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经办工作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保经办工作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保经办工作制度

医保经办工作制度范文1

关键词: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加强管理

一、充分认识医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医保档案是医保发展的历史凭证

医保档案是社保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实记录医保业务工作的重要资料,可以全面反映参保人履行缴费义务、享受医保待遇的真实情况。由此可见,医保档案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真实而客观的记载着医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是凝结全体医保工作者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认识和把握医疗保险工作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

2.医保档案是维护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

每个参保者从办理参保手续之日起,到退休直至死亡,数十年的参保缴费、待遇享受,都需要建立完整的医保档案来记录。在我们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有的参保人员既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又参加了商业保险,出现两头报销的情况,参保人员当时不知道要将发票、医疗费用明细清单、住院出院小结等资料复印下来,事后就需要到医保经办机构来调阅档案;还有的参保人员转外诊到外地大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转到参保地进行康复性治疗,而参保地医院的医生往往需要参照参保者当时在外地医院的诊断、用药情况作出新的诊断,这时也需要参保者到医保经办机构调阅档案;参保人员办理医保退休手续需要调阅档案等等。

3.医保档案是领导作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随着医保事业的不断发展,档案数量的增多,档案承载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医保各项政策的制定、调整、完善都需要充分、完整、高质量的资料,领导如果在决策前准确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就能开阔决策视野、增强决策的前瞻性、提高决策的效率,从而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决策。医疗保险管理主要是对医保基金的管理。科学、规范的档案,有利于数据统计、会计核算和基金收支分析,可以及时向领导报告基金运行情况,有利于领导作出科学的决策。

二、当前医保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档案意识淡薄,业务水平不高

有些工作人T对档案是不可再生的宝贵信息资源的认识程度不够,对档案管理的知识所知甚少,仅考虑个人或科室平时工作的方便,经常将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随意存放在科室里,导致日常许多有价值的档案丢失或者损坏。档案管理人员业务不精通,缺乏系统的档案知识培训,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不多,致使档案管理工作许多的新的做法和经验得不到及时的学习和借鉴。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仍停留在经验上,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档案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良好的档案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条件。一些单位由于办公用房紧张,致使档案用房狭小,不符合档案保管的标准。另外,有的医保经办机构档案管理设备陈旧,计算机、扫描仪、复印机、互联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都没有配备到位,更不谈上使用档案管理软件对档案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这些都制约了医保档案事业的发展。

三、对医保档案管理的一些设想

1.强化工作人员档案意识,提高档案管理员素质

医保档案管理是医保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医保经办机构要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管理工作列为议事日程。要通过会议、参观学习、典型事例等各种形式来加强档案业务的培训,使全体干部职工都能充分认识到医保档案与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建立全员档案意识。档案管理员要认真学习关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文件,不断加深对档案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档案的价值,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要加大对兼职档案员培训力度,使其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注意保存有价值的资料。

2.完善各项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根据医保工作的实际,制订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系统、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把档案工作制度建设作为完成档案工作任务的前提,坚持制度上墙、制度归档,严格遵守、定期检查。按照制度认真细致地鉴别、收集、分类、整理,实行档案综合管理,对各种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及有关资料实行统一管理,集中保管,始终把问题解决在档案归档之前,确保案卷质量。对档案的转入、转出、档案的查(借)阅等都要严格按照规定履行,保证档案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使档案管理与医疗管理同步发展。

3.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夯实档案管理基础

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结合自身组织架构、建立由专人负责的档案管理工作小组,设立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管理。在设立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同时,协调内部各部门配备兼职档案员,共同负责做好医保各类档案的收集和传递。形成上下配合、左右协作、纵横交织的档案管理网络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档案资料的流失,而且可以切实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加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进一步完善电子档案,将参保单位、参保人员、医疗待遇享受、门诊慢性病资料、定点管理信息等档案进行数字化。充分利用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运用计算机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目录,还可用于库房的管理。

四、结论

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有针对地做好档案编研工作,将零散的、杂乱的信息,转变为系统的、成专题的、分类有序的、可直接利用的信息资料,不仅要为本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更要做好涉及民生方面档案利用的各项工作,借助“医保”工程的建设,将涉及民生的档案信息及时提供给社会大众,使档案工作更好地贴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大众,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工作,在全民“医保”到来的时代,人们对档案利用的需求日益增强,范围不断扩大,各级医保经办机构只有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敏感的档案作为为民服务的重点,紧贴群众需求,有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逐步实现医疗保险档案资料社会共享,才能真正地在关注、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上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海伟.浅谈如何促进医保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才智.2015(12).

