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价格走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色金属价格走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色金属价格走势

有色金属价格走势范文1

一、有色金属工业运行情况及主要运行特点

(一)生产增幅放缓,但持续平稳运行

2014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1.2%,比2013年增幅回落2.1个百分点,但比全国的增幅高2.9个百分点。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4417万吨,同比增长7.2%,增幅比上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其中,精炼铜产量795.9万吨,增长13.7%,增幅比上年扩大了0.1个百分点;原铝产量2438.2万吨,增长7.7%,增幅比上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铅产量422.1万吨,下降5.5%;锌产量582.7万吨,增长6.9%,增幅比上年下降了4.3个百分点。氧化铝产量4777万吨,增长7.1%,增幅比上年下降了7.5个百分点。六种精矿金属含量1064.0万吨,下降0.8%。其中,铜精矿金属含量192.3万吨,增长5.7%,增幅比上年回落了0.6个百分点;铅精矿金属含量297.6万吨,下降6.1%;锌精矿金属含量540.9万吨,下降0.4%。铜材产量为1783.6万吨,增长13.3%,增幅比上年下降了11.9个百分点;铝材产量为4845.5万吨,增长18.6%,增幅比上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二)投资增幅回落,投资结构优化

2014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不包括独立黄金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912.5亿元,增长4.6%,增幅比上年回落了15.2个百分点;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11.1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7.2亿元,下降4.3%;有色金属冶炼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4.7亿元,下降7.3%;有色金属压延加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10.7亿元,增长15.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5.4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5836.9亿元,增长10.8%,所占比重达84.4%。2014,铝冶炼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8.6亿元,下降17.8%,电解铝投资热有所缓解,但投资规模依然较大;铜冶炼项目投资231.8亿元,比上年下降3.6%;铅锌冶炼项目投资为170.6亿元,比上年下降8.8%;铝压延加工项目投资19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5.1%;铜压延加工项目投资463.3亿元,比上年下降11.9%。自新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首次低于全国增幅,也首次低于5%。

(三)进口额小幅下降,出口额有所增加

2014年1―11月,我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总额1601.2亿美元,增长11.8%。其中:进口额912.1亿美元,下降2.7%;出口额689.1亿美元,增长39.2%。值得注意的是扣除黄金首饰及零件贸易额后,1―11月我国主要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总额1175.5亿美元,下降0.8%。其中: 进口额906.5亿美元,下降3.0%;出口额为269.1亿美元,增长7.4%。1―11月黄金首饰及零件出口额为420.1亿美元,增长71.7%。初步分析,2014年黄金首饰及零件出口额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套利贸易因素所致。

(四)国内外市场有色金属价格走势分化

2014年国内外市场有色金属价格走势分化,LME的六种基本金属价格三降三升,镍、锌、铝价格上升,铜、铅、锡价格下降;国内市场四种基本金属价格三降一升,铜、铝、铅价格下降,锌价格上升。可见各金属品种之间,国内外市场之间价格走势均出现分化,特别是铝价国际市场上升,国内市场下降。

国际市场六种基本金属价格三降三升。2014年末,LME三月期铜收盘价格6300美元/吨,比上年末收盘价7360美元/吨下降14.4%;三月期铝收盘价格1853美元/吨,比上年末收盘价1800美元/吨上涨2.9%;三月期铅收盘价格1858美元/吨,比上年末收盘价2219美元/吨下降16.3%;三月期锌收盘价格2178美元/吨,比上年末收盘价2055美元/吨上涨6.0%;三月镍收盘价格15150美元/吨,比上年末收盘价13900美元/吨上涨9.0%;三月期锡收盘价格19400美元/吨,比上年末收盘价格22350美元/吨下降13.2%。

2014年,LME三月期铜平均价为6825美元/吨,下降7.2%;三月期铝平均价为1893美元/吨,上升0.3%;三月期铅平均价为2112美元/吨,下降2.1%;三月期锌平均价为2164美元/吨,上涨11.6%;三月镍平均价为17013美元/吨,上涨12.6%;三月期锡平均价为21898美元/吨,下降1.8%。

国内市场四种基本金属价格三降一升。2014年末,上海有色金属交易所三月期铜收盘价格45800元/吨,比上年末收盘价52280元/吨下降了12.4%;三月期铝收盘价格13060元/吨,比上年末收盘价14305元/吨下降8.7%;三月期铅收盘价格12420元/吨,比上年末收盘价14315元/吨下降13.2%;三月期锌收盘价格16780元/吨,比上年末收盘价15195元/吨上涨9.3%。

2014年,国内市场铜现货平均价为49207元/吨,下降7.8%;铝现货平均价为13546元/吨,下降6.9%;铅现货平均价为13860元/吨,下降2.7%;锌现货平均价为16855元/吨,上涨6.2%。

(五)企业经营困难,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加困难

1、利润总额增加,但主营业务利润下降

2014年1―11月,8647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不包括独立黄金企业,下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219.3亿元,增长9.1%;主营业务成本43841.6亿元,增长9.8%,比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仍高0.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479.2亿元,增长5.9%;实现利润总额1421.1亿元,增长3.9%;主营活动实现利润1332.4亿元,下降11.6%。

2、财务费用依然偏高

1―11月,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财务费用为640.9亿元,增长21.5%;其中利息支出547.1亿元,增长15.3%。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为3.6倍。

3、应收账款持续偏高

11月末,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969.7亿元,增长12.9%;前11个月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19.1天。应收账款增速持续高于主营业收入增速、周转天数较多,表明有色金属行业回款能力不强,企业间账款拖欠现象较为明显。企业产成品库存货款1782.6亿元,增长9.0%;前11个月企业产成品库存周转天数为12.3天,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周转天数13.6天快1.3天。

4、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11月,规模以上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92.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85.9元多7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0%,比全国平均水平5.7%低2.7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4.4%,仍明显低于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资产负债率为63.7%,同比回落0.4%。

(六)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2014年,我国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为13596千瓦时/吨,减少了144千瓦时/吨, 节电35.1亿千瓦时;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到251.8千克标准煤/吨,减少了48.7千克标准煤/吨;铅冶炼综合能耗下降到430.1千克标准煤/吨,减少了27.9千克标准煤/吨;电解锌冶炼综合能耗下降到896.6千克标准煤/吨,减少了9.1千克标准煤/吨。

(七)有色金属产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1、铝冶炼企业与铝加工企业以及铝冶炼企业间盈利水平存在天壤之别

前11个月,铝冶炼企业(包括氧化铝、原铝和再生铝企业)盈亏相抵后亏损74.0亿元,同比增亏40.8亿元,近3个月虽累计减亏26.8亿元,但仍是有色金属行业中亏损大户;铝加工企业则是有色金属行业中盈利大户,前11个月铝加工企业实现利润416.8亿元,增长11.5%,增幅比有色金属行业平均增幅高7.6个百分点,占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比重接近30.0%。电解铝企业间由于用电成本差异,使用不同电价的电解铝企业间经营效益也存在天壤之别,使用上网高电价的企业严重亏损,使用自备电尤其是局域网电的企业在目前铝价格情况下仍有较好的盈利水平,但是铝冶炼行业整体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2、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分化

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明显分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规模以上私人控股企业的资产规模相差不大,占有色金属企业总资产规模比重均在40%左右,但是前者实现利润仅占有色金属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的2.5%,后者实现利润所占比重达到80%。

