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范文1
关键词:动态生成性资源;生发途径 ;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02-02
动态生成性资源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透过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来认识、判断和捕捉这类重要的课程资源,并且尝试理出种种偶然性之后的必然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课堂教学,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益。
一、动态生成性资源的积累
动态生成性资源的积累源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效果等的深究,可以从对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对教学策略的变化调整、对教学过程的意外情况、对教学效果的评判感悟等角度进行反思。
(一)对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的反思
在动态课堂里所生成的最主要信息资源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归纳整理和延伸拓展。例如,如在研究函数y=x+的图象和性质时,我们一般是就a=0、a>0、a
(二)对教学策略的变化调整的反思
真实的教学过程总是错综复杂、灵活多变,动态的课堂教学往往会突破教学预设,呈现新的教学情状,相应地,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变化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例如,在“y=Asin(?棕x+?渍)的图象研究”的教学中,一般的教学设计是先利用五点作图法分别画出函数y=Asinx,y=sin(?棕x),y=sin(x+?渍)的图象,再比较各图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图象变换规律。在教学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想法:y=Asin(?棕x+?渍)的图象我还不知道,但我们可以先研究y=Af(?棕x+?渍)的图象,找到某种规律后,把f(x)换成sinx就可以了。从我们熟悉的一次、二次函数等研究起啊.你不觉得学生的这种研究方法是不是同样科学合理啊?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学策略也就要相应地调整了。
(三)对教学过程的意外情况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教师若能经常及时的总结反思这些意外信息,也会生成更多的动态资源。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各项均为实数的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记为Sn,若S10=10,S30=70,S40=?我们的一般解法是设出a1,q,利用解方程的思想,结合公式可求得答案为150.或者利用性质“Sn,S2n-Sn,S3n-S2n成等比”求解来得更快。谁知,一个学生站起来问,等差、等比数列的任意两项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不知Sn,Sm之间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如果有,解题是不是更方便?课后,仔细研究了一下,还真有.即Sm+n-Sm+qmSn。应用这个关系,本题可以这样解:S30=S10+q20S10,S20=S10+q10S10,由此两式可解得q10=2,进而有S40=S30+q10S10=150。这样的解题策略岂不同样精彩,所得到的结论也是知识联系上的创新,加深了对知识系统的理解。
(四)对教学效果的评判感悟的反思
在作业和教学测试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知识、题型或细节问题在教学中已反复强化,但学生的解答情况却依然不尽如人意。这些现象告戒我们要经常反复反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分析评判。例如,课堂教学是否符合科学发现研究的规律,是否使用了不恰当的教学手段,有没有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没有尊重和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的人格等等。对各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深入反思,形成自己独特的评判感悟,可以为今后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二、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再利用
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语言的特殊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教学活动的规律,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深入研究、不断总结反思才能洞察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积累的目的就是供今后教学的再利用。资源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再改造再利用才能发挥其价值,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更多的再创造再生成。
把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通过一定的改造,如通过数学练习、试题的编制,把教师的最新教学理念、教学认识、教学资源融合起来,重新调整教学预设,改善教学策略,就能实现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再利用再生成。
例如,将一道最新高考试题加以改编,变化为下面的一道探究题:
“已知x,y均为正实数,且x+2y=1,求+的最小值.”的解决方法较多,比较快捷的一种方法是:
+=(+)×1=(+)(x+2y)=3++≥3+2
运用上面的解题方法,尝试解决下面的三个小题(你也可以利用所学的其他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⑴ 已知x,y均为正实数,且+=3,求x+y的最小值;
⑵ 求函数f(x)=+在区间(0,2)上的最小值,并求函数f(x)取得最小值时的x的值;
⑶ 若函数f(x)=+在区间(0,)上有最小值,且最小值为25,求正实数a的值.
