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时代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时代教育范文1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题目为:一个塑料儿童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玩泥巴怕脏,爬树怕摔倒,草地里有虫,花园里有蜜蜂,整天宅在家里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看漫画书、做功课、上兴趣班,这些是一个城市孩子的真实写照。塑料时代、电子时代正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逐渐脱离了大自然,变成了一些“自然缺失症儿童”,20多年前,台湾作家三毛称呼这些畏惧泥土的孩子叫“塑料儿童”。在科技现代化的进程中,家长们被潮流席卷着往前推,在孩子喊着要电脑、ipad的呼声中,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经历的是一个被塑料包围的时代,一个日新月异的电子时代,孩子一旦离开课堂和插座就会无所适从、百无聊赖。面对这样的现状,幼儿园教育应怎样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开展适宜的教育呢?带着问题,我参加了暑期名校长的培训活动:
8月22―24日,主题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的大兴区名校长培养工程暑期培训在北京印刷学院大兴附小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复兴教授、王本陆教授、睿易教育科技研究院邵建宇院长等专家的精彩讲座和牛栏山一中的实地参观研讨,都让我重新审视信息时代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让我了解到了信息时代背景下“慕课”“翻转课堂”等新颖学习方式,使我找到了适宜幼儿园教育的信息技术手段。
科学选材、激发兴趣
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辅助手段,并非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运用课件进行。而要依据活动设计思路、目标、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来决定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再将课件与教学活动巧妙结合,促使孩子利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强化观察、注意、理解、记忆等能力,缩短认知事物的时间,让孩子在欣赏中自然接受,在玩儿和游戏中自然掌握。
艺术表现、赋予童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要尽量做到儿童化、游戏化,以幼儿喜欢的题材为依据,以儿童喜欢的形式为主;把活动过程游戏化、故事化、趣味化,以此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完成教育内容。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是人生活的反映。艺术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最易接受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艺术形象生动的感染力对幼儿进行美的熏陶,渗透德育。
积极互动、促进参与
一个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具有交互性和可操作性。孩子的兴趣来得快,消失得也快,要抓住孩子兴趣的最高点,不失时机地把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快速直接地展现在孩子面前,使孩子的兴趣与思维得以连贯、加深、延续。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能够根据教学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实际变化具体要求,随时进行调整,最终达到适宜孩子学习现状。
真实可信、简洁自然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多媒体教学又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学课件里展示的植物、动物、人物及各种景象,直接影响着孩子,所以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给孩子以真实体验,做到取材自然,符合孩子的生活现状和生活规律。另外,多媒体课件应该以背景干净、简洁为主。过于绚丽的背景,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简洁的背景更容易突出主题。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鼓励充满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的孩子合理恰当地使用网络。面对丰富的网络信息,家长若仍停留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获取信息,并以此与孩子交流,就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更无从教育孩子。
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恰当地使用网络学习以开阔眼界,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对和禁止,反而容易造成逆反心理。但是,这也不意味着纵容,可以采取奖励的形式,每周规定固定的时间段让孩子和网络接触,如果孩子学习和生活中有进步,可以奖励孩子多一些上网的时间。父母应当进行积极的引导,网络中有很多学习资源和有益于心智的游戏,父母可以带领孩子浏览学习,这样也可以增进亲子间的关系。
信息时代教育范文2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教师面对的培养对象有了较大的变化,如何把握信息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信息接受习惯,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
信息时代;大学教育;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在大学校园,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虽然学生已从“70后”“80后”变到了“90后”,但一些课程的内容和讲授方式却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糊管理”和“模糊教育”,并不适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目前已普遍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校也即将迎来“00后”。了解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特征
伴随着信息化成长的“90后”,他们的媒介接触习惯、信息接受与处理习惯和以往的“70后”、“80后”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信息化程度高
“90后”成长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大量的新事物和海量的信息使他们的眼界更为开阔,更有自己的见解,更善于表达。“90后”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使用率和占有率明显较高,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配有手机,几乎人手一机,信息化程度非常高。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大部分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学生上网条件也有很大改善,宿舍都配有网线。有很多学生拥有MP3和数码相机,能够用现代化的方式获取讲义等信息。在信息获取、人际交往的方式上,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来进行,例如QQ、E-mail、MSN等。他们遇到了问题,往往首先求助于网络,他们的口头语是“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二)标新立异,思想自由,热爱互动
大部分的“90后”学生喜欢表现自我,他们敢于宣称“给我阳光,我就灿烂;给我空间,我就成长。”他们经常提出问题并大胆质疑,敢于挑战书本上的权威,思想不受约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模仿学习能力很强。他们崇尚创新与探索,反对因循守旧。因此,宽松的学术和教学环境能够给他们提供自由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不会轻信盲从,能够学会更加辩证、全面地思考问题。在课堂上,“90后”显得更加活泼、开朗、大胆。“90后”往往渴望证明自己,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体现出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①。
(三)思维的直觉化、形象化、碎片化
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学生的思维有直觉化、形象化、碎片化的特点。这群伴随着手机、MP4等移动媒体成长的一代,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有着独特的模式。“90后”的大学生对网络、手机媒体接触较多,而对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接触较少,他们的媒体接触习惯直接导致了他们思维的直觉化、形象化、碎片化。宣称“我每天可以吃得有限、穿得有限、花得有限,但是开心必须无限”的“90后”,是娱乐能力超强的一代。在他们眼中,娱乐是天性的释放,是让自己更开心的生活方式。相比此前任何一代人,他们都更加希望“在娱乐中生活,也在娱乐中学习和成长”。②因此,“90后”更希望以快乐的方式学习,在娱乐和游戏中掌握知识。
