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培养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工程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工程培养计划

交通工程培养计划范文1

7月4日至6日,教育部、财政部督查组一行深入到宝鸡市扶风县、安康市石泉县的中小学校及相关部门,实地查看学校食堂、学生用餐环境,查阅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及校安工程的档案资料,并听取市、县、校营养改善计划和校安工程实施情况专题汇报。

7月7日上午,陕西省营养改善计划办公室和校安工程办公室向督查组汇报了两项工作的实施情况,杨希文主持了汇报会。

在听取了情况汇报后,田祖荫对陕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校安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说,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出台了实打实的政策,不仅国家规定动作落实得好,而且与“蛋奶工程”衔接得好、统筹得好,这项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称赞。田祖荫指出,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性强、实施范围广、关注程度高,特别是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他要求,一是不要怕,不能等。特别是应急事件,要第一时间处理,不能拖;二是既要做出题者,又要做答题者。对营养改善计划中出现的问题,省市县各级解决各自的问题,不要上交问题,要将问题处理在基层。三是要看主流,看发展。营养改善计划是切切实实的惠民工程,各级要积极努力,稳步推进,认真抓好落实。

对于进一步实施好营养改善计划,田祖荫要求:

一是要把准政策,做好统筹,做好加法。要认真领会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54号文件的5个政策,明确营养改善计划的“5是5不是”,即是营养膳食补助,不是免费午餐;是一整套政策体系,不是一项单独的政策;是试点先行、逐步完善,不是全国齐步走;是多种途径、多种形式,不是一刀切;是政府和社会协调,不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单打独斗。陕西要统筹实施好“蛋奶工程”,切实创出经验。

二是要把准重点,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操作。要确保两个安全,即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确保两个系统,即学生实名制管理系统和营养监测系统。要注重三个细节,即校长陪餐制度、食品留样制度和公示制度。同时要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要建立家长委员会,膳食委员会等监督制度,确保营养改善计划组织好,实施好,落实好。

关于校安工程,田祖荫强调:一是要抓好审计问题的整改工作,抓回头看,举一反三,确保实现工程目标;二是要抓验收,把好验收关,切实保证工程质量;三是要抓宣传,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表彰优秀的个人和集体,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四是要抓好校舍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校舍管理水平。校安工程三年规划任务完成后,要抓好年检制度,统计监测公告制度,预警制度,及时加固改进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5项制度,切实建立起校舍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杨希文在讲话时说,真诚感谢教育部、财政部督查组一行对陕西营养改善计划和校舍安全工作的检查指导,下一步陕西将认真按照督查组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要求,不断改进营养改善计划和校安工程实施工作。杨希文说,陕西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实施了“蛋奶工程”、营养改善计划、校安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并持续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育民生,各部门将全力配合,努力工作,为建设西部强省、富裕三秦百姓作出不懈努力。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校安办主任张雄强,陕西省教育厅巡视员、省营养改善计划办公室副主任吕明凯,陕西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省营养改善计划办公室副主任王海波,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巡视员、省营养改善计划办公室副主任任彦保,以及陕西省发改、监察、财政、农业、卫生、审计、工商、质检等省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共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交通工程培养计划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交通工程;教学改革;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41-02

交通工程是一门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兴起的综合性学科,兼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旨在培养具备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与规划、交通设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施工与管理、交通系统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同时能够从事本专业规划、设计、管理与运营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1]。目前我国已有一百余所大学设有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本科生,但是高校在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教学内容仍然沿袭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内容,缺少创新与综合。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极不相称[2]。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教育部近年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们工科专业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造就高质量、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因此,为培养交通行业内的高层次、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我们急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抓住“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契机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该计划对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我国交通学科产生较晚,相应的,我国交通工程本科教学并没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问题日益严峻,并且由交通问题引发的各类社会、经济、环境问题随之产生,市场对于交通专业的人才需求巨大。如何更好地深化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刚好为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该计划为我们培养人才提供了具体目标、实施方案以及一系列保障措施。通过该计划,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人才,与此同时还可以建设一个高水平的交通工程专业教育师资队伍,为交通工程专业的长期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二、制定合理的多学科多层次的课程建设体系

