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制度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教育制度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教育制度特点

现代教育制度特点范文1

[关键词]教育;适应;现代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21世纪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所以说,掌握21世纪的教育,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现代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变迁,是一个不断改变的发展历程。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教育活动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客观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界定,都认为,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而非静止的目标。在教育事业方面主要表现是社会物质资源的丰富,精神变化的迅速,教育机构的完善,教育体制的完备等。笔者将从教育的现状、对思维方式的作用、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在面对现代化变革的同时起到引导现代教育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环境的恶劣与现代教育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积聚的时代,原有的教育设施陈旧,人们对教育环境的要求,教育设施的需求与教育设施的陈旧,教育环境的恶劣矛盾日益突出。作为教育管理者既要促进教育事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利用现代化过程中丰富的物质资源,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资力度,对教育硬件设施进行更换,购置,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充分利用现代视听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进行教学,扩大施教范围,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形成以物质经济建设现代教育,以现代教育促进物质经济的良性循环模式。

二、教育应引导人们向健康的思维方式发展

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精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领着社会各个领域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教育事业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起着引导人们思想变化方向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具有开放性,多变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积极地引导人们向健康的思维方式发展。要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起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为教育引领现代化奠定思想基础。

三、教育机构必须完善其机构设置以适应社会需求

现代化进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方式多样化,教育机构必须完善其机构设置,才能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教育机构的设置随着需求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那么什么是教育机构呢?教育机构指的是进行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场所和从事教育管理及研究的机关。教育机构的设置分为机构整体与机构内部部门分化两个方面,在机构整体方面,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如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院校、职工学校等)、学前教育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辅导站)、成人教育机构(如职工大学、干部管理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考试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如国家教委、省市教委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如教科院、教科所、教育教学研究室等)。而教育内部部门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提高教育的管理效率,可以借鉴社会上各个企业的机构改革模式,提高部门协调力,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最终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功能齐全,效益优良,结构优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四、各项体制的完备。

当然教育体制作为一项特殊行业的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化过程促进了其更加的完备。教育体制是指教育机构设置及其管理权限与有关制度的总合。建立完备的教育体制必须包括: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完备领导管理模式,形成法制化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科研机构与信息网络。建立现代教育制度,要通过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来实现。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涌现出大量新的现象与新的问题,遇到许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凡此种种问题需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来探索其中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也需要教育政策研究为教育行政提供决策咨询。教育科学(含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法》第十一条中提出:“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脱离理论的领导是盲目的领导,脱离实际的研究是空洞的研究。现代教育制度需要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教育行政紧密地结合。因此,建立现代教育制度需要建立起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形成专业研究与群众性兼职研究相结合,上级领导部门研究与基层研究相结合、教育内部研究与科技经济等社会各界的研究相结合,即形成“专兼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三个结合。教育信息是教育科研与实践的血液与养分,应当健全灵敏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保障教育科研、教育实践与教育管理立于准确、牢靠、崭新的基础之上,不断地迈上新的台阶,从而推进与保障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总之,教育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并且是迅速变化的过程,教育在适应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走适应的道路,教育既要学会适应更要能够引导。

参考文献:

[1]陈永红.21世纪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历史使命及发展思路[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2]蒋正甫.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发展趋势的探索[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03).

[3]卜海兵,陈志来.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06).

[4]马登龙.浅谈新时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J].卫生职业教育,2007,(01).

[5]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医学教育,2001,(05).

现代教育制度特点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制度;语用分析;制度;教育制度;界定

与对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制度或普通教育制度研究相比,尽管已有一些文献对某种或某些具体的职业教育制度开展过探讨,但几乎没有文献系统探讨过职业教育制度概念本身的若干问题。这也许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屑于谈论或研究,或者认为关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制度研究已经很多,观点已经很清楚,抑或是因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本身很薄弱,还没有力量开展这项研究。真的没有必要对此开展研究吗?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毕竟职业教育制度和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我们对一般意义上教育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诸多差异)有所不同,有它特定的质的规定性;另一方面,在现有的一些职业教育文献中对它有种种误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将导致关于职业教育制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缺乏可靠的基础,从而不利于理论的交流、成熟和发展。此外,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人,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都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因此,人们要求建立适应形势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呼声日高。基于对“恰当的教育制度是极重要的教育资源”①的认识,要求我们对“什么是职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应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结构”、“职业教育制度的功能如何”等进行深入探讨,明辨正误。本文试着先从对职业教育制度这一概念理解的种种偏颇谈起,再结合制度论以及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对职业教育制度这一概念本身进行明确界定和厘清。

