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培养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培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培养方法

德育培养方法范文1

关键词:中职 德育教学 责任感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29-01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就可能一事无成,没有什么动力可言,它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一个人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对于中职生来说,责任感的培养意义重大,这可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对于他们来说责任感不仅仅是认真学习,自主独立,还包括自觉意识和担当意识,树立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中职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主力军,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尤为重要。

就目前的德育教学来说,由于课程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的实际效能没有达到。在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上,没有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很多的中职学生缺乏责任感,缺乏敢于担当的责任。为此,在新形势下,作为德育课教师,一定要认清楚形势,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不是简单的知识背诵和记忆,而是内化到自身的行为。中职生天生好模仿,他们把老师视为学习的榜样和模范,如果每位老师都谦谦君子,言行都符合社会规范,那学生自然而然也就会注重自己的品行和修养了。作为老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为学生做好榜样,要拥有一颗爱心,要拥有高尚的品格,要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要行为世范,以身作则,以信立人,让学生尊崇自己。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如果一个德育课老师本身就具备浓厚的责任感,这让中职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生自然也就会让老师学习,老师的言行举止自然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对一件新的事情,他们一般都是被动行事,对于班级卫生糟糕的班级,学生的卫生维持意识较差,对班级的建设没有责任感,这时候,德育课教师就可以发挥自身的魅力,主动在教室中捡起学生乱丢弃的垃圾,然后告诉学生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持环境,人人用心,班级就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要树立集体意识,有责任做好班级的卫生工作,这样通过言传身教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比理论学习来的更快更有效。

二、改善教法,突出情感

针对德育课上中职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来说,牵扯的东西的很多,有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归属感的教育、奉献精神教育及担当意识的教育等等。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必须要有效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变化,再依靠常规的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品德了。面对着新形势的变化,中职德育老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德育课的教学。责任感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老师要引导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员,也有责任做好相关的家务活动。进行情感的教育,可以设定一定的情形,让学生通过小品等形式,让他们表演如何做好小主人,感悟父母的付出和家庭的爱,让他们自觉爱上家务劳动,因为这是他们归属感和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中职生来说,责任感还体现在学习上,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学习。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老师要强化日常教育,用身边事、用小事作为案例开展责任感的培养教学对策。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上好每一天的课,完成好每一天的作业,主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正是学生责任心的集中体现。

三、家校联合,强化责任教育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认为有效的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而是家校合力,两者相互推动和促进。对于学校来说,要有效的联系学生家长,只要学校的条件允许就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家长可以以身说法,用现实案例来开导和教育学生。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参与活动。中职德育教师可以者不定期的邀请法律专家、德育大家来学校宣讲,开展德育活动。对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上,可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参与活动,让责任感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形成了德育合力。如学校组织的植树节、春游、扫墓等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了解文化知识,并培养他们责任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中职生最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小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中职德育教学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些独特的优势,为此,中职德育教学必须挑起这个大梁,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方法培养中职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让他们做一个有责任感、归属感和人格健全的人,这样才能成为报效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1]黄海涛.探讨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读写算,2012(21)

[2]李恒.中职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对策探究[J].广西教育,2012(12)

德育培养方法范文2

如何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朗读体味

因为朗读体味作品,不只是心灵的感受,它还包括身体的感受。人们常说的心神领会即是指心领身会。只有达到这种身体的感受,认识才是真切、具体而深切的。平常我们对古人摇头晃脑的吟诵不甚理解,以至于取笑古人的“迂”,然而,鲁迅先生对这种读书人神的态度还是颇为赞赏的。如他在描写三味书屋中那位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惆傥,一坐皆惊呢……”时的情形,虽然状貌近于可笑,但却把老先生那种全身心投入读书的情形描绘出来了。古今中外不少的文章大家,也正是由于有这种敏锐的语感,这种身心入境的诵读,才创造出许多脸炙人口的诗文杰作。如我们熟知的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反复诵吟;宋代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过”、“到”、“绿”字之改,无不给我们以启示。为此,在诵读(甚至背诵)中训练语感,才会真正体味到作品中所包涵的内容,领悟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二.强调多读多写