改编后的试题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改编后的试题有着不错的作用,体现了一定的价值。
因此,如果我们的教师能经常性地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把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及时捕捉,积累起来,并有意识地加以创造再利用,相信会让我们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理论与实践[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 赵小雅.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N].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17日.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范文2
摘要:园林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园林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本文通过园林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及任务的阐述,分析了我国园林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学 任务 发展趋势
引言
园林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 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 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 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园林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 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1、国内中小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的经济活动也越来越频繁,生态和环境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为严重"城市各项功能是否完善!协调是由园林生态系统决定的,同时也决定着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协调了城市各功能区且起到了过度!融合的作用,提供给可持续发展一条有效的途径,所以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构筑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自从提出了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作为城市还原组织的园林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全面展开城市的园林生态系统规划,推动了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2、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问题的不断复杂化,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已越来越不适应问题的解决。为了保持未来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活力,园林景观生态学需要发展得更全面和更平衡。发展景观科学遵循的三个途径是:
2.1尺度一致性
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同社会、行政和管理中相关的过程保持尺度一致性。由于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许多土地利用和自然保护问题只有在景观框架下才能有效地解决,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反应在景观尺度上也变得非常重要,因而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景观生态过程研究十分重要。
2.2整体性
即景观科学是:园林景观生态学;经济学和心理学肚会学;包括设计、规划和管理的各学科;d.决策学的有机统一。当前人类对地球和景观的干扰日益严重,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复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包括公共管理学在内的各学科在景观尺度上同生态学密切合作。尽管园林景观生态学也提出了一些一般原理,但如何在真实的景观中应用这些原理还不甚清楚;同时,由于实际的景观管理需要多部门的协调组织,许多景观模型只是停留在理论水平上。这些迫切需要将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和其他包括设计、规划、管理以及决策等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科研成果和信息在空间规划、决策和实施中的有效性,同时,反过来,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在评价各种规划和管理政策效果中的作用。
2.3合作与交流
即决策者、景观研究者和景观使用者之间保持合作和交流。各方之间的合作应该注重景观生态研究中的潜在问题并及早拿出对策,尽量避免对次要问题的过度关注和使用单调的方法。科学家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尽快提出他们的见解,高效生动地传达给公众和决策者。要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不仅是园林景观生态学家之间的交流、园林景观生态学家与其他学科研究者的交流,还要进行园林景观生态学与政府、决策者之间的交流,园林景观生态学家与公众的交流。我国目前景观生态学研究受北美学派的影响很大,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该学派对景观的结构、功能、动态研究上。要使这门学科的发展更具生命力,其应用研究方向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今后我国该领域的研究,一方面应重视格局一过程研究,但还须同时重视应用研究,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自然环境本底,与北美有着很大的差别,一来现在我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环境中;与此同时,人地关系的矛盾仍将是我们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任何科学研究,如果不与社会的生产实践密切结合,那对它自身的发展将是极为不利的。
3、节约型园林――未来园林景观工程的发展道路
新世纪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得到更多的关注,人类渴望自然的景色,城市呼唤自然的绿色,城市与自然逐渐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良好生态系统,生态化是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生态化的园林建设追求的就是一种节约型的园林。节约型园林就是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园林类型。从目前来看节约型园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节地型园林,所谓的节地就是在减少园林绿化用地的规划投入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在认真保护城市中原有生态绿地、水面、水系、苗圃、公园前提下,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以最少的改造获得最好的生态效益,达到最大园林绿地综合效益。②节土型园林,在园林景观工程绿化建设中注重节土是节约型绿化重要途径。其要保持地形地貌的完整性和典型性,少用客土,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整,并将场地所有的肥沃表土收集回用,保护土壤中原有的生物物种。③节水型园林,节水型园林提高园林用水的效率,采用开源节流的办法是缓解水资源匮乏的问题。④节能型园林,节能型园林建设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减少了对电、热等能源的消耗。⑤节材型园林,就是利用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建造能够突出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的园林。
“节约型园林”是未来园林生态建设的一条只要方向,这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无论是园林绿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养护和运营,都需要广大园林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还应考虑到每个城市的整体要求,在追求园林艺术的同时合理的配置资源与能源,确保节约型园林建设,实现真正的生态园林。
参考文献:
[1]何再勋. 浅谈园林景观工程园建施工 [J]. 建材与装饰,2011(9).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范文3
