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德育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德育管理制度

小学德育管理制度范文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使学校管理上台阶,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使之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一是制度的建立遵循民主、公开的原则:各项制度由领导班子草拟,再交由全体教职工讨论修改;待制度的修改完善、形成较为科学的管理制度后,再向全体教职工公布实施。二是建立起的制度具有可达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始终做到公正严明。四是对制度的运作落实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使制度的建设随着学校工作的发展更加完善。

实施人文关怀是使规章制度、法规的内涵通过师生个人认知结构的合理理解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内隐”观念和理念的“催化剂”,使学校的管理者与师生之间心理相容,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师生的思想觉悟和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只重视制度的建设而忽视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实际上是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不利于调动师生的工作与学习积极性。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着力构造人文关怀体系――坚持以教师为本,全力构建使教师乐教、善教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本,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快乐成长的学习氛围,形成了浓浓的校园人本文化基础。走进济北小学,处处可以见到教师伏案备课、专心教学的身影,听到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以及师生互动的和谐之音,一支默默无闻、淡薄名利、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群体,已经悄然形成。

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时也会产生矛盾:一种是合“法”(“法”指学校制度)不合情,另一种是合情不合“法”。在矛盾冲突面前,“情”与“法”孰重孰轻?怎样解决?我们在处理冲突、解决问题时,始终坚持的标准是:有利于教师的团结,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只要按照这三个“有利于”来判断事情、处理矛盾,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小学德育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学分制医学院导师制

目前,很多医学院已经开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面实施学分制。但因为导师制建设相对滞后,没有深入的了解学生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导师制的概念

导师是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负责指导本科生如何从自身的爱好和兴趣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免修、自修、主修课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并指导学生上好各门课程的教师。导师往往具有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将各种教学信息向学生提供,同时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解释、宣传教育和耐心的指导工作,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进而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进行构筑,制定合理和科学的学习计划。

二、导师制对完善医学院校学分制管理的作用

1.帮助学生制定可行性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的选修

医学院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同时也开设人文类课程,这为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何选修,应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因人而异。导师一方面应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充分的了解,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规避由于学生选修课不恰当的选择,而对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也规避学生选修过于专业化的课程,导致较为狭窄的知识面,对自身全面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升入大学的阶级,因为没有了解太多的培养规律和社会需求,这样不知道如何发展自己的特长,将自己的个性突出在专业学习中。而导师可以为学生进行“度身定制”,对学生的选修课进行指导,在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基础掌握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促进学生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2.培养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队对学生的管理

学分制相比于学年制,更重视目标管理,并且具有相对灵活的管理方法,可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获得提升。特别是大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刚走出高考的压力,还比较习惯于中学的管理方式,而不适应大学的教育方法。如果放任自流,引导不正确,则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如纪律和学习松懈。但因为选修课将原来的行政班级打乱,同一年级抑或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上课地点、时间以及修读课程,这样势必会影响到班主任的工作。而导师往往有较小的范围,只负责若干名学生的指导工作,非常清楚学生的修读计划,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纪律进行强化,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学信息及时进行反馈

强化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教学管理部门及时的了解和搜集选修课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意见。然后学分制的实施,因为行政班有别于教学班,这样,就给开展评教活动,收集和反馈教学信息,带来了不便。而因为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比较了解,同时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又比较熟悉,可向相关的部门及时反馈相关信息。这样既利于学生的疏导和解释工作,同时还可将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提供给管理部门。

三、医学院学分制管理对导师提出的要求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导师能正确、有效、充分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目标的选择以及如何取得良好的成绩,所以医学院学分制管理的有力措施,就是实施导师制,这样对导师的任职条件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首先,医学院导师必须具备求实的医学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及政治思想素质,这是一名医学工作者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其次,导师应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能够全面的了解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样能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导师主要是由教学人员担任,同时还可聘请那些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因为他们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学的整个过程。对这一工作,能较好的胜任。

最后,学校的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的力度,使人们能对导师工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状况,对导师工作进行考评,并与奖惩制度挂钩,鼓励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的重要作用。所以为了对医学院学分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我们必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学分制管理制度下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GH12218)

参考文献:

[1]陈戈、李志芬、邵海英.医学院校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J].医学教育探索,2008(02)

[2]李春平、李赋情.医学院学分制改革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06)

[3]曲莉、徐灿.关于医学院校师资培养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02)

[4]白咸勇、赵明东、秦国民、朱光燕.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及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5)

作者简介:

余可锋(1976-),男,江西永修人,吉林医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小学德育管理制度范文3

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些我们无法知晓的最激烈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变动。学校面临着多样化的环境,被迫应付许多未曾界定的问题。新形势使教育管理者不得不意识到,传统的管理技巧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不仅要确定新的学校使命,也要不断引入各种管理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效能,为学校的长效发展随时注入新鲜理念。

