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的经济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中的经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中的经济学

旅游中的经济学范文1

关键词:学生;汉绣;旅游

湖北是全国的教育大省,高校及学生数量位居全国榜首。学生资源的作用不容忽视。学生旅游作为旅游业细分市场的一部分,特点是休假空余时间较多,活动力强,文化素质高,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处于活跃且具影响力的位置。汉绣是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点研究对象,汉绣自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特别是湖北地区文化学者和汉绣传承人及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们在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支持下已取得相关的成果。由武汉市旅游发展投资集团主办的武汉第三届非遗艺术节暨长江流域非遗展于2014年6月19日在汉口江滩展出来自长江沿线10座城市的32个项目,汉绣排在第一位。武汉市市委宣传部曾发出文件要支持汉绣项目发展。在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民族学院、武汉纺织学院等高校已设立专门的汉绣研究中心。2013年12月下旬由武汉市旅游投资发展集团和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了汉绣设计大赛,其目的就在于更好的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实现汉绣的文化艺术性和商业推广的和谐发展。如何利用高校的学生资源在湖北城市旅游中更好的推广汉绣文化增进经济效益是本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图。

学生旅游作为旅游业细分市场的一部分,特点是休假空余时间较多,活动力强,文化素质高,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处于活跃且具影响力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开发大学生在旅游市场中本土文化的推广是具有很大可行性的。汉绣一直是刺绣工艺中的研究重点。汉绣的内容与形式在传统民俗艺术中独具魅力,也影响着刺绣作为艺术品和商品的文化价值及商业经济价值的推广作用。在文化艺术事业的传承中,大部分艺术类高校开设有图案及刺绣课系,专题性讲座,学习和研究刺绣的民间研究所和大量关于刺绣的文化书籍等等。汉绣是近年来的非遗热点研究对象,全国特别是湖北地区文化学者和汉绣传承人及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们在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支持下已取得相关的成果。由武汉市旅游发展投资集团主办的武汉第三届非遗艺术节暨长江流域非遗展于2014年6月19日在汉口江滩展出来自长江沿线10座城市的32个项目,汉绣排在第一位。武汉市市委宣传部曾发出文件要支持汉绣项目发展。在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民族学院、武汉纺织学院等高校已设立专门的汉绣研究中心。2013年12月下旬由武汉市旅游投资发展集团和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了汉绣设计大赛,其目的就在于更好的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实现汉绣的文化艺术性和商业推广的和谐发展。学生资源与汉绣文化相结合到城市旅游经济活动中从而更好的推动旅游经济的增长同时推广汉绣文化的传播。通过对汉绣在旅游活动中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旅游活动中学生资源的优势特点,找出学生对于汉绣在旅游活动中的推广方式,进而刺激旅游消费,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经济促做坚实的基础并不局限于对汉绣本身的研究意义。

合理运用学生资源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传承和保护传统刺绣及汉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一直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热点项目,作为全国最大旅游城市之一的湖北武汉可以将这一原生的传统文化遗产作为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一张名片,进而向全国乃至世界介绍和推广自己。例如,汉绣传承人任本荣本身也在做汉绣产品在商业经济中的推广。当然,本项目的研究最后实现的是汉绣元素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具体的推广范畴及方案从而使汉绣为城市旅游经济的增长和开拓贡献一份力量。

学生资源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活跃度和导向能力统计是不容忽视的。虽然学生自身的消费能力较低,但参与旅游活动的频率高、数量大,同时学生对文化传播具有相应热情。因此,在对于本土汉绣文化在湖北旅游经济活动中的推广研究学生资源将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因素。而汉绣是近年来的非遗热点研究对象,全国特别是湖北地区文化学者和汉绣传承人及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们在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支持下已取得相关的成果。由武汉市旅游发展投资集团主办的武汉第三届非遗艺术节暨长江流域非遗展于2014年6月19日在汉口江滩展出来自长江沿线10座城市的32个项目,汉绣排在第一位。武汉市市委宣传部曾发出文件要支持汉绣项目发展。在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民族学院、武汉纺织学院等高校已设立专门的汉绣研究中心。汉绣自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第二届国际时装周暨首届服装博览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汉绣作品与来自葡萄牙、英国、芬兰、瑞士等国知名设计师品牌作品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在武汉城市旅游经济活动中以汉绣元素为推广的消费品如服饰酒店用品,文化交通场所的各类指示性工具,旅游公益性的小艺术赠品等等都已经涉及到汉绣图案的运用和设计并还在发展和完善之中。在戏剧服饰和现今潮流时尚民俗服饰中仍有汉绣的踪影,许多传统的挂饰秀囊绣品等汉绣元素仍发散着魅力。

