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建议
当今,高职教育蓬勃发展,“90后”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定群体,个性特点比较突出,有些叛逆;自我意识强烈,部分缺乏大局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价值观现实,行为的功利性较强;追求独立又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交往方式多样,人际关系淡漠。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经济、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多方面的就业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下面我就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1.加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专业化建设
在高职院校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配备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申请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经费,建立心理咨询师、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治疗室、情绪宣泄室、心理测量室等专门的工作场地和必要的工作条件。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之路,实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规范化、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咨询辅导的专业化、场地和设施设备建设的标准化。
2.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数量足够、成员稳定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工作的教师要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咨询、辅导和团体活动训练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方法辅助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3.建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机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
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培训、咨询辅导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使有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早预防和发现,并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和快速控制。如借鉴一些院校的五级塔形工作模式、五级目标体系、五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五位一体工作方式。五级塔式工作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五级目标体系: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疏导、心理障碍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寝室―班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工作方式: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咨询辅导、治疗控制、危机干预。
4.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如开展“525”、“520”等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举办心理专家讲座、经典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沙龙等,开展户外素质拓展训练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网络、邮件、QQ、微信、电话等各种平台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释放激情、缓解压力,宣泄负面情绪,健康快乐成长。
5.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表演式或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并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6.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在具备相应资源的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们可根据教学模块设计户外团体心理素质训练方案,把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通过充分参与活动训练让学生获得实际体验和感受,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内在潜能,树立自信心;在体验训练中,帮助学生克服自身惰性,磨炼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发展健康人格;在体验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团体体验训练活动中,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困惑,认识到团体的力量和作用,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心和参与意识。
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范文2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Way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ake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College as an example
QIU Yafei, WEI Rongxia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Compared with ordinar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are a special group, their mental health is uniqu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mmed up the basis of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has taken measures on education, discussed the new situ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ideas for effective way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mot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health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形式之一,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层次,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了他们继续深造的需求。但是,独立学院与普通公办高等学校相比,社会认可度不高,文凭受到用人单位歧视;与高等职业院校相比专业技能不突出,因此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使得独立学院大学生有自身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我定位不明确,自信心较低等。本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在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已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探索独立学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期对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1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1.1 自卑心理