洪家中学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及成效

洪家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农村学校,自1956年创办至今,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之路,几经坎坷,几经繁荣。在近50年的办学史上,一代代洪中人心存忧患意识,坚持改革、锐意创新,不断地应时应势而变,积极实行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作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1.借鉴企业管理制度,引入ISO90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明确指出:“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保证标准的总称。其本质就是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但其基本理念和本质特征契合学校本身的管理规律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能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首先,ISO9000是从观念上突破,建立一种与国际接轨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转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服务意识,它将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新的运作模式通过程序文件和质量记录,从软件上完善和规范学校管理,保持其责任的可追溯性,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其次,ISO9000重视人的管理。学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机会较多,而提升管理能力的机会较少。ISO9000强调所有的人都参与管理,并且使各级人员具有充分的实现各自目标的自,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管理的绩效。引入ISO9000标准,将为学校建立了一个高效、规范的教育管理平台,以培养和加强师生的规范意识,在规范管理中提升能力,形成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

再次,ISO9000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建设。通过引入ISO9000管理体系,可将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方法提升为对教育过程、教育目的的有效、科学、细化管理,从而能够按标准严格衡量教育质量,使教育程序有章可循,更制度化。通过管理的规范,来实现行为的规范,使之上升为一种学校文化。

洪家中学自2000年引入ISO9000体系,并获得了认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着力点,相应进行学校内部体制改革。

(1)确立教育是服务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尽一切可能关注学生的需求是学校的核心功能。学校功能由被动保障转换为主动服务,学校工作的重点、各方面工作的规划与实施均紧紧围绕不断改善、提高服务质量的基本点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强调。

(2)注重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学校教育的过程将分为德育过程、教学过程、后勤保障、督导与评估等环节。借鉴ISO9000对各项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监控,做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凡事有负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的质量管理倾斜。

(3)注重质量管理的全员性:把学校中各级各类人员都作为“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全员的教育和培训,人人都持有“服务于别人,让被服务者满意”的先进教学理念,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注重质量管理的全程性: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每一阶段工作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5)注重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主要通过日常管理、内部质量审核、认证机构的审核系统活动,评审学校的质量方针、质量保证目标达成度,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正预防措施,使学校的管理始终处于受控、有效、持续改进与提升的状态。

ISO9000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教育就是服务,学校是服务者,做到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管理,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2.构建扁平式管理模式,推进学校效能建设

巴纳德提出,组织设计的“效力”与“效率”的原则,以此为基础,提出组织平衡理论。洪家中学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权衡了科层制管理模式的弊端,仔细设计了职权范围,进行了管理模式上的改革。

很明显,在改革前,洪家中学采用的是传统的科层式管理模式,它最显著的特点是组织中权力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机构体系,每个成员既要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对上级负责,又要为自己下级的决定和行为负责。虽然科层式管理模式强调权责分明,规章制度严明,强调以行政命令为主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它能充分体现领导的意志与权威,但教师往往处于听命执行的被动状态,缺乏创造和创新的精神、动力和思路,这与学校和教师工作所要求的创造性特点不相符合。再者,科层制注重的是上下级领导,很少有科室之间的平行沟通。由于科室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沟通障碍,便会造成学校管理的不协调性。

改革后,取消了中层干部这一级别,代之以咨询机构,既可以承接原来的各种决策的商议,又不至于降低效率。这种扁平式管理模式有着它不可忽视的优势,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管理效能大大提高。

(1)权力下移,与普通教师联系紧密。据调查:新任教师普遍感觉到缺乏来自学校和其他老师的团队支持,他们的专业成长仍主要靠自我摸索、自然成熟。而急剧变化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显然容不得教师慢慢成长的,要使学校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有利于学校效能的提高,本着“教师第一”的观念,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构建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它从上面的决策层到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转移,让基层单位(如教研组)或成员(如普通教师)拥有充分的自,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上下层能及时、有效地沟通,强调教师的集体合作、对话与分享,减少教师职业的孤独感,增进教师对组织的投入效能,教师彼此成为专业发展的伙伴。这样易于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校园文化。

(2)以人为本,柔性管理。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强调用命令和规章制度对教师进行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管理对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是有效的,但是过分强调制度管理而忽视人的情绪、情感、道德的因素,反过来又会制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所以,针对科层制的这一弊端,扁平式管理更强调柔性的人本管理。学校决策层在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时,会考虑到是否有利于教师、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在发出指令时,会设身处地考虑到是否有利于教学,是否会成为教师的负担,从而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少做一些形式主义的事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钻研课堂教学,与学生彼此心灵沟通上来,这样才是切实提高学校效能的最佳措施。

洪家中学实行扁平式管理模式以后,学校教师的工作激情重新被唤起,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来,且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开创了各种各样的班级管理模式,教育教学质量大为提高。

3.积极实施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以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核心要素――教师的管理尤为重要。即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从学校实际出发,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本,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

