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培养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学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学培养计划

护理学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新途径

一、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当下,中国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学大多仍然是以词汇、语法及写作等语言知识为主,文化内容讲解甚少。教师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内容大都只是一带而过,甚至有些直接忽略越过。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而言,大英公共英语教学要么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期末考试,要么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还有一部分教师其自身文化教学知识储备不够,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造成教师重语言轻文化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对于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部分,基本都是教师随意地教,学生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地学。教师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授课方式,就使学生误以为文化学习是可有可无的。虽然学生经过了数年的英语学习,但依然对文化知之甚少。由于文化知识的匮乏,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阻碍,比如在使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时常会有误用甚至误解的情况发生。

二、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猛,跨国度、跨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文化规约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文化习俗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习俗差异会在实际的交际中出现文化“冲突”或“碰撞”现象。这种现象直接会导致中西方之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要避免这种跨文化交际障碍,就必须要了解和分析这种“冲突、碰撞”产生的原因,克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公共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公共英语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侧重文化知识传授、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极其必要的。

三、“互联网+”形势下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新途径

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的加快,“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互联网+”形势下,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有了一些全新途径。

1.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学平台”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像智慧树、泛雅等知名网络教学平台。这些教学平台正在和很多高校联合开发“网络课程”。借助“网络课程”来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失为一个好途径。目前我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和智慧树教学平台合作,开发了《西方文化》这门网络课程,并将此课程设为“网络公选课”供全院学生选修。这门“网络公选课”是公共英语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此课程课程团队把公共英语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西方文化的知识点剥离出来,然后按照英语教师各自文化喜好及文化积累,把这些西方文化的知识模块分配给不同的教师。每个教师负责一个文化知识模块,制作成西方文化专题模块的微课,最后把所有的微课都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便有了《西方文化》这门“网路公选课”。每个学期,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公选课”的方式来选修这门课程。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微课观看学习并完成相关课业。利用这种“网络公选课”的方式进行文化教学就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授课教师及授课人数的限制,是线下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有益且必要的补充。《西方文化》网络公选课为学生文化学习提供了系统的学习指导素材,是“互联网+”形势下我院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的重大转变。除此之外,我院有些教师还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来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一方式也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认可。

2.借助互联网引导学生个性化文化学习。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学习模式,使得无教师化学习成为可能。对学习者来说,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借助互联网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主题,不需要再完全依附于老师对某一文化主题的讲解。我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教师采取以学生兴趣为引导,教师为辅导,网络为主导的途径。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主要角色就是引导者,其具体做法是:教师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罗列出本学期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文化主题,再把学生以分成小组,通常4~6人一组为宜。每个小组根据兴趣从所罗列出的文化主题中选择一个或两个主题,每个小组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为10个周的时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查阅完成深入学习,然后形成学习报告。学生小组自主学习完毕后,通常是在学期末,教师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可以是通过PPT进行讲解,也可以是模拟表演等。小组展示完毕后,教师根据小组的知识展示情况进行适当的知识补充或强调。在小组展示前,教师可以自行设置一些奖励项目,待学生小组展示完毕后,对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适当的奖励。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学习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避免因学生兴趣问题导致的厌学,同时学生的课堂文化主题展示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3.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文化碎片化教学。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席卷,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在学生和教师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和学生在享受移动互联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现在抱怨课堂上学生不爱听讲,就喜欢抱着手机看来看去。学生们要么沉浸在新闻客户端里、要么在博客里、要么在微信或QQ里、要么在某个APP里、要么在贴吧豆瓣里、要么在美拍唱吧里,就是没有沉浸在课堂老师的讲课里。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们其实没有必要抱怨学生不爱学习,他们沉浸在网络里,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我们为何不利用好学生喜欢移动网络的特点,把部分课堂教学搬到移动网络里进行呢。我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教研室就充分利用了学生喜欢浏览移动网络的这一特点,开设了英语学习微信公众号。每个学生都关注这一微信公众号。公共英语教研室会向老师及全院学生征集一些与西方文化相关的小故事。从中挑选出那些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故事,通过英语学习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给全院学生。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利用饭前、饭后、等车等这样零碎的时间来阅读这些小故事,他们在消磨时间的同时还学到了文化。这种方式普遍受到了师生的认可和好评。通过这种途径,师生既是文化素材的提供者,同时又是文化内容的学习者。

