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修复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修复培训

生态修复培训范文1

省县,是国定重点扶贫开发县。长期以来,这里曾干旱连年,一度陷入水土流失、土地瘠薄、生活贫困的恶性循环怪圈。近年来,该县实施“水利水保”工程,通过十几年持续不断的治理,全县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多处。同时还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等工程。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大面积开展生态自我修复工程创造了良好条件,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管护经验及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笔者结合在县水利局工作多年的实践,就水保生态修复工程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县在此项工作中的主要做法:一是深入调查,科学规划:二是全面封禁,狠抓管护。(1)强化预防监管,加强水保行政执法。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查。(2)建立管护责任制。以水保局为核心,建立县、乡、村、社四级监督管护网络,逐级签订监督管护责任制,严格落实监督管护一票否决制。(3)分类管理,重抓实效。切实增强封禁管护的透明度,提高禁管质量。(4)建立技术岗位责任制。(5)明确林权归属,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县把生态修复与林权办证和退耕还林相结合,推行林权预定制,坚持“谁封育,谁受益”的原则。群众参与生态修复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三是植树造林,全面绿化;严格按照“政府组织、群众投劳、招标采购、项目补助、分段承包、统一标准、专人负责、强化管护、加强督查、逗硬奖惩”的原则,将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到山头、到地块。实现了农业生产面积减少不减收。

在工作中,笔者结合实践认为:首先解决好一个矛盾;生态修复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妥善解决好生态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即首先要解决好修复区群众的生活问题、收入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才能确保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复。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改善水土流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力,促进群众脱贫致富,才能实现小范围高效开发利用、大面积封育保护的目标,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我们主要是通过建设高效基本农田、配套小型水利水保设施等措施改善生产条件,开展庭园水土保持美化生活环境,同时辅以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特色林果、农家民俗旅游、水产养殖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把增收贯穿于生态建设的始终,这样农民基本上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能持续稳定增收。其次重点抓好两个结合;一是生态修复与精品治理相结合。二是生态修复与生态搬迁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态修复区的退耕问题。同时着重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封与用的关系。二是封与牧的关系。饲养牲畜是农民增收的支柱,如何做到既不破坏植被,又能养畜增收,二者同步发展,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偿试。三是封与育的关系。在封禁修复区常年补植种草,并经常采取修枝疏伐、防治病害、浇水施肥、禁牧禁伐、禁止火种进山等抚育防范措施,逐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普及封山育林、生态农业、植树种草等科普知识,建立技术服务网络,为围封抚育创造良好条件,逐步形成针阔树种混交、养灌草层次搭配、长短结合、多层次优化配置的具有最佳生态功能的林分。四是封与建的关系。大力宣传,严格执行《水保法》、《森林法》等法规,首先对修复区所有生产建设项目进行调查模底、建档立卡、清理整顿,对诸如修路等必不可少的建设项目坚决执行水保方案报告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采石取土、乱堆乱弃、乱垦滥伐、滥挖中草药等破坏活动一律予以取缔,依法促进全县生态修复工作有序、规范、持续推进,年年出成效。并狠抓建立四种机制。

就贫困山区水保生态修复工程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认识上的片面性。生态修复的合理实施,确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具有事半功倍、费省效宏的优点。当前出现了一股生态修复的热潮,生态修复成了人们谈论的时髦热点话题,好像生态建设不搞生态修复就落后了,就不是与时俱进,片面地认为生态修复是一劳永逸的万能措施,不需要坡改梯、坡面水系等工程了,任何水土流失地都可以通过生态修复来治理,以致不实事求是、不因地制宜、不因时施策,出现盲目乐观、急功冒进、重修复轻治理、以修复取代一切其它措施的浮躁心态。对水土流失的严重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以致缺乏紧迫感、威机感和责任感。二是措施上的局限性。群众对生态修复的认识不够,简单地把生态修复等同于封禁治理。违背了生态修复的初终,致使生态修复的效果欠佳。三是科研上的薄弱性。但对县一级来说大多不具备设备、技术、人才等条件,监测工作相对滞后,有的监测小区不符合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监测的因子、项目也太单一等,观测数据有偏差,对分析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影响。三是资金上的不足性。国家对开展生态修复试点的县,每年只有区区3.00105万元的投入,的确是杯水车薪。

