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进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进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进度

新农村建设进度范文1

摘要:本文从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的发展阐释了其对于在新农村金融制度建设的优越性,并结合实地调研案例进一步分析小额贷款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对小额信贷现存的不足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小额信贷;金融发展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拉开帷幕,但是农村金融发展的落后却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前进脚步。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增加农村的信贷投入、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需要我们积极的去关注、实行。

        农村小额信贷以贫困或中低收入农村群体为目标客户,提供适合他们的小型金融产品服务。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额信贷机构的不断涌现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了强有力的小额贷款与其他金融产品,解决了农村金融的困境,效果显著。小额信贷作为金融服务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工具,为相对较为贫穷的人进入信贷市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同时也拥有促进农村信贷市场发展的潜力,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及对彭州市隆丰镇的实地调查,梳理了小额信贷的作用,并指出了小额信贷现存的不足,同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及其作用

        当前,我国共有三种类型的小额信贷:分别是大银行提供的下岗失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和扶贫贷款、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小额贷款。其中农村信用社贷款是目前的发展主流。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需求。

        农村经济的信贷需求大部分是生产性需要,还有部分生活需要及临时急需。而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出现、发展、壮大也使得农户需要各种项目的启动资金、发展资金以及各种配套资金。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一个重心应转移至小额信贷方面。针对农户需求小额、点散、季节性较强、抵押不足的特点,坚持使用小额信用贷款,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二)小额信贷的重要作用。

        孙若梅(2006)根据调查分析,将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的作用归纳为三点,即小额信贷是农户生产性贷款的重要来源;小额信贷补充和代替非正规金融;小额信贷补充正规金融。

        其中,第一个作用是小额信贷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小额信贷已占农户生产性贷款的50%以上。还款周期短和还款频率快的特点也使得其成为农村信贷市场的一种有效服务。作为一种供给驱动和扶贫定位的农村信贷服务,小额信贷可以缓解农村信贷市场中生产性贷款不足的约束。

        此外,小额信贷中约有25%为非生产性用途,并且与私人借贷的用途比较类似。从调查中发现,小额信贷可以补充或代替私人借款,反之则不成立。而从农户贷款用途角度判断,小额信贷与农村信用社贷款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小额信贷增加了信贷市场的资金供给总量,使得农户的资金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补充了正规金融。

        三、实证分析

        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前往了四川省彭州市隆丰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农村小额信贷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农村小额信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隆丰镇地处彭州市中部。全镇总人口4561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32人。该地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作为彭州农业重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性融资的需求非常大,特别是季节性生产性融资。

        在实践中,隆丰镇信用社探索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小额贷款发放方式:农户代表要参加评定农户信用资信;除了柜台办理外,还实行送贷下乡、上门送贷;对于优秀信用户的贷款限额由1万元提高到2万元,而最小的一笔贷款仅为280元。新的小额贷款方式实行后,农民们的踊跃贷款让隆丰镇信用社对继续实行小额信贷的政策充满了莫大的信心。

        虽然隆丰镇小额信贷的发放次数和贷款额逐渐增加,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当农户没有能力偿还贷款时,银行不能对其抵押自留地进行收回。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银行承担了损失的风险,给小额贷款的推广埋下了隐患。

        2.申请贷款的农民或乡镇企业,基本上都匮乏资金。虽然他们的贷款数额小,但是其有限的偿还能力和不能忽视恶意骗取贷款的欺诈行为都增加了小额信贷的风险。

        3.运作成本较高。小额信贷属于零售贷款,同样多笔数的贷款,小额信贷的贷款总额可能只有几百万元。而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需要覆盖区域广,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管理,从而造成较高的运作成本。

        四、小额信贷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与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都有着自身的优劣。我们应根据我国金融体制的环境,因地制宜、研究出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小额信贷发展之路。

        我们根据实地调研及分析对小额信贷今后的发展做出如下建议:

        (一)要加大金融教育的普及力度。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市场上发生着的变化与民众所理解的金融知识不足的矛盾渐渐凸现出来,社会的金融普及教育亟待跟进。因此,只有农民观念改变了,小额信贷的推进才能更有效率。

        (二)要完善小额贷款的偿还机制。可以将低收入者的未来的收益并入偿还体系中,或者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另外在贷款期限上,需要灵活地确定小额贷款的期限,避免人为缩短贷款期限的发生。 

        (三)要加强对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监督和指导。要继续完善农村小额贷款的制度建设。科学确定客户的小额贷款授信额度,推行农村小额贷款的客户经理制,增强贷款“三查”、有机地结合农村小额贷款与及其保险业务,把农村小额贷款本身的真实性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孙若梅,《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作用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6,(8).

