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装设计阐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装设计阐述范文1
关键词:EDI;服装业;模块化
EDI(电子数据交换)是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根据联合国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将EDI描述为“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报文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1]。服装行业的特征具备EDI使用的可能,EDI适合应用在需要进行大量表格单证数据处理和交换的行业,这些行业具有交易频繁及周期性作业的属性。国内外服装行业应用EDI主要集中在销售和库存管理中,针对服装产品设计、开发的EDI数据交换和使用还在探索中。
1EDI的优点
数据标准化是EDI应用在服装产品开发中的关键。通过EDI,服装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再封闭,而是进行自动业务处理的方式联系,减少了部门之间多层环节的沟通,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1.1产品开发信息获取的及时性
在服装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产品设计部门不仅与一个生产部门联系,根据设计的款式和生产商的生产能力,设计部门可能同时与多个生产单位联系,势必要求同时处理多个系统的报文。多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增加了企业信息交换的时间,信息产生滞后风险。EDI的应用可使产品设计信息及时性获取。
1.2减少信息传递误差
服装产品开发设计信息对大货生产至关重要,一个错误信息可能导致产品生产的错误,从而产生不良库存。同时,产品开发信息的遗失也会给企业带来损失。EDI的运作减少了纸面作业产生的时间损耗和差错,缩短事务处理周期,提高工作质量。
1.3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机自动接受和处理信息,使服装企业在同样业务的情况下,用更少的员工去处理信息传递工作,把一部分专业人员从行政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以从事具有更高效率的工作。同时,产品设计和细节修改的时间缩短,修改后的信息可以迅速传递到生产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1.4库存管理更有效
服装企业产品库存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适当的库存可以维持企业销售的持续,不良存货则增加了企业的风险。用传统产品开发流程进行服装设计和开发时,订单处理周期长,不确定性高,势必要求企业安全库存量放大。使用EDI之后,需求和生产信息处理比既快又可靠,安全库存需求量降低,使存货占用的资金量减少。并减少缺货风险和生产线缺料停工现象造成的损失。
1.5时时跟踪信息
EDI在收到信息后就会回发给信息发送者一份收到通知,及时发现漏发信息或信息中途遗失的情况,保证信息传递到位,避免了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丢失和责任推诿。
2服装现有的产品开发模式
服装企业现有的产品开发是从上一年销售数据分析开始,通过分析竞争对手和流行趋势信息,确定产品设计方向,在此基础上确定下一季产品开发主题,包括颜色、面料、廓形和细节,完成款式设计平面图,对款式平面图进行筛选确定最终款式图进行大货生产,投放市场后,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对销售较好的款式进行翻单生产。现有服装产品开发流程需要修改后的设计信息反复更新,原有信息传递方式的低效、易错等缺点使得设计信息产生丢失和偏离的可能,及时、准确的EDI传递方式有效的避免了服装产品开发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问题。产品设计的相关数据在设计师、生产商和客户之间利用EDI技术进行交换,自动生成款式设计方案、生产订单,通过电信网络传输给生产商进行生产。
3服装产品开发应用EDI的前提条件
消费者需求个性化的特点对服装产品开发提出了多款式、少批量开发生产的要求,服装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服装企业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供应链快速反应建立在信息传递迅速、生产反应迅速、信息调整和修改迅速的基础上,产品标准化、产品基本款式系列化和产品模块化设计是信息迅速调整和传递的基础。
3.1产品标准化
产品标准化要求服装企业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执行统一的标准,编码方式和描述方式统一,这主要考虑到后期信息低误差、连续性传递的需求。3.2产品基本款式系列化服装企业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要对基本款式提取变型参数,为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配置和快速设计提供基础。产品基型系列应该能够通过配置形成最终产品,并能够让设计、生产和销售部门采用一致的方式沟通和放映市场需求。
3.3产品模块化设计
将服装构成要素进行模块化管理,即将一件服装拆分成领、袖、衣身、门襟等模块,对服装部件进行模块化设计,服装新产品的开发就可以选择不同模块进行组合,并同时将新组合好的产品信息与生产部门进行共享,满足快速设计开发、生产的需要。服装模块化设计是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风格或不同功能的产品进行分解,也可以根据本企业产品定位和风格的差异进行分解。划分产品模块化的前提是模块间可以进行很好的组合和变化,在设计模块化变量之前应充分考虑。
4结论
EDI在服装设计和产品开发环节中能够实现企业产品开发成本最低化、信息传递高效化、信息范围扩大化的优势。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产品款式多、供应链反应速度要求高的服装企业而言,有实施的必要性。EDI的实施不仅将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各个环节紧密连接,而且扩大了信息传递的范围,为企业在多个生产部门间协调、提高生产速度、优化生产能力提供了信息支持。
作者:索理 单位:惠州学院
参考文献:
[1]肖美英.电子数据交换—EDI[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
[2]任力,朱伟明.服装品牌新产品开发流程的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03).
