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的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艺作品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艺作品的价值

文艺作品的价值范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一意多用,多意合用

当今社会,文化创意已经成为一门显学。随着人们对文化创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文化创意对于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是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作用对于经济产生的推动力会越来越大。

一、文化创意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精神经济时代,在精神经济时代,产品的附加值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社会,大部分企业的竞争是靠降低成本,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生产和销售产品,即采用成本领先的竞争策略。这种竞争策略在过去是很有成效的,但是目前遇到了相当的困难。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全世界都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困境,原材料、土地和人工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的总成本被迫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降低成本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能够降低成本,降低的幅度也会非常有限。所以成本领先的竞争策略虽然仍具有其生命力,但更多的企业逐渐开始转向另一种竞争策略,即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产品的客户价值,以吸引更多的客户。这种策略本质上是一种差异化竞争策略,即尽可能大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得客户在购买这种产品时,可以获得更多的被让渡的客户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有不同的方法,增加产品中文化创意的含量就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文化创意特别适合被注入到企业的产品之中,这是由文化创意的特点所决定的。文化创意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即文化创意是一种精神成果,它是抽象的和无形的,不同于物质性的劳动成果。由于其抽象性和无形性,文化创意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渗透进不同的物质载体之中,使得这些物质载体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创意内涵。而这些文化创意的内涵是人类长期精神劳动的宝贵成果,往往符合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各种认识,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巨大的震撼力。正是这种吸引力和震撼力,使得人们在消费这样的产品时能够获得非常独特、美好的精神体验,这种精神体验非常复杂,它既包含有艺术上的愉悦感,又包含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感,还包含有各种思想和情感。这种独特美好的精神体验完全符合当今社会经济中的体验经济的潮流,对于消费者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现在的消费者普遍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过去的产品已经不再吸引他们,他们更加重视的是能够给其带来独特的、美好的精神体验的产品,为了获得这种独特而美好的体验,他们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价格。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发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比降低产品的成本更加能够打动消费者,更能够促使其化大价钱来购买企业的产品。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增加产品的文化创意内涵上面,以求增加产品的文化创意附加值,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

二、文化创意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方式

一般来说,文化创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一意多用”,另一种是“多意合用”。所谓“一意多用”,是指一种文化创意可以被注入到多种物质产品之中,形成对不同种类产品的附加值的提升。所谓“多意合用”,是指多种文化创意被组合在一起,注入同一种产品之中,共同形成对同一种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当然,“多意合用”并不是说所组合的文化创意越多越好,因为文化创意是很复杂的,不同的文化创意组合在一起必须是和谐自然的,不能够生拉硬凑,如果不是和谐自然的组合,其效果反而会比单一的文化创意的效果更差。

“一意多用”和“多意合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这两种方式并不矛盾。有时“一意多用”和“多意合用”会同时体现在同一种产品上面,即这种产品上既有“一意多用”的文化创意,又有组合在一起使用的多种文化创意。另外,组合在一起的多种文化创意,也同样可以在不同种类的产品上面被反复使用,这实际上是同一种文化创意组合的“多意多用”,可以说是“一意多用”和“多意合用”的另一种方式的结合。

三、促进文化创意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措施

虽然文化创意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作用非常明显,但是在中国,企业普遍在这方面做得并不令人满意。利用文化创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对于传统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当今中国面临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文化创意推动传统制造产品的转型升级,则会大大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为了促进文化创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应该做的以下几点:

1、大力促进文化创意的发展。文化创意与实体产品不同,它是人的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为了促进文化创意的发展,必须为文化创意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意环境。这个创意环境是多方面的,它包含了较为发达经济条件,优良的教育环境,便捷的交通,活跃多元的文化,宽容的社会环境,等等。这样的社会环境的建成取决于政府、市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三者具有良好的共识和协作,才能够为文化创意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2、加强保护知识产权。文化创意的产生并非一定要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无疑能够大大刺激文化创意产生的数量和转让速度。这是因为文化创意的产生是很不容易的,但对于文化创意的剽窃却非常容易。所以如果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少文化创意者就会缺少动力去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创意,这必然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建立文化创意与企业结合的有效机制。如果要让文化创意与企业形成快速、有效的结合,就必须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机制。为此,应该建立文化创意版权交易机构,使版权的拥有者和企业之间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市场交易。另外还应建立相关的信息平台,让文化创意的供需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另外还需要建立配套的投资和融资机构,为文化创意的生产和转让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咨询服务。

