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1
1.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能够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然而一些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很多高校仅仅依靠一些心理辅导课程来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对于心理援助的需求也在逐渐的增加,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上来,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际交往过程中,这样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完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有效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采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能够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通过开展相应的心理互助活动,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同时学生还能够提升自身的自助能力,从而形成了他助、互助以及自助的模式。
2.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是对传统心理辅导模式的完善首先,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涉及的对象比较广泛,在应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过程中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因此必须具有足够数量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同时这些辅导员还需要具有较广的接触面,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其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心理辅导模式能够起到预防和干预的作用。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能够及时地察觉到学生的心理变动情况,切身地体验到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难,这样就能够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再次,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具有比较强的可行性,相比于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模式,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并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就能够进行心理辅导,对于场地和时间的要求比较低,学生也能够以一种放松的心理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最后,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生活经历和当事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两者之间能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这是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主要优点,在辅导开始阶段朋辈辅导员就能够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学生对于朋辈辅导员的建议也比较认可,这样能够有效地达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目标。从以上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优点可以看出,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性的相关措施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以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为核心展开。
1.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心理健康的具体含义为基础进行扩展,心理健康既包含心理健康,也包含身体健康和环境健康,只有在保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环境健康。因此对于心理健康的含义可以进行如下定义:心理健康指的是包含身体、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健康。从上面心理健康的定义可以看出,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多方面的健康,国外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中都包含很多部分,只有通过这些部门的相互合作才能够有效地对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应用这种心理健康辅导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能够及时的察觉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需求,使心理健康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增强各个高校之间的联系以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由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和身体以及环境健康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要不断地扩展心理健康的工作范围,要保证工作人员的多样性以及工作服务内容的完整性,在应用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各个心理辅导机构之间的联系,在各个高校之间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体系,充分地利用各个高校的优质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
3.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增强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性。首先应当充分的认识到朋辈心理辅导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可以在学生群体中举办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源来进行心理辅导,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2
一、班主任是心理教育的奠基者
班主任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理应成为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老师,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奠基人。众所周知,班主任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日常接触,课堂教育,班级管理,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自己的管理,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个学生身上都折射着班主任的缩影,班主任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感性的经验和模仿的榜样。
二、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
班主任除了运用自身的力量来影响学生外,还通过创设适宜的教育氛围,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空间,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班主任是最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师,许多班主任在教学中发现有不少智力水平很高的学生,却没有取得与其智力水平相吻合的学习成绩,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了其学习潜能的发展。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通过有针对性的班会活动,个别谈话、板报宣传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更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许多研究表明,学生自身潜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缺乏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对自己优缺点不能正确认识,对自己的情绪、行为不能很好的控制,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潜能,又可以使班主任更好的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冲突,过健康的、有意义的生活。
三、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者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专职心理教师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实施,目标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班主任细致、周密的工作来进行,也就是说大量具体的工作都是由班主任进行操作的。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班主任老师一般是学科任课老师。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教学中,班主任教师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遵循教学的规律,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技巧的运用,师生关系的处理等方面执行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责。同时,班主任教师作为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在班级的管理、班会、队会、团会等活动安排中贯彻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
四、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助者
班主任既要协助学校领导、教务处和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又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反馈给学校和家长,协助学生敞开心扉,主动接受辅导。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3