大家知道,对语言组织规则和表达形式的感受敏锐与否,关键是语言实践。要进行语言实践,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如果学生形成了多读多写的习惯,他们就可以在读文章时,读到前面的句子,就可推知后面的句子讲什么,读到前一事,就可推知后一事的思路走势;同样,写多了,心有所感,各种词汇和表现手法就会如涌泉之水,喷薄而出,落笔就如同行云流水。这一习惯的形成,实际上就是语感高境界的体现。我们熟知的许多写作大师或文章名家,就是通过许多次读写的训练,才达到这一语感最高境界的。现代作家魏巍在他谈到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也曾经说过,为了表达“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他曾从采访所得的100多个生动事例中选了20多个例子来写,并读给别人听,但例子太多没有写好,后来只选了5个例子,最后写成《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又删掉了两个,经过反复修改和读写,这篇文章终于成为了至今还催人奋进、令人难忘的名篇。从作者的写作经验不难看出,多读多写的确能发展自身的语感能力。

三.寻求思维规律

人们在写文章时,总会运用一定的表现形式、一定的语言规则来体现文章的内容。要知道,表现形式反映的是文章思路的内部自然联系,而语言规则反映的是语言内容的自然联系。我们在观察某一事物或想到某一件事物时,先想什么,后想什么,怎样过渡衔接,虽然可以灵活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比如,我们由梅花想到冰天雪地的冬天,甚至可以想到在《咏梅》一诗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的情景,而决不会想到吃饭、逛街、睡觉等。这种思维中的由此及彼,虽因人而大同小异,但它是思想内部的自然联系。语言表达也一样,虽也存在着因人而异的自然联系,但在一般情况之下,“不但”之后接“而且”,“因为”之后接“所以”,不管其是正说之后接反说,总说之后接分说,或是设问之后接回答等等,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把“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多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去寻求语言的思维规律,就会把这种语言思维规则和表达习惯变为“熟套”,并进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达到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目的。

德育培养方法范文3

【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科教兴国,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目前,虽然中职学生的推荐就业率较高,但由于学生职业能力普遍较差,错失优质单位和岗位的现象较多。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职业能力

职业活动能力可以划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方法能力包含了独立思考、分析判断与决策、获取与利用信息、创新和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则包含了组织协调、人际沟通、语言与书面表达、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意识等。如果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又能掌握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将会使职业活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能力的综合称为“职业能力”,它能使学生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对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职业能力的培养源于美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职教指导思想。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怎么办》中说:“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果只注重于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职业)能力。”这些朴实的论断指出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对现代的职业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职业能力”在我国教育部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现于1999 年7月颁发的《关于申报“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研究与开发项目的通知》(职教成司[1999]19号)中。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职学生现状分析

1.缺乏理想,对前途没有规划

职校学生大部分中考失利,十分自卑,加之社会对他们的偏见,致使他们缺乏自信,对前途没有规划,只顾眼前、不想以后。问起理想,学生认为师长思想陈旧;谈起前途,觉得自有父母操心;再说毕业时还有学校推荐就业,不用管那么多,混混日子就行了。

2.不良习惯较多,自我放松

大部分职校生,对自己要求低,不良习惯较多。如抽烟、打架、化妆、语言粗俗,举止不得体,在课堂中顶撞教师,和同学动辄互相谩骂。部分学生卫生习惯差,不爱护环境,缺乏团队意识。这些行为带到工作中表现为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

3.学生的课余活动单一,社会能力较差

相当部分学生缺乏自信,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以至于实习、工作中不懂沟通交流,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差,出现问题往往选择逃避,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4.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较差

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有些学生虽然有强烈求知欲,但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感到难度大,不想学,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造成专业能力低下,不能够胜任今后的岗位。

三、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1.上好中职的“第一课”――职业生涯规划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是一种寻找目标的动物,他生活的意义仅仅在于是否正在寻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标。”因此,我们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就要做好正确的引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他们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一系列活动使得学生能了解自己的专业,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并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将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教师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预先进行职业生涯系统安排,帮助他们确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

2.加强德育工作,提高个人素养,增强职业素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注重学生个人素养、职业素养的养成,这是一个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厚积薄发的结果。所以需要学校切实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加强德育工作,从学习、生活的细微之处做起。应该主动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沟通,及时把握社会对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新要求、新观念,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班主任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学生,要多沟通、多谈心、多鼓励、多帮助,广泛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细致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听取学生的意见或建议;要以自己为“桥梁”,通过家访、家长会、打电话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携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

