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的思想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的思想理论范文1
[关键词]面向现实 高校思政课 教学
[作者简介]乔长水(1972- ),男,河南洛阳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侯东喜(1962- ),男,河北邯郸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唐山 06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就业视域下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2GJJG232)和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同步’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104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25-01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应面向现实
1.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应该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做到与学生的思想状况相匹配,有的放矢,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思政课教师应该到学生中间去经常性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分析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学生思想实际的把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千差万别的具体教育对象,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端正学生对未来前途的态度、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对师生的态度、对日常学习的态度,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自觉地把自己的未来同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2.教学内容应直面现实。思政课教学必须和时代相结合,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无论称为改革的时代、转型的时代,还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或者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无论我们怎样看待这个时代,认为这个时代是好是坏,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选择,也不能逃避,更不能逃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有优势但也有不足之处,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促使一些人急功近利,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出现不正当行为,这些行为会让学生产生困惑。面对各种各样的困惑,思政课应该给予学生满意的回答。思政课教学应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疑惑的问题引入课堂,通过讨论方式引导学生的思想,解答普遍存在的疑问,使学生认识到正是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才有必要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因为存在问题才为下一步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课堂教学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不能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传输上,更要塑造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造福社会。
3.教学内容应与时事紧密结合。当前各种媒体十分发达,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在几个小时、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都有可能传遍全球。大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时期,他们不仅关注身边的事情,更关心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微博、微信、QQ、各种社交网站论坛,是他们表达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见、对校园里发生的事件看法的重要平台。思政课教师应关注这些平台,当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积极疏导学生情绪,通过讨论、辩论等途径提高学生对事实的辨别能力,因势利导及时排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在授课当中也可以把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编写成教学案例,用最新的时事案例阐释书本上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成鲜活的形象融入记忆的深处,使课堂具有时代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面向现实
当前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博取受众的注意力,媒体采取各种办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于是“眼球经济”盛行一时,人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借鉴“眼球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理论学习中来,使学生在树立正确“三观”的过程中享受轻松愉悦。
1.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当前传统教学模式还是被广泛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方式传授知识,把在黑板上板书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在当今社会的竞争力越来越低。现在学生普遍使用手机上网,低廉的上网资费、快速的上网节奏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则容易使学生厌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手段、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能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形象记忆和理解接受。也可以把思政课教学搬上网络,利用互联网络建立思政课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提供高品位,富有思想性、创造性和趣味性的视频、图片以及案例供学生学习、借鉴和下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市场经济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还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参与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青年学子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他们是时代的骄子,知识的单向灌输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希望在独立思考中获取知识,在交流和思想碰撞过程中激发思考。互动式教学使学生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由老师逼学生学习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得到激发,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升,为未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有教学模式对师生在课堂上交流的障碍,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主要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沉闷的课堂气氛被师生间的互动所取代,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3.做好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课程教学不仅包括理论环节,也包括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在思政课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它能够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弥补理论教学的局限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实践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普遍存在着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的倾向,或者口头上好像很重视,但行动上不落实。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的方式有社会实践、听讲座、写报告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何制订更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值得认真思考。另一方面,从事实践教学专职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在实践平台方面建设也是难题,存在着基地不足、场所缺乏、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等问题。
1.传统的思治课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有一定的距离。课程考核方式具有一定导向性,考核方式不同达到的目的也不相同。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一方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近年来,各高校虽然进行了一些创新,但考核仍然停留在传统层面上,学生应对这种考试的方式往往是考试前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为了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甚至挑灯夜战,等考完后就将所学的知识扔到“爪哇国”里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通过课程考核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逐步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统一到的立场观点上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探索多角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机制。要想达到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就必须改变现有的考核方式,把对知识层面的考核变成知识考核和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真正提高。 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过程控制,把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设置科学的适合考核的教学环节,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避免仅仅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就能够得到高分的现象。同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可以采用在课堂上设置讨论环节、撰写时事小论文、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采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建立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对学生思想状况分析考核的制度,促进学生思想转变,提高思政课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3.思政课成绩与学生的实际利益挂钩。当前大学生对实际利益的关注度明显上升,他们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度明显提高。思政课考核的结果应该与实际利益挂钩,这样能激发他们认真完成教学各环节的热情。这些实际利益可以是与评优评先挂钩,也可以是与学生担任的职务挂钩,还可以与发展党员结合在一起,作为考察发展党员的基础指标。总之,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从而激发其学习思政课的热情。