3、稀土、钨、钼案败诉的影响

取消稀土、钨、钼产品的关税、配额等出口管理措施后,可能对行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取消稀土、钨、钼出口暂定关税,有利于减轻出口企业的税费负担,提高我国相关产品出口价格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同时也有利于遏制稀土、钨、钼产品走私。另一方面,取消稀土、钨、钼初中级冶炼产品出口配额,对稀土、钨、钼行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从长期看将增加稀土、钨、钼初中级冶炼产品出口,刺激矿山资源开发,加剧低水平、低品质、低价格竞争,从而不利于稀土、钨、钼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但从短期来看,由于全球范围内需求低迷,近几年稀土、钨、钼的配额使用率本身并不高,企业出口意愿并不强烈,放开稀土、钨、钼出口配额,出口增长幅度预计不大,对行业的影响有限。

二、对2015年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形势判断及建议

(一)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预测2015年发展走势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 2015年全球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态势,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美联储启动加息进程,欧元区和日本继续扩大宽松力度,货币政策分化将对全球资本流动产生新的影响。美元汇率有望持续走强,大宗商品价格将震荡下行;全球债券市场分化扩大,新兴市场偿债压力较大,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从分地区情况看,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欧洲经济维持疲弱态势,日本经济将在较低水平徘徊;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但继续领跑全球,非洲将保持可观的发展势头,拉美地区可能延续低迷状态。

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在“三期叠加”大背景下,国内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已成为新常态,但2015年我国经济依然会运行在合理区间,并正在孕育新增长动力。同时外部环境有望趋好,国内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新的增长点也在逐步形成,对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产生积极的支撑作用。但产能过剩压力依然较大、房地产市场调整和债务率高企等因素也在制约增长。

有色金属产业景气指数监测结果显示,有色金属产业将保持在正常区间温和回落的态势。2014年12月份中经有色金属产业景气指数为53.9,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中经有色金属产业先行指数为81.1,较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先行指数结束了5个月持续回落的态势。有色金属产业景气指数监测结果显示,有色金属产业近期存在温和回落的可能性,但总体上将保持在正常平稳运行。

初步预计,2015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幅维持在6%左右;我国铜、铝、铅、锌的消费量增幅仍为6%左右;有色金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5%左右。金属价格将延续弱势震荡,企业经营依然困难。2015年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将延续弱势震荡态势,并且价格走势继续分化。初步分析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美元持续坚挺,美债利息上升,打压了以美元计价的有色金属价格。第二,世界实体经济对有色金属需求增幅总体放缓。第三,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色金属供给处于历史高位,供大于求的格局依然存在。第四,美元加息,推升金属融资成本,融资套利下降,新增融资性库存减少,并且原被锁定的融资库存还有流出的风险。第五,从国内需求看,受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增速回落,投资信心不足,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整势头加深等因素影响,2015年房地产、电线电缆、家电、汽车等有色金属下游行业需求增速放缓。第六,世界有色金属消费大国,我国有色金属需求增幅放缓,影响业内人士对市场信心,对国内外市场价格走势起到抑制作用。初步判断今年一季度各金属品种的价格走势下行,并继续分化,铜、铅金属价格将延续低位震荡下行态势,尤其是铜价下行的压力较大;铝、锌等金属的抗跌性好于铜,但由于铝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国内市场价格走势将弱于国际市场;黄金等贵金属将维持弱势震荡的格局;但部分稀有稀土金属价格有可能出现小幅回暖的态势。2015年有色金属价格总体继续在低位震荡,人力资源及环保成本刚性上升,有色金属企业融资困难及融资成本高企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企业税费高企的现象短期内也难以根本改观。因此,2015年有色金属企业经营依然困难,有色金属产业效益回升的压力依然很大。

(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积极发展培育新增长点

新常态意味着有色金属行业增长速度的换挡、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以及发展动力的转变,但也给创新驱动带来有利时机。我们要深入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发展的新机遇,着力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进入新常态的过程中一定要着力推动创新驱动,着重发展新材料。抓住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机遇,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世界创新步伐。更加关注个性化、多样化的新材料需求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两化深度融合在新材来需求差异化发展方面下功夫,积极突破“专精特新”材料的研发应用,推进有色金属工业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在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和消费升级中,如节能环保、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这些行业均将处于高速发展期,并面临所需材料升级换代。由此可见,新材料是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建设有色金属强国的必然选择。

(三)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打算

一是着力推动创新驱动,着重发展新材料。抓住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机遇,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世界创新步伐。更加关注个性化、多样化的新材料需求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两化深度融合在新材来需求差异化发展方面下功夫,积极突破“专精特新”材料的研发应用,推进有色金属工业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二是结合电力体制改革,有效化解电解铝产能过剩。电解铝产能过剩是高度市场化的电解铝行业和电力体制、电价机制改革相对滞后的深层次矛盾的具体体现,化解存量产能、有效控制增量产能,要结合深化电力体制、电价机制改革,建立公平、市场化的电解铝用电的价格机制,有效化解电解铝产能过剩。三是抓住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机遇,国有企业引进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政策建议

一是建议设立“推进铝应用重大专项”,纳入有关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的专项计划或目录,从金融、市场、标准等方面,重点支持开发贴近生活、量大面广、节能减排的民用产品,鼓励全铝半挂车等民用产品的推广应用。

二是建议结合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建立公平、市场化的电解铝用电的价格机制,并把电解铝直购电政策落到实处。建议对退出的电解铝企业,国家在税费减免、债务豁免、职工安置补偿等方面给予财税政策支持,引导和帮助企业转型。

有色金属价格走势范文2

关键词:美元指数;有色金属;负相关;内生机理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2

一、引言

60年代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形势恶化,美元危机多次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在此背景下,1973年美元指数诞生,在之后的近40年里,美元指数严格意义上的大幅上涨周期只有1980-1985和1996-2002年,大部分时候都处于贬值状态。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多次大幅震荡。1982年以来出现3次大幅上升,大约每8年左右要经历一次大涨,尤其是2004至2006年间的持续上涨最为突出。而最近几年,宽幅波动已经成为其走势的新特征。2003年以来,受到新兴市场快速发展带来的有色金属需求增长和金融资本进入有色金属期货市场进行投机的双重作用,有色金属价格又出现了新一轮急剧上涨。

分析二者在近40年里的历史表现,美元指数与有色金属价格之间似乎确实存在着某种负的相关性。一直以来各大投行的投资报告也将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既有结论来进行预测。但很少有人探究美元指数与有色金属价格的相关性到底有多大?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内生机理又是什么?

二、美元指数与有色金属价格的统计性特征

2002年元月3日以前,克林顿时代的美国采取强势美元政策,有色金属价格都比较低。但此后,特别是美国“9.11”事件后,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本位货币地位和优势,采取弱势美元策略,意图通过美元贬值将美国国内的很多矛盾转移到其它国家,其最直接的结果是资源性大宗商品大幅度涨价。

对美元指数的数据分析发现,从2000年1月3日的100.22到2012年11月24日的80.22,美元指数下跌幅度为24.93%,年平均下跌幅度为1.92%。而同期铜现货价为7762美元/吨,铅为2196美元/吨,锡为20868美元/吨,镍为16563美元/吨,与2000年1月3日相比上涨幅度分别达到321.53%、351.16%、242.15%、102.93%。年平均上涨幅度分别高达24.73%、27.01%、18.63%和7.92%。

由以上分析可知,美元指数与有色金属价格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反向关系,但其相关到何种程度难以直接看出,因此我们对2000年到2012年13年间的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下表:

美元指数与有色金属相关系数表

分析上表我们发现,在采集的13年数据中,2000-2002年相关性较差,但2003年起,美元指数和有色金属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加。其中2000-2002年和2006-2008年间的铅/美元指数和锌/美元指数的相关系数呈现异常的正相关,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很可能是2001年美国“9.11”事件和07、08年次贷危机的情境下,全球避险情绪升高,对美元的需求增加,其增加的影响部分反映到有色金属价格上(有色金属可作为避险工具)。

三、实证分析

1.美元指数与有色金属价格的数量关系

确定美元指数和有色金属价格之间的负相关性后,为探求美元指数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有色金属价格的形成,我们同样以2000年到2012年13年间的676组数据作为样本,建立回归模型解释美元指数对有色金属价格的影响。