医保经办工作制度范文2

关键词:城镇居民 医疗保险 政策

一、 前言

为持续推进医疗保障服务管理系统覆盖范畴的全面拓宽,我国积极履行城镇居民医保试点管理工作,并明确参保率扩充提升发展目标。由初步的试点直至全面推广,使基本医疗问题实现了良好解决。针对该项工作的实践状况,我们不难看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效果显著,然而其仍旧包含一些不足之处。为此我们只有继续完善政策管理,强化各项经办工作、扩充政府投入,优化社区平台建设,方能真正提升医疗保险工作质量水平,为社会大众开创优质、良好的生活环境氛围,创建和谐社会,实现文明发展。

二、 以人为本,完善管理政策

(一)扩充政策管理吸引力

为推进社会公平健康发展,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原则,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保障大病,实现持续的发展。为此,应持续扩充政策影响力。当前,城镇居民保险同职工医疗保险对比不难看出,其报销百分比相对有限,同新农合比对则显现出个人缴费比例相对较高的问题。反映出当前政策制度并没有显著的优势,其吸引力以及影响力有限。同时,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体制的推行较新农合相对较晚,缺乏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管理强制性,进而无法提升大众参与保险的整体积极性。令其扩面具有一定难度。面对该类状况,应由扩充统筹基金的整体报销范畴、优化待遇管理水平、深化覆盖范畴层面入手,真正强化政策管理的吸引力,令更多的民众积极参保。例如,可令计划生育相关医疗费用囊括至报销范畴之中,将自由择业者、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没有能力加入职工医保的人员,囊括到参保范畴之中,令其自主选择职工医保或是居民医保。

另外,基于儿童一些疾病的发生机率不高,令家长通常认为参保价值有限。为此可通过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精密测算,优选儿童发病机率较大且需持续门诊治疗的相关病种,将其纳入统筹基金的保险报销范畴之中。

(二)创建医保保险管理补充体制

虽然城镇居民医保显著降低了参保人医疗救治的负担,然而由于筹资标准的影响,在确保基金收支平衡、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基础上,持续的扩充居民医保基金的总体支付水平仍旧较难。为此,可在满足城镇居民医保需要的前提下,就财政负担水平与居民自身能力,创建大额医保、专项救助资金以及资源缴纳大病保险等手段,对其个人负担的大笔费用以及基础医保经费实施二次补助,降低个人面临的压力。

三、 持续完善经办工作

(一)快速创建信息管理体系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信息记录、核定管理、费用缴纳、就医控制、结算经费、享有待遇履行、账户管控、参保就医等流程均需要高效、优质的医保信息管理系统。为此,应预防建设滞后问题,提升实践效率与总体服务水平,确保人员就医记账、门诊账户的顺利进行,体现制度优越性。应摒弃传统重视硬件、联网管理,忽视软件、数据应用的弊端,提升信息质量,丰富实践应用功能,实现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与技术的全面创新。应推进信息化城镇居民医保管理系统平台的优化升级,完成同他类公共机构资源的有效交换以及全面共享。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软件工具、应用系统已无法符合政策特点与应用需要,为此应持续深化软件升级探究,关注对各类新型业务、实践问题的探究与编制。

(二)更新观念,强化定点医疗单位监管

医保体制改革更新核心目标在于使民众花合理的费用获取优质的医疗保障服务,因此医保应有良好的行使统筹互济、降低风险、优质医疗服务、合理管控费用的职能。应为大众争得合法权益,同定点医疗单位不应局限在协议模式,还应体现监控关系,保障城镇居民医保体制的健全完善发展,进而发挥良好的医疗服务管理监督效用价值。

实践管理中不必过多借助医疗单位,对其医疗行为形成影响,也不应过于密集的进行检查校验。应利用有效管理制度以及实践措施,令医院积极主动的约束自身医疗管理行为,优选经济合理的诊疗方案,省略不必须的医疗检查,并选择适用性价值比较高的基础药物,令病人的入院治疗时间大大缩减,提升医治服务效率,进而实现利润共赢的最终目标。例如,可进行定点医疗单位的分级管控,积极履行社区首诊体制,并运行社区卫生服务、上级医疗单位的有效双向转诊管理体制。