科学的思想理论范文2
所谓机理,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这里特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的相关因素,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事实上,影响教学的方法因素是非常多的,限于篇幅,这里仅就两组因素及关系展开分析,加以辩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辩证
一、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机理辩证
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从课程的内容与性质来看,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不能偏废。通过思想政治课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符合世界观形成规律。灌输理论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意识是不能自发产生的,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通过灌输的方式,有计划的向人们传授,用以武装人们头脑,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可见灌输式教学方法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特殊性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但灌输式教学方法并不是“填鸭式”、“满堂灌”,而必须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能不能有效的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抽象理论溶化到学生思想之中,显然光靠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灌输毕竟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打折扣,一般学习效果不会很理想。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来,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从启发式教学方法与灌输式教学方法结合来看,课堂教学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讲授方法与课堂讨论和辩论会的方法的结合是最常用的。
二、新媒体手段教学与传统手段教学的机理辩证
科学的思想理论范文3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任何教学方法的研究都离不开“启发”。这种方法作为一种优良的教学理念,无论在国内国外,都备受历代教育家们所推崇,尽管启发式教学意义重大,但是在多年的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用强制灌输的手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至今仍然占据一定的市场,部分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再者,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思想的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已不再局限于原来意义上的学生被动式的启发,而是通过教师的“启”,打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主动、自觉、积极地接受知识。本选题正是基于上述思考,通过对启发式教学模式系统的研究,给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一些借鉴和思考。
1 为什么要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隐含了深刻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启发式教学应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1)启发式教学是由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殊规律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正规的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的系统讲授,这种教授就是一种典型的理论灌输方式,这也是系统性学习思想体系的一种必需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教师可以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授方式使学生逐步树立世界观、价值观和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实行启发式教学时克服“注入式”教学弊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迫切需要。由于部分政治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和特质研究不深,技术驾驭能力不强等原因,许多政治教师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仍然喜欢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情绪和厌学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注入式”教学方法造成的,而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认识基础、认识主体,教学效果等方面与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较大差异,启发式教学注重教书育人和提高学生素质,更能促进学生消化所学知识并使之向能力转化。
(3)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启发式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学习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无固定的操作程序和环节,基本思想渗透在具体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中,与其他方法相辅相成,实现教学的目的要求。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教师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传统经验都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和发扬。
2 如何优化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运用
2.1 授受关系最优化,为实施启发式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营造良好教学关系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实验证明,告诉人们一个观点和亲身参与形成一种观点,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后者比前者更容易为人接受。在学生心中,教学内容并非是他亲身感知的,而是别人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传播又经常是单向的,他只是接受,对传播难免会保持着一种“警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警觉”往往就会进一步强化,甚至对之产生怀疑、回避或排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就是缓解或冲淡这种“警觉”的重要方法之一,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基本条件,师生关系越融洽,越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的成功实施。
2.2 要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一些教师拘泥于形式上的提问,把启发式教学等同于问答式,将简单提问视为启发;启发的面窄,缺乏针对性和普遍性;在启发的过程中,总是试图将学生引入教师预设的结论中,甚至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过程的培养等等。这样的教学就不能被视为启发式,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问题就能使教学质量获得大幅度提升。
2.3 根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合适的启发式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启发式教学的开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离开了教师的活动,学习也就成为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学,不同的教师擅长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教师要根据自身素质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自身性格和气质差异来看,内向的老师可以选择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外向的老师可以选择谈话法、活动教学法等;从自身特长和优势角度来看,有数学功底的老师可以运用演算法、逻辑推理法来启发学生,有美术天赋的老师可以运用漫画法作为优选方法,要想启发式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同教师的特点是需要考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4 立足现实,引导体验感悟
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只有根植于生活之中,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才会觉得真实;只有把德育放到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让学生感到它与自己密切相关,才愿自觉去反省自己或思考他人的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还可以通过引入故事寓言、时事热点提出问题。把学生引入与实际联系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引发感悟,提高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
[2] 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M].人民出版社,2009(6).