将美元指数和铜的价格对数化后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用EVIEWS处理得:

通过上述模型测算可以看出,美元指数能解释79.6%以上的铜的价格构成,回归模型对铜的解释效果较好。截距项和系数的P值都为0,模型很显著。但DW值为0.155496,存在一阶正相关。加入一个滞后项R(1)修正,得:

修正后R-squared为0.97,解释效果非常好。DW值也接近于二,有效消除一阶正相关。得最终模型:

同理,我们对铝、铅、锌、锡、镍分别与美元指数建立回归模型,测算得到,美元指数对铝、铅、锌、锡、镍价格的解释效果分别为56%,82%,52%,78%和70%。

根据模型测算,在涨跌幅度上,美元指数每涨跌1%,铜的价格涨跌幅度约为-0.13%,铝、铅、锌、锡、镍价格的涨跌幅分别约为-0.43%、-0.19%、-0.21%、-0.20%、0.21%。显然,铝对美元指数的变动较敏感,其他几类金属对美元指数的1%涨跌幅的反应变动都在-0.20%左右。

2.美元指数与有色金属价格负相关关系的内在机理

数量关系分析的结果显示,美元指数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有色金属价格的构成。通过对文献、投行研究报告的阅读和总结,结合美元指数与有色金属价格相关性在不同历史环境下变化情况的分析,我们得出二者负相关性的内在机理包括以下几点:

(1)美元是美国经济好坏的标志,美国经济影响美国货币政策,政策信号影响股市汇市。

美元指数通过计算美元和对选定的一揽子货币的综合的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美指的高低直接反映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情况。美国经济向好,美元坚挺会增强人们持有美元的信心,从而各国增加对美元的需求,使美指上扬。

美联储通常根据非农数据、GDP(国民生产总值)、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和消费信心指数等一系列经济数据来判断美国经济的景气状况,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来实现对经济的干预,如调节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贴现率、30年期国库券收益率(也叫长期债券)、控制货币发行量等,这些政策信号会传导到股市、汇市,使美指和有色金属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比如美国从08年起多次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了全球资本市场流动性增加,促使有色金属等资源性商品变成“准金融商品”,促进有色金属牛市的形成。

(2)美元指数变动影响非美元地区的购买力变动,有色金属需求变动影响价格。

美元指数综合反映了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美元指数下降,其他货币相对美元升值,非美元地区购买力增强。购买力的增强促使非美元地区增加有色金属的购买,需求的扩大引起有色金属价格变动。

(3)美元指数变动影响有色金属名义价格,投机行为强化有色金属价格变动趋势。

国际市场有色金属通常以美元标价,美元的贬值推动有色金属名义价格的上涨,当其涨幅传递到相关上市公司股价上时被成倍放大,以美元标价的有色金属期货、期权就显得更有利可图,投机活动对有色金属价格的上涨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美元指数下跌,美元的贬值促使有色金属逐步成为新的避险工具。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基金为防备受到更大的影响,以免遭更大的损失,纷纷从美国股市等资本市场撤出,资金的趋利性又使得资金会重新投入到更为有利、更为安全的场所,而此时已调整较长时间的金属期货市场是基金选择的最有利的避险场所。

(5)美元指数波动包含其他货币走势,其他货币因素影响有色金属价格。

由美元指数定义可知,美元指数是美元对选定的一揽子货币的综合的变化率。以占比重最大的欧元为例,影响其走势的一系列事件也会通过影响美元传导给有色金属。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后,受欧元下跌影响,有色金属价格下跌。直至今日,有色金属价格仍未回到2011年3月的最高点。但随着欧债危机出现转机,可以看到欧元和有色金属价格的缓慢上涨。包括欧元在内的这一揽子货币都可以看作是美元的交易对手,与美元具有明显的反向变动趋势。影响这些汇率变动最主要的因素是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它们会直接影响各国对美元的汇率,从而传导给有色金属。因此,各国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色金属价格,特别是量化宽松政策或类似政策的出台都会引起本币贬值,从而导致对手货币升值以及有色金属价格的上升。

四、结论和建议

根据前文分析,我们得知,美元指数与有色金属价格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性。通过建立模型可知美元指数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有色金属的价格,铜、铅、锡的解释效果较好。在涨跌幅度上,铝对美元指数的变动较敏感。美元指数每涨跌1%,铝的价格涨跌幅度约为-0.43%。

结合美元指数和有色金属价格的历史表现和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得出美元指数对有色金属价格产生作用的内在机理。

首先,美指反映了美国经济状况,美联储针对美国经济状况采取的一系列货币政策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资金的趋利性增加有色金属的“金融属性”,推动有色金属牛市形成;其次,美元指数的波动影响非美元地区购买力的变动,需求变动影响有色金属价格;再次,美元指数变动对有色金属名义价格产生影响,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强化有色金属价格波动趋势;另外,近年来美指的下跌也使得有色金属逐步成为新的避险工具;最后,由于美元指数的组成包含其他货币因素,其他货币对金属价格的影响也通过美元指数得到反映。

由以上分析,我们对政府及投资者提出几点建议:

(1)根据美元指数与有色金属价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由美元指数可通过分析美国经济政策、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等进行预测的数据可得性,可以用美元指数走势来预测有色金属价格走势。

(2)由美元指数与有色金属价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以考虑利用有色金属作为避险工具,建立美元外汇储备和有色金属储备的制衡机制,降低风险。

(3)在充分考虑美元指数波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选择以铜、铝等有色金属作为投资对象,从而使其从美元指数波动中中收益或者保值。

(4)美元指数对部分有色金属解释能力稍弱,如铝、锌(美元指数可分别解释铝和锌56%和52%的价格构成)。考虑到突发事件会降低美元指数对有色金属的解释能力,在遇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突发事件情况时,分析有色金属走势(尤其是铝和锌)应考虑更多的参照指标。

参考文献:

[1]林阳.2012美元反弹冲击金属价格——美元指数与金属价格专题报告.东兴证券,2012-1-10.

[2]张建国,沙俊杰.国际金融市场铜价与美元指数相关性研究.科技信息,2007(01).

有色金属价格走势范文3

2007年全球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数据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约5.2%。全球商品需求保持旺盛势头,美元持续贬值,投机资金炒作变本加厉,以及国际海运成本创历史新高,带动商品价格在2006年的高位继续上涨。至2007年12月份,现货、期货价格比年初水平上涨了24%和22.3%。

农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扬,涨幅达到14.6%,超过工业品价格12.9%的上涨幅度,成为2007年国际商品价格的重要特点。全年,粮食价格比上年上涨了26.9%,油脂油料类价格上涨41.9%,纺织原料类价格上涨4.5%。2007年,也有个别商品价格出现下跌,如食糖价格下降了32%。

在工业生产资料中,有色金属价格上涨9%,黑色金属上涨12.4%,化工产品价格上涨15.2%,原油价格在需求增长(2007年全球石油日需求比2006年增加1.4%,达到平均8570万桶/天)、投机炒作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连续突破历史新高,11月2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达到98美元的历史高位,全年原油价格上涨约11%,其中,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平均为71.7美元/桶,伦敦原油期货价格为72.1美元/桶。2007年,国际铁矿石、焦炭价格也分别上涨了13%、21%。

二、2008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仍将维持涨势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目前的金融动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范围比预期的更为严重,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如此,支持增长的经济基本面保持健康,且日益重要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世界经济增长率明年仍将达到4.8%。世界经济增长点增多,特别是欧、日经济稳定增长及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经济增长减缓的负面影响。经济增长对2008年商品价格走势产生主要的推动因素。