应对措施我认为:一是全面理解生态/!/修复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大面积恢复植被和改善生态系统,是与时俱进的重大新举措。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水保部门牵头、政府组织、全社会参与、各部门积极配合,多管齐下,各种措施一齐上。二是开展山水田林路园房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的灵魂,是实践经验的结晶,是生态建设的法宝。三是加强生态修复的科研监测工作。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目的是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经验和模式,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开展对生态修复效果的实时监测和科研,认真总结试点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十分必要。四是进一步加大水保机制创新力度。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推行产权确认制,明确治理成果产权归属,项目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因地制宜推行“三制”,引进专业队进行治理,规范和强化项目管理。形成了一套治理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清晰的治理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使水土保持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形成治理主体多元化、投入来源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多渠道、多层次投资治理水土流失和全社会办 水保的新格局。

生态修复培训范文2

关键词 湿地;资源现状;保护管理;对策;江苏徐州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34-02

1 徐州市湿地资源现状

1.1 分布及类型

徐州市位于江苏的最北部,根据2009年湿地资源调查数据,全市国土面积为1 125 800 hm2,湿地总面积77 754.90 hm2,占国土总面积的6.91%,低于全国的8%和全省的25.4%,居于全省各市的末位。其中自然湿地面积28 709.24 hm2,人工湿地面积49 045.66 hm2。按照一般调查斑块的分类,徐州市湿地共分为4个类7个型:草本沼泽、洪泛平原湿地、永久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库塘、水产养殖场、运河、输水河(表1)。

1.2 湿地动、植物资源概况

徐州市湿地有浮游动物计43种,其中原生动物10种,轮虫12种,枝角类11种,桡足类10种;兽类共计有5目6科9种,以啮齿类和食虫类为主;鸟类有14目40科158种,种类组成十分丰富,占江苏省总数的35.3%;鱼类品种有68种,分属于8目19科,以鲤科鱼类最多,有44种,占总数的61.76%;两栖类野生动物有1目3科8种,主要品种为黑斑侧褶蛙和金线侧褶蛙;爬行类共计有3目6科17种,以丽斑麻晰、无蹼壁虎为优势种;哺乳类为5目7科计15种,主要种类为鼠类,其余有常见的黄鼬等。

徐州市湿地植物有11个群落,资源从数量和品种上来看均不丰富(表2)。

1.3 湿地资源特点

江苏省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类型齐全多样,全省共有湿地282.19万hm2,约占省国土面积的27.5%,是全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1],而徐州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6.91%,但湿地种类较为丰富,共类。徐州市湿地动、植物N类丰富程度不均,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富,数量也较大,鸟类种类组成十分丰富,占江苏省总数的35.3%,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6种,兽类种类组成贫瘠。

2 保护管理取得的成效

2.1 保护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徐州市开展湿地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市及县成立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管理站,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建立了多处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小区,至2015年底,全市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4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处、水源地保护区2处,并建设了29个自然湿地保护小区,逐步形成多种保护形式相辅相成的管理体系。

2.2 湿地保护意识提升

近年来,为了提高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徐州市一方面通过每年开展“世界湿地日”专项宣传活动,使公众对湿地的认识逐步加深,对湿地保护的关注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结合徐州森林城市创建、生态城市的建设,加大对湿地公园建设力度,向社会展现湿地的生态、社会效益,使公众对湿地有了更直接和美好的认识,提高了公众对湿地保护工作的主动关注和参与意识。

2.3 煤矿塌陷地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

徐州煤炭规模化开采已有130余年,形成了约2.13万hm2塌陷地,主要分布在贾汪区、泉山区、沛县,其中最大沉陷深度4.5 m,平均沉陷深度0.9 m。自2008年,徐州市政府借鉴德国老工业区鲁尔区生态修复经验,通过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区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治理措施,能复垦成耕地加以复垦,不能复垦且不具备再开发条件的,因地制宜,建设改造成湿地生态区,先后建成了九里湖国家湿地公园、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安国湖湿地公园,并成为全国煤矿塌陷地生态修复的典范。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3.1 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

徐州沂沭泗等流域均为下游,上游的污染客水直接流入域内,加之域内农村经济欠发达,垃圾、污水等处理不够,都造成湿地污染;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直接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如人类活动逐步引起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鱼类资源锐减,也影响到鸟类和兽类的食物来源;由于防洪和交通等需要建设的硬质化堤岸破坏了湖泊、河流的滨岸湿地,水岸生态系统退化严重[2]。