服装设计阐述范文2
【关键词】工艺美术;服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62-01
随着设计艺术的广泛应用,服装设计中的工艺美和实用性互相依存也互相对立。优秀的服装设计不仅能满足人体的遮体御寒和保护身体的需要,而且还彰显不同的艺术风格。服装设计的工艺美反映在对服装材料的再造处理上,通过对构成材料辅以不同的设计,能够突现全新视觉效果和全新设计立意。当然艺术美也体现在穿着者的形象上,包括他的风度气质和品格。工艺美能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学现有的成果,使服装设计作品更加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心理生理特点,以实现人D服装―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
一、现阶段的服装设计现状
现阶段的工艺设计在服装应用是为了降低成本,使服装的整体做工都显得精致。过去的服装设计是为了追求流行而仿造其它的手工工艺,没有自己的个性,在创新的基础上一味追求时尚,如:在休闲服装上运用精致图案的刺绣、在西装上运用饰物、在老年服装中运用亮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服装的分类也将更加明确,服装要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就得彰显出个性的设计和独特的工艺。而工艺美术对个性的张扬是最为突出的,因此在服装设计的未来应用中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二、工艺美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刺绣工艺是美与实用的统一,不仅能增强服装的形式美感,还能增加服装的实用功能。中国元素被作为一种时尚的追求,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秀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服装的纹样色彩斑斓,魅力无限。古代的二维设计与现代的三维设计就是通过对色彩的分割,不同材料和面料的混合搭配,结合当代世界流行元素,使工艺美学为现代时装设计提供了依据和理论基础。刺绣最基本的是用彩色线刺绣,或者是在在特殊的织物与材料上刺绣。不同的刺绣工艺代表着不同的刺绣方法,就可以形成富有变化且具有立体感的图案。彩绣的布面肌理丰富、图案层次能很好的表达设计效果,又可以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的形状、色彩、纹样贴缝固定的技法与其它刺绣工艺技术结合,能给服装增添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服装设计中,用刺绣工艺可以体现服装风格。
(二)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剪纸素有“民间艺术之母”之称,其蕴涵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中外服装设计中都得到了应用。中华民族的剪纸艺术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时代气息,体现出其独特的风格给设计师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意。可以说剪纸艺术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在形式和内容上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占有一席之地。还有丰宁满族剪纸,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形态,而使服装画面的黑白关系明确,虚实对比强烈,让服装增添了性感、妩媚、前卫效果,给人更加鲜明的视觉冲击。
(三)编织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1.材料的选择。服装面料风格各异,根据服装面料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编织材料,使造型个性更为突显。如柔软型面料就搭配细软而富有弹性的羊绒等编织物,显得飘逸而又具有亲和力。在服装设计中要掌握好编织材料本身以及编织材料与服装面料之间配色的基础知识和配色方法,最常用的配色方法一般用于生活装,给人以温和、鲜艳、明快的感觉。2.突出个性化。编织工艺使变化与统一互相融合,展现了编织工艺丰富性与多样化的个性特征。当然服装领域的编织图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取材广泛,不同的编织方法要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编织纹样。
(四)手工工艺在服装中的作用。手工工艺能改变服装面料色彩与图案的作用。刺绣与贴布不但能起到了改变色彩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改变原来的黑色低沉的色彩,使服装的整体色彩有所改变。服装面料图案可以改变其原来的图案造型,如在叶子图案的服装上贴上花朵,这样就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叶子图案,使得服装的个性化得以张扬,更加迎合了当代人的心理需求。个性化的服装会使每一件服装都独一无二,不但是对服装手工制作的歌颂,而且也更具灵动性和个性。服装中的手工工艺把服装的定位彰显出来,同时也标注了服装的文化方向。
随着服装设计的逐渐复杂化和多样化,人们对服装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工艺美术只有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才能给服装带来更具有时代感的特征和魅力。
参考文献:
[1]蒋孔阳.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江宁.古代服饰造型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M].广州,2003.