论文摘要:辅导员在工作岗位、年龄和知识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应通过主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做好周到的心理服务、建立快速有效的心理障碍应急机制等措施,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的工作。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也引起了学校及相关部门的重视。资料显示,平均有3.07%的高职生存在心理异常,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心理障碍。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专任教师人数少、力量薄弱,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基于辅导员视角的大学生心理障碍预防机制和干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心理倾诉对象的选择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障碍干预体系一般采取四级模式,即心理健康中心为第一级,分院、系的辅导员为第二级,大学生心理协会等社团为第三级,学生个体为第四级。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心理健康中心,其取向以所有人群、特别是健康的正常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不以消除症状为首要目标,而以促进来访者的成长、发展和潜能开发为宗旨,强调发展和教育。
但是,这种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有效运转起来。心理健康中心除了开展一些健康教育活动,并没有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障碍干预措施。主要原因是辅导员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同层级之间出现脱节。学生个体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没有主动向辅导员诉说或寻求心理健康中心的帮助。本课题组曾做过一项“假如你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首先向谁求助”的调查,结果显示,81%的人选择向知心朋友和同学求助,只有11%的人选择向家人求助,5%的人选择向辅导员求助,3%的人选择向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求助。由此可见,辅导员并不是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首选的倾诉对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充分发挥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优势,没有确立合理的参与方法与策略。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的优势
1.“第一线”优势。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体系中,高校辅导员处于承上启下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一级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最容易在第一时间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与大学生住在同一个宿舍区,并且通过班会、学生活动、早操、晚辅导等与学生接触密切。加之学生干部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相比,无论是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第一线”优势。
2.“同龄人”优势。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大都是高校毕业,无论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比较接近,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同辈群体归属感,从而使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畅通无阻。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遇到学习、生活等方面问题时,一般是先与辅导员进行沟通或咨询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3.“知识”优势。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辅导员时,从四五年后转岗考虑,并不要求辅导员一定是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但是,在辅导员岗前培训中,他们不同层次地进行了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专业心理咨询师匾乏的状况下,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成指导学生的学业、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任务。实际工作中,许多辅导员热爱本职工作,通过业务学习与进修,已经取得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基本具备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的“知识”优势。 三、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的方式
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建立发展优化、预防保健、社会支持和临床诊断与治疗等多种干预方法的综合干预系统。就高职院校而言,辅导员应主动采取措施,及时预防、发现大学生面临心理障碍的状况,成为有效消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最佳切人点。不能把心理障碍单纯地判定为消极现象,对有心理障碍倾向和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合理引导,努力争取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心理障碍严重的学生,则应与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人员配合进行治疗与干预。
1.主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辅导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等措施,提高学生心理障碍的自我消解能力。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由辅导员承担,这非常有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开展一些课余活动,比如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团体活动,或定期开展一些趣味游戏,等等,可以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彼此的信任,也能主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2.采取周到的心理服务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心理测查、建立心理档案。新生人学不久,辅导员应配合心理健康中心对全体新生进行统一的心理测查,应根据反馈名单中的学生状况及时建立心理档案,与咨询中心共同探讨辅导方案,进行重点干预。二是利用网络手段了解学生动态。“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目前,许多辅导员已经具备利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BBS、电子邮箱、博客及贴吧等网络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而且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建立快速有效的心理障碍应急机制。尽管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只有3%左右,但对学生个体的危害不可忽视。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制定并实施一套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流程,在第一时间采取果断措施,以化解危机,防止事态恶化。与此同时,加强对周围人群的心理疏导,化解紧张氛围,防止连锁反应。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近几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在是否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理论界已达成共识。可以看出,目前讨论的焦点不再是是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如何实施。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不少高职院校仍然将自身职责定位在建立咨询室、配备咨询教师,被动地等待学生咨询。本文认为,这种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会严重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转变的步伐。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形式化误区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将思想道德教育片面的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忽视高职院校学生从业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通过研究,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1)投资形式化。资料显示:在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的院校中,6.6%挂靠在学校医院,70%挂靠在分管学生工作的部门诸如学生处、团委或者党总支等,23.4%挂靠在其他部门。
(2)衡量指标形式化。最典型的就是将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咨询和治疗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学校仅仅通过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用几个数字来突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此表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而忽略了问题的解决措施。
2.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狭隘。专家明确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咨询和治疗,而是一种服务,是协助所有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因此,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将教育对象局限在有心理障碍和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因此,这种模式严重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2)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方法失当。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局面:学校建好了心理咨询室,但一个学年下来,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失当。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不断摸索学习的阶段,伴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以及交际范围的扩大,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多都是正常的、普遍存在的。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质,引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需要开展心理治疗。因此,“诊疗式”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真实需求相冲突,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在工作中推行这种模式有失妥当。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低