一、对职业教育制度概念的语用分析

综观职业教育文献,大多数谈论“体制”、“体系”比较多,少数触及到职业教育制度方面的文献对职业教育制度的理解随意性很大,似乎更多的是把职业教育制度视为无所不包的、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制度、体系以及相关举措,几乎没有去追究到底应如何解读职业教育制度本身。从语言的使用上讲,语用学研究讲话者有意义的一组语言实际使用的目的、效果及其蕴涵。笔者对职业教育制度进行语用分析,意在探讨人们在使用职业教育制度这一概念时所透露出的对职业教育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及其存在的问题。

视“职业教育制度”为“工具”、“手段”以及“制度总和”。有论者从教育平等视角对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进行了专门探讨,指出.“教育制度一方面是进行社会化和地位分配的工具,一方面是社会整合和文化传递的必要手段。职业教育制度当然也概莫能外。职业教育制度包含着使职业教育秩序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制度总和,是从宏观到微观的制度体系”。②从其论述来看,很显然,论者视“制度”为“工具”和“手段”,回避了“到底什么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问题,从文中还可以看出,它把“理念”、“法律法规”、“教育体系”、“经费投入制度”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都归结为职业教育制度的范畴。这些的确是职业教育制度,而且因为论者的侧重点在“教育平等”理念,我们也不能苛求论者。然而,从论者的理解来看,职业教育制度可以是任何“工具”和“手段”,无所不包。以这种逻辑,甚至可以如此推论,任何与职业教育有关的制度,都是职业教育制度。笔者以为,这种对职业教育制度概念不分层次、过于宽泛的理解无疑将会丧失理论研究的价值,也使人们无所适从。

视“职业教育制度”为“职业教育体系”,学制体系是其核心。视职业教育制度为职业教育体系,是缺乏一定的规范,亟须加以厘清。

二、对制度和教育制度理解的多维视角

笔者以为,对职业教育制度概念的理解之所以出现歧义,这既与“制度”这一概念存在的多重语义有关,也与学术研究中对制度这一概念所选择的含义不同有关,更与人们对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歧义有关。从语义上看,根据权威语言学辞典《辞海》的解释,认为制度是“(1)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2)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如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是说,按照《辞海》的定义,制度既是一种“规程”或“准则”,又是一种由各种关系构成的“体系”。这种定义是比较权威的,也是对定义职业教育制度有帮助的。西方英语国家对于“制度”通常使用System、Institution和Regime这三个词。 实际上,在使用中它们的差别是很大的。如下通过陈述和比较不同学者或学科对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的多维理解,以求得对制度和教育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为笔者界定职业教育制度概念奠定基础。

不同学科及其研究者对制度有不同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一些学者基于对各种关系之间的互动是建立在一种共同的理解基础上这一认识.视制度为一种规则或规范,是一种个体主义的观点。它认为如果不遵循这些共同的理解将受到惩处或带来低效率。西方大多数新制度经济学派持有这种看法,比如美国学者诺斯、T·W·舒尔茨等人。诺斯就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契约。”⑥T· W.舒尔茨说,“我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⑦从法学的角度,马克斯.韦伯认为,“制度应是任何一定圈子里的行为准则”。⑧从政治学的角度,罗尔斯给了制度一个简明的定义:“我要把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⑨