(四)浮躁心理与依赖心理并行
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的“90后”们,在3G/4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推动下,上网时间较多,上网频率较高。相较于文字信息,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处理图像信息。网络中变换的色彩、流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等图像信息更为直观、形象、真实,牢牢地抓住了“90后”的心。在这种快餐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以及社会,都积极推崇高效率、亢奋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使得大多数人不愿、也不能静下心来进行深入阅读,变得更加浮躁与敏感。“90后”最常接触和最信任的媒体都是互联网,他们在网上获取大量信息。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阅读经验,“90后”大学生对网络上充斥着的各种信息泛滥、信息失真、信息污染、舆论秩序失控等问题缺乏辨别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并没有获取真正的信息主动权。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得“90后”们缺乏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和行动力有逐渐丧失的苗头。
二、信息时代的因材施教
(一)构建适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信息平台
在信息时代的课堂上,往往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已经在讲台下上网搜到了更全面、更具时效性的信息。在信息时代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最主要的信息源,电视、书刊的传播,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微机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使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和资料的平台是一样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教师获取的信息还没有学生丰富。教师的价值在于能将看似碎片化的、无逻辑关系的内容和信息串联起来,从热闹的表象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又有深度的追踪和思考。要做到这一点,对老师自身也是一个考验。这个考验首先是教师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量、思辨能力和视野。很多时候,课堂是热闹的,但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和视野还不足以引导学生在更高的平台探讨和研究问题。
(二)设计适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教学环节
结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就是把教学效果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要想学生接收知识快,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学。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形式进行授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重要的知识概念传递给学生。教师对知识点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要专业化、深入化,但在讲解的时候要尽量地通俗化、简单化。许多大学老师认为,从“90后”身上能看到互联网时代赋予他们的特点:他们从小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本领,利用网络有时也依赖网络,信息丰富有时也良莠不齐。因此,老师在教学环节要下更多的功夫。要多做比较,多搜集相关案例。
(三)信息时代的“糖衣炮弹”式案例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环节,很多教师都注意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教授就非常重视案例教学,他认为“案例是‘糖衣’,理论是‘炮弹’”。由于“90后”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不习惯阅读长篇文字,喜欢类似于微博这种140个字的短小信息传送,喜欢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图像信息。因此,教师要用案例这个“糖衣”裹挟着理论的“炮弹”,要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大量图片案例呈现课程的精华,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此相反,如果没有新鲜的案例,教师照本宣科,对理论不加以阐释,最终结果将会是老师认为学生不爱学,学生认为老师不会教。案例的选择要贴近中国本土、贴近当今时代,是本土最新发生的热点事件;要具有生动性和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案例的教学引导作用。
三、信息时代大学教师的转变
(一)教师教学视野的开拓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自身的视野往往决定了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对教师而言,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为了适应当代知识综合化的趋势,教师要开拓知识视野,实现知识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建立高效合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每一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为人师者决不能将“90后”学生整天离不开手机或者不喜欢看书籍报刊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代沟”。在任何一种现象背后,都有一定的理由。因此,老师应秉持谦虚的态度,冷静、客观、积极地接触各种新生事物,以便开阔自己的视野。
(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长期以来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却仍然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授课,比如大段的理论、僵化的表达。他们忽略了面对的群体已经发生了变化,或是虽然了解到这种变化,但却一味地让学生去适应他们。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的原因之所在。“90后”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老师以及以往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更注重视觉的冲击和表达的形象、直接、趣味。大多数老师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但在实践中,有些老师却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而是抱怨现在的学生太浅薄、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接受深刻的理论知识。这种现象必须加以改变。
(三)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授课的过程也是教师塑造和展现人格魅力的过程,人格魅力一旦树立起来并被学生认可,教师就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塑造人格魅力,一直是老师们想要却不太容易做到的一点。一个有着突出的个人风格的老师、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的老师,怎么能不受学生的欢迎呢?这样的老师往往都有着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流畅的表达、跳跃的节奏、丰富的面部表情、灵活的体态语。在信息时代,“90后”大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可能更倾向于对老师个人魅力的认可。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教师需要塑造独特的个人魅力。有了这样的人格魅力,相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讲台上,更能赢得学生的赞赏,更能有效地将知识传递给每个青年学子。尼尔•波兹曼曾经指出: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③在信息时代,针对“90后”学生群体,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灵活应对一切变化,教师应想方设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他们有共同语言。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中与教师产生互动,才会产生快乐学习的体验。