一直以来,传统的学校教师管理停留在简单的人事安排上,即根据学校的岗位设置及本人的专业特长来分配教育教学任务,并仅以考试成绩高低来单一地评价教师,使教师的成长处于停滞状态,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育教学手段落后,很难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很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尽管对教师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模式与实际相脱节,难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发展需要。

基于上述的教师管理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几年来,我们在教师的管理与培训方面做了大胆的改革,变传统的单一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本培训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

校本培训即校本化教师继续教育,是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实践为内容的教师培养方式。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对教师现状和潜力进行系统评估与分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自行规划设计并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合作,积极开展旨在满足学校发展教师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

我校明确“校本位”思想,在我校建立校本培训基地。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执行责任人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充实完善了原有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以促使教学处、教科室与校长办公室分工合作,将管理落到实处。

(1)校本培训的内容设置

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自培课程是校本培训的关键一环。因而在实施校本培训转化模式中,为了促使培训与知识迁移,管理者在培训前要分析培训者的需求,将工作任务布置给受训者,培训者则要系统设计好教学内容。我们将校本培训内容设置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师德师风培训;②教育教学理论培训;③教育教学技能培训;④教育科研能力培训;⑤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2)校本培训的具体做法

①自我反思。无论哪种培训,自学是基础。而校本培训更应提倡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因为教师的提高,在于教师的自身,在于教师个体的内在驱动。落实反思教学制度,要激发价值取向,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要提出自修要求和规划,引领教师努力钻研。

②结对帮带。开展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还要针对培养青年教师的各个实践环节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促使青年教师不断学习、进步。如举行座谈会、培训会,请老教师介绍怎样备课,使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工作;通过观摩、研讨、考核、评比等活动,给每位教师创设展示才华的舞台,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长。

③参与互动。所谓“参与互动”就是教师不是以“受训者”的身份去被动接受培训,而是一个以主体者、研究者的角色主动参与教研、科研和培训活动。学校是研究中心,教室是研究室,教师是研究者。在互助中,即使统一备课、集体备课,教师也要再进行整合、二度设计,同一课题的教学不要出现统一的教学思路。要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个性,让教学“个性化”。

④案例引领。在培训前先给教师一个案例,开拓教师的思路,让教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⑤读书沙龙。根据教师所从事的专业,以及兴趣爱好,组织若干读书学习小组,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读书、研讨交流等活动。

⑥行动研究。这是专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一种现场管理策略,体现了专家与被培训者、理论与工作的最佳结合。

⑦请进走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请专家或名师来校讲座、指导;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

⑧课题牵动。“科研兴师”,利用科研课题来拉动教师学习,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通过几年的大胆改革与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准合格教师――合格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的师资梯队,师资力量大大增强,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六年来,学校通过引进ISO9000,构建扁平式管理模式,实行校本培训等一系列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尝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学校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办学品位显著提升,具体表现在: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从1998年的7个班,29名教师,253名学生,迅速发展到2005年的62个班,252名教师,3229名学生,成为地方为数不多的大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尽管学校生源处于椒江区中下水平,但近几年来的普通高校上升幅度均居全区前列;特别是2005年普通高校高考获得了上升幅度全区第一,文科重点人数全区第二的优异成绩。

学校的办学效果得到了社会的承认,骄人的成绩也显著提高了学校的社会信誉度,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可见,学校管理体制的正确与坚定,果然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效能与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实行新一轮的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力资源是学校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体。在实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必然会打破原有的陈旧的利益分配。这时,人力资源的开发,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转变观念”就可以解决的。那么,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发现、发展和充分利用教师的士气和创造力;如何遵循教师人才的发展规律,对学校人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将是摆在学校决策者面前的一个新挑战。如何建立共同愿景,建设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还任重而道远。

2.如何处理好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中的“人文性”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相对于传统学校管理制度最大的区别便是它具有人文性。较之冰冷的、刚性有余的制度规范管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则是温情的、柔性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管理者如何用民主的方法制订学校管理制度,如何用学校的具体制度来保障民主,形成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这需要学校管理者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从而使民主和制度相辅相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的效能。

3.如何处理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外部教育政策方针的统一

小学德育管理制度范文4

[关 键 词] 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成效

[作者简介] 李彦荣,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发展促进部主任,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生命安全。为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提高学生应对各种灾害(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能力,从法律法规的高度提出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化建设的要求。继2006年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多处提出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后,连续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并拟在即将制定的 “学校法”中专列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章节来推动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和实效性。本文拟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文本的分析审视我国学校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与实施成效。

一、通过立法强化政府和学校的主体责任

2006年,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下文简称《义务教育法》)分别从校舍建设、经费保障、政府责任、学校内部安全教育制度建设以及各主体违法应承担的责任等角度对政府和学校在学校安全建设中应承担的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为配合落实《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教育部联合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9部委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颁布的第二天(2006年6月30日),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如果说《义务教育法》主要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各级政府和学校举办者、管理者的责任,《办法》则更集中于对以学校为主体的内部安全管理的规范。

