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培养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师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师培养计划

工程师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计划 创新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 选拔方式 培养模式

从目前中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和出口经济总量看,中国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但是从目前的工业技术水平和工业生产附加值看,中国只是一个制造大国,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赚取的还是廉价劳动力价值。全球制造业正加速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成本更低廉的地区和国家转移,我国经济正处在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并进一步迈上创新驱动台阶的关键时期。

同志早在2012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就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同志在2014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多次强调青年人才的培养;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传承技术技能等做出重要指示。制造业是中国的强基固本之业,此业兴,则中国兴;此行业强,则中国强。2015年,在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同年总理组织的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中国制造2025》。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在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举措,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保障,是中国教育界的大事情[1]。

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发动机专业是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专业。西华大学“卓越计划”的建设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一、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一种“加法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开发设计能力等能力的基础上还应具备创新(创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2]。

1.创新(创造)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及综合性知识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要使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学会如何进行创新实践,学会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2.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实践是指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现场实习,把自己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以此巩固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要求学生明确实践的目的,基于实践的内容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充分结合,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领会实践内容验证理论知识的必要性,体会由理论知识到实践活动并转化为生产力的全过程。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的选拔

基于上述对卓越工程计划学生所需要能力的分析,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一种精英培养模式,应从在校大学生当中选拔一些更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方式的学生作为培养对应。选拔应考虑以下要素:

1.报考目的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了培养能够潜心于工程实践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为了培养毕业后有意愿长期从事工程相关领域的人才,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这种培养获得一种荣誉或者证书。有意愿参与的学生必须秉承这一单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全程配合和参与培养过程,达到卓越工程计划的培养目的。

2.所取得的课程考试成绩

在强调卓越工程计划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大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大学的课程培养计划是在充分考虑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上而制订的,整个课程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学生所取得的课程考试成绩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态度,等等。因此,考核学生所取得的课程考试成绩是很有必要的,还应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有所侧重。

3.所参与过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各个大学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课程、实践活动和实践平台。考查学生所参与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思维活跃性和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计划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因此这一考核项目的重要性对于选拔合适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不言而喻。

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被认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培养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交流能力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选拔考核方式

对于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的选拔,很多学校均采用了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而笔试的科目多选择了数学和英语这两门课程,如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事实上,如果能够考查学生以往的课程考核成绩,那么这种再单独进行数学、英语或者是其他科目的笔试的意义不大。其原因有:①在单独增加笔的情况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存在有意而为的可能性,有的学生会为了加入这个计划而进行针对性、突击性的学习,不能客观反映其长期性的学习习惯、兴趣和能力;②少量的笔试科目,如数学和英语等只能反映学生某一方面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上的学习能力、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可能导致因为数学和英语等某一科目而把其他能力较强的学生排除在外。

面试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方式。在很多升学考试,如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录过程当中均会有面试环节;在其他一些招录活动当中,如就职、入党等也会采用面试的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面试能够让面试者通过谈话等方式全面了解被面试者,获得难以在笔试中获得的信息。

面试的方式有很多种,如一对一面试、一对多面试,等等。一对一面试,即一个老师面试一个学生,这种方式氛围相对轻松,但是一个老师其侧重点不一样,老师的个人喜好和关注重点也不一样,难以从全方位考查一个学生。一对多面试克服了考查不能全面的问题,但是对一些学生来讲氛围不是太活跃,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地表达出自己的全部想法。

为了弥补上述面试方式的不足,在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发动机专业卓越工程计划学生的选拔过程中设置了一种相对较灵活的面试方式。具体方法为:①设置面试老师数据库,数据库里面设置面试学生人数约一半数量的老师人数;②学生从数据库里面自主选择老师采用一对一面试的方式接受老师的面试,面试的时间地点由学生和老师相互商量确定;③学生至少要从数据库当中选取三位老师面试并取得面试老师的打分。④老师的打分主要考查学生的报考目的、以往的课程考核成绩、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情况综合给出打分。如果面试老师有发现学生其他方面特别优秀的地方就可以进行特别说明。⑤最终的打分由老师直接提交给选拔组织人员,学生不直接接触自己的打分,学生的最终得分由各位老师的给分平均值确定。此外,为了避免同一老师面试多个学生的情况,规定每一位老师所接受的学生人数不大于学生总人数的1/3。这样的面试方式可以从每一位老师的出发点考查学生,使考查结果更全面,同时也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为日后双向选拔指导老师作铺垫,这种考查方式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考验。