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实践能力指的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解决社会与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课程制定与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大多还集中于交通基础学科,对于数学、物理学、微观经济学、管理、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掌握不够,缺乏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而由于交通学科其自身的多学科交叉特性,使得我们必须要坚持以社会多方位需求为导向,制定重视应用的“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2],设定核心基础课与专业辅修课并行的授课模式,加强学生的基础科学知识与专业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能够成为基础扎实、发展全面、触类旁通,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探索实践引导模式的课堂教学方法

通过多年来的实际教学发现,现在的很多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仍然沉溺于初高中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合理设置实践引导模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3]。教学应从以教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被动教学方法向启发思维、探索知识的主动教学方法逐渐转变,形成“先学后教,实践引导”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交通系统分析》课程的交通波模型或车辆跟驰模型等内容前,可通过对实际道路车流运行情况或视频录像进行观测,加深学生对具体交通现象的认识,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结合实际现象与结果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逐渐构建学生从现象认识本质,从规律探索抽象的主动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形成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尽快地让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开展一些能力所及的科研项目,不但可以起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更是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一个有效模式。着力推动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充分依托毕业设计,让学生把四年所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我们可以利用“本科生创新实验计划”、“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为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搭建的平台,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实施科研计划。考虑在读本科生专业知识有限,但创新能力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我们需从选题阶段介入,帮助学生明确方向,结合其实际科研能力帮助学生确定力所能及的项目。我们可以对在本科教学阶段开展科研工作的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以期达到更高质量地帮助学生开展科研计划,并可以在学生实施科研计划过程中对其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实现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重视专业实习与校企合作

通过这些年来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我们发现,多数招聘单位需要理论功底深、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有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择业优势[4]。当前,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而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贯彻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针对高等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可以采取学校主导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根据学校制定的该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选择适合的合作单位,将本科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安排到合作单位。此外,我们还应根据社会需求,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及时修改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教育的前瞻性,令课程设置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等院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群体的共同协作。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必然要求,实践创新能力是工程专业类人才培养过程的关注重心。本文从不同的角度为培养交通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培养途径,希冀能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徐吉谦.交通工程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37-42.

[2]程琳,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2(2):58-61.

交通工程培养计划范文3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导师制;交通运输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105-02

在我国,导师制长期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本科生则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1-3]。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日益增多,相应带动了导师制的发展[4]。进入21世纪后,以北京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开始尝试实行本科导师制[5],随后本科导师制逐渐在全国各高校逐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改革要求,但目前还处在尝试阶段,不太成熟[6,7]。本文主要结合重庆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班本科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开展研究,并具体以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新国线卓越工程师班”的开展实施为例探索与实践面向“卓越计划”的本科导师制教学改革方法。

1 重庆交通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

1.1 重庆交通大学卓越计划的开展情况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水陆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其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4个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是重庆市、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依托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是重庆市重点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交通运输工程”、“山地城市交通畅通与安全”两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国内最早创办的4个同类专业之一,在综合物流管理、交通运输系统优化、区域与城市交通系统规划、运输安全与节能、交通安全等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地位。围绕“卓越计划”实施,交通运输专业将以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事业发展为导向,全面重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有效合作路径,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道路交通运输工程人才。

1.2 交通运输类卓越计划工程师班本科导师制的 实施情况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实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制度,是传统的师徒帮带教学模式的深化和发展。本课题以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所设置的“卓越工程师班”为研究基础,学业导师工作由学院卓越工程师工作领导小组总负责,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具体负责,交通运输系组织实施,学生工作副书记、教学秘书及辅导员协助实施。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制定专门培养方案,自2012年起每年在交通运输专业新生中择优选拔60人组建班级,并为其实行“导师制”,即优选30名学业导师为其分组辅导。“卓越工程师班”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生校外企业实践累计不低于1年。“卓越工程师班”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科技活动等方面实施全面改革。

每学年伊始,学校以及各学院统一组织“卓越工程师班”学业导师见面会,会上宣读学业导师团队管理办法,并进行学业导师介绍,各导师与选拔的卓越班同学实行首次面对面交流,为以后四年的学业辅导奠定基础。导师将在学生大学期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规划、课程学习、学术发展、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程的个性化指导,指导学生完成“创新8学分”的要求。