(一)明确政府责任

1.各级政府的责任

(1)提供学校正常安全运转的经费并定期进行督促检查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

同时第二十四条又进一步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2)维护学校周边安全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明确了学校周边安全的主体责任。

2.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责任

为了落实政府责任,《办法》第六条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责任也进行了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履行学校安全管理职责。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条则分别对政府的不同职能部门在学校安全管理中应承担的责任予以明确规定。

(二)明确学校举办者的责任

我国还从学校建设安全标准角度规范了举办者的责任,如《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办法》第十四条则分别从学校建设标准、设备的安全使用和检查、维修等角度对学校举办者在安全管理中的责任予以明确规定。

(三)明确学校管理者的责任

此外,我国还从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角度对学校管理者提出要求。如《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办法》则具体规定学校应成立由校长负责的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工作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保卫人员,并从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教育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责任。

二、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以考核评价

督促责任落实,提高安全管理责任意识

随着《义务教育法》和《办法》的颁布实施,各地政府和学校开始重视安全教育工作。据目前各地实际实施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追究法律责任

这主要是由于《办法》明确规定了安全工作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学校的工作责任和违法责任追究,使地方能根据法律的规定规范政府和学校的安全管理责任,提高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和实效。

(二)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安全工作

这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般都成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地区或系统内安全管理。

(三)以“一票否决”的考核机制强化安全管理责任

为了提高责任机构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一些地方政府将安全工作作为当年管理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实施“一票否决制”,即如果当年学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学校校长甚至安全管理负责机构的主要责任人考核不合格。这迫使政府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不重视安全管理,积极开展安全防范和安全教育。

三、建立学校内部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

(一)建立“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的学校安全管理方针

为了降低灾害发生率和灾害发生后的死亡率,我国提出了“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的安全管理方针,要求通过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以及安全预案的制定、演习和及时妥善的事故处理等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灾害发生后的死亡率。

(二)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安全事故防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形成了以教育部总体预案为总纲,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部门预案为主体,以各级各类学校预案为支撑的体系格局。这对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护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以安全文明校园建设为主旨,确定了以学生为本和预防为主,分级负责和属地管理、依法规范和从严管理、快速反应和协同应对、依靠科技和提高人员素质等相结合的应急管理工作原则;二是以规范应急处置工作为基础,明确了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调查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程序,以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工作机制;三是以提高应急处置效能为目标,明确了加强应急信息队伍和信息平台建设,做好预案培训、演练,抓好安全宣传教育和提高师生应对能力等应急管理的具体任务和工作要求。目前,各地已逐步将应急演练制度化,不断增强应急演练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增强应急管理能力。[1]

(三)建立学校内部实施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

除加强预防外,为了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成效,我国在《办法》中从组织机构建设、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危房报告制度、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工作责任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信息通报制度、住宿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车辆管理制度、安全工作档案制度以及日常安全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以制度的全面规范来强化管理的精细化,将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

四、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手

段常抓不懈,提高安全工作的实效性

(一)安全教育进课程,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

提高安全管理的成效,不仅需要管理层有责任意识,学校有管理制度,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学生有应对安全危机的能力。为此,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指导纲要》),加强对中小学各主体的安全教育指导,使安全教育走进课程、走进课堂,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极大提高了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编制全国性和地方性安全教育教材,兼顾国家和地方需要,提高针对性

为了落实《指导纲要》,教育部组织力量编制了安全教育图书、安全知识书签等图书,分送到地区和学校,使安全教育课程化有了落实的基础,安全知识成为身边随处可见的内容,极大提高了安全教育的有效性。一些地方还自编了安全教育教材,如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学校食品安全,组织专家编写了《食品安全教育读本(学生版)》,有力提高了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根据不同对象提出不同教育要求

《指导纲要》将学校的不同主体:学生、教师、校长均纳入教育范畴,并根据他们的身份特征提出了不同教育要求。

就学生群体而言,主要针对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特点制定了安全教育重点。如实验用品的防毒、防爆、防辐射、防污染等安全防护教育;用水、用电的安全教育;对寄宿学生进行防火、防盗和人身防护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应对不法侵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的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交通规则和行为规范的交通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提高防火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的消防安全教育;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等等。

就教职工而言,根据其工作特点,主要是要求其熟悉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救护常识,学会指导学生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的方法和手段。

就校、园长等安全工作负责人而言,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要求他们能警钟长鸣,能定期接受有关安全管理培训。

3.根据不同时间特点制定不同教育重点

《纲要》要求学校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制定不同教育重点。一般要求开学初、放假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新生入校后,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的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规定;日常工作中,在课堂或校园环境创设中渗透安全教育。