三、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的培养模式

导师制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教育模式,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发动机专业采用了“双导师”制与“3+1”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3-4]。双导师制就是学生在学校选择一位指导老师,同时在企业也指定一位指导老师,两位指导老师各有侧重,分阶段完成学生的指导工作。“3+1”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接受理论课程,在此期间接受基于学校平台的一些实践活动训练,在假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在第四年则是学校与企业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这一年企业培养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工程实践的培养,学生要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企业文化,增强对企业的适应能力。这一阶段的指导主要由企业导师完成,学校导师辅助。

四、结语

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变国制造强国需要人才的支持,卓越工程师计划正是为国家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计划,是国家制造业与教育界的大事情。全国各大高校借此契机都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的选拔与培养工作,结合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发动机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特点,提出相应的选拔方式和培养模式。虽然提出的选拔方式和培养模式不尽完善,但是计划已经启航,通过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定会对发动机领域的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李震,朱昌平,范新南,等.“3+1”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28-130.

[3]钟丽萍,施俊侠,张文峰.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机械类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158-160+165.

工程师培养计划范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表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的重要变化。卓越工程师计划是高等教育和市场、岗位、产业、行业新的结合点,是适应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现状的新的发展点,是突破我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发展瓶颈的新举措。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出现是高等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的必然结果【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一项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个方面紧密合作的系统工程,最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的工程能力【1~4】。 “卓越”工程教育强调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实干精神;强调工程素质和实践意识的培养或增强,是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强调企业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人才培养的诸多环节,强调生产实践资源和条件的充分利用,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联合构成实施“卓越”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更强调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能现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

1追求卓越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及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要面向石油化工行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独具鲜明石油化工特色的专业。2008年获选校级特色专业、2009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全国CDIO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专业、2010年纳入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经过多年充分的调研、研讨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追求卓越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共建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教育培养平台,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实践教学、生产实践教学、系列工程教育讲座、学位论文等环节的教育培养工作。实施由实践到理论的教学模式,最终经过系列课程和应用实践等诸多环节教育,实现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人才。并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工程教育经验,围绕“产学合作、突出实践、注重应用、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逐步完善优化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或工程公司的设计项目,由企业牵头开展项目教学,使学生较系统接受工程实践训练,加强工程实践、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且全面开展工程文化教育,注重培养工程意识,用工程文化教育观指导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5、6】。

2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深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

2.1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结合全国CDIO试点专业,实施《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等CDIO示范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推动化工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第二课堂活动,探讨以项目为主线教学、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2.2科研促进教学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科研项目内容、成果作为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类比赛。

2.3生产促进教学

紧密联系生产,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与企业加强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课程体系改革、联合编写出版特色教材,继续实施生产实习、仿真实习及专业实验的优化改革与实践。利用企业工程项目,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另外通过采取项目教学,改革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其次是强化增加毕业环节设计类题目的比例。石油化工专业领域有6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可由企业讲解,或部分以讲座的形式讲授,或部分章节可增加现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4强化英语教学

采用渗透方式强化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在改革和加强基础英语学习的同时,要加强专业英语和应用英语的训练。在学习基础英语之后,甚至是同时,选择一些与专业关联度高的基础课开始,每门课程在内容、作业和考试方面渗透一定比例的英语内容,强化英语的学习和应用。

2.5培养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服务面向能力。在强化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开设高水平的讲座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跨国公司人才素质的要求。

3 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的培养

“卓越计划”的核心目的是要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使学生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熟练的实践经验,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是系统化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熟练的实践经验,保证教学过程中的工程实践活动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3.1 综合实验

主要是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通过石油化工产品分析实验、反应工程实验、化工分离技术实验、化工工艺实验、计算机仿真化工实验、研究开发型实验、专业技能培训等内容,培养学生实验仪器的安装和调试能力,实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能力;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和有关专业知识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2 认识实习