(一)粮食价格将继续上涨

供需关系是影响粮食、食用油类价格最为主要的因素。从2008年全球粮食产需关系上看,美国农业部最新的报告预测2007/08年度世界谷物产量为20.77亿吨, 比上年度增长4.28%;消费量为20.97亿吨,比上年度增加2.52%,当年谷物总产量及小麦、大米产量低于消费量,玉米产量略高于消费量;贸易量为2.54亿吨,比上年度减少0.46%;期末库存量为3.15亿吨,比上年度下降3.94%。而且,从目前各粮食主产国看,产量有继续减少的可能,对粮食进行出口控制将有扩大的趋势。

从食用油市场看,2007/08年度世界大豆产量预计为2.21亿吨,比上年度产量减少6.35%;消费量为2.34亿吨,比上年度增加3.83%,产量比消费量低1272万吨;全球豆油产量为3773万吨;消费量为3807万吨,与上年度相比产量、消费量分别增加4.03%、6.91%。期末库存为260万吨,比上年度大幅减少17.2%。

(二)原油价格仍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从全球原油供需的基本面上看,2008年国际市场原油供需关系仍显偏紧,并且主要消费国原油及成品油库存降幅较大。由于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石油需求继续强劲增长,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速度将比之前的预期快,而应急石油库存量则降至5年平均水平之下。国际能源署最近将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率预期增加2.5%至8780万桶。而据OPEC最新月度报告显示,预计全球2008年原油需求平均将达到创纪录的8716万桶/天,在2007年的水平上增加138万桶/天,增幅为1.6%。因石油输出国组织保持供应紧张和主要发达国家的原油库存正因季节取暖而耗尽。备受关注的OECD应急石油库存大幅下滑,10月末降至只能满足52.6天需求量的水平,低于五年平均值。

据相关机构对30多家银行和其它机构编制的数据,2008年的美国轻质原油期货均价至79.5美元/桶,2008年的布兰特混合油至78.8美元/桶。据该调查,预计2008年第一季度美国原油均价为83.7美元/桶,布兰特混合油为83美元/桶。

(三)棉花价格继续走强

从棉花产需形势上看,预计2007/08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2586万吨,比上年度下降2.71%;全球棉花消费量为2793万吨,比上年度增加3.96%,当年产量低于消费量207万吨;贸易量为908万吨,比上年度增加96万吨,增幅11.86%;期末库存为1204万吨,比上年度减少9.3%。

(四)钢材价格将维持高位上涨趋势

2007年全球钢铁需求量估计约达12亿吨,增幅为6.8%。目前发达国家钢铁供求已相对稳定,但亚洲地区以及俄罗斯经济强劲增长带动钢铁需求,全球钢材价格涨势有望持续。2008年需求量预期仍可保持6.8%左右的增幅。尽管铁矿石谈判的最终价格仍未出来,钢铁业原材料高涨局势短期内不会得到缓解。由于原燃料如铁矿石、运费涨价等因素的影响,钢铁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影响下,预计2008年钢材价格将维持高位上涨趋势。

(五)金属价格走势不容乐观

2007年后两个月,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出现连续性的大幅下跌。从后期金属价格走势上看,存在一些抑制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首先,经历前期大幅上涨后,金属价格具有较强的向价值修正的要求。其次,全球供需关系具有改善的迹象。有色金属价格连续3年大幅上涨,促进了全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经过一定的开发周期以后,目前,全球有色金属供需关系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世界金属统计局日前公布最新报告显示,全球主要金属供应短缺的局面出现逆转,多数金属供应出现略微过剩局面,铜市场虽然仍有短缺,但程度也已经大大缓和。

从消费需求上看,即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在信贷危机引发市场动荡之后,经济活动可能放缓,欧洲的铜消费也出现了疲软的现象。中国因素仍然是影响金属价格的关键因素。但在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两个防止”的精神影响下,需求再次大幅增加的可能不大,可能对铜市构成中长期利空。

有色金属价格走势范文4

【关键词】有色金属;价格;宏观经济因素;VAIL模型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130-06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发生了剧烈波动。大宗商品在2000-2007年前后价格上涨中,以有色金属的涨幅为最大,其中铜上涨320%、铅上涨400%,锌上涨220%,钨上涨580%。此轮有色金属价格上涨恰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需求大量的资源性产品。“中国因素”成为推动有色金属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动因。2000年中国对铜、铅、锌、钨的消费量为192万吨、70万吨、140万吨、1.2万吨,到2009年已分别增加到575万吨、365万吨、435万吨、2.75万吨。增幅分别达到199%、421%、210%、129%。

本文基于四个宏观经济变量(工业增加值、发电量、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狭义货币供应量)和两个有色金属价格变量(铅价格和钨价格),构建多变量的VAR模型。运用多种检验方法实证分析出各宏观经济变量与有色金属价格相互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二、文献综述

有色金属具备商品属性、货币属性和金融属性等多重特征。从商品属性看,供给和需求状况是推动商品价格变动的两大基本要素。世界银行(2008)认为,20世纪90年代大宗商品价格低迷使得勘探及开采投资大幅缩减。近年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主要是短期供给能力扩张对需求增长反应滞后的结果,但随着次贷危机爆发和全球经济衰退。大宗商品需求的崩溃,又导致价格暴跌。从货币属性看。大国的汇率和货币政策等因素对有色金属价格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美元作为大部分国际商品定价和结算货币。当其它条件不变时美元汇率变动使大宗商品价格在国内贸易对象标价变动(Reinhart,1988;Gilbert,1989)。从金融属性看,有色金属商品存在期货及衍生品市场,金融市场的投资行为可能会放大商品价格波动,但学界对此未能达成共识争论激烈。

2000年之后。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中国因素”在全球商品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彰显。国内外学界也开始把对商品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中国因素”上。Garnaut(2006)用投资占GDP的比重、出口占产出比重和城市化水平三个变量来解释一国对资源需求,他认为,中国产业结构正经历快速转型,资本密集度呈上升趋势,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中国需求将在较长的时期影响全球资源性商品的价格走势。Francis(2007)认为,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是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主要驱动力。国内学者对大宗商品价格的研究方面,朱民和马欣(2006)认为,需求强劲增长和供求结构的相对脆弱是引起2003-2006年间资源性商品价持续上升和波动主要原因,而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加剧了价格的波动。卢锋(2009)认为,中国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是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而直接原因,而中国贸易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则对大宗商品的价格产生间接影响。

目前众多研究都是把贵金属和常用金属纳人到模型中进行分析,本文则突破常规,对小金属和常用金属价格波动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本文的研究区间为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数据频率为月度数据,有色金属价格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有色金属监测数据库,其它经济数据则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所有变量均为月度同比增长率序列,变量单位都是%,各变量名称为:铅价格同比涨幅(Pb Price,PP);钨价格同比涨幅(Wo3 Price,WP);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Iva);发电量同比增速(Elee);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速(PPI);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M1)。由于工业增加值2006年后没有1月份的统计数据,我们运用累计增速和当月增速的差额进行相关估算,计算出各年1月份同比增长率。另外,本文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相关检验。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表1所列统计量发现,钨价格的标准差和最大值高于铅,说明钨代表的小金属价格波动幅度比铅代表的常用金属大,且钨价格上涨空间大于铅、抗跌能力也强于铅;四个宏观经济指标波动偏大,说明中国经济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波动。从偏度来看,铅价格、钨价格和M1为右偏,钨的右偏程度最大,三个工业变量均为左偏。从峰度来看,六个变量的峰度均大于3,分布均呈现出尖峰特征。根据JB检验结果,六个变量均不服从正态分布。

2 相关性分析

由于各序列均不服从正态分布,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不再适用,故采用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见表2。铅价格与发电量、工业增加值和流动性存在较高正相关性,说明这三个因素对铅价格影响较强;钨价格与PPI正相关度高些,但与发电量、工业增加值和流动性正相关性相对铅价格而言较弱,说明钨价格受宏观经济影响弱于铅价格。