[3]李当岐.服装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李鹤.服装美学的研究内涵[M].北京: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2010.
作者简介:
服装设计阐述范文3
关键词:针织服装; 设计; 工艺; 课程革新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Song Xiao-xia
( College of Fash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was profound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Mai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ourse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view of combin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By these methods, students’ interests were greatly aroused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strongly improved.
Key words: knitwear; design; technology; course innovation
由于针织服装以其特有的自然与弹性、丰富的肌理效果与质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青睐,大有与梭织服装平分秋色、并驾齐驱之势,《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已成为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新兴专业必修课程。
笔者担任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已有十年,期间对针织服装的教学进行了多方位、多渠道的尝试,制作了多媒体CAI课件,尝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生潜力的教改措施,并与世界知名的电脑横机制造商STOLL公司紧密联合,潜心拓展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系统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确保学生学到最新的针织设计与制造知识,承担上海市教委21世纪新教材建设项目《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针织服装设计》一书已于2006年3月在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由于在针织服装教学方面的突出表现获得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下是笔者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革新与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成果。
一、《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材建设
鉴于针织服装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系统深入地介绍针织服装的最新设计的书籍较少,而能站在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角度上详细阐述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的创意设计的书则更加匮乏,因此决定撰写一本能将针织服装款式与色彩设计紧密结合,系统介绍从纱线至成衣――贯穿针织纱线、面料、成衣全流程的与市场密切接轨的专业性、实践性、前瞻性教材。
国内目前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方面的同类教材一般侧重于介绍针织服装的工艺和针织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两大部分内容,突出了全面性与系统性。在讲述针织服装的工艺时侧重于针织物的组织结构、收放针数的算法和裁剪工艺图,缺乏针织服装设计方面的内容,无法满足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需求。在讲述针织服装的设计时,突出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的特性方面的设计深度不够[1],在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方面力度不够,丰富性、生动性和创意还需加强。
笔者结合十年教学经验,正在撰写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针织服装色彩与款式设计》。本教材力求做成一本覆盖针织服装款式与色彩设计从纱线至成衣全流程的注重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实用型、权威型教材,使用对象为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本科生,并同时推出配套操作演示光盘,便于学生课后能及时复习、进行强化训练,并包含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的使用方案,包括实际操作案例多媒体CAI课件和针织服装设计素材库,包括针织纱线库、针织面料库、针织服装零部件库、最新针织服装款式库,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为兼顾各大院校的教学特点以及侧重需要,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性与系统性的论述,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本书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由于服装类学生毫无针织基础,需要填补该方面空白,本教材将首先讲述针织物的基本组织结构、编织原理、针织机械与针织物的特性,使学生对针织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阐述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从针织原料――纱线开始介绍如何根据纱线、组织结构、服装款式的特点来进行针织服装的设计,讨论三者间的对应关系和内在联系,强调针织物全成形的可能性,探讨如何在设计与工艺间紧密融合。由于针织服装的种类较多,本书主要讲解目前款式变化快、强调时尚元素的针织毛衫、针织T恤、针织休闲运动服的设计[2]。