3.积极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学生社会能力

中职学生也富有激情和创造性,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等为基础成立的学生社团,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中职学生渴求新知、新技能以及乐于交际的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

社团的成员大多数来自不同的专业,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感受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能力,大家相互受益;通过参加如纪念日、节日为契机开展的社团活动,使社团成员逐渐将道德、伦理、传统等精神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增强对集体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月刊、月报、学术讲座,甚至假期社会服务、公益劳动、专题社会调查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我校已成功举办了多届学生社团节,以特色鲜明、针对性强、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广大同学的参与,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眼界,又能使学生认识岗位环境、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在学校无法接触的东西,从而锻炼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等综合能力。

4.探索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中职生学习能力差、基础差,但他们也有优点:头脑灵活,好奇心强,动手能力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实践性教学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实训教学中,结合岗位工作要求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努力为学生创设职业情境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既要注重学生基础文化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等)的培养,又要加强专业技术素质的培养。要注意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危机感、责任感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理论向实践倾斜,加强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的讲授应以“够用”为度,适当拓宽专业范围,让学生有更大的职业选择余地。

德育培养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职语文;职业素养;课程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学生不但要有专业文化知识,还要有相关职业素养,拥有足够的创造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责任重大。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民族知识输送的手段,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语文教育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相关知识技能,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改革,语文课程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改革创新更是指日可待。高职院校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语文课程设置,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文学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语文职业素养是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培养的学生具有语言沟通能力、高尚的道德品德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修养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相关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历史、民族相关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平时生活中,从而提升自身素质。语文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职业素养,在未来的工作交流中,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语文最基本的是对人说话、行为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礼貌地进行沟通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进行人的品德思想教育。另外,语文课程还包括对历史事迹进行学习,从而体验前人的事迹,培养爱国情怀,和前人美好的品德。

二、高职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人际交流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对人们的交流能力重视程度极高,良好的交流能力能够帮助人们迅速地建立关系,促进工作的达成。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率,因此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真实需求。语文课程的设置就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人际交往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教学应该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相关技能。通过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步入社会的时候,提升与人的沟通顺畅度,完成企业交给的任务。其中就包括有效获得信息,对信息进行消化,沟通协作达成的各个环节,都能够体现出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课程教育即是对人的思想品德进行的教育。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都体现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极大诱惑力。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尚年轻,对社会的复杂性了解不够,因此很容易染上一些恶习,危害一生。语文课程的设置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对于一些负面的情绪,语文课程还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疏导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很难接受打击,由于经历比较少,内心往往比较脆弱。高职语文课程通过对历史事迹的讲解,对品德思想进行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很好的心理防设,从而抵御一些不好的信息。另外,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情绪,还能够进行疏导,从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看法,积极上进地面对人生。

三、高职语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职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语文课程比较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大多数人眼里,语文课程教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他们认为语文课程教育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当然,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不像其他学科那么明显,但是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对语文课程重视起来。现在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程比较忽视,甚至一些学校、老师对语文课程也不是很重视,往往是敷衍了事,按部就班地进行,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长期以来对语文课程的忽略,学校缺少对语文课程设置的相关经验,导致语文教学长期停滞不前。语文基础教学做不好,对语文科研方面造成的影响更加大,从目前专业选择来看,很少有学生进行语文相关专业的选择,对语文方面的钻研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学校应该提升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相关能力。

(二)教学质量不高

教学质量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来自学校办学质量的影响,一方面是受到教师能力和观念的影响。教学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办学质量问题,学校的设备情况对学生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相关设施设备和办学质量都是主要的因素。例如,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资金不到位,可能与社会的相连接的教学设备比较短缺,导致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型人才的培养。语文是一门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相关素养的学科,仅靠课上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如果教学质量不达标,学生就不能建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培养都是徒劳的。办学水平有限会导致学校相关教学资质不足,例如,对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会影响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拓展。除此之外,教师的能力和观念对学生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语文教育长期得不到发展,导致学校老师的教学能力有限,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老师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桥梁,好的老师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在的老师对教学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还只是进行传统教学,忽视了创新改革的重要性,拉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长久发展非常不利。