[3] 刘素芬.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衔接——以大、中学校衔接为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科学的思想理论范文4
思想政治 教学创新教学吸引力
一、以导课的艺术抓住大学生的注意力
导课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首要环节,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必须首先进行导入,把新课与旧课、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富有艺术性的导课可以诱导大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一堂课的开场白相当重要,如果平淡无味,抓不住大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吸引他们听下去,即使下面的内容再精彩,大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如何在导课的环节就牢牢把大学生吸引住是一堂课能否取得好效果的关键。以往教师上课往往是由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导入,然后指出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老套形式显然很难引起大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的重视与关注。
现在的大学生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时势政治,对考研的有关问题也很感兴趣,将这些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切入点来导入新课内容比较好。可以采取的方式是课前“新闻三分钟”,让大学生自己收集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他们感兴趣的新闻,每两人一组,按播报新闻的标准让大学生自己去叙述他们想表达的内容,然后全体同学选出一两个大多数人都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教师一起讨论,大学生的兴趣往往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得以活跃。经过讨论,大学生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让大学生见识了博学多识、触类旁通的风采,师生关系融洽,对接下来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但这种形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要关注时事,知识面广,语言表达流畅,同时,要有能找到讨论的话题与教学内容之间联系的能力,顺利导入新课。有人认为,每天发生的事情有些可以和课程联系起来,有些便无法联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基本每天国内外都有重要的事情发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选择和把握,很多看起来不相关的事其实是有着相关的联系,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找出这些关联性,使导课的话语和教学内容紧贴时事,不让大学生感到这是一门与当前社会发展毫无关系的课程,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从大的时代背景下来解释所要学的理论观点。如此导课,大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教师用什么样的理论来分析时事,那么接下来的听讲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二、以生动事例强化理论的说服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要的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课堂举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举例,既可以发挥理论征服人心的魅力,又可以克服教学中把理论当作枯燥的条文和说教的材料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现象,同时还能解决理论自身的难点和现实对理论所提出的问题。通过举例,一方面可以用有关的事实材料来说明、论证、证明理论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释、分析、说明现实问题,化深奥的道理为浅显,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举例论证有关理论,要力争赢得大学生的信任,这就要求,举例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具有科学依据,做到科学可靠、真实准确,不能用虚假的、胡编乱造的、缺乏科学依据的事例,举例不在多,而在于是否精确和典型,是否能说明问题。教师在选择举例的材料时,要正反两面的材料都选,但要以正面材料为主,同时,还要注意选择发生在大学生身边或中间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材料,这样的事例更具有指导意义。举例还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师选取的材料要力求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增强吸引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大学生爱学、乐学,但不能选择低级、庸俗的趣味性材料,以免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举例也要有针对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的举例应做到新颖、富有朝气,从时间上来说,要选择距现实社会较近的,是现实社会新出现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材料;从空间上说,要力求选那些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用这样的事例来教学,对大学生才有吸引力,才使大学生有亲切感,从而也使课程充满新鲜感,否则,用过时的事例来说明新的理论观点,就难以说通,而且也缺乏吸引力。
三、以师生互动增强课堂的亲和力
课堂教学,最倡导的就是课堂上的互动。所谓师生互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在思想、信息、情感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方面的交互作用与交互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从实质上来说,这一原则充分揭示了教师和大学生之间、大学生和大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多项互助合作的关系,教学各要素之间是一种规律性的协同关系,其中教师和大学生有规律的协同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最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和大学生学两个流程,只有教师的活动和大学生的活动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并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贯彻师生互动原则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大学生观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大学生观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大学生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教师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把大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人、独立意义的人、具有独特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建立起热爱大学生,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良好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保证。