(三)单位根检验

采用ADF的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由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在1%的置信水平下,铅价格增长率、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速、发电量增速可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在5%置信水平上,钨价格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速和货币供应量增速也可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所有变量均为平稳时间序列I(O),可以直接构建VAR模型。

为更好研究经济变量对铅、钨价格的影响,分两组进行分析:1.ELEC、IVA、PPI、M1和PP之间的分析;2.ELEC、IVA、PPI、M1和WP之间的分析。

(四)铅价格波动因素分析

1.建立VAR模型

建立模型要根据经济理论找出对因变量可能有影响的因素,既要避免遗漏某些重要变量。也不能有过多自变量,造成误差积累和出现多重共线性。根据AIC和SC准则,通过检验确定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P=3,VAR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见表4。

由于VAR(3)模型中有多个滞后项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对此本文采用后退逐步回归法重新对模型进行估计。在原VAR(3)模型中发电量的滞后项t值都小于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在剔除发电量后我们构建修正的VAR(3)模型如下。

PP=1.081PP(-1)-0.351PP(-2)+0.096PP(-3)+1.056/VA(-1)+0.026IVA(-2)+0.809IVA(-3)-1.058M1(-1)-0.256M1(-2)+1.626Mi(-3)-4.603PPI(-1)+4.404PPI(-2)-1.842PPI(-3)

修正后的VAR(3)模型的可决系数为0.8189,拟合效果较好。从系数和t值看,铅价格的一阶滞后、工业增加值的一阶滞后、货币供应量的三阶滞后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一阶滞后对铅价格的当前值的预测能力强,系数分别为1.081、1.056、1.626和4.404。且对应t值都大于1.282临界值。

2.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要求变量必须是平稳的,我们选取的各变量都符合该要求。基于VAR模型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看出,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是铅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且IVA、PPI和M1三个变量联合引导铅价格变动,表明工业增加值和PPI是判断铅价格短期走势重要指标;PPI是M1的Granger原因。而M1并不是PPI的Granger原因,说明工业品价格变动容易引起货币政策的调整,而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效应并不会马上引起工业品价格发生变化:铅价格也是PPI的Granger原因,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成立,说明铅作为重要的工业品其价格的变动领先于PPI的变化,铅为代表的常用金属价格具有引导物价的作用。

3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本文在修正后的VAR(3)模型基础上,继续进行各变量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变量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经检验,修正后的VAR(3)模型结构稳定,满足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的基本条件。

(1)脉冲响应分析。为进一步考察铅价格波动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采用Pesaran和Shin(1998)提出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该方法可以克服协方差矩阵Cholesky分解不惟一的缺点,铅价格对各指标的脉冲反应如图1所示。给IVA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PP反应强烈在第二期达到最大(6.9),之后略有回落,到第五期又上升到第二高点(6.2),然后影响持续下降,到12期降到0附近。给M1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第一期达到最大(4.7),到第三期下降到一个低点(1.1),后第六期回升次高点(3.6),之后持续下降。铅价格对工业增长的响应比货币供给更强烈,影响持续期则基本相同。表明工业部门和货币供给受外部条件的冲击后,经过市场传递给铅价格带来同向的冲击,且冲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给PPI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第一期为正响应(1.8),第二期转为负响应,且幅度逐步扩大在十一期达到最大(-4.6)。铅价格上涨伴随着高物价,容易引发紧缩的货币政策,且铅价格对货币政策具有高度敏感性,最终铅价格下降。

(2)方差分解分析。将与铅价格相关的三个内生变量按其成因进行分解,结果如图2所示。铅价格波动有大约65%左右来自于自身的原因,其余35%的波动来自于工业发展、货币供给增加和物价增长,这三个指标引发铅价格波动的比例分别占到11%、7%和18%。工业发展和货币供给对铅价格波动贡献率较为平稳,而PPI对铅价格波动贡献率是逐渐增加的,由第1期的0.13%增加到第15期的18%左右。

(五)钨价格波动因素分析

1.建立VAR模型

根据AIC和SC准则,通过检验该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为P=2,VAR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

为提高模型的拟合度,剔除掉工业增加值变量,建立如下修正后的VAR(3)模型。

WP=1.352WP(-1)-0.633WP(-2)+0.206WP(-3)-0.416ELEC(-1)+0.821ELEC(-2)-0.351ELEC(-3)-0.583M1(-1)+0.593M1(-2)+0.209M1(-3)+3.847PPI(-1)-7.752PPI(-2)+4.234PPI(-3)

修正后的VAR(3)模型拟合度为0.9038,效果较好。从系数和t值看,钨价格的一阶滞后、发电量的二阶滞后、工业品出厂价格一阶滞后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一阶滞后对钨价格的当前值的预测能力强,系数分别为1.352、0.821、3.847和4.234。且对应t值都大于1.282临界值。和铅价格对应系数比较发现,短期内钨价格自身预测能力强于铅、货币供应量对钨没有短期预测能力,PPI对钨价格预测能力较强。

2.因果检验

从表7可知,发电量是钨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发电量对钨价格具有引导作用。是判断钨价格波动方向较好的指标;钨价格不是PPI的Granger原因,说明以钨为代表的小金属价格比较独立,价格变动没有领先于PPI变动。对物价变化缺乏引导作用。

3.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经检验,修正后的钨价格VAR(3)模型结构也稳定,满足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的基本条件。

(1)脉冲响应分析。还是采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钨价格对各指标的脉冲反应如图3所示。给ELEC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第3期开始出现正面影响,且影响基本维持不变。到第10期最大(2.4),之后缓慢下降。给M1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也是第3期才正面影响,之后影响持续上升,到第15期达3.8。给PPI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2期、3期达到最大影响(4.8),后影响缓慢下降。比较分析可知,钨价格对于自身突发性事件的冲击反应比铅价格强烈,钨第2期达最大(23.7),铅第2期达最大(19.2),并且影响持续时间也长于铅。钨价格上涨预期一旦形成,短期内将难以发生改变;各宏观经济变量对钨价格的冲击影响明显小于对铅价格的冲击,一定程度上说明小金属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比常用金属要弱些。

(2)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表明,到第15期钨价格波动大约有92%来自自身的原因,只有8%的波动来自发电量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和物价增长,这三个指标引发铅价格波动的比例分别占到1.95%、2.6%和3.5%,再次说明以钨为代表的小金属价格波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M1对钨价格的贡献率逐期递增,到第30期贡献率达5.6%和PPI贡献率基本一致,说明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但会逐步提高企业生产成本,推动价格上涨。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有色金属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以铅为代表的常用金属价格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更加明显。从VAR方程回归系数看,工业增加值、货币供应量和PPI与铅价格系数为1.056、1.626和4.404;而发电量和PPI与钨价格系数为0.821、和4.234,货币变量t值不显著。从脉冲响应看,工业增加值、货币供应量和PPI对铅冲击最大值分别达到6.9、4.7和-4.6;而发电量、货币供应量和PPI对钨价格冲击最大值只有2.4、3.8和4.8。从方差分解看,铅价格波动只有65%是自身的原因,而钨价格波动却有92%是自身的原因。

二是以钨为代表的小金属价格波动主要由商品属性决定。小金属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比常用金属要弱,其价格波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货币属性对小金属价格影响较小,小金属价格波动主要取决于市场的供需,商品属性是小金属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小金属价格波动相比常用金属更为剧烈,主要是小金属的供给弹性比常用金属小,当市场需求变化时,小金属产量难以相应调整,导致供需缺口加大,价格暴涨暴跌严重。历年来小金属价格经历的几次波动主要由商品属性决定。