二、围绕课程建设展开多项教改措施
1.加大服装CAD系统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中的应用
我校有全球最先进的两大知名服装CAD软件――法国力克和美国格伯,其中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软件已有四届学生学习并针对校外培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并编写了完善实用的讲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利用款式设计CAD系统建立了生动逼真的针织纱线库、针织面料库、针织服装零部件库、最新针织服装款式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设计素材。
2.课程教学队伍和教改教研项目建设
在本课程教学队伍建设中制定了合理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目前一名骨干教师正在攻读针织服装方向的博士学位,培养青年教师参加针织服装方面的技能培训,与德国STOLL电脑横机公司、上海春竹服装有限公司等进行产学研方面的多方位合作,要求教师深入针织服装企业学习与市场、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最新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成立针织服装设计工作室,更好地突出本课程的应用型特色。
目前正在进行的教改教研项目为在教学中探讨提高针织成衣设计创意的手段以及针织服装肌理效果的展示方法,并指导学生在电脑横机和手工钩编中寻找针织服装创新设计的方法。教学改革包括针织面料认知[3]、针织服装设计、针织服装工艺与制作三大板块内容,立足于针织服装设计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教学,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本课程配合有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两周实践教学环节,可强化学生对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的理解和认识,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加大针织时装设计师的培养力度
我国目前的针织服装设计教育存在设计与工艺脱节的情况,而现在我国针织时装品牌正致力于品牌价值提升与产品附加值升级,市场上极度匮乏优秀的针织时装设计师,培养针织时装设计师的关键在于针织时装的设计创新和工艺创新教学。在传统观念中,针织面料的可塑性一向较弱,柔软、易变形、不易后整理、略显沉重;色彩稍显暗哑,难以呈现丰富的花纹与图案。但现在不同了,柔软的针织面料可以在结构上出神入化,不再是过去的单纯造型,独具风格的图案、色彩自成一体。在针织服装设计的教学中要结合新的工艺和技术,创造出新的时尚面料和各种令人称奇的设计造型。
针织时装设计师应该从一开始就掌握针织的特性、质地和风格,在此基础上再培养设计的技术与艺术,这样设计师才能拥有足够的底蕴面对未来的设计任务,并不断地自我提高。由于针织的易变形性,在设计过程中不同的工艺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针织时装设计师要在具备优良设计能力的基础上精通工艺用以支持设计。
4.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
面对中国针织时装设计人才的现状,当今的服装院校对于设计师的培养需要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入互需互动、效益互利的产学合作教学机制[4]。
(1) 介入式:学院和企业的人才相互介入,互教互学,相互渗透,产学结合。
(2) 品牌式:重视品牌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师生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并使之转化为企业品牌创意。
(3) 企业式:学校把实习场所转移到企业生产线,企业将生产基地延伸到校园。
(4) 创业式:吸纳企业的创业基金,组织学生边学习边进行创业尝试。
(5) 订单式:学校与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协议,实施订单式培养;根据其岗位的实际需要就学生的研修课程作全方位的整合,使教学极具目标性和针对性,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实践转化时间提前在校内完成。
三、扎实做好内功,积极进行教学条件建设
1.积极进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教学资料建设
扩充性资料包括教师制作的实际操作案例多媒体课件,包括针织服装的视觉创意手法课件、针织服装效果图的表达课件、手工针织服装设计课件等,应用计算机辅助服装款式设计软件制作的针织面料库和服装款式库,手动横机操作方法光盘和针织系列服装展示和大赛录象等,在教学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
建立专业针织服装实验室,配置3G、6G、9G、12G、14G各机号的手摇横机、提花横机、小型电脑横机、套口机等,使学生对针织服装的制作有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