护理学培养计划范文2

护理教学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护理人员通过判断人们潜在的健康问题,制定和执行护理计划,并评估其结果。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能够及时准确判断疾病特点,并处理相关护理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相应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又称为评判性思维,是评判某一现象及事物的利弊关系。要求对事物有独立、综合的见解。护理中批判性思维是对护理决策有目的额自我判断和反思推理的过程。这样才能满足临床病人需求,个性化地解决病人问题。而受传统教育的束缚,护校学生容易全盘接受书本上知识,同时在临床上习惯机械性地进行护理工作。护士批判性思维的缺乏不利于临床工作的进行,常常引起不必要的护患矛盾,甚至纠纷。因此,加强护士批判性思维教育是必要的和紧迫的。

一、鼓励护理学生质疑,加强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

习惯性提问质疑是批判性思维者具备的基本素质。任何活动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进行,培养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要从提出疑问开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对学生存疑的问题进行细心讲解。组织全班学生在问题的重要点上进行广泛讨论,对提出问题和给出自己见解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给予精神上安慰和表扬,对其提出问、思考问题的行为予以肯定。老师在课堂上要设计具有趣味发散的问题,开拓其思考的范围和程度,对于偏离主题的学生,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为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做铺垫,使其最终找到合适满意的答案。如讨论“化疗药物的静脉外渗应如何进行处理”问题时,老师可以问:“是进行热敷还是冷敷?”有同学回答“进行热敷”,而有同学说“进行冷敷”。通过同学们给出答案的依据,进行分别的专业解释和指导,深入讨论为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问题

传统教学法使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自学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本素养,学生应主动学习知识。要求和督促护理学生进行课前自学,通过给予学生护理案例,要求学生给出自己的护理计划。在该方法刚应用时,对护理学生不知如何处理案例及做出计划,应给予方法介绍,增加学生自我学习兴趣。通过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培养其推理和思维技能。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开放个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开放的、个性的,学生应该是以自有及开放的心态接受课堂学习。由于护理学生年龄偏小,习惯于被肯定和服从。教师的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其好奇心和学习的信心。老师应主动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和想法,以学生或朋友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和相处,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老师应允许护理学生发表与老师观点不同的想法,同时提倡学生提出与课本知识不相同的看法,对于课间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老师进行共同探讨。老师的肯定及耐心讲解,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老师适当地降低权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合作者,来发扬民主,活跃课堂氛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若有错误及不准确的地方,及时向学生解释和说明,勇于承认。对于学生尝试的新方法,若无特殊不适和违反规程,应予以鼓励和表扬。民主教学,可以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护理学生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不断尝试和探索新型教学方法

国外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性很强的复杂技能,不可能按照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传授,而需要采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亲自实践体会的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及回顾性探讨法,是我们在护理案例教学中尝试的新型教学方法。通过个案的展示,使护理学生评估资料,探讨可以改变的部分。运用和综合相关护理专业知识,启发学生应怎样对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采取护理干扰。以学生为主题的新型教学方法有助于鼓励护理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其护理案例中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临床上学习中,要求学生将护理活动及体会记录下来,再通过回顾记录本,从新进行思考、总结。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老师通过记录本也可以了解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

