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

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联性思想战线

一、引言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中国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为了改善就业难这一现状,很多高校都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思想政治课程,但是经过长期的教育经验总结发现,这两种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如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教育作用具有互补性以及教育内容具有交叉性等,如果能够在大学生的引导教育中,实现它们二者的有效对接,不仅可以提升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还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二者的关联性

第一,中国高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批合格的、高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运用正确的思想来教学和引导大学生,让他们坚定不移的坚持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并且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共同努力,这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主要就是为了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通过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做好未来职业规划,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准确定位未来的就业方向、展开合理的职业分析以及进行职业实践训练等,让大学生可以站在一个时代的新高度来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并且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1]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将共性教育作为教学前提,在推动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将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从而促进实际目标和理想目标的深度融合。第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有效弥补当前职业指导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问题,并且将学生的就业理想、生活理想以及社会理想等高度融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职业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桥梁,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目标变得更加具体和清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育措施的操作性。通过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思想政治课程回归于现实生活。此外,通过开展思想政治课程还能够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为未来的大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当前社会的竞争形势等,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情感等各方面的引导教育,其主要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大学生在未来就业中的竞争能力[2]。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健康教育、政治观以及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它们二者在核心内容上既相互渗透,又相互通融,在未来发展中具有明显的统一、融合趋势。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结合策略

第一,在大学教育中,人们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看作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教育前提,其具有良好的认知功能,可以将学生的个人兴趣、能力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等评估出来,从而发现学生自身的不足之处和优点,并且经过深入合理的分析,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特点和爱好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以强化灌输模式为主,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往往不知道“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等。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这些疑虑的解决,通过心理测试、评价以及自我剖析等,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且运用网络、毕业生经验传授、实地考察等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能力、素养[3]。此外,通过一定的比较分析,让学生可以确定未来就业的目标单位,了解自己与目标单位用人要求之间的差距,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为自己未来的事业成功做好充分准备。第二,大学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程中,应该将有关择业观、发展观等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实现思想政治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有效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系统,同时又是一个连续的教育过程,需要经过生涯认识、探索、定向、准备以及安置等过程,以学生才能的激发为目标,并且教育重点放到学生的生涯规划上,从各个阶段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划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职业测评、能力测评以及兴趣测评等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性格以及兴趣,同时对各种职业角色和类型进行不同程度的掌握,最终形成对自身未来的良好规划。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将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助于学生制定科学的人生就业规划;同时结合目标单位的用人要求,不断地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作者:高晓娜 单位:运城学院

参考文献:

[1]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4):68-70.

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 社会调查 综合素养

【中国分类法】:D569

综合素养体现为品德、价值观 、性格、 智力 、技术能力 、社会能力、兴趣等七个方面,是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是个人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外在表现。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升以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大学生职业竞争优势的最关键因素,是高校教育的目标。因此,寻找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高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调查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必经之路,是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的系统性理论知识、专业性方法和技巧的全面融合,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养有效培养和提高的重要载体。这里,我们将着力探讨以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一、社会调查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确立、稳定的关键时期。社会调查使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以社会参与者的眼光带着问题深入社会生活、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全面了解并且分析考察自身和社会。大学生通过与人民群众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体验中感受到真切,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是例中获得启发和教育;从和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己,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对社会了解越深,就越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现实中的问题,正确看待社会与人生。

一组学生在做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调查”以后这样写道:这是我们在调查中看到最艰苦的一户人家,我们怎么也想不到这里竟然还有这样的家庭和房子,这是我在以前难以想象的,它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做贫困家庭,生活艰苦,什么叫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看了

作者简介:陆显琛(1972―),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 数学教育硕士;

教改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社会调查项目实施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研究――以高职行政管理专业为例。一般B类 编号:2012JGB415。 电话:18977226969 Email:

这些情况后,我们明白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现在的所有,不应再嫌这嫌那,因为我们的生活条件与他们相比已经很好了!我们社会应该行动起来,为他们提供帮助,使他们生活的更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我们大学生应该行动起来,努力学习,报效社会。为祖国的繁荣,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从学生做完调查后的感悟中我们看到,学生在调查中形成了不仅关心自己,而且形成了关心家庭、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良好道德品质。学生不仅进一步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还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结合起来,培养和形成积极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社会调查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实现了大学生的现实教育、自然教育、自我教育,实现了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社会调查促进大学生的知识融合与综合运用

高校教育培养的是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高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往往把就业岗位所对应的融合一体的职业综合能力与素质进行分解,然后落实到不同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课程及其模块教学中来实现。这种模式下,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只是职业岗位能力中的某个片段或局部,学生无法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这些条块分割的技能和知识去解决职业岗位的实际问题。