新农村建设进度范文2

[论文内容摘要] 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民间金融监管还比较滞后,因此应当转变观念、承认民间金融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构建适合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监管体系,克服其消极影响,使其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农村民间金融是指由农村中的个体、家庭和微小企业等经济实体投资和经营,依靠民间信用,在官方监管之外的金融交易。主要形式有:民间借贷、合会、银背、私人钱庄、农村合作基金会等。近几年,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呈现出:资金规模较大、分布地域广、发生率存在地区差异、利率浮动大的特点。农村民间金融虽然表现出极强的自生能力和可持续性,但相对于制度化的正规金融组织而言,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一直没有合法地位,处于灰色地带。

一、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成因分析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之所以能够广泛存在,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持续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新农村建设中,资金需求旺盛是民间融资发展的重要原因。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正规金融的信贷支持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的增长。一方面,随着收入增加,农民倾向于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建房、买车等炫耀性消费上,而不是投资生产。这种消费方式具有很强的负的外部效应,刺激其他农民效仿,结果造成私人赤字,对付这种赤字的手段不外乎:民间借贷、正规金融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农村大型的农用机械及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更需要大量资金,尽管国家给予购买农机具予以财政补贴,但是并没有完全满足农民的投资需求,因而农民需要依赖民间借贷。

2.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闲置资金较多,投资渠道狭窄,为民间融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农民个人收入显著提高,社会闲散资金也就随之增多,为民间金融提供了资金保证。由于银行存款利率较低,大量的民间资金便急于寻找出路。农村资本市场落后及投资信息体系不发达,相关的配套设施缺乏,农村没有证券营业部,农民无从获得股票、外汇市场的即时信息,再加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的开发不够重视,对其产品的宣传没有深入到农村市场。适合农民需要的金融理财产品的缺乏,造成农民投资渠道狭窄,为民间融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3.农村正规金融服务“三农”功能弱化。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由股份制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组成,而资本市场、信托等其他金融形式在农村几乎不存在。现有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呈现出“脱农”的特征:(1)股份制商业银行从农村市场退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2)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空间越来越窄,难以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支农的作用。(3)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不少选择了商业银行、股份合作制模式,使得农村信用社改革越来越远离合作金融。(4)邮政储蓄只吸纳存款,不发放贷款,吸收的存款除少部分以支农贷款形式返回农村外,绝大部分流出农村。据统计,平均每年全国通过银行、邮政储蓄两条渠道从农村抽走的资金在60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个县3亿元。

4.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紧缩了正规金融供给,客观上促进了民间融资的活跃。2004年以来,针对我国投资增长过快、粮食和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等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平抑物价、遏制经济过热,采取了适度偏紧的货币政策,如调高了法定存款准备率和利率、减少了货币供给、收缩了银行信贷等,使得市场资金趋紧。造成农村中小企业生产周转资金缺口进一步扩大,转而寻求民间融资的现象,客观上促进了民间融资的活跃。

5.民间金融运作自身所呈现的独特优势。(1)民间金融信息成本、管理成本低。民间金融由于交易双方在地缘、人缘和血缘上的便利,因而能够低成本收集和处理借款人的信息,“软信息”的把握使得贷款人能够较好识别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及时了解贷款的风险程度,进而降低贷款的监督成本。(2)民间金融的门槛较低、程序少。银行贷款手续繁杂且收费较高,与农村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资金需求短、快、急的特点不相适应。而民间金融经营方式灵活,手续简单,一般情况下,既无需贷前调查,也无需贷后检查。(3)民间金融的担保机制灵活。民间借贷双方居住地域相近且接触较多,许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不能作为抵押和担保的可以用于民间借贷市场中,如房产、土地、设备等。同时,民间金融市场上存在一种社会担保机制,借贷双方在确立信用关系的同时,信誉担保会给借款人施加更有效的约束。