通过在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中石化湛江东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广东新华粤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油茂名分公司等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知识,增强学生对炼油化工装置的感性认识。

3.3 生产实习

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巩固与运用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工程观点,训练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习操作控制与生产管理的有关知识,增长化工生产实操知识和技能。

3.4 仿真实习

通过仿真实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反复开车、停车、事故处理以及极限运行状态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在复杂情况下的决策能力。

3.5 金工实习

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机械制造的原理和过程,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对简单零件有初步的选择加工方式的能力和工艺分析的能力。

3.6 工程实训

学校建立石油化工工业中心和石油化工实验实训中心,包括石油化工发展历史与成果认知部、管道与静设备实训部、动设备实训部、石油化工典型成套工艺实训部、创新实训部以及操作技能培训与鉴定部以及智能化模拟工厂等,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8 工程设计

搜集并运用资料(文献、手册、规范、标准等)的能力;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设备计算等工程计算能力;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及设备结构图等工程图纸的绘制能力。包括对设计和技改项目的技术路线及方案进行调查、论证、决策能力;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的能力;产品质量标准、设计说明书、技术经济评价报告、操作规程等工程设计文件的编写能力。

4 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内涵在于将工程教育的理念凝练和提升、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和加强校企结合【4】。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程师,而是符合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卓越的工程师,即不仅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应具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总的来说,卓越工程师就是指具备杰出工程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伟伟,吴文臣.大学计算机公共课关于卓越工程计划的探索.职业技术,2011,10:13

[2] 高明,唐明.工程训练课程中培养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素质. 华章,2011,29: 175

[3] 纪文刚,刘建东,戴波等.卓越计划校企联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13-15

[4] 贾力.我国不同类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思考.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0(3):94-96

工程师培养计划范文3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10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转贴于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工程师培养计划范文4

关键词:工程素质;青年教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但是我国工程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1]。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为推进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 2010年、2011年教育部连续启动第一批(61所)、第二批(133所)试点高校工作。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工程教育服务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观念,其首要目标是培养工业界需要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它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促进高校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工作中,教育部与住建部进行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该计划在土建类专业实施。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国内已有34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本文主要以土建类专业为例,探讨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对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影响,并且结合北京工业大学的实践经验来探索目前高校管理体制下提高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主要因素

工程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由业务能力、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及健康个性等要素组成[2]。通过调查分析包括北京工业大学在内的国内十余所地方院校的青年教师发展状况,发现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工程素质状况不容乐观:40岁以下教师有1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不超过20%,到校5年内接受过系统工程训练的不到15%。主要原因是目前高校对教师的引进机制和考核导向是“重科研成果、轻实践能力培养”。

近些年大量的博士进入土建类专业教师队伍,他们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工程实践经历,而且到校后又从事理论性研究工作。这种做法虽然保持了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但由于青年教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虽然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经历实践训练不够,无法对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学中无法结合工程实际讲解相关理论,造成学生一知半解、依样画葫,难以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相关工程技术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工程教育缺乏兴趣,严重阻碍了土建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是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长期被忽视并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3]。

由于青年教师由于具有很好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以及处世能力,如果能够弥补其真实的工程训练以及工程体会的不足,就有可能解决其指导学生实践环节效果不佳的软肋。总体而言,造成青年教师工程素质不高的主要因素包括[4]:

(1)教师主体缺乏进行工程素质教育的积极性。高校教师考核、晋升机制的导向造成青年教师队伍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高校晋升职称的最终硬性指标是高水平论文、科研经费、发明专利等,教学考核只是作为一个考核门槛,教师普遍都能通过。为了尽快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部分教师工作中存在“挑肥捡廋”的倾向,不愿在教学上投入过多精力,更不愿意主动到相关单位接受实地工程素质培训。

