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理论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成人教育;管理;创新
Abstract:Management innovation is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 important measures for improving management ,and it’s also an effective way and important content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As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factors overlooked, college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rocess faces many obstacles on the concept.The paper from the relationship theory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inting out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some proper perspective must be established .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education college for the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educ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现代化相辅相成的社会系统进步的过程。近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兴未艾,高等学校成人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日益受到关注。教学管理处在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效益。高校中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应如何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与管理的内容及意义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包括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是指管理人员按照教育方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组织、指挥和协调与教学管理有关的各方面人员的活动,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各种教学管理任务,从而实现教育目标所进行的各种管理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程序化内容,常规性工作内容、中心内容和专项内容。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优劣成败,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中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的综合发展水平。
管理信息化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日常和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的状态或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教学管理信息化受到了普遍重视,在信息化条件下,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与方法实施贴近时代要求与发展的教学管理,用先进的计算机与多媒体等科学技术作为完成管理任务的基本途径。
通过信息化,可使管理、教学、输出融为一体,更加安全、准确和高效,充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网络信息化,学院领导可以随时了解各部门科室、各办学单位的管理全貌,并可迅速下达各种指示到各部门和办学单位,提高了办公效率;通过网络信息化,可以树立高校中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形象,同时解决存在的各种弊端,提高自身的竞争活力,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管理的升级。网络化管理可以大大减少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实行网络化全校集中管理后,学生通过网络选课,课程学习情况都记录在案,各有关部门可以及时掌握,较好地杜绝随意删减不合格学习记录等情况,严格规范了全校学生的选课与成绩管理,这为公正、公平、合理地执行教学管理规定提供了保障。在信息时代,作为支持和服务教育活动的教学管理,正向着信息网络集成和在线决策支持阶段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将不再是单个和孤立的信息单元,或只作为信息的储存、加工处理与传输的工具,而是以集成网络的形式更多承担在线决策支持作用,使决策更准确、及时,在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普遍走过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校园OA 、Email等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各种网络教学平台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学(教务)以及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或购买,使学生网上选课、教师网上登录成绩等成为普遍应用。应该说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已经跨越了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所走过的建设历程,教师、学生和各级管理者已经从校园信息化的转变中获得了诸多益处,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的推进,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忽视总体规划,导致数据无法共享,系统集成困难。由于对管理计划职能的忽视,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购买(或开发)了管理信息系统,当多个业务系统实施应用后,人们发现各职能部门间存在着信息沟通困难或根本无法沟通,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无法共享,当需要数据沟通时,人们不得不采用传统的方式。当需要提供决策支持需要的数据时,又往往发现数据因部门而异,这此现象我们称之为“信息化的尴尬”,如果此类问题经常发生的话,人们就会怀疑信息化的效能,甚至进一步质疑信息化投资的正确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缺乏统筹规划,或者不能严格遵循规划的要求,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由于系统开发平台不同,数据平台各异,数据结构多样,信息标准缺乏,使数据交流变得无法实现或成本极高,这种情形的出现使信息化的两个重要目标―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比如:我校的成高管理系统与学校的财务管理系统在数据和信息上无法对接,数据无法共享,网上无法查询学生本人的缴费信息等。最终结果只能是停留于简单的业务处理,推倒重来的话成本太大,最坏的情况是返回传统方式,信息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
2.重硬轻软,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校园网经过几期工程,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先进的网络环境,购买了多个管理系统,这时人们认为信息化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可以享受信息化的成果了。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是,信息化后续推动力不足,保障不力,阻力重重,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很快陷入停滞,系统建设因深入推进不力而止步于使用简单业务替代的初级状态。
3.信息系统缺乏管理制度配套、机构及人员的配备支持。信息化的推进,必然会打破组织中原有的权力、义务和责任等的均衡状态,因此会产生新的冲突和组织阻力,当系统需要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和流程的时候,领导层的支持就更不可缺少,如果来自管理层的缺乏或支持的力度不够,就会最终导致系统被束之高阁或被迫推迟使用。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
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及管理,是―种围绕工作目标进行的信息交流和目标管理,它实现了管理系统与技术真正的二合一,这必将对管理者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也将带动管理人员的结构发生变化。由此,迫切需要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真正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