独立学院学生虽然也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如他们关心时事,思维活跃,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但是和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自卑心理尤为明显。独立学院自开办到现在虽然已经十几年的历史了,但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仍遭到歧视。独立学院招生也一直存在这录取分数低、入学门槛低的现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不如别人,我的高考分数没办法读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只能读三本院校(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高考失利或填报志愿失误才进入了三本院校)。因此一入校他们的心理上就伴随着深深的挫败感和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弥散在整体学生中,弥散在学生的方方面面,使得他们不敢去尝试,不敢去创新,不敢去挑战权威等。
1.2 学习引发的心理问题
(1)学习动机不足或过强。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认为父母会为自己安排工作,自己只要拿到毕业证就可以。因此他们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平时上课混日子,考试得过且过。大学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是用来消磨时间。他们的这种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同学。
有些学生在高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在高考中发挥失利才到独立学院来求学,这种学生在入学时就非常明确自己的求学目的――考研,因此一刻都不放松自己。还有的学生觉得学校不够好,就通过考各种证书来增加自己就业或升学时的筹码。励志考研和考证的这些学生整天泡在自习室里,不参加学校的各种文娱活动。他们甚至认为学校的期末考试太简单,即使在学校的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不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但是对于各种等级考试如果考不过的话则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打击,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伴随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学习方法欠缺。大学的学习和高中的学习在学习方法等方面是有着很大差异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如果不能尽快调整心态,改变高中的学习方法,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一学习基本上就会在混沌状态中度过。另外,由于意志力较为薄弱、自我控制力较差,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他们把课余时间用在游戏聊天游玩上,最后考试挂科后往往会出现焦虑、颓废等心理问题。
1.3 就业方面的焦虑心理
独立院校夹于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中间,办学质量和教学资源比普通高校差,专业针对性和实习经验又不如高等职业院校,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就业中,处于整体素质不如普通高校学生,实际操作不如高职院校学生的尴尬境地。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经常遭到用人单位歧视,争取不到公平竞争岗位的机会。
独立学院大学生入校就有的自卑感使得他们不敢与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去竞争从而失掉工作机会。另外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做好就业的各种准备,没有认清形势,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盲目从众等特点也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
因此整体而言,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心力交瘁,尤其面对父母的高教育投入和高期望,更加担心无法应对未来的就业压力,焦虑感上升。甚至有学生怀疑自己一无是处,对生活和现实社会产生消极的态度,产生自责心理,甚至个别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无法调节自己的焦虑情绪会萌发轻生的念头。
2 独立学院已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我院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在过去的三年里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并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大力支持。我们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坚持宣传教育为主、治疗矫正为辅的工作模式,扎扎实实地推进心理健康工作。
2.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起步阶段,心理健康课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工作就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自己的身心健康。
2.2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心理咨询室
我院自引进专业心理咨询师以来,就设立了个体咨询室和团体辅导室,在工作时间向我院学生免费开放,为全院学生提供免费预约、咨询、回访等心理咨询服务。团体辅导室主要提供发展性小组辅导,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主题,如“战胜自卑”、“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在心理咨询室提供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以具有专业背景做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为主,同时配以具有专业资格的兼职心理咨询师,形成了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相结合的专业团队。
2.3 积极开展新生心理测评
据笔者了解,武汉目前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独立院校都开展了新生入学心理测评的工作,但是开展情况各有不同。就我院来说,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于每年十月份开展新生心理测评,在测评过程中通过发放心理知识宣传册的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测评结束后心理咨询中心会逐个约谈测试结果中需要关注的学生,通过访谈的方式及时关注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
2.4 心理健康讲座、宣传与各种心理活动
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依赖于广大师生对于心理健康的接纳与了解。因此,我院利用讲座、心理健康月活动的时机,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向学生传达“心理问题就像感冒一样,你可以寻求帮助”等理念,淡化学生的“寻求心理帮助就是精神有问题”的羞耻感。除此之外,还利用开展与心理咨询中心相关的活动,向学生宣传心理咨询中心的功能、联系方式和地址等,以便学生在需要时求助,让心理咨询切实地帮到学生。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级环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院还通过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温暖氛围,让班级成为学生的重要的支持系统。
2.5 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合作关系
为了方便疑似精神病学生就医,有效地帮助学生,我校与武汉市第二精神病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心理咨询师可以邀请精神病院的专科医生来校会诊,也可以建议学生及其家属到学校附近的医生临时出诊点去就诊。这种方式实现了学校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无缝对接。精神医生给出的诊断、愈后预期及关于问题本身的解释等,让学生及其家属能够更加清晰地明白学生的问题及所需治疗方案,更易于他们接受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的治疗。
3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我院自心理健康工作开展以来,在领导重视和全院师生的配合下,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但是,我们的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四级心理健康网络尚不完善,师生心理健康知识仍需加强,心理健康工作中家长与学校脱节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其中也可以探索一些新的途径把心理健康工作做得更好。