(2)学校工作量考核指标造成青年教师处于“弱势地位”。目前,“计工分”模式的工作量考核方式造成队伍强弱分化。由于科研工作量能够冲抵教学部分工作量,个别教授少上课甚至不上课而工作量却远远超过考核要求。青年教师由于科研申请处于弱势因素只能通过教学和指导学生满足工作量考核。另一方面,教学投入及成果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高校对教学考核多在处理“教学事故”层面,如果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不愿意在指导实践环节中投入精力来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和教学水平,容易出现避重就轻甚至滥竽充数的现象,影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企业单位的体制问题。目前,改为企业编制的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多是将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虽然国家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效益,但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或者即使有奖励机制如减税政策也难以真正落实,企业不愿意主动承担教师和学生的培养。学校目前也没有设置青年教师的培养专项经费来支付给工程单位。教师即使到工程单位也很难得到工程师们的悉心指导,如果教师自身缺乏主动性,难以通过简单实训有效提高其工程素质。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高校培养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

北京工业大学是第一批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院校。作为地方“211工程”建设大学,学校一直定位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目前已有7个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学校实践表明: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工程素质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从管理机制、考核体系以及行业合作等方面来协调解决。

1.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实现科研和教学并举

国外知名企业发展经历表明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主要载体,企业的创新是推动工程技术领域进步的重要动力。纵向课题多是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而横向课题主要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以建筑业为例,行业标准的更新主要源于工程技术发展需求。青年教师要兼顾科研和教学的平衡发展,通过科研研究及时掌握本学科和行业的最新动态,并将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不能为科研而“科研”,搞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同时教学过程可以激发教师的科研灵感。

学校采取措施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服务于地方的横向实际工程课题,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以土建类专业为例,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建筑工程的设计、安装、调试过程。在完成这些技术过程中,教师的工程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经济意识和交往沟通能力会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和渗透这些能力,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对工程技术问题有深刻认识。近5年来,土建类专业教师完成企业横向课题200余项,青年教师参与率达到80%以上,参与制定土建类行业技术标准5个,多项科研成果用于专业课程中。通过科教服务,促进产教(学)研结合,提高科研成果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密切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通过科教服务,充实更新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了教学水平。

2.建立“请进来”和“内部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工程素质校内培养模式

高校必须注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管理层要制定政策鼓励在职青年教师定期或不脱教在实习基地或工程单位实际参加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或开发。另一方面,在“走出去策略”有难度的情况下,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尤其提倡“请进来”模式。制定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专门政策,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承担专业课程部分教学任务或者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邀请工程大师或有成就的资深工程师来校讲授工程实践环节,讲解设计、施工、管理中的技术要点。讲师对象不只是学生,也要包括青年教师,教师通过参与实践教学过程同时自身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土建类专业从2006年至今,聘请院士、企业单位技术负责人、工程领域专家为本科生和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大师论坛”报告96次,参与活动人数超过10 000人。报告既涉及企业创新、行业发展,又介绍报告人自身在工程实践中走过的道路以及做人的道理,论坛有效增强了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工程意识和专业认知,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教师和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通过组织教学团队,发挥有实际工程经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不仅要完成理论教学环节助课任务,还要与有工程经验的老教师合作完成实践环节辅导工作,通过向老教师学习工程技术的教学经验达到提高自身工程素质的目的。

3.搭建提升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校内工程实践平台

“十一五”期间,各个院校进行了大量的校内工程教学中心建设。校内工程实践平台建设要定位于不仅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需要,还要使青年教师能够在校内得到工程训练。在硬件平台建设的同时,注意“软环节”的建设。如高校加强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系列教材建设,教材编写要强调引入工程技术相关规程和典型案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主动掌握获取相关知识来提高其工程素质。

2004年,北京工业大学投入近1000万元建成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成校内土木工程实训基地、专业设计大赛基地、施工环境虚拟实现平台等。中心除了每年为学校6个专业本科生提供实践教学服务外,承担了校内80余名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利用校内实践平台和“传帮带”的教学团队模式,青年教师完成了部分实践环节的助课训练,85%的教师在到校3年后能够独立指导校内、外工程相关实践教学环节。此举有效提高了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了教师的工程素质教育。