有色金属价格走势范文5

影响未来市场的四大因素

全球经济走出低谷、市场信心逐步建立

2012年世界经济呈U型走势,虽然全年经济增长放慢,但年底已显现触底回升迹象。中国经济4季度在稳增长政策的推动下,投资、消费、出口均有所改善,工业生产逐步加速,制造业PMI重回荣枯线以上;美国房地产和就业市场在年底回暖迹象也较为明显,11月失业率降至7.7%,创4年来新低,新屋开工和二手房销售数据持续好转;欧元区目前已渡过最困难时期,随着欧央行推出无限量OMT债券购买计划以及希腊再次获得援助,欧债危机的系统性风险大大降低,国债收益率普遍回落,部分银行开始还贷,经济数据也逐步转好。

2013年1月欧元区综合PMI指数从2012年12月的47.2升至48.6,创10个月以来新高,美国2013年1月的制造业PMI也明显高于去年12月,创下10个月来最高水平。所有这些都向市场发出积极信号,提升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对2013年国际商品价格将形成正面的支撑力量。

宽松货币政策仍对商品价格起助推作用

进入2013年,尽管世界经济呈现逐步改善迹象,但世界主要经济体仍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

1月份召开的美联储议息决定维持0~0.25%的基准利率不变,并继续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直至就业市场明显改善;欧央行也继续延续宽松货币政策,行长德拉吉称虽然欧洲金融市场有了很大改善,但经济恢复尚不稳定,仍需要通过货币政策进一步刺激;日本则加大宽松货币政策力度,决定实行无限量债券购买计划以应对通缩。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财政政策空间日益受限的形势下,只有通过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但是在实体经济缺乏投资热点的今天,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资金很大部分将流入金融、房地产与大宗商品市场投机炒作牟利,这种过剩的流动性以及市场对未来的通胀预期也将助长商品价格上涨。

中东乱局继续扰动市场

2012年中东持续动荡且呈现复杂化趋势,叙利亚烽烟日炽,巴以冲突再起,伊拉克爆炸不断,伊朗战云密布,恐怖活动在叙利亚、也门、利比亚和伊拉克等国均有所抬头。由于2011年爆发的西亚北非动荡深刻影响和改变了阿拉伯世界的地区格局,旧的体系被打破,新秩序尚未建立,新旧交替之际,内部种族、教派和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地缘政治冲突和大国利益博弈加剧,使这一地区由乱及治之路充满坎坷。2013年中东矛盾依然存在,巴以冲突难寻解决办法,伊拉克、也门和利比亚的内部冲突很难平息,而美国则继续推行大中东战略,力图拔掉伊朗、叙利亚这两颗眼中钉,一方面加大对伊朗制裁的力度,另一方面加紧叙利亚的政权更迭,这便使该地区随时存在引爆危机的潜在可能。而无论舆论战、经济战还是军事战争,都将加重人们的恐慌心理,扰动石油市场,推高国际石油价格。

美元高位震荡对商品价格有所抑制

2012年欧债危机加深、美元呈现强势表现。进入2013年,尽管欧央行直接货币交易计划改善了欧元区的融资环境,但欧洲经济前景依然脆弱、诸多结构性改革见效尚需时日,欧元对美元仍会长期承压。美元对日元汇率也会继续走强,日本新上任首相安倍晋三一直反对通货紧缩和日元强势,再三向日本央行施压推出更多刺激措施压低日元汇率,以增强日本出口的竞争力。在此形势下,美元很可能成为2013年表现最好的主要货币。据IMF预计,2013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而欧元区、英国、日本经济则继续可能维持疲弱状态或以微弱势头增长。此外,全球大型银行正在经历去杠杆化阶段,需要用美元偿还债务,对美元的需求依然强劲,这也构成了2013年美元继续坚挺的基础,而美元的这种走势对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将会有抑制作用。

主要商品发展趋势

石油价格高位震荡

2013年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基本面总体比较宽松。一方面,世界经济弱势复苏,石油需求增长前景不容乐观,国际能源机构(IEA)预计,2013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9080万桶/日,比前一年增长93万桶/日,增幅仅为1.1%;另一方面,世界石油供应增长潜力较大,伊拉克、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将继续维持高产,非欧佩克产量增长也将大大高于2012年的增幅(预计2013年非欧佩克将增产约100万桶/日),供需层面并不支持价格上涨。但是,未来一年伊朗、叙利亚、巴以问题引发的局部动荡仍会扰乱市场,成为推动油价走高的重要因素,各国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也将为油价提供支撑,所以这一年国际石油价格可能会形成高位震荡的走势,价格总水平与2012年大体相当。

贵金属受到压制

进入2013年,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有所改善,欧债危机的风险程度降低,美国、中国经济回暖,市场风险偏好情绪上升,部分避险资金可能会流出黄金市场。2013年全球实物黄金的供求基本面也可能会发生转变,中国黄金购买需求将有所减弱,人们不会再像一两年前那样激进购买,印度因两次提高进口关税,黄金需求也将受到抑制。因此,2013年世界黄金价格走势可能会弱于2012年,价格维持震荡盘整、重心略偏向下的概率较大。白银价格则可能略好于2012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走出阴霾,工业需求逐步恢复,白银市场的低迷状态将会有所改善。

有色金属震荡偏强运行

2013年全球经济温和复苏,市场信心逐步转变,国际有色金属市场将面临相对良性的发展环境。中国加快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出台,都将刺激金属需求,进一步加大进口,美国房地产的稳步复苏和制造业投资的改善,也将催生金属市场需求增长,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更会为炒作需求前景提供另一份推动力量,这些都将有利于今年有色金属价格上涨。

但在另一方面,世界有色金属行业也背负着产能过剩和库存过高的压力。国际铜研究组织(ICSG)预计,2013年全球铜矿产能的增速将达到5%,这些新增产能在下半年的集中释放,将使铜市场逐步转为过剩的状态。根据国际铅锌研究小组的(ILZSG)预测,全球铅、锌产量的增长速度也会略高于需求增速。因此,2013年国际有色金属价格上行将受到来自供应方面的压制,在多空交织的市场环境下,很可能走出高位震荡的形态,但价格总体水平会好于2012年。

有色金属价格走势范文6

一、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全面走高

在充裕的全球流动性主导下,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全面上涨势头。

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自2009年2月见底以来持续攀升,2011年1月该指数再创新高,已接近危机爆发前的高点。从国际上影响最广泛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RJ-CRB期货价格指数来看,2010年4月该指数见到284的低点,今年2月已上升到344点以上,创出危机以来的新高。

能源。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价格从2010年5月的每桶70美元冲高到去年年底的每桶90美元,2月22日又再次突破95美元大关创出危机后的新高。而受中东局势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伦敦北海布伦特油价近期已大幅上涨至105美元/桶以上。同时,原油价格的攀升也拉动国际煤炭和天然气价格反弹。包含原油、煤炭和天然气构成的CCIEE能源指数,2010年1月时仅为131.68点,截止到2011年1月已达到170.11点,同比上涨29.19%,创出危机后反弹以来的新高,且仍然处于上升通道中。

金属。基本金属价格也处于震荡上行通道之中。其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由2010年6月初的每吨6510美元上涨到2011年2月15日10190美元的历史高点。包含铜、铝、铅、镍四种有色金属的CCIEE基本金属指数,由2010年初的163.34点攀升到2011年1月份的230.74点,同比涨幅高达41.27%,已超过危机爆发前的高点。

纽约金属交易所COMEX黄金期价从2010年初每盎司1000美元左右上涨到去年年底,12月初首次突破每盎司1400美元大关,今年1月稍有回落后,2月21日再次升至1400美元以上的高位。自2010年年初以来,CCIEE贵金属指数持续上升,2010年年底以来出现小幅回落。