2 本科导师制教学管理

在本科导师制教育教学方面,鼓励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驱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产学合作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从工程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推行项目式、问题式、研讨式、辩论式和换位式等改革方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取现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要求教师以“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实行创新式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拟采用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预期效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多主讲教师教改竞聘制”。首先由教师根据卓越工程师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的专业课程目录自愿报名,就课程目录中的一门或多门课程申请任课资格认证,按规定提交认证所需材料,并认真准备课程教学,接受领导小组的评估和反馈意见。领导小组将在每学期初开始受理下学期的申请评估,依据申请材料决定初次认证结果,初次认证合格可从事下学期该门专业课程教学,课程结束后将依据“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新国线卓越工程师班’专业教学目标评价办法”确定最终认证结果。对于多人申请同一门课程初次认证的情况,领导小组将给予一人初次认证合格,或协调多人共同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但由一人为主讲教师。对于仅有一人申请的情况,将自动获得初次认证合格;但如果最终认证为“不合格”,该教师将失去下一年度的教学资格;最终认证为“基本合格”,下一年度该教师可继续教学这门课程,但必须依据评估意见进行整改,直至评估合格。

3 重庆交通大学导师制实践的经验总结

自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实行导师制以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充分体现,导师在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将书本知识同科研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导师制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发现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发展的新途径。

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将成为我国本科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校中本科生导师制度建设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包括本科生导师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针对本科生导师的相关规范、制度和评价机制缺乏,以及由此造成的本科生导师资源匮乏、本科生导师工作压力大等。解决上述问题,逐步发展专职本科生导师队伍、深化本科生导师在学术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建立奖惩结合的本科生导师考评体系,是本科生导师发展的当务之急。今后,还需正视教学管理上的差距,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教学工作改革力度,积累经验,不断创新,使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教育改革举措取得更好的成效。

通过对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新国线卓越工程师班”导师制的探索以及为期一年的实践运行检验,证实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需要结合专业实际,合理地借鉴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探究适合专业特点的导师指导理论和方法,不断反思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勇于探究和实践,创建适宜的本科生培养制度与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占小红.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度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6+8.

[2]胡绍元,钟纯真.高师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选择及构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8-111.

[3]汪晓明. 本科生导师制度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33):171-172.

[4]罗承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2):1-3.

[5]王世敬.论创造性人才及其培养途径[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4,(3):11-13.

交通工程培养计划范文4

(1)贯彻“能力为核心,就业为指导”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新思路,修订培养方案

近年来,高校轨道交通类安全工程专业就业渠道日趋广泛,究其工作性质,大致分为“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技术,施工安全管理,工程安全检测及监控,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故障分析与诊断、检测与处置,运用维护安全管理”等五类。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既要满足培养这五方面工作能力的要求,又要重点突出。按照“能力为核心,就业为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教学计划,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培养,按照“加强基础、拓宽选修、突出个性”原则,坚持实践教学和素质培养四年不断线,使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得到保障、贯彻和执行,改善以往学生“理论强、实践弱”,“高分低能”缺点,增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培养适应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安全发展需要、具备从事轨道交通建设及运用维护安全设计、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满足现代轨道交通安全工程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2)面向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建设和运用维护实际,研究由浅入深、由内到外实践性教学体系

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实践教学按照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的顺序逐步发展。由浅入深,主要是指实践环节的展开从强化轨道交通类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的实践环节,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开始,逐步进行到以拓宽和加强专业背景、培养综合能力的专业实习与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从以增强专业与轨道交通工程背景为主的专业工程实践,逐渐步入到以培养学生设计、开发能力为主的科技竞赛,最终进入到以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为主的科技训练。由内到外,主要是指实践教学活动逐步从校内与课内扩展到课外与校外,充分利用已有或在建的实践基地,实现内外教学在时间、空间和资源方面的互补。

(3)打破单一实践教学环境,研究能实现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开放式实践新教学模式