二、新农村建设中民间金融的绩效评价

民间金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广泛存在,具有天然的生存优势,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一把“双刃剑”,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1.民间金融对农村社会、经济积极影响。(1)缓解农户的信贷约束,满足农户的消费需求。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户收入不确定性以及抵押品不足等原因,正规金融对农户贷款,尤其是消费性贷款普遍存在着“惜贷”行为,而农户往往需要预支未来进行消费,比如婚丧嫁娶、修缮房屋、看病买药等。特别是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不发达,农户的信贷约束在正规金融组织中得不到缓解。而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缓解了农户的信贷约束。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正规金融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农户的消费需求仍不能完全得到满足,信贷约束仍然存在。该地区活跃的民间金融组织,则为农户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使得农户受到的消费限制进一步降低。因此,无论正规金融发达与否,地区民间金融始终在放松农户信贷约束、克服其消费的资金限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有助于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其持续发展。农村金融资源短缺对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约束已是社会各界的共识。资金瓶颈一直是其发展的重要障碍。从我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比例偏低以及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份额逐年减少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民间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这种压力,提供了一种较为灵活的融资渠道。国际金融公司对北京、成都、顺德和温州等六百多家私营企业的调查表明,对中小企业而言,民间金融市场是其外源融资的最大来源。(3)优化资源配置。金融体系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有两个条件:一是资金的价格由市场自主形成,反映市场供求;二是金融机构能充分利用信息,对资金需求者进行甄别,通过交易对象的选择来控制风险,客观上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农村民间金融的利率不受国家管制,由市场自主形成,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资金的市场供求关系,而且能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信息,对交易对象做出全面的判断和选择,回避风险的同时也就相对有效地配置了有限的金融资源。(4)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多样化竞争格局。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由于民间金融机构的参与,其中的利益分配必将发生许多变化。这有利于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气氛,形成多样化的竞争格局,尤其对打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事实上的垄断局面更是具有直接意义。民间金融的存在和适度发展对农村正规金融施加压力,这种压力有助于农村正规金融挖掘内部潜力、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同时农村正规金融的这种回应行为也有助于民间金融把较高的名义利率降下来以便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5)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农村民间金融业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为农村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一,通过促进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吸纳更多的就业人数;其二,农村民间金融领域直接吸纳了从业者。

2.民间金融对农村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1)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民间金融的运作导致一部分资金从正规金融机构体系中分流出来,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如果过多的资金流入政府控制之外的民间金融市场,则意味着国家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减弱,政策效果下降。例如,当经济过热,政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处在政府货币政策作用之外的民间金融反而会利用正规金融力量减弱之机,加强信贷活动,以牟取更多利润,这将抵消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使得经济难以“软着陆”。另外,民间金融活动的隐蔽性导致有关民间金融活动的税收无法收缴。按照国家规定,储户利息收入必须缴纳所得税,但在民间金融活动中,国家没有相应措施对其进行有效规范,减少了国家的税收收入。(2)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会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当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运作机制还不规范,内在风险较大,一旦释放出来,不仅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而且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安定。民间金融的发展容易导致信用危机,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做保障,而民间金融组织不但没有国家信用作担保,甚至连基本的法律保证和法律规范都没有,因而潜在风险极大。此外,由于民间金融缺乏政府必要的监管和约束机制,加之一些民间金融组织具有投机性和非法集资等特点,与广大群众的利益攸关,一旦产生风险,很有可能引起社会震动。(3)民间金融的存款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经营风险大。处于农村地区的大部分民间金融机构,没有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及审计稽核制度,其筹资、征信、信用审核、授信、风险承担等能力低下,人员素质也不高。此外,民间金融机构大多不提取存款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以抵御风险,经营风险极大。(4)一些民间金融组织依靠暴力手段维护民间信用体系的运转,有可能演变成为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经济组织。这种情况在东北地区比较严重。东北地区的民间金融不同于南方,南方的民间金融是建立在中小经济的需求之上的,颇具民营中小银行的雏形。东北则不同,民间金融更多的是同“地下经济”联系在一起,存在着严重的非法性,甚至牵涉到黑势力,潜伏着无法预计的危机。

