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政课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政课指导意见

思政课指导意见范文1

一、职业化思想引导下高职思政课的开展现状

(一)高职思政课地位降低

不得不说,随着职业化思想的侵袭,各职业院校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正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而职业化思想的基本的理念则是要让现代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

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与职业化思想相吻合。同时,在职业化思想的指导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化思想的认识并不全面,从主观上认为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是实现职业化。

在此基础上,各职业院校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只能够不断加强专业课程的建设,因而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地位不断降低。其集中体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时被不断减少,课程的设置也受到影响,也使得高职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被不断压缩。

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计划无法顺利开展,高职院校也没有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进而导致高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较低。

(二)职业化思想对思政课教学造成极大的阻碍

同时,在职业化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迎合职业化思想和工学结合理念,因此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极大改革,这种改革对高职思政课教学造成极大的阻碍。

为了迎合职业化思想和工学结合理念,高职院校进一步扩大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比例,大部分高职院校施行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即是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让学生在校接受理论教育,另一部分是让学生进入社会参加真正的工作。

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有力支撑工作,又通过实践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后续的理论学习指明方向。这就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能力的全面发展,以此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专业能力的职业化人才。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迎合了职业化思想和工学结合理念,但却对高职思想政治教学造成极大阻碍。首先,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分割开来,这就增加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度。

具体地说,高职院校为了迎合职业化思想和工学结合理念将教学内容分为工作和理论学习两部分。在此基础上,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课程教学就无法持续的开展,这就导致教师所安排的思政课教学计划难以顺利开展,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高职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但在教学时间上影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也间接的分散了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得不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实践工作和专业理论学习上。

在此基础上,学生很难抽出时间进行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也很难认真对待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基于此,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很难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没有重视职业化素养

最后,针对职业化思想导向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其往往没有重视职业化素养。更进一步说,高职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得到改革与创新,也还没有体现职业化思想,没有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从职业化的本质来说,职业化包括有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方面。其中,职业化素养是职业化中最根本的内容,可以被看作是职业化的基础。

但是,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提高学生的职业化技能,少部分高职院校有意向培养学生的职业化行为规范,而几乎还没有高职院校意识到职业化素养的重要性,也就没有在教学中这种提高学生的职业化素养。

具体地说,职业化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从某种意义而言,职业化素养是针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层次,是学生的一种意识形态和人生价值观的体现。

由此可以看出,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素养也就是要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进行有效提升,也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学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当前我国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并没有重视职业化素养。

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化发展只是一种不全面的发展,其所培养的人才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职业化人才。

二、职业化思想指导下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改革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如上文述及,在职业化思想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进而导致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时间不能持续,也间接地降低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导致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较低。

在此基础上,高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改革,必须要能够迎合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必须能够对高职院校的职业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一直作为理论教学课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也应该逐步发展为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二)对高职思政课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

同时,在改革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职业院校还必须针对高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

具体地说,在职业化思想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就必须培养职业化的人才,也就是要培养具有职业化能力,拥有职业化素养和职业化行为规范的现代化人才。因此,传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化素养,这就需要职业院校进行改革与创新。

(三)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

最后,在职业化思想的导向下,高职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学评价,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评价来进一步迎合职业化思想的意识和理念。

思政课指导意见范文2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银川市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和走访,结合目前银川市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对银川市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从而对今后如何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实效性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 职业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由于当前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着许多误区,因此,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无论处于何种时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都是必要的。

(1)为毕业生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问题,职业院校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技能外,其职业道德修养则成为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品质,通过本次调查也可以体现出上述观点(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基本道德修养还是有的,且得到用人单位认可,但是图表也反映出一部分用人单位对学生道德修养的不满意。众所周知,只有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才能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因此,职业教育要把学生职业技能和个性发展、人格完善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从事各个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契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性人才,不仅要具备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专业技能,还应具备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只有重视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强调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劳动者,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3)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力质量不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中间层次的人才,特别是具有高级技术技能的人才严重匮乏,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因而,在职业教育整个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为了准确把握当前银川市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笔者对银川市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94.55%,样本具有代表性。经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对银川市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评价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