旅游中的经济学范文2

【关键词】构建主义理论;情景式教学;高职旅游

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的目标是既是旅游专业方面的人才,又能够有将英语在该专业很好的应用。传统的旅游英语教学往往重视旅游英语方面的理论,学习过程呆板,方式单一。因此如何培养高职学生成为一名专业的旅游英语方面人才,有着较高应用和应变能力成为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的重难点。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这种过程他人不可替代。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在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过程,学生才是主角。

一、构建主义情景式教学法的原理和分析

构建主义发展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最初属于心理学范畴,而后逐渐应用与教育学领域。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情景式教学可以基于构建主义理论,通过建立仿真环境,使得学生在情景式教学环境下,实现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过程。

二、构建主义情景式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实践

1.构建主义情景式教学学习阶段的设计

情景模式的选择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浅程度应与有关知识相联系,并符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基于构建主义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旅游英语领域的知识也是由一些基础知识逐渐延伸的,所以在情景模式的选择上面,首选构建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如对场景的描述、人物对话情景,这些学生已经熟知的场景。然后逐步深入,渐渐进入旅游英语的主题。

情景模式的编辑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可以来源于实际,也可以引进现成的旅游英语案例,还可以由教师自行编写。只要符合规律,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是好的。其过程是:首先是采用较为简单的案例,然后在学生掌握该情景的情况下,从几个方面对情景模式进行深入,逐渐让学生可以应变在该情景下的各种变体。

2.情景式教学场景的设计

首先必须要求学生了解情景模拟的对象,熟悉这一对象,在熟悉和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思路和解决方案,然后写出发言提纲。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重点发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发言同学的意见、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予以补充,集中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使情景模拟更完善、更全面,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避免过分干预学生的发言和评论学生的观点, 而应注意引导学生讨论,纠正偏执观点,控制课堂秩序,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场景中角色的设计

在构建主义情景教学模式下,不同类型的情景模拟、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角色定位。在情景模式下,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可以担任不同的角色,充分发挥其在某一方面的特长,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长人才,另外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全面的掌握情景模式下的各种教学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4.总结和评估的反馈机制的建立

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学校的理论课程学习外,还有一段时间的实习要求,由于实习阶段完全脱离了课堂,脱离了教师的引导,一些学生对身边发生的实际事例缺乏观察力,从而会在不知不觉中损失很多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引导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学会的情景模式,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变通,利用自己掌握的思考方法,去解决问题,以主角的身份,深化对情景模式的认识,使学生的实习阶段真正成为从理论――实践――理论的完整过程,这也是基于构建主义情景教学法的目的之所在。

三、总结

旅游英语专业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掌握基础服务知识、基本服务技巧,还要掌握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单纯靠教师教授书本上的知识是达不到要求的,基于构建主义的情景教学法是重新定义了旅游英语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在专业领域成为专业人才的自我变化过程,尤其重视学生在掌握领域内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不断的将新的问题和情景融入自我的知识框架中。在今后的从业过程中,不墨守成规,真正成为领域内的专业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梦华.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情境教学模式研究[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09)

[2]刘文如.论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新型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1(37)

[3]褚晓欣,张磊,宋玉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旅游中的经济学范文3

2014年教育部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这意味着对大部分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改革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服务地方经济,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专业课程传授所接触的必修基础课,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效果将深刻影响学生的学科认识和专业思维方式。所以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定位出发,通过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等手段,培养学生能够以经济学的视角解决现实中旅游现象与问题的应用能力。

一、旅游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一)课程内容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现象、经济过程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特别是研究旅游活动的商品化以及旅游商品的构成、特征及其内部的相互关系,旅游经济活动的实现及其产生的效益。主要包括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与调节机制、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旅游消费、旅游市场、旅游收入与效益、旅游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等。