最主要的表现是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缺乏,很多长期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半路出家兼任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并将心理咨询仅仅等同于说话聊天,不能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产生不信任、无用感。因此,在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时,心理咨询教师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部分教师甚至自我怀疑:“我是教师还是医生?”这种做法显然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无法融合,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越来越差,路子越来越窄。
二、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潜能的自主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心理咨询和治疗,被动的矫正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是一种消极的解决路径,预防和发展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出发点。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一般院校的大学生,除了择业焦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等,高职院校学生还普遍存在自卑、厌学以及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心理问题。所以,在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智能提升,加强对学生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的培养;二是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合理的控制情绪,体察理解别人的情感;四是人际关系指导,指导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做到彼此间相互尊重。
2.心理咨询和治疗
心理咨询和治疗主要面向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的学生展开的。调查研究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20%左右,其中心理症状比较严重者约占1%~2%。由于症状严重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小,加之学校并不是专门的心理治疗部门,因此,心理治疗不应当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只是作为一个辅助项目以尽量减少由于心理原因给学生带来的危害。
3.开发学生潜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受教育者可以提高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以此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反复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过程,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是矫治学生的异常心理活动,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的潜能,完善个性性格,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三、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快由矫治性向发展性推进的步伐
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一种事后补救方式。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只是将服务对象限定在个别有心理问题或者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忽视了广大正常学生的发展,等问题发生以后才采取措施。为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工作重点必须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具体方法如下:
1.加快矫治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
传统的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矫治性教育,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有学习困难、适应障碍、退缩行为等问题的学生,服务目标是帮助他们消除异常心理和行为以更好的适应环境。虽然我国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发展阶段,但不能一味的挪用西方经验,而应当顺应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向发展性教育的层面推进,全面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适应教育对象、内容和目标以及形式的改变,全面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2.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团体辅导更容易取得成效:一是团体辅导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从众性强、易受团体成员影响,在彼此的交流中积累生活经验,改变不良行为。二是团体辅导节约了教育资源,有效的解决了由于师生比例悬殊而造成的顾此失彼现象。三是适合中国人心理特点。传统意义上,中国人不轻易袒露内心情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团体辅导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通过团体的交流,心理老师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生情绪的真实变化,有效地防止了一般心理问题发展成心理疾病。
尽管现阶段团体辅导的方式更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个别辅导。对一些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个别辅导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实施个别辅导的过程中,则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辅导,这就对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例如可以组织各种绘画展、辩论赛、演讲赛等,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作用,推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矫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4.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并举
学生是最容易接受现代技术的团体,在运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时,更应该迎合学生的特点,广泛引入先进科技手段,既提高了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又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泛地学习参考个案,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普及测量技术,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实验等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数量化测量,如建立测试学生发展常模、人格测量技术等。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努力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对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丽杰,陈永进,魏昌武,刘建.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1):32-33.
[2]张璐.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2009,(5):167-168.
[3]吴翠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探析[J].2010,(11):59-61.
[4]金志明,李建平.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晕].中国教育报,1999-02-21(2).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策略
现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各个方面的压力,家庭、学习和就业等,这些压力使得学生极易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一定问题。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当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对于这些不足,必然要求高校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1.1工作体系不完善。工作体系不完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所需时间也较长。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时,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辅导和治疗等工作机构进行完善,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从根本上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有序的进行。但是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方面,完善的工作系统并不具备,导致相关工作在开展的时候不能够有序进行,不能实现预期效果。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置的课程也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将一些重要的相关课程纳入大学生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课程内容也不规范,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1.2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薄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之二。在我国,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大多数为兼职,且没有经过正规和专业的培训,其专业性不够强,教育教学的效果自然差强人意。此外,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是以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对于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行为训练的活动很少涉及,教师不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学生也不会完全信任教师。1.3心理健康教育侧重问题人群。心理健康教育侧重问题人群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之三。我国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都是侧重问题人群,针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自信心较差、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应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应做到“重全体、重教育、重预防”。