五、深入改革教学评价的方法

良好的教学评价方式,可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传统教学评价主要采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通常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学生习惯死记硬背课本中的知识,没有将知识的内容进行消化和理解,不能打开学生思路。因此,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必须打破一刀切的模式。应该注意观察和培养学生特长,对其特长进行鼓励,对其基本课程学习加以肯定,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批判思维。例如,既要求学生按标准制订护理计划,同时对护理个案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提出护理问题,并采取对应相关的护理措施。对通过批判性思维提出的合理措施予以加分,对与教科书上一样的观点则给予及格。改革评价方式后,学生能够联系病人实际情况制定满足病人病情需要的护理计划,能够发现病人潜藏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这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又能够提出一些新颖的护理方法。不妄加评论学生得出结论的对错,而是重点看学生的推理及判断过程是否存在问题。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只有在护理教学中不断渗透批判性思维,才能提高其在专业知识上的理解和应用,才能面对临床复杂的护理健康问题,满足临床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简雅娟.重视高等职业护生批判性思维及自学能力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5,19 (11):3-4.

[2]李惠玲,乔美珍,孙志敏.评判性思维在护理书写中的作用[J].现代护理,2003,9 (1):57-58.

护理学培养计划范文3

专接本是江苏省教育厅在普通高校中开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是高职高专院(校)参与自学考试本科层次教育的有益尝试,是衔接本专科教育、改革自考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2]。南京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于2014年6月始,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专业专接本工作。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指导下,我们切实履行主考学校的职责,充分利用我校护理专业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江苏省各卫生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护理专业专科学生提升学历层次,提高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扩大就业竞争力的需求[3]。

1.护理专业专接本的调研活动

为更好地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确保护理专接本工作的良性发展,南京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院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在护理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组织相关专科院(校)召开专题研讨会,并赴省内、外兄弟高校开展调研活动。

2.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序开展专接本工作

2.1遴选优质的专科院(校)作为专接本对接单位,为护理专业专接本提供教学保障。

针对护理专业的特殊性,为保证专接本工作的顺利开展,遴选具有一定办学规模、办学质量较高的专科院(校)开展专接本工作。要求申报对接的专科院校为江苏省卫生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每年护理专业招生人数在300以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在98%以上。

办学条件与设备能够满足专接本办学需求,学生在校能够共享学校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文体场所、餐厅、宿舍等资源。经相关专科院(校)的申报、组织对专科院(校)的实地考察以及我校审核研究,决定从2015年开始在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八所高职院(校)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专接本工作。

2.2通过招生宣传选拔优秀的专科学生,为护理专接本提供生源保障。

在宣传阶段,引导高职院(校)根据生源状况和办学条件,面向本校护理专业在籍学生举办专接本,不得跨校组织生源,不得安排插班生。在各类宣传中,凡涉及护理专业专接本,均须明确说明其自学考试性质;凡涉及南京医科大学,均须经我校审核同意。

在组织生源阶段,选拔成绩优良、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护理专接本的学习。要求专科成绩排名前30%的学生才能报名参加学习,通过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才能报名参加本科实践环节考核。

2.3科学合理的考试计划,为护理专接本提供品质保障。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思想已达成共识,但现行的考试方式制约教学改革的深入。因此,高等教育进行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2.3.1调整急救护理学课程的考试方式。

急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临床护理判断与决策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学考试护理学专业(本科段)的考试计划中急救护理学课程采用传统的理论考试形式,弱化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为保证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将急救护理学课程的考试方式由理论考试调整为实践应用考核。

2.3.2增加护理程序应用和护理实践技能两门课程的实践考核。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有娴熟的救护技术,甚至直面急诊科室和ICU,于第一时间识别并解决危急病人的问题[4]。护理人员需要长期在行业一线工作,最需要的是实践操作技巧和能力。然而,在护理专接本的考试计划中,实践考核较少,难以满足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需求,因此增加护理程序应用和护理实践技能两门课程的实践考核。

2.4合理安排集体备课和教学计划,为护理专接本提供质量保障。

2.4.1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加强专科学校的师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促进护理专接本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组织我校护理学院的资深教授研究自考护理专业的课程特点,对专科院(校)的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有效帮助任课教师深刻领会教学内容和考试大纲要求,实现本科的理论知识和专科的技能特长有机融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2.4.2结合专科院(校)教学安排,合理安排专接本教学计划。