旅游经济学课程内容具有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两个主要特点。首先,旅游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所以需要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作其理论基础。但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及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关系与规律,又涉及到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等相关内容。所以本门课程是多学科的融会贯通,课程内容广泛复杂。其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必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仅要有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思路,也要有能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二)课程特点

《旅游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因此,旅游经济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现代旅游经济学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旅游学、管理学、生态学、历史学等学科而形成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交叉性是指借鉴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旅游经济有助于拓展研究深度与视野。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要求教师掌握相关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等相关学科基础性理论,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对知识结构体系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才能突出教学重点。作为一门学科,旅游经济学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在突出综合时尤其把握其与关联学科相区别的特质,避免重复教学和落入俗套,否则会造成构架不清、边界模糊、重点不突出、知识重复等问题。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性学科,但又不同于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学、管理学等学科,是集应用性、工具性、基础性、技能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学科,其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旅游经济活动;利用旅游学的基本规律来阐述旅游产业经济性;同时为旅游管理学提供经济与社会活动的规律、效益。因此,旅游经济学能科学认识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在经济领域中所发生的矛盾运动。因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旅游学、旅游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并灵活运用于旅游经济学的教学,融会贯通,使学生领悟旅游经济学知识的精髓。

二、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一)明确课程定位,调整更新课程内容

目前高等院校各专业的课程定位一般都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制订的,其核心是专业培养目标。邵阳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课程理论定位上不能将旅游经济学定位为西方经济学、旅游学、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的简单相加,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尽快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在学校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性特点,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特色课程研究内容。在课程定位明确的基础上,优化现有课程内容体系,调整更新课程内容,适当删减旅游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重复内容,如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营销策略等。增加当前旅游发展实践中的热点、重点问题讲解和分析,选用当地旅游景点景区的案例,运用本地旅游经济数据来充实教学内容,使授课内容反映旅游现实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开发、专业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要,优选3~5种《旅游经济学》教材,以某一教材为基础,其余教材为支持,吸纳有关行业专家的意见,对旅游经济学的结构体系、课程内容、习题案例等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全新的自编教材及《旅游经济学》讲义。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专业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主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旅游经济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特点,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如相关基础知识、原理与方法可采用课堂讲授,而涉及一些旅游政策法规、旅游新闻、旅游热点问题则用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对讨论作出总结。《旅游经济学》的部分章节采用演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人物模拟场景等方式对内容进行演示,从而增强理论知识的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材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可以让学生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讲解。在授课的同时任课教师要列出一些参考教材、阅读资料和旅游相关期刊等,让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同时要写下阅读后的想法和见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知识面,也培养了他们自觉学习的能力。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强调学生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通过案例学习、情景发言、专项调查、小组讨论及辩论比赛等环节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的求知精神、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进行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甚至能发现教材、文献和权威们某些不完善之处,形成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三)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锻炼职业和岗位技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旅游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外实践,努力建设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以强调教学的现实性、操作性和应用能力培养。教师指导学生对当地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消费等进行调研,同时将学生分组、并指导问卷设计,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等;通过与旅游管理部门或旅游行业协会的合作,收集旅游经济发展的数据,分析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与企业建立广泛联系,签订教学实习、社会调查、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协议,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生在基地内参加各种实际操作和现场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提供平台,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旅游经济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巩固课堂上所学内容。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自身能力素质

现代教学法对教师具备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经济学的任课教师既要精通理论又要是业界行家,目前多数高校的情况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师资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直接从事教学岗位,因而专任教师需不断学习,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的旅游教育事业,不断提升自己,主动对接产业,融入行业,自身要积极掌握旅游经济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学校和系部也要为《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人员提供一些学术交流和进修机会,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教学人员应利用闲暇时间在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积累旅游实践经验。此外,学校也要主动邀请校内外旅游行业的领军人物、旅游相关企业的优秀经营者、管理者,围绕旅游经济学理论、实际的旅游经济问题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做一些学术报告,这可以让师生感受一些学术大家和企业家的思维,开阔视野,加深对旅游经济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理解,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重点,从而提升教师自身能力素质。