2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建立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学的进行一般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和学科定位,进而以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进行教学,细化教育对象以及对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和结构特征进行全面了解。在校大学生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高校在对其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以其所在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作为根据将其分为不同群体,高校中的学生群体大致有贫困生群体、网络群体、新生群体和毕业生群体四大类。贫困生群体具有独立性强、勤劳简朴和学习刻苦特点等,同时其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存在一定压力,其中经济压力是最突出的;网络群体指经常使用网络,在网络中尽管没有迷失自我但是却有严重网瘾的群体,其在网络世界也会受到一定压力,会接收到一定的负面信息,影响其心理健康;新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其刚步入高校校园,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处于转型和适应阶段;毕业生群体则是一个问题多样化的群体,最突出的是就业压力,往往引发毕业生焦躁的心态,产生严重的“离校综合症”。2.2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和谐相处,因此要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师资力量的建设,长久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当前部分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这一问题,高校必须转变观念,不能仅仅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应付考核的一项任务,而是要认真仔细的进行对待。此外,部分高校还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二者混为一谈的问题,对于这一情况高校必须加强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而不是直接让德育教师或是辅导员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而高校应形成心理健康教师、德育教师和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机制,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和全方位。2.3开展全面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开展全面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在开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学生也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调控能力、抗压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健全和发展其人格。正常学生应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存在轻、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应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主要对象,存在心理疾患的学生则应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治疗的主要对象。
3结束语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改进,需要建立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还需要开展全面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作者:兰翔 王越 周彧竹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参考文献: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6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服务 必要性原则 加强策略
一、开展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辅导员这支队伍的心理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当下高校及管理职能部门逐步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重要性,却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不予重视。但是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到高校内部的稳定安全局面的保持,因此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就显得很重要。
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缺乏切实的关怀。
长期以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甚至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必然能够处理好自身的心理冲突、自动平衡自身的心理失衡,因而对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缺乏必要的注意和关怀。加之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是一项消耗性的隐性工作,短期内难以见效,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甚至被放任自流。但实际上,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待遇差,在生活和发展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由此会产生越来越激烈的心理冲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从而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质量。
2.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面临严峻考验。
(1)角色冲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辅导员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辅导员从单一的政治引路人转变成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指导、咨询服务的良师益友,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扮演角色的增多,而每个角色对辅导员提出的期望要求是不同的,使得辅导员的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加剧,这些冲突往往使得辅导员无所适从,心理时刻处在冲突之中,严重影响着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2)工作压力大。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也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学生的学习辅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安全维稳、就业辅导、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学生危机处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甚至造成部分高校的各个部门但凡与学生有关的所有事就找辅导员来办。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繁重的工作任务之余,学生的安全责任、提高毕业班的就业率的任务又往往担在辅导员的肩上,部分高校要求辅导员签订安全责任状和毕业生就业率的责任状,使得辅导员时刻如履薄冰,丝毫不敢松懈,连睡觉都无法安稳,就怕半夜手机响。面对种种工作任务和各种可能影响到安全稳定的问题,辅导员整天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随时随地准备着应对各种问题,使得辅导员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严重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3)职业焦虑。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焦虑一部分来源于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低,不受重视,一部分来源于辅导员工作本身很难提供给从业人员成就感。虽然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责任重大,但是往往得不到社会及高校的认可,使得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长期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上,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没有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在学校中地位低,在社会中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许多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只讲奉献不讲待遇,对他们的进修、晋级、职称评定等关系到前途发展的实际问题缺乏关注。另外,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属于育人工作,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甚至因为种种原因看不到效果。高校辅导员日复一日的繁重工作,即不被认可重视,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正向的反馈,同时很大一部分的高校辅导员还要忍受自身的专业日渐生疏无法发挥专业特长的煎熬。因此,加剧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焦虑,严重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身体健康。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应遵循的原则
