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软件工程专题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软件工程专题报告范文1
目前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1000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200余人。学院教学实验设施先进,教学实验室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配备有 1000余台教学实验设备,并设有Intel嵌入式、Cisco网络、Sun工作站、Google手持设备、IBM Linux等6个专业教学实验室。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软件工程主干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现有专兼职教授13名,副教授10名,其中1人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学院还聘请著名IT技术专家侯捷先生等一批业界知名软件专家给学生授课。
学院在软件工程领域有着较为深厚的研究背景,研究方向涉及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嵌入式软件、移动应用技术等,近年来先后获得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国际级奖励。
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际著名高等院校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接受了 Microsoft、IBM、Google、Intel、Cisco、Sun、Oracle、HP等国际著名软件企业捐赠的教学实验平台和教学软件;在53家国际国内知名软件企业设立了学生实习基地;Pascal语言设计者、图灵奖获得者N. Wirth教授曾经在学院给学生作专题报告。
学院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深厚的积淀,十年来为中国软件产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软件工程本科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硕士专业是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工程化实践教 学体系获得第六届和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计算系统基础》、《计算与软件工程》、《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课程是国家精品课程。
学生获奖主要包括:2004 IBM全国大学生Linux随需应变大赛第二名;2005 Microsoft全球嵌入式比赛第五名;2005年“Java Cup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大奖赛”第一名;2006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级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一等奖;201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等。
本科专业分为软件技术、移动互联网、嵌入式软件、服务计算、信息系统工程等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离散数学、计算系统基础、计算与软件工程、数据结 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构造、软件需求工程、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测试与质量、软件过程与管理、人机交互技术、软件工程统计、计算机组织结构、C++高级程序设计、服务计算、嵌入式系统等。
软件工程专题报告范文2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反映计算机专业人员综合应用的素质和能力。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的掌握,还要注重方法、技术的实际应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一门理论课,内容繁琐,感到枯燥,学习兴趣不大,待到用时又不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同时,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如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CASE工具与环境、软件重用技术、网络环境下的软件开发技术等有了长足的发展,而目前的教材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制约了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效果。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和科研的实践经验,就软件工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安排、教学环境乃至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结合行业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应体现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现代性,反映科学发展、知识更新规律。
《软件工程》课程是一综合性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学、数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为适应21世纪学科发展的需要,要适当压缩传统的面向过程方法学内容,力求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向对象方法学的最新进展。在教学过程中以软件开发过程为主线,重点讲解软件开发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内容涉及软件工程方法、工具、过程三要素,使学生从工程的角度认识软件开发,对软件开发有比较完整和深入的认识,了解国内外软件工程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且在更广阔和更高层次上加深对软件工程学的认识,为后续课程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材选择方面,宜采用中英文教材结合的方式。对于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部分使用中文教材,对于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国际标准等内容则直接使用相关的英文资料,并鼓励和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英文资料,更好地了解其最新发展。
二、采用立体化教学手段
在软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立体化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更强的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课件。这些课件不仅能形象地讲授软件工程基本原理,而且使得课堂信息量更大,教师还可以演示和讲授软件工程工具。还有部分课件被制作成自学模式,以便于学生课外扩展知识。
2.双语教学。对软件工程可进行双语教学,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课堂板书和作业都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解答;同时给学生提供英文的课外阅读资料,让他们及时了解国际上学科的最新发展。
3.实践。在课外,采用大量的项目演练。项目以团队操练的方式进行,一个项目组由5~6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客户、上级经理、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员等角色。由教师为其提供一个虚拟的项目情景和要求。项目组根据项目需求,制定项目计划,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运用所学知识,分工协作、查资料、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应注意培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法律和纪律,尊重知识产权。必须发挥团队的作用,提高学生在团队中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协调及与用户合作的能力。进入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就能够进行实际软件项目开发。