(五)转换考核模式,严格考试管理制度

现行的考核模式下,学生应付标准化的考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不利于培养其自学能力与创新思维。所以《旅游经济学》要以过程考核为主,总成绩可以根据考勤、作业、课堂问答、讨论、专项调查等几部分按权重计算,这样,在调动、鼓励学生的学科参与的同时也能够客观、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能力和水平。同时,考试也要严格考试管理制度,出卷教师必须在统一规定时间上交考题,教研室主任先进行形式审查,通过后各教研室要组织专业教师审查;考前学校要召开考试工作会议,然后各系传达精神,让监考教师明确监考职责,各班举行班会,让学生明白违纪必定严肃处理,在安排监考任务时,不能安排任课教师监考所带班级;试卷阅卷完后,做好考试成绩分析和试卷分析工作,组织专业老师针对考试情况分析讨论试卷的难易程度、得失分数的知识点区域、成绩比例,以此为基础调整下次本门课的教学内容、考试内容以及考核方考试式。

旅游中的经济学范文4

关键词:经济学视角;政府;旅游管理职能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到底应当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这在当前来看,仍旧是一个令人十分困惑的问题。相关实践表明,不少地方政府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依旧还存在着“错位”或者“越位”行使职权的现象,这也引发了很多争议,虽然引发这些争议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政府管理职能邢世得是否得当必定是其中最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为何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

(一)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其实是指信息的结构不对称,即交易双方中的一方掌握了另一方所没有的、但却对其有着重要利益影响的信息。在这样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在完全竞争前提下所具备的效率性就会被大大降低,甚至会被完全失去,进而影响交易双方“双赢”交易的促成。在旅游这一市场上,旅游产品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用一种非常纯粹的客观标准来对其进行测度和加以表现的。对旅游者而言,其在事前所能够获得具有较高服务质量的信息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大多是根据根据口碑或者企业的宣传来决定其所要支付的价格的,旅游者在现场的消费特质才是影响其所获得的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其对支付价格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如此一来,那些质量非常好的企业在这样的市场中基本是不具备较大优势的,大多企业到后来可能够会选择降低相应的质量标准,或者是退出这一市场。正是因为这种事前的不对称信息,才导致了旅游这一市场中的“逆向选择”现象越来越严重,旅行社用尽各种各样的手段与方法来欺诈游客的事件更是层出不清,严重破坏了旅游市场的秩序,极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合成谬误

在经济学研究当中,合成谬误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认识性错误,即认为对某一个体中适用的情形,在整个群体当中也是同样适用的。而事实是,在特定条件下,某些对个体来说是理性决策的行为,对群体来说,也有可能是非理性决策的行为。在旅游业中,这种现象是极为常见的。一方面,旅游企业在价格上存在的合成谬误。某些个别的旅游企业为了增加收益,就刻意地压低价格,这时候在该企业的认知里,是希望其他企业保持原来的价格的。那么,对这个企业来说,这一降价增收的决策可以说是理性的。但是,当所有同质企业都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收益时,对这些单个的企业来说,不仅没有任何益处,还会使得自己的境地变得更加尴尬。且这种由企业间任性竞争导致的不良后果,通过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协调和调控。另一方面,在旅游投资上,也存在着合成谬误现象。当某一个旅游项目在获得成功之后,很多其他的旅游企业便会进行模仿,由于对旅游市场供需状况的把握不足,大多是通过对适用性的预期来对后来的收益进行推断,这种盲目性决策使得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相似性产品,市场的供需状况由此而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企业在这个时候就极其容易面临失败的威胁了。

二、经济学视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内容

在当前这样的环境中,作为政府,在行使相应的旅游管理职能过程中,应当要有弹性,对那些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就要尽可能地避免进行直接的干预。当市场出现不完备地方,或者处于失衡险境时,才进行有效的介入。在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报告中,曾指出,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至少应当履行如下四种职能:立法职能、规划职能、协调职能和投资职能。与此同时,还要完成如下五个基本目标:为居民出行提供服务、满足居民度假和闲暇的权利、从事旅游文化开发与研究、推动旅游业在各个领域中的开发和建设、保护自然并协调环境的共生。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来说,旅游发展的层次是不同的,所以政府所应该采取的政策与措施等也应该是有差异的,具体职能的行使也是有差异的。通常情况下,宏观调控、组织协调、政策法规、营销规划、公共服务以及信息管理等都是其应当要行使的基本职能。