其次,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大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师能够自如地进行启发诱导。否则,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就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大学生顾虑重重,不愿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即使教师有很好的教学设计,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要提高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当代大学生对一些理论有自己的一定看法见解,想要有一个表达的渠道,来展现他们的思考以及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生们热衷于各种课外活动的一个原因,在课堂上能够给大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同样也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应充分进行互动,使课堂具有亲和力,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就一些问题展开广泛的探讨、辩论,教师要及时总结,澄清疑问,明辨是非。
四、以媒体辅助强化大学生的认知力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会涉及,如何拓展狭窄的课堂空间、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也是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有些直观的材料和史实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有利于大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开发“红色经典”教育、“红色网站”等多种辅助手段,“红色经典”是围绕着中国革命历史创作的、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一些作品,主要包括红色文学、红色美术、红、红色音乐等,这些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如今在青少年中仍有不可低估的魅力。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德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的互动性、及时性、包容性、匿名性、虚拟性强烈地吸引着广大青年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及其规律性,远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为直接、有效,“红色网站”因此应运而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线充满生机的新生力量。
科学的思想理论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话语 正确导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31-02
以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话语”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人们对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导向作用认识也不太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话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而探讨如何合理应用话语,使其发挥出正确的导向作用,也就成为了一个研究重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话语导向的重要性
如果单单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角度来看,“话语”是在一定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以及在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人的沟通与交流主要依靠的便是话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话语可以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导向作用,它对于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化水平
学科是自治的、自我包含的、自我规范的,也是生产性的,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借鉴和吸纳相关学科话语体系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能拓展研究视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的完善发展。学科话语体系的形成发展,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学科话语,通过学科话语的正确导向,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科进行比较、交流和对话,也可以提升学科的科学化水平。
(二)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个具有极大交叉性的学科研究领域,不仅涉及教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还牵涉到传播学、文化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正确导向必然吸收借鉴着这些学科领域的经验成果。因此,在话语导向过程中,不管分支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还是主干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等领域,都会获得新的知识内涵,促进自身的研究思路和领域,进而逐步推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一个本质作用就是保证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正确的话语导向,不仅能够使教学双方的沟通更加顺畅,体现完整的学理逻辑性,而且能充分体现教育对象的普遍接受性,用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表现学生真正关心的和需求的,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话语的思想政治现实性导向
(一)注重话语的时代特征
“理论”是一种与时代紧紧挂钩的产物,而之所以能够到了今天依然表现出经久不衰的活力,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在跟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而要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出话语的正确导向作用,就应当注重时代特征、时代本质。众所周知,对于理论的现实性而言,走时代化道路是必需的前提条件,而这也正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出话语现实性导向的关键点。因为只有将时代精神注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体系当中,才能使现实与理论的界限得以打破,以对学生产生现实性的正确导向作用。
(二)注重话语的中国特色