护理专业专科最后一年教学主要为临床实习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同时也是专接本学制的第一年。护理学专业的毕业实习质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专接本教学计划可结合专科临床实习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安排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保证并促进专科教学任务的完成。

2.4.2.1专科院(校)在安排专接本学生实习单位时尽可能方便学生返校参加专接本课程的学习。

2.4.2.2专接本第一学年主要安排理论教学。将理论教学与专科段的实习相结合实行分阶段教学。在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前,安排第一阶段理论教学,学生进入实习的中期安排第二阶段理论教学,参加专接本10月份的考试。学生实习结束后结合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内容安排第三阶段的理论教学,参加专接本4月份的考试。

2.4.2.3专接本第二学年以实践教学和部分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安排尽量前移,给学生流出择业的时间,毕业前安排实践操作考核。

2.5首次全国统考成绩分析。

通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教学,9月份的摸底考试后及时考前辅导,10月份共633人参加英语(二)、外科护理学(二)和护理学导论三门课程的考试。除英语(二)课程是所有考生全部通过以外,其他两门的通过率如图1和图2所示。从图1、图2可以看出,各专科院(校)两门课程的通过率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能因为各个专科院(校)对护理专接本的认知程度不同;可能因为专接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科院(校),每个学校都拥有各自的教学计划、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其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可能由于专接本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有的学习游刃有余,有的则学习压力很大;也有可能由于专接本学生在经济、学习、就业等诸多思想包袱下,专接本学习时的动力不够等。

图1 八所专科院(校)外科护理学(二)的通过率

图2 八所专科院(校)护理学导论的通过率

3.护理专接本工作的对策

3.1强化认识,加强管理。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学生在校求学是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层次。这个需求层次对于专接本学生而言,最具体的体现是毕业后能从事并胜任一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就取决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及态度[5]。目前,专接本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比较尴尬,某些学生在了解社会对其学历认可程度之后学习动力会有所下降。相关机构应该强化对专接本项目的宣传力度,规范用人单位对专接本毕业生的接纳认可口径,对待专接本的学历,社会本身应该采取更客观宽容的态度,明确专接本毕业生的指导薪酬标准等。

3.2加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助学督导工作。

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各专科院(校)在我校的指导下均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教研活动,但仍然存在部分任课教师对专接本的研究不够、教学缺乏针对性等现象,影响护理专接本的教学质量。同时,专科院(校)之间的教研活动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要高度重视专接本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学校层次教学向自考助学的转变;二是加强教学研究,通过我校安排的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与各专科院(校)间的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强化教学科研工作,并适时召开教学研讨会。

在对专科院(校)进行助学督导的过程中,我校应根据考试计划的安排督导教学安排,不断加深对自学考试规律的认识,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切实提高课程通过率。各专科院(校)也应成立校级督导组,开展定期督查,形成反馈和纠偏机制。

3.3加快护理专接本的题库建设步伐。

在优化专业设置、强化教学管理的基础上,我校组织护理学院的教师和各专科院(校)的教师共同对历年真题进行研究,探索题库建设方案,加快建设护理专接本的题库,不断提升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护理学培养计划范文4

关键词:护理实践教学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92-01

基础护理学是-门实践性、社会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校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优化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准备、强化训练、不断巩固,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下面就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情况予以介绍。

1制定好教学计划

《护理学基础》课程是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中为学生提供的主干课程[1]。教学计划是学期完成教学任务的指南,应根据国家卫生部下达的教学大纲,结合本院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特点自编教学大纲,制定可行可监测可评价的教学计划,突出重点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专门的护理人才。

1.1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目标是改革的前提[2]。培养高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具备医学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素质,能在各级医疗单位第一线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护理管理技术的高等专门护理人才。

1.2安排好教学进度。理论课是对实验课详细深入讲授,通过介绍实验的操作原则、原理、方法,可保证教学的系统性,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进度要相符,充分体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证实理论,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3科学合理安排理论与实验课的比例。根据国家教委对高校评估的要求,我校实验课总时数应达到50%,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实验课,结合临床护理需要,切实分配好实验学时.适当压缩理论课学时,确保重点操作项目课时充分,使学生扎实掌握护理操作技能,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工作。