(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针对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到底应该由政府计划主导,还是由旅游市场本身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主导,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就前者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而言,就是指根据旅游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将市场为主,对资源进行配置,由此而使政府主导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为旅游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后者市场主导型发展战略而言,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提法其实并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我国当前的旅游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主导作用的发挥。由此可见,想要从文字上来对其加以区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具体实践也可以看出,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应该是明确的,作为政府,应当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守夜人”角色,以促进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

结束语: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合成谬误要求政府必须要加强旅游职能管理。并且,旅游经济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要能够找到政府职能行使和旅游市场作用的平衡点,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才有可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中的经济学范文5

关键词:生态旅游 经济学 旅游经济关系 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学角度剖析生态旅游的兴起

(一)从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满足了消费者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经济学存在的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即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有限的。由此延伸到生命的有限性,于是人们都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尽量满足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漫长的地球演变和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也给后人留下了众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同时,现代文明也造就了大量的人文景观和科技奇迹。人们由此产生了旅游的意愿,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更多的探索环境、尽量的享受美景。

从需求方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取向。与传统的观光休闲旅游形式不同的是,生态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融入程度。也就是说旅游者更重视旅游的体验。由于对自然与人文生态认识的深入,旅游者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观光休闲的旅游经历,而更希望以体验的方式充分理解旅游地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内涵和特征,从中获得美学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与避世体验。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人们更多地具备了购买旅游产品的能力,另外从传统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来看,收入和闲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收入水平越高,人们越有条件以较少的劳动换得所需的收入,同时对于提升生活质量的精神需求也更为强烈,也意味着以劳动替代闲暇的机会成本愈高,因而更愿意将时间用于闲暇。更注重旅游产品品质、强调旅游者旅游体验的的生态旅游无疑成为人们的优先选择。这使得对生态旅游的消费需要能够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并且市场潜力巨大。

(二)从供给角度看,生态旅游供给者具有很强的供给意愿

在市场经济中,只要有市场需求,同时这个行业的投资回报率能达到或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那么就会有相应的供给。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主要提供休闲消费服务,因此旅游市场的商品价格往往会高于一般有形消费品市场,生态旅游更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和资源,其投资回报率更有优势,所以企业也乐于投资。

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 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如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娱乐零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即旅游需求增加能带来多倍的旅游收入的增加,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提高了地区GDP、增加了政府税收,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就生态旅游业而言,兼具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关联产业的发展更可以吸纳大批的劳动力。因此政府很乐于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旅游产品的供给,满足日益壮大的旅游需求。

对于供给者而言,为了满足消费者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要求,必须把保护旅游景区的资源和环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生产出高品质的生态旅游产品。因此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对现代人消费需求的一种迎合,符合经济学的原理。

从经济学角度看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意义

实践中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以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为代价,这也为现代经济理论所诟病。但是良性的生态旅游发展可以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可以同时实现三重目标:一是保护旅游地环境和自然资源;二是实现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三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因为生态旅游需要满足旅游者更高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只有保护资源与环境才能给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这就从客观上促使旅游开发部门改善旅游区的环境,以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对旅游者的吸引又能带来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提升了他们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积极性。由此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而这个良性循环的形成根源于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与生态旅游开发相关的投资者、经营者、政府以及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群体可以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同时获益,这也体现了生态旅游在旅游经济系统运作过程当中公平性的经济学原则。另外生态旅游发展为生态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开辟了稳定的融资途径,大大缓解了政府拨款不足带来的资金缺口。近年来政府有了更多的资金用于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生态旅游开发中旅游经济关系的失衡

生态旅游系统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和自然生态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和谐、共存、共赢的关系。但是生态旅游本身并不会因为其提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必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存在着固有的、潜在的非持续发展因素,比如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冲突。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就会割裂与自然生态的联系,使其发生不可逆的破坏,产生生态危机,最终影响自身的利益。因此尽管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旅游本身的使命,但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在生态旅游发展中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矛盾,因为任何形式的开发或多或少都是对已有系统状态的破坏。