3.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针织服装款式设计部分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计算机辅助针织服装款式设计部分在服装CAD专业机房上课,采用电子教室使教师机可对每台学生机单独实施控制,并建立每位学生的文件夹,能进行网上电子点名、文件分发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讲解高新科技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中的运用,比如应用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系统进行针织服装的设计,给同学讲授采用电脑横机编织针织服装的效果,并播放有关实际录像。在教学中积极尝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如针织服装的视觉创意手法等课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目前的时装设计师偏重于艺术设计,对于工艺多少缺乏全面的了解,这个问题对于针织时装设计师而言尤为严峻。因为梭织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是从面料开始的,而针织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是从纱线开始的,包括织造、染整等诸多工艺,从设计到成衣制作整个工艺链条相对较长,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制作过程中能够起到监控与调整的作用。针织的整个工作流程包含相当大的工艺技术含量,这不仅仅是艺术审美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设计师需要做的包括选择流行纱线、确定工艺种类、熟悉艺术风格、把握时尚趋势。《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一定要注意艺术设计与工艺技术的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针织服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丽.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陕西教育.2009.7
[2] 吴益峰.谈创新针织服装的设计.江苏纺织.2004,11:26
[3] .浅谈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广西纺织科技.2009,4:75
服装设计阐述范文4
关键词:禅 服装设计 应用
服装作为综合性艺术,服装受到各种文化形式的影响,形成了多样的艺术风格。近年来部分设计师急于求成,不注重内涵设计的提炼,图案、色彩、样式的具象化表现应用痕迹浓重,设计机械空洞。面对问题,笔者认为禅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文化有许多值得现代服装设计借鉴的理念,将禅文化作为载体移植于服装设计创作中,用中国的文化形式解决中国服装设计应用形式的问题,是新一代服装设计者努力的方向。
一、什么是禅
“禅”起源于印度,中文译为:静、思、修,在南北朝时期传人中国。禅宗,这种本土的佛教形式对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禅”讲回归天真,崇尚自然,不拘泥于形。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P21),这是禅学精华——“静思修”所阐述的精神观。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并不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生活在社会空间之中的人们应与自然有真正的沟通融合。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在。
二、禅文化对中国艺术设计的影响
㈠禅宗中‘空灵说’与中国艺术的“意境美”
所谓“空灵说”,禅文化讲究顿悟见性,通过渐悟或顿悟,不着文字发现本心。引导人们观察事物宜用平常心,以达观洒脱的处世态度,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生命意识中表达自在的人生追求。空灵说给中国艺术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艺术中的“意境美”与禅的空灵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境,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景相融,意象互通”的效果。(P200)如中国诗词“孤帆远景碧空尽,唯有长江天际流”,如中国书画中的大量留白,用“空”、“无”来营造描绘的意境,传达出难以用笔墨、言语表达的意境之美。
(二)禅宗中“物我观”与中国艺术的“空间感觉”
“物我”,在禅文化的世界中,世间万物均无孤立绝对,每个有限空间自身均存在一个无限的空间,无限与有限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这种禅的观点反映在中国艺术设计领域,则表现为设计人的“以小见大,咫尺世界”的空间意识,如古代园林建筑设计,造园者采取“虚实相生”、分景等方式,创作出“园中园,园外园”让观赏者从心理上扩大面积感和空间感,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曲径通幽”的造园方式就是园林设计中空间意识运用的最好范例。
又如中国古代装饰吉祥图案,用象征性的表达方法,将祈福纳祥、驱恶辟邪的思想观念,通过谐音、会意、借代、比喻等方法化为图形,通过纹饰图像的意境达到心与物的统一,意与象的契合,情与景的交融,产生“境生象外”的空间美。
(三)禅宗中“心外无法”与中国艺术的“自然意识”
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这是禅宗所倡导的修行思想。“心外无法”是以“自然无事”之心对待人生,禅宗的修行思想促成了自然美在艺术中的普遍出现,自觉形成了设计艺术创作中的“自然意识”,也影响着中国人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设计艺术的“自然意识”主要表现于借鉴禅学对生活的理解,创作作品与自然形式彼此呼应,与自然浑如一体,产生和谐的对比,形成禅学所倡导的“人既在宇宙中,宇宙亦在人心中”。如古代陶瓷瓶罐的设计、清代服饰的马蹄袖、京剧扮象中的水袖,运用了仿生的手法,借代了自然界的形,从装饰和结构角度将其稍微做设计加减法或变化,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视觉愉悦美的享受。
三、禅文化影响下的服装设计引用与应用
禅文化的导入不是简单形式的导入,从本质的思想意境上理解禅学并加以引用与应用是不容易的。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谈到禅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和尚服、搭襟款式抑或低调的灰白色彩等等这些具有“禅”文化表象特征的服装元素,如果只通过这种简单的表面联想去做设计,设计的空间难免会变得狭窄。融入禅文化的服装设计首先要表达的是一种理念,要从精神或思想的高度去理解把握它,达到服装艺术美的升华。
(一)服装设计的意境美:以简淡之风表达设计的空灵之美