3.2 自然湿地保护率较低

自然湿地保护率是衡量一个地区湿地保护工作最直接的指标。按照2009年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数据,徐州市自然湿地总面积28 709.24 hm2,至2015年底,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只有39.9%,与全国、全省平均自然湿地保护率差距较大,距离国家、省林业部门下达的至2020年底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更是有较大差距(表3)。

3.3 湿地保护管理法规不健全

湿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开发利用必须有法规规范、约束。《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正在制定和修改中,即将正式出台,徐州市地方湿地保护法规未提上议事日程;湿地保护涉及到多个部门,林业、水利、农业、渔政、环保、建设、旅游等部门都涉及对湿地的管理,各个管理部门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不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湿地管理的混乱局面,同时不利于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

生态修复培训范文3

一、结合“三大目标”,顺利完成2013年风景林产业建设任务

我乡风景林产业,结合乡“土地整改项目”,大力推进风景林营造。春秋两季植树造林时节,积极开展对村、社调运的风景林营造苗木进行质量监督,严格按照《栽植技术手册》进行规范化栽植,对栽植地选择适当,栽植时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步骤进行操作,做到了适度集中连线、成带栽植。全年共栽植苗193000株。三年来,通过“土地整改项目”和“风景林营造项目”全乡共栽植苗木254900株,使人均栽植达到53株。同时与各村签订了《2013年富民工程项目目标责任书》。并对前期栽植的2020亩进行了有效的管护。建立了3个“风景林”示范点。强化管护,对苗木进行垒盘、施肥、刷干防病防虫以及灌溉排涝,标准化管护1000亩,使存活率达到了95%以上。建档立卡,建立了种苗发放、栽植台帐,做到栽植户、栽植地块清楚明白。采取会议、发放资料、广播电视等方式培训和宣传“富民工程”,使全乡干部群众人人皆知,户户明白。

二、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切实巩固生态建设成效

1.巩固灾后重建生态植被修复成果,对2009年、2010年生态植被修复人工造林6700亩进行了抚育补植,提高生态修复成效。规划设计了2014年春季营造1000亩短周期工业原料林。

2.对全乡2000年至2005年的4284亩退耕还林进行了补植、抚育和管护,面积保存率达到100%,抚育率达到100%,无复耕率达到100%,高生长率达标。

3.在村进行了核桃200亩标准化管护。并进行了垒盘、修枝、施肥、刷干及防病防虫等工作。

4.积极参与城镇周边、水系、公路等的绿化工作,确保绿化成效达标。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全民义务植树意识,保证其尽责率、建卡率达标。

三、强化林政资源管理,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1,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府发号文件精神,一是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按照

采伐审批的权限和程序办事,不超限、不越权,坚持依法办证。二是坚持凭证运输,杜绝偷拉盗运。三是加强公益林的保护,实行封山育林,禁止商品形式的采伐。四是在主要河

流和公路沿线的可视范围内,禁止商品形式的采伐林木。五是加强商品林的经营和管理,严格遵守采伐限额管理。六是经乡党委会研究,停止出售烧柴采伐的审批。七是通过宣传教育和打击,杜绝了商品形式的木炭烧制。八是加强林地的保护,未发生违法征占用林地现象发生。

2.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年初就制定了《乡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成立了“护林防火领导小组”,建立了“义务打火队”,并同各村签订了《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准备了充足的森林消防物资。

3.强力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深入林区认真调查了解野生动植物资源情况,倡导林区老百姓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杜绝捕食野生动物,清理猎枪猎套以及电击野生动物的设备,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动员村社干部当好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员,要求他们发现森林病虫害的现象,及时报告,科学防治。

4.通过林业、农业等部门的精心工作和耐心调解,解决了一些历史林权纠纷问题。全面完成了生态公益林到村、到社、到户、到山头地块的界定,督促指导村与农户

签订了《公益林管护合同书》,及时兑现了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

四、加强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普及林业科学知识

利用乡村的有线电视和广播,以及乡、村、社各级会议,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林

业法律法规,做到会会必讲,事事必讲。发放“护林防火手册”、护林防火宣传围裙500件、《栽植技术手册》1000余册,普及了森林防火、栽植等方面的科普知识。邀请了核桃栽植的技术专家,在“乡农民技术学校”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核桃栽植技术讲座,培训了150余名核桃栽植的技术人员,使他们在核桃的栽植、水肥的管理、核桃的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有了大大地提高。