3.1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网络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建立由校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心理负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组成的四级心理健康网络,各级人员之间保持密切的沟通与配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将心理健康网络与危机干预体系衔接。心理健康网络中培训的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等人员具有一定的危机预防常识与辨别能力,对于学生心理危机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预防校园意外事件发生。此外还可以将心理健康网络与新生心理测评相结合,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便于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筛查、干预、跟踪,使得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更有针对性,持续性。
3.2 加大课堂教学力度
利用课堂教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因此应该继续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加大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力度。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实施:(1)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设为必修课,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了解到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2)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不同的选修课,如针对大一学生的适应问题,可以开设成长训练营,大二的人际关系等困惑可以开设人际关系心理学,大三大四可以开设职业规划等,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3)心理学渗入其他学科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调节能力,与其他学科的最终教学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建设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和各门学科相结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3.3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构建同伴支持系统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社会支持系统在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上起到了很好的缓解、瓦解作用。有强大的支持系统学生在遇到刺激事件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会远远低于没有社会支持系统或者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的学生。在学校中,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班级凝聚力的增强,班级同学之间互帮互爱的氛围的浓厚,可以让班级中的同学在遇到问题时有人可以倾诉,有人可以帮忙。同学的帮忙与陪伴构成了心理层面强大的支持力量,这可以大大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3.4 联合其他独立学院,整合心理咨询师资源,开通咨询热线
目前武汉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都已经开设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但是据了解,一般独立学院的心理咨询师只有 1~ 2 名,所有求助学生都由这一个或两个咨询师提供服务。实际咨询中每名咨询师有自己的理论取向,有自己擅长解决的问题,即一位咨询师并不能解决所有类型的问题,由于这种局限性,来求助的学生就不一定都可以获得及时满意的服务。
针对上述情况,武汉各独立学院之间可以整合本校和外校的心理咨询师资源,区分咨询师的咨询特长,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求助问题跨校选择自己最匹配的咨询师,从而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由各独立院校的心理咨询师轮流值班的方式,方便各独立院校大学生咨询。
3.5 大力发展同伴(朋辈)辅导
根据尹洁,郑晓边的调查(《独立学院学生寻求心理辅导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基于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在校生的调查报告》),独立学院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多采取自我调整或向同伴求助的方式,他们对开展同伴辅导的愿望较为强烈。朋辈心理辅导是年龄相当的人运用心理学方法对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由于提供帮助的人和来访者的年龄相当,价值观、生活理念、关注的问题相近,使得他们更容易建立亲近的咨访关系,及时有效地帮助到有困扰的学生。而且朋辈辅导者就在学生中间,辅导者能及时地发现存在于同学身上的心理问题,也使得有求助愿望的同学更易获得和接受心理帮助。朋辈辅导是心理咨询室很好的补充形式,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朋辈辅导,培养培训一批朋辈辅导员来满足大学生的求助需求。
参考文献
[1] 连鹏,金洁,李东雪.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与分析.中国农业教育,2008.6:46-49.
[2] 毕红升.独立学院学生教育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对策探讨.理工高教研究,2005.6(3):131-132.
[3] 朱翠英,高志强,周贤君.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及其疏导策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70-72.
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范文3
关键词:台湾 大陆 高校 学生事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324-03
台湾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受欧美教育模式的影响显著,形成了与大陆迥然不同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模式。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在移植、借鉴西方高校做法和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形成了一些自身的特点。大陆高等教育正在经历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重要时期,其学生工作也需要在比较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台湾与大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比较
(一)机构设置上的比较
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组织呈单一型,具有扁平型组织的特点,校一级设学生事务处[1],下设学生活动辅导、心理辅导、就业辅导、体育辅导、奖助学金辅导、留学生辅导、学生设施管理等若干工作组,负责全校除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日常事务,在院系一级没有对应的组织。学生事务处对上向分管的副校长负责,对下直接面对学生社团和学生个人开展工作,其特点可概括为,一级管理,多头并进,条状运行。大陆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呈复合型,具有锥形组织特点,校一级设学生处(学生工作部)、校团委、校学生会三个一级子系统,各子系统实施分级管理,在院系一级设有对应的二级机构。学生处、学工部、校团委对上向分管的校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负责,对下向下属二级机构安排工作,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级管理、条块结合,网状运行。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大陆高校学生工作机构设置上主要有两点不同,其一,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院系一级不设对应的二级机构;其二,大陆高校设有独立的共青团组织工作系统。