在生态旅游开发实践中,生态旅游参与者,无论是政府、开发经营者、当地居民甚至包括旅游者都曾出现过理性缺失的情况,最主要表现为因缺乏对旅游承载力的科学评估而超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开发。这种开发背离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初衷和积极意义,带来的是严重的生态威胁。在这种生态危机背后隐藏的实际是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严重失衡。具体表现为生态旅游系统内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如政府对生态旅游市场缺乏科学评估导致生态旅游地盲目开发,使其无法真正满足生态旅游者的高体验需要;旅游经营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因为利益分配失衡带来旅游地发展危机;旅游经营者盲目扩大市场规模导致旅游产品供给违背生态原则;经济利益最大化与游客数量控制的矛盾无法协调等。长此以往,只会使生态旅游经济难以为继,最糟糕的是可能带来对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得子孙后代付出代价。从经济学角度的意义来说意味着子孙后代丧失了未来选择和参与这些旅游活动的机会,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凌驾于生态利益之上,利益诉求者割裂了与生态系统的联系,在孤立的经济系统内寻求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从长远来看其结果是事与愿违。

和谐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构建

(一)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的生产者属性

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是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所有参与者,在一般社会生产关系中,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但是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他们不自觉的更多地以消费者的身份自居。事实上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他们同样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不仅消费自然,向自然索取,同时也在进行能动的生产,这种生产不仅意味着发展旅游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更意味着作为旅游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能动的建设自然,管理和调控人和自然的关系。比如通过科技的发展来改善自然,拯救濒危资源;通过教育的进步来教育人类,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制度的创新来改进管理、科学决策;通过法制的健全来规范、引导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使之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充分发挥能动的建设者作用,主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二)充分发挥旅游地居民的能动作用

有别于传统旅游开发的是,生态旅游开发应当充分强调当地居民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主力作用。传统的旅游开发往往强调旅游者对环境的爱护,重视旅游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忽视对当地居民直接经济利益的影响。事实上当地居民应当是保护旅游景区最为重要的力量,他们居于旅游环境中,对环境保护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居民自身对生活环境的美学追求,更多的来源于因所居地独特的环境和资源优势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这也意味着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他们也将是最直接的受损者。因此即便多数居民未必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对于所居环境和资源却有着朴素而直观的保护意识。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居民的这种环保意识,并将这种直观意识转化为更为积极主动的意识,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并加以传承,这样会使他们成为环境保护最直接而有效的力量。

(三)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产权归属是模糊的,其消费没有排他性,生态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试图能在活动中“分一杯羹”。但是该产品是有竞争性的,尤其当使用者人数足够多时,竞争性很大,即每个人对生态资源的消费活动都具有负外部性,都会降低其他人可以得到的资源质量,而个体在消费中是不可能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的,就会产生过度消费。因此如果单纯运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可避免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这也是政府应当介入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的直接依据。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适度干预,为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比如政府可以在经济效益的考核评价机制上尝试进行改革,以此引导当地生态旅游的健康开发。如改变传统的投入―产出的效益评价机制,重新构建一套对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价值可以进行定量评估的体系,将旅游项目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损益作为核心指标纳入该评价机制,并且严格推行,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再比如采取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将反映经济活动的负面效应,比如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纳入核算体系,从现行GDP中予以扣除。尤其对于依赖生态旅游资源比较明显的地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成绩考核可以考虑采取这一指标,这也是对地方政府可能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经济开发的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引导。

(四)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并实现区域旅游竞合

旅游经济的开发必须考虑旅游基础设施承载力和旅游服务设施承载力, 它是旅游者能够顺利实现旅游目的的基本条件。因此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在满足旅游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样为提高生态旅游地的可进入性,生态旅游开发也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关键是要尽量降低开发和保护的矛盾,一方面是做到合理的开发以及后期良好的经营管理, 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这对旅游资源来说也是一种保护。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在保证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旅游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无疑是更有益的。比如可以规划区域的旅游竞合,从相对更大的生态系统空间范围去合理规划和共同发展生态旅游,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减少生态旅游开发地内的旅游设施开发,发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将开发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区域旅游竞合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优选之路,对于生态旅游来说,更需从区域范围内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持区域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与平衡性,从而真正促进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