4.课程网站。建立软件工程网站,组织和帮助学生的探索性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现和主动探索,扩展课堂教学。在网站上课程安排、教学大纲、师资介绍、作业、多媒体课件、实践要求、常用软件工程模板、自测题等内容,同时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书籍清单和电子文献,供学生随时查阅,学生还可以随时和教师在网上进行交流和答疑,变学时有限的教学为在读期间的全程教学。
5.探索校企合作。软件工程具有显著的实践特点,其教学内容必须与当前软件行业的发展和需求保持同步。因此学校应该与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的软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调整教学内容。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开发经验的软件工程师为学生做有关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规范方面的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开发软件项目的全过程、软件开发的实际问题、行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进行案例教学
软件工程讲授的原理、技术、方法都很抽象,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诠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可采用以下步骤:
1.设计一个典型的、完整的、易于理解的、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该案例讲授每个知识点,将实际案例作为贯穿所有知识点的主线。该案例最好来源于授课教师直接参与的软件项目,授课教师对其全部细节能够准确掌握。
2.讨论案例。在讲授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后,安排一到两节的案例课,针对知识点设计多个案例。教师用语言叙述案例,其中隐含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所处的客观条件,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理出头绪,明确给定条件,找出主要问题并做好记录。然后分析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出解决主要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初步评价。
3.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五至六人的小组,每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说明,提出解决的措施,重点阐述分析、设计的理由。然后,大家集思广益,小组内展开讨论,并由专人记录,讨论的重点是对各个解决方案的相互对比和分析评价。最后,选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对所有方案进行整理和归纳,得到一个最佳方案。
4.小组代表发言,集体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述本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和决策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分析设计结果。对于同学发言老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因素地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拓宽思维的能力,启发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然后,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对于非确定型的决策问题,同学问往往存在着意见分歧,结论很难统一。这一过程可以增加学生对软件开发项目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因为解决案例问题的决策方案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的总结应是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指出一
些原则性的问题,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更深一步思考,进行启发式诱导。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贯穿软件工程各知识点的讲授,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真实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身临其境,真正从“工程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习如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软件工程课程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安排课程实践
软件工程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真正在大型软件开发活动中贯彻软件工程的思想,正确使用软件开发方法,提高软件质量。为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重要的基础概念和基本方法必须进行实践。例如,需求分析建模的重要工具数据流图、实体关系图和面向对象建模等,这些知识看似容易掌握,但做起来可能会漏洞百出。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应及时安排实验,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基本工具的使用。
2.将CASE工具贯穿于所有的软件开发活动。例如,在介绍基于UML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时,学生即可通过RationalRose针对实际应用问题构造UML模型。
3.根据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教学进度,开设综合性的设计型实验一《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该课程设计与《软件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紧密配合,同步进行,让学生通过软件开发的实践训练,进一步掌握软件工程的方法和技术,提高软件开发的实际能力,培养创造性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软件工程的开发技术和管理规范,开发小组进行“应用软件项目开发”。课程设计过程中,开设1~2次“软件新技术讲座”,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帮助。其主要内容是按照“案例导向、项目驱动”的设计思想,模拟软件企业先进的软件项目管理和开发过程,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实践”。以项目开发带动软件工程的理论学习,又以软件工程的理论来指导软件开发的实践。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系统和规范的软件工程实践的训练,培养创造性的软件设计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软件开发是智力活动,同样的软件项目,不同的软件开发组织和人员采用的方案,耗费的时间、资源、成本,软件产品的质量可能相差很多。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软件开发组织和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因此,在教学和软件开发活动中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重视教学和科研环境建设,建立软件工程实验室
有效地使用软件工具和软件开发环境,对提高软件开发质量、效率,保证按时交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加大软件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重视流行软件工具和软件开发环境的有效使用,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如面向对象的软件建模方法、数据建模方法、软件度量方法、软件测试方法、现代软件管理方法、开发工具Rational Rose、Power Designer等不仅教师要掌握,学生也要尽可能熟悉。要熟悉和掌握的软件工程工具包括:分析设计工具、程序设计工具、软件测试工具、配置管理工具等。将这些工具贯穿教学及其软件开发活动,既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也能够让学生接触和学习各种CASE技术,锻炼他们的软件开发能力。
软件工程实验室需要配备适用的软硬件设施和比较科学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以便为软件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创造『必要的环境与条件。通过实验室建设,不仅可以加强教学效果,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六、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软件工程专题报告范文3