[关键词]行政学;生态学;生态人;整体主义;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063 — 03
里格斯从比较的角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行政问题,从而创立了以生态学方法研究行政管理的新的行政理论体系,使行政生态学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在行政学理论领域产生重要影响。〔1〕由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是其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结果,因此,对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方法论进行研究,对于我们透彻理解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也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 里格斯行政生态学方法论的逻辑起点
“方法论”是对整个学科的分析思路的理论说明,它必须设定该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基本范畴、前提预设以及检验手段等相关问题。〔2〕由此可见,行政学方法论首先必须是建立在某种哲学基础上的假定,这是开展行政学研究的基本前提。〔2〕
在公共行政学中,虽然前在理论预设没有被旗帜鲜明地归纳提炼出来,但事实上存在着对人性的基本假定。休谟指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3〕 (p7)就包括西方行政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其研究的对象均为‘人’”, 〔4〕但人又是极其复杂的,完全认识人是任何一门学科都难以胜任的。因此,采用人性假设对人进行研究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方面,这与社会科学力图寻求对人的行为的有效预测和解释有关。社会科学理论预先假设了一个具体的‘人的模式’,一套有关人类行动的基本假设,根据这一假设,理论要阐明的种种行动是可以理解的。”〔5〕 (p221)另一方面,也与人性假设构成社会科学的逻辑起点有关。人性假设作为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社会科学学科科学化的标志。故此,人性假设作为“研究人的方法论,为我们研究人的本性提供了基础。”〔6〕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西方行政学中常常发现行政理论一般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理论前提的缘由,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理论也不例外。
传统的行政学研究是基于“经济人”假设展开的。以“经济人”假设为基本前提,泰勒创立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提出了“管理过程学说”;马克思·韦伯构建了他的“官僚组织体系”……因此,早期的行政管理模式被称之为“经济人模式”不是不无道理的。政治领域中的“经济人”假设是指该领域中的个人行为也如商品市场中人的经济行为一样,都是理性的,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动机。诚然,“经济人”假设具有一定相对的合理性,但这一假设是以个人主义作为其方法论,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缺陷。一方面,“经济人”假定过分强调理性和非人格化,使人成为执行任务的“工具”;另一方面,“经济人”假设过分强调效率,忽视了对公共利益基本价值的追求,导致公共行政成为了“牧民之术”而非为民的行政。
“经济人”假设的内在缺陷及其所造成的民主政治危机、合法性危机和困境表明,工业文明及其人性标准都已不合时代的发展,历史呼唤新的生态文明时代到来,呼唤着新的生态人格模式的确立。〔7〕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理论正是基于“生态人”假设为理论前提展开的。与“经济人”假设不同,“生态人”假设中的人不再是纯粹的“工具人”,而是将人置于“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中,强调人在这一“网络”中重要地位,并确认人与行政生态系统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生态人”假设强调的是整体思维,以有机系统论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摒弃了传统行政学研究中的机械论世界观和思维范式,用整体性的观点来思考问题。一方面,“生态人”假设强调把人从规则、章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有机论世界观对人的整体性关照;另一方面,政府更加关注与行政外部环境互动,促使“行政系统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哲学意义上的生态平衡与协调”。 〔8〕
二、方法论整体主义与行政生态学
方法论即是一种“元方法”,亦即关于方法的“哲学”或一种“思维的原则”。〔2〕因此,对行政学研究方法论的探究“不能停留在行政学研究具体方法这些细枝末叶的研究,而应更多地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行政学研究方法背后的方法或者说方法论原则。”〔9〕可见,研究公共行政学的方法论,重在解决研究者研究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的研究立场及其有效的思维方式等问题。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范文4
全球范围内生态旅游事业的出现就像生态学一样,是和当代的环境运动发展和生态思潮涌现紧密相关的。
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科学舞台上的一个半世纪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生态学通过调查和定位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性资料,为农学、林学、畜牧、水产等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
但是生态学在发展初期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本身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手段方面存在着缺陷,因此是生物科学中不受人们关注的一门学科。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上的人口、经济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发展,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激化,面对着这些没有办法用传统的线形思维和单学科来解决的问题,生态学以它固有的非线性的思维模式等特点为探索出解决危机的途径提供了框架。生态学工作者最早指出了环境生态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在上世纪中期以后,生态学得到了中兴,整个生态学由过去比较封闭的仅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变成了自然社会经济的广泛的研究。人们的研究角度从生物圈之外进入到生物圈之内,并且将自身视为整个生物圈里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学研究的范本开始扩大,这使它能够和各个学科交融,产生了很多的共鸣,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为21世纪环境发展提供了很有利的理论支持。
随着生态学的蓬勃兴起,生态学的思想也逐渐应用到传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旅游是无烟的产业,但当深入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这里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很多的经济收益是以环境为代价,而且许多地区旅游收益的分配是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为促进自然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改善当地居民的福祉,逐步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Hetzer)在Links杂志中首次建议通过“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来减缓旅游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们对生态旅游更加关注。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生态保育专家H.cebalIos Lascarain首次创造使用“Ecotourism”(生态旅游)一词。
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学科的发展,生态学和旅游相互促进、相互融汇,生态旅游学和旅游生态学也随之应运而生。生态学能够提供许多有关自然方面的知识,可以丰富旅游的内涵:通过生态旅游也会丰富人们生态学的知识,为生态学的发展提供营养。