然而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完成调查方案、调查问卷的设计、(实地)调查、调查(数据)的分析、调查报告撰写五项任务,任务的实施与完成必须把在专业学习中各个课程里的知识综合用上。例如:调查方案、调查问卷的设计,就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形势与政策》、专业基础课程的《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技术》以及专业核心课《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课程的知识;在实地调查过程中需要运用到素养课程《人际沟通与交流》的方法和技巧、用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多种调查方法;在数据分析阶段,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专业课程,如《社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分析》等各方面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全程都要进行任务的分工、人员、物资、人力资源全方面的管理,这里就涉及到课程《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可以说,学生要完成一项社会调查任务,必须要调动不同领域、所有课程的知识,并悄然无痕地融合、内化,并加以运用。这也是高校课程教学所期待达成的最高目标。

三、社会调查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社会调查是一项流程清晰,任务突出,成果明确的工作任务。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团队协助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基础性能力 基础性能力是整体能力结构中处于基础的部分,这里的基础既是指

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础,也是指形成专业性能力和创新性能力所需要的基础,它包括学习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团队协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适应力等。其中:

1.学习力是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之和,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学生个人及团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主动学知识、能动用知识、学习能力将得到很好的提高。

2.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大学生要直接面对任务的辛苦劳累,面对调查对象的不理解、嘲笑、驱赶。面对各种挫折,调整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跨入社会的必修功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培养。

3.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社会调查是大学生妥善处理群体内外关系的与社会环境建立广泛联系、正确处理交往过程中各种群体、组织关系的有效途径。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如配双翼。

(二)专业性能力专业性能力是指能较好地胜任岗位工作所必需的能力,没有这些能力就难以达到工作的要求,这是大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坚实后盾。这些能力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或在工作中逐步形成,并在实践的过程中的到发展和提高。它包括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写作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等,虽然在学校教育中,相应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了专业能力学习的途径,但是社会调查任务的实施和完成,把在不同课程中学习到得专业能力综合起来协调运用。做到以任务促运用,以任务促提高。

(三)创新性能力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包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与管理的能力、整合能力、公共能力。在面对不同的社会调查任务,不同的调查对象、不同的调查地点,就要创新地设计调查的方法。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能力协调发展到这一阶段的时候,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能力。

(四)有计划有策略的活动设计,才能使社会调查更有效实施和达成培养目标

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围绕大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实践方案、可量化的考核体系及指标。结合社会调查过程中的任务,实施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的侧重培养。下表是我们提出的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能力培养重点:

过程 任务 基础性能力 专业性能力 创新性能力

准备

阶段 项目分析、制定调查方案、抽样方案 学习能力;

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

调查

阶段 制定调查问卷、访谈大纲进行项目的实施调查 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观察力;

心理承受能力;

适应力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与管理的能力;

公共能力

数据统计与分析阶段 数据的录入、整理、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 团队协助能力 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

数据统计分析能力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

阶段 撰写调查报告、制作ppt演示文稿进行汇报 写作能力 整合能力

当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割裂的、单一的,而是多维的,相互联系的。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享受工作的乐趣,获取信心与成就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也在任务实施和完成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手段,高效、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展现促进大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社会化的过程,实现德育性、实践性、社会性、职业性、应用性等高校职业教育培养的全方面多层次目标的途径。继续探索以社会调查促进大学综合素养的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素养;技能

转眼间,恢复高考已经30多年了,大学的录取比例从以前的20:1变为今天的3:1,甚至2:1左右,大学生也从以前的“奇货可居”变成了现在的“泯然众人矣”。同时在这个竞争如此残酷的当今社会,一个个人素养不高的大学生,即便有过人的技能,也很难被社会和单位认可。换句话说,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重应聘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其个人素养也十分重视,一个高职毕业生缺乏基本的个人素养,在当今社会是几乎找不到工作的。高职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应该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引起他们对社会的厌恶,显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裸的浪费。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使学生素养与技能同步发展,寻找到合适的教育策略培养出一大批拥有高素养的学生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学生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对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

从提高学生业务能力的角度出发,为了让学生走出校园以后,尽可能快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偏重于市场化,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业务知识, 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过于强调专业化和实用主义,使得学生忽视了对于自身素养的培养,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也没有相关的规定。这种“轻素质重技能”的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当下“重技能,也重素养”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看似为学生着想的教育策略反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就业,断送学生的前途。