(三)优化医疗结算模式,扩充宣传途径

医保结算手段为其服务管理与就医实践的总体指标,应全面激发医保结算对提升医疗救治服务水平、节约成本费用的积极影响作用,使参保民众科学合理的进行医疗救治,真正实现严格检查、科学用药。应积极研究开发总额预付管理、依据病种进行支付、基于人头进行付费的方式,进而推进医疗到位自主减少成本经费,提升医保基金偿付的合理规范性、科学有序性。例如应进行门诊医疗经费的统筹管理,并履行重症慢性疾病依据病种以及人头完成门诊经费的规范定额管理结算。同时应将异地联网结算作为核心内容,积极探究医保异地结算方式,为其提供良好的、人性化的便利优质服务。伴随城镇居民医保范畴的扩充以及地级统筹管理实践的深入,应健全谈判竞价管理制度,扩充实践范畴,令参保人员获取更多便利与实惠,并将有限医保基金创造出最大价值。

为提升城镇居民积极参保的意识,应全面扩充宣传途径,通过保险制度、经办业务的介绍、宣讲,完善统一筹划,积极提升城镇居民医保的认可度、知晓度。宣传内容的选择,应注重贴近居民全面关注的热点以及疑难问题,通过专项宣传、针对性讲解,横向比对分析,体现医疗保险内含的公共事业属性特征与综合优势。应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以及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强化宣传管理实效性。

四、 扩充政府投入,完善社区平台建设

推进社区平台建设,首要问题是政府给予全面的重视,强化对社区发展的全面支持。因此应基于政府主导、管理政策科学引导、财政制度有效支持、社会各界全面参与的实践原则,联合各界力量,完善社区建设。另外,我国城镇居民总量大,且组织程序化水平有限。因此,应将医保管理以及整体服务网络系统扩充深入至社区,延展至相关部门,进而保障管理体制的健康持续履行。

五、结束语

总之,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管理尤为重要。针对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人为本,完善管理政策,持续完善经办工作、扩充政府投入,加强社区平台建设,方能真正提升保险管理水平,创设显著效益,实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医保经办工作制度范文3

在20世纪40年代前,还没有内部控制的说法。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该定义使内部控制目标为:内部控制旨在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1992年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目标总结为三大目标,即:经营的效率效果性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和合法合规性目标。

我国社保经办的内控建设起步较晚,1997年,国务院决定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1998年,国务院在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时,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2007年原劳动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印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2号),对加强内控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由于社保经办部门在费用缴纳、基金归集、记录变更、待遇发放等业务上都与钱有关。所以,社保经办管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要有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用制度去约束人、钱、事。为了保障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使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就需要我们重点加强基金财务管理,制定各种政策、运用内控制度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

■二、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的内控制度

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管、投等运转全过程的必要工具,

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度制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首先应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保证管理的不足之处能有效弥补;其次医保基金管理内部控制应涉及到业务活动全过程,控制环节设置齐全并将内控制度公开化,自始至终地进行控制。

(2)、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在完整性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运行环境、工作目标等因素,为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正常运转而建立的内控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3)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要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重要业务和高风险点的控制。

(4)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衡性原则。从组织机构的设置上,权责分明、相互制约,通过有效的相互制衡措施,消除内部控制中的盲点和弱点。

(5)内部控制制度的适应性原则。各项具体工作制度和流程都应与管理服务实际相结合,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适应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的变化。

■三、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内部控制面临的困局

在现有社会环境下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受以下四个方面影响:

1、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够

有些医保中心的管理层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足,其管理与监督力度远远达不到单位内控制度所需要的程度,更有甚者发生管理层违规,构成了内部控制的一个主要威胁。不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有多完善,如果得不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等于没有控制,将会带来很大的风险。所以,提高单位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2、形式主义

主要体现为内控措施在实际控制活动中执行不力。有些单位内控制度虽很健全但仅停留在纸上,有些单位内控中相关的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效,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极易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职责不清,风险意识淡薄

有些单位存在权利重叠、责任不明确,有的业务活动谁都可以管,谁都可以不管,一旦发现漏洞,相互推卸、指责,无法追究责任。

4、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

有些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有些单位虽然设置了内审机构,但并未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持续性评价、检查、监督,未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四、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1、 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1)提高单位负责人自觉控制意识。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从业人员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调内部控制制度是全员参与、自觉执行,努力达到每个员工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