1.适应发展需求,革新管理方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对原有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要适应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教学管理的方式应该进行转变。要从封闭的局域性管理向开放式的网络化管理转变,由手工的定性单项管理向网络化的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教学管理人员应努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胆探索教学管理工作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在管理手段上,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对日常教学管理中的课程基本信息、教学计划、教师授课、网上选课、考试与成绩管理、学籍处理等进行高效率的管理。
2.抓好队伍建设,增强人员素质。在信息化条件下,成人高等教育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根本保证。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这就要求加强管理制度的制定,抓好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理论素质,管理人员要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教与学的规律。强化学术管理,积极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参与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围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改革专业课程设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新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建立一套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日臻完善的校内管理体制,理顺关系,分清职责,加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宏观管理和决策功能,充分发挥院(系)从事教学和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精心选拔教学管理人员,可在学院(系)这个二级教学单位配备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通过设岗定编,明确职责,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来稳定队伍。创新意识是进行管理创新的必备条件,管理人员创新的源泉是创新行为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因素,要激发管理人员的创新动机,使教育教学管理始终适应社会发展和办学的需要。要因势利导,创造必要条件,提出努力要求,如进一步运用评估、奖惩等手段激励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再次,建立培训机制,是否拥有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是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在不断创新。面对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教学管理人员要通过不断学习增强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校要依托现有条件大力开展专门的业务学习和在职培训,注重提高教学管理者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其在教学过程管理与信息化管理优化组合的能力及网上操作的能力,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进行。
3.依托网络平台,提升管理水平。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效的管理,各办学单位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利用有效的成高管理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推行弹性管理制度,特别是学分制的实施,要求建立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准确及时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信息监控,形成有效的组织保障。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络进行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引进或自主开发功能先进、运行可靠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软件,实现教务工作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要注意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客观分析和取舍,根据信息时代对教学管理的要求,凭借网络平台,充分借鉴国内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机制。
4.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环境。与各种制度相比,人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高校成高管理的动力和重要的因素。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体现人文精神,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和自主价值,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服务人,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达到和谐与统一。教学管理的目的就是营造一个科学、严谨、民主、开放的人才培养与成长环境,人本管理是从对人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等方面,都注意充分尊重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意见。在教学管理中,依靠专家、学者,使行政管理职能和学术管理职能有机融合。当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地位受到尊重,人们的价值得到体现,工作就会充满激情,焕发出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4 ,10.
[2] 周梦君.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3] 伦蒂亚兹.JC.全球企业管理一一信息时代的全球竞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俊玲.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5.
教育信息化理论范文2
网络平台及其传播方式与亟待提高的教育管理活动一旦联系在一起,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也就不仅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而且,随着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也必然为信息化管理带来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一)各种管理数据库的建立网络时代管理模式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通过各种管理数据的收集与规范而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体系并使得这些数据成为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这些,一方面显然给进一步的规范化管理创造了条件,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降低了管理成本。但是,一旦这种信息脱离了被管理者的参与,这种数据库的建立也就必然使得管理者越来越离开活生生的具体的被管理者本人,在摆脱了管理信息不足的同时,使得对于人的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对于数据的管理。
(二)网络平台推动了管理信息的广泛应用网络传播模式带来的巨大的信息量以及人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来共享大量的信息的条件,“突破以内部组织制度为基础的传统管理方式,从运作方面突破组织边界的障碍,将整个组织变成一个灵活的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多主体间的协同问题。一旦这种网络平台采取比较开放的模式,就不仅可以实现职业管理者对于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而且,也使得被管理者能够通过相应的平台活动使相应信息成为可能。因而,开放的管理平台不仅满足了职业管理者的需求,方便了管理信息的传播,使得职业管理者的意图更快更好地得到传达;而且,也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被管理者在接受管理信息的同时也能够分享如何进行管理的信息,从而为参与管理提供了信息基础。
(三)网络平台推动了管理过程中的互动网络传播方式形成的信息者与接受者的互动关系直接引发了管理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尤其是网络时代日益呈现出多向度的交往模式,而管理活动也日益要求传统的职业管理者依靠独立运作来进行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的时候,网络平台的推广和应用实质上还解决管理活动何以得以系统化、多向度地进行互动的物质基础问题。而也正是网络环境使得特定时刻特定地点的信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得到广泛的传播并能够随时随地都得到相应的呼应,因而,也就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被管理者能够通过网络参与而使管理参与成为现实。