一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西部高校所开设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实验实习等方面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后面开设的院校模仿前面尤其是名牌院校的办学体系。培养目标大而笼统,不分培养方向,课题设置缺少特色和重点,教学模式以教为主,实习实训大都以中小学教育实习为主,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特色,缺乏实际锻炼,不能应对社会不同行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是导致目前西部毕业论文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原因。
如何应对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变化,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培养思想,并构建出分类培养新模式。
二构建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培养的前提
要构建分类培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新模式,必须以专业的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导向,针对未来人才市场的变化需求,及时调整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具体做法上就是要细分专业培养方向,围绕专业方向特点开设相关课程,使所培养的人才除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具有明确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满足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6大能力方面的素质要求(教学设计能力,教学信息处理能力,媒体资源开发应用能力,构建并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教育技术研究能力、教育技术管理能力)。
三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培养类型
经过广泛调研,我们确定了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培养的5个方向: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专及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
(2)IT产业中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网站维护与管理的技术人员;
(3)广电系统、影视制作部门、信息广告公司摄、录、编及设备维护等方面的传媒工作者;
(4)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及提高教师专业工作绩效的科研人员;
(5)电大、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的业务人员,远程教育领域、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
四构建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培养课程设置及要求
依据培养方向,本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模块课)两大类型:
1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平台课)是学好专业的基础、分类培养的前提。本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专业基本素质。又分为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学位课。课程设置主要围绕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核心课程来开设。
(2)常规教学媒体类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掌握常规教学媒体、计算机类、影视制作类等现代教学媒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分类培养打好技术基础。
(3)艺术理论基础课。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艺术理论基础,为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及相关技术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打下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将来从事软件制作、网页制作、数字媒体处理等工作创造条件。
(4)专业实践课。主要培养在网络教育与软件工程方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和信息技术教学与培训方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专业方向课
(1)网络教育与软件工程培养方向。培养从事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开发方面的人才。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网络、网络教育应用、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数据结构、网页设计、网络视频技术及应用、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开发等。
(2)数字媒体技术培养方向。培养从事数字化软硬件媒体的设计、开发、使用、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原理与维护、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动画、摄影艺术、摄录像机原理与应用、影视写作、教育电视系统、电视教材编制、非线性编辑、图形图像处理等。
(3)信息技术教学与培训培养方向。主要培养大、中、小学校及其它培训机构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含计算机)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教学系统设计、教育研究方法、现代课程论等,同时还需增设技能性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教育、多媒体课件制作、教育技术设备维护与维修,教育培训基础技能训练等相关课程,从多方面塑造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培训老师。
(4)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培养方向。目的是为本专业学生进一步深造(考研)打好基础。主要开设教育技术学、教育传播学、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学、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学与教的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育技术项目实践等。
五构建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分类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1分类培养模式实施基本思路
第一学年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不分方向),从第二学年起逐渐转入相应模块进行分类培养。对于不同的培养方向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专业基本理论、技术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对于起着培养平台作用的专业素质课及教育理论课采取以专题报告、学术讲座为主,课程设置为辅的形式,从学生入学就开始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直到学生毕业,同时使每个学生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期的专业方向课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2分类培养教学策略
不同的培养方向要有不同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
网络教育与软件工程方向:由于本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熟练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中要大量采取案例讲解、基于项目的学习、模拟真实环境下的练习等策略实施教学。同时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以职业工作者的标准培养学生掌握相关技术,最终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技术与软件工程开发人员。
