出口,机械设备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在出口中比重越来越高。这种日益强大的出口能力使得中国出口市场更趋多元化,作为传统贸易伙伴的美国,近年来在中国出口市场中的相对重要性已日益降低,欧盟以及新兴市场则在中国出口市场中的比重不断升高。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预计,近期中国出口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分析师表示,今年二季度美国GDP增速超过此前预期的可能性较大,这使得中国在二季度出口增长及外贸顺差超过预期的可能性增加。

国家发改委的分析报告也认为,中国短期内贸易顺差规模不太可能减少.顺差将可能伴随工业化过程而长期存在。按目前发展趋势,今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将达2500亿到3000亿美元。

影响几何

由于中国外贸顺差扩大,中金公司认为,美国国会很有可能单方面宣布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些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则一些中国在美国市场占据垄断地位的产品可能会首当其冲。此外,美国也可能会把低估的人民币当作可以的补贴措施来对待。为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人民币有必要加速升值。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理顺和调高一直以来被人为控制的能源和其他资源品的价格,与让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一样,都会有助于放缓加工贸易项下的进口替代,缩小由加工贸易产生的顺差,进而减少中国的总体外贸顺差。

同时,不少专家也认为,外贸顺差的扩大增加了央行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压力,央行可能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年内还将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数次,其次数取决于发行债券建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步伐。”中金公司表示。

招商证券认为,再次提高准备金率在所难免,而加快升值无疑仍是上策,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贸易顺差,另一方面也可抑制国内资产价格上涨。

央行的“组合拳”在5月份已经出手,比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扩大外汇交易价格的日浮动区间等。但目前看,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加息则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应该看到,虽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能起到对冲多余流动性的作用,但它们的操作空间并不很大,而且成本越来越高。

除了货币政策外,天相投顾分析认为,政府还是很可能继续加征包括钢铁等原材料产品的出口关税,同时为推动进口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税率。相关政策对于国内经济以及相关产业的影响有几个方面。

为增加进口,今年下半年政府仍有可能对食品、建材、家电等产品进一步降低进口税率,这将丰富国内市场、促进居民消费增长,但是也有可能对国内的消费品制造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上一篇网络市场

下一篇统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