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的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的管理体系范文1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供应链的管理体系范文2
关键词: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体系;优化设计;服务意识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1-0095-01中国图书分类号:F253.7文献标志码:A
1供应链视角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体系特点
1.1市场反应性特点
在市场需求产生变化的同时,企业应对这种变化趋势进行快速反应,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快的做出决策来适应这种变化趋势,而这就需要企业对市场的反映情况来对自身生产、采购等各个环节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而在供应链视角下,企业只有对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才能使物流的流通速度得到提高,并能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快速反应,这样不仅能够避免企业在进行物流配送时的资源浪费现象,还能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得到降低,进而使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1.2技术性特点
在传统的企业物流管理中,信息的推广与普及程度并不深入与广泛,再加上企業对于物流管理的不够重视,这也使企业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效率效低,而且极易产生数据误差,这也使企业中各个部门的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物流水平提高。而在供应链视角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上述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也使企业在供应链的链接中变得更加完善、精确与及时,使企业的内部信息反馈变得更加快速高效,从而极大程度的降低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运营成本,使企业的供应链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企业对信息技术进行更加高效的掌握,由此可见,在供应链视角下,企业在物流管理中具备明显的信息技术性特点。
1.3服务性特点
在供应链视角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供应链的一体化进程得到显著加快,而企业在这种发展形式下,使企业能够通过物流职能来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进而使企业的物流成本降低,提高了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特别是物流服务商的诞生,使其能够对物流供应链进行协调,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使企业与消费者间的矛盾有效减少,也使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服务优势更加明显,有效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2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物流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
2.1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意识的优化
在供应链视角下,企业要想优化物流管理体系,就必须将供应链引入到物流管理体系当中,优化自身服务意识,使企业从传统的物流服务意识转变为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意识,通过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意识的树立,能够使信息共享进一步加快,使企业的物流管理体系服务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还能使企业对市场服务变化进行快速适应与调整。由此可见,优化企业的物流服务意识,使企业能够与供应链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2利用供应链整合资源、简化程序、重视客户关系管理
供应链视角下,企业要想对自身的物流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引入供应链理念来对物流体系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将原本较为分散的分工结构进行整合简化,使不必要的程序得以简化,以此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2.3建立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库存模式
在企业物流管理体系优化设计中,建立供应链一体化库存管理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往的企业物流库存管理模式中,通常会设立多个库存中心,而这就使企业的资源被分散,这种也使企业对资源的管理难度加大。而以企业为中心建立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联合式库存模式,能够使资源更加集中,便于企业进行管理,同时还能节省存储成本,实现风险的共同分担,企业能够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来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从而显著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丁卉
参考文献:
供应链的管理体系范文3
一、供应链系统概述