(二)职能范围的比较
台湾与大陆高校赋予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能有很多相同之处:第一,学生就业辅导。包括毕业生就业咨询、就业教育、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为招聘活动提供服务。第二,学生活动辅导。包括指导学生团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各类拓展培训,管理学生活动场所等。第三,学生心理辅导。包括开展心理状况普查,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开展群体或个人心理辅导,心理或心理疾病学生的治疗康复等。第四,奖助学金管理。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助学贷款的评定与发放,勤工助学计划的实施等。
台湾与大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职能的差异主要在:第一,工作范围有所不同。大陆很多高校学生处的职能包括了本科生的招生工作,不直接管理学生宿舍,学生公寓实行社会化的物业管理或交由学校后勤部门管理。而台湾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还包括了侨外生(留学生)服务、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相当于把大陆高校国际合作处、体育部(系)的职能划归其管理。第二,学生辅导内容侧重点不同。台湾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心理辅导、就业辅导方面。内地高校的学生辅导这十分注重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养成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心理辅导工作也较为薄弱。
(三)学生管理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管理主要由学生事务处负责,由学务长统管。相对内地的学生管理比较自由、自主、灵活。学生事务处下面分设生活辅导组、咨询辅导组、毕业辅导组等。其基本功能与内地的学生工作处及下设的学生管理科,学生细想教育科,招生就业科相似,但功能和职责上还是有比较明确的区别 [2]。
1.生活辅导。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生活辅导包含学生的住宿管理,助学贷款申请和兵役申请等事宜。台湾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相对自由。住宿可以选择在学校住宿和租住民房,除军校外学生的出入和作息没有专人管理。相对而言,住宿在学校的宿舍价格比较便宜,尤其是公立大学,每学期的住宿费用为新台币6 000元~7 000元(约合人民币1 500元),而住宿在外的费用至少是1倍以上。但由于台湾的大学近来也存在扩大招生的问题,所以学校的宿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通过抽签方式来决定是否可以住宿学校宿舍。助学贷款是台湾学生解决学费的一个主要途径。生活辅导组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由于台湾银行的联网系统和信用记录非常健全,所以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能及时还清贷款,已确保自己的信用记录。使得助学贷款的运作比较顺畅。
生活辅导组的事务主要由教官负责。教官是台湾教学体系中保留的传统部分,早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与早期大陆大学中的舍监和现代大学中辅导员的职责有相似之处。但目前教官的职责已逐步由管制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协助学生顺利进行大学生活的角色。除负责学生的军训外,主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事务进行指导。
2.心理辅导。与大陆的高校相同,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健康在台湾高等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角色。这些任务由咨询辅导组完成。咨询辅导组的成员包括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兼职的各院系心理辅导老师和专门的精神科医生。咨询辅导内容包括: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感情关系、情绪管理、学习生涯发展、自我探索等方面。相对国内大学的心理辅导专线和日常辅导员及班主任式的管理方式,台湾大学的咨询辅导团体更大,咨询辅导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其从学校到院系以及宿舍区,都能找到心理咨询辅导人员的身影。所以,虽然台湾高等学校中的学生宿舍和生活管理相对松散,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较少。这一点是大陆高校值得借鉴的地方。
3.毕业辅导。台湾高等学校的毕业辅导涵盖较广,除各类毕业生需求信息外,还包括暑假的培训,公读机会以及为求职所办的各种讲座和准备。其功能和内地高校的就业科有些类似。毕业辅导组的固定教职员很少,多由校友组成。职业生涯的讲座也是邀请在相关行业从业的校友回校进行,并提供面试和求职简历准备等的指导。大陆高校的就业指导多在为学生提供招聘的信息,而关于简历和面试都是学生自己摸索。现在有些高校将这些内容作为一门选修课进行,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相对于大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台湾高校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压力要小一些。应届毕业生中约有20%~30%会继续升学,20%左右会进行相关的商业活动。所以相对于就业机会而言,一般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起薪较低,一般为2万~2.5万新台币/月。
(四)学生培养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受美国影响较大,课程大致分为两类: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又分别涵盖选修和必修。台湾高校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比例为4∶6,学生除可以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
1.通识教育。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大陆高校培养方案中的通识平台相近,课程包含共同课程和通识课程两种,在各校所占比重不同,大约占全部学分的25%。共同课程多包括:国文、英文、历史和宪法四科。而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领域选择几门课: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与人文,社会与行为科学。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台湾的通识课程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课程门类、内容和学时的设置上与专业课程还存在矛盾,目前各校都在与专业课程的资源进一步协调,以取得更好的发展。大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近年来在通识平台中也加入语文和人文修养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还处于试点阶段,效果的优劣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教学效果评价。
2.专业教育。台湾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中设置的必修课程门数相对较少,学生有较多的选择权利。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专业必修课程只有57学分,必选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大于12学分。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化学基础的四大课程所占比例较重,而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都放在选修课程中,更体现出“厚基础,宽专业”的特色;同时四年级没有必修课程,便于学生自由安排考研究生和找工作的时间。台湾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另一个典型特色是全部使用原版教材,所以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训练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不需要单设专业英文课程和双语教学。
二、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大陆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一)注重学生“通识教育”