作者:刘前红 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注释:
①于家明:《“90后”青年群体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信息时代教育范文3
【关键词】信息时代 教育信息管理 计算机技术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技术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逐渐的变得完善,在我国的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尤其是在我国教育行业中,对其教育管理的优化以及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在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作为管理的重要媒介。因此,在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对其相关变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逐渐的延伸到不同层面中,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教育管理的性能,将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的作用,得到全面的展现,这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无疑不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一、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目的
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主要是代替老师、学习伙伴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对其目的,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目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一)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技能。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容量相对较大,具有良好的存储能力以及教学内同重复能力。因此,在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此展现信息时代教育信息管理的作用以及优势。
(二)内容考试检测。在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过程中,由于计算机可以储存到大量的知识点和题型。因此,在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过程中,通过利用计算机可以代替老,对其试卷进行全面的生成、打印、组织、评阅、统计等方面的工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老师以往的工作量,并且考试内容也相对较为丰富。
(三)教学管理。由于计算机可以存储大量的教学资料、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内容。因此,在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过程中,计算机教育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存储的内容,制定良好的学生学习计划,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实施监控,以此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模式分析
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是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利用大量的信息资源,从而形成对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下面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模式
(1)多媒体是信息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形式,主要是将文字、图片、视频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呈现多元化的画面。因此,在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过程中,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的将文字、图片、视频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取。并且将所提取的内容,制成相应教学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等方面,选择自己的学习风格,这样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效的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为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思考能力,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认识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其实,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更新,对其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完善,因此有效的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网络教学管理模式
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一些新的技术形式逐渐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例如: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并且逐渐的应用到教学管理中,这就出现了网络教学管理的模式。其实,在该项管理模式展开的过程中,主要具有:开放性、协作性、互交性、共享性等方面特点,也正是凭借着各个方面的优势,为教育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网络教学管理模式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的形式,进行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在网络中获取相应的知识点,这样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获取等反面的能力,对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培养,也会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另外,在网络教学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网络的信息量相对较大,在信息方面的传递也相对较为快捷,有利于学生共同式学习。并且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对其问题的发现以及提出,并且在网络学习中,进行有效的解决,这样不仅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另外,在网络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网络中获取最新的教学内容,从而高效的完成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存在滞后的现象。
结束语: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我国现展的重要形式,在我国教学管理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作为媒介,为其教学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因此本文对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管理的一些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和介绍,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并且也有效促进了我国教学事业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龙朝阳,靳晓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模式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6,09: 2-5+8.
[2]刘婷婷,李长仪,张立涛.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
统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2:
48-50.
[3]赵娇洁,王静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
313-316.
[4]郝水侠,郭云霞.大数据时代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新探索[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72-75.