二、网络时代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信息化管理模式虽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获得了一定的好评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管理模式毕竟在目前还只是职业管理者通过信息的收集、加工、传播和应用来强化教育管理的一种模式。因而,针对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与管理的要求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这种管理模式仍然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也因而必须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创新措施。
(一)正确处理理论应用与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关系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推进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但是,在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推进与创新的过程中,有无正确的理论指导、如何处理理论应用与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关系问题则无疑直接地影响着这种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惟其如此,要想更好地推动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必须更好更快地及时总结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践经验与问题,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充分发挥理论自觉,为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原则。
(二)树立整体意识,实现网络管理平台的互动性设计教育管理模式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性整体机制,可以说,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它既离不开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运作、离不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也更离不开各个管理环节和管理内容的实施。惟其如此,这一管理模式的创新,就不仅要在理念上强化整体意识,而且,必须在实践上能够实现网络管理平台的互动性设计,在保障职业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及时传递管理信息的同时,也使得被管理者能够分享如何进行管理的信息,并随时随地都进行相应的回应和互动,全面保障各个主体对于管理活动的全面参与。对此,首先必须建立合乎共同参与,全员互动的管理平台,实现网络平台与管理活动的无缝连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参与作用。或者说,这个平台的建设必须在根本上改变只有职业管理者才能够信息的模式,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介,为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提供相应的信息资讯与全方位的服务平台,使得所有应该参与和希望参与教育管理的人们都能够在相应的系统中实现自己关注的问题的讨论与共享,从而真正实现被管理者对管理活动的有效管理。
(三)推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共同发展,并促使其在管理活动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创新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与个人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其结果必须在相应的行为主体不断学习和相互作用中体现。”因而,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必须全面推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共同发展并促使其在管理活动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对此,我们注意的是,一旦形成规范化的网络管理平台,作为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的管理主体,就已经意味着新的信息化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就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主体。在新的管理体制中,管理活动的发动者与执行者都已经不仅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而是包括参与管理与执行的所有教育活动的主体。因而,整个管理模式的实现,显然就不仅仅来源于他们的参与,而且,还来源于他们的水平和能力。为此,为了推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就不仅必须把被管理者作为最重要的依靠力量;而且,还必须在提高所有参与者的水平和能力的同时,制定最佳的活动方案,在保障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及时参与的基础上,把各个参与者提供的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方式与其他参与者进行分享并运用到管理活动中去,实现每个参与者的参与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提升整个管理模式的效果。
(四)积极引导被管理者对于管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既然网络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与传统管理模式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由于传播方式的改变为被管理者参与管理提供了方便并进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因而,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面临的最有意义的创新也就是能够真正实现所有被管理者的参与。所以,如何能够使得被管理者在硬件容许的条件下,在主观上也能够形成积极参与显然是这一模式能够最终实现创新的条件之一。为此,除了设计界面友好,便于操作的平台,还有必要通过平台设计形成管理参与的激励机制或者通过其他手段引导被管理者的逐步参与。
三、结语
教育信息化理论范文3
一、基于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现状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意义
首先,信息化管理模式与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结合,明显提升了档案信息文件的归档速度以及效率。传统非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完成大部分依靠人工操作,其在速度上、效率上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面对复杂、多样的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缺乏信息化技术支持的管理模式,呈现出低效状态,这一现象对于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在现代化社会环境中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而信息化技术手段对该领域工作速度的提升以及工作效率的改善,恰恰扭转了这一不良局面。基于成人教育体系的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中,汇总、整理、开发利用等相关环节的进行,凭借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而变得快速、准确。可以说,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不仅意味着管理手段的革新,更带动了不同组织之间档案信息资料的及时共享与告诉传递。以河南省教育厅在成人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创新举措为例,其在各个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之间通过建立QQ服务群的方式为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与模式应用提供了方便指导,提升了该省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整体效率。此外,信息化管理理念的引入,令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向专业化管理方向发展,这一发展趋势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目前国内多地多所高校越来越重视专业化档案管理软件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这一良性发展局面是值得人们欣慰的。