三、新农村建设中民间金融的监管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民间金融监管还比较滞后,因此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承认民间金融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构建适合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监管体系,克服其消极影响,使其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1.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管理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由于民间金融机构具有分散性和地方性的特征,使其风险大、可控性差。面临道德风险、寻租风险、流动性风险、内部人控制风险、经营风险以及退出风险等,为此,应加快建立健全与民间金融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着重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明确国家对民间金融的宏观政策,通过国家法律形式对民间金融进行必要的界定,使民间金融有法可依;金融监管当局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条例监管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业务活动,规范农村金融秩序;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也必须按照法律规范经营,以减少经营风险。二是明确民间金融管理的主体、职责和内容,对民间金融的用途、期限、利率做出指导性的规定。另外,还应加快农村保险和信用体系建设,包括农业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信用担保体系等。

2.加快利率化市场改革,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利率与经营风险挂钩。以小额信贷为例,由于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易受自然条件、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贷款风险较高,再加上每笔贷款数额虽小,但都需进行贷前审查贷后监管等,相应管理成本较高,这些都需要市场化的利率来弥补。然而,如果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合法化意味着将其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那么目前的低利率管制和有限的利率浮动空间将无法补偿农村民间金融的高风险和高成本。因此,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农村金融监管组织,对利率变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利率,这是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化的制度条件之一,也是金融资源按市场规律有效配置的基本标志。

3.探索适合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监管机制。加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是在农村金融市场运作中保证民间金融机构安全和提高资产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农村民间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其作用是及时转移和化解民间金融组织出现的风险,防止危机的蔓延。设立由有关金融专家组成的危机评估机构,与监管责任部门配合,监测区域内外各种风险、危机对本区域内各金融机构的影响,进行追踪分析、预测,建立警报机制。二是建立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危机处理机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在金融体系的某一部分出现严重问题时,对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避免危机的蔓延。危机处理体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挥作用:一类是救的,主要是针对经救助后有可能继续维持经营,并能逐步化解风险的金融企业,救助的方式主要有股东注资、新募股、债转股等自我救助方式以及收购、兼并、政府注资、央行再贷款等外部救助方式。另一类是处置性的主要针对危机严重恶化、救助成本极大、或虽经救助仍可能无法继续经营的金融企业,处置的方式主要是有条件破产,如兑付个人存款后行政关闭、兑付个人存款后托管、清理完债权债务后清盘破产等。

4.发展和完善正规金融,鼓励民间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连接,构筑一体化金融市场体系。现有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我国正规金融的服务不到位所导致的。因而要大力发展和完善正规金融机构和服务,鼓励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创新,替代部分农村民间金融。另外,要充分利用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和民间金融的信息和履约机制的优势,将二者连接,构筑一体化农村金融体系,从而更好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载《金融研究》2000年第5期。

2.赵连友:“我国民间金融边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载《新疆财经》2006年第6期。

3.莒娜:“论民间金融的规范化发展”,载《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2期。

4.朱信凯、刘刚:“非正规金融缓解农户消费信贷约束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4期。

5.柳松、程昆:“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绩效、缺陷与治理”,载《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8期。

6.乔桂明:“江苏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研究”,载《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

新农村建设进度范文3

一、开展工作情况

二、取得的成绩

第二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期间,安心基层,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以多种方式为所驻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架起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为**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1、通过农村基层实践,使指导员磨练了意志,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责任心,熟悉了农村基层工作方法。农村政策理论的理解水平得到了提高,积累了一定的农村工作经验。与此同时,通过学习交流,增进了工作队员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学到了许多工作方法,对农村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切感受到了基层锻炼的价值与益处。