总之,文化创意能够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新时代的企业应该提高对文化创意的重视程度,充分利用文化创意打造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安球.论文化产业概念与分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文艺作品的价值范文2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作品;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

自古至今,情感价值的表达由最初的避讳到作为一种素材运用至文学作品中,再到如今作为部分作品的主题,经历了一个不断爆发和为人诟病的过程,发展至今,文学领域的情感话语权才逐渐变得明朗化,并且普遍被大众接受,以此作为主题描写的文学作品也在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六十余年的思想洗礼,在看似繁荣的背后,如果客观地省视与冷静地自察,就会发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情感价值的衡量与判别存在严重的失范与失落。尽管我国在现当代文学作品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分析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失范以及失落分析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方面的进一步防范提供借鉴。

一、意识形态中的情感价值如何体现

文学作家往往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意识形态由于评价标准不同,往往体现为不同的情感姿态。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中的所有题材都可以被人们所接受,但是针对不同的文学发展阶段,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学价值以及意识形态是不同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学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的,因此,评价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体系啊,就必须放在时代当中,观察其是否同时代的意识形态相结合。一般来讲,文学价值观是建立在道德体系之上的,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试图打破这种道德束缚,似的当下的文学价值观念得到充分的表达。再如,纳博科夫在他的《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在作品中体现了一种受到爱情以及道德双重打击的价值观念,使得《洛丽塔》中爱情与道德的判断也就直接显示出来。

二、价值观和道德约束

无论是在东方文学作品中,还是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他们的情感价值都表现为一种本能状态下的恐惧意识。现当代文学作品情感价值中极大的表现敏锐主题,在进行敏锐主题描述时往往将主题进行特写或者淡化,被描述为抑郁、扭曲、冷漠、堕落以及疯狂等各种形态,但是忽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甚至有些文学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不屑于去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乐趣以及意义,无法描写乐趣以及意义在伦理道德中的想法,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很难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在文学作品中表述出来。现代社会的人们,总是努力去追求有一种极端的状态,用来满足他们内心的渴望或者压迫,同时也是存在着平铺直叙状态。例如在何来的《侏儒酒吧》这篇诗歌里,何来总是在借这篇文章来抨击人们内心的脆弱,将人们内心的脆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是,何来的《侏儒酒吧》表现出来的只是人们的内心片面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表现为一种文学体制的缺失。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加的沉溺,在物欲横流社会中,人们开始反叛,甚至将道德抛弃,将价值观和道德抛弃,导致文学价值情感的缺失。

三、情感价值在各种文学形态中的多元体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的表现形态是多元化的,不同的文学形态的情感价值是不同的,以我国文学作品来讲,我国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形式往往经历了爱的觉醒、革命、恋爱,田园式爱情、作为生命力象征的情感经历。之后,我国文学作品中自我情感体验介入到文学作品中,使得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感以及历史感。例如,丁玲的早期作品文学《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丁玲将女性独特的情感体验、卓越的才华以及惊人的敏锐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惊世骇俗的爱情理想中展现女性特有的生存命运以及理想状态。再如,当代小说中贾平凹的《废都》,毕飞字的《玉米》,苏童的《米》《红粉》《离婚指南》等系列作品骨子里依然流淌着正统而健康文化,颓而不废。这些作品中的情感价值表达放肆但不失高贵与严肃,在人类意义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值求索具有了终极追寻的深层意蕴。总之,情感价值在各种文学形态中的体现总是以多元化的形态进行表现。