供应链系统主要包括商品原料的供应商、加工厂家以及最后的终端客户,是一条完整的系列,简而言之,就是指为终端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由企业主要的业务流程例如需求流程、客服流程、采购流程、产品项目的研发流程等等和业务关系集合而成,形成了这条完整的由起始原材料供应商最终到终端客户服务的完整的供应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业务流程、网络结构和管理要素。整体性功能、目的性、层次性、关系密切稳定性、较强的环境适应性等成为了供应链系统的主要特征。
当前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激烈化、白热化、发展迅速迅猛化,企业若想在此期中持续发展,就必须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在供应链系统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的主体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其中就具体包括例如供应链系统中的各个节点企业,还有业务流程和系统环境等等,各组成部分在供应链系统中基本上是一系统性总体管理模式为主要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能做到统筹兼顾、合理管理。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既稳定又密切,强烈的供应关系存在于系统中的每一个层次主体之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供应,最后成为一个能够组成最大化利益的整体。
二、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体系中所出现的问题
1.物流管理技术有待提高
由于互联网终端难以为物流管理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导致企业和客户的供应关系难以实现高效的持平,从而造成供应链系统的职能作用受限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现有的物流设备落后简陋,种类不够齐全,其次物流资金增加拖慢了企业的大体发展进程,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物流设备制约了其管理技术的提高,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距离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提高物流管理技术成为供应链系统下物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优质的物流管理人才十分匮乏
由于中国的物流管理行业发展时间十分短,并且没有较为完整的物流管理体系,这就使得市场的发展极为迅速,导致物流课程的教学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从而使得物流人才始终无法很好地适应物流市场,也无法使得企业所制定的物流管理要求得到满足,这也就意味着供应链系统下公司所进行的物流管理发展将会受到阻碍。不仅如此,现如今存在众多企业对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工作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也就造成了物流管理人员供不应求的局面。
三、制定供应链系统下相应的企业物流管理对策
1.加快建设物流技术的发展进程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电子商务快速的崛起,对供应链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现代产业向新兴的电子商务平台的过渡体现了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的完整过程。在该流程中,企业在物流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以客户为中心展开的。通过利用实现供应链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两者间的捆绑,从而将供应链系统中主次分明开来,将各结构中的主体部分进行整合,以此来补充物流服务中存在的短板。企业方面也要积极的引进更新该领域上市的先进物流设备,为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基础资源,进而推动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其次企业可以采用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设备和成熟的物流技术来改善较为薄弱的物流基础设施,并不断的总结积累经验作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2.培养企业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
企业十分有必要为物流人才给予更多的工作岗位,使得用人制度更加完善,使得相关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以至于物流管理工作能更加顺利的进行下去。让相关人才更加努力掌握新型有效的物流管理技术,参考目前中国物流行业的基本现状,结合其管理技术,使得人才队伍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将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能使得高校学生得到更多实践的机会,能亲身参与到物流管理的工作中,从而使得自身的技能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供应链的管理体系范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综合评价 分层管理
供应商评价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也是供应链风险控制的重点。在现代企业中,对供应商的管理不仅仅是与物料、服务采购有关的交易,还应包括供应商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及时的动态评价。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站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动态地、适时地依据评价体系确定的指标和分配分值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分级、奖惩等等,确定其是否实现预期绩效。通过评价,形成相应的文件,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供应商决策依据。