总体来说,生态旅游还处在发展初期,其要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很多学者都认为生态旅游研究目前已经从描述性的研究走向更加严格和具备理论基础的研究,已形成了基本明确的框架和方法。但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还需要明确和加强宣传。有人把生态旅游的概念比作是画在沙滩上的一条线,这条线的边界是模糊的,而且不断的被冲刷、修改。就像世界生态旅游学会指出的那样:尽管生态旅游带来了旅游的潜力,但是将和大众旅游一样,具有破坏性。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范文5
关键词:生态学 综合素质 教学改革 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70-02
1 引言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综合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等,且这几个方面的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几句口号或几个报告所能完成的,而应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一学科中,通过教学改革,潜移默化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全球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使得生态学成为解决当前世界各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有力武器,也使生态学日益成为指导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学科[1]。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实用性,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还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等内容,是沟通科学与社会的桥梁,是生物类专业、环境类专业和资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2]。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但是,传统的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轻实验教学、重知识传授而轻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重传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将前沿和热点问题融入课题、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等,这就可能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时的能力与社会期望有一定的距离,远未达到使学生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的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2 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2.1理顺知识层次结构和优化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但是,传统的生态学内容广泛、知识分布相对较为零散,使学生不易抓住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层次结构。尽管目前多数生态学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是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的顺序,但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及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能理解和看透这种层次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及讲到每个层次结构时,要反复强调教学内容上的这种脉络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其次,在理顺知识层次结构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层次结构上,紧扣知识点,形成问题链,精讲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以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
2.2 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新的形势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主要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3]。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呢?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相结合来完成教学任务。
(1)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是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在实际的生产现场实施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4]。如在讲个体生态学的部分章节时,当讲授光因子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及植物的适应时,可以带学生到校园内观察生长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叶片接受光线的差异及他们各自的形态特征,然后让学生课后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归类分析,每位同学都积极地进行总结,大家相互补充,最后较为全面地得出了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的适应特征。
(2)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的优势很快就进人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同样,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图文并茂的展示生态学本身所富有的优美境界及生态学所特有的实用性等,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表现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对于拓宽生态学教学视野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十分有效的。此外,由于目前信息技术的发达,使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生态相关网站、设立公共邮箱或QQ群等平台,进行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如,共享辅导资料、组织讨论、答疑等,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以及人为因素的制约,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学越来越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范文6
随着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资源短缺、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等问题的日益涌现,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当前“,生态文明”、发展“绿色产业”等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生态学这一学科也愈加受到公众的关注与重视。生态学原本作为生物学的分支学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由于生态学专业的多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现实生产生活中所出现的诸多环境与生物方面的问题多能从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寻找到解决办法,生态学专业也逐渐成为热门专业,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报考过程中,生态学经常是学生选择报考的热门研究方向。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热闹局面下,却隐藏着许多问题并逐渐暴露出来,着重反映在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面。而这些问题也是作者在近年来进行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过程中所发现的,虽然不能说具有完全的普遍性,但是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希望通过提出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过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为将来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的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地理解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许多报考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对该学科认识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将生态学专业与环境学专业等同,认为生态学就是治理污染、整治环境的一门学科。