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宜采取案例赏析,现场讲解,实物练习等教学方法,同时突出小组协作学习方式。
软件工程专题报告范文4
关键词:CDIO 通信原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67-01
《通信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也是通信专业《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因此许多学校将《通信原理》列为通信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 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CDIO实质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强调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CDIO已在国内外工程领域人才培养中取得成功,为本科生的教学和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围绕CDIO工程教育理念,修订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落实教学和实践计划,有利于保障培养质量。
1 教学改革
1.1 充分利用我校农业科研优势,将学与用充分结合,使学习的内容和理论,从科研中来,到科研中去
充分利用我校农业科研优势,以工程应用为背景,以解决项目问题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论学习―解决问题为总体思路的教学模式,使学习的内容和理论,从科研中来,到科研中去,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所学理论,对于其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黑龙江省农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农业应用和管理技能的本科毕业生。
1.2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发思考
CDIO提倡通过一体化学习经验带动起科学知识与个人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的能力,使得在工作实践和学科问题上进行有效的结合。这就需要老师要做到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找到与之适应的学习方法。教师不仅要树立以学生自身为中心的学习观念,还应当培养学生自学。例如,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将问题设置其中,把学生的兴趣提高到最高点,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习惯,真正做到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学生则应主动学习,致力于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主动学习包括如合作和小组讨论、辩论及概念提问,自行设计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教师在进行通信原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使用MATLAB处理信号的实例,比如,语音滤波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设计问题,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兴趣和信心。对通信原理中的部分内容,采用自学、提问、总结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和享受学习过程和交流空间。设计有应用背景的课程实验,使学生在深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维。
1.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手段的主流方式之一。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直观效果强等特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是师生在教学设备、教学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通信原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形象、生动、实时的展示信号传输前后的差异,能够充分的展示信号处理理论在通信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启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各种调制方式的讲解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克服了教师板书画图的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能生动形象地展示调制解调过程,是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考试考核形式的改革
对学生的考核是对其具体学习成果的度量,也是检验教学改革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这质量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反馈环节。对于本科生教学来说,更注重的是其自主学习、思考、创新能力以及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考试形式不符合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CDIO重视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并将这些方面纳入课程内容和学习经验中,因而,必须找到有效的考核方法来评估结果。在进行通信原理的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性质,选择有效的考试和成绩评定形式,必须突破原来比较单一的模式,引入形式多样、灵活科学的考核手段,例如,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方法,也可通过让学生做专题报告、课堂讨论、提交论文等形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2 结语
本课题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索如何从农业工程应用角度对本科生通信原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给予充分的应用,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本科生。本课题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为试点,在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其研究成果对国内农业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通信原理课程及相似课程的教学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希望能在理论教学中更多的结合农业生产实践,为培养农业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永军,王蓉,华有斌.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2(5):18-19.
[2] 严维军,李连富.TOPCARES-CDIO模式下高职“计算机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软件工程师,2011(2).
[3] 王向辉,崔巍,徐俊丽.基于CDIO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38-41.
软件工程专题报告范文5
关键词:学生社团工作 思考
专业教育模块包含:专业培养和社团活动,主要是专业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中进行多模式的专业培养,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进行学业学术学习,进而在专业领域中深入探索。借助开放选修课程和实习实践环节进行能力培养,为后续创业就业打基础。利用社团活动促进能力提升、协调关系培养,带动班风学风,创建良好的沟通与学习氛围。
一、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责