2做好实验课教学前设计

课程设置的改革与优化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并反映时代的先进水平。

2.1确定实验教学目标重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把加强实践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纳入到实践教学目标中,目标应是切实可行,可以监测和评价的,3年制高职高护应偏重培养创新思维。

2.2精心设汁实验课教案。实验前备课,参照本科教材及护士执业考试指南。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统一操作程序和考核标准,精心设计教案,找出实验课的操作技能要领、重点、难点,不同实验项目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案设计应有实验教学时间分配实验要求、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小结、课后练习、教学评价等。

2.3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实验前预习实验程序、操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如重点、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上好实验课,增加其主动性,要清楚这次实验课“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其原理是什么”,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和积极获取知识的习惯。

3改革教学模式及实验教学方法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PBL教学法”、“护患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增加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1PBL教学法。教学注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基础,将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汇到一个典型生动的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提出问题,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3.2情景教学法。教师就所学的知识设定2-3个病例情景,然后学生根据案例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排演相应的护理过程。这种实训教学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合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不同患者的身心变化,为日后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奠定基础,缩短了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如各种卧位、保护具应用、搬运、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等实训项目,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以表演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动手能力。

3.3案例教学法。在每学期实验课结束前,教师结合临床实践设计10余个病例,病例中涉及多项护理操作项目、各种心理护理问题。提前把案例交代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并在实训课中对模拟患者进行整体护理。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培养同学综合运用《基础护理学》及人文课程理论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3.4演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操作、实验等来达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演示教学法形象、具体、直接和真实,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和巩固知识,并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护理学》教学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5小组讨论法。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护理学发展史”和“压力适应理论”两个专题采用此方法,教师预先给出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余查阅相关文献,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分组汇报,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6重建实践教学环境。

(1)优化实验室结构。将现在临床上常见病区模式搬入实践教学室,实践教学室配备的用具及仪器设备应随临床的发展及时更换。建立护士站、ICU病房、普通病室等使其构造尽量接近临床实际。

(2)合理利用资源。采用循环轮转方式尽量满足实践教学的时间要求,周六周日全天开放实践教学区,实行第二课堂,供学生进行基础的操作训练,在第二课堂中,学生自主对用物及时间进行管理,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了管理能力。在学生的业余时间段尽量开放实验室;此外增加实习前的强化训练,进行技能比武和技能考核,消除学生的生疏感;并且可以在教学医院选拔临床优秀护士作为实践指导老师,安排学生定期临床见习、实习。

4注重实践内容的实用性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校教育是专业技术的发源地,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满足职业需求,护理学本身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理论课程开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精理论,强实践”,充分体现了应用性与实用性。实践教学的内容在力求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尽量贴近临床,注重岗位能力培养,突出实用性。实践教学老师应对社会医院进行调查,设计出符合实际的实验内容及技术,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地由实践技能转向临床工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专业的人文性,使他们不仅仅将护理工作看成是打针发药、三班倒等繁重琐碎的劳动,而是更加明确护理工作的任务,理解专业情感、价值观。这样在日后真正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时候才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和委屈对护理工作的价值产生怀疑和否定。

5优化实践考核评价

通过实验报告批阅,了解学生对操作方法掌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可直接反馈给老师,同时对本次实验达标情况有概括性的了解。为了加强对实践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的评价,将实践考试进行改革。

5.1理论评价建立操作配套的理论试题,结合执业考试实践操作单元习题,突出学生学习兴趣态度、动机,与国家执业考试相接轨,可以统一标准,考后对试题、考试方法、成绩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5.2修订操作评分标准。随着整体化护理普及应用,护理学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科学[3]。