铁矿石和稀土。2010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均价涨幅已达62%,特别是下半年铁矿石指数单月同比涨幅均维持在60%以上,2011年1月同比涨幅也高达68.45%,市场对铁矿石涨价的预期十分强烈。据海关统计,1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6897万吨,环比增幅18%,同比增长47.9%,进口量创历史纪录。1月份进口均价每吨151.4美元,仅次于2008年8月份的高点。CCIEE铁矿石指数自2009年1月见底以来持续攀升,1月份该指数再创新高,已接近危机爆发前的高点。

稀土产品出口价格涨幅表现得更加疯狂。特别是受2010年下半年我国对稀土行业的严格整顿,使稀土产品价格大幅飙升,CCIEE稀土指数一年来上涨近5倍。

整体看,CCIEE工业品指数上涨趋势明显,由2010年初的144.83点上涨到2011年初的209.91点,同比涨幅高达44.93%。从环比走势看,2010年除个别月份,几乎均呈现较大幅度上涨,自当年9月份至今已经连续5个月持续上涨,2010年底上涨幅度为最,达到8.76%。2011年初工业品指数环比涨幅为2.49%,也已接近危机前的高点,这预示着国际工业原材料价格仍处在上升通道中,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农产品。国际农产品价格2010年下半年出现迅速攀升,尤其以经济作物棉、糖价格为甚,纽约白糖和棉花年内涨幅分别高达70%和85%。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玉米、小麦、大豆期货价格涨幅呈现越来越脱离供需基本面的新趋势。进入2011年,全球粮价屡创新高,并且看不到短期内有止步的迹象。今年以来CBOT小麦的涨幅是3.8%、玉米的涨幅是9.9%,稻谷3.5%,NYBOT棉花的涨幅是36.96%。以至于有人发出惊呼:全球性通胀渐行渐近。

从CCIEE农产品指数走势看,2010年农产品价格指数表现出前稳后升的走势,上半年价格走势相对稳定,下半年至今价格出现暴涨,已由年初的156.83点上升到2011年初的249.38点,创出危机以来的新高。特别是近3个月农产品同比和环比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其中,2011年1月同比涨幅为59.02%,环比涨幅为4.69%,2010年12月环比涨幅为最,高达13.12%。受全球自然灾害影响,短期内国际农产品价格或将继续走高。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引起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除了全球流动性过多的推动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美元加速贬值。虽然近期美国经济复苏出现了一丝曙光,但美国的高失业率问题仍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美联储在2011年可能仍将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也使得弱势美元的格局难以发生根本改变,从而间接对国际粮食价格的走高构成重要的支撑因素。自2010年11月初美联储实施第二次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美元指数呈现走弱态势,目前已从2009年3月中旬的阶段高点89,回落至2011年2月21日的77点左右。这使得美元计价的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强势上扬。历史上看,美元指数与商品价格指数之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在美元指数走弱的同时,CRB期货价格指数和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出现了连续震荡上行。

需求稳定回升。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对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需求持续性增加。根据欧佩克最新预测,2011年世界石油日需求增长将达到120万桶,整体需求有望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形成了推动油价上升的基础性因素。

供给依然偏紧。全球各地的恶劣天气是粮食价格飙升和供应偏紧的重要推手。东南亚稻米出口国、黑海地区小麦出口国先后遭遇大旱,导致稻谷、小麦减产,澳大利亚的洪水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天气持续炎热引发旱情影响了阿根廷玉米、大豆的播种和生长,美国的严寒天气不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和运输,受这些大范围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近期迅速上涨。

商品投机增强。美国释放的大量流动性,多数囤积在金融机构投资者手中,增多的投资资金部分将会涌入短缺商品,尤其是资源性产品市场和部分农产品市场,推动价格上涨。

涨价预期影响。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长期化,强化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期。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出现新的特征,即美元指数与国际油价、金价的负相关程度减弱,显示了市场涨价预期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升作用。此外,众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大量囤积粮食,一些重要产粮国也在限制粮食出口,更是加剧了粮价的涨势。

三、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将更为复杂

在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动因依然存在,目前一些新涨价因素在增多。在新老因素叠加因素影响下,特别是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或将导致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势性上涨且波动加剧。

(一)全球经济复苏态势虽然脆弱但向好方向不变

从欧美经济数据看,美国新增就业人口数没有切实好转,结构性危机依旧存在,短期内美国不会调整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的主要国家德国和法国经济表现还不错,整个欧元区经济虽有放缓但仍处在复苏通道中。

(二)美元可能继续走弱

长期看美联储启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会在2011年全面体现出来。预计未来美元指数可能会呈现箱体震荡,振幅区间大致在75―85之间。在日益强化的通胀预期下,资金更偏好持有大宗商品保值增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应是大概率事件。

(三)国际原油价格或将出现明显上涨

考虑到先期原油库存减少和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影响,特别是北美与中国的强劲需求,2011年原油价格将可能维持在每桶90美元以上高位,上涨到每桶100美元以上运行的可能性也很大。

近期我们注意到,受中东局势紧张的影响,两大国际原油期货指标――纽约WTI油价与伦敦北海布伦特油价出现罕见背离走势:两者价差最高达到18.8美元/桶。由于我国以Brent原油作为基准油进行定价的进口原油比例大约在45―50%,如果Brent原油的价格长期高于WTI原油价格,而且价差扩大,将导致中国进口原油的成本明显提高,这种倒挂的价差拉大会给国内上调成品油价格增加额外压力。2月21日国内成品油市场已出现年内第一次价格上调。

(四)大宗商品间联动涨价效应明显

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之间存在价格联动机制,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往往能够带动煤炭、天然气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涨价。另外,能源价格上涨将逐渐拉升其他商品价格,包括粮食、电力、汽车、劳动力等商品价格,而且还会带动生物质能源的需求扩大,特别是抬高玉米等农产品价格。

四、对主要国际大宗商品2011年的价格走势的预测

(一)能源

国际油价仍呈震荡上升态势,长时间大跌大涨的可能性较小。在全球流动性宽裕的背景下,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可能在某些时段再度冲击高位。但由于欧洲债务问题并未彻底解决,石油供需基本均衡和美元的逐渐走强,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油价的进一步上涨。综合各种因素分析,预计2011 年油价主要波动范围为70―100 美元/ 桶,均价在90―100美元/ 桶之间。但不排除突发事件导致的油价大幅波动,欧洲债务问题若继续恶化可能导致油价跌破70 美元/ 桶,而伊朗、朝鲜及中东等地区的地缘政治突发事件也可能刺激油价上冲至100 美元/ 桶上方。

国际天然气价格将延续上升势头,但在供需基本面较为宽松的前提下上涨幅度有限。三大消费市场的价格差异现象仍将继续,供应充裕的北美地区价格维持低位,甚至不排除出现略低于2010年水平的可能,英国国家平衡点价格预计会稳定在6―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区间内;而日本液化天然气LNG价格变动预计会在10―1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之间。

国际煤价将保持高位震荡走势。预计国际三大煤炭价格均价将保持115美元/吨左右,比上年提高10―15%左右,局部时段不排除再创新高的可能。如果国际原油价格再次走高,国际煤炭价格再创新高的可能性就大增。

(二)有色金属

在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国际流动性依然充裕、美元还将贬值、部分有色金属短缺进一步加剧等影响下,国际市场主要有色金属价格还将继续上涨,但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世界主要国家货币政策有可能转向紧缩以及部分有色金属储量、产量和产能进一步扩大的影响,2011年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幅度有限,将低于2010年涨幅。铜仍然为最有潜力的品种,涨幅将超过铝、铅、锌、镍等其他品种。