五、2014年工作打算

1.在县林业和园林局的领导下,继续实施好“富民工程”的后续管护。

2.切实抓好林政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为生态建设奠定坚实地基础。

生态修复培训范文4

【关键词】生态环境修复;水资源;非工程措施

0 前言

生态环境修复是一个具有生态、环境和自然属性的概念,既反映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功能,也反映了水生态系统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取决于自然水体功能、水资源数量、质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深度、排污、社会发展和技术水平、人类认识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等诸多因素。

1 生态环境修复水资源保障概况

河道内生态需水包括维持河流中水生生物生态平衡所需的水量,维持河口淡、咸水平衡和生态平衡所需保持的水量,维持河流系统水沙平衡和水盐平衡所需的入海水量,使河流系统保持稀释和自净能力的最小环境水量,保持河流水体调节气候,美化景观等功能所需水量。但考虑到天津市在海河流域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目前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具体情况,恢复河道功能和良好生态状况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于维持河口淡、咸水平衡和生态平衡所需保持的水量暂时持保留态度,争取在全流域逐步实现水资源科学合理调度、增加新的水源和水污染得到全面控制的前提下,先行安排逐步加大陆域生态需水量的补充,以期尽快改善河流、湿地的水域生态环境,遏制不断恶化的陆域生态状况。

2 水资源保障非工程措施分析

2.1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生态保护政策、法制体系

完善的政策和法制体系是有效保护湿地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应通过建立对威胁湿地生态系统活动的限制性政策和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活动的鼓励性政策,来协调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

(1)对现行中国水域生态保护的现行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评估;改革现有政策中制约、阻碍水域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发展的机制。

(2)制定鼓励节约利用水域生态自然资源和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的政策和管理体制,并在投资、信贷、项目立项、技术帮助等方面解决政策引导问题。

(3)鼓励地方立法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同时注重发挥社会各界以及当地社区的民间保护习俗、乡规民约等的综合作用。

(4)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法,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制裁过度和不合理地利用水域生态资源的行为,建立有效的执法和执法监督的体制。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对执法的技术、手段加强研究。

(5)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对因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域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要建立由开发利用部门采取补救措施积极加以解决的机制。

2.2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积极推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资源管理体制,以加强对全国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参照国内、外一些大都市水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天津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建立全市统一的水事务管理部门为方向,负责全市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水域生态保护、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诸方面,以利于水资源管理的统一、高效。

应该进一步加强流域机构的管理和仲裁权威,使流域机构在对流域水资源、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决策、协调、仲裁处理上有更大的执行能力;同时,流域机构也应加强对上述问题的应变和决断能力,努力解决好生态水量的上下游合理分配和生态水价的政策和价格制定问题。

2.3 健全水资源生态保护信息管理体系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分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水资源显得益为重要,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水资源信息和水域生态保护信息管理体系,为水资源和水域生态保护的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

健全水资源生态保护信息管理体系规划开展的工作有:

(1)完善水域生态保护监测站网。

(2)建立一支高效的水域生态保护信息管理队伍。

(3)组建水域生态保护信息研究、管理中心。

2.4 加强水资源生态保护的科学研究

加强水域生态保护的科学研究是促进水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水域生态保护类型、特征、功能、价值、动态变化等有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了解,为水域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科学基础。

(1)加强水域生态保护的基础研究,包括分类系统、分布、发生学及演化规律和过程的研究,编制并逐步发展以“3S”技术为基础的中国水域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电子地图集。

(2)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包括保护技术,水域生态修复重建模型,持续利用技术及管理技术研究、水域生态保护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与水旱灾害关系等的研究。

生态修复培训范文5

关键词: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生物修复;有机污染;自净能力

Abstract: Aqua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quaculture as a pillar industr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e, pollution, aging, black smelly pond sediments, a catastrophic virus disease outbreak and epidemic problems exposed rapidly, make people to question the aquaculture breeding mo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of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in aquaculture and how to protect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not affected.