2、各指导员在工作中,结合驻村实际,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热心当好“六员”,受到群众的赞扬。围绕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深入农村宣传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村风民俗。他们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交流,了解群众的呼声和疾苦。在第一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所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村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研究制定了2009年工作计划。各指导员深入农村了解民情动态,积极参与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努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他们全力以赴投入到以下工作中。一是协助村“两委”抓好烤烟生产工作。各位指导员积极参与到烤烟生产工作中,与乡、村、组干部一起深入田间地头督促、指导农户科学育苗、规格规范化适时早栽、科学管理,圆满完成了全乡移栽任务。二是积极参与林权制度改革后期工作,协助完成了各村组林改方案并通过了表决,主动参与林权纠纷调解,为**林改工作献计献策。三是积极参与护林防火工作,在森林火灾发生时,主动参加扑火。四是积极督促指导各项在建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如驻**村的李海年同志,经常深入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和基本烟田建设工程工地,督促其按质量、按进度完成;驻早谷田村的李桥红同志,在大石洞河易地搬迁工作中,与乡、村工作组深入该组,与村民交谈,不厌其烦地入户做好有抵触情绪村民的思想工作,促使整个搬迁工作有条不紊地按进度进行。

共2页,当前第1页12

3、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配合乡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形成了各村五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规划,并在全乡解放思想大讨论中进行了交流。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制定完善了相关制度和机制,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离上级的要求、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指导员教育管理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2、部分指导员开展农村工作的方法、经验不足,信心不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

3、各村条件不够,给驻村工作带来不便;

4、工作经费缺乏,工作队的交流活动难开展。

新农村建设进度范文4

1.要抓紧传达贯彻会议精神

当前,全省春耕生产已经结束,农村工作的重点即将转到新农村建设上来,这次会议结束后,各地、各帮扶部门和单位要尽快组织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并以这次会议为契机,以落实帮扶任务为重点,迅速掀起新农村建设的。6月15日前,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将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的情况,报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要扎实抓好帮扶对接

现在,全省的帮扶任务和帮扶责任已经明确,下一步重点抓好帮扶工作的对接、项目的落实和资金的到位。各地各部门要增强帮扶工作的主动性,牵头部门要主动协调,及时与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单位、有关大专院校、有关企业以及示范村进行沟通协商,进行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帮扶对接工作要在6月底前完成,对接的结果要及时反馈到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3.要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工作要求高。从现在起到上冻前还有将近5个月,如果扣除雨季影响和秋收占用时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效时间也就只有100天左右。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集中精力抓好新农村建设“百日会战”,层层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倒排时间、加快进度,确保按计划完成“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年度各项建设任务。“千村示范”要以完善规划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在提升建设标准、增强示范功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上取得大的突破。“万村提升”要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广泛开展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活动,要突出公路沿线、铁路沿线、旅游沿线和环城郊区等“三线一环”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力争在建立环保队伍、完善配套制度、保证经费支持等方面取得突破,确保一年见成效、两年建制度、三年达标准。省和市县要抓紧下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发挥好专项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4.要切实加强工作调度

省市县三级都要建立定期督导和定期调度制度,切实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会后,省里要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督导组深入基层一线检查督导,全过程、全方位督导检查各方面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层层量化工作任务、细化工作进度,实行周调度、月总结,随时通报各地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督促落实。

5.要集中加大宣传力度

新农村建设进度范文5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政府主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1、规划指导。我市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根据民居特色、区位条件、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因素,对全市454个行政村规划出小康型、富裕型、扶贫型等不同类型的新农村;根据离城区远近,规划出城郊小区型、近郊聚居型、偏远相对集中型等类型,并就其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农村党建、农民教育培训等做了专项规划。

2、典型引导。按照“全市统筹,抓点示范,一年一批,有序实施”的办法,统一组织实施,使市、乡两级每年分别有一定数量的示范村,每个村每年在产业培育、基础建设等各个方面有突破性进展。2006年,全市重点抓了13个市级示范村,各乡镇也重点抓了近70个示范村,带动全市所有村加速新农村建设。