目前部分高校轨道交通类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环节综合性不够强,过多地强调某一门课程或教学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缺乏连续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对轨道交通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自主创新等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单一的实践环境和教学内容,从课程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4)转变传统的教学辅导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动力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辅导为主,忽略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模式,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各环节的实际操作及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将抽象的专业理论具体化为可操作性的实践理论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知识、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出校园,同其他学校进行比较,寻找差距,增强自信心、自主性、创新性,使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设计与实践应用能力,还有分析和创新能力。

(5)探索与创新理念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保障

秉承“明德求索、锲而不舍”校训精神和“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优良传统,探索在学校总体框架下的、与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质量考核标准,形成“以教学目标监控、教学过程监控、教学结果监控为核心,以教学信息监控为纽带,以常规教学管理监控、教学督导监控、评价激励监控为手段”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从而为特色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二、结束语

(1)按照培养轨道交通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标准,找准市场需求,凝练专业特色,优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计划。

(2)建立基本技能、专业实验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性能力训练的“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即“基本技能模块、专业实验技能模块、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模块”,从而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创新性。

(3)进一步完善高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实践(简称“理实”)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

交通工程培养计划范文5

摘要:东北石油大学以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院校为基础,推行过程设备制造实训改革。依托大庆装备制造平台,以保周期、重培

>>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师资队伍及实训平台建设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与企业实训平台构建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材装备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与研究刘平成 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探索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构建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与实施探索 通过“六大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探索 机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工程训练》课程改革探索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系研究 专业认证背景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化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文进.以创新教育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

交通工程培养计划范文6

首先从办学层次上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有技工教育、中专教育、高职教育、应用本科、工程硕士等类型。其中,技工教育、中专教育、高职教育是主流办学模式。技工类职业教育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不同等级,其特点主要是技能加学历教育,学生以获取的技能证书等级为标志,同时学生虽有毕业证书但却属于非学历教育。而中专和高职类职业教育的特点虽然也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绝大部分学校也要求学生必须获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但却属于正规学历教育,学生毕业后可分别获取国家承认的中专和专科学历,其中专科学历是考生报考高职院校的重要考量指标。由过去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举办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和各类高等院校举办的工程硕士教育,其本质特点应该属于职业教育范畴而非普通高等教育。但由于这类教育具有较高的学历学位,所以学生趋之如鹜。其次从办学主体上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举办单位很复杂。既有国有公办也有民营实体举办的职业教育。国有公办类职业教育既有劳动部门主办的技工类非学历职业教育,也有由教育部门主办的中专和高职具有学历的职业教育,还有行业举办的各类学历和非学历职业教育。国有公办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缴费相对较少,从两千余元至四千余元不等,但是举办学校可以获得国家或行业各类相应的经费资助。民营实体举办的职业教育同样有学历和非学历之分,其特点是学生缴费相对较多,少则万余元多则数万至十数万不等,而国家的经费资助很少。第三从学制结构上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根据层次不同具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多种不同的学制模式。全日制主流的学制从两年到四年不等,也有少至一年多至七年的学制。例如技工类教育主流学制是初高中后两年,但是也有高中后一年中专、初中后五年专科、初中后七年技师加专科或本科、高中后四年技师加专科或本科等,其主要特点是职业教育以技能为主,而学历教育则是采用继续教育模式获取。中专教育主流学制是初中后三至四年和高中后两年,高职教育主流学制高中后或相当高中后三年,也有初中后五年。中专和高职的主要特点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兼具学历教育功能。同样,中专和高职也有其他学制,其特点也是技能加学历教育。我国的非全日制职业教育主要是成人教育和函授教育,其特点主要是学历教育为主兼具职业教育功能。

二、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根据从事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近三十年的体验认为,构建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从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招生录取制度、创新机制、价值导向等方面实现脱胎换骨性的突破,才能真正促进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重构