台湾高校秉承“通识教育的理念”,以培育完整的人格为主要目标,强调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增进学生对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了解,协助学生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有更为宽广的体验认识。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贯彻“通识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从工作理念上看,强调“目标为先,方法为要”,“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服务重于管理,奖励优于惩罚”,“关怀先于要求,耐心多于忧心”,“主动出击,争取认同”的理念等等 [3],既简单明了,又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从实现“通识教育”的途径上看,强调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的重要作用,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出版指导刊物,定期举办研讨会;强调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
通识教育的理念,符合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理,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深刻理解及对全面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与大陆高校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全面素质教育一脉相承,值得内地高校借鉴。
(二)注重培养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台湾高校都拥有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多数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硕士以及以上学历,具备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而且由于竞争的压力,他们一般会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出国深造也十分便利,学校为他们的学习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条件。学生事务工作者经过长期积累和互相传承,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乐于为学生服务。
大陆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大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工作年限较短,阅历经验不足,业务培训较少,此外,队伍的整体敬业精神、服务意识不如台湾高校。因此,对于大陆高校来说,加快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建设步伐,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工作队伍,尤其迫切而又任重道远。
(三)注重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台湾高校均尊重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十分注重发挥其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学生组织在参与民主管理、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成长方面,在学生干部评聘、工作经费筹措、创造工作条件等自身建设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大陆高校学习借鉴之处。
台湾高校高度重视发挥学生会组织的独特作用。台湾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应重视“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而社团活动正是实践全人教育、潜在教育、通识教育目标的有效方式。因此,台湾高校鼓励广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十分注意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台湾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学生社团管理规范。不论是台湾高校制定的学生社团规章制度,还是学生社团自身制定的运行办法,均日趋完善规范,对学生社团成立、辅导老师、经费补助、社团评鉴、出版刊物、社团奖惩等都有明确具体的措施。为适应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学生事务处由昔日对社团的单纯管理,进一步向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的目标发展。如东吴大学在学生中开设《社团经营与发展》课程[4],淡江大学开设《社团经营与管理》课程。有的高校还举办学生事务研究在职硕士班,培养社团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第二,学生社团种类繁多。近年来,台湾高校学生社团增长迅速,发展多元,已经成为台湾高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台湾大学有学术性、艺术性、服务性等十六大类,总计600多个学生社团。第三,学生社团作用突出。社团活动在培养台湾大学生多样化兴趣,丰富大学校园生活;磨炼领导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训练自治自律能力,奠定择业就业的优势;陶冶个人情操,提高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的整体教育质量等方面,收到明显成效。
(四)注重发挥学生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事务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起着指导、帮助、咨询的作用,通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言行举止来引导、启发学生做出适合个人的选择。从业者非常看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依据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工作方向和服务内容,十分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挥,这可以从其个性化服务形式中窥见一斑。(1)个别辅导。通过会谈、家访协助学生克服其在学业、社交、情绪及家庭方面遇到的困难,在需要时转请有关专业人士提供服务。(2)小组工作。包括治疗性小组、发展性小组、学习技巧小组等,对有相同问题和需要的学生,通过小组工作起到补救和预防的作用。(3)咨询服务。向前来求询的学生、家长予以指导,提供资料,必要时给予跟踪服务。(4)外展工作。在课余时间,工作人员到一些学生经常聚集的地方去接触他们,与他们交友谈心,融洽关系,促进工作。通过这四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做到学校要求与学生需求的结合、学生个性与群体共性的结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大陆高校的学生工作以教育管理为主,强调行为控制,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来搞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往往重共性轻个性,重普遍轻特殊,重集体而轻个人,重当前而轻长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发展观。当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意识、权力意识普遍增强。大陆高校应学习借鉴台湾高校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发展服务,体现在教育观念上,就是要转变对教育主客体的固有认识,学生既是受教育者、被管理者,更是教育的消费权益者、学校教育的主体;落实在行动上,就是要在各项工作措施上多为学生考虑,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在教育方法上,要多尊重学生,关注个性;在活动组织上,要针对学生的兴趣与特点开展活动,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与大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作地位,甚至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上均有不少相似之处,大力推进两岸高校学生工作的交流,取长补短,对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人才培养,实现和平与发展,均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冬卉,文辅相.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由于内地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02,(7):15.