(三)语文课程以传统教学为主

现阶段的语文课程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在意的是灌输式教学,忽略了与实际的结合。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主要是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简单的理论知识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语文作为一门重视职业素养培养的学科,更要注重与现实的结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产生共鸣,何谈发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品质。就目前来看,现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改革的痕迹不明显,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以大段落的理论知识为主,老师如果不能够加入自己的创造,语文课堂会显得枯燥乏味,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语文课程很难进行,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四、高职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一)提高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若想提高对高职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首先要做的就是学校本身,学校应该加强对语文课程的建设,增加投入,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打好政策基础,不能因为社会发展的进程逐渐加快,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没有道德品质作为支撑的知识技能就像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不能满足社会真正的需求。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对语文课程的宣传或者组织相关的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例如,在母亲节、父亲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孝道征文活动,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公布,加强学校人文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对课上老师教的相关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也能够找到以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应用的方法技巧。语文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的继承能力和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与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提高师资能力

老师是语文教育中的主要执行者,教师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老师能够带给学生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扎实的教学知识带领学生共同进步。因此学校要提升办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建立自己的师资团队,打造一个强大的、综合能力强的团队。对于学校的老师,学校应该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尤其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迅速,对老师相关网络技能的培训更要重视,若老师都没有相关技能,更难要求学生掌握。教师应该起到典范的作用,给学生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的能力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通过校内进行分组的形式,督促老师提升相关技能,也能够加强沟通,共同成长。另外,还可以委托专业的三方培训机构,对老师的能力进行培养、点评、考核,从而时刻监督教师团队的能力情况。

(三)构建职业化的语文课程

构建职业化的语文课程,首先要满足职业化的发展,追寻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立相关课程。另外,对于系统化的建设,能够帮助学校规范自身行为,对老师的教学行为也有标准地进行监督。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建设,能够提供学生和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对于学生时常出现的问题,能够有效解决,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长期开展。通过构建职业化的语文课程,对语文课程的设置有相关的要求,能够形成体系化管理,对学校的课程有专门的保障,能够维持语文教学正常进行。

(四)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语文教育

现代化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已经有目共睹。在网络化发展的同时,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丰富了课堂内容,给学生的生活、学习都带来了质的改变。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老师的授课内容更好地呈现,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充分了解,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老师还能够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效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了解现代化发展的状况,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学生课下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自主式学习,对于一些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网上查询。除此之外,还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关联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利用。

(五)结合实践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注重课上教学,更要关联实际。尤其是因为学生由于语文在平时的利用比较少,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忽视,在此基础上,学校更应该对语文课程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学习,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到相关知识的重要性,让语文的思想在学生的生活中得以运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建设,让学生多参与到社会合作中,从而体验到职业素养对一个人的影响。学校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共同建立活动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纸上谈兵起到的效果总是有限的。

五、总结

德育培养方法范文5

【关 键 词】 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属于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涵和意义

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第一,适应社会环境,这是塑造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人类生活节奏非常之快,要求初中生在初中阶段通过养成教育形成一定做人、做事、学习的习惯,以快速应对对外界的刺激,使人们能在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今天发挥人的潜能和价值。

第二,符合实际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目前阶段,初中生的行为习惯不容乐观,一些不好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是为了应对实际的挑战,也是时代的要求,因为一个民族只有建立强大的道德大厦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

第三,是帮助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初中生处于激烈动荡的青春期,心理活动不成熟平稳,容易出问题。需要我们的帮助才能顺利成长。初中阶段,是学生教育的困难时期,又是教育好学生的关键机遇,它对人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需要我们抓好对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帮助他们顺利走过青春期的躁动不安,以便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和学习铺平道路,打下基础。

二、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就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榜样示范具有形象性、真实性、感染性等特点,能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很容易激起学习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首先,注意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教育者要求初中生做到什么,自己首先要做到。教育者身体力行,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学习、生活,都应该先用同样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再去要求学生。再者,要多沟通,鼓励与榜样共同进步。