(2)健全管理机构,理清并明确管理权限。健全管理机构首先要明确职责分工,制定职务不兼容制度,特别要杜绝单位负责人交叉任职。每一笔业务均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2、持续开展风险评估,加强内部监督

风险管理是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控制点,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对管理业务中的高风险区域进行持续性检查,及时发现已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提高内部控制的地位,保证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针对内部控制上的缺陷和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建立全面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确保医疗保险监控管理的有效运行。

医疗保险基金的运作是个涉及到参保人员、定点医疗机构、经办机构三个主体,在统帐分开的政策下,需设计一套全面、系统的分析指标,并实施动态监控,确保有效管理。根据医疗保险统计和日常管理的实际需要,将医疗保险待遇进行对比分析。参保人员的报销比例过高、过低等异常现象,系统都会自动筛选出来;根据指标与费用控制的关联程度,确定各类指标的分析监控时间段、周期,从而努力实现违规行为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告知,费用第一时间扣除。财务人员再根据筛选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相应的结论,使费用稽核更加有的放矢。

医保经办工作制度范文4

2012年,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并轨管理在贵州毕节市全面推行,统称城乡居民医保。几年来,大方县在此项工作上的主要做法有:逐年提高医保人均筹资标准,由2006年的45元提高到2014年的390元;提高参保比例,全县常住人口已全部参保,参保率达100%;提高起付线、实行费用预警等机制,监管过度医疗,如一、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分别从50元、100元、200元统一提高到200元、400元、600元,从而使住院率明显下降;通过医院对就医人次和药品费用的控制来压缩支出。

2006年起,大方县启动新农合试点工作,方案制定中,严格遵循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尽力保障、略有节余、总结经验、科学调整”的原则,创新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确保新农合资金安全运行。2009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医保”)试点工作启动,由新农合管理机构具体经办,分类管理。2011年,试行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并轨统筹管理。2012年6月15日起,对新农合补偿比例进行调整:在县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符合相关规定的医疗费用100%进行核补,入院只需交50~200元不等的起付线金额。县外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为70%,20万元封顶。同时,二次补偿不设封顶线。

有益探索

2011年,大方县城乡居民医保实施后,由于管理得当,到年底历年结余资金达到了11662.96万元。2012年,全县城乡居民医保共筹集资金23276.21万元,1~5月共支付补偿资金6370.79万元。为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让参保患者受益最大化,缩小实际补偿比与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之间的差距,切实解决结余资金所占比例不合理的问题,该县对城乡居民医保补偿比例进行了调整,县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保内医疗费用100%进行核补。到2012年底,历年结余资金为131908570.08元。

截至2014年底,全县有各类注册医疗卫生机构576个,卫生技术人员4039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80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1人;注册护士1296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1.3人。有高级职称人数55人,中级职称238人,初级职称897人。规范设置村卫生室451个,共有村医654名。医疗卫生机构开放病床数4095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2张。历年城乡居民医保共筹集资金9.7亿元,补偿参保对象资金近9亿元,570多万人次受益,有效防止10万余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实施效果

大方县实行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政策范围内100%报销,城乡居民医保实现了“六个提高”。

一是城乡居民参保率稳步提高,常住人口参保率由2006年的72.7%提高到2014年的100%。

二是报销比例大幅提高,从2006年的乡级60%、县级45%,市、省级35%、县外非定点医疗机构20%,提高到2014年的县属定点医疗机构100%,非定点医疗机构55%。

三是保障水平显著提高,2012年取消了住院报销封顶线,到2014年定点医疗机构实际住院补偿比为83.25%。

四是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医疗保障的投入刺激了医院的发展潜能,拓宽了服务范围,增强了重大疾病救治能力,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一方面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了外流就医人数;另一方面降低了医保资金外流支出比例,资金分配更加合理。

五是受益水平逐年提高,2014年大方县城乡居民医保有96.53万人次受益,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近10倍。

六是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在资金筹集管理、资金安全运行、基金监管、便民服务等方面,建立起了相关工作制度和有效措施。

运行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病人流向不合理。定点医疗机构住院100%补偿后,刺激参保患者优先选择县级医疗机构,寻求更好、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另外,监督难度加大。受公众素质的影响,医生和患者都存在一种过度占用政府财政资源、过度享受医疗服务的倾向,个别医院出现了放宽入院指征、过度医疗现象。由于保内费用100%报销,参保患者参与监督的意识有所淡化。