总结:正如林语堂所言:“无论哪一国的文化、生活、思想、文学,是用得着情感滋润的。没有情感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如果情感价值不能正确表述,现当代文学作用也将会出现偏失。我们固然不能“泼水弃婴”式的否定和抛弃文学的情感价值或给予强烈批判,但也不能不加批判地简单承袭既有的一些可能本来就相当粗糙和草率的结论我国在现当代文学作品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分析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失范以及失落分析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着现当代文学作品文学价值。文学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探讨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防范措施,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防范方面的进一步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连晓霞.“争议浩然”:文学批评的语言学“缺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文艺作品的价值范文3

关键词:文艺节目 民族文化 受众培养 文化传播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这是给予文艺工作者的大格局、大视野,也是新时代下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与重担。过去说到文艺我们常常想到扎根群众、来源生活、为人民服务,而今天的中国文艺不仅仅要满足这些,还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艺术理想和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这是在文代会上提出的新理念。艺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各项要素的和谐发展,需要满足各种功能需求,实现社会价值。正如所说:要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这才是文艺工作者的高追求,才能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文艺节目要承载民族文化与艺术追求

“文艺”是“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一部好作品一定要承载民族文化,并以艺术予以表现。如今说起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更多人想到的是消遣娱乐、追随流行,其实文艺不等于娱乐,单纯的感官娱乐也不等于精神快乐,应该将追随流行变为引导流行,在传播价值中注入文化,助推城市文化品位与文化发展,提高人们的艺术鉴p水平。如果百姓对艺术的鉴赏水平在不断提高,而文艺队伍的创作水平停滞不前,就很难创造出有价值、有影响的文艺作品,更谈不上服务社会,发挥引导功能。这样的作品往往是孤立的、不受百姓欢迎的。所以文艺工作者应该把自身的学习和提高放在首位,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这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关键,需要时间、需要积淀,满足百姓对文艺作品的审美需求。

文艺节目具有娱乐属性,但不能单一娱乐,因为它有着社会属性和服务功能。文艺创作应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众传播的价值意义,要体现文艺作品的创作追求与艺术价值。文艺作品培养受众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文艺节目的创作应当静下心来,追求精益求精,争取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争取创作出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集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的优秀文艺节目。

2016年,大连广播电视台新城乡广播为了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要求,制作播出以本土“非遗”为主题的广播系列节目,扎根本土文化,放眼世界,收到了不错的社会反响。作品荣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颁发的曲艺节目一等奖,并由大连广播电视台对外选送播出,展现大连文艺风貌。之所以扎根这样的选题,是因为它符合文化、价值、地域特色等诸多元素,且具备地方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需要。这一类的选题是媒体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将知识性、娱乐性和对艺术创新探索的追求相融合,繁荣家乡的文化艺术。

文艺节目应当注重文化传播与受众培养

审美、审丑、审妖,这是当代审美个性化表现,有人喜欢,有人质疑,但这些现象有它存在的客观理由。一方面现在的文艺作品摒弃“高大全”的创作典型,更多选择了平民的文化视角。平民化是当下文艺创作与大众传播共有的时代特性。媒体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挥作用,引导审美意义重大。文艺创作不能以吸引眼球为目标,不能一味的迎合受众,而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受众上面,做文化的推手,而不是个人的炒作推手。在各大综艺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红的网络红人、个性达人、网络热词,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邀约对象和创作素材,这样的文艺节目价值严重缺失。相对于迎合市场,文化的培养更显可贵。

为了传承祖国戏曲艺术,引导青年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关注,笔者曾尝试在广播文艺节目中将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运用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融合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的“三古三新”方式,将戏曲曲艺的韵律与现代节奏相融,推荐独具特色的中国曲风,让观众看到文艺创新,更感受到文化传承。以此带动受众对戏曲艺术的关注,不少年轻人因此热爱上了戏曲艺术,这是文艺节目引导功能收获的传播价值。与此同时,这种新尝试的融合给文艺作品的创作带来新意。