[2]刘荣,钟,等.台湾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管理和培养问题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6).
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 校园心理剧 培训 自我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10-02
引言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需要,全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建立了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其中,班级心理委员作为三级心理健康网络中一线人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学生的联系更为密切和直接,在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尽早发现周围学生心理危机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具有教师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班级心理委员自2004年在天津大学率先成立以来,调查显示,我国61.8%的部属院校设置了班级心理委员。[1]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经历了近十年的实践发展,在选拔、工作职责、培训和考核等方面不断得以总结优化,许多高校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对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和选拔标准、工作职责、培训内容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和界定。例如,李海洲等人采用问卷研究法对班级心理委员胜任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班级心理胜任特征结构包括自我概念、心理特质、动机、自我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知识结构、沟通协调能力七个因素。[2]姚小燕从心理委员的胜任力视角展开讨论,对提高心理委员的胜任力提出了建议,该研究认为不同专业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咨询技能也存在差别,高校心理教育机构应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系列培训。[3]本文将在以往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校园心理剧在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
一、班级心理委员的概念与培训现状
班级心理委员是指在一定的工作原则下,在院系心理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心理学知识,积极主动地在班级同学中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传递班级同学心理危机状况、帮助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烦恼的同学解决心理困扰,积极组织、参与并发动班级同学参加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或者学院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班级学生干部。[4]班级心理委员通常是通过学生自愿申请或班级推荐产生的学生,一般具有积极进取、乐于助人、观察敏锐、沟通能力强、责任感强和心理素质较高的品质,但是由于班级心理委员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难以切实开展相关工作;同时,班级心理委员也是大学生中的一名,在自我的成长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惑和烦恼,因此,对心理委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是充分发挥心理委员重要作用的前提。
以往研究文献表明,目前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心理委员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陈铎对当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目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存在形式化且效果不佳,培训模式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却忽视了班级心理委员的个人成长。[5]鞠晓辉、何召祥指出当前培训大都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其结果是心理委员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工作目标模糊,工作胜任感不强。[6]
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切实帮助心理委员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过程并获得自身的成长,各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来燕等人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7],陈蒂丝探讨了团体辅导在培养高职院校心理委员中的应用[8],刘静探讨了项目教学法在高校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9],然而,在心理委员的培训中引入校园心理剧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团体心理辅导形式之一,能够有效帮助班级心理委员在安全的环境中呈现大学生的各种典型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委员对各种典型心理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并学会相应的处理方法和咨询技能,同时,还能帮助心理委员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扰,获得自我成长。
二、校园心理剧的概述
(一)校园心理剧的起源
心理剧起源于奥地利精神科医生Jacob Levy Moreno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法,将心理剧应用于治疗层面便发展成为一种戏剧形式的团体治疗方法,是由当事人或当事人邀请其他团体成员扮演自己的某种角色,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呈现在舞台上,自发性、创造性地演出他们的思想、感受、人际关系或者梦想,以达到宣泄情绪,消除压力,增强信心,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校园心理剧则是受到心理剧的启发而在校园里应运而生,校园心理剧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为一体,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既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能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利用心理剧的形式培养心理委员,能有效促进心理委员的自我成长,帮助他们进一步将心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工作成效。
(二)心理剧的基本要素