应对措施

大方县重点针对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日均费用和次均费用进行严密控制,对资金运行情况作了科学、详实的分析测算,注重监管措施相辅相成,旨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保障能力,确保城乡居民医保资金安全运行。

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日常监督,严格执行“四能四不”“五核查”“七公开”“十不准”等规定,进一步规范参合患者和医疗机构就医、服务行为。

提高起付线,控制过度医疗。将一、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分别从50元、100元、200元提高到2014年的200元、400元、600元,使住院率从2013年的12%降至2014年的8.7%。

宏观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建立定点医院医药费用预警控制体系,对照实际运行情况,实时监测指标变化,预警指标信息与常规报表相结合,对超床位住院率、例均住院费用和例均住院天数等严重超出预警值的定点医院及时进行重点督查,严密控制小病大治、过度医疗等行为,将“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从根本上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引导群众合理享受医疗卫生资源。一是充分发挥驻院监督员的“六查六防”和“四床头”作用,大力宣传城乡居民医保资金安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互助共济意识,正确引导群众就近就地就医,同时优化门诊补偿政策,提高门诊受益率。二是加强对参保对象、定点医疗机构、医保经办机构三方面的管理,找准三者之间的平衡点,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促进新农合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两点建议

医保经办工作制度范文5

摘要:如今城乡医保档案管理工作量大,内容繁多,手续复杂,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医保档案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档案工作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城乡医疗保险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城乡居民 医保档案 信息化管理

目前覆盖城乡的全民医保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城乡差距及医保制度差异仍存在于城乡医保制度体系中。医疗保险档案不仅是记录和反映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第一手材料,而且是研究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宝贵史料,因此做好档案管理已成为医疗保险经办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

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差异

在个体健康状况、社会经济等特征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保障水平和筹资水平的医疗保险导致城乡居民医疗服务的需求差异十分显著。在医疗保险中,公费医疗处于最好地位,城镇职工居于次好地位,商业医疗保险则次于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处于相对最差地位。首先,享有公费医疗的人群医疗费用支出最高但个人自付医疗负担最低;其次,城镇职工医保个体的治疗行为显著提高,同时个人自付医疗负担降低;再次,商业医疗保险个体的治疗行为也相应提高,同时个人自付医疗支出降低;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则处于相对较差地位,治疗行为概率较低且医疗需求总支出也较低,而个人自付医疗负担较重。城镇居民医保个人医疗需求总支出和自负医疗总支出都明显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个人医疗负担比例相对较高。由此可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存在较大差异,需采取有效措施,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档案进行有效信息化管理,实现全国人民享有平等、公平、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最终提高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二、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所谓医疗保险档案的信息化,是指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是医保管理机构各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体现着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水平、医疗保险部门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果,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便利,而且能简化医保档案管理的流程和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既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在医保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医保档案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更好地促进医疗保险事业发展。

三、如何进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城乡困难人群,解决了部分人群医保缺失的不公平问题。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居民健康水平、医疗服务存在较大差距。而不同医疗保险制度在医保保障范围、缴费标准、待遇水平、报销比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存在着制度交叉,不同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制度运行的低效率。同时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佳、软件应用相对薄弱、工作基础较差、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等导致医保档案管理十分繁杂,因此需不断加强医保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保障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顺利进行。

1.健全法制,保障档案工作有法可依。为规范档案制度建设,依照《档案法》及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制定《文件材料归档制度》、《档案资料保密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机关档案工作岗位责任制》、《档案借阅利用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设备维护使用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重大活动档案登记制度》等制度,明确档案工作人员职责,将档案工作制度建设作为档案工作首要任务,严格遵守制度,定期进行检查。

2.加强领导,健全网络,组织考核。随着医保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工作面越来越宽,工作内容越来越多。为搞好档案工作,首要问题是建立较科学的档案管理工作体制和管理网络,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网络,实现各种形式的档案及有关资料的统一管理,做到文书档案、声像档案、会计档案、设备档案、业务档案、实物档案的统一管理。同时,健全网络便于对医保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使城乡居民医保管理更加便利、更加透明。此外,领导干部需经常组织学习,开展交流会,定期不定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档案法》、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度等,加大对档案工作的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医保经办工作制度范文6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完善医保管理责任体系