鲁迅先生曾说,要想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节目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对文艺作品的赏析,更应该对受众品位起到培养与引导的功能。如今媒介发展迅猛,受众了解文艺的途径更多元,虽说文艺推广的渠道多了,但对文艺的品位与质量把关,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永远都应该是最严苛的。提高受众的文化品位应当成为广播文艺节目实现社会价值追求的一部分。

文艺节目应当关注社会热点,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许多受众来说,文艺节目的创新主要是形式创新,尤其是音乐节目,内容的取材变化都不大。为此,在节目的选题方面我们做出了一些尝试,分别用音乐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著名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去世,我们回顾了邵氏兄弟拍摄经典影片,介绍了邵逸夫先生创建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和他在内地所做的慈善贡献;台湾音乐大师李泰祥因甲状腺癌恶化病逝,节目以《橄榄树》开场,介绍了齐豫、叶佳修、张雨生等一批唱着他的歌成名的歌手,对比李泰祥晚年的疾苦与凄凉;在社会普遍关注马航MH370失联的热点时,《青春歌汇》避讳低沉,我们引用大量音响,梳理那些面对灾难我们迎难而上的音乐创作,音乐基调温暖关怀;台湾著名歌手赵传在大连开唱,演唱会的前一小时,在乐迷最激动的时刻《青春歌汇》对话赵传,并在节目中呈现了主播与歌手的互动对唱形式样态,带来热烈的节目氛围,呈现了歌手的励志情怀。每期节目我们都追求内容背后给予受众思考与观点,这也是选题内容升华之笔,更显选题价值与寓意。

文艺节目应当把握编排的多样性

音乐的选择对一档音乐节目的重要性如同做饭备料,备料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口味、卖相和整体品质。《青春歌汇》在马航MH370的节目选题中,选择了定调温暖向上的旋律,如《cry on my shoulder》《相信爱》《手牵手》《we are the world》《让世界充满爱》等,而未选择过度渲染悲伤情绪的《生死不离》《天空之城》《秘密》《风の街》。基调的不同,节目的情绪走向就会发生变化。在清明节音乐专题中“祭奠那些离我们而去的明星”,音乐的选择上突出了怀念,而避免离开与逝去的伤感。这期节目中用《恰似你的温柔》开场,“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罗列了与已故歌手气质相同的经典曲目。如开拓精神的黄家驹《海阔天空》,孤独散场的梅艳芳《下辈子别再做女人》,忧郁离世的张国荣《有谁共鸣》,公子哥陈百强《偏偏喜欢你》和对比了已故歌手Whitney Houston在风华时期与吸毒离世前歌声的差异性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I look to you》,将话题升格为价值观念与生命意义。

文艺作品的价值范文4

关键词:文艺社会学;反映论;中介论;文艺价值;文艺消费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47—02

人类文明的最初,是与自然紧密相连的,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来认识自身,进而再反过去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事物。但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人们将目光转向人类社会本身,朦胧的审美意识也随之产生,与此同时,激发人类美感的艺术也就诞生了。那么文艺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文艺的价值又是如何得以实现的?

一、从“反映论”到“中介论”

(一)“反映论”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受到柏拉图提出的“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存于客观理念世界,艺术只能是摹本的摹本”的影响,提出了“摹仿说”,但他摈除了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认为艺术比想象的世界更为真实,并非只是摹仿现实世界的外形,还有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这一艺术摹仿自然的理论被古罗马的贺拉斯所接受,他强调艺术应该在生活中寻找真正的范本。

这些思想中已有了文艺社会学的萌芽,一直到19世纪初,文艺社会学得以在斯达尔夫人、丹纳和让—马利·居约手中得到确立,但随后文艺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诸多的变化。

丹纳是实证主义经验派的代表人物,这一派别采用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填写表格、统计数据等具体的手段,对文艺现象进行定量分析。这种研究方法确实认识到了社会对于艺术,是艺术产生发展的源头,但是研究的形式和结果都流于艺术活动、艺术现象表面,艺术与社会之间内在的深层关系却没有的到充分重视。而以法国学者呂西安·戈德曼为代表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旨在遵照作品的形式结构与一定的社会结构以及一定的社会集团的思想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文艺与社会的关系视为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