其次,信息化管理模式令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形成网络,方便不同高校之间相关工作信息的即时共享与传递。从机构性质角度看,成人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具有半封闭性,其内部设立了包括学生管理科室、教学管理科室在内的多个教务必备部门,其负责多样性的档案管理工作内容。成人教育档案管理需要处理的资料包括课程安排、学生管理、活动记录、教材管理、考试安排、教学督导等等。不难看出,上述资料的归档管理的完成不能紧靠相关教务工作人员来完成,还需要其他教育教学相关部门的共同协作。在信息化技术手段出现之前,为完成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目标,需要在多个不同部门之间来回沟通、交流,这种效率偏低的方式无形中增加了档案管理信息归档工作方面的错误率。而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出现,从技术角度提升了部门间资料整合、归纳的速度,保障了资料信息归档收集的效率。
再次,从市场环境变化分析角度可以看出,成人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出现是成人教育教学领域得以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长期立足的必备条件。可以说,现阶段国内各行各业均在大力倡导信息化体系建设,档案事业自身的行业特征更是要求成人教育体系管理者将信息化管理模式深入渗透进该项教学管理工作中,才能保障成人教育行业在未来能够顺应时展的要求,在工作内容及工作目标实现方面得到创新性突破。
二、基于成人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归纳阐述信息化档案管理未来的发展
首先,成人教育档案管理从业者们多数为传统人工操作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务教学工作人员,其对于现代化信息档案管理模式的认同感不高、认知水平有限,导致其对于信息化档案管理相关技术软件的操作并不熟练。未来,为真正拓展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电子化的发展范围,需要引进具备较高信息化档案管理知识层次的综合型人才,在技术层面提升成人教育信息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这里提到的技术,不仅仅局限于一般计算机操作,还需要包括必要的管理工作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现代化设备使用能力。
其次,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实现需要参与者具备基本的、对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的重视程度。然而,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者们对于此议题的重视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成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速度。成人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征在于其对学习者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训练程度更强,然而现阶段大部分人将成人教育看做普通教育的附属品,导致相关成人教育档案管理从业者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基本认识。因此,为提升成人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未来的能效发挥,需要通过知识培训、理论讲座等多元化方式提升相关从业者对于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再次,现阶段应用于国内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信息技术系统虽然具有通用性,但却在各个学校之间的针对性、差异性方面表现欠佳。由于不同学校的成人教育系统特征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未来需要相关学校引进技术水平有所保障的技术团队为学校量身定做有自身学校特色的成人教育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教育信息化理论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推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72—02
一、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教学管理在学校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它是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保障。在衡量一所院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体系中,教学管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由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功能已经比较固定,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比较确定,适合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职业教育教学的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传递、加工、反馈的过程。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实施信息化后,把很多原来需要手工操作的数据交由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灵活性、交互性和及时性,对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科学规划,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管理成本大大节约,这样,教学管理人员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和管理中去。
二、信息化对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手工”教学管理模式,教务部门、学生部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和共享,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难以协调一致,进度难以控制。教学管理信息化后,只要将教学数据在计算机内存储,设为共享或者进行拷贝,就能够为其他部门或教师共享,教学安排、教学信息等可以通过网络,减少了各种冲突的产生。与传统的“手工”手段相比,学生信息的查询更加科学规范,例如学生成绩管理较之传统管理严密性和严肃性提高,学生学籍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
总之,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实施信息化,使得数据查询时间大大减少,避免了大量重复工作,并增加了数据的准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以笔者所从事的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学提倡“个性化”,注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通过信息化管理,把教学信息形成资源库,把教师分散、无序的教学活动分门别类、有机联系;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感受、想象文章描绘的意境,通过听录音展开想象,通过看课件展示故事的情节,看配乐录像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教学讲解直观,富有情趣,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主题,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除此之外,兼容并包的网络资源更加新颖,功能更完善。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浏览电子图书、音像资料、教学网站、名师空间,借鉴优秀教案,网络突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让与大师对话、与名校携手变为现实。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师教学评估、开展优质课评比,并将所有的评比信息公开,让师生及时掌握教学动态,直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信息化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创新潜能的平台,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也就随之稳步提高。
(三)帮助教师业务管理
信息化为教师业务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教学过程管理中设计的“教研计划”、“教学进度表”等教学计划必须要上交到学校教导处,信息化可以将这些静态信息通过电子稿的形式存放到学校网站上以备学校领导网上查阅。同时,教师的授课讲义、课程PPT、课程实验计划等文件也可以上传至学校网站,学生可以以账号和密码登录的方式查阅观看,而这尤其有利于在校外参加实习的学生;教育信息化为也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新方式和思路,传统的备案方式为纸质教案,这种方式相对封闭,教师临时搜集的很多教学资源无法及时收录到原来的教案中去,而信息化的备案则可以将平时在网络和报刊上搜索到的教学资料随时存放在课件中;信息化也使学生课后辅导和布置作业工作变得智能,教师通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相应学科题库,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分别发给每个学生。
信息化辅助了教师业务管理,节省了教学时间,教师就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进而提高教学工作的水平、质量和效益。
(四)促进管理者素质提高