(1)职业选择方面:倾向于自我发展和物质报酬。

一方面,注重自我的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追求社会价值观念不强。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注重自己能力的锻炼和发挥,但在对社会价值贡献方面比较淡薄。另一方面,工作追求稳定、安全。对收入和福利考虑的也较多,这说明他们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比较注重经济利益的实现。

(2)职业理想方面:存在思想困惑或错误认识。

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学生在职业理想方面思想混乱,尤其对理想和金钱的关系认识不清,把理想建立在钱与利的基础上,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

(3)职业态度方面:过于强调个人利益,敬业精神严重缺失。

在职业态度方面,学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影响很大,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岗位、不肯吃苦耐劳,动辄就不辞而别等不良现象(见表1)。

此次调查所显示出来的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令人担忧,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当前银川市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严峻挑战,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效果不尽人意,需要做更详细的计划和调整。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应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找到解决措施。

(1)职业道德教育地位偏低、观念滞后。

在我区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这这样的现象:重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教育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只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规范和标准,就到达了教学目的,这种落后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

(2)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

近年来,职业院校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学生需要,陆续进行了课程改革,使得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形式发生了较大改观,教学效果显著,但在一些具体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完善。比如说:职业道德教育岗位针对性不够,现行职业院校所用的职业道德教材多是通用性教材,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没有很好的结合各个行业的特点,体现岗位特色。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德育课的重任落在思政课教学中,而专任思政教师队伍力量薄弱,且思政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机会少,对相关行业职业道德理解不够深入,使得教育过程中,只能从书本到书本,停留在道听途说层面。另外,由于师资力量欠缺,当前职业院校大都会外聘兼职教师,其素质良莠不齐,育人观念不强。

(4)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化。

当前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对学生进行评价以试卷考试或撰写论文为主,即以书面形式考核学生的道德认知来评定其科目的成绩。在考核上采用考分制,这种简单而粗陋的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也不利于他们道德意识的发展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3 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实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一任务又具体落实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本次调查和访谈也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可以为毕业生在今后能否解决所遇见的道德问题打下一定基础(见图2)。

因此,如何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实效性,就成为职业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银川市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本次调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加大教育投入。

目前,困扰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首先是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地位不够重视,这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行。只有职业院校真正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其提供条件,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目标,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并按时监督检查。

(2)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在今后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把职业道德教育当成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教育和品质的培养。其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实效性。

通过本次调查和走访,笔者发现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现阶段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包含的道德教育内容有如下几方面(见表2)。

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内容,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观念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其次,教育内容要具有现实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务实的、针对性强的教育,丰富教育内容。最后,教育内容要具有岗位针对性。在教学中,要把内容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的德育作用。

(4)教育方式要灵活,拓宽教育途径。

通过本次调查和走访,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现阶段职业院校都采取了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熏陶感染的作用,再辅以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见表3)。

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努力发挥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职业院校还应重视实习、实训环节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亲身体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检测自己能否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5)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道德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具有示范和导向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要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特殊的职业身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院校要不断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并逐步培养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学科带头人。

(6)健全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科学评价教学效果。

思政课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原则

G641

乘我国大力发展应用型大学的东风,我校于2014年从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定位于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扩大学生的学习自,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根据我院的办学历史及国家相关部委的要求,如何上好思政课,以彰显思政课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中的作用是我们尤为重要的任务。为此,我们在本校学生中进行广泛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随机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到958份有效问卷,以了解学生思政课堂的学习特点,从而总结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的原则。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学习特点分析。

教学原则的总结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的。根据调查,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特点包括学习目的的实用性需求、学习过程的愉悦性需求、学习方式的参与性需求、学习内容次重要性。

1.学习目的的实用性需求。

学习目的的实用性需求是指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理论对学生本人的升学、就业、应付考试、能力提升、思想疏导有明显的帮助作用。当问及“如果您喜欢某一门政治课,主要是因为什么”时,511位同学选择的是“课程对自己的升学或就业有用”,占有效样本数的53.3%。有450位同学选择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我们的思想问题”,占有效样本数的47%。当问及“以下哪种授课方式你较喜欢”时,有639位同学选择“引用材料和实际案例来说明书本理论知识”,占有效样本数的66.7%。问及“您平时上思想政治课的状态”时,有319位同学选择了“厌烦这种课,但是还会听以应付考试”,占有效样本数的33.3%。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实用性需求非常突出,是我们教学原则的确立,方式方法选择的基础。