前苏联的艺术社会学,最初是在19世纪中叶,由其国内兴起的历史文化学派将历史主义的内容引入了文艺学,由于受到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影响,将文艺学置于了从属于社会学的地位,将文艺作品视作历史文献、文化实例和个人传记,将文学史等同于社会思想史,忽视了文艺作品审美属性和艺术特点的全部复杂性。另一方面,历史文化学派所持偏颇的极端发展又导致了庸俗社会学的产生,经济活动对文艺创作的制约作用被看做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艺术家与艺术作品被贴上了政治的标签。

这些派别,在他们对于文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往往都只抓住了关系链的两端,简单地将这种关系认定为是线性的机械反映。文艺的本质成为了简单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文艺作品的创作、鉴赏受制于社会生活,他们的研究方法更多的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文艺本身的审美属性被忽略了,将文艺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为单向的决定论或线性的因果论,文艺与社会被固定在了两端,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众多中介被忽视,“反映论”观念下的文艺与社会生活,也正是因为忽视了生机勃勃的种种中介,也变得失去活力。

(二)“中介论”

“中介”的概念,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一书中就有过解释“不论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含着直接性和间接性”①。“间接性”在德语里与“中介”是一个词,这里的“间接性”其实就是指此物的存在是以他物为中介,以他物为条件,受他物制约的。列宁的《哲学笔记》中也谈到“一切Vermittelt=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②,这是说整个世界是有规律的联系的动态总体,而世界、规律是通过中介联系在一起的。

在文艺社会学发展的阶段中,其实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中介”的地位和所能起到的作用。最早提出在艺术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中间环节”的,是普列汉诺夫,他指出:“绝不是‘上层建筑’的一切部分都是直接从经济基础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同经济基础只是间接地发生关系的。因此,在讨论艺术时必须考虑到中间环级”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普列汉诺夫承认社会经济基础是艺术产生的根源,但并不会完全掌控艺术的发展,经济基础对于艺术的影响需要通过中间环节来实现,所以艺术并不是对社会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在《的基本问题》中,普列汉诺夫还提出了著名的“五项因素公式”,将社会结构分为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一)生产力状况;(二)生产关系;(三)社会政治制度;(四)社会心理;(五)社会思想体系”④这五项因素还可以继续分出次一等的因素,因此社会结构的构成因素有多少,影响经济基础与艺术的中间环节就有多少,这些中间环节的范围还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无限扩大。

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反映论”,“中介论”的理论框架更为科学、系统,它指出了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反映与被反映,决定与被决定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经由一系列复杂的中介建立起来的双向互动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

二、文艺价值功能与文艺消费

文艺作品的价值范文5

关键词: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意义;新形势

抓好基层文艺创作,繁荣群众文艺事业,是我国各级文化馆一项传统性和常规性的工作,也是最能体现文化馆功能和作用的地方。当前,为了适应时代的迅猛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创作提供丰富而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从事群众文艺工作的群文干部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群众文艺活动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对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的重要手段,也是整个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通过文艺创作和文艺表演来认识自己,展示自己,影响他人,传播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繁荣群众文化创作活动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扶持。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建立完全的有效的扶持奖励机制,促进群众文艺创作活动持续发展。

一、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意义

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最能陶冶精神、净化思想、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大众化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群众文艺创作是广大群文工作者及其群众文艺创好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别人的生活经历所进行的文艺活动形式。它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组织形式,有多种方式可以呈现到人民大众面前,通过表演的方式让人们来欣赏、观看,也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让人们浏览、阅读。这些文艺活动的形式,也都是以人民群众为基础和对象作为创作前提的。一部好的群众文艺作品,往往具有持久性的教育意义,可以为大众提供艺术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陶冶人民的情操,启迪人们的心智,所谓“以文化人”就是这个意思。说“群众文艺都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舞姿、感人的形象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所以好的群众文艺作品可以提高群众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水平,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有关部门对群众文化创作的开展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