服装设计中的意境是指设计师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的设计形象融为一体后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在有限的形象中暗示出不可穷尽的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服装意境美的设计表达通过抽象之简,进行扬弃、切中肯綮、要而不繁、减迹象以增内涵,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以简淡之风表达设计的空灵之美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就是通过人“神”临“意”的设计表现方法将美学时尚化。(P105)当今简约风格的宽松晚礼服设计就是很好的例子,在造型上不追求明确的立体几何形态和夸张人体的效果,通过宽衣造型和上下连属制的二维平面效果,舍弃了多余的装饰和不必要的做作,在服装设计中做减法,具体表现在没有了宽厚且棱角分明的肩,没有了温柔的三围曲线,没有太多装饰、花边、镶滚,刺乡,取而代之是相对轻松、大方、利落的廓型和精简准确的色彩。
在禅的“空灵”引用中,服装的意境美体现于:服装穿着形态随人体运动自成纹理,形成自然流畅的节奏变化和贯通全身“气韵”之美。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产生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有无结合,刚柔相济的视觉效果,展现出服饰独特的“成于章法,美于气韵”的意象性结构设计特征。
芭蕾舞《金瓶梅》的舞台服装设计中的意境美不是机械地对古代服装原型进行模仿,而是设计师创造的一种新境界,那就是抓住中国古代服饰特有的意向性和写意性特征,重新安排各种艺术元素,尝试用新的形式展现中国古代服饰的传统精神,使它符合现代观众审美取向与欣赏习惯。
(二)服装设计的空间感觉:解构主义服装“形”散“意”不散
服装设计阐述范文5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对接;研究
1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普及的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了艺术素材,而民族民间艺术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所谓的民族民间艺术,具体指的就是劳动人民对材料和方法的合理运用所创造出的具有明显地域文化风俗特点的艺术形态。其中,民族民间生活器用、建筑设计、环境装饰与衣饰穿戴等多个方面都涵盖了这种艺术形态,而这也正是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源泉[1]。目前,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艺术备受国外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关注与重视,而且,很多民族民间艺术的元素以及服饰都已经广泛应用在国外的设计当中。因为,为了能够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获取更理想的成绩,就一定要积极地创造具有文化特征与思想内涵的作品,而这也正是现阶段服饰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在服装产业与教育发达国家,对本国民族民间文化及艺术的重视表现在服装设计教育方面。由此可见,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与民族文化传统是紧密相连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实现具有创造性的现代转换。所以,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当中十分重要。
2民族民间艺术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对接途径
2.1基础教学对接
要想在专业学习初期使学生构建保护并发扬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思想,应当将民族艺术元素合理地融入到基础课程的教学当中。其中,特别是在素描与速写课程教学中,可以邀请穿民族服饰模特展示,使学生能够更仔细地观察服装细节,更好地完成人物素描与速写学习任务[2]。而在色彩教学课程当中,教师可以在布景台之上摆放民族的服饰或者是头饰,或者是工艺品与手工织棉等等,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观察来完成写生与默写任务。针对三大构成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对素描与色彩课程的作业展开二次创作。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民族任务与服装及饰品等写生,亦或是白描作品予以适当地变形与重新构造,以特定主题形式,在平面或者是立体构成方面予以有效地应用。而学生也可以提取出民族民间艺术图案与造型等,进而保质保量地完成基础图案的练习任务。当基础课程学习结束以后,教师需要把学生的作业展示出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构建对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灵活运用与保护观念,通过对民族艺术元素的深入分析和使用,充分彰显个人创造性的思维,更好地奠定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2.2专业教学对接
对服装设计专业而言,专业课程教学十分关键。其中,以《服装设计》为例,根据不同的阶段,需要将其划分成若干学期完成。而该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服装设计各个部分的综合性认识。其中,在教学实践当中主要包括了服装的设计灵感源泉、服装的结构与色彩等等[3]。因而,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民族艺术元素,特别是在服装廓形设计方面,学生需要通过传统民族的民间艺术造型来获取灵感,比如说传统器物外观造型,或者是民族村寨的建筑造型,将其当作出发点,进而作为素材来完成设计。另外,在开展服装色彩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点传授中国传统色彩知识。而民族传统色彩应当被作为课程重点内容,以保证学生所设计的服装色彩和传统相互结合,与本土市场需求相适应。为此,教师可以对中国传统色彩观念进行介绍,同时,阐述这些色彩在民族民间服饰与器物中的具体运用,使学生对少数民族服饰色彩和五行色彩间存在的关系更为了解,进而由色彩外部表达逐渐深入到对中国传统和民族文化内涵的思考,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境界。基于此,还可以在服饰图案设计教学过程中,将代表性服饰纹样或者是图案当作具体案例,并且以多种方式应用在民族服饰当中,使学生对于图案运用的形式及色彩搭配方面的特点进一步了解与掌握。对于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学来讲,教师也可以详细地介绍典型少数民族服装结构和工艺,对传统民族服饰制作工艺在现代服装中利用的价值展开重点研究,以保证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使得现代艺术作品兼具传统与时尚的特点。