(二)缺乏完善的人文教育体系

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普遍不受重视。老师“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提起学生上课的兴趣,加上课程考核不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欠缺。“老师上老师的课,学生做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样的情况在高职院校屡见不鲜。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各高职院校选用的人文课程教材不做统一的要求, 任课老师可以自由选择教材,形成了“百书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表面上是一种学术自由的体现,实质上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不完善的体现。在这种混乱的教学体制下,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合格的文字组织能力,一部分学生甚至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不知如何构建文章体系、不会根据论文的需要选择格式, 从而使最基本的借鉴都变成了大篇幅的抄袭。试想,这样的学生即便有再强的专业技术水平、懂得再多的专业技术知识,不也只能成为别人手下的工具,听凭比自己技术差的外行调遣。他们的职业前途将一片灰暗,更别提总结前人经验,做一些技术创新了。

(三)忽视对人文类课程的学习

在高职院校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高考成绩并不理想,综合素质的起点比一般的本科生低,文化课基础水平不扎实,并没有很好的人文素养;再加上高职院校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重视对人文类课程的管理,没有给高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文化课的氛围,导致学生忽视对人文类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提升人文素养,融入整个社会大环境的能力。

二、高职大学生素养与技能并举的有效教育策略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素养和技能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着手。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第一,加强专职和兼职的结合,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鼓励和支持专职教师走进企业去兼职,这样才能让教师对企业主要岗位的具体工作业务流程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充分的了解、熟悉与研究,同时,教师也能吸收企业处理某些特殊或重大业务难题的方法和经验,并能邀请业内精英到学校兼课,给予学生的实践操作方面的指导以及进行一些规范性的训练,让学生能较为直接地接触到实践经验和接受最新的技能锻炼。第二,对于教师资格与实践经验要并重,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考取职业或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同时,加强其职业实践培训,可以采取定期培训和到企业挂职实践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方面的教学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选择与学校特点和具体情况相符的企业,积极主动地去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建立合理、稳固的训练实习的基地,切实地实现学校、企业、实训的有机结合,从根本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训练的有力支持,学校也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以这样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形式实现校企的良好的互动发展的局面。

(三)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高考的缘故,中国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饱受应试教育之时,首先考虑寻找“唯一解”,然后通过“唯一解”去分析问题,养成了依赖答案的习惯。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很少有唯一解,绝大部分事情的解决方案是多种多样的,答案也是千奇百怪,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老师应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人文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言为主,书本上的内容为辅,老师在课堂中只充当与学生探讨知识的角色,并不是权威。这样,学生在自主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培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出自主创新的意识。同时,他们在表达问题的过程中,也能锻炼他们在公众场合的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极有帮助。

(四)加强学生团队合作,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一个善于合作、具有合作技能的人能够成为团队的中间力量,为团队创造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现代社会迫切需要人们在共同体中与人合作的技能,而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只关注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听讲,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压制。新的教学观念和方式要求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大家的想法,得到更多的启示,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全方位推进个体的学习进程并培养合作交往的素养。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人文教学的课堂中,老师可以指定学生以3-5人的团队形式开展讨论,让学生在学会自己思考的同时,也学会与别人阐述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讨论的过程中,互换自己与他人的意见,并最终得出更成熟的新的答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在一旁仔细聆听学生的讨论,并且在必要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走向正题。例如:老师可以布置“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好一个大学生”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发挥和讨论,无论学生最后得出怎样的结论,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老师以一个普通长者而非权威的姿态,告知学生他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思考。

(五)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指导走好就业第一步

在当今风起云涌、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想寻找一份适合自己又收入不菲的工作并不容易。相较于其他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技能不强,综合素质不高,显然处于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让他们通过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估来了解自己,通过社会评估了解就业环境,是他们能够准确地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和喜好,并依据自己的个人情况,积极打造自己,树立职业目标,培养职业兴趣,提升职业素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使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尽快适应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在就业之际,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最终达成一致,最终走好就业第一步,妥善解决就业的窘境。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所学的专业不一定能和其就业的工作相匹配,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情况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与人沟通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广泛的择业范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加强重视人文课堂的管理,实行使学生素养和技能共同提高的教育策略。目前,要想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改变大部分高职学生个人素养低下的现状,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人文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工作,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努力将学生塑造成一个高素质的人,为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作者简介:贾文婷(1984.7-),女;职称:助理研究员,学历:本科、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籍贯:辽宁省黑山市。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职业素质养成 酒店管理专业

一、职业素质养成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指教育者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从而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并将良好的职业习惯融入其思想中。