心理剧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舞台、导演、主角、辅角与观众五个要素。舞台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指定一个固定区域作为舞台,有空间分界线,也可以使用灯光来加强效果;另一种是将舞台设于观众中间,由主角在房间中任意选择一个地点作为舞台,然后观众相应调整座位。导演是指在剧中使用心理剧方法来引导主角探究问题的人,导演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及心理剧导演学识,在团体的结构中,依据心理剧治疗的规则与技巧来创建一个安全的氛围,以引导主角探索一个特定的生活情境,进行心理治疗的活动。主角是指在心理剧中扮演最主要角色演出的人,一般是指内心冲突最剧烈的人,可以让其他团体成员透过主角来处理自己的问题。辅角是指扮演主角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或者主角自身某一部分的任意团体成员。观众是指那些参加了团体活动,但未直接参加心理剧演出的人。
(三)校园心理剧的操作流程
校园心理剧的创作、排练和演出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和督导的过程,创作的内容可以包括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委员自我成长以及在朋辈咨询中产生的各种困扰。具体来说,校园心理剧的过程一般包括暖身、演出和分享三个阶段。
暖身阶段主要是建立正式的团体准则和规范,通过设计一些团体活动促进团体成员之间彼此熟悉,建立团体信任感和凝聚力,并确定心理剧的主角和主角希望呈现的剧情。针对不同的内容,心理剧的创作形式不同。当主角选择的主题属于自我成长的内容,此时,演出不需要剧本,而是在导演的引导下,主角自发性、即兴演出,凭借主角或辅角的肢体语言、行动等表达方式将主角想要探索的具体事件、梦境、幻想或身体的感觉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当主角选择呈现的主题是大学生典型心理问题,需要团体成员进一步搜集素材、共同确立主题、设置主题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剧情和人物、撰写剧本内容等五个环节。导演根据剧本内容选择相应的辅角,指导剧本剧情的排练和呈现。
演出阶段,通过呈现相应的主题让主角再次进入事件发生时的场景,重新体会、重新领悟,学会用新的观点或态度来对待旧的事物,从而走出困境。在分享阶段,对于自我成长类主题的团队,导演鼓励团体成员分享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与主角在表演中所呈现的类似的经验与感受,在过程中,让主角得以休息、恢复和沉淀。这个时候,主角呈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后,颇为敏感和脆弱,需要获得团体其他成员对他的支持和认同,获得更多的能量。
分享阶段,需要团体成员共同遵守一些原则,即不批评、不建议、不否定主角在剧中的作为和决定,不分析主角的剧情,而只能分享自己内心被剧情所触动的经验与感觉。对于呈现大学生典型心理问题类的心理剧,团体除了分享自己类似的感受和经历外,大家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作为一名班级心理委员,如何更好地处理好相关问题。
三、校园心理剧在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
(一)促进心理委员自我成长
心理委员是班级学生干部中心理学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但是,心理委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情绪、情感的困扰、自我意识发展不足、自信心不足等问题。通过校园心理剧这一载体,心理咨询师可以引导心理委员在表演或在分享的过程中,增强自我觉察能力,获得自我成长。通过团体其他成员的分享,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同感,更好地接纳自我,增加自信心。
(二)有助于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性
校园心理剧与传统讲授法相比,形式新颖,参与性强,更能激发心理委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心理剧将心理委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表达出来,激发心理委员的学习兴趣,主动搜索和学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在心理剧的分享阶段可以针对表演的内容进行现场讲解,对正确的处理方法和相关的咨询技能进行演示和模拟,让心理委员在情景模拟中更深刻地理解相关心理学知识,并学会应用于现实工作中。
(三)促进心理委员合理地宣泄情绪
心理委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具有更容易与同辈群体产生共鸣的优势,但是也存在自身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比较肤浅的劣势。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委员在帮助同学处理心理问题时,受到内外心理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负面情绪,给自己带来困扰,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校园心理剧为心理委员宣泄不良情绪提供安全的环境,在导演的引导和辅角的积极配合下,主角很容易进入状态,发泄情绪,探索内心深处的症结和压抑的情绪情感,及时平复情绪。避免这些负面情绪对心理委员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
(四)提高心理委员团体凝聚力
以校园心理剧为载体,通过编排、表演校园心理剧,心理委员和心理咨询老师以及心理委员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更多,内容更加深入,彼此更加了解。同时,通过团体成员的分享,心理委员能够体验到更多的信任、温暖和支持,可以有效帮助其消除内心中的疑虑和不安,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增强内心安全感和归属感,体会到作为心理委员的价值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心理委员这个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有利于心理委员工作成效的提高,更好、更多的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
【参考文献】
[1]杜芬娥.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9(4):36-38.
[2]李海州,杨盈,丁芳盛.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胜任特征实证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8(4):51-56.
[3]姚小燕.基于胜任力视角下的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170-171.
[4]李晓波,谢钢.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教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12月:15-19.
[5]陈铎.当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问题与建议[J].高校讲坛,2011(9):118.
[6]鞠晓辉,何召祥.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与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124-125.
[7]来燕,李海滨,刘曼曼.案例教学在班级心理委员培养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