一些学者基于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认为既然组织被看作是行动的角色,那么制度将不仅是约束行动者活动的规则或规范,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行动角色,也因此视制度为一种“组织”,认为任何组织本身与制度同在,组织将行为和规则制度化了,是制度化了的组织。这种定义从更广阔的视野认识制度,着眼于制度的实体性一面。康芒斯(J·R· Commons)就认为,制度是“这三种类型的交易(他认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交易,而交易有三种类型:买卖的交易、管理的交易和限额的交易一笔者注)合在一起成为经济研究上的一个较大的单位,根据英美的惯例,这叫做‘运行的机构’。这种运行中的机构,有业务规划使得它们运转不停;这种组织,从家庭、公司、工会、同业工会、直到国家本身,我们称为‘制度’。”⑩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制度是一个系统或者体系。比如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日本学者青木昌彦就认为,“制度是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一个自我维系系统。制度的本质被相关或几乎所有参与人所感知,认为是与他们策略决策相关的。”④这一定义突出了制度的博弈性质,并且持一种动态的观点来解释制度这一概念。我国学者郑杭生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社会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当然,这一观点和前面所认为“视制度为规则或规范”有相同之处,其区别在于,这里不仅仅认为制度是规则或规范,而是规范体系。

此外,对制度的定义,还常有把制度看作“习惯”、“模式”之说。

和人们对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诸多差异一样,一些权威工具书或一些学者对教育制度的认识也是不一致的。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教育制度 (其给予的英文解释就是educational system一笔者注)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教育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有的国家把教育制度看着按国家性质确立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13)由此可看出,编者把教育制度看作是“体系”,是各种组织(教育机构)的体系,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这与前面把制度看作一个“系统”或“体系”是基本一致的。这种观点把教育制度与教育机构混为一谈,以这种观点推论,制度建设就是机构或体系建设,这对探讨如何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是无益的。而且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制度“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这种观点似乎更有把学校教育制度之外的其他教育机构排除在教育制度之外的嫌疑.这种定义过窄。

大陆和台湾学者联合编写的《教育百科词典》认为,教育制度“有两种解释:(1)根据国家的性质制订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2)一个国家内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一是泛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的机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二是专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14))在第一种解释中,教育目的和方针是规范性的、方向性的,或说就是具有较浓规范意味的观念,设施通常更多被理解“物质手段”,这些被总称为教育制度。在第二种解释中,把教育制度看作是“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与前面所述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但这里又具体分为“泛指”和“专指”两种,这比前面的观点更有合理性。两种解释似乎都与视制度为“组织”的观点相类似,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但这种观点似乎让人无所适从,对教育制度是什么或什么是教育制度以及对如何构建现代教育制度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有日本学者认为:“教育制度,即教育的机关及功能,依据法规并以社会传统或教育观为基础而成立或发展的教育组织。教育制度即教育政策借法规而具体化的设施,也可以说是以教育法令为中心的组织。”(15)简言之,教育制度即“教育组织”。也就是说,论者试图从组织分析的视角探讨教育制度,着重结合法规赋予组织功能的角度来谈教育制度,论者强调的是组织而不是规范(就规范来说,尽管这一定义隐含着“政策”或“法规”等制度形式,但是不是就仅此而已呢,值得商榷)。细细探究起来,这种观点和前面所说的视教育制度为“教育机构的体系”的观点也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视野,都试图从“组织”或“机构”着眼来谈教育制度。

通过如上分别对制度和教育制度的诸种定义的解读、剖析,笔者发现,不同学科或者不同文献对制度和教育制度的认识是有差异的,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来看,它们都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和正当理由,然而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共性的东西。就对制度理解来说,不管是视制度为“规则或规范”、“组织”,抑或视制度为“系统或体系”、“习惯”、“模式”,也不管是从整体主义还是个体主义着眼,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那就是都围绕规则或规范来展开,都程度不同地强调了制度的规范性成分;而且更倾向于视制度为“系统或体系”,而不是单一的东西;对制度的探讨大都涉及到各种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就对教育制度理解来说,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具体的制度形式,对其定义和理解本不应该丧失其本体论意义上的制度蕴涵,然而恰恰相反,似乎教育学者们更多偏向于从“机构体系”去探讨、去定义、去理解,偏向于组织分析的方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完全把教育制度就等同于教育机构,没有突出规范的意味;另外,笔者还发现大多数关于教育制度的定义基本上采用了外延定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犯定义过窄的毛病,不能穷尽所有的数量。结合前面对职业教育制度概念的语用分析,笔者也发现可能正是因为受到这种传统意义上对教育制度理解的影响,一些学者在理解职业教育制度时也倾向于这种思维逻辑。如上对制度和教育制度的种种定义和理解的剖析,不仅说明了有对职业教育制度这一概念进行重新审视和界定的必要,而且为重新界定职业教育制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对职业教育制度概念的重新界定