信息时代教育范文4
【关键词】教育电视;教学应用;学习嬗变;教育传播媒介;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025―04
作为第二代远程教育支柱媒体的教育电视,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育信息,延伸了人类的视听感觉器官。教育信息得以在较大地域范围内清晰生动快捷地传递,这适应了工业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这种传统的教育电视应用方式是让学习者通过直接收看电视节目或观摩教学录像进行学习,电视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教师的角色。然而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这种直接教学应用方式的弊端却逐渐显现,教育电视也随之逐渐失宠。网络媒体已经取代教育电视成为第三代远程教育的支撑媒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社会变迁是否对学习的嬗变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是否是造成教育电视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究竟信息时代的学习发生了怎样的嬗变?教育电视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嬗变所带来的挑战?本文将从教育电视的教学应用方式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 诊脉――从教学应用方式视角看教育电视发展困境
1 临床症状:教育电视被逐渐边缘化
翻看任何一本有关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书籍,教育电视很可能都是一个被浓墨重笔的重要篇章。这是因为教育电视可谓劳苦功高、地位显赫。起源于20世纪中叶美国大学里的电视教学开启了教育电视发展史的序幕。这种在电视上出现主讲者特写镜头的方式,作为与传统教室相对应的授课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越来越多的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1]时值二战之后,社会百废待举,而教师又严重缺乏。教育电视抓住了这次契机,成为了高效率大范围传递教学信息、培养工业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主要力量。生动形象的教育电视节目集画面、声音、文字为一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获得了无数学习者的青睐,成为了第二代远程教育的支柱媒体。[2]其实教育电视的应用领域广泛存在于社会教育、远程教育、电大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在工业时代是当之无愧的强势教学媒体。然而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个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越来越强,网络带宽越来越大,信息高速公路越来越宽敞,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造就了因特网的繁荣,计算机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网络很快地成为了学习者和教育研究者的新宠。远程教育进入了以计算机网络的实时双向通信为特征的第三代远程教育阶段。而教育电视却逐渐褪去了曾经的光环,悄悄地退出了远程教育大舞台的中心。一言以蔽之,教育电视陷入了被边缘化的境地,成了“明日黄花”。
2 原因解析:教育电视的应用方式单一无法应对信息时代对学习要求的嬗变
已有不少关注教育电视发展问题的研究从传播渠道视角对教育电视的发展现状、原因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的说来,这些研究认为教育电视之所以陷入发展困境是由于电视媒体本身在传播渠道上的先天劣势而造成的(最主要的是交互性和个性化选择的缺失)。解脱其发展危机的对策就是教育电视必须走上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的数字化道路,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来弥补其自身的先天不足。其实无论电视节目通过何种渠道传播,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无法脱离课堂教学情境。因此,本文将从教育电视的教学应用视角切入,以时代背景的变迁出发,分析信息时代的学习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教育电视目前的发展处境是否与之存在联系?
20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是教育电视作为第二代远程教育支柱媒体的光辉年代,也正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年代。而网络媒体的兴起是在90年代以后,这是信息化时代开始飞速发展的时候。因此这里的时代变迁指的正是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变迁。如表1所示,在这个嬗变过程中学习的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社会要求教育能够高效率地培养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的人才。因此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继承前人已有的知识。知识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被人为地“固化”了,被封闭在学生个体和少数人的头脑中,缺少“前瞻性”和“发展性”。[3]学习被认为是“反应的强化”或者“知识的获得”。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传递-接受”式教学。而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大爆炸”引起的知识半衰期变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积累的量越来越多。学习者身处这样的信息网络之中,用“传递-接受”式教学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信息时代需要的是具有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客观上信息时代对学习的要求已经转向了对学习能力和对信息素养的重视。而怎样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最有利呢?答案是建构式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特别强调真实情境、社会协商和意义建构。建构式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认为这样才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对学习者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的学习要求。诚然,教育电视在大范围高效率地传播多媒体教育信息上所具有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快速的传播性、极好的可视性、丰富的艺术性和深厚的人文性等。目前教育电视应用的主要方式是把教育电视作为一种传递和呈现教育信息的媒体。即仅仅让学习者直接收看电视节目或教学录像,让教育电视代替教师去传达教育信息。这属于典型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在工业时代,教育电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可以取得成功。但是,但是对于建构式学习,教育电视这种单一的应用方式就显得无能为力。学习者在这种应用方式下,教育电视媒体的交互性缺失、单向线性传播为主、个性化选择缺失等不足之处就会使得其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对建构式学习的要求。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电视媒体呈现的教育信息,无法完成主动的知识建构,更谈不上与同伴进行合作协商。因此,为了契合时代对建构式学习的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考量教育电视技术的教学应用方式。
二 开方――从教育传播媒介到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
基于上文从教学应用方式视角对教育电视发展困境原因的解析,以下将从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含义、由来以及实施三个方面逐层深入阐述这剂解决教育电视教学应用方式问题的“良方妙药”。