一是重新构建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结构。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的教育体系,这虽然是早就形成的共识,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明显变成一种低层次的教育。众所周知,虽然目前职业教育就业竞争力已经高于普通本科,而且学生和家长也不排斥在职业教育氛围就业。但是无论高中还是初中,学生按照成绩优劣仍然会分别选择重点或普通高校和高中,只有那些成绩无望进入相关高校或高中的学生才会选择职业教育学校,换言之,职业教育变相成了托底教育。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教育价值观造成的对学历教育的高度认同感,当然也不乏“学而优则仕”以及现今社会“白领”、“金领”丰厚的物质回馈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一现象本无可厚非,但却与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为此,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这已为构建新的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法律基础。笔者认为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体系从层次上应该构建与普教相对应的结构,即中职(含中专和技工)层次教育、高职专科层次教育、高职应用本科层次教育、高职应用研究生层次教育,同时根据条件授予相应的应用学士、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学位。如扬州汽车技师学院、江苏交通技师学院等可以培养中职层次的交通技工甚至技师人才,无锡交校可以培养中高职层次交通专门人才,南京交院、南通航院课培养高职专科层次的交通专门人才,有些骨干专业如路桥、航海、汽车等可以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甚至可以联合相关本科院校共同培养工程硕士。只有构建这样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事实上,许多应用型本科专业和工程硕士及专业硕士已经具备了这些特征,只是隶属关系不同而已。二是构建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职业教育具有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实用性、持续性等特性。因此构建灵活开放的现代交通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机制,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充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笔者以为,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应该包括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过程教育三部分。职前教育是指参加工作之前的具有一定层次的学校学历教育,它可能是普通教育也可能是职业教育。交通职教的职前教育应该是与交通运输相关的专业教育。入职教育是指初入交通运输行业(包括学生从学校毕业后的初次就业和其他新进交通运输行业就业)时进行的相关职业教育,这是对交通运输从业者进行职业教育的关键,它对从业者了解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形势、必须遵守的行业政策法规、规程、职业道德至关重要。从本质上讲入职教育应该是一种行业准入,入职者没有经过入职教育获取相关资格证书是不能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相关工作的。过程教育是指工作过程中的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如船员适任证书培训)、学历晋升教育以及升职或转职过程中的相关职业教育。这是从业者终其一生都应该接受的教育,否则他在交通运输业难以有所作为。

(二)改革职业教育招生录取制度

众所周知,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招生录取制度基本上分为高职和中职两部分。现行高职招生录取体制实行政府计划控制和监督,高校自主招生录取的政策。即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达招生计划,高校根据计划自主录取。招生录取的顺序一般分批次进行,第一批次由一本院校先行录取,而高职录取一定是在最后一个批次,这从本质上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兜底教育特征,而兜底化的职业教育怎么能够培养出我国实体经济的基石呢?当然,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考试录取还存在着招生计划下达对象不合理、下达过程中限制因素太多、地方保护性政策、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录取过程中缺乏市场调节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招生录取的公平、合理及招生计划的完成。招生录取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具有邀约和承诺特征的协议过程。学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与考生形成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学校是教育服务产品的提供者,考生是购买者,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考生接受,双方的买卖合同关系即成立。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如专业设置情况、师资队伍情况、基础设施情况等制定适合的招生计划,同时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学生专长确定录取的分数、收取的学费以及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在整个招生录取过程中所涉及的只有学校和考生双方,而教育主管部门从中确定学校的招生计划、明确录取的分数线等行为在合同法中无法得到清晰的解释。为此,改革招生录取政策,建立招生计划的总量控制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完善高职院校招生录取体制,实行政府控制和监督、高校自主招生录取的政策势在必行。笔者建议,招生录取应根据交通职教不同情况从“宽进严出”、“宽进宽出”、“严进严出”、“严进宽出”四个方面予以改革。“宽进严出”是指对招生录取控制宽松些,而对其毕业要求则需要严格,适用于具有学历层次要求的继续教育(如交通土建函授本科);“宽进宽出”是指对进校生源质量控制和毕(结)业要求均比较宽松,一般适用于具有自我提升要求的交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严进严出”是指具有较严格的录取分数要求和毕业资格要求,适用于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层次;“严进宽出”应是对交通从业人员的入职教育,即用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和职前培训来保证交通从业队伍的基本素质。