如前所述,对职业教育制度概念理解上存在的混乱现象,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理论的交流,而且影响到这一理论的成熟和发展。因此,弄清楚到底如何界定职业教育制度这一概念,以及其本质特征又何在,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概念统一,不是为了统一思想,而是为了统一表达,更是为了达致学科的繁荣和科学化。我们知道,定义是用一个已知概念对一个新概念作综合性的语言描述。从结构上来说,一个定义可以分为定义项和被定义项两个部分。定义项又可以分为属和种差两部分。定义的表示形式如下:被定义项(被定义的概念)::定义项(属概念+种差)。这里,属概念就是指“上位概念”,种差就是使被定义概念和属概念区别开来的属性。(16)于是,对职业教育制度这一概念进行定义,就有一个如何选择属概念和种差的问题。很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职业教育制度就是指职业教育活动的制度。尽管这种说法本身没有错,然而这样的界定由于属概念的选择不当,因此导致它不仅指称不明,不容易理解,也有循环定义之嫌疑。基于如前所述对职业教育制度的语用分析以及对制度和教育制度概念的多维度理解,也为了体现职业教育制度这一概念的可操作性,笔者拟采用规范体系这一制度概念的共同逻辑起点作为属概念,结合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并从“大职教观”的视角出发对职业教育制度概念作出如下界定:职业教育制度指人们自觉制定的并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职业教育活动的规范体系,是调整各种职业教育机构与各种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和社会其他相关机构之间以及各种职业教育机构内部各种关系的中介,是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由于这一概念外延的复杂性,这里采用了内涵定义的方法。就其外延而言,学校职业教育制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经常关注的焦点。基于学校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的现实,我们也因此把学校职业教育制度视为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核心。它规定着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性质、培养目标、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包括职业学校办学体制、职业学校升学考试制度、职业学校招生制度、职业学校衔接制度、有关职业学校性质的制度、职业学校学位认定制度以及职业学校产学合作制度等。

从如上定义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制度既具有一般意义上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共同特征.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制度和教育制度,笔者对其内涵进一步解读如下:

职业教育制度是一套规范体系,具有自觉创造性、公开性、规范性以及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规范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有什么权利又有什么责任。这是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仅对制度作“习俗”、“道德”甚至“组织”的理解,笔者视职业教育制度为“规范体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整体,而且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和本质特征;在得到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前提下,它同时又要求社会相关成员共同遵守;尽管制度的设计和选择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然而同时它又具有可选择性、可改造性和可设计性等自觉创造性的一面;它是公开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

职业教育制度作为一种中介,它调整着各种职业教育机构与各种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和社会其他相关机构之间以及各种职业教育机构内部各种关系。职业教育制度通过调整各种关系而发挥其作用,体现其功能,从而促进职业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基于对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及其本质特征的深入理解,探讨职业教育制度应该秉持一种“大职教”理念,也因此就有了定义中的“各种机构”和“各种关系”一说。所谓各种职业教育机构,包括中专、技校、职高、高职、技术本科、普通大学中的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举办的职业培训:各种职业教育管理机构是指对各种职业教育机构及其相关事务进行管理和协调的机构;所谓社会其它相关部门,包括各级教育决策、规划和管理机构、普通教育机构(普通初等教育机构、普通中等教育机构、普通高等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特殊教育机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职业教育科研规划机构、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和培养机构、劳动力市场调研部门、职业介绍机构、劳动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部门联席会议、校长联席会议、人事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对外合作部门以及捐资助学的慈善组织等。职业教育制度不仅要调整各种职业教育机构与外部的各种关系,而且要调整自身内部的各种关系。

职业教育制度是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视教育制度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日渐达成的一个共识。从根本上说,任何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创造最终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服务的。职业教育制度是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也是职业教育制度区别于一般意义上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又一个重要属性。

注释:

①康永久. 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4.

②张社字.教育平等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制度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3(11):71-73.

③李守福.职业教育导论[N].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1.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41.

⑤王春梅.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4):13-14.

⑥[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N].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

⑦[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53.

⑧[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45.

⑨[美]罗尔斯.正义论[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50.

⑩[美]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86.

(11)[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28.

(1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53.

(1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8.