的一大魅力来自其“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特征,通过理论,可以对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的任何实际问题给出答案。而在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果缺少了自身的特色,那便是没有基础支撑与落脚点的,这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话语体系与话语应用也是同理。因此,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话语体系构建与应用中,将中国化特色体现出来。理论只有同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使之不断中国化,才能发挥其理论魅力。思想是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化的进程还将继续,从而需要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书写理论新篇章,以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话语应用产生现实的导向作用。
(三)注重话语的普遍性与大众性
广泛的群众支持与认同,是理论的力量来源。“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话语必须受到来自学生的理解、认同与运用,这样才能使理论抓住事物的根本即人本身,使话语的导向作用正确、有效地发挥出来。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对于话语的应用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接受习惯,提高他们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接受程度,这是话语正确导向的关键点。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宣传媒介,比如手机微信、微博、论坛社区等,来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但在此过程当中,要格外注意对话语的应用,一方面不能带有过于传统的“说教”风格,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网络”的风格,要把握住平衡点,使学生能够接受理论的同时,也获得正确、有效地引导。
(四)突出话语的科学性
话语体系往往体现出学理性与现实性两种品格。一种话语体系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除了对现实性的关怀与认识,还离不开通过理论形式作为中介来完成。作为一种最彻底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被称为世界观的历史科学。学说的彻底性,首先体现在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与非历史抽象和道德说教性质的意识形态理论不同,话语体系立足于实现彻底的无产阶级解放,因而“不再有必要把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东西’说成是占统治地位的东西”,从而保证自身不会出现颠倒的或虚假的意识形态问题。库恩等人提出范式问题来定义科学革命时,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科学的标准问题。不能把衡量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标准只定位于现实标准,还应当关注理论的逻辑性。增强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既要立足于现实,也要立足于科学性,将现实逻辑与科学逻辑统一起来。
(五)重视话语的意识形态性
不论是何种话语体系,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一群体或是某一阶级的利益,都蕴涵有政治性以及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的突出特点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的合理性作论证,任何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无法回避这一意识形态属性。而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话语体系,应当必须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表现出来,其起到能够其实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构建的作用,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能力正确发展。受当前信息化、市场化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形势影响,很多非意识形态化的思潮相继出现,比如“终结论”、“过时论”以及“趋同论”等,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无疑是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力回应,它能体现出社会主义话语权对于其他话语理论的优势所在,便能起到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话语导向作用。
(六)重视话语的创新性
如前所述,思想是具有“进化”特性的,它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作出自我完善与调整,不断对自己所涉及的思想领域和内涵进行扩展。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必须根据我国的社会实践条件改变,并始终着重突出观点、方法与立场,并加入创新性元素,来进行话语体系构建与应用,这样才使教育活动中的话语,发挥出切实有效的导向作用。那么如何做到创新呢?第一,应当实现开放性与方向性的和谐统一,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既要表达出坚定的政治性即方向性问题,又要做到包容与开放,这样能够带给学生充分的思想碰撞,使其能够自主地作出选择,以表现出话语的导向性作用。第二,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还必须实现生活性与逻辑性的统一。客观来说,思想政治理论确实具有比较高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这就要求在话语的构建与应用中,必须科学地规范。但是,思想政治理论始终是来自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所以在话语中又必须能够反映出现实生活,这样才能使话语发挥出巨大的感染力。第三,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话语中还应当实现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使教育教学活动中话语的科学基础与导向价值可以一并发挥出来。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话语体系构建与应用,在对学生的正确、积极导向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将这种导向作用切实地发挥出来,我们必须注重话语的时代特征、话语的中国特色以及话语的大众性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话语应用中接受到有效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鲁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1(2)
[2]洪波.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J].教育评论,2011(1)
[3]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1)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的“十”精神研究专项重点课题(DSBD13ZD028);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质量工程项目(2012-C012);柳州市社科联2013年度规划立项研究课题(sky201327)
科学的思想理论范文6
关键词:《论语》; 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77-03
一