(三)创新机制,努力实行交通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要创新办学机制,加强中高职衔接,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在交通职教体系内通过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为中、高职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同时为改革招生考试方式积累经验。中高职衔接所选试点专业必须是试点学校的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同时还是中职或高职单独培养不能满足需要,必须采取中高职联合培养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如公路工程造价、公路工程检测、公路工程监理、船舶工程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深的专业功底,仅靠中职或高职培养的周期不足以解决问题,而采用联合培养更能显示其优越性;高职与本科衔接或联办的专业必须是3年制高职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或者是本科院校还没有开设的专业,并且这些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群)针对性。联办本科试点要坚持高职办学方向,改变学科型教学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衔接要整体设计,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权益。既要分段培养,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灵活出口,学生学完中职或高职的课程可以毕业、就业,但是两个阶段的教学计划要有机衔接,合作院校要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序衔接,便于学生继续高一阶段的教育的学习;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应该享受中职学生的各项待遇,升入高等学校应该享受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各项待遇。二是要创新专业设置,加强交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衔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交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要紧紧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交通职业教育格局。例如随着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强力推进,交通职教专业改革必须要与之协调,开设与智能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等相关专业应该是交通院校的首选。要强化交通行业企业与相关专业之间的衔接,积极探索含交通院校、科研单位、设计施工监理检测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等在内的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建立校企合作培养、生产、研发的双赢机制,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三是要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MOOC环境下的交通职业教育应对措施。要充分利用MOOC的优势,培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MOOC开发并进行翻转课堂改革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习惯(这种学习习惯将是学生受用一生的关键能力之一),实现网络优质资源的校际间共享和社会共享(对成人教育和职后培训尤其方便),体现交通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校本特色。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交通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交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着力培育由具有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专任教师、企业能工巧匠等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加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力度,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师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二是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的教育,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本质的所有属性,其根本目标也是“育人”,即培育和造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交通职教不仅要体现交通特色,更要体现育人本质。三是要注重特色培育,提高职业教育的品牌效应。特色是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独”的状态,在此状态下逐渐形成一种历史沉淀和超越,最终形成广受社会欢迎和认可的品牌效应。特色培育的可以多个方面着手,如先进的办学理念(例如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铸品牌、以人为本促和谐)、独特的专业设置(例如内河航运机驾合一专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工学交替)、个性化的素质教育(例如交通专业人才素质拓展计划)等等。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实践(案例分析)

本案例就江苏的交通职业教育实践予以说明。承担江苏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主要有南京交院、南通航院、无锡交校、江苏交通技师、扬州汽车技师学院等隶属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的职业院校,还有各市交通运输局属的交通技校。南京交院、南通航院主要招收高中后三年制高职,无锡交校主要招收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同时兼招初中后中专和技工生,其他院校则以技工和技师教育为主,是典型的行业办学。南京交院、南通航院1986年以前招收高中后毕业生同时兼招脱产职工班,1987年至1995年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毕业后获取中专文凭;1996年开始招收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2001年升格后招收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学生毕业后可获取专科文凭。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试行多种中高职衔接改革项目:“五年一贯制”、“中职3+2(含4+2)或3+3分段培养”、“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等。学校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分别开设了其中的“中职3+2分段培养”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分段培养过程中,无锡交校与南京交院和南通航院分别就路桥专业和船舶专业进行中高职衔接,共同制定连续性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探讨实施计划,为系统培养奠定基础。南京交院、南京海院、南京铁道组建高职联合体并实行游学制。这些举措为现代交通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了实践范例。同时,相关院校的继续教育也分别独立或联合开设了从中专、专科、本科直至研究生的学历函授教育,主要对原学校毕业生和相关领域工程一线人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经过多年探索培养,原中专毕业生几乎全部获取了本科及以上文凭(当然与他们深厚的专业功底有关),目前他们均在交通运输领域承担着技术中坚和管理骨干,为江苏交通建设和运输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相关院校作为江苏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还承担了交通企业人才培训职能,学校还对新进从业人员、军队专业人员进行入职前培训,对交通从业人员等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发放行业认可的相关专业技能证书如试验检测工程师证、船员适任证书等,为保障交通运输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