2.学习过程的愉悦性需求。

学习过程的愉悦性需求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形式追求愉悦的感受,希望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的任务。在回答“如果您喜欢某一门政治课,主要是因为什么”时,489位同学选择了“教材生动有趣”,占有效样本数的51%,546位同学选择“任课教师有魅力”,占有效样本数的57%,539位同学选择了“教学过程轻松,能够看看电影之类”,占有效样本数56%。以上数据在教材、教师、教学过程都有明确的要求,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创造一个轻松、宽松的氛围,让其在学习中能具有愉悦性的感受,使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明显地相区别。

3.学习方式的参与性需求。

学习方式的参与性需求是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倾向于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愿意做学习的主人,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在回答“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时,573位同学选择了“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占有效样本数的59.8%,在回答“以下哪种授课方式你较喜欢”时,有395位同学选择了“互动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占有效样本数的41.2%。从数据显示可以得知,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方式追求参与性,不再满足于传统高中的灌输型教学模式,是学生欲摆脱高中学习方式的表现。

4.学习内容次重要性

学习内容次重要性,是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认为思政课在学校开设的众多课程中居于次重要的位置,对其中的理论知识要求不高。从态度上而言,他们认可思政课的重要,如在回答“您对现在的思想政治课的看法”时,有414位同学认为“重要,能帮助建立完善的思想体系”,占有效样本数的43.2%,但也有419位同学选择了“比起其他课程显得不重要”,占有效样本数的43.7%。在问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知识,您认为”时,有595位同学选择了“重要,但只需大概了解”,占有效样本数的62.1%。这些数据说明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次重要性,对理论知识要求不高的特点。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的原则

明确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特点,对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也就有了依据。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轻松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适当性原则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的几个重要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王道俊、王汉澜在《教育学》中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由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目的具有明显的实用性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也就成为我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的首要原则。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讲授某一理论时时应先有案例,让学生有一种感性的接触,然后引入一种理论。在理论讲授时,应简明扼要地明确基本理论,在表达理论时应简短化、通俗化,使思想政治理论与某一社会实际或学生实际相互印证。在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中,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持之以恒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能使学生在思政课中得到思想提升和能力锻炼。

2.轻松性原则。

轻松性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一种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轻松地完成学习的任务。此原则是针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过程的愉悦性需求而提出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对此类课程的印象是枯燥、刻板、教条,学习过程没有什么趣味性可言。这种形象须要教师创设一个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轻松地进行学习。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从几个方面进行尝试。首先教学内容时代化,即将教学内容的设计渗入当今时代的信息。如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应多挖掘当代的人或事。如周杰伦成功的启示、林书豪征战NBA的启示等。其次,是教师服饰的适当性。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服饰应不应该严肃是一个讨论的热点。我们认为应该是适当而不是严肃。自然就是适当。中老年教师应该体现有内涵、青年教师应该体现活泼。再次是视频教学的适当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掌握到更多有利于教学的视频资料,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大量审查过的视频资料为教学服务,使整个教学过程更为轻松。最后,教学语言的多样性。教师的语言是最能感染学生的方式。教学语言力求多样,面对不同的问题、理论,有时需要慷慨激昂,有时需要娓娓动听,使学生在听觉方面感到轻松,从而轻松进行学习。

3.主体性原则

教育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张耀灿、陈万柏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认为,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必,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方式有参与性的需求,体现了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教育的意识。因此,有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师先根据教材的内容,概括若干个主题。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每一小组负责一个主题,要求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照教师的具体要求,围绕主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收集资料,制作PPT,通过演讲、演示PPT、游戏等方式向其他小组同学介绍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规定学习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生深入到网络、图书馆、社会去收集资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成员之间有不同的分工,需要团结合作,能培养其团结合作精神。更能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体现在每个小组的自我价值。