接到通知要求后,我院立即成立以***为组长,医务科、医保科工作人员为组员的自查领导小组,对照有关标准,查找不足,积极整改。我们知道基本医疗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政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职工基本医疗,提高职工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我院历来高度重视医疗保险工作,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健全管理制度,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定期对医师进行医保培训。医保工作年初有计划,定期总结医保工作,分析参保患者的医疗及费用情况。

二、规范管理,实现医保服务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几年来,在区人劳局和社保局的正确领导及指导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基本医疗保险转诊管理制度、住院流程、医疗保险工作制度。设置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栏和投诉箱编印基本医疗保险宣传资料;热心为参保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妥善处理参保患者的投诉。在医院显要位置公布医保就医流程、方便参保患者就医购药;设立医保患者交费、结算等专用窗口。简化流程,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参保职工就诊住院时严格进行身份识别,杜绝冒名就诊和冒名住院现象,制止挂名住院、分解住院。严格掌握病人收治、出入院及监护病房收治标准,贯彻因病施治原则,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无伪造、更改病历现象。积极配合医保经办机构对诊疗过程及医疗费用进行监督、审核并及时提供需要查阅的医疗档案及有关资料。严格执行有关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无自立项目收费或抬高收费标准。

加强医疗保险政策宣传,以科室为单位经常性组织学习,使每位医护人员更加熟悉目录,成为医保政策的宣传者、讲解者、执行者,受到了广大参保人的好评。

三、强化管理,为参保人员就医提供质量保证

一是严格执行诊疗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落实首诊医师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病历书写制度、会诊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二是在强化核心制度落实的基础上,注重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持续改进。普遍健全完善了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及激励约束机制,实行院、科、组三级医疗质量管理责任制,把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将检查、监督关口前移,深入到临床一线及时发现、解决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规范早交接班、主任查房及病例讨论等流程。重新规范了医师的处方权,经考核考试分别授予普通处方权、医保处方权、医学专用处方权、输血处方权。为加强手术安全风险控制,认真组织了手术资格准入考核考试,对参加手术人员进行了理论考试和手术观摩。三是员工熟记核心医疗制度,并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积极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服好务,同时加强人文知识和礼仪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增强自身的沟通技巧。四是把医疗文书当作控制医疗质量和防范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对住院病历进行评分,科主任审核初评,医院质控再次审核。同时积极开展病历质量检查和评比活动,病历质量和运行得到了有效监控,医疗质量有了显着提高。五是强化安全意识,医患关系日趋和谐。我院不断加强医疗安全教育,提高质量责任意识,规范医疗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医患沟通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病人的交流,耐心细致地向病人交待或解释病情。慎于术前,精于术中,严于术后。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病人就医。通过调整科室布局,增加服务窗口,简化就医环节,缩短病人等候时间。门诊大厅设立导医咨询台,配备饮水、电话、轮椅等服务设施。设立门诊总服务台为病人提供信息指导和就医服务,及时解决病人就诊时遇到的各种困难。实行导医服务、陪诊服务和首诊负责制,规范服务用语,加强护理礼仪的培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通过一系列的用心服务,客服部在定期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中,病人满意度一直在98%以上。

四、加强住院管理,规范了住院程序及收费结算

为了加强医疗保险工作规范化管理,使医疗保险各项政策规定得到全面落实。经治医师均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强化病历质量管理,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规范临床用药,经治医师要根据临床需要和医保政策规定,自觉使用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目录》内的药品。因病情确需使用《药品目录》外的自费药品,[特]定药品,乙类药品以及需自负部分费用的医用材料和有关自费项目,经治医师要向参保人讲明理由,并填写了自费知情同意书,经患者或其家属同意签字后附在住院病历上,严格执行五率标准,自费药品占总药品费的10%以下;平均个人负担部分不超过发生医疗费用额的30%。

五、严格执行省、市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

医疗费用是参保病人另一关注的焦点。我院坚持费用清单制度,让参保人明明白白消费。

六、系统的维护及管理

医院重视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及时排除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障碍,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根据社保局的要求由计算机技术专门管理人员负责,要求医保专用计算机严格按规定专机专用,遇有问题及时与医疗保险处联系,不能因程序发生问题而导致医疗费用不能结算问题的发生,保证参保人及时、快速的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