1 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含义
人类是复杂的有机体,拥有一个依靠感受器和效应器来保持平衡的感觉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在人类与外部世界交互时,大多数的信息数据(有的研究指出高达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然而,极为特殊的是唯有视觉系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效应系统,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接收视觉信息的输入,却不能将各种各样的想法通过某个输出机制视觉化地表征出来,特别是那些很难与他人分享的思维影像(mental image)以及梦像。而思维影像是意义生成的中介。[4]一方面,人类接收的大多数信息来自于视觉系统;另一方面,人类没有将视觉信息输出的机制。因此,使思维影像在人与人之间清晰地传递和共享就非常地重要。可视化的概念正是来源于此。“可视化”一词,来源于英文的“visualization”,原意是“可看得见的、清楚的呈现”,也可译为“图示化”,如计算机编程的可视化界面(VB、VC等)。[5]是指把人类自身难以视觉化表征的视觉信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清楚地呈现出来。顾名思义,可视化学习(learning by visualization)就是指通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人类自身难以视觉化表征的视觉信息清楚呈现而进行的学习活动。推而论之,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是指通过让学习者录制教育视频进行的可视化学习。具体的过程包括前期策划、稿本编写、镜头拍摄、后期制作以及展示评估等一系列的创造性的设计活动。这不仅使人类自身难以表达的视觉信息得以在人与人之间清楚地呈现和传递,而且学习者在创作视频活动的过程中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加主动、情境更加真实、也更需要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从而能够在更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2 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由来
如果从媒体发展角度考量,教育电视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确实能逐渐解决电视媒体在交互性不足以及选择空间狭小等弊病。典型的代表如数字电视,通过建立双向交互通道并提供视频点播和数据广播来丰富个性化的视听体验。然而,从是否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建构学习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目前的教育电视媒体实在还不能与网络媒体相媲美。很多反对教育电视的研究认为,学生从电视节目中学习到的东西很少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6]而学生之所以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很难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如果节目乏味或者不容易理解,学习者很可能更乐意放弃。这对于解决复杂的教学问题和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乔纳森[7]认为,因为观看电视(没有明确的认知目的)本身的主动性或者建构性不强,不足以使学习者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中去。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如果还是让学习者观看电视,应该给他们一个利用电视寻找意义的好的理由;而更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制作而不再仅仅是观看。这样他们的学习就会更具建构性、目的性、真实性,而且互相合作。从观看电视节目到创作电视节目,使得教学模式从传递式转变成了建构式。学习者从视频信息的接受者转变成了制作者,在创作视频的过程中通过与同伴以及教师的交互获得知识的建构。本文所述的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正是来源于此。
3 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实施
乔纳森在《学会利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一书中提出了技术支持的可视化学习的概念,详细介绍了一些通过让学生录制视频来进行可视化学习的案例。这些案例包括电视记者招待会、新闻编辑室、学生的谈话节目、电视纪录片、电子叙事、个人纪录片、视频戏剧(独幕剧)、视频示范和反馈、教师创建学习境脉、视频会议等电视节目种类。在每个案例中,从学习过程、问题解决过程、教师角色和评估学习以及所需的视频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教师可以参考这些案例开展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但不必严格按照书中案例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和课程目标的不同情况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开展多种多样的可视化学习活动。如表2所示,综合分析这些案例并参照George W. Gagnon Jr和Michelle Collay的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框架[8],开展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活动的一般包括3个阶段、12个步骤:①准备阶段:教学设计、技术准备、分组分工;②创作阶段:稿本编写、视频拍摄、后期制作;③评估阶段:视频展示、教学讨论、学习评估。让学习者动手参与制作视频的学习活动,是着眼于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下通过与同伴的社会协商进行知识建构,促使学习者进行策划、写作、拍摄、剪辑、展示以及演绎等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活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要承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等多种角色。这就对教师在教学理念、技术能力以及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学习者也不再仅仅作为教学信息的接受者,而必须主动地参与到视频创作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个人知识。教师必须不断给予情感上的鼓励和技术上的支持,学习者才能很好地完成知识建构的任务。
三 结论
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从传授式教学到建构式学习的转变要求。同时,学习科学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为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技术支撑。从单纯让学习者观看电视节目到组织学习者通过创作视频进行可视化学习,教育电视的这种创新应用可以契合信息时代的学习需求。然而,新的技术或理念在教育中的应用总是会受到各种因素与规律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受传统的学与教的方式的制约,这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下(特别是基础教育),知识被认为是一种客观存在,强调知识记忆和以教为主的传递式学习还是较为普遍的。因此,教育电视技术的这种创新应用方式的发展尽管前途光明,道路却是曲折的。希望本文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更多关心教育电视发展的有识之士继续深入研究,比如如何把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如何评估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绩效;教师角色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等等。
参考文献
[1] 孙祯祥.论网络教育媒体与电视教育媒体的融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54.