4.根据不同教育途径整合不同教育内容

《纲要》要求学校根据不同教育途径开展不同教育活动。如在社会、自然、民防等学科课程教育中,要求渗透与学科内容相关的灾害性安全教育;在班级活动、晨会、广播等活动中渗透及时性安全教育内容;此外,还要求通过学校环境布置,如张贴安全教育宣传材料等在生活中渗透安全教育。

(二)确立全国安全教育日以点带面推动安全教育普及

为了以点带面推进安全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我国规定每年3月26日为全国安全教育日,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这使每年的安全工作有了重点推进的时间保障,同时也可以依托安全日的主题活动推进安全教育,不断激发大家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工作的普及程度和全民重视程度。

(三)通过各种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促进安全教育走向深入

为深入推进安全教育,教育部努力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和安全项目来推进安全教育落实,如目前开展的和谐校园创建、安全文明学校创建、与儿基会合作的爱生学校创建等活动,使各地都能以政府推动的形式纷纷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管理和落实。这都有力地推动了安全教育和安全学校创建工作走向深入。

(四)注意以重点带薄弱,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时间段的易发事故特点,提高安全管理的针对性

1.对易发事故实行重点预防

教育部每年都会对当年安全工作进行分类分析,提出上一年工作的薄弱点和第二年工作的重点,加强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如每年夏季到来前,教育部都会提前发出洪涝预警,要求地方和学校要加强对危房简屋的排查;在夏季会针对性的开展游泳安全专题教育等。通过这些预防性专题工作,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2.组织专题培训,对不发达地区实施“送培下乡”

教育部近年来通过重点实施“中小学校园安全专题培训”、“中国东西部中小学校长安全专题培训”、“教育局长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专题培训”、对农村中小学校长进行“送培下乡”,使安全教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我国政府在安全管理方面取得的实效

(一)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成为政府主抓工作之一

在中央各部委的齐抓共管和媒体的广泛宣传之下,地方政府已深刻认识到安全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其教育行政部门一般都已设置专门的学校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安全学校建设、宣传和管理工作。如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安全学校管理中已基本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

(二)学校安全管理已经形成常态,学校安全意识极大提高

目前,中小学幼儿园已基本实现了校长是学校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管理制度,并有专人负责安全工作管理。学校基本能按照国家规定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并能在一些相关学科如化学、物理、地理等中渗透安全教育。一项对“中小学教师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认知态度”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都表示学校每学期会开展10课时左右的安全教育,主要内容是: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法制教育、运动安全、防溺水、防传染病、禁毒、应对自然灾害、防止犯等。[2]这很好证明了我国学校安全教育的基本实施情况。

(三)安全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安全教育实效初步显现

通过与各部委共同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安全教育已形成与教育外其他部门协同共进的良好态势。通过媒体和社区的传播,安全教育在时空上得到极大延伸,已经走出校园,进入社区、家庭,走出单向的书本知识传授,学生可以从社区、家庭、报纸、电视、广告、电影等多种途径获得安全教育的知识和自救的正确方法,安全教育成为全社会的责任,也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一项对“学生安全知识认知”的调查显示,2/3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安全知识的获得是来自学校的安全知识教育,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是通过家长和广播获得了安全方面的知识,还有近1/4的学生认为是通过自己看安全方面的书籍获得了安全方面的知识。[3]这有力证明了安全教育网络化操作的实效已经显现。

(四)学生从制度中受益,安全知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较大提高

通过这些教育,学生获得了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安全知识,学生安全知识极大丰富。来自江苏昆山的一项调查表明,该地区学生对火灾等知识和急救方法回答正确率为63.9%~96.7%。[4]另一项调查则表明,87.1%的学生认为学校进行安全防护教育的知识很有用,90%的学生认为从学校开展的安全自救自护演习中学到了有用的自我救护本领。[5]这都很好说明了我国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的实施成效。

参考文献:

[1]《加强高校公共应急管理工作 努力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李卫红副部长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活动上的讲话》[J/OL].教育部通报.19,moe.省略/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07&infoid=25949.

[2]徐美贞.中小学教师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认知态度[J].教育科学研究,2006(10).

[3]刘艳虹等.八省市学生对学校安全问题认知的调查报告[J].教育学报,2006(12).

小学德育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技术应用;案例

[引言]

在水利建设工程中,通过对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结构分解,每个工程都会分解为很多的重要子工程。分项工程有:溢洪道防护墙加固、主堤坝灌浆等;子工程比如说: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就包含了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砼浇筑工程等等,这些子工程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极高,稍有差池就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构成威胁。所以说,施工技术的管理作用于施工的关系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管理好各分部分项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下面是关于几点我在某中型水库的做工程的事例,以及一些观点。

1、关于水库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重点和关键环节

水利工程施工特别是中型水库水利工程的施工都面临着原先建筑物的加固和受力条件的改善问题,而预应力锚固技术是在预应力岩锚与混凝土预应力拉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在工程施工特别是水利工程施工中有着巨大潜力的应用。实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及施工技术管理实践表明它能有效地满足加固改善原有建筑物的目的,也能有效的在工程项目彰显其科学实效性质。其实际应用中一般要结合GPS定位测绘技术,并根据水利工程设计要求的方向、大小及锚固深度,预先对基岩或建筑物施加主动的预压应力,从而达到加固或改善其受力条件的目的。做好了各项参数的记录,从而更好的实施好水利工程管理。