3、政策诱导。在实践中坚持“三大三小”的办法,多渠道投入资金建设新农村。即乡村道路、大型提灌站等重大公益设施,国家投入占大头,村民占小头;村道维修、村民活动阵地建设、村内文艺活动等一般公益性投入,村民投入占大头,乡镇和村级投入占小头;对农户的入户公路、水管、电力、通信(通讯)以及改水、改厕、改厨等自家设施,农户投入占大头,国家投入占小头。2006年全市新增支农资金近400万元,整合农业、发改、水利等涉农项目资金1300多万元,对优质肉牛、药材等产业发展和农村道路、水利建设等采取以奖代补、以物折资等办法,带动各类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入机制,助推新农村建设。

二、坚持农民主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大力推行民主管村“四权”模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1、以农民为决策主体。我市因地制宜地确定了产业主导型、基础设施拉动型等新农村建设模式,由群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自主决策。村上拟定的具体规划、项目,首先征求群众意见,形成工作思路,专门召开村民议事会投票表决全村全年工作重点、目标任务、经济项目,并将结果通过村广播、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公布通报。2005年以来,我市规划建设了60个典型示范村,全部由村民集体表决通过,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高涨。

2、以农民为投入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工程预算按群众确定的建设标准和规模,运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由群众自己核算,乡镇和村两委领导只根据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大力宣传、发动,不沾钱、不管钱,实现农民的事农民自己说了算,农民自己决定了的事农民自己干,变“要”为“我要干”。如一些农户实施“五改”,市上每户只补助200元,而农户投入则上1000元。2006年,市上投入各类资金近1000万元,引导农民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新修村道300多公里,整修各类水利设施2600余处,实施农户“五改”1800余户,有效地加快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以农民为实施主体。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由群众推选出有能力、信得过的代表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进度监督,负责资金筹集、保管和按工程进度及时支付。建设资金实行“帐款分离、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每10天向群众通报或公示一次。对专业机构承建的工程,则在选择施工单位时明确要求,民工必须优先使用当地农民,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2006年全市投劳23万人次,农民从工程建设中获得劳务收入1500万元以上。

三、坚持产业主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

我市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遵循“一路二水三产业四人居五民主法治”的思路,努力用龙头企业带产业,用项目资金强基建,用集中培训提素质,用文艺活动树新风,在发展上见实效。

1、农民增收以产业为要。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树立“建设新农村,产业是支撑”的理念,先后投入资金上亿元,培育出银河地毯、保宁制药、阆州醋、鸿宇冷冻厂、煜群公司等5家省级龙头企业,成为全省农业龙头企业最多的市(县),还有14家南充市级龙头企业,通过实施二次返利、订单销售、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10万农户围绕企业抓生产。在全市发展肉牛养殖10万头,建成10万亩以生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药材基地、5万亩优质蚕桑基地等,努力建设川东北“肉牛产业第一市、生姜产业第一市、药材产业第一市”。同时,把劳务开发作为最有效的增收途径,依托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先后培训农民工近15万人次,提高了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全市年输出劳务2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8亿元以上。近几年来,农民每年增收均超过300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2、农村发展以基建为先。针对全市实际,我市开展了以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力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有60%的通乡公路建成水泥路或柏油路,50%的村通等级泥结碎石路;实施以“四个进”(泥结碎石路进到村,水利灌溉进到地,广播电视进到户,绿化美化进庭院)、“五个一”(有条件的村组,每家每户建一口蓄水池,一眼卫生井,一个沼气池,一条进出农户的便民路,一个硬化院坝)为主要内容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解决近5万人次旱山村人畜饮水问题;全市40%的农户用上自来水,15%的农户用上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电话、闭路电视实现村村通,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3、农村稳定以和谐为重。始终坚持“解决群众疾苦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的理念,争取国、省资金1800多万元,发动全市81.4%的农民近50万人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筹措资金300万元,大力改善了49个乡镇卫生院和近300个村卫生站的医疗条件;将5000多特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对部分特困户给予住房补助;开展了以“和谐文明新村、和谐农家”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市组建农民文艺团队40余支,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内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主要问题和建议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深深感到,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探索解决。