Key words: aquaculture; ecosystem; bioremediation; organic pollution; self purific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F316.4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池塘生态系统与水产养殖关系分析

池塘是一个人工圈养体系,其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大差异,其结构特点是养殖动物在生物群落中占绝对优势,这一优势是在人工扶持下形成的,由于大量人工饲料投入养殖系统,除牧食链,腐屑链外,在食物关系中又增加了饲料链,也因此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定改变,决定了系统的低生态缓冲能力和脆弱性,其庞大的养殖动物生物量造成系统生态金字塔畸形,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水质也常常出现较大波动。

1.1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在池塘生态体系中,浮游植物是初级生产者,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放出氧气,优良的单胞藻可为池塘中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甚至养殖动物直接滤食,也可直接吸收池塘中NH3、H2S、等有害物质,改良池塘水质,更为重要的是,藻类光合作用提高池塘的溶氧水平,促进池塘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速池塘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藻类的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盐,营养盐主要来源于底泥的释放和好氧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矿化,优良的藻相能提高池塘溶氧水平,特别是池塘中下层水体溶氧水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池塘生态体系。池塘的有机污染物,主要由底泥微生物将其氧化分解成无机盐,返回水域被藻类利用。底泥对有机污染物分解和营养盐的再循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池塘的自净能力,很大程度上处决于池塘底泥生态,即底泥化学组成和微生物相(微生物种群和数量)。

1.2池塘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微生物是池塘生态体系中的分解者,分解池塘残饵、对虾粪便以及浮游动植物残体等有机污染物,使之矿化成营养盐,供藻类吸收利用。池塘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尤其是底泥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对有机质的分解能力、分解途径和终产物不同,好氧微生物对有机质进行完全分解,其分解产物主要为CO2等,而厌氧微生物对有机质进行不完全分解,产生NH3、H2S等有害物质,造成池塘水质恶化,影响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池塘生态体系中,由于有机污染物的大量进入,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消耗大量氧气,很容易造成池塘,尤其是池塘底部溶氧降低,可能形成有机物厌氧分解,使用池塘生态体系失控。

1.3池塘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其它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自净能力。水体的养殖容量为单位水体内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保证应有效益都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大养殖量,一个水体的养殖容量主要由饵料供应水平和质量,水体自净能力和人工干预程度决定的,在饵料供应和人工干预程度一样的情况下,养殖容量主要由水体自净能力决定,因此提高池塘自净能力,即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能力,对提高养殖产量,减少疾病发生,降低养殖成本,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传统掠夺型养殖模式下池塘生态系统是十分脆弱的,对虾养殖中,虾池既是对虾摄食活动的场所,也是各种有机污染氧化分解的处理池,养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有机污染的过程。虾农为了减少损失,往往采取加大消毒剂、抗生素等药物使用和大量换水等措施,一方面加大了养殖成本,降低了水产品质。要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强化池塘自净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2、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池塘养殖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向池塘生态体系中补充微量营养、促生剂、解毒剂或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措施对池塘底泥和养殖水体进行生物修复,降低池塘底泥有机物含量,使泥水界面形成好氧微生物相,强化底泥对有机污染物分解能力池塘的自净能力,提高藻类多样性指数,稳定藻相,增加水体溶氧,从而提高池塘养殖容量,改善水质,降低成本,提高养殖产量和品质,实现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池塘水体生物修复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藻相通过水体增氧、补充经腐殖质螯合的微量营养,土著微生物和促生剂等,强化池塘水体中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分解,微营养的补充有助于建立和维持优良藻相,增加池塘溶氧,溶氧的增加和微量营养的补充,又加速了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对有机污染物分解,形成良性好氧生态体系,提高池塘自净能力和水产养殖的产量和品质。

生物修复技术有助于建立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和品质我们从2001年已经开始针对我国沿海地区虾塘老化问题,摸索出一套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改造老化虾塘,生产高品质对虾产品的技术,连续3年在广东徐闻和上海泰贤等地进行老化虾塘改造试验,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底泥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等。其基本技术路线是:取底泥——提取土著微生物——配制生物促进剂——底泥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及藻相调节——保持自然生态健康养殖环境。