2、关于水库水利工程施工及其技术管理中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应用的分析

该技术使用填筑土石坝的大型运输,振动碾压机械,压实非常干硬的混凝土拌和物,采用大体积,薄层碾压上升的浇筑方法,这种施工方法速度快,投资省,经济效益高。碾压混凝土有别于常规混凝土的主要特征是拌和物干硬,坍落度为零。施工方法更接近于土石坝的填筑方法,采用通仓薄层式的铺料,振动碾表面压实,而常规大坝混凝土施工采用柱状分块,插入式捣固。工程实践显示了碾压混凝土的优越性是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高。

3、关于水库水利工程施工及其技术管理中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应用的分析

水利工程施工中,修建闸坝工程所特有的重要工程措施是施工导流。导流时段的划分、导流流量的选择、导流方案及措施的拟定等,均应按国家建设计划的要求为标准,按水工建筑物主体工程的控制进度作为主要依据。控制性施工总进度实际就是科学地施工,且如何在安全度汛中施工尤为关键。导流工程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合理的安排工期,熟悉地理知识,在设计中做到细致有度,将技术完全应用于围堰中,才能保证堤坝的安全稳固。

4、案例分析

4.1 水库堤坝迎水坡的混凝土浇筑

有一中型水库,建于60年代中后期,设计库容1000万立方,集雨面积35平方公里。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原因,其迎水坡的构筑体主要是:在夯实均质土面上铺不甚平整的花刚岩。经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将现迎水坡浇筑混凝土,令表面光洁平整。迎水坡长度是280米,面积是1050平方米左右。以下是工作流程:①设计混凝土砼板②在坡脚砌矮墙③平铺细沙石④砌筑混凝土砼板⑤修平缝隙,并上铺防护膜⑥对混凝土坡面浇水⑦工程验收。本次工程共用C15水泥25吨,细沙石900立方米,防护膜1300平方米。混凝土砼板的设计规格是(长方体):长0.8米、宽0.6米、厚度0.04米。共需此砼板2300块。坡脚短墙是高0.9米,厚度是0.06米。铺垫细沙石厚度是0.6米。此次工程共动用20个人力,52个工作日,还有一些小型机械等。只有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做到严谨、细致,还要制定科学、效率的施工计划,才能达标完成工程,为水利工程体发挥出服务社会的实效性。

4.2 溢洪道两侧砌筑防护墙

溢洪道设计高程是:32.40米,主干道长1050米,渠道宽4.2米。此次工程是清除淤泥,渠底实现硬底化;在主干道两侧砌筑防护墙。此项工程由某水利工程建设公司投标竞得。本单位作为该工程监理公司的第三方。我作为监管员之一,记录了此次工程的从施工至竣工的概况。

1>清淤工程

此工程共动用了50吨钩机2台,分别在主干渠道口与渠道尾,逆向施工。而动用了3台大型汽车运输淤泥,来回共有126车次。该工程完成共计43个工作日。

2>防护墙与硬底化

此工程共用去方石1300立方,c15水泥660吨,细砂7200立方,以及2台大型搅浆机等。工程完成共用132个工作日。该水库属于中Ⅱ型,但由历史原因形成其在设计上有一些施工技术上的不足。以下是几点新的施工技术的要点:

①溢洪道地基渗流控制的施工措施:消除坝体溢洪道地基渗流,防止有害的浮托力产生,对设置在坝体上的泄槽的斜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设计要求,除采用常规的工程措施,如强化止水结构、加强趾板灌浆外,更应强调缓坡段泄槽底板下的排水及坝体的总体排水的施工措施。该水库坝体溢洪道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坝体的排水能力,在坝底部靠近河床部位填筑强排水体(粗料堆积区),厚度12m,并与坝体溢洪道相通。(2)缓坡段位于岸坡基岩之上,其泄槽底板及导水墙下设置网格排水沟,沟内回填粒径2-4cm砾石,这样形成的横向排水有利于消除泄槽地基的渗水。施工中部分区段由于地质因素出现超挖,该部位排水沟用浆砌石砌至设计高程,再回填砾石,这样超挖部分就可以一次浇筑。要选用渗透系数较大的埋筑材料,才更好的控制渗流。