2.3实践教学对接
采风课程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所以,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前往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区,进行走访和考察。因为少数民族服饰的形态和文化具有多样化特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而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本地少数民族的手工艺人展开交流,对多种手工艺形成制作进行学习[4]。在完成采风以后,学生即将进入毕业设计阶段。而在选择毕业设计主题的时候,也可以和民族民间艺术对接,将设计课题内容融入民族服饰元素,以实现全面创新。而教师则应当通过个人专业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在传统民族文化的艺术创作中找到思路。同时,使学生能够根据形式美的法则来解构并充足多种艺术元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与民族文化内涵的作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瑰宝,与此同时,还会对创作和教学给予更大的帮助,以保证更好地对接民族民间艺术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充分展现民族民间艺术对于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作用。
作者:祁祺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参考文献:
[1]肖宇强.民族民间艺术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对接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6,45(2):59-61.
[2]肖宇强.服装设计专业采风教学与地域文化的对接研究———以湖南地域文化为例[J].天津纺织科技,2016(2):69-70.
服装设计阐述范文6
【关键词】解构主义;服装设计;材料设计;结构设计;图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96-01
随着服装艺术的不断发展演变,服装已经由最初的防寒保暖、遮身蔽体功能,扩展为装饰性、艺术性的设计作品。而解构主义理念的融入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种转变的形成。解构主义打破了传统服饰结构的限制,推动了服装设计的多样化发展,为服装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解构主义在服装图案设计中的运用
设计师在运用解构主义手法进行服装设计时,要将大量的面料素材进行重新拼接和剪辑,设计师要运用各历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的设计风格和手法,将一些原本毫无联系的图案进行重新组合,将前卫与传统、未来与过去有机融合于服装设计作品中,通常情况下,并没有统一的主导图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解构主义的包容性。同时,解构主义也常被运用于服装的色彩设计中,设计师在解构主义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服装色彩审美,在设计中采用一些反常规的色彩,给受众一种错乱的视觉感受。
二、解构主义在服装材料设计中的运用
解构主义的材料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特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服装设计面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在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支持下,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这无疑为当今社会的服装设计增加了新元素。工业材料就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代表,它的色彩生冷,外表坚硬,因此,用这种面料制作出的服装具有较强的形式感和独特的功能性,服装的轮廓也相对清晰。服装设计师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设计,不断更新服装设计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此外,部分化学素材也逐渐成为服装的装饰物与面料,如唱片、包装袋、绳索、机器零部件等都被应用到服装设计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服装的艺术感,丰富了服装的表现形式,例如,有的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白纸作为材料,在造型轮廓的基础上,运用白纸增强服装的飘逸感,同时也展现出一定的环保理念,在满足实用性要求的同时,也呈现出鲜明的艺术性。解构主义服装设计不仅具有象征功能和实用功能,还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因此,无论设计师如何解构服装元素,都会使服装呈现出或简约、或浪漫、或质朴、或华丽的风格。设计师对服装的解构建立在自己对服装理解的基础上,是通过解构手法,将自己的设计灵感运用于服装作品上,进而为服装内容增加色彩。
三、解构主义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