信息化教学管理中,管理者需要在计算机上录入、输出数据,需要掌握信息的查询方法和技巧,掌握使用搜索引擎来获得资源;而在教学过程当中,熟练使用各种软件制作精美的课件、熟练使用QQ、E—mail、BBS、博客等软件也成为必备技能。因此,管理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来适应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管理者面对种类繁多的数据表现形式就需要掌握多种多样的办公软件使用和设备使用方法,如常用的PPT、Flash、Author ware或Director软件,图像、视频处理软件,常用交流软件。除此以外,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通过不断实践、创新、总结,提高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管理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可以说,信息化的职业教育管理工作要求管理者既要有丰富的管理水平又要有相当高超的信息技术操控能力,管理者在不断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工作水平的同时,必然会全面促进其自身各方面发展,以此带动整个学校管理的进步。
(五)实现交流零距离
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可以通过博客、QQ群、BBS等平台,不定期地上网开展主题研讨活动,这就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常规教研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可以发帖到校园博客上,教师或其他学生针对其问题跟帖予以解答,实现交互式学习的目的;另外,利用网络进行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还可以促使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完善自身,掌握现代管理方式和技术,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更好地服务。
三、信息化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管理只着眼于局部,在管理投人上“重硬件,轻软件”,“重信息系统建设,轻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约束”。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当提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及时更新信息化教学管理硬件设施,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理论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以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为例,探索信息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认为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信息化教育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而提出来的。它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迎接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江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在自身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建构知识的,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之上将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述(李其维,1999)。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肩负着“传”的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使命。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有着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因此,教学评价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context)的体验,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现代教育学家们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了个别化的教学。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甚至与认知工具之间的交互得到解决(何克抗,1998)。
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及其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教学信息)和媒体(教学环境)等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
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教科书、板书及其它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输出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介人,尽管许多外语教学课堂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新的媒体仅仅成为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的介人使“书灌”变成了“电灌”,新瓶装老酒,并没有引起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那么,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把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作为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Dr.Micheal D.Williams,2000),如下图所示: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J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祝智庭,2000)。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如呈现教学信息),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张屹,1999)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新的信息,正所谓“教学相长”。
三、信息化教育对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
“英美文学史”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英美两国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全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通过指导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增强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鉴赏水平。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基于认知主义学习论,教学主要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达到教学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发起、运行、评价的,学生只是教师的控制对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英美文学发展史,评析作品主题思想、内容梗概、主人公形象、语言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介绍作品的欣赏方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教学材料基本是以教材为主,很少涉及其他教学资源。这种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而英美文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知识点的繁杂,从中世纪到现代几百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涌现了繁星般灿烂的文学巨匠及无数的优秀作品,这些巨匠与作品受其所处年代历史、文化、宗教等影响,分属不同的文学流派,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复杂的思想性,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很难得其精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尽管被文学史生动有趣的内容及作品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魅力所深深吸引,陶醉于教师的讲授,但在课后,往往被那些复杂的外国人名、作品名、人物搞得晕头转向。有些学生则将学习重点放在识记大量的知识点上,对于作品的理解、分析、欣赏如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些都是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对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然而,长期困惑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两个问题是:一是课程内容的改革限于在文学史范围内进行修改;二是认为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手段不象其他实践性强的课程,难以做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化,在思想上人为地限制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其实,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教师不应该以传播知识与控制学生为主要任务,要求教师以‘导’代‘教’、提倡对话性教学”,这一教学原则同样适应于英美文学教学,为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蓬勃发展为本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英美文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先进性、现代化、多媒体化相联系是完全可能并可行的。