(二)训练法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古今中外都很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尤其是初中生的可塑性较大。因此,训练要有目标,更要有比较具体的指导,使学生学有要求,行有标尺,并以此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首先,要目标明确、要求具体。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分解操作练习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功力定型,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再者,要层次分明,及时检查。由于初中生年龄层次不同,各个年龄段掌握良好习惯的要求也就不同。只有要求而没有检查,要求就容易落空,因此,检查和评价必须坚持经常性。(下转48页)

(上接46页)(三)环境熏陶法

环境熏陶法,是指教育者创造和利用良好的环境来教育学生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它是一种以隐形教育为主的间接教育法。优良的环境也是培养、巩固和发展学生良好人格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四)家校合作法

要想让教育取得成效,必须要联合父母和老师的力量,让家庭和学校的步调一致,劲往一处使。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维护老师的威信,支持老师的工作,任何在孩子面前破坏学校及老师威信的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三、对学校和家长的建议

(一)给学校的建议

1. 赋予《中学生守则》新的时代内涵,在初中生养成教育课和养成教育活动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 设置“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课”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实践活动课”。结合学校实际,针对总体目标,制定课程规章制度。

3. 加强与家长的互动,调动家长的参与性,更新家长观念,完善沟通机制,相互配合,有针对性地对初中生进行合作教育。

(二)给家长的建议

1. 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知识水平。为适应教育的需要,父母应多参阅一些与习惯养成相关的书籍和材料,更全面地了解习惯的含义、特征、分类等,使自己能更好地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从沟通和讨论中引导孩子。

2. 总结反思,与孩子共同成长。教育重在言传身教,父母要经常检查自身习惯,或者让孩子来分析父母的习惯。让自己和孩子互相提醒、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家长主动参与,配合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 吴铎,罗国振. 道德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德育培养方法范文6

关键词:教师;学生;体育兴趣;培养;思维;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透视学校当前体育现状,学生体育兴趣培养迫在眉睫,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在学校里的性质和功能却发生弱化,大多数学校体育是被忽视的一门学科,在小学阶段,学校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在初中重视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只求及格就行,体育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甚至有学生开始厌烦体育,学生的体能日趋下降,到处是温室里的“小花”。要想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体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思想,重视体育教学

达・芬奇曾说:“运动是生命的源泉。”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和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工作压力,因此要转变思想,重视体育教学,强化体育的功能和作用,为学生体育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那么温室里的“小花”会逐渐减少,因此要转变思想,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二、关注师生情感,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对体育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体育课有积极的情感才能有积极的动力,单调的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该时时给学生亲近感,时时根据学生上课的神情及时调控,通过和蔼的表情、亲切的手势对每个学生从不同程度进行评价,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向师力。教师在传授技能时,要以平等的身份去与学生沟通、交流,不要以技压人,要以技服人,以德感人。如,有一次上田径课,有一个腿脚残疾的学生也要参加接力跑,通过关爱信任的眼神,热情诚挚的微笑,鼓励与支持的手势,使学生感悟到教师是自己的良师,而且还是自己的益友。从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真挚的关心和爱护,以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戴,使师生情感和谐统一,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尊重。如,上体操课,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我想让男女同学分别再做一次,可我刚转过身就听见队伍里有说话声“太累了”“我不愿意做”,还有的同学讥笑那些不会做的,总之队伍全乱了,想找出不守纪律的同学批评他们几句,可我没有,平静了一会说:“你们羡慕体操队员李小鹏、邹凯、杨威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羡慕!”“你想和他们有一样的身姿吗?”因势利导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该尽量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从而培养兴趣。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

三、规范的讲解与示范,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学生领悟动作要领,提高对动作理性认知水平的重要教法。学生能听懂多少呢?例如,在教学双手胸前传接球时,讲完后让学生示范双手胸前传接球时,学生感到很困惑,缺乏信心,这时我找来几名做得好的学生作示范,树立榜样,产生榜样效应。在体操器械练习时学生也胆小害怕,为了鼓舞士气,增强信心,我采用了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如,女生学习横箱分腿腾越时,学生仍有顾虑,怕摔怕碰,我仍然先讲解要领,然后再示范,再找几名胆子大、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作示范,减轻学生压力,带动学生勇敢地练习。讲完了动作要领,学生果真就没听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此时听讲才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这时教师要反复强调动作要领,然后再加以示范,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四、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