学业导师是实行学生事务改革后,对分院对接学生事物的工作人员的称呼。学业导师主管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奖励评优、学生事务等。涉及方方面面,任何一点都不可小视,在纷繁的工作中,寻找工作重点服务学生,促进学风学业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社团活动包括社团的建设和各类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第二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进行的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加深专业知识以及增强文体类的才能展示等活动;社会实践是以“寒暑期为主,平时为辅”的原则,进行科技文化服务、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自行组织课题等活动;奖励评优包括国家奖学金和学院评优(根据下发的通知按照要求申报);学生事务涵盖班风、学风建设,学生干部培养,各类文化活动的组织,学生的学业指导和思想教育以及沟通礼仪养成等等,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其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专业人才。
目前分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四个专业,30个班,1000余人,学生事务烦杂事多,事关学生成长,占用大量精力。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内,如何完成如此浩瀚的学生能力提高工程?我们思考之余,就聚焦在人这个主体上,有了人力才可以谈建设。同时还需要团队协作,发辉团队核心作用,来指导、带领社团工作稳步提升,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社团建设
大学生科技协会的前身是分院的学生会,这个团体在于促进电子信息类基础知识的普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通过实践训练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为科技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协会根据分院的学科专业设有四个俱乐部:电信、通信、网络和软件俱乐部。大学生科技协会自成立以来,以“弘扬科技文化,营造科创氛围,提高科学素养,造就创新人才”为服务宗旨,始终抓住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以支持教学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重点,借助校内与校外双平台、实行责任与制度双约束、采取培养与激励双举措的工作模式,为全校多个行政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组织大型的表彰、迎新、毕业典礼等活动近10起,策划并实施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借助信息工程学院产学合作的发展契机,利用企业平台开展各类学习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对未来专业行业的发展扩大视野,寻求创业、就业资源。
1.大学生科技协会现状
目前分为5个俱乐部,核心人员23人,共计113人,占分院总人数的15%。核心人员主要是大三、大二的同学,占协会总人数21%,干事主要集中在大一,占协会总人数79%。从人员结构上发现,第一,大二大三的人员较少,尤其是大三的同学,经分析和调研得知,大三的同学进行的是专业主干课学习和实践实训环节学习,主要在幕后工作,起到指点和传帮带的作用,在活动中基本上退居二线。第二,梯队储备不足,传帮带也要有对接的人员,大二的储备源明显不足。第三,大一的人员储备量大,综合能力有待整体提高。
2.大学生科技协会建设
由上述现状分析,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团队的建设规划。
首先,狠抓核心人员的自我成长。社团人员既是组织者又是积极的参与者,通过学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的辅助,核心人员在学期初制定自己的学期计划,明确学习、工作目标以及拓展计划。制定好学习规划后,相应生成工作绩效指标,在学期末中对应绩效指标考核给出一学期的综合评价。
其次,对已有的工作细则进行修订完善。对现有的考核条例进行修订,并配有相应的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值班职责、考核和奖惩细则。
再次,着手优化组织结构构建梯队。强化培训,每学期至少进行2-3次骨干培训,提高团队的整体工作能力。重点培养,经过推荐和个人能力展现,提拨补充到核心成员中。竞争上岗,毛遂自荐,能者上位。
人是工作的主体,团队建设到位了,才能实施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施。
三、社团活动
上述提到过学业导师的工作事务繁杂,时间有限,事无巨细,精力有限。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提高,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如何培养,都是我们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将“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风建设;培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理念,渗透到各项社团活动中。以点带面,抓典型,以大学生科技协会带动分院学风提升,借助多形式的社团活动,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1.活动类型多元化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我们策划了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如学科竞赛、专题报告、科技活动、组织文化、健康环保、活动倡议等系列。
2.活动目标明确
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近期目标,以学习者融入并能适应社会生活为长远目标。
3.工作思路清晰
活动前挖掘信息、分析数据,做好活动策划。活动中前期进行宣传、动员,深入人心。活动中专家点评与指点。活动后期经验交流、赛后总结。
四、工作思考
综上,提到工作重心在两个点上:人和活动。大学生科技协会建设,为社团工作提供人力。社团核心成员起表率带头作用,带动分院其他同学,共同促进学风建设,养成有效的学习能力。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以提高综合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为目标,培养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人才,我们所思所想正是服务于学生,培养指导学生。在此,主要提一下我们在社团活动中的思考。
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结果好坏,有相应的指标认定,参加者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是关键参数,而参与和满意也是我们工作的关键词。如何提高参与度?对活动感兴趣了,才会去参加。参加活动后是否满意?个人通过活动收益了,才会满意。问题被抛出来了,在一项活动的实施之前,调研很重要。针对于此,我们梳理大学期间每一阶段的需求,然后进行相应活动的安排。
对大一而言,新生刚入学,人生地不熟,以热情与关怀迎接他们,认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初步进行专业、课程、学校情况介绍。在学生顺利入学后,组织学生手册、学籍制度、专业教育、参观等系列教育活动,将学生手册、学籍管理、课堂管理、图书馆管理等制度,制成ppt并讲解演示,强调规则制度中的侧重点,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校制度管理知识竞赛,使学生熟悉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约束自己言行。
对大二而言,已经进行了一学年度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有点专业小感觉。亟待深入专业研究,那么学科竞赛就是很好的切入点。组织赛事点评和经验交流会是导火索,赛前培训是紧急就位。
对大三而言,是大学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实习实践环节和专业主干课程学习以及校企融合基本上都在大三进行。校企协作是很好的途径,可聘请行业资深优秀专家进行案例专题。
软件工程专题报告范文6
【关键字】项目驱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68―02
一 引言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都开设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课程,并将其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信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交流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为此,各高校纷纷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体制改革:把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压缩课堂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作为重点,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基于以上目标,需要我们努力探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1 教学方法欠缺