因此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应当坚持遵循生态规律、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慧芬.里下河地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扬州大学,2012

2.邹君,杨玉蓉,谢小立.生态旅游的经济学内涵浅析[J].生态经济,2003(10)

3.唐静.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二重性辨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6)

旅游中的经济学范文6

关键词:假日经济 逆向选择 供求均衡 连锁反映

1999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两大难题:一是通货紧缩和有效需求不足,二是国企改革出现大批职工下岗,国内经济出现疲软,影响到经济的稳步增长,并导致就业水平下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消费是带动经济的力量 ,储蓄是经济发展的大敌。”当时中央银行连续七次降息,想通过此举鼓励人们去扩大消费,但效果并不明显。寻找消费热点已经成为经济学家更是政府关心的问题。1999年,国务院通过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上移下借的形式形成春节、“五一”和国庆三个七天黄金长假。从2000年5月正式实施“黄金周”休假制度以来 ,已经过了14个“黄金周”。这一休假制度的实施,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繁荣经济,促进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假日经济”积极作用的经济学分析

拉动了内需,扩大了消费。由微观经济学可知,要形成现实的需求,消费者必需同时具备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这两个基本要素,“黄金周”从时间上使两者得到保证。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黄金周”消费总体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如表1:

“黄金周”期间,居民消费潜能得到较大释放。以旅游业为龙头,铁路,民航,公路,商业,餐饮,金融,通讯,文化,娱乐,租赁,房地产及相关服务业全面增长。

“黄金周”使人们形成一种较好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如果说,“黄金周”旅游业方面的作用是一种经济作用。那么,它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生活理念及生活方式,那便是一种精神作用。如果说1994年的双休日是第一次对多少年来人们视工作为重心的反常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冲击,“黄金周”第二次更加有力,更深层次的冲击在于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原来的意识形态,使人们认识到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闲暇日,人们才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黄金周”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黄金周”的消费使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要求得到的服务与日俱增,为社会创造了许多新的岗位,例如闲暇经济学家,旅游信息预报人员,闲暇陪同人员等,使得第三产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旅游、教育、培训、卫生、保健、娱乐、运动等都是“黄金周”消费中涌现的新热点。这些既弥补了经济生活中的空缺,又会连锁性的产生新的行业,极大的解决了传统产业因经济衰退而可能产生的失业问题。可见,“黄金周”消费由单一化、物质化逐步向多元化和精神化发展,带动我国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并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阶梯形式转换,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假日消费”中存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供求失衡制约“假日经济”健康发展

供求均衡论认为,只有当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大致平衡时,经济才能健康的发展。供求失衡后市场对生产和消费的调节需要一个过程,在没有调整过来之前,不少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要受到损害。用“供求原理”来解释假日经济也很有力。因为“黄金周”放长假,我国忽然间产生需要具备对交通,铁路,旅馆,垃圾处理能力的要求,而这些是不可能在短时间里一下解决。根据全国假日旅游协调会议办公室的十一黄金周旅游信息通报:10月3日曲阜孔庙接待旅客8.2万人次,超过核定最佳接待量的37%;乌镇全天接待游客2.35万人次,超过核定最佳接待量的135%。

基础设施滞后影响“连锁反应”效应

连锁反应是指一些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紧密相连,具有带动其他产业的效应。在“假日经济”中,旅游业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它可以带动交通业,饮食业,住宿业的发展。它的发展与基础设施产业,商品生产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休闲产业等紧密相连,同时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但它的发展要受基础设施、文化休闲产业等制约和影响。突出表现在:一是交通阻塞。2004年“五一”广州各高速公路入口大塞车,5000名乘客飞机晚点。少林寺景区附近的狭窄路段让游客白白停留半个多小时等。二是购票困难。在”黄金周”期间,火车票、汽车票、巴士票等都是比较难买的。旅客在景区游玩的同时还要担心回程车票的购买问题。三是旅游景点容量不足,景区破坏严重。国庆“黄金周”前六天,莫高窟共接待游客19875人次,创同期历史新高。日益增多的游客带给莫高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这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难堪重负。四是食宿困难。据调查显示,55%的被调查者对旅游景点的食宿不满意:36%的被调查者对旅行团降低食宿标准有意见,从“黄金周”弊端可以看出,旅游业的滞后性也是充分体现在它的“连锁效应”所带动的产业上。