“重智轻德”是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一种现象。一般说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把我国道德教育目前所遭遇到的困境归结为考试制度,因为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失去了对教育本质的正确认识。但如果我们透过事物的表象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一“不合理”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采取一种一体化的、富有意义的态度……人们不能清楚地区分不同的行动和不同的领域”。[1]在这种社会,“我应该如何生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人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种基于美德伦理的道德诉求使人们不会也不可能仅仅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完善生活和完美人格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所以他们对教育要求也必定是全面的――真善美(智育、德育和美育)统一于教育体系之中而不会发生分裂。
启蒙运动昭示了人的理性的回归。但在尼采主张“上帝死了”的同时,人们并没有再次重新建构起伦理一体化的生活世界。理性的回归导致了世界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但同时也导致了理性自身的悖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分化。更为重要的是,理性分化的两个结果并没有得到平行的发展,而是工具理性逐渐统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具理性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就是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属于价值理性范围之内的美育和德育则受到了智育的侵蚀。如果说国内一系列的考试制度是其直接原因,那么实际上,现代社会价值领域的分化,也使得教育不可能再承担起全方位的教育职能、实现对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的功能则是其根本原因。因为现代社会对工具理性的推崇,必然会导致学校教育对智育的倾斜。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是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从长远来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二级学科是与我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发展趋向一致的,因为目前条件下想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智育)之中,既不现实,也与当代教育制度不符。但是,思想道德教育仍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自身的职能仅限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或者说把思想政治教育课视为知识传授性课程,忽略了课程本身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这就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只有接受感,没有认同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富有理论性,缺少实践性。因此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切实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职责,让学生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因而我们认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否具有实效性的关键之所在。基于此,我们可以考察传统教育模式,从传统教育理论中寻找可资借鉴的资源。实际上,《论语》中的“学”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理念。
二
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不难发现,“学”最初的含义主要是“教”。郝大维、安乐哲等人甚至认为,“学”就是“教”,即从实践和知识上让人“觉悟”,“在先秦,‘觉’的意思是,当时力求学有所成的学者在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获得深刻认识”。[2]现代意义上的“学”的概念,只不过后来对知识学习这一意义片面强调的结果。
孔子在《论语》中对“学”认识和理解就具有“上所施下所效也”的含义,比如在孔子看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所“学”之德行必然会对庶人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但是《论语》中的“学”已超越了其原初含义,已经不仅仅意味着“上行下效”,而且还具有了很强的认知意义和社会功能。
在认知方面,“学”能够让学生习得作文之道,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孔子认为,通过学习《诗经》,可以培养想象力、提高观察力、锻炼合群性和学习到讽刺的作文方法,如果这些目的都没有达到,还可以对鸟兽草木等客观知识多多认识,他诘问自己的学生“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
实际上,解惑只是“学”的基本目的,而传道授业、文化传承与社会稳定之功能才是“学”的根本之所在。一般说来,我国的传统社会是社群主义的,人与人之间构成了一个由各种各样“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这种“关系共同体”主要依赖共同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来约束。在先秦儒家那里,这就是“学”的主要内容,即从社会道德规范角度对经典文献进行解读,并将对文献的道德认识应用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孔子督促自己的弟子“学夫诗”,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能够“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颜回之所以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因为颜回对所学知识进行了伦理性解读和道德性实践――颜回之“好学”,在孔子看来,在于他能够“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不仅如此,孔子还对“学”赋予了文化传承的职责。道德习惯和社会风俗会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只有通过“学”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学”的这些功能使得孔子能通过“学”来教育学生,实现自己继承已有文化制度、改变社会现实的理想。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而《论语》中所谈及的“学”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素质不断提升、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文这部分将从学之对象、学之方法、学之目的和学之结果等角度进行论述。
1.“学”之对象――“伟大的书”
《论语》中,孔子把“学”(亦即“教”)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伟大的书”――“诗”。笔者认为,《论语》中的“学”有其两端,一端为“艺”,它是“学”之始;另一端是“诗”――《诗经》,为“学”之终。孔子认为,首先应该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就能够学习《诗经》。如果说六艺的学习是提升教师自身修养的开始阶段――因为学习每一项技艺都需要依照规范行事,完成了对六艺的学习,人的基本行为道德规范也就养成了。[4]《诗经》的道德意蕴使孔子赋予它重要地位,让其作为自己“教”和“学”高级阶段的学习文献,原因就在于《诗经》能够被进行道德化解读,让思想性、政治性和知识性合而为一。比如,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因为子夏能够对《诗经》从道德修养角度进行诠释,所以孔子才说“始可与言诗矣”。