(14)教育百科辞典编审委员会.教育百科辞典[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4:416.

现代教育制度特点范文3

教育发展是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权的重要内容。教育发展不仅指教育基础设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而且包括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制度、教育法规、教育交流合作等的持续改进,还指个人、地区和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

由此可见,教育发展权作为发展权的一项子权利,主要是指各国拥有自主制定适合本国环境和民族习俗的教育发展规划、实行本国教育制度、发展本国教育事业的权利,包括保护在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方面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促进良好教育环境的形成,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加速发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尽可能地使人们均等获得免费提供的训练和再训练的权利;所有人应当拥有平等的、恰当的选学、入学、在学、升学等机会的权利;保证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维护,保障人人获得更广泛发展的自由等。教育发展权还应包括加强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保障本国公民享有接受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教育的权利;各国还拥有避免“人才外流”和排除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权利;各民族和地区拥有平等分享教育资源、平等获得教育发展机会的权利;各民族、国家应当有权建立和组织起符合现代教育基本特征的各种形式和水平的教育机构和教育项目、建立学校体系以及建立和完善教育制度等。

教育发展权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主体具有平等性。教育发展权作为一项人权,其主体是一个涵盖一切国家、民族、特定团体、特定区域和所有个人的复合主体。教育发展权对于所有主体来说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当拥有平等的、恰当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其中最主要的是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机会。这是实现教育发展权的基本前提。教育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坚持教育发展权主体地位的平等,对于实现教育发展权、促进人权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实现具有渐进性。教育过程是个体追求和实现价值目标而展开的活动,教育的动态发展随着个体发展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并受社会发展制约。因此,对于个人、民族及国家来说,教育发展权的实现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个体发展的历程来看,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强化作用,能够加速人的一般发展进程。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除要求社会发展为个体发展提供相应前提外,还须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或规律,积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从而对个体的发展起到一种自觉、有效的促进作用。从改善不同地区教育不平衡发展的功效看,不同地区的教育“共同发展”不是要求不同地区教育达到发展的某种绝对水平,而是指不同地区教育都获得发展的动力,相互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各自得到相应发展,不同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对差距”在共同发展中趋于缩小,不同地区教育质量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水平,从而提高民众的教育发展水平。可见,教育发展权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促进个人、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现代教育制度特点范文4

教育学原理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基础,占分比重达到1/3,要想在考研中夺得高分,必须要对教育学有一个整体的理解,那么这个理解来自哪里呢?对教育学原理的整体把握是理解教育学的基础。同时,教育学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都有相应的联系,涉及到了教育学的各个分支,是认识整个教育学的前提,因此,对教育学原理的把握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把教育学原理整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学以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说、教育的起源说、教育的发展历程等。第二部分,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包括教育与生产力、政治、文化、科学、人口等的相互关系;教育变革的相关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人的个体性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目的的概念、主要理论、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国的学制、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四部分,课程和教学。这一部分是教育学原理的重头戏。主要包括课程的相关定义和类型学说;课程计划、目标以及实施、评价等;还包括教学的相关定义和各种理论流派;教学过程、模式、原则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第五部分是德育和师生关系。这一部分包括德育的概念、过程、原则、方法和德育途径和各种德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以及劳动特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师生关系建立等内容。

二、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学综合统考重头科目之一。针对中外教育史,重在抓线索——考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同时重分析——研究历史的作用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孤立地学历史,而应注意分析和评价,同时注意积累分析评价的思路及要点。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晰,主要有六部分: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外国古代教育、外国近代教育、外国现代教育;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去把握。比如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中国教育史”(前三章)和“外国教育史”(后三章);也可以按照时间分为古代教育(一、四章)、近代教育(二、五章)、现代教育(三、六章);还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分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用这两条线索来引领中外教育史的复习。

针对中外教育史,复习方法指导为:

1.从宏观到微观: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历史性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理清时间发展的顺序,树立回溯历史的整体感。建议考生在复习时采用讲解或口述的方法。复习的思路:整部分——各章节——各知识点。

2.理清知识的层次:知识的层次既体现了知识在整个教育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也指明了考生复习时应当倾注的关注程度。所以理清知识的层次很重要。按照学习层次的要求我们将其具体分为识记和理解两大类。复习时各个知识点应当把握到什么层次,做到心中有数。