4.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相对固定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早期的产学研模式合作普遍是接收学生短期实习、解决企业短期技术难题等模式,企业没有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企业的需求没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很难形成长期的合作培养机制。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背景下,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实行董事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下设教育委员会和科技委员会。设置教育委员会的目的是让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强化联合培养。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住总集团、北京市城市排水集团等13家单位合作建设了有稳定关系的、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青年教师现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难以及学生实习、就业难问题。

针对青年教师的队伍状况,学院与董事会成员单位制订了5年一轮的青年教师培训计划,改变了“散兵游勇”式的教师培训方式。学院每年参与指导实践环节的教师有20余名,还聘请60余名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实践环节,另派1~2名教师到董事会单位进行培训、进修。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加了青年教师与企业充分接触和交流的机会,青年教师队伍普遍受到实际工程锻炼,形成了满足双方人才培养需求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了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优势互补。

教师的工程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土建类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多家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评价我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工作适应快、动手能力强、工程素质高”。根据社会第三方“麦克思数据有限公司”对北京工业大学2010、2011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调查表明,毕业生的非失业率、月收入、职业期待吻合度高于全国“211工程”院校平均水平。其中土建类专业就业与专业相关度平均超过93%,与同类院校相比,我校土建类毕业生在整体就业质量和工作能力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工作稳定性高。

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逐步深入实施,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成为推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关键问题。高校教学管理层要着眼长远、全局规划、统一协调校内外相关单位,通过制订激励措施、搭建校内外工程实践培养平台以及建设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等促进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培养,从而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可持续开展,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锋亮,李曼丽. 对工程师教育收益率的实证研究[J]. 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0,18(5):37-43.

[2] 周先军. 增强教师工程素质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效果[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21(12):137-138.

[3] 林峰,顾祥林,何敏娟. 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 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26-28.

工程师培养计划范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勘查技术与工程;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47-03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重要举措。2011年9月,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式启动。本文将根据“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目标要求,结合多年积淀的专业发展基础,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培养目标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特色,秉承“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从学校自身的优势及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制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拥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勘查技术与工程(钻探钻井)专业能力,具有经济管理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工程师。并为培养从事钻探钻井工程项目设计与开发的设计型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地质钻探、油气钻井、地热开发及新能源钻探等领域内的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科技开发、新技术开发及工程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高层建筑基础、路基桥梁基础、水电坝基基础等的勘察、施工以及地质灾害治理等地质工程工作。

二、基本思路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本专业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契机,以“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级品牌专业为试点,充分利用行业的资源优势,加强与产业的合作,与知名企业合作建设专用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与国土资源、地矿、海洋、煤炭、地质装备行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大型企业,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面向钻探钻井行业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国家输送合格的从事地质钻探、油气钻井、地热开发及新能源钻探等领域的施工和管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主要分为应用型、设计型和研究型这三种类型。应用型工程师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设计型工程师主要在硕士阶段培养,研究型工程师主要在博士阶段培养。根据企业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程度,目前学校试点工作还是放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先积累一些经验,待日后社会需要大量更高层次人才时,学校再开展对设计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工作的研究。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按照“3+1”模式进行培养,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与企业联合培养,本科阶段学制4年。3年学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1年企业培养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工程实践,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及工程项目研究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企业文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累工程实际工作经验,增强大学毕业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四、培养标准

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步骤,对学生提出本阶段所要达到的各方面专业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应具备各方面综合能力,并能独立学习,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应对一些实际问题。本专业培养出的学生通过学习后应达到以下要求:

1.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基础和管理能力。具备力学、数学、机械学、金属材料学、电子电工学、测试技术在钻探钻井工程的应用能力。

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液压传动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等相关知识。

3.对于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个系统的了解。掌握一到两个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对于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应非常熟悉,对于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应充分了解。可以制定实验方案,并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能够独立设计钻探机械系统。具有对于钻探钻井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具有在钻探钻井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集成钻探钻井工程中工程设计、泥浆技术、钻头技术、定向技术、取心技术、井下信息检测等各方面知识。此外,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实际生产工作中积极创新。

5.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以适应外部环境所带来的诸多压力和挑战。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6.具有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较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价值效益意识,能够参与跨专业及国际性的竞争与合作。

7.学生对于工程上的问题能够做到基本的认知和判断,并了解钻探钻井工程的相关知识。

8.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独立获取并处理信息,并能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