一、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核心企业的供应商进行评价, 必然要通过研究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问题来建立评价指标, 因此,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利用因果分析图工具。将“影响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原因”定义为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召集核心企业的相关人员成立评价小组, 针对此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因果分析图,可以找到以下相关因素:
1.质量问题。供货质量存在缺陷对核心企业有着严重的威胁,主要考察供应商以往供货的质量、质量体系、对质量重要性的认知、发生质量问题时的反应和处理速度等。
2.价格问题。供应商的产品价格决定了消费品的价格和整条供应链的投入产出比, 对核心企业和销售商的利润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经营信誉问题。如果供应商的信用意识薄弱,将造成:(1)所提品的采购提前期不确定, 带有随意性;(2)提品的质量稳定性差;(3)承诺的服务不到位等。这将严重影响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关系。
4.技术能力问题。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 使得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 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核心企业只有能够及时地为顾客提供在价格、质量、性能上均有创新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5.生产能力问题。对核心企业来说,供应商生产能力不足,不能提供稳定、可靠的供货周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需求商的生产运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质量、价格、经营信誉、供应商的技术能力、生产能力作为我们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和分类筛选的评价指标。
二、供应商综合评价
1.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通过对评价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之比, 确定评价指标质量B1、价格B2、经营信誉B3、技术能力B4和生产能力B5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我们采用九分位法, 构建判断矩阵如下:B1 =(1,3,5,5,9),B2 =(1/3,1,3,3,7),B3 =(1/5,1/3,1,1/2,3),B4=(1/5,1/3,2,1,3),B5 =(1/9,1/7,1/3,1/3,1)。由, 同理可得W2=1.838,W3=0.631,W4=0.833,W5=0.281,W=(W1+W2+W3+W4+W5) =7.263。因此可以计算出权重(相对权重),P1=W1/W=0.507,同理, P2=0.253,P3=0.087,P4=0.115,P5=0.038。可知,质量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其次是价格、技术能力、经营信誉、生产能力,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2.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基于供应商级别划分的评价指标难以有现成的数据, 通常根据以往的经验采用对供应商打分的形式给评价指标赋予分值, 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有关评价指标赋值依据的基础上, 制定了如下的评分标准。
(1)质量(P1):批次合格率≥95%,得85分~100分;批次合格率≥85%,得75分~85分;批次合格率≥75%,得60分~75分;批次合格率<75%,得60分以下。
(2)价格(P2):低于竞争对手,得80分~100分;和竞争对手相当,得60分~80分;高于竞争对手,得60分以下。
(3)经营信誉(P3):好,得80分~100分;中,得60分~80分;差,得60分以下。
(4)技术能力(P4):强,得80分~100分;中,得60分~80分;弱,得60分以下。
(5)生产能力(P5):强,得80分~100分;中,得60分~80分;弱,得60分以下。
根据以上评分标准, 可以对核心企业的供应商进行综合评判。设对供应商的综合评判为S,Pi为各项评价指标权重,Ci为对供应商各项指标的评分,则。
三、分层管理
根据供应商的综合评价得分S对供应商进行级别划分,将供应商划分为“风险共担供应商、合格供应商和问题供应商”三个级别, 并根据所划分的级别及时改进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策略, 解决市场变化带来的问题,避免损失及规避风险。
1.综合分大于85分的为风险共担供应商, 应继续加强与之合作关系, 实现双赢。
2.综合分位于70分~85分之间的为合格供应商,应逐步改进优化合作关系, 向风险共担供应商方向努力。
3.综合分小于70分的为问题供应商, 应视情况调整与其合作策略。若该级别供应商为垄断性质供应商,核心企业应改善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努力向合格供应商或风险共担供应商转变;若该级别供应商为非垄断性质供应商, 则应根据其合作情况有无改善决定舍弃与否,并积极引入第二方供应商。
四、结束语
供应商作为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和节点企业,对核心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产品创新和市场响应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效的划分供应商级别, 构建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并改进与之合作关系,不仅能使企业迅速取得生存发展的市场空间, 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的组织形式, 进而对企业的行为模式、目标取向等各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查先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供应链的管理体系范文5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era,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not only brings about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rocess, but also brings the opportunity of innovation. This paper takes Haier group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ecurity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case.