3.注重比较和联系:由于是教育史,这里需要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也需要考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现,找到更多的可比较的“点”。

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据此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1、教育心理学概述 2、心理发展与教育3、学习及其理论解释4、学习动机 5、知识的建构、技能、品德的学习 6学习策略理论。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习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结派、认知派、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策略理论、智力理论与创造性的培养和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是重点章节。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二要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三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并能够运用其来说明和解释有关的教育现象,解决有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心理学算是教育学大综合中较为抽象和难懂的一个部分,在复习时建议大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一些教学案例来体会和理解各种原理。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大家可以采用,即“树形图法”。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本较有代表性的教材(较的是北师大出版的由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通读全书后,理出主要线索。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哪几大方面的问题?每一个大问题下又涉及到哪些主要内容?每一个内容中关键的知识点是什么等等。依据这些问题,可以画一个树型图,帮助你理解“树干”与“树枝”、“枝叶”等的内在关系。然后,依据这一树型图,再参考其它书目,对这一图式做作一步的充实完善。

四、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科研方法具有1、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彼此独立的特点;2、注重程序性和操作性;3、应用性,强调与实践问题的联系;4、教材的多样性和观点的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学习教育科研方法,需要基本概念有精确把握的基础上,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案例的来学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找一些教育研究的例子,亲自分析评价,将概念放到一个具体情景中体会。

1.理解基本概念:对教育科研方法而言,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一些概念本身就较难理解,死记硬背就更不容易实现了。较好的方法是联系实际,将概念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

现代教育制度特点范文5

【关键词】高职;学分银行;教育制度

随着社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进步,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知识社会。为了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必将大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倡终身学习,将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为学习型社会,并大力推进终身教育。根据教育理念的进步与革新,我们探索一种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教学管理环境,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使学校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及时的调整,使之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分银行”制度应运而生。

“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是学分累积,它是在传统学分制的基础上模拟或借鉴银行功能的特点,并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专业和学习时段限制,将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与“学分银行”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一种管理模式。“学分银行”制度将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从固定学习制调整为弹性学习制,学生每修完一门课程就计入相应的学分,或者参加某项技能培训、通过职业证书考核等也可以按照相关规定折合成一定的学分,将学生已经修完的学分“寄存”在教务管理“银行”系统的个人档案中,当累积的学分达到规定的标准后,学生就可以申请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学分银行”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灵活、开放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走向市场,又有利于各类教育的沟通与衔接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

1 “学分银行”制度在现代化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为适应现代化高职教育对获取各类知识的直接性和快捷性,“学分银行”制度建立了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模式,它根据学生和社会对教育的不同需求来促进教育机构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学分银行”制度不仅是应对大众化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能满足高职教育多样化特点的客观要求,是推进高职教育管理改革和加快建立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

对于个体学习者来说,“学分银行”制度尊重高职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取消了传统的行政班级概念,学习者可以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课程,并通过教育机构提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计划和课程类别,结合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方案。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学习者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还可以使学习者在开放、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社会教育来说,“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和授课教师,这无疑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自觉根据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者还可以跨校选课,这将在高职院校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促使高职院校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使其保持良性发展。

2 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现状与困难

“学分银行”制度在我国已有一些试点单位,为了使“学分银行”制度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对“学分银行”制度在我国实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我国的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这种教育管理模式还在不断的摸索和探讨中,其发展状况也并不乐观,很多高职院校推行的“学分银行”制度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的学年制,或者仍然停留在一些诸如学分如何核算、开设课程如何选择等初始问题阶段,或者处于坐观其发展的观望阶段,没有从教学理念、体系上进行深度的革新,没能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以使其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很多更加深入的环节中还需要进行大胆的实践。

显然,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步伐的缓慢与滞后是受到诸多困难的影响与制约。

首先,“学分银行”制度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积累下形成的教育智慧结晶,无论教育体制发展变化多么迅速,都不可能与历史完全断裂,它将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而且还将制约社会的长期发展进程。因此,新的教育制度的推行势必要受到传统模式的制约,“学分银行”制度也会受到传统观念、思维模式、教育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次,“学分银行”制度的推行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学习空间的同时也给广大的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提供学生所需的课程、授课时间、授课方式等学习资源,而学生自由选课的权利又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这既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动力,也是部分教师对这项制度具有抵触情绪的原因,从而阻碍了新的教学制度的推广。