二、群众文艺创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数量较少,形式比较单一,创作水平相对来说也较低。为保证群众文艺创作的积极开展,适应人民群众文艺活动的新形式,分析群众文艺创作其现状和成因,主要在于,当前群众的文艺创作主要是一些基层群众文艺工好者和文化馆群文业务干部,通过自己的灵感和所见所闻而引发感触,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有些作品还比较业余,水准不高。同时,由于大多数基层创作者属于业余的创作,并且来自不同的行业,同时行业跨度也比较大,所以导致了大家对待文艺创作所持态度也迥然不同。群众文艺爱好者主要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创作,缺乏专业的指导,所以在群众的文艺创作中也呈现着多种多样的文艺作品。而文化馆的专业创作人员由于缺少深入基层的采集、收集、整理,浮在表面,沉不下去,疏离人民群众,脱离火热的现实生活,加之创作队伍严重老化,人才青黄不接,因而创作的文艺作品水平也就参差不齐。由此可见,我国当前的群众文艺创作可以说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

三、加强群众文艺创作的思考和对策

1.群众文艺创作需要创新

创新是现代社会一直提倡的要求,也是群众文艺创作的生命。作为群众文艺的创作者,要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使文艺作品不断创新和发展,文艺作品的创新还关系到文艺事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群众文艺创作要创新,首先,群众文艺工作的意识要创新,要对现代社会出现的新鲜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判断能力,能够将现代社会的新的信息和理念融汇到文艺创作的作品中去,把人民群众真正的需求传递给人民群众,始终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和带动群众思想和艺术观赏性的全面发展。其次,群众文艺创作的方法要创新,由于群众文艺作品的组织形式比较多,所以对于群众文化作品的创新来说,不仅要以创新为前提,还要增强群众文艺作品的生命力,一个真正好的作品是带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呈现给大家的。这就要求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是扎根到生活,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选取题材,将地方特色的文化发掘出来,不断创新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使文艺作品能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表达出人民群众的心声。所以创作者应接受多方面的讯息与资料,运用新的思路,创作出新的文艺作品,这样不但保证了群文作品的生命力,又能更好的体现出不断创新的价值。

2.挖掘人才,培养壮大群众文艺创作队伍

一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建设,单靠个人单打独斗的力量是不行的。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也是一样,必须有一个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队伍,结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实现和推行文艺活动的创新。群众文艺作品是人民群众的精神粮食,而其创作生产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项永久的事业,它的发展是需要很多人不断努力和参与的。所以群众文艺创作的的团队培养要有系统性。首先,要从小培养群众的文艺创好,为文艺创作大军储备后续的力量,源源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当地宣传文化部门可以以学校或者社区为单位,对中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兴趣培养和基础训练。让文艺创作从小抓起,逐步深入,定期开展相关的文艺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文艺创作,为以后加入文艺创作队伍做准备。其次,充分利用文艺资源,积极挖掘创作人才。群众文艺的创作者都是来自于大众的业余爱好者,他们生活在群众中间,了解他们的生活,与群众的情感也是息息相通,所以他们的作品也最容易跟人民群众的思想进行碰撞,产生共鸣。目前,各地基层的文艺协会也汇聚吸纳了各行各业的文艺人才,他们通过文艺作品与人们群众沟通。所以可以通过各个艺术门类的赛事将这些优秀的人才挖掘并吸纳到文艺创作的大军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注入新的能量。第三,加强对业余文艺创作的辅导。因为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特别是一些业余文艺爱好者,虽然他们生活在群众中,了解群众,熟悉群众,但是缺乏一定的表现力和展现技能。而文化馆正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的性质、功能和作用就是帮助基层文艺作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通过文化馆的辅导,整体提升基层创作者的创作水平。