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注意遴选学习的对象,选择高雅的、对人格发展有利的“伟大的书”――经典作家的著作――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学生要学有所获、课堂要内容丰富,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提高道德修养过程中对自我德育素材的撷取。国外大学的人文教育部分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他们所选择的课程教材就是一些“伟大的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者,两课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和专业素养,需要学习“伟大的书”――的经典文本,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学”之方法――思与省
“学”作为一个获得知识和人格发展的过程,必须不断地反省(“思”)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自身道德修养方面得到提升。“思”为“学”提供纠偏功能,否则学习仅仅是盲从,不能与时俱进。“学”必须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通过“思”和“省”,才能真正做到“见贤思齐”和“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如果不“学”不“思”,那么人对道德条目的把握就很容易走入歧途,“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要承担德育职责,应该在“学”中结合“思”和“省”,尽可能避免思想行为上的偏差对自我人格发展的不利影响。古希腊的柏拉图把智慧作为“四美德”之一,主要是因为智慧本身内在的判断力,它要求人们不断进行理性反思以期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智慧之所以有时候与“审慎”同时使用,就在于它能够指引人们进行正确的道德实践,即告诉人们应该在什么时机实践,也指引人们如何实践,并帮助人们面临不同的美德发生冲突时进行平衡。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之所以能够吸引人、说服人,就在于他们在不断反思和批判。作为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真精髓,要对形形的文化思潮采取一种理性和审慎的批判态度,这是教师能够政治上与时俱进、思想行为上“为人师表”的保证。
3.“学”之目的――真、善、美
“学”既要注重过程,最终还应该有所旨归。前现代社会的价值领域是统一的,所以真理一般包含着善和美,或者说“学”的目的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在《论语》中,“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学”六艺和《诗经》追求“真、善、美”。上文已述及,六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学习某种技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技艺的学习达到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即合于礼。而通过学习《诗经》,不但可以“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求真),而且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即能够培养对家和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求善),甚至还“可以怨”,即学得作文的讽刺方法(求美)。不难看出,“学”《诗经》是手段,而培养完善的人格(真善美的统一)才是“学”的目的。
对于思想政治教师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的过程本身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为“两课”教师融合真、善、美的“整合式”教育提供了便利。毕竟无论是《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还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些课程都包含着真、善、美的内容,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挖掘、去提升。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仅从知识角度讲授“两课”,笔者认为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狭隘理解,从一定程度上,这也将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
4.“学”之结果――君子
“学”的目的达到以后,最终在“学”者身上要有所体现。在《论语》中,“学”的理想结果是培养出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的君子,能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但这并非唯一结果,实际上,只要人们能够在加强修养的同时又不失自己的质朴品质,那么就可以算得上是君子。但不要过于追求“文辞”之美,因为那样做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而君子之学,绝非为了炫耀,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意在表明求学之士最终想要达到的结果是自身道德品质提升。进言之,君子的“为人”之“学”,应该在“修身”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去影响别人,通过“修身、齐家”达至“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通过“学”把自己和学生培养成为“君子”――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培养成一个知荣辱、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能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严肃又活泼,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政治性,进而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正确认识。虽然不能要求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做到让学生觉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但最起码要做到“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教师是一种权威,在某种意义上,他能够被学生认可就在于其道德人格的完善,在于他对待自己事业和信仰的态度。只有人格健全、政治正确、品行高洁、信仰坚定的教师,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能够真正取得实效,因为“身教”之于“言传”,其作用更为明显。
冯友兰先生经常说“旧瓶装新酒”,“老树发新芽”,就是指我们应该不断继承古今中外的优秀传统,批判性地吸收有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内容和形式。中国传统一直讲“教学相长”,这实际上是在要求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学”这个概念所蕴含的原初含义不可能完全适合现代社会,但是“学”的理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提升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 磊. 解魅、分化与现代性[J]. 现代哲学,2003(1):129-134.
[2] [美]郝大维. 通过孔子而思[M]. 安乐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胡必亮. 关系共同体[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德]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收稿日期:201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