关键词: 供应链;信息共享;安全
Key words: supply chain;information sharing;security
中图分类号:TN94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086-03
0 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最大限度的协调企业内外资源,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它可以利用最少的成本来达到运作的最优化,它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网链结构。在供应链研究领域,信息共享与安全问题一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但是仍没有比较完善的解决对应机制。本文以海尔集团案例为例,将有关理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将供应链管理给企业带来的优势进行分析,从而引出在信息共享中需要关注的安全问题,并从漏洞攻击、业务流程的信息控制、信息流通渠道的缺陷、信息传递风险、操作风险五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相关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应策略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1 传统企业组织形式与供应链企业组织形式对比
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是串联的,如图1所示,呈条线发展,从研发开始,依次经过制造、营销、服务,最后到达用户。企业和用户之间中间环节较多,无形中拉远了企业和用户之间的距离,使得用户只能被动的选择企业所生产制造的产品,而企业只能通过某些预测来判断用户的需求。
而供应链模式下,如图2所示,企业去中间化,使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去除掉了原本存在的信息失真,让企业和用户直接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利益的共同体,从而实现各方资源的最优配置。
2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自1984年创业,目前已经由一家不起眼的小厂商华丽变身为全球家电企业十强的企业。海尔集团从创建到现在已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名牌战略(1984-1991)、多元化战略(1991-1998)、国际化战略(1998-2005)、全球化战略(2005-2012)和网络化战略(2012-2019)。目前海尔集团处于网络化战略,供应链管理也处于网络化战略阶段,因此着重以网络化战略阶段进行讨论。
2.1 海尔的供应链示意图
根据图3可以看出,海尔的供应链中是一个物流信息流相互相互的过程,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使海尔集团内部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并可以获得到更优的外部资源。信息共享的模式主要有直链信息交换、网状信息交换、集中信息交换这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海尔集团采用的是集中信息交换模式(如图4)。集中信息交Q是以数据处理中心为核心,供应链上各环节企业均可接入数据处理中心,提供和获取信息,在供应链中实现信息资源多方同步共享。集中信息交换模式,能够及时提供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处理方案,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上企业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滞后带来的不良效果极大程度的减少。
海尔供应链管理以订单的信息流为中心,全球供应链资源、全球用户资源、计算机信息三个网络为一体,同步提供增值服务。此外,海尔集团还实现了零库存、零距离、零营运资本的模式。从图3可以看出,海尔集团有三个JIT,一个是采购,一个是分拨,还有一个是配送,通过3个JIT实现流程的同步。
采取的模式如下:①BBP平台采购接受订单,并查询计划与库存情况,如有需要进行及时的补货;②物流部门将次日的生产计划与ERP进行配料,实现配送;③生产部门按订单的需要完成后,通过全球配送中心来将产品送至用户的手中。整个过程是基于用户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反应,不需要积压过多的存货,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基于海尔集团供应链管理上的成效,与目前海尔集团的战略进行匹配。使海尔从传统制造家电的企业转身为全社会化的创客平台,利用互联网转型为一个动态的循环体系。如图5所示,通过海尔供应链管理方式的升级,海尔集团改变了组织结构,围绕着用户,存在着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目前内部创业人员成立了有200多家小微公司,涉及家电、物流、商务等多领域。
2.2 海尔的供应链对比分析
在上线了SAP系统后,海尔集团流程改善点如表1。
根据海尔相关业务部门数据统计,海尔集团通过流程整合得到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消灭了距离对企业所带来的限制,使信息在交互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的便利和放,用户的需求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地位,成为了产业发展的方向,海尔集团通过系统上线,流程改造坚持制造、销售、研发一体化的策略,以自有品牌得到了稳扎稳打的地位。
3 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所Ю吹陌踩问题及对策
3.1 漏洞受到攻击