3.搭建平台,把优秀作品搬上舞台

良好的创作氛围可以给群众文艺创作者带来灵感,让创作者能够深入了解人们的生活状态,为创作积累素材,提高他们文艺创作的能力,才能把优秀的文艺作品搬上舞台。同时要求有关部门要积极为创作者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邀请专家与他们互相交流,对他们的文艺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对创作者优秀的文艺作品进行鼓励,对一些基础较好的文艺作品,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帮助他们修改,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其次,组织将群众创作的文艺作品推荐和参评,这样对群众文艺创作者来说既是一种肯定,又是一种鼓舞,使群众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活动的开展中,获得交流提高的机会,获得满足和快乐。此外,还要把更多的文艺作品搬上舞台,这是群众文艺创作的必要形式,也是群众文化工作必须开展的文艺活动,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人在对舞台艺术的欣赏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使文艺创作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群众文艺创作者的士气,让文艺创作者可以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群众文艺创作的工作中去,也给群众文艺创作者一次被大众肯定的机会,让更多的群众来欣赏并评判,这样更有利于创作者对文艺作品的研究。

4.以激励手段促进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

文艺作品的价值范文6

先说第一种。如果从电视节目的类型来定义,电视文艺可以泛指一切娱乐性的文化艺术类电视节目,包括电视电影、电视剧、娱乐类电视栏目和各种电视晚会。如果仅仅从生产的数量和产值(票房)来看,近年来的中国电视文艺算得上繁荣发展,而且也确实出现了一批思想性、文化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影视作品。但是,毋庸置疑,中国电视文艺作品中价值观的迷失和低俗化的泛滥也是客观的存在。造成这种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电视文艺批评的孱弱和功能的异化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没有电视文艺批评的繁荣,所谓电视文艺的繁荣充其量只是一种假象。电视文艺发展越有缺陷,越需要电视文艺批评。

再说第二种。任何一个机体,一种功能的缺失必然影响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从历史上来看,作品与批评如影随形,互为刀石。文艺批评的最佳功能是超前和引导,次优是同步繁荣,最次也是滞后发展。可是当今中国电视文艺批评的发展不但是滞后了,而且是走样变味甚至缺失了。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纵容了部分电视文艺作品的荒腔走板和堕落。即便是中国电视文艺发展得很好了,要想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和繁荣,仍然需要批评,需要引导,需要不断提升。

因此,中国电视文艺不论发展得好坏,都需要批评。当然,批评并不都是批判和否定。

中国电视文艺发展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电视文艺批评出现了问题。那么,中国电视文艺批评中的问题又归因何处呢?可以从四个方面找寻。

一是社会缺乏宽松的批评话语环境。当今社会,虽然言论自由程度比时期好过百倍,但是,说真话仍然需要极大的勇气,甚至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真实是批评的生命和价值所在。

二是批评家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批评精神。中国目前从事文艺或影视批评研究的机构或学者数量并不少,但是,金声玉振般的批评家屈指难伸,振聋发聩的批评佳作更如凤毛麟角,

“交口称赞”的酬庸之作倒是满目盈耳,充斥媒介。究其因,一方面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本来就长期患有“群体缺钙症”;另一方面是中国电视文艺批评家们大多信奉现代犬儒主义,少有独立人格和批评精神,更少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云水胸怀与宏伟抱负。

三是媒介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在无差异的产业化大潮的裹挟下,中国当今媒介见钱眼开的越来越多,见义勇为、敢于担当的越来越少。敢说真话的批评家本来就少,敢登真言的媒介再少一些,你说这电视文艺批评还繁荣得了吗?

四是电视文艺的创作者对批评的功能和价值缺乏认知。在电视文艺作品的价值链上,投资、导演、演员是三个最被重视的环节,编剧的价值也逐渐被认知,唯有对批评功能和价值的轻视与无知一以贯之。偶尔也会遇到一些电视文艺名人或名作的研讨会,但多是邀赏请功的。倘有一点批评,当事人就会恼羞成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