[2] 陈清森,孙祯祥.网络教育视频:web2.0时代的网上教育电视资源库[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103.
[3] 吴涛.从教学技术到学习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8,4:17-18.
[4] D•H•乔纳森著.顾小清等译.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7.
[5]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1):23.
[6] 戴维•乔纳森,简•豪兰等著.任有群,李妍等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150-151.
[7] 戴维•乔纳森,简•豪兰等著.任有群,李妍等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152.
[8] George W. Gagnon Jr,Michelle Collay著.宋玲译.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
A New Perspective of ETV Application in Age of Information: from Educational Media to Learning by Visualization Based on Video Creation
CHEN Qing-senSUN Zhen-xiang
(Educational College ,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Zhejiang, 321004,China)
信息时代教育范文5
关键词:MOOC;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1-01
一、引言
MOOC是 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的缩写,意为大规模网络在线开放课程。MOOC 也可以看作是网络教学的一种新型态。它有时也基于某所大学的特定课程开展,校内学生与校外学生共同学习,校内学生在完成学习后获得学分。2012年MOOC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Coursera, U dacity, edX三大课程提供商兴起,给更多学生 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张铭,2013)
在学术领域,有关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以及促进区域内教育公平的学术文章也很多,但是MOOC作为全新的远程教育形式,其相关的研究成果还为数不多,更缺乏教育公平的视角探讨的研究。从国家角度说,教育公平是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的合理性的规范和原则;从接受教育的学生角度说,教育公平是人人有机会获得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高丽,2009)如何应对客观存在的教育不公平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具体阐述MOOC的特点以及对现实教育的意义,从而进一步论证MOOC对教育公平实现的启示。MOOC这一全新的远程教育形式由于其大规模免费共享性,教学行为的时空分离性,学生自主参与性等特点,在教育公平的实现上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从教育公平视角分析MOOC的特性
1、大规模免费共享性
教育的不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城乡教育之间的差异,地区教育之间的差异,学校之间的差异。总体而言,这些教育的不公平可以总结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所导致。经济条件不同,造成了不同地区教育投资的不均衡,学校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差别明显。(文继奎,2006)教育的普及的成就从根本上取决有有效的教育质量,尤其也要重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而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不合理分配会直接导致部分受教育者无法接受的优质的教育。
MOOC可以使得大规模地通过网络进行彼此联结成为现实,“大规模”意味着对同时参与学习的学习者数量不做限制,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可以成百上千,“开放”意味着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注册学习,而且免费。(樊文强,2012)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21世纪,非盈利性质的开放课程让受教育者不受资金等资源的局限轻松的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
2、教学行为的时空分离性
MOOC 有利于满足弱势群体的学习需求。传统的教学形式是师生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的地点进行的活动MOOC这一远程教育模式是突破了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的时空限制,这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学习意义重大。现阶段特殊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硬件设施的不足使得一些残疾儿童不方便到学校集中学习,而MOOC 能够突破这一传统教育的空间局限性,满足了特殊群体的学习需要。
MOOC也有助于促进终身学习的实现,21世纪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人们仅凭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就足够使用的年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因而,终身学习的概念产生了。但是成人没有大量的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碎片化的学习更加符合现实的发展需求。MOOC的在线课程虽然也会制定比较详细的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时间要求提交作业等要求,但是具体的阶段学习任务的时间分配可以由学习者来控制,因此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MOOC这类的远程教学具有时空分离的特性,有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3、学生自主参与性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教育关注的是人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要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随着每一次的社会经济变革,教育也会随之发生变革。21世纪数字化时代要求学生要更具创造力和各种新的能力。
新时代中教育应该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学生优质的学习资源和途径,青少年依照自己的自由和学习兴趣进行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相应的资源进行学习,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MOOC会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MOOC的这一特点也将惠及另一个常被人忽视的弱势群体,学习的后进生,也可以称之为“隐形的弱势群体”。(文继奎,2006)MOOC使得后进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能随时随地得到帮助。这样,后进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远程教育机构的帮助,也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减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后进生提供了人文关怀。
三、结论
MOOC正是在信息化发展中凭借为大规模的用户提供开放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得以兴起壮大,而且它具有了大规模免费共享性,教学行为时空分离性,学生自主学习性的特点,让弱势群体得以公平享受优质资源,为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提供了保障。总体而言,现代信息技术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新兴发展起来的MOOC更是为中国教育公平的实现以及教育优质资源的更好利用指出了全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2
[2] 高丽.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9
[3] 文继奎.探析教育公平视野下远程教育的意义[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1):21
信息时代教育范文6