②泄槽底板砼浇筑:坝坡段泄槽底板坡比I=0.65,是溢洪道施工的难点之一。由于坡度陡,人工直接抹压不可能,如果采用覆盖模板的方法分仓浇筑,则不可避免的有模板缝造成的表面不平整不光洁,影响泄槽底板表面的光滑度。应要采用滑模技术浇筑。滑模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滑模缓慢提升,下部砼接近初凝,砼更容易成形;2、滑模下部设有人工抹面平台,便于砼收光收平。该水库溢洪道坝坡段在28.77和28.78高程处各有一道掺气槽和阻滑板,且阻滑板上部有高10cm的挑流坎,给模板滑升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施工中采用的措施是滑模“过桥”技术,用150×150方木桁架支撑,方木上部钉钢板作为滑道,滑模通过木桁架后及拆掉该桁架,再将滑模下滑至阻滑板位置,之后重新浇筑上层泄槽底板砼。

小学德育管理制度范文6

Abstract: Class management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ent work.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validity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class affairs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rrect value guidance, this paper aims to enhanc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consciousness and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transform class committee’s "perform" concept, stimulate the creation enthusiasm of the class committee collective, and form a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pattern in which the instructor, class committee and student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student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关键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效度分析

Key words: students;class management;validit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151-03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作为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理念以及合作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管理就是大学生以学生身份通过各种形式介入到高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教育管理活动,这其中包括学习、生活、纪律等多方面学校内部事务的管理[1]。

本次调研围绕班级事务管理,采取了个别访谈、小组座谈和问卷调查法,从学生对待参与的关心程度、实际参与程度;班委对待学生参与的接受度以及实际执行程度;核心人物的作用;班委会的数值;班会的数值等7项指标,对陕西省A校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效度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而从班级治理主体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形成辅导员―班委―学生上下互动、学生左右沟通的协同管理格局。

1 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研究对象和方式

在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公民意识逐渐觉性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公民教育需要培养具备一种构建能力,使学生能够构建自己的公民身份,进而能够构建公民社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2]。基于陕西省A校“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参与机制,让学生参与到班级事务管理中,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使他们了解和熟悉班级组织的管理程序,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自主解决管理困境的能力。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的是陕西省A校某专业3个班级的学生和班委。同时在一定程度也涉及到辅导员,本次调研的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调研学生自身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和态度、班委对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接受心理以及执行情况,进而分析学生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班级整体凝聚力的效度,为增强班委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对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与核心凝聚力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调研方式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以及生活等各方面的动态,主要采取了个别访谈、宿舍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等方法有针对性、目的性对某专业3个班的学生参与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解和总结。其中,个别访谈的为21位学生,以宿舍座谈的形式有9次,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104份,调查范围涉及各班班委、校、系学生会干部以及普通学生。调查的内容分为:学生对待参与的关心程度、实际参与程度;班委对待学生参与的接受度以及实际执行程度;核心人物的作用;班委会的数值;班会的数值等7项指标。本次调查研究是建立在对各项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效度以及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进而采取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其中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效度是指学生参与对班级整体的有效影响力。

2 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效度

通过设置学生对待参与的关心程度、实际参与程度;班委对待学生参与的接受度以及实际执行程度;核心人物的作用;班委会的数值;班会的数值等7项指标,各项指标的总值为5,将平均值在3.5以上设定为参与效度高,平均值在2.5~3.5之间设定为参与效度中,平均值低于2.5的班级则参与效度弱。以此为标准,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3个班级学生参与效度的总体状况。

通过对“关于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各班学生参与效度的总体状况如表1。

如表1所示,某专业专业各班学生参与的效度分别为2.6、2.1、4.1,其中C班与A班、B班表现出较大的差值。如果从专业整体的角度来看,学生总体参与效度为2.9,其平均值位于2.5~3.5之间,属于中等。

从各班所呈现的数据来看,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总体效度因学生对待参与的关心程度、实际参与程度;班委对待学生参与的接受度以及实际执行程度;核心人物的作用;班委会的次数;班会的次数等共同作用和影响,而有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并且逐步呈现出层次化和差异化。

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的总体效度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即学生和班委。也就是说学生对班级事务的态度以及班委对待学生参与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参与的总体效度。两者之间的互动程度决定了总体效度的走向,也直接影响着班级的治理效果。A班学生对班级事务的关心度高,同时班委对学生参与行为比较认可和接受,因此A班学生的实际参与和班委的实际执行效果较佳;B班学生对班级事务的关心度高,并且转化成为实际的参与行为,但是由于班委对学生参与的认可度不高,在班级事务管理中对待学生参与行为采取回避、漠视乃至排斥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约了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和班级总体治理的效果。C班无论是学生还是班委在对待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态度、实际行为中表现出较好效果,这也使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效度呈现出良好的趋势。

同时核心人物的作用、班委会的次数以及班会的次数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的效度,核心人物的作用是指班级尤其是班委中的个别或团体对班级的影响力。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到A班的班团干部具有较强的自身执行力,但在班级中的总体影响力较弱(数值为2.5),并且班委会和班会次数较少(数值分别为2.5,1.5),没有使班级管理形成制度化,影响了班委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B班的班团干部总体比较分散,核心人物的作用在本班级的表现甚微,在班级中呈现出来的主要是以宿舍为单位。C班现已形成了以班长和团支书为首,班委之间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以及学生共同参与的管理状态。并且每周有固定的班委会、班会时间,逐渐形成制度化管理。