根据《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项目预审标准(试行)》,“专业建设”一指标的子指标“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中提到“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效地、创新性地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活动。”这一标准明确的说明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是高等院校的职责所在,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也更多地将学生的职业素养考虑其中。当今,在校大学生出生年代大多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学生中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体,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意识理念叫前些年学生的意识形态有个很大不同,自我意识强烈,而在工作方面,更多地表现出在责任意识上的薄弱。只有将道德教育、责任教育贯穿到平日的知识教育当中去,才能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理想以及职业道德原则,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养成的。它涉及了从意识到实践、从语言到行为、从生理到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环境和教育对职业素养的养成影响重大。学校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场合、坚持长期性的坚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不仅成为课堂上知识的接受者,更能通过生活中、社会上的实践提升自身水平,日后是自己成为酒店满意的高素质人才。

二、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内容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大致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作风等方面。

目前,我们大致可以将这也素养分为两种感官类型。其中,学生的外在形象、资质、知识、执业行为能力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被称为显性职业素养,这些是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或是专业能力考试获得的。此外,一些内在的,如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是人们看不见的,被称为隐性职业素养。上述二者共同构成了从业者应具备的全部这也素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些隐性职业素养决定着、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而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当今社会,企业最看重的是从业者的诚信品质、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和融合程度,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酒店业竞争中立稳足跟。

三、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方法

(一)提高专业兴趣

在校大学生应针对本专业的各类科目,有根据地选择,可以很好地提高专业兴趣。比如在我校的每次选课时间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程。这不仅让学生很享受学习的过程,还可以用这种办法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听课、参加实习实践活动等方式方法,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

(二)培养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岗位上严格遵守敬业乐群、吃苦耐劳、一丝不苟、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坚守信用等优秀品质。从业者在就业过程中,更应具备各自岗位所要求具有的特殊技能。

当今社会每个企业要求自己员工应有的职业道德是诚信为人、与人合作。酒店管理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应重视企业的这些要求,在校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是为今后在职场中提升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岗位打下稳固的根基。在酒店业提升职业道德需要全心投入、忍受寂寞,从基层做起,要求别人做好的事首先自己要做到,这是对酒店管理专业入职学生的忠告。也是我们培养职业道德的一个很好的依据。

(三)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校大学生所学知识分两类: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根基。专业知识是未来的入职钥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稳固的基础知识是必须的。但相比而言,我们要始终认清扎实专业基础。对酒店管理专业要有足够尊重和理解,同时绝不丧失自信。学校也根据酒店专业的特点,落实“以集体的大发展带动个人的成长成才”的方针策略。结合实际教学总结,实施理论教学建设目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积极建设适合区域酒店管理现状的特色专业课程,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注意保护和完善特色专业课程的建设,不断更新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争取做大做强;要结合时下酒店管理人员素质开展力所能及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力争在理论学环节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贯通、“专才”和“通才”教育的完美结合。比如前厅管理与客房服务课程结合,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可以很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且熟练地运用到实践中。

(四)规划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培养力一案制定明确合理的实习计划,实习计划要尽可能细化,既要注重实习效果,还要保障酒店利益;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要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的双重育人功能,尽可能使酒店、学校、学生三力一在实习主体内上达成一致,促进实习环节取得效益最大化;校力一要与实习酒店签订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安排专人负责,加强内部沟通,创造和谐实习环境,并要注意保护和保障实习学生和酒店权益,进行定期的质量监控,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实习内容,深化合作力度,使实习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不断地正规化。

四、职业素质养成过程中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式问题是一个包含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合作模式和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招聘单位很难找到称心的员工,而应聘毕业生同时却面临着难以找到合适单位的困难。一般来说,目前的用人单位大多表现出了重知识逊于重素质、重文凭逊于重人品、重学历逊于重能力的倾向。我们不必一味责怪用人单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业人数基数大、市场需求量少、毕业生普遍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经验等。学校只有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创新实践实习环节加大学校企业间合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外联合办学水平。与此同时,更要注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观。经以上改革,可全面建立一套适应当今束带背景的开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就业等环节一体化教育教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综述,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要多角度,不能片面的强调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某一个方面,要贯彻完全的职业素养教育思想,做到技能教育、通用知识与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相互依存。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伟;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熊伟;方兴;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模式问题再审视[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30期

[3] 解厚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08期

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5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职业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高职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纲领和灵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全面系统的

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与授课计划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和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二、依托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使命

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突破口,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有效体现思政课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大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重在养成,贵在实践。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思政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组织方式、评定方式改革,切实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实效。