除了态度、技能目标外,应贯穿护理程序评估、计划、实施、评价。故操作方法评价标准也应与操作方法相匹配,及时修订完善,突出整体护理的评价[4]。

5.3综合评价。通过病历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真人真做,全面了解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给予学生不同的病例:让学生提出健康问题,确定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让学生可设计不同护理方案,实施护理措施。教师对学生操作综合能力及创意进行综合评价。护理学基础的实践教学改革还有待在教学中进一步探讨创新,通过临床实践的检验来证实,推动护理实践的发展,培养出实用型高技能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安丽等.《护理学基础》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28

[2]边岩,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6.20(2C):549―560

护理学培养计划范文5

[关键词] 护理学;实验教学;挑战;改革

[中图分类号] R-0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2(c)-114-02

本文就护理学实验教学面临的挑战以及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科学,其中实验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锤炼科学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高等护理教育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随着我校教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对护理实验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将在原有实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强护理学实验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实验教学方法,以提高护理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适应整体护理要求和时展需求的合格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1护理学实验教学面临的挑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需求的发展,护理服务的范围逐步扩大,服务的内容也日趋复杂,原先的教学方式单一,实验内容偏窄;教学设备落后;实验管理不到位;护理人才的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方向单一等现状均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1]。护理学实验教学应立足于当今发展模式,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专业人才。护理人才必须从生物、心理、社会以及人与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去研究护理服务对象存在的健康问题。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现阶段护理专业教育在教育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有很大的差异,社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向当今护理教育提出了挑战[2]。因此,护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改革措施

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护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培养护理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护理专业能力与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改革为基本内容,以学校―医院―社会协作、理论学习―临床实践相结合为途径,确立和实现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建立适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完成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最终体现护理学实验教学特色[3]。

改革一:扩大实验场所。把实验室扩大到社区、家庭,实验教学和临床见习同步进行。对实验教学必需的仪器设备加大投资,如添置呼吸机、监护仪、模拟抢救人、触摸式电脑等先进设备。为了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建立规范的模拟病房。

改革二:改革实验用物的准备。将传统的实验员准备物品改为实验员指导,学生准备物品。预先对学生进行实验分组,实验课开始前,学生根据实验操作内容自己准备物品。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实验操作连贯性。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要动手动脑,可加强实际操作能力。

改革三:根据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实验教学课型改革,通过创造条件、预设案例、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模拟的临床情境下学习各种护理技能。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围绕着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重新设置实验项目,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摒弃或压缩传统的不用或少用的内容,增加适应医学发展的内容[4]。

改革四:积极探索和推行实验教学体制改革,着手进行护理专业教学实验室、实验教学物资统管的改革。根据专业教学改革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修订了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等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不断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五:改革护理学基础操作技术考评标准,建立健全、补充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质控,突出学生整体护理思维、沟通交流和灵活应变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考核方面,增加了实践考核的比例,以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临床护理实践的能力,增加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

改革六: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进一步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学生实践和能力。在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与调整过程中,始终突出课程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附属医院开展护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积极推行并逐步完善护理专业实验技能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大对实习环节的考核与监控。积极开展“健康评估”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了诊断学实验室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3总结

随着护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护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护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使护理学走向更为科学之路,提高了办学效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只有不断探索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才能不断提高护理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更多合格的护理人才,推动护理实验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兰佳庆,张培莉,杨辉,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法[J].全科护理,2009,7(3):271-272.

[2]宋洁,张淑香,杜静.急救护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6,21(15):12-13.

[3]孙玉华.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6,3(9):104.

护理学培养计划范文6

 

一、中医护理课程发展现状

 

1、中、西医护理课程分离。

 

中医护理院校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中医和西医两个专业,课程为西医内外妇儿护理学和中医内外妇儿护理学,将中医和西医的护理分离不但要重复学习护理内容,而且使学生在应用护理知识时思维也会出现分离,在应用时要首先区分是中医护理还是西医护理,不利于中西医结合思想的传播,不能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护理思维,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中,当前已经实现了中西医临床课程整合,而对于中医护理专业来讲也要实现中西医护理课程的整合,这是中医护理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2、长期医护不分

 