3 提升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对策和建议

大学作为典型利益相关者组织特性,内在决定了大学决策主体需要实现多远化,学生作为大学大学组织核心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大学内部决策是实现决策科学、民主、可行的必然要求[3]。通过对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效度的分析,在班级事务管理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的意识尤其是涉及到利益相关者,转变班委的“执行”理念,激发班委集体的创造热情,进而形成辅导员―班委―学生上下互动、学生左右沟通的管理格局。

3.1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学生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与其自身参与能力和班级整体人文环境息息相关。作为班级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学生,应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使班级制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4]。如果学生本身就缺乏参与意识,那么任何有效的制度安排都无法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目前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学生对班级事务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消极对待等。参与意识影响着学生以怎样的心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责任意识也是学生所应具备的。学生参与班级事务不仅要求辅导员、班委对班级集体要有责任感,也要求学生以班级集体利益为价值取向,对参与过程负有自身本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3.2 科学合理定位学生角色

在班级事务管理中,学生首先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科学定位,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根据学生的参与态度和班委的认可程度,学生在班级事务管理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和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学生要对自身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按照班级管理环境在接受者、建议者、参与者等三种角色中科学合理地确定自身所对应的主要角色,学生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自身角色和参与地位,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管理中,有效的行使自身的参与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让学生了解到班级不是班委的,而是每位学生集合体,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推动班级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从管理的具体层面来说,学生应该参与到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管理中,从管理的时间跨度来讲,学生应该参与到整个管理过程中,而不是象征性地参与到某个环节[5]。

3.3 开拓学生班委的主创性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在高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是教学及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动力[6]。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讲,班委就是组织的核心,班委的行为影响着整个班级组织的管理和形象。在学校中,班委具有三重角色:学生(学校)、执行者(辅导员)、管理者(学生)。班委除了日常执行辅导员下达的相关任务,更重要的培养和提升班委作为班级管理者的主创意识。

在与班委的座谈中了解到,班团干部一般都能较好地完成执行性工作,但这种工作是程序性的,对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的作用较弱。为了实现这种目标,需要班委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组织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结合本班实际制定相关班级管理制度,一个组织若没有制度规定,那么这个组织就是松散的,因此从制度切入,增强班级凝聚力。

3.4 提升班委的协同合作能力

合作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班委之间的横向合作,一是班委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这要求班委不能将自身定位是脱离班级的管理者,班级的组织性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班级这个组织系统的要素,各要素之间如何组合排列直接影响着组织的发展。在班级事务管理中,作为班委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将学生纳入到班级事务管理中来,主动与学生合作。针对学生关于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要耐心听取与领会,调动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让其在班级这个平台上更好地展现和发挥自身的才能,进而为班级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个不关心组织的学生是看不到组织管理方面的缺点的。因此,在班级事务中班委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合作,通过学生参与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和治理效果。

3.5 辅导员要做好学生与班委的导向性工作

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导向作用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参与制度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全和完善。集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主体班会、节日庆祝会,还是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等都是展现学生才干的舞台,辅导员要作必要的指导[7]。具体到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作为辅导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做好导向工作。一是正确引导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向学生强调组织的重要性和制度的制约作用,使其意识到只有在组织中才能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同时的鼓励学生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充分的利用班级的平台发挥自己的才能。关于涉及到学生具体利益的工作,通过与利益相关学生座谈了解学生想法,根据情况调整工作思路。二是正确引导班委的管理工作。由于各班班委组成结构不同,在对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态度方面各班委呈现出差异化,因此定期为班团干部进行管理培训,从管理思想和理念的角度使班团干部能够对自身的工作加以思考并且付诸行动。从总体来讲,逐步推行学生参与对于班级事务管理是有益的,可以减少在具体工作中的摩擦。

4 结论

在班级管理中,班委之间、班委与学生之间合作的力度,受到学生对待参与的关心程度、实际参与程度;班委对待学生参与的接受度以及实际执行程度;核心人物的作用;班委会的次数;班会的次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班级管理不仅需要班委、学生以及辅导员共同参与、共同管理,更需要班委和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适应促进整个班级的良性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和班委对参与的认知程度不同,使各班在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效度方面呈现出层次化和差异化。因此,在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自身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变班委的“执行”理念,激发班委集体的创造热情,形成与辅导员―班委―学生上下互动、学生左右沟通的协同管理格局。

参考文献:

[1]吴勇.基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讨[J].教育探索,2013(5).

[2]张向众.班级民主与公民式生活――一种“成为公民的教育”的新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3(3).

[3]林炊利.学生参与大学决策的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12(1).

[4]黄厚明.试论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空间建设[J].教育探索,2013(8).

[5]李祥.参与高校管理:大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及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