3、防治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影响的措施

发展水产养殖与保护水域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水产养殖过程中各种因素产生的自身污染和二次污染,不仅影响水产养殖自身的发展,而且也会对所在的生态系统和周边水域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加剧水域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水域环境受到污染而不断恶化,又会对水产养殖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因此,发展水产养殖不但要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监控,尽力减少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产生,更要注意周边水域环境的保护,寻求水产养殖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3.1 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由于水产养殖中残饵、粪便排泄物等养殖废物容易造成严重的沉积污染,传统上一般都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来对沉积物进行处理,但化学或物理的处理方法存在成本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水生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或降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新兴技术,与传统的化学、物理处理方法相比,具有修复时间短、处理操作简便、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渔业水域环境的不断恶化,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不但养殖技术较低,而且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欠缺,导致渔民养殖收益低,人为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政府通过地方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举办如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讲座,及时将各种最新的养殖技术和环境政策法规传授给渔民,不但从一定程度提高了渔民的养殖收益,而且也有利于渔民认识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强渔民的环境保护和法律意识。

4、结束语

对于从事水产养殖的企业和个人来说,病害的防治是关系着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防止或解决病害发生或扩散,保证水生动物的水环境,保证水的温度,实现健康养殖。水产养殖技术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对水域环境的治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 2010年中国水产养殖行业研究报告.

[2] 环境保护部. 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生态修复培训范文6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宁夏隆德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138-01

六盘山是国内医学界公认的“具有显著特色的天然药库”,境内分布药用植物90科618种,其中常用药材370种。隆德县位于六盘山西麓,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中药材基地县”和“国家中药材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近年来,隆德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依托龙头企业,走企业化运作、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中药材产业集聚升级,实现农业稳定发展。

1 发展现状

1.1 种植基地初具规模

中药材种植基地逐年扩展,通过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以秦艽、柴胡、黄芪为主导品种,大黄、黄芩、甘草等为搭配品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截至2011年底,全县种植中药材1.57万hm2,其中大田种植4 000.00 hm2,林药间作6 666.67 hm2,良种繁育333.33 hm2,野生资源修复与保护4 666.67 hm2,总产值达9 600万元,农民人均药材纯收入达260元,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2 资源保护富有成效

以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六盘山地区中药材资源修复保护、再生技术开发与示范”等项目为依托,建立中药材资源保护示范区1.33万hm2、六盘山野生中药材资源修复示范区2 300 hm2,通过人工补植、围栏保护、自然修复等措施,修复保护野黄芪、款冬花、秦艽等100余种,探索研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途径,推进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开发的有机结合。

1.3 龙头企业逐步发展

培育壮大了六盘山药材、西北药材、万草灵中药材有限公司等县域企业,引进和扶持了隆德康鲜、中山药业、宁夏明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埠企业,着力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扩展种植基地、开发营销市场,有力地推进了中药材产业发展。

1.4 市场体系渐趋完善

积极争创“六盘山”品牌,发展中药材收购点14个、经营大户36个、农民经纪人32人,培育中药材协会4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7个,注册了“塞上六盘”“隆珍杰”“六盘明珠”3个中药材商标,创建了中药材市场信息服务平台,秦艽、柴胡已申报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原产地认定,年中药材总销售量达1万t以上,产品主要销往安徽亳州、甘肃陇西、广西玉林、河北安国等专业药市。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药材种植分散,优势区域和优势品种生产规模小,单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经营企业少,规模小,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弱。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尚未形成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机制,农户参与中药材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不够。缺乏高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能力滞后,产品大部分以原材料投放市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缺乏专业中药材交易市场,经营户通过自己的渠道散量低价出售产品,没有价格话语权,不能有效带动种植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发展。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加强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加工营销体系建设和科技培训工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政策上给予群众一定的扶持,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针对中药材产业的特殊性,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推动产业快速发展[1]。

3.2 保护生态资源,确保永续利用

一要加强六盘山中药材资源修复示范区建设,通过良种繁育、林药间作、围栏保护、规范化种植、人工补植、自然修复等措施,有效地保护生态和种质资源[2]。二是依法保护天然药源。合理开发并有效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对国家已列入保护的中药材,要积极开展引种驯化,确保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3]。

3.3 培育龙头企业,做大产业规模

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带动药材产业发展[4]。

3.4 注重综合开发,延伸产业链条

按照抓项目、建基地、舞龙头、兴产业的思路,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将中药材纳入综合性开发。一是兴办一批上规模的加工项目,逐步把药材产业培育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二是广泛搜集整理民间药膳食谱,研制药膳、药茶。三是以秦艽主打品种,打造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牌,提高隆德县中药材产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侯丽娟,刘连成,胡静,等.威海市中草药种植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5(6):39-41.

[2] 张云虎.河西走廊中草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河西学院学报,2013(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