因为很多历史发展原因在传统中医学中没有实现医护分离,在建国以后才逐步实现了中医护理学的独立发展,发展历史只有几十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大量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学才逐步得到了分离形成了一个独立学科。客观来讲中医护理学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系统,但值得提出的是这一学科来源于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护理理论根植于中医理论基础之上,对中医护理学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促进着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3、中医护理处境尴尬

 

中医护理学发展遇到的阻力不但包括上述因素,还存在下面这些原因:在医学临床上应用中医护技术较少,就是在中医院很多护理人员也选择应用西医护理技术,一般情况下只有医生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护士只是起到配合作用。在学校掌握的中医护理技术得不到有效应用,限制了学习热情的发展,给教师的传授也带来了很大困难。中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整体观念”、“治病求本”,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才能看出疗效,不如西医治疗迅速。所以医生在选择治疗疾病的技术时因为受到经济利益和利已思想的影响,都会选择西医技术,因此中医护理应用一再受到排挤而不能健康发展。

 

二、对策

 

1、整合专业课

 

(1)中、西医护理操作技能课程的整合。

 

西医护理学和中医护理学在内容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将两门学科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在护理学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如在西医护理学的热疗法部分引入中医护理学的热熨;在西医护理的注射部分引入中医护理的穴位注射技术;在西医护理的灌肠部分引入中医护理的中药灌肠技术等。利用将两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能够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中医护理技术属于护理操作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处理病人护理问题时,可以自然想到应用中医理论和操作技术,而不会只有在中医院或中医科才会想到应用中医护理技术。

 

(2)中西医护理临床课程的整合。

 

把中医内科护理学和西医内科护理学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中西医内科护理学,为了彰显中医特色可以以中医内科护理学作为框架。如针对一种病症可以依据病因、分辨病症、进行检查、应用中西医进行治疗与护理等进行综合治疗;还有,可以将中医骨伤科护理学与西医外科护理学结合在一起;实现中西医儿科护理学的结合和中西医妇科护理学的整合。全面实现中西医护理学课程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在遇到一种病症时可以自然应用中西医理论进行思考,而不将中医与西医分裂开来,使中医护理得到良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护理意识。

 

(3)扩展课程的整合。

 

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发展在护理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理论,不同学科之间出现相互渗透与相互交叉现象越来越多,如护理美学、护理教育、社区护理、老年病护理、健康教育等,因为规定每门课程都要有学分和学时,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安排大量学时;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大量重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应受一本教材一门课程思维的限制,可以研究将课程设置为护理人文社科扩展课程和护理临床扩展课程,第一种课程可以包括护理美学和护理教育;第二种课程包括社区护理和老年病护理、健康护理等,在充分研究这些课程的基础上,提炼出这些课程当中的新理论和新知识,实现全面整合防止重复讲解,使用最少的教学时数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及教材

 

当前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过程中要重视培养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意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其他专科护理当前已经依据护理程序实施,也就是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办法、护理评价。中医护理作为专科护理课程,它的实质就是护理程序,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护理程序模式,只是专业术语是中医而已。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新入学的学生形成统一的护理认识,防止出现过于独立的中医传统理论知识,因为没有实现教学中的对接学生因为不易理解知识而导致厌学。在编写中医护理教材过程中要依据当前应用的现代护理模式,应用中医辨证护理和传统护理技术进行整体护理,对当代中医护理学逐步完善和发展。

 

3、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及教材

 

主要方法就是利用任务引领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逐步形成中医护理知识结构。学生能够掌握中医护理知识:一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民俗常识;二是中医常识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三是中医护理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求以人为中心,人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的认知;四是网络信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保健医疗宣传等。综合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教材内容、大量参考资料、网络信息文字共同构成了“理”。在进行教材编写时不但要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而且还应包括职业教育改革的教学方式,如任务引领教学,出示任务或任务的一部分,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理”与“实”的综合运用,实现理实一体化而逐步形成中医护理知识结构。这种形式的教材改革不但为师生参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多方面表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