9.熟悉本专业领域及相关行业的国家技术标准、政策、法律和法规。

五、课程设置

根据行业需求,结合工程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建立一个合理的教学体系,使其符合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纵向来看主要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程。按横向分类则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

六、师资队伍建设

1.校内师资队伍。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增强教师取得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具体措施如下:(1)学校在引进新教师时,优先选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2)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基地优势,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工作,增强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鼓励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通过参与和承担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的博士后流动站。(4)在职称评定时,优先评聘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青年教师职称评定时,将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作为必要条件。

2.校外兼职教授聘请。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企业高层次人员或在社会和行业中有成就和影响力的工程领域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一个企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企业中高层人才的流动情况。长期就职于企业的一部分高层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员却有在高校兼职的意向。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又具备高超的工程相关技能。如果他们能和具备深厚理论知识的高校教师联合在一起,共同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必能培养出一批卓越的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分工明确。专职教师要负责学生校内学习阶段的学习和考核,制定校内培养计划。兼职教师则负责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和考核,并制定校外培养计划。除此之外,专兼职教师在学生的培养方面会共同协商制定培养标准,明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最后联合评估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上,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学工作。专职教师主要承担理论性强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对于高水平的专家,学校可以把他们请到学校来为专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

3.实施双导师制。就是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模式。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安排有实际经验的工程师讲解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设计方法及步骤,如:钻探机械装备设计方法和规范、钻杆钻具的加工工艺设计方法、泥浆制备和维护工艺规范和方法,钻探工程设计规范和方法、钻探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等等,保证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和实训的时间和效果,使学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工作里,接触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不同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课外实践进行指导。企业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工程设计和研发中,学生有机会选择工程项目完成的方法和步骤,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各方面能力。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共同协商毕业设计题目。学校配备的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配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双导师对毕业设计重要环节把关,包括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总体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答辩等。

本文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推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目的是在新形势下,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探索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1号文.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林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工程师培养计划范文6

一、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内涵的认识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不难发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和前瞻型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重并突出体现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实践教学内容重组的意义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用“3+1”培养模式,三年校内学习,一年企业学习。由于校内学习时间相应减少,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除了对理论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外,实践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尤其是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框架搭建。

以往的企业实习尽管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企业参与教育的层次、广度和深度的限制,使得学校、企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自由和脱节的状态,因此,在企业实习的游离感就是必然的了。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用人单位,而是卓越工程师的共同培养单位,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

由此可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高校和企业不再像过去那样呈现为人才成长链条上的纵向态势,横向合作关系更为贴切。角色、形式的改变必定会带来内容的变化更新。

作为利益共同体的高校和企业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时,首先应予以考虑的是人才培养的连贯性,避免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课程的重复设置或脱节教学。由于理论课的教学主要依赖学校学习阶段,出现上述情况的可能不大,而实践教学要贯穿于学校、企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为了避免重复教育带来的各种浪费以及脱节教育带来的人才培养延时现象,以往可能出现重复教学或与企业实践脱节的实践教学内容,就面临着重新组织安排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企业的实践教学“连成线”。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实践教学内容的框架搭建

1.实践教学内容重组的思路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实践教学内容的组成必须满足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力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必须兼具职业适应性训练功能。

也就是说,在组织实践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考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要融入行业、企业的实际环境需求因子,使学生的校内实践学习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学习紧密融合起来,不断线、不脱节。

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验教学、校内实训练习、课程设计、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几部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上述组成部分的内容选择要在满足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增加应用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增加反映最新科技成就的实践内容;增加工程技术性强的实训内容。从而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接轨、与企业需求接轨的目标。

2.实践教学内容的框架搭建

根据实践教学内容重组的总体思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实践教学内容的框架搭建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图

四、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实践教学内容的解读

1.将演示型、验证型实验引入课堂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减少演示、验证型实验的要求,可以将上述两种实验引进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把行业、专业所需要熟知、掌握的各种基本计量工具结构及使用、基本操作技术、基本原理的验证等实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这种“讲实验”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实验的讲解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同时又方便引入那些学校实验室没有而企业拥有先进前沿的实用工具或设备等,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进入企业后对设备、工具的陌生感。另一方面课堂“讲实验”避免了学生把大把的时间用在基础实验上,实现了减少演示、验证型实验的要求,同时倒出实验室的资源,有利于实验室的开放。