黄金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的态势,甚至有再次冲高的可能。2011年上半年,市场对全球量化宽松形成的流动性泛滥忧虑最明显,故2011 年美元的跌势或主要体现在上半年,金价可能上升至1500 美元上方,甚至不排除金价在上半年超过1600 美元的可能。下半年,尽管美国声明存在继续量化宽松刺激经济复苏的可能,但利空或已提前释放,不排除美元企稳回升,进而诱发黄金市场的投机获利调整。但在8 月之后,伴随市场再度进入消费旺季,金价将重新转强,年末金价仍将维持高位。

(三)农产品

粮食:在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粮食需求持续增加,全球极端气候增多和耕地面积减少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将保持货币政策宽松等大背景下,全球粮食过剩时代或已终结,国际粮价可能已经进入上升通道且仍有上涨空间。分品种看,如果没有恶劣的自然灾害导致大米减产或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震荡,国际稻米市场将保持相对平稳,全球大米供需和价格将基本保持稳定。由于普遍预计未来小麦和玉米产量走低,导致全球库存增幅受限,2011年国际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下行空间不大。但由于供需依旧宽松,库存消费比相对稳定,上涨动力也略显不足。同时考虑到,极端天气提升粮食涨价预期。预计在有限区间内震荡前行将是未来全球小麦和玉米价格走势特征,但不排除技术面炒作导致价格失真。

棉花:国际棉花市场短期仍难改变供给偏紧的局面。目前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棉花数据未做重大调整,存在350万吨以上的供给缺口;纺纱企业棉花需求依旧高涨,特别是中国2011仍可能继续增加棉花进口,再加上恐慌性抢购和游资炒作的需要,棉花价格将在2011年继续维持高位运行,甚至有再创新高的可能。然而,由于2010年棉花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棉价已经处于高位,美国、巴西等主要产棉国将会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在当前南美天气保持良好状况下,2011 年2、3 月份南美棉花上市时,棉花价格将有所承压。全年来看,国际棉花价格将会继续震荡上行。

油脂:由于2010年以来极端天气频频出现以及部分油籽播种面积减少,导致全球油籽及植物油产量增长缓慢,部分植物油及油籽甚至出现减产趋势。与此同时,全球人口仍在增长,新兴经济体对油脂的需求量也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印度、中国等主要进口大国对植物油需求的猛增,拉动全球油脂需求成倍级地增长,这就决定了2011年全球油脂价格上涨将是大势所趋。

白糖:受持续性供应短缺和全球流动性泛滥影响,2010年国际糖价创出近30年的新高,短期内糖价上涨的压力不减。在高糖价刺激下国际食糖生产规模应有所扩大,但增产幅度受气候影响明显,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短期内,极端气候可能引发食糖减产预期,在市场上造成恐慌心理,这有将可能带动食糖价格再次冲高。然而,在高糖价影响下,全球食糖需求会有所放缓,推动糖价冲高的力量较2010年有所减弱,但出现单边下跌的可能性不大,预计全年表现为冲高回落后维持较高位宽幅震荡的可能性比较大。

大豆:在南美大豆产量不确定、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美元持续疲软和油脂价格长期看涨等因素作用下,大豆将维持较高价格,不排除继续上涨的可能。但全球大豆总体供给充裕,价格大幅上涨的基础并不存在。

(四)铁矿石、稀土与焦炭

铁矿石价格仍可能冲高。2011年初受中国强劲需求、印度出口限制以及澳大利亚洪涝灾害影响,铁矿石现货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当前国际铁矿石基准协议价已经采用季度定价机制,必和必拓甚至还提出月度定价模式,由于现行采用的指数定价主要与现货市场挂钩,预计2011年三大国际铁矿石厂商提价可能性较大,二三季度的协议价格涨幅可能会超过10%,再加上油价上涨推动的海运价格上涨,预计中国进口铁矿石到岸价格涨幅可能会更高一些。

稀土价格持续上涨。未来几年,世界稀土价格将保持继续上涨的局面,速度将由快到慢,最终价格将稳定在略高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新开采稀土矿的成本水平。在需求保持稳定较高增长的同时,供给方面的变化可能是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前不久,我国稀土产业五年规划已正式出台,可能会带动稀土出口价格新一轮上涨。我们预计,在2012年之前,由于新的稀土开采难以形成,稀土价格还会持续走高。2012年以后,稀土价格将因供给的大量补充而趋于平衡,但依然是存在一定的供需缺口。

焦炭价格震荡上行。国际原油价格和国内通胀水平将成为2011年影响焦炭价格的主要因素。2011年国内煤炭价格将在国内通胀加剧和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助推下,进入一轮上涨周期。受此影响,国内焦炭价格也将步入“成本驱动型”的价格上涨周期。总体来看,2011年焦炭价格可能会呈现在1700―2200元/吨的区间内震荡上行的态势。

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大我宏观调控难度

(一)加大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在推动本轮物价上涨的因素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是存在的。我们的研究发现: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领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PPIRM3―6个月,这说明该指数可以作为分析国内PPI的领先指标,考虑到PPI上涨会逐步传导到CPI上面来,借此可以预先判断未来时期是否会出现输入性通胀的风险。

我们认为:随着我国资源性产品改革步伐加快,PPI向CPI传导的渠道将会比较通畅,传导速度将会相应加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形成新的涨价因素,会有相当部分的PPI上涨最终会以成本推动的形式传导到CPI中去,推动其持续性抬升。此外,相比CRB指数,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能更好地反映国内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作为CPI的同步指标。因此,受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二)加大国内企业转型的压力

高涨的能源、原材料价格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受到挤压,出口竞争力削弱。高企的资源品价格促使产业资本金融化明显,过多的资金流向商品投机市场,不仅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也容易形成泡沫。

(三)加大控制价格主导权的压力

随着大型外资金融集团进入国际商品的全产业链,更加凸显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对商品定价权的控制力越来越强。除了石油、铁矿石、大豆等主要资源已被外资控制外,我国粮食市场也正在被外资侵蚀,国内商品价格也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六、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输入型通胀的建议

(一)打破跨国公司对大宗商品定价的垄断,增强我国企业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话语权

利用中国需求的力量,积极发展期货市场,抓紧建立和完善重要战略性资源的期货市场和战略储备,增强我国对大宗商品定价的“发言权”,力争使我国成为某些大宗进口商品的全球定价中心。提高具有竞争力出口商品的价格,避免出口企业受原材料价格成本上涨利益受损。高度关注外资企业在我国商品市场的并购和价格操纵行为,鼓励国内企业做大做强,向全产业链延伸。

(二)加快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按照市场化改革取向,利用当前物价上涨总体上还较为温和的有利时机,加快理顺国内资源品价格,尤其是对居民消费价格影响较大的成品油、天然气、水、电等价格机制的调整,消除价格倒挂现象,避免将输入型通胀压力长期化、机制化。深化改革与控制通胀并不矛盾,改革不一定必然导致物价上涨。深化改革有助于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有助于促进有效竞争的开展,长期来看反而有助于实现物价的平稳运行。当前改革最关键的是财税、金融、资源和要素价格以及收入分配等重点领域的改革,重中之重又集中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应充分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尽可能淡化通胀治理中的行政色彩,更加尊重价值规律,更加尊重市场法则,让市场的归市场,直接行政干预务必慎之又慎。

(三)扩大海外投资规模,建立资源海外供应基地

通过获得更多的海外资源的勘探权和开发权,建立稳定的海外资源供应渠道和基地,从源头上消除价格波动的影响,保证大宗商品的安全供应,以打破跨国公司对资源和价格的垄断,打破经济长远发展的能源资源瓶颈约束。为此,应积极开展国际资源竞争与合作,加快实施“走出去”资源战略。不仅要鼓励大企业“走出去”,更要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在海外收购资源时,中国企业可以考虑建立财团式的投资团体,特别是获得东道国财团的支持,以改变东道国态度,减少交易风险,提高成功几率。

(四)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