大学数学教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许多专业的入门课程。在信息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更是为学科的学习和基本提供了许多可能。但是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学急需改革,让数学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的数学探索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信息背景下大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希望对大学数学教育有所参考。
关键词:
大学数学;信息背景;教学改革
目前许多大学的数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信息时代更无法适应学生进步,学科发展,所以需要找出这些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终实现信息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当前大学数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数学教师并不能有效适应时代,不能吸收信息化时代的精髓,不能高效率地开展高校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这种不适应主要体现在高校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统一,不能与时俱进。在数学教育中未能根据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依旧采用“教师主导,学生顺从”的单一教学,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在教学效果上依旧比较注重结果,忽略教学过程的考核模式。在信息化背景下,一些数学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也无法将数学研究融入更多的学科和专业中,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与信息化发展脱节严重,制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和发展。其次,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能有效适应信息化发展,严重影响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一些资质较老的数学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不能有效掌握信息化技术,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板书”的教学方式,简单依靠板书、粉笔和口授教学方法,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大学数学的枯燥感,不仅让学生无法体会大学数学的魅力,而且还让学生厌恶大学数学。在这种传统教学手段下培养的学生在创造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匮乏,不能接触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大学学生不能有效将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融入大学学习,不仅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阻碍学生的成长。最后,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也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数学内容与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不一致,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依旧还是过去式,不能反映数学知识发展现状,以及预测数学发展的未来。在数学内容的形式上依旧采用演绎体系而忽略了非常重要的非演绎内容,注重数学公式、定理的演绎,而忽略对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和研究的探索,更缺乏数学知识的出处和来源探究,让大学数学内容成为“无本之木”。内容的机械化,知识的单调性都让大学数学知识只是一种模仿的知识体,不能推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不能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
二、信息背景下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和角色
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需要摒弃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落后观念,重新树立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下数学教学中的角色。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落后的观念,需要全面培养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大学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实现信息化“熏陶”,让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技术,并且能够运用信息化的眼光看待大学数学基础教学。另外大学还有积极培养新一代数学教师,利用年轻教师对信息化知识的掌握和接受,将大学数学知识融合在信息化中,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升级换代。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要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不能只是将教师定位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要摒弃标准化、程序化的模式,要以服务学生,利于学生发展和进步为基础,转变角色,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对学生的素质化教育,引导学生对大学数学进行探索和研究,启发学生创造力,真正成为学生的大学导师,而不是仅仅成为一名大学数学讲师。
(二)大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大学数学教育改革,所以在大学数学教学中需要运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变一成不变的“板书+粉笔”模式,在推导演算过程采用板书的形式,但是在一些比较形象的知识中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知识转化成图形和影像,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合作,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吸收,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获得高密度的教学知识,提高课堂的利用率。还有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时代,大学数学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多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利用大学数学微课,大学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寝室也能深入学习基础数学,在大学数学教育改革中应该更加积极获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网络学习和辅导,多借鉴国内外其余大学的公开课或者微课堂,让大学数学教育改革更有意义。
(三)对大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信息化时代大学数学教育的内容需要更具前瞻性,不仅满足学生在学校达到要求,还需要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所大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上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信息时代借助信息的力量掌握任何一种技能和知识。所以在数学改革中要加大数学建模、数学实验课程的投入,多注重数学与其他专业知识的融合,探索新的数学应用。
三、结语
在信息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育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迁徙能力,让学生在信息背景下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服务专业学习。
作者:赵明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静,禹实.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文科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02):106-109.
[2]薛冬梅.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公共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4(3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