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

信息经济学认为,在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中存在“私人信息”和“公共信息”。所有相关经济主体都真实、准确知道的信息就是公共信息,只有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对象独有的信息就是专有的信息。私有信息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最终使消费者在利益选择中出现了“逆向选择”结果。在假日消费中,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中交通、住宿、商品质量、价格、服务质量等等信息占有量少于各个旅游景点经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相关信息的拥有处于“不对称”状态,导致了资源配置失调,市场秩序混乱,景区严重超载,生态环境惨遭破坏,商品质量问题多多,服务质量下降。以2004年“五一”长假期间为例,从4月30日中午12点到5月7日5点,全国假日办总值班室共接到近千个旅客咨询和投诉电话。消费者“逆向选择”的结果使人们对“假日经济”由积极参与逐步转变为冷静观望,“假日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美好初衷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消费方式的变化对“假日经济”的影响

对消费者而言,“黄金周”消费是一种购物时间的转移和重新选择,是一种消费区域的移动变化。如果每年的收入一定,一般在其他月份的开支就会相应减少,也既是说消费者的消费绝大多数都是理性消费,节日性的冲动消费只占很小的比例,“黄金周”没有达到大幅度刺激消费者产生需求的作用。然而对商家方面,“黄金周”集中消费,商家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对其硬件设施的要求。短时的繁荣过后,“黄金周”后销售增长幅度迅速回落,造成了在此之后长时间的供过于求,暴冷暴热,不利于企业正常安排生产,稳定发展。社会整体方面:“黄金周”中的消费火爆和其后的销售增长幅度迅速回落,使不少经济人士认为集中消费并不是一件理想的事,破坏市场均衡,各项旅游资源不能得以充分、合理配置,造成多数时间资源闲置,浪费了有限的资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也不利于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假日经济”在我国形成时间短,不成熟,是正在发展的经济模式,这种集中消费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因噎废食显然是不可取的,寻找“假日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途径才是明智之举。

加强国际国内市场建设

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长期以来产品开发单一,缺乏高水平筹划和包装,加上财力不足,促销乏力,因此造成热线过于集中的现象。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城市自身的承载能力,改变旅游管理体制中的条块分割,职能弱化等弊端,使旅游管理一体化。研究国外市场,开拓国际旅游市场,既可以组织出国旅游,也可以组织入境旅游,一方面增加了国家的外汇收入,另一方面对过于集中的假日消费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进行市场细分,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发展城市周边旅游和城郊旅游,如:中小学生“高校游”。细分老年人市场。目前,我国已达0.88亿,占总人口7%,据测,2020年,我国65岁老人将占总人口的11.8%,21世纪中叶将占总人口的1/4,银色消费浪潮已经出现,老年消费市场潜力无限。提高旅行社的竞争能力,改变小、弱、散、差状态。

规划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黄金周”的硬件建设应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可将旅游景点,大中城市与旅游休闲相关的诸如道路、安全设施、娱乐设施、市民广场等进行整体规划,提高档次,集中管理。同时积极开展防范与治理工作,根据以往的经验,防范可能产生的问题,在每次“黄金周”结束后,总结治理经验教训。

加强“黄金周”相关产业链

百姓消费方式趋向多元化、理性化、精神化,对“黄金周”消费内容和服务方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所以,“黄金周”消费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业。在积极发展报刊、图书、电影、音像等传统文化行业的同时,积极开展书市、花市等项目,注重参与性,增强娱乐性:如陶吧、布吧、果吧、玻璃吧等时尚休闲项目。兴建体育健身场所,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消费的发展。如:网球场、游泳馆、羽毛球场、健美中心等等。开拓农村市场,发展休闲农业。随着城市收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休闲农业为市民绿色生态环境和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努力探索节日餐饮经营方式。如主妇型,即饭店为市民家庭陪送半成品或节日套餐。包办型,即饭店为市民预定节日家宴。系列型,即饭店为市民提供节日宴快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