第三,“学分银行”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学分银行”制度的核心是学分累积和学分通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来选修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统一的学分计量方式,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是构建“学分银行”的基本问题。学分互认和学分通兑需要整个教育体系的合作与支持,并且需要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因此,在短期内制定一种被普遍公认的学分通兑和折算方法是很难做到的。

3 结束语

“学分银行”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原因是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核的变通性和培养过程的指导性等特征。“学分银行”管理模式在教育理念层面上具有“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认定功能,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反映了教育的民主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具有激励学生、指导工作、弘扬民主和调整关系的作用;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学分银行”管理模式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在教学保障层面上,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在推动社会发展层面上,有利于高职教育大众化。

【参考文献】

[1]陈娟.欧洲学分转化与累积制度及其对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7(7).

[2]覃兵,胡蓉.韩国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12).

[3]丁鹏.学分银行:构建继续教育立交桥的基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

[4]姚德明,衡播.基于知识共享的职业院校“学分银行”管理体系研究[J].科教文汇,2011(3).

现代教育制度特点范文6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Chinese teaching in vocational school, helping setting up students-oriented mechanism, and really realiz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quiry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hich has greatly stimulated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ultivated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topic, which requires deep research of teaching design and strategy. And a teaching mode should be formed. The school should promote the thorough reform of Chinese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关键词: 信息技术;职中语文;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vocational school language;curriculum integration;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32-02

0引言

现在是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的结合在起来,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效率,还能够促进我国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进程。

1课程整合思想概述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过去学科内容存在学样科目割裂知识的问题,而进行课程整合之后,能够在各学科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该思想是把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学科都看做是一个要素,在理解和解决问题时是通过把几个相关的学科放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从多角度入手,把知识点拓宽,进而实现各门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课程整合的可能性

分析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信息技术的特点、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育理论基础。

2.1 信息技术的特点信息技术具有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点,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具有以下四种特点:① 资源的海量化;② 形式的多样化;③ 活动的交互性;④ 学习的主动性。

2.2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语文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后,语文学科又具有了新的特点。

阅读:有关专家认为阅读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和快读,其中略读和快读更加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写作:在信息技术时代,文学的地位会被降低,而实用文体会受到欢迎,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会变成一项最实用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要想获取较高的职位,必须具备较高的口语交际能力。

2.3 教育理论基础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结合的产物就是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成为帮助或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建构的人,而不仅仅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并且要求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3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必然趋势

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革,还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同时对教育制度和教材的改革也是革命性的。因此,两者之间进行整合是很有必要的。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是因为:

3.1 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可以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实现教育公平和民主,同时还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丰富学科教学内容,深化学科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2 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各类知识,学生可以从中获取自身需要的知识,并在知识的海洋中培养出自身的想象力,通过不断地的学习,自身的各项基本素质一定能得到提升。

3.3 由于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传统教学中的精髓可以和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师生中得到了广泛的欢迎。

4整合的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而现代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①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师和学生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并传到网络上面,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找到方向。

②教学过程探究化。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学过程是传承型的,而信息技术和职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使教学过程变成了探究型,具体就是学生主动的获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教师放置在网络上的资料,也包括其他来源的网络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在旁参与并引导学生的讨论。

③教学活动网络化。过去学生要想获取资料渠道比较单一,只有教科书,但是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后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素材,培养了自身自我创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

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有:

①课文精读:对课文的精读不管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还是在网络环境下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对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课文精读时学生必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提供相关的资源供学生参考,并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及时的检测和评价。

②主题性研读:学生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查阅相关文本的方式就是主题式研读。这种阅读方式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

③选择性阅读: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首先确定自己的需求,然后通过快速阅读选取相应的文章或者段落进行精读。它的结果一般是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④互动性写作:将“故事接龙”的样式放到网络上之后,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通过信息技术和职中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师一定会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如此一来,不仅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教学模式也一定会得到改革,不仅促进了中学教学改革的进程,也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玉萍.信息技术手段对初中语文新课改的促进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2]刘静.论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J].成功(教育),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