作者曾经就“为什么报考生态学专业”这个问题询问过多位刚刚考上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生,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是“因为现在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学习生态学能够治理环境”,或是“有关生态环境的问题现在都是热门问题,学好生态学以后好找工作”,等等。这样的答案充分体现出学生对生态学这门学科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知必然会影响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后续的学习水平,甚至是学习态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生物的生存、繁衍、演化都离不开环境,可以说生态学的核心研究任务是探索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影响。然而,由于受到当前整个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影响,促使我们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超乎以往的关注,长此以往就导致了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生态学是治理环境的一门科学”或是“生态学就是环境学”。因此,帮助学生纠正这一错误理解,为他们讲解完整的生态学学科体系和正确的生态学研究任务,应该成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二)忽略或不重视生态学的基础学习及研究
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是每一门学科的必要学习环节,也是生态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理解和掌握的方面。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尽管具有门类众多的分支学科,但生态学兼具理论和应用、基础与创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在针对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相关课程中,需要设定符合这门学科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开设多门有关生态学的相关课程,如理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另外也可以根据区域发展的特色,开设诸如流域生态学、植被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方面的科目。以上的学科是每位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在一年级阶段展开全面学习的主要内容,都需要基于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才能够进入到对特定科学问题进行提炼并展开深入研究的阶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通常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有效累积,部分学生往往只注重应用研究,或者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而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再深入理解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理论。这也导致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生态学方面的相关软件,并能够通过操作这些软件对一些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但是却不能针对研究结果展开合理解释,出现了只会做图而不会分析的尴尬局面,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储备。另外,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表现出比较浮躁的学习态度,并且缺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科研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等等。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降低了学习和教学效果,因此这迫切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三)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生态学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大部分的分支学科(如植被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等)都需要进行野外的实践调查研究。因此,进入生态学专业学习的研究生,一般均被要求进行室内或室外的调查和实验。例如在一年之中,研究生需要针对所要研究的不同生物类别,分春、夏、秋等不同季节依次展开野外调查。野外实验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获取第一手数据的有效手段,也是将课堂和书本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际,接受现实检验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野外实验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现实世界中所实际存在的科学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所获取的数据能够有利于研究者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也一直是生态学这门学科进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目前在针对生态学方向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到野外实践调查的积极性,不能独立制订野外调查计划和具体实施事宜,甚至部分学生在野外调查工作中消极应付,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无法主动发现科学问题,展开实际调查研究的本质原因。此外,许多学生通常还会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分离,只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处理数据、绘制图表,却无法解释清楚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实规律。这其实是缺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是造成目前很多学生无法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方案
(一)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并出台相应的考核机制
基于对当前生态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该首先加强对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通过对生态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中的基础理论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之后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大多缺少严格的考核机制,加之社会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并不能成功实现科研人才的培养。因此,本研究认为,针对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教学,需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如可以开展不定期的随堂考,课堂上加强提问以及讨论环节,老师在课堂上随即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最终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将这部分的成绩纳入到学科成绩中。这样的考核机制一方面能够随时检验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同时也能督促学生的学习以及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在实践教学中设置考核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