根据Onapsis的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全球超过25万的企业受到SAP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影响,从而导致信息安全事故发生,使企业的数据泄露。针对SAP应用程度主要来自于网络攻击,利用远程功能模块,SAP RFC网关中的管理员权限指令来获取和修改数据库,或是创建J2EE后门账户访问。漏洞攻击通过私有协议对数据库发起,造成信息泄露。
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是采用确定风险价值的方式,基于SAP的资产可视化功能,对于风险进行确认,并通过持续的监控手段以及对于异常表现的检测是,来防止安全性的问题。
3.2 业务流程的信息控制安全问题
一个企业在设计流程时往往会有一些相互排斥和限制的业务,那么就需要进行权限的设置来避免不合规的情况出现,而在传统模式下,人为的进行,可干预程度过高,存在着的风险。
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是上线信息管理系统。以海尔集团为例,其上线了SAP系统以后,在系统设计时设置了一定的权限门槛,相关的管理层对超过门槛的业务范围需进行授权操作,从一定的程度上控制了人为干预所带来的风险,优化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优化了风险控制项目。
3.3 信息流通渠道的缺陷
在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通渠道的通畅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信息资源不充分,造成的供应链上企业执行情况相互重复和矛盾等现象带来的影响宽广。
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是采用集中信息交换模式进行信息共享,以海尔集团为例,是海尔集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集合,其下拥有6大品牌,分为物流本部、产品本部、事业部,每个部又下属不同职责的若干部门,根据海尔的实际情况运用了MM模块、WM模块分别对物料和物流立体仓库进行管控,此外还开展BBP项目进行原材料的网上招标采购活动。此外对于公司内部采用了R/3系统下MM、PP、FI、BBP多模块综合系统,其中MM是物料管理模块,PP是生产计划模块,FI财务管理模块,BBP是原材料的网上采购模块。海尔集团采用的模式可以有效避免“信息孤岛”的存在,促进企业间信息的充分共享,提供供应链整体效率。
3.4 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中信息传递对于供应链上各家企业都十分重要,根据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节点的不同,共享信息可以分为生产信息、物流信息、销售信息几个方面(如图6所示)。
生产信息一般来源于供应链上的生产企业,生产信息包括了基础资料、财务管理、产品销售价格等信息。物流信息来自于仓储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主要包括产品的物流的全过程。销售信息一般来源于销售企业,通过销售信息可以分析产品的销售的现实情况和未来趋势,从而可以决定生产投入量,库存水平、研发力度等,推动供应链整体的技术和决策更新。
但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信息的传递不正确,信息重复或失真。
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是上线信息化处理系统,以海尔集团为例,其上线的SAP系统在安全传输上可以可靠安全的网络数据以及关系型的数据库。R/3系统使用TCP/IP协议,TCP/IP协议内置了差错检测和纠正机制,为信息的传输提供了可靠的支持。R/3系统在前端客户和后台应用之间设置了加密、压码校验等处理,保护了信息内容的不易被窃取和篡改。关系型的数据库采用了DBLUW、redolog、backuppandrecover等技术,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此外,R/3系统实现了交易处理的应用,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
3.5 操作风险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在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环节的企业较多,操作风险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是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应都通过或者超过C2level的安全认正。以海尔集团为例,其SAP R/3可运行于UNIX、WindowNT Server、Oracel、informix等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上,在启动SAPGUI时,可以自动进行检测,防止受到病毒的攻击。此外,还可以对用户口令进行限制,在超过一定次数输入错误时会自动锁定,定期需要更换用户口令等手段来提高操作安全性。
4 结语
供应链能否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是否能为供应链上企业带来流程上的优化,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创造收益,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管理信息为其带来的优化效果。在供应链管理上存在着许多安全问题,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化建设,做好业务流程信息安全控制工作,使用合格标准的系统,并加强风险管理等措施来对应。虽然系统本身并不能直接为企业事业来营利,但是以本文中案例来看,良好的适应的系统能为企业带来正向的发展,帮助其业务的发展、企业的转型和扩张。所以从总体来看,供应链管理为企业不仅带来了流程的优化,还拉近了其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以及带来了创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叶飞,薛运普.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对运营绩效的间接作用机理研究――以关系资本为中间变量[J].中国管理科学,2011(1):112-125.
[2]黄晟辰,李勤,李剑锋,魏军.供应链信息安全体系框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5):171-174.
[3]冯静静.供应链上合作伙伴信息共享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4(22):92-93.