4.适当性原则

适当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要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能太难,使其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理解和接受。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认为思政课在学校开设的众多课程中居于次重要的位置,对其中的理论知识要求不高。这是由于学生认为思政课“无用”的概念所导致的。所以贯彻适当性原则,首先要解决思政课的“有用性”问题。思政课的“有用”与专业课的“有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业课中的“有用”是技能性的,比如会操作某机器、会某项技术。而思政课的“有用”更应该理解为“有益”。有益身心健康、有益于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有益于人生全部奋斗历程。有了这样的认识,使学生不至于将思政课与专业课进行横向的对比。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高考录取时学业成绩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因而教师要根据此特点设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应该教授难度太大的知识,但也不能太简单,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掌握即可。最后,思政课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性。当代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中,他们思维敏捷、知识面广,信息来源多。这些特点要求有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信息及学生的价值观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众多的信息源里,认清是非曲折,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汪元宏、蒋德勤、王有炜,高校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杨冠亚、王兆香、陈惠珍,新一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效性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4(12).

思政课指导意见范文4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教师业务能力偏低

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走向职业岗位的开端,并非简单事务,对指导教师业务能力要求极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具有丰富社会阅历。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高职院校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素质相对偏低,教师就业指导能力良莠不齐,无法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往往都是学校管理部门的老师,不是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缺乏就业知识理论。另外,一些指导教师指导观念陈旧,在能力、眼界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很难为高职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意见。

(二)就业指导模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实施就业指导工作中,采用的工作模式过于单一,局限于开办就业讲座、毕业班开设指导课等形式,在传授求职技巧过程中,也往往采用灌输式模式,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很可能与现阶段社会用人单位的标准不相匹配,学生收获甚微,整体就业指导效果不佳。这种就业指导模式忽视了实践环节,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灵活性丧失。

(三)就业指导的内容十分局限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实施就业指导是面对即将毕业的大三大四学生,而开展工作集中在每年的双选会期间,主要就业指导内容集中在就业技巧、就业形势分析方面。这种就业指导缺少对全局的分析,缺少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就业观、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高职院校必须认真的进行分析,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校企合作能够深入挖掘就业渠道,提升高职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专业与就业指导的融合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能够实现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就业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让其有较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另外,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中,还能够融入专业素材,保证就业与专业相互渗透与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基础,有效的提升就业指导针对性,明确学生的职业目标,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二)提升高职学生对职业的了解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将高职院校当做是企业人才储备的加工厂,或者将企业当做是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高职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参加实习、实训,能够切实感受到岗位对工作能力的需求,以便发现自身的不足。这种进入企业的机会,与普通院校实施校内实训不是同一个概念,更加能够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观。

(三)能够为高职学生拓展更广的就业渠道

校企合作能够加深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订单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用人的要求,家少企业人才储备短缺的问题;同时还能强化企业与学校关系,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就业渠道。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高职就业指导的有效策略

校企合作模式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诸多的机会,很多高职院校借此机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制。具体来说,开展就业指导的有效策略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做好创新创业形势及政策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形势占据主动,市场竞争力不断激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就业指导形式,向学生普及有关的政策、法规,让学生对目前国家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支持政策。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思政理论课程,也开设了有关形势政策的讲座,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形势,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针,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思想政治觉悟。具体就业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好形势与政治教学内容:第一,应该将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创新创业的文件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提升自我创业与国家政策的契合度;第二,对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形式、常态进行分析,分析目前市场环境中人才需求类型,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就业创业理念。

(二)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团队

根据校企合作模式带来的便利,可以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团队。第一,在具体指导教师团队建设中,可以从校内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中选拔,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参与进来,充当兼职教师。第二,在就业指导内容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从合作的企业中,邀请典型岗位中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述职业生涯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职业岗位,明确自己就业方向。第三,高职院校可以组建就业咨询机构,负责对学生就业心理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纠正职业取向,同时协助学生一起做好职业规划;第四,在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生产实训等工作中,都需要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其中,与指导教师一起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三)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系统

高职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推行重要基地,每年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逐渐开始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升自我专业技能,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传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以提升学生技能为主,忽视了其思想动态,以至于学生在就业创业途中经不起诱惑,或者表现出眼高手低等诸多问题,影响就业率或者创业成功率。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应该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以思想武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就业创业的正确意识。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职院校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部分学校都单独开设了思想政治类课程,也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因此,在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思政教育体系完善性优势,构建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系统。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市场动态,在思政理论课堂中引入就业指导内容,而思政教师则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机会,保证其能够将思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出来,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创业