在MIS的教学中,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是学生仍是被动接受知识,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与学生的互动性差。
2 课程定位有偏差
学生对于MIS这门课程的理解也有偏差,错误的认为该课程属于软件工程学科,学习这门课就是要学习如何编程,而且由于对计算机知识也掌握不足,因此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会产生困难感。
3 考核方式欠佳
MIS课程考核方式多以书面试卷为主,这使得很多学生只在考试前突击背概念,因此对课程知识内容缺少深刻的理解。
4 实践内容薄弱
M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纯粹的理论讲授,学生会觉得抽象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 项目驱动教学法
从学生的角度说,“项目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按项目被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的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从教师的角度说,“项目驱动”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理论的简单灌输者,而是发挥着导师的作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应用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把知识转化为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接受项目后,教师除随时给学生补充必要的理论和技能知识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以合作完成课程项目为宗旨。通过案例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锻炼与提高。
四 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实施
1 项目设计
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选择难度适中的MIS项目,将该项目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子项目分配给学生,并围绕项目准备好相关的理论知识、领域知识和技术知识等。项目一般来源于教师的纵、横向课题以及学校承接的对外服务等;也可由学生自由寻找和拟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但需经过论证和教师同意。
2 项目实施与控制
确定项目后,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项目小组,确定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带领各组成员制定项目进度表。教师讲解完MIS的项目管理概念后,要求项目小组进行项目论证并写出可行性方案,并制定项目任务书。
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的需求参与设计,并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以培养其合作与协调能力。在课程的进行当中,系统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主题讨论,总结经验,交流认识。教师再从企业的角度介绍情况,评议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并可邀请软件公司相关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不定时组织学生参观软件公司的相关活动。
3 项目评价
学期末以项目组为单位提交相应的系统文档和系统模型,最后的课程考核采用以项目答辩为主、试卷测试为辅的方法,以各小组提供的系统文档和系统模型以及小组成员在项目中的表现为标准进行评判,而试卷测试主要针对基本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较小。因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不是能通过考试就可以验证教学效果的,而项目驱动法教学的显著特点,也在于实行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能力提高的项目答辩的课程考核方式。
五 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项目驱动法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的具体意义和学生自身的不足逐渐被发现和明确,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而且,完全真实的MIS项目也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所以,较传统教学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强而持久,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更能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
但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项目来源要实时、实际。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以往的项目往往代表落后的设计思想,只有实时的项目才能保障所学技术的先进性;同样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尽可能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项目要贴近实际,体现实际的工作过程,源于企业实践,又要高于企业实践。
(2) 抓住驱动环节,由以教师主变为以学生为主。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一是适当引导,学生大都是第一次接触项目,因此肯定会有很多挫折感,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去克服困难,完成项目任务,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二是要鼓励思考,项目进展的步骤应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由此需要教师去激发和鼓励学生。三是倡导创新,在项目结束时,要善于使用精炼的归纳性语言,指出项目的开放性和扩展性,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其善于对项目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开发。
(3) 通畅的沟通和答疑渠道。为解决学生平时答疑辅导等问题,指导教师除了把教学资料下发给学生,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我校的Blackboard学习平台,师生之间可以基于该平台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另外,教师应公开自己的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等,使学生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能和指导教师取得联系,获得帮助。
六 结束语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宏观教学设计上实现了以项目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成教学布局的教学新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项目驱动、学生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时,有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具体的、有形的项目作为知识的应用载体,避免停留在抽象枯燥的理论层面。经实践检验,项目驱动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今后较快地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MIS的教学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黎孟雄.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6,(6).
[2] 朱江,陆娜,韦海英.企业资源计划[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19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