供应链的管理体系范文6
【关键词】供应链;战略优化;企业;管理
1.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代供应链管理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与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相比,我国供应链管理存在着明显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已不仅表现在资金、技术上,更多地表现在知识和观念上。很多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学术著作只是对国外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简单介绍,缺乏把国外经验、理论与我国企业现状相结合的理论。各界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探索还相当薄弱。此外,我国企业对于供应链的理解也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偏差。在市场上所谓的物流公司,仅仅只是原来“运输公司”的翻版。供应链这种新型管理方法的应用也少有实际运行成功的案例。因此,在我国企业间建立供应链,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优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存在很多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而这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2.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观念陈旧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流通领域得不到重视,导致对物流业投资少,各种物流基础设施分布分散,装备落后,物流企业运作水平低,多为人工机械化操作,从事物流行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供应链管理发展缓慢;由于传统仓储运输企业操作水平低,人工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普遍存在,因此一些企业不愿使用具备专业知识的大学生,而使用具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人,这些人学历普遍低,所积累的是在传统运作模式下的经验,缺乏对现代物流运作规律的整体把握,加之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即使企业投入资金建设信息平台,多数员工也无法胜任。
2.2管理体制滞后
供应链管理本身是一体化的工程,须解决铁路、公路、港口之间的衔接问题。但在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使原本是一个系统资源的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分为若干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待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使得供应链不能很好的建立,无法实施链条式管理。比如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运输资源,除了深圳等个别城市统一由运输局管辖外,其它都是分别直属铁路部、交通部、航空总局、海运局等管理。由于条块分割,造成各种基础运输方式之间无法做到高效衔接,造成企业流通效率的低下。
2.3标准化水平低
标准化是促使供应链高度一体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标识标准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我国已建立供应链物流标识体系中,除《商品条码》应用较好外,《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的应用的程度和应用的正确率都还很低。同时,货物运输过程中的设备设施标准化程度低,托盘等物流设备的尺寸各不相同,造成运输、仓储、搬运等环节的脱节;另外,我国流通领域各企业为了自己的发展,制定出了自己的标准,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
2.4企业信用缺失
市场经济是“合同”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我国企业目前的信用状况不容乐观,不讲信誉的行为时有发生。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信用的缺失远远超出一般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失信范围,已经濒临了信用危机或失信泛滥的警戒,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现行的市场交易中,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很不正常,各种合同陷阱比比皆是。诚信原则、商业伦理被严重冲击,如生产商担心供应商供应的原材料不合格、生产企业担心零售商不按时付款,零售商担心运输商不能保质保量地运送商品等等。这些不属于技术范畴的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供应链作为战略利益联盟的初衷,使得交易阻滞堵塞,阻碍“一条龙”式的生产与服务。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企业间轻易不敢进行合作,实施供应链管理。
3.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优化的路径选择
3.1转变观念,重视供应链管理
传统观念固然异常顽固,但是要想实现供应链管理,第一步骤是更新陈旧的观念。要利用外部环境促进企业观念的转变,提高企业间相互合作的意识。改革组织机构,建立面向市场的一体化组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从而创建畅通无阻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符合我国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大力宣传物流,使人们对物流的认识逐步提高。同时,加大各种培训机构的建设,重视人才,真正培养出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影响力,通过对核心企业的规范与培植,对供应链上的其它企业产生影响,逐步提高供应链整体水平。
3.2构建专门机构,建立统一标准
在市场经济发展逐渐深入的今天,要实现现代化物流,实施供应链管理,要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与物流相关事务的部门,这就需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如条码标准,可由国家先制定出统一的标准,然后在各行业大力推广,并通过零售业的使用促进制造业对条码的重视和利用,从而使制造企业主动解决产品的条码标识问题,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国现行法规也应随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中包括政府贷款、技术政策、反垄断法规、税法、税率、进出口法、国际贸易协定等。
3.3借鉴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
为实现供应链的管理,我们必须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通过学习成功国家供应链每一环节上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思想,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切不可照搬照抄。如:生产厂商加强生产技术,力求在生产中实现零库存,使用标准条码;配送商通过卫星通讯系统GPS的运用,提高服务质量和配送效率;通过实施ERP进行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并将企业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相互支持的子系统,从而对企业内部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效地管理。
3.4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整个供应链要通过信息共享,通过不断降低成本、提升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取得竞争优势。在利益分享问题上,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收益,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各公司应正视供应链中的风险,找出一个降低风险的机制,这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提升组织之间的默契度,使企业能够放心地把有关信息与供应链上的其它所有企业共享。另外,通过建立一个新的绩效评估体系,对每个贸易伙伴、每个职能部门在供应链优化中所起的作用做出合理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集成最优供应链,从而不断提高供应的整体水平。
3.5制订政策法规,确保物流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政策即物流发展产业政策,包括规划和土地管理、财政税收政策、市场准入政策、金融政策速效和通关环境等。这方面可以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目前中国物流有不同的主管部门,一定要防止各部门针对同一问题,出台不同的政策,使物流企业无所适从。同时,由于物流企业平均利润水平较低,为确保物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