1、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与干部政绩考核的短期性的矛盾。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的动态目标,不是一届、两届党政或者十年、二十年就能实现的,需要各级党政把远景目标与现实基础相结合,理性地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在农村生产力的渐次发展中逐步完成。但是,现行的对各级干部考核制度是一年、甚至半年一次,这就要求下级党政的各项工作必须在一定期限内有明显进展,使新农村建设常常陷入“以点代面”、“激进”误区,成为“面子工程”或劳民伤财的“民患工程”。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从上到下制定一套更加科学、务实的政绩考核体系,用目标考核这个“指挥棒”来科学引领新农村建设。

2、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与群众的高期望值的矛盾。新农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样的农村才叫新农村,中央只是给了个相对明确的概念,各省、市也没有出台具体的可量化指标,未出台统一规划,使各级各地对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字"方针的理解不尽相同。而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宣传的常是华西村等,使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期望值很高,对本地作为欠发达地区建设的所谓“新农村”缺乏认同感。实际操作中就常常出现“三高一低”的情况,即中央要求高,各级党委、政府呼声高,群众期望值高和农民实际参与率低。因此,建议中、省等各级政府应当深入研究、整体谋划、及早制定出全国范围内或一定区域内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路线图”和“坐标系”,使各县(市、区)级政府更易操作。

3、新农村建设投入的巨大性与各级政府投入的有限性的矛盾。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和农民自身投入都十分有限,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也非常弱小,导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非常滞后。如阆中全市49个乡镇、454个行政村中,尚有近2/5的乡镇未通油路,近1/2的村不通等级公路,要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高等级泥结碎石路”的目标,就需投入资金6亿元,还不说农户房屋改造、环境改善等。从全国来讲,中央每年的投入很大,但是具体到各县、乡、村,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对此,我们希望中央和省级政府在考虑项目和资金总盘子时,应当重点向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县市倾斜;要出台具体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流向贫困地区的农村,以体现对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新农村建设进度范文6

关键词:民族地区;林业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

林业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通过长期实践,林业生态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出林业的生态和经济功能,以实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增加地区经济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核心,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

1林业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生态建设是解放和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其可以为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林业是基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可以延伸和完善林业产业发展链条,提高农村整体生产力。除此之外,森林建设有助于缓解自然灾害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稳产高产。1.2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就是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长期实践发现,林业建设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建立以林业产业为依托的林果业、花卉业、森林旅游业、林下种养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业等。1.3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动力林业是农业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同时,注重绿色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以节省资源,增加经济收益。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民族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生态发展影响因素以及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和谐关系。森林的价值体现在其是生态系统的支柱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包含现代农业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在森林生态系统的长远发展基础上,这样才能改善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建设落后的现状。

2如何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2.1加大林业财政支持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合理配置资金,对于林业的重点工程项目,需要提高投资力度,以实现部门和项目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出资金的价值。同时,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功能建设,并对税收、贷款等方面予以完善,可适当给出优惠和奖励政策,从而吸引社会外界的关注。也可以通过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为非公有制林业等注入新的动力,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共同参与林业建设工作,加快地区新农村建设进度,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2推广林业技术推广林业技术需要从2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而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也需要注重工业和农业建设,如种植经济效益高的果树,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还需要提高民众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林业建设,维持经济发展和林业发展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林业技术推广制度。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出台林业发展规章制度,并加强林业制度改革的技术改造,以有效指导林业技术发展。2.3加强森林抚育经营需要引进新型技术,提高造林营林机械化水平,促进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森林抚育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造林营林产量和质量。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通过实践对森林抚育经营模式加以完善,根据地区的环境条件,如立地条件和乡土树种等,选择适宜的抚育经营方式。可以实施分类经营,以保证特定林种效益为核心,综合多种影响因素,依据森林经营规模等对林分进行改造,可进行自然混交,而商品林的发展也需要以造林技术为基础,以促进抚育经营。

3结语

综上所述,长期实践证明,通过林业建设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出地区资源的优势,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林业生态建设的适用性,符合地区发展要求,实现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周业森.广安区林业发展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