潜能。

(四)基于校企合作载体,举办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目前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模式,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创业技能,同时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选择。通过校企合作载体,不仅需要开展有效的理论教学,同时还需要通过企业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结合学生具体的专业选择,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实践,通过创业实践带动就业,提升高职学校就业率,为地区经济提供帮助。

思政课指导意见范文5

当前,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医学教育如何全面适应医药卫生事业需要,把握发展节奏,优化调整结构,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改革不断深入。2013年,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这一制度的建立是深化医改和教改的重大举措,是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等六部门按照总理、刘延东副总理重要批示精神,通过广泛调研、总结经验,形成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近期主要是加快构建以“5+3”为主体、以“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贯彻落实好这一文件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特别是要集中精力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着力深化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教育改革。构建“5+3”人才培养体系,5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是基础。要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整合;积极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方式改革。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理念和专业素质培养,着力提升学生医患沟通、团队合作、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卫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要加快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建设,到2020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

第二,加快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教育制度。这是此次改革最重要的着力点。要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入学制度和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紧密衔接,确保合格的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和学位证等4个证书。要调整7年制,从2015年起就要全面实施,学生在完成5年学习并考核合格后,可免试进入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学习,纳入招生单位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要改革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办法,针对5年制医学本科毕业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临床医师,为他们多样化选择、多途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积极探索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

第三,全面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改革。基于我国城乡、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在一定时期内,还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定向免费培养3年专科教育加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要培养医学生能够“下得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情、民情、医情教育,增强学生为保障基层群众健康贡献力量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要培养医学生能够“用得上”,加快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教学标准与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有机衔接。要使医学毕业生“留得住”,加强医学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政策保障,既要用感情留人,还要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第四,大力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医学教育尤其应当强调以德为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培养全过程。要把医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医德教育与思政课、医学课程和其他各门课程的渗透融合,强化医德典型案例教学,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要把医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营造有利于学生医德培养的良好氛围。要把医德教育融入学生临床实习,发挥好医院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医德考核,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展医德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自觉提高医德修养。

第五,深入调整医学教育结构,更好适应卫生行业需求。要把握好医学教育发展规模,控制医学本科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增加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体现中医药特色与规律,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统筹各类医学专业协调发展,加强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等学科专业建设,当前特别要加强儿科、精神科等临床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要开展好对卫生计生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使高等学校成为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

第六,切实强化推进改革的机制和条件保障。推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必须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加强保障。要建立有效的医教协同机制。教育部、卫生计生委和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协调,形成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医学院校要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建立医教协同育人机制。要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要根据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标准,加强附属医院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科室之间、医院之间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不同阶段学习的顺利实施。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要统筹资源,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助力度。

思政课指导意见范文6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成阳712000)

摘要:基于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实践,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和流程,重点强调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陕西地市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

关键词 :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27-03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化、具体化形式,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在日常教学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2004年前后,陕西省9个地市相继将原来市属的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组建为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地市高职院校已成为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由于这些院校升格时间较短,对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需要,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为陕西省地市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也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达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

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也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既要兼顾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动态适应,及时调整,也要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与流程

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两个重要特征。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有效途径。只有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探索形成了“学院主导、系部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机制,形成了“更新理念市场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标准等)系部研讨方案设计专家论证(院系两级教指委、行业企业专家)方案修改再次论证完善方案方案定稿通过审核方案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主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要素,侧重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职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区别开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上述国家政策文本规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即政策目标来看,不同历史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时至今日,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究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性人才,还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理论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同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也要体现各自教育类型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党的十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求,也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特点。从实践目标来说,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调研分析主要职业岗位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才能由此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各专业在对区域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充分了解各专业面向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要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体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现代人才学研究已经证明,人才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基础知识指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专业知识则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能力则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又都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既然人才是由知识和能力这两大要素构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呢?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陕西地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才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的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关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必然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按照精简、整合、重组的课程设计要求,立足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技能课实用、拓展课丰富”的要求,构建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要求全院统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开设,其中专业基础课要求大类一致。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主要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养生与健康等8门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所在系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确定,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