为了保证课堂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自觉走入实验室,夯实自己的实验基本技能,教师可以打破常规,布置一些实用性的实验报告,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如:某工具或实验设备使用的技巧;实验仪器的改进、拓展使用;验证原理的其他实验方式等,这些创造性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引起学生对基础实验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走入开放的实验室,更融入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

2.将大学生竞赛纳入创新实践教学

通过1-3个学期的基础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素质,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技能。第4-5学期主要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综合运用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是各类综合创新型实验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提出大型综合设计项目,具备实现较为复杂的系统的综合能力。此阶段,教师可以搜索与课程相关的各级各类大学生赛事,并将这些赛事引入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成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如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可以成为机械类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同时设计的控制部分又可以作为自动化类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节能减排能成为能源工程类专业课程设计内容;传感器大赛、机器人大赛能成为自动化类课程设计内容。大学生竞赛作品的完成需要团队的合作,同时实现了课程设计实物呈现的要求,避免了纸上谈兵。对于作品核心部件的功能实现及测试则是综合创新的实验内容,至于实践联系的考核方式那就是赛事的结果了,这种将综合创新型实验、课程设计与大学生科技竞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以参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保持学生创新的持久兴趣。

在学生确定参赛项目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尽量选取那些与行业企业生产现场密切相关的课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企业环境的认识与思考,便于就业后与企业的迅速融合,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生培养目标: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

3.将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介入实践教学

第6学期,实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校教学与企业学习的过渡引导上,由校企合作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给学生讲授专业工程实践课,让学生熟悉专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过程,了解企业运营条件过程。同时把那些来源于生产一线的改进、改革项目作为实践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分组选择项目,可以利用校内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也可以通过与企业指导教师的预约,到企业实验室或生产一线车间进行研究、验证。例如,某棉纺企业存在许多陈旧设备,已难以适应现代纺织业的发展,为了避免淘汰造成的浪费,对旧机器的改造就成了当务之急,企业指导教师把这个改造项目进行了分解,分解项目作为实践教学内容分配给学生组。从当时学生分组研究的结果看,其中研究捻接器的一组效果最为突出,他们通过改造捻接腔的直径达到拓宽了捻接的材料,提高了捻接质量的效果。同时参加了大学生科技竞赛,获省级二等奖。企业实际生产项目的介入,一方面满足学生对企业生产一线的了解和参与,保证了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学习的顺畅过渡,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现场问题的意识,增加了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

4.将企业的工业设计导入实践教学

大学的7、8学期是学生进入企业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实践学习的重点除了强化专业素质和技能,应用理论创造性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创新设计、综合实践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外,还应让学生进入企业技术科研团队,接触行业的前沿信息和技术,以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全球竞争意识,为参与企业的工业设计做积极准备。此阶段实践教学的内容分四个层次:

第一,专题学习。专题学习是通过在企业的现场教学、专题报告和某项专题活动的参与等方式,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进行专门的学习和探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如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生产工艺装备的改造、新产品的研发设计等。

第二,岗位学习。岗位学习包括轮岗学习和定岗学习。轮岗学习是学生在企业的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中的各主要岗位依次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了解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和运行机制。定岗学习是在轮岗学习的基础上,选择个别岗位进行专门深入的学习,这些岗位可以是生产加工、装备维护、生产组织、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等。通过岗位学习,使学生具备处理现场事务的基本能力。

第三,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通过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生产、运行与维护的全过程,使学生接受全面而综合的训练。通过对企业工业项目的了解,选择适合一个的项目进行工业设计,最后将工程设计的研究结果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形式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第四,创业学习。创业学习是企业学习的升华,是指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学习,学生对行业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和研究,对实习企业的现状有了透彻的认识,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企业未来做出的建设性的规划。这种学习结果以创业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这种先于行动的规划有助于对学生开拓能力的培养,是大学四年实践教学效果的精华体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