四、信息化教育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引人信息教育技术,打破传统教学单一讲授英美文学史知识的模式,在跨学科的平台上整合课程内容,把电影改编、美术、音乐歌剧、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等各种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按照文学发展规律重新建构英美文学史教学的体系结构,突出学科整合知识点,主要内容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思潮、文体分类、重要作家、作品分析等。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将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的讲授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课本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上的资料和自己从其他资源收集的资料,进行深人的学习,并以撰写论文和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形式来呈现其学习成果,促使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文学知识变为具体的图像,使隐含的思想变为直观把握;把枯燥呆板的文学史资料变为生动活泼的视觉、听觉艺术;将“视、听、读、写、做”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精彩纷呈的视觉和听觉享受。视:充分利用根据英美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改编视觉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觉资源,以及中国文化视觉资源,将传统文字的英美文学史教学转变为视觉英美文学史教学。听:充分利用音乐、诗歌朗诵、歌剧改编、戏剧等视听资源,改变传统英美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艺术殿堂的氛围。读:按照英美文学史的演化规律,阅读经典名著,把握英美文学精髓,掌握其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写:从视、听、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撰写英美文学论文,为深人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准备。做:学以致用,人人动手,制作多媒体作品,课堂展示,协作学习,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素养。
五、结论
(一)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我们强调的是“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应该很好地将这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勇于尝试,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必将推动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教育信息化理论范文6
关键词: 信息化 教学结构 主导―主体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当代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整合方面提倡:整合学科课程目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设置综合课程,强调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等。笔者就信息化条件下新型教学结构的构建进行了阐述,以期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型和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教学结构的基本特性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必会直接反映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具有依附性、系统性、动态性、层次性和稳定性等五大特性。
1.依附性。它强烈地依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换句话说,用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就必然形成不同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对思想、理论不一定具有这种依附性,即同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往往可以在不同的教育思想和不同的教与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采用。
2.系统性。教学结构是由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进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结构形式,离开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就不可能具有这种结构形式。所以教学结构是教学系统整体性能的集中体现,而不是系统局部性能的体现之一,更不是其中某个要素的个别特性或某几个要素的若干种特性的体现。所以,与教学系统的整体性能相联系,这是区别教学结构与教学策略、方法的第三个本质特性。
3.动态性。教学结构是“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这里强调的是“进程”,即必须是在教学活动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结构形式才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结构;若脱离“进程”即无所谓教学结构,因而具有动态性。而教学策略与方法即使不在教学活动进程中也能够集中表现出来,例如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与组织方法及教学资源的管理策略与管理方法,就可以脱离教学进程而独立存在。这是区别教学结构与教学策略、方法的又一本质特性。
4.层次性。由于教学结构是由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而四要素中的“教材”(即教学内容)与学科紧密相关,在不涉及学科具体内容的场合,我们可以讨论不同学科共同遵循的“教学结构”,也可以讨论同一学科内不同教学单元中的“教学结构”,或某个教学单元内的某一节课的“教学结构”,从而表现教学结构的层次性。
5.稳定性。尽管教学结构具有动态性,但它不是随意变化、不可捉摸、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之所以具有这种稳定性,显然和教学结构强烈依附于某种教学理论、教育思想、学习理论有关。
二、两种教学结构的对比分析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简称学生中心教学结构);二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简称教师中心教学结构)。
1.学生中心教学结构。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e-Learning和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学生中心教学结构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特点是:一是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二是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三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帮助者;四是教材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及图书馆、资料室等)学习与教材相关但比教材丰富得多的内容,并获取远远超出教师讲授范围的大量知识和信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突出优点是有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其缺点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立起来,认为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束缚和限制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提高,从而排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此外,以学生中心教学结构还忽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强调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只考虑认知因素会多,往往会忽视情感因素,因而难以全面达到教学目的,尤其是情感类教学目标的要求,而情感类教学目标涉及青少年的正确态度、高尚情感和科学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是教育教学领域一个极重要的范畴。