(一)改革实践教学组织方式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对工作岗位之间的协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体现在高校实践教学中,必须在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等环节创新教学组织方式。为加强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思政教育在实践教学组织上应由原来多注重个人的方式转变为以4~6人的团队方式进行。通过设定团队任务目标,让团队成员一起参与研究讨论、共同制定计划、合力组织实施、汇聚总结观点等过程,不断增强大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意识,强化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二)改革实践教学评定方式

学习成绩评定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对大学生具有规范、导向、促进、反馈等多重作用。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要改变成绩评定的传统模式,将评定个人成绩向综合成绩评定转变。高校传统的成绩评定方式大都只看学生个人递交的作业、图纸、论文、报告、总结等,为加强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负责老师要将团队合作情况也记入到个人成绩之中,这个成绩是大学生个人与团队合作的综合得分。抓住了成绩评定的指导棒,就会促使大学生主动去关注团队的成果,积极与团队成员进行合作,以确保团队取得好的成绩。

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6

学生在学校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还是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学习,以争取毕业时达到“德技双修”“德能并举”。

教学环境的设局可以仿照生产环境布置。高职院校依托院校内各种实验实训室,根据生产流程来布局,为学生提供切实提高其就业素质和技能的专业环境。例如,不少学校都开设有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那么实训场所可以借鉴电子厂商里的生产线建造。一人一座,座位旁边贴有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等,让每一个实训就像在一个小型的生产车间里,充满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实训前制订出标准计划指示图表并且在学生当中选出技能好的担当质检员,组织能力好的担当线长。质检员负责检查工艺水平、质量。线长负责到考勤、布置任务和总结。每一道都有特定的学生来完成,每个人做一个特定的工作,操作前佩带好规定防护用品。这样的教育环境同工作环境统一,使得学生在学校时就已经接触到可能会遇到的生产环境,感同身受,即使将来到了真正的生产线上也不会觉得生疏,也能够尽快适应。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渗透职业素养。首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生产性作业的工作流程或经营性作业的业务流程,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按照企业对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与高职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内容来源于生产现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是教学方式,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项目、案例分析、工作过程、情景模拟、工作任务分析、管理实践等教学环节,大家团队协作一起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归纳,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执行能力。再次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提倡规范化管理,强调纪律性和管理性,按照企业的制度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企业要求准时上下班,严格按要求出勤,那么在学校时也要注重纪律、讲究操作规范。只在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加强职业素养的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才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重要的场所,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素养教育质量的理想途径。研究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AdultFurtherEducation,即成人技术继续教育)等职业教育模式等的共同点是采取校企合作办学的方法。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途径有:共同创办专业订单培养、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共同创办专业建设理事分会等。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校企人才才能实现无缝对接。学生的实训、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甚至实践课堂都可以放到生产一线,利用校企合作企业的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教学和培训。企业与学校配合联合培养不仅使学生有利于掌握实际生产设备操作和维护等相关技能,还能了解到相关工作岗位、感受到企业文化,提高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让学生能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我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之一是创办“润建班”,这是与广西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一起联合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公司实行军事化管理,使得参加的学生能在短暂的培训中迅速实现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一名公司准新员工的角色的转变,并从中深刻体会到团队精神和公司战斗力。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专业理事会是校企合作的新形式。学校联系到的理事企业单位都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明星企业。通过专业理事会,学校与各理事企业单位紧密联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理事企业单位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为学校各专业的理论教学、学生顶岗实习、调研、社会实践等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将学生成培养行业、地方及理事单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新体制机制,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共赢、共同发展。

以赛促学,各种丰富多样的技能大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技术比武的平台。一方面,技能竞赛往往与企业的结合,参加比赛就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的资源和设备。另一方面,通过比赛和交流,学生可以寻找差距,明确了岗位成才的方向。而且在短短的竞赛时间里完成技能大赛要求的任务相当不容易,对所有的选手的体力、技能和意志力是非常大的挑战,参加一场有强度、有难度的比赛,学生大大促进了自身技能和素质的发展。不少学校参加技能竞赛大赛比赛都是以老带新的方式,让一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长一起参加。新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也提高对技能工作、不同职业的认识。除了技能竞赛可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考证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好形式之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全面提高职业素养,为学生进入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考取电工上岗证、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中级)、国家工程职称系列电子技术员、维修电工(中级/高级)、Protel绘图员(中级),也可以根据兴趣考一些相关的证书:AutoCAD绘图员(中级/高级)、通信终端设备维修工(中级)和ISO9000内部审核员。考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