1.服务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首先应该遵循服务性的原则,是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的,而不是居高临下来教育的。高校辅导员已经处在一个社会地位低、工作压力大、角色冲突激烈的位置上,因此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应以不再增加其工作思想负荷不占用其宝贵的业余时间为前提,并在充分尊重理解的基础上,以提高心理素质、缓解其心理冲突、提高心理素质为整体目标,进一步拓宽渠道,探索切实可行的多种途径,服务于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根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他们强化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各种因为工作压力角色冲突等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发展性原则。
发展型原则,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必须适应辅导员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通过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更好地塑造个性,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并非是针对极少数心理健康已经受到严重损伤的有心理疾病的人员,而是为促进所有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的。
3.预防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正确定位在于缓解工作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角色冲突,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应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即要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上,兼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人群的心理治疗、心理康复工作。预防性原则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必须树立与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以防为主,以培养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将工作的重点放到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上,做到早期预防,由被动走向主动,使高校辅导员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良好的心理状态上,更好地为学校和学生服务。
4.主体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相比,生活阅历更为丰富,心理水平更为成熟,具有相当的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应努力唤醒辅导员关注自身的心理良好发展的自主意识,调动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原则首先体现在心理健康服务要提醒辅导员关注自身。在长期的社会道德导向中,强调高校辅导员要奉献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这往往使得辅导员不关注自己、忽略自身的各种需求,渐渐损害到心理健康。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以辅导员为主体,在对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同时,着力引导辅导员关注自身,提高自我平衡心理冲突的能力,合理解决各种心理冲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主体性原则还要求在给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时避免“智囊化”的倾向,就是将心理健康服务等同于为辅导员出谋划策为他们提供各种答案。当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解决所能为辅导员提供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时,辅导员可能会养成依赖心理,而忽视自身潜力的挖掘,结果事倍功半。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的策略
1.深化认识,加强宣传。
目前,学校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着对辅导员只用不关心不培养的局面,轻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否定心理健康服务对辅导员工作与成长的作用和意义。而辅导员往往也忽略自身的各种问题,对心理健康服务存在一定的心理顾虑,即使已经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辅导员也讳疾忌医。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加强宣传,让学校和领导认识、意识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必需的物资和人员的支持。同时,加强宣传让辅导员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服务,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这也将直接有助于对学生心理疏导活动的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门的完善和提高。
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门人员配备有限或资历不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场地设施不完备,无法提供给师生满意的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是长期的、隐性的工作,其成果显效较慢,或者说难以评估,因此部分学校并不重视,导致物资和人员配备都不足。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门的投入,使人员和物资得以完善和提高,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3.构建全方位的高效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是一个多因素、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将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与配置,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在实践中采取定期心理健康测查为参考,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训练为主要形式心理咨询服务为重要补充的心理健康服务,加强高校辅导员文化活动建设和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件和环境,以建立起宽松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生态环境,帮助维持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1)定期心理健康测查。在高校辅导员的选拔和录用环节就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如卡特16PF测试、SCL-90自查量表,尽量避免不适合学生工作的人员进入到这个队伍中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压力大、角色冲突多、成就感低、应激事件多,这些都会严重危害心理健康,因此应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以早发现早预防早做调整。
(2)有效开展多种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心理咨询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应激源有其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如何处理普遍存在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来解决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以达到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个体既有共性又有特性,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人格特质不同、所面对的应激源也是有特异性的,当团体心理辅导无法起到作用时,那么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就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和接受心理咨询对于还能起到对学生的一个示范榜样作用,消除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偏见与误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过程中,需要避免心理健康服务职业道德教育化,避免对参与人员进行价值批判,也要避免对辅导员实际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3)加强高校辅导员文化活动建设。就如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对员工的文化活动建设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鼓舞员工的工作士气,但是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却并不重视对辅导员的文化活动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建设可以增强高校辅导员对学校和辅导员集体的归属感,可以发挥辅导员的种种特长爱好,营造出宽松富有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人际环境,缓解工作的压力,进行精神辅导,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4)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件和环境,降低工作压力和职业焦虑感。影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的应激源大多数是由辅导员的特殊工作性质引起的,特别是学生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理、学生工作边界的无限弥漫而导致的工作负荷大,责任无限化、社会认可度低、待遇差、晋升路途窄等都给辅导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高校要着力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改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条件和环境,降低工作压力和职业焦虑感。尤其是要划清辅导员的工作边界,使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清晰明确,改变凡是与学生有关的管理教育服务等一切事宜全都推给辅导员的现状,降低辅导员的角色冲突,缓解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并认可辅导员的工作,对辅导员多尊重多理解,改善办公环境与条件,提高待遇,建立培养晋升的通道,熔促进辅导员自我实现和维护心理健康于一炉。
参考文献:
[1]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1):69-71.
[2]李桂兰.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10):292-295.
[3]丁敢真,廖梅杰.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