2.教师中心教学结构。从现实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中心教学结构的特点是:一是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在教学过程有绝对权威地位,并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二是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三是教材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四是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直观教具(形象化教学工具)。这种教学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因而有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有利于对前人知识经验的继承与学习,并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主要的弊端是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具有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即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也就是说,按这种教学结构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事实上,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中美两国学生不同特点的对比,看到这种教学结构统治课堂产生的不良后果。研究表明,与英美两国的同类学生相比,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明显不如对方,在七个方面的创造性能力中,除了问题解决能力一项外,其他六项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想象能力、产品改进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明显不强。
三、信息化条件下优化教学结构的对策思路
两种教学结构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后者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过来用前者否定或取代后者。对于这两种教学结构,我们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自主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有效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一种新型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区别学生中心教学结构和教师中心教学结构,笔者把这种新型教学结构称之为“主体―主导”教学结构,既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更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为这种新型教学结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提供理想的平台,取得更显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目前所盛行的“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新型的教学形态,都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好的平台。之所以强调信息化技术,是因为对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来说,信息化技术具有以下四种宝贵特性:一是可提供便于观察、设计和参与实际操作的仿真实验条件,从而对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十分有利;二是可作为获取、分析、存储、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的丰富资源,从而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十分有利;三是可创设与客观世界类似的便于感知、体验和问题求解的真实情境,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十分有利;四是可充当会话、讨论、协作交流和思想沟通的理想环境,从而对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健全人格十分有利。
能实现这种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学科和教学单元而异。笔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两种模式以供参考。
1.基于Web页的探究式学习模式。以WebQuest为例,WebQuest是一个以调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几乎所有能够让学习者进行交互的信息都来自Internet和视频录像等有效学习资源,相对收集信息而言,WebQuest关注的重点是信息的使用,用来支持学生在“分析、综合和评价”级别上的思考。整个学习包括绪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估和结论六个部分。在绪言部分,教师应给学习者指定一定的方向,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任务模块,教师要给一个可能完成的并且是有趣的可执行任务;在资源模块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应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网站目的清单,以便学习者在主题上集中注意力,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网上冲浪;在过程模块中,教师给出学习者完成任务将要经历的步骤,让学习者知道完成任务的一个全过程。其中,可以包括把任务分块策略、对每一学习者扮演不同角色或看问题的视角等进行描述,指导者还可在这一部分提供学习建议及人际关系建议;在评估模块中,教师要对如何组织已获信息给出某些指导。如时间进度、因果分析图示、概念图表等;在结论模块中,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探究式学习作出正确结论,提示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并鼓励他们把这种探究的经验拓展到其他领域。可以是问题求解的“导航”,也可以是如何完成任务的指导框架。
在WebQuest探究式学习中,教师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不可缺少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则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和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包括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2.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学习(CSCL)模式。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学习(CSCL)模式,是由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SCW)与合作学习(CL)的理论与教育方法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一般提出一个明确的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有的用计算机查资料,有的进行一部分计算与信息处理汇总,形成文档,小组共同完成该任务;教师则动态监测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并组织小组交流,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协同合作能力。
在CSCL模式中,既要强调学习者在计算机支持下的探究、协作与交互,以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又要强调教师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计算机的作用不是取代教师的位置,而是使教师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从而改变教师的任务,从对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转移到对学生的协作情况、学习进程。教师从“讲坛上的哲人”变成学生身边的指导者、设计者和调解者。
当然,教学结构不仅与教学模式有关,而且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紧密联系,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作出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迪.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田健,阳嵘莎,杨改学.基于信息化课堂的教学交互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13).
[3]柴少明.基于活动理论的CSCL协作意义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07).
[4]严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