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人才培养计划

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文1

引言

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中高职培养目标,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还是按照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制定统一的培养目标,以技术型人才为其专业培养方向,这就造成了中高职体系,各省市也在不断的去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对口单独招收中职学生的数量。由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所以他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机制、教学模式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别。

因此,本文将针对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现状,结合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怎样有效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的问题。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你衔接的问题

在我国20世纪末,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刚刚开始,主要的形式有:对口升学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高职自主招生模式。在这几种模式下,由于中、高职与中职对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同,课程建设的标准不统一,造成专业培养目标、文化素养、课程内容等方面脱节。

1.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与高职教育相比较,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严格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进行专业的怒表培养,争取为社会培育一批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可以担当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工作。对于高职院校,仍然是遵循普通高中的毕业要求,来制定统一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技术方面人才,这就导致中高职在衔接上出现了不能明确培养目标的问题,实际情况中形成断层。

2.职业文化素养要求存在脱节

就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而言,进入学校的学生自身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就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而言,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的文化基础,考核的标准也比较低,只是一味的去加强学生的专业课与专业技能,最终使中职学生进入高中后面临许多难题,比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对于基础不太好的会比较难,在期末考试中,有大部分学生都考的比较差,这对他们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曾近我们也调查了一些中职学校,其中有一般以上都只有一个学期中会开设英语课,等到三年后,开始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等其它涉及英语的课程时,学生大部分已经忘记英语,所以普遍感到上课不理解,很难去掌握。

3.课程设置建设侧重点不突出,课程内容重复

对于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尽量的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理论,并强调知识的迁移和专业的贯通。而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基础,加强基础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掌握。

二、中高职“3+2”衔接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学将近几年,主要的形式是以“3+2”模式为主。针对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两校多次召开协调会,充分论证和收集资料,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模式,制定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相关配套政策。

1.方案的衔接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依据,也是构建课程体系衔接的起点。因此,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更有利于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由于中职和高职之间是递进和交互的关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中高职两个阶段不同的要求、层次和特点。在我们实践中,明确中职阶段应为高职学习打基础,侧重于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而高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2.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职无缝衔接的关键,也是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实质性衔接的核心。根据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形成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开发思路,中职和高职同属职业教育,具有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的特征,中职和高职课程设计要以职业和技术为导向,瞄准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内容。遵循“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中职重职业,高职重专业”、“中职重‘做中学’,高职重‘学中做”’的原则,按照“拓宽、拓深、拓高”的思路,进行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开发。我们在上述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构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在我们构建的课程体系中,我们既保证了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独立性,也兼顾了两个层次之间的沟通,科学地划分了各自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避免了中职与高职课程内容重复。同时突出了中职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也体现了高职课程的技术性、创新性和拓展性。中职阶段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训练;高职阶段则注重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实践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培养定位的不同决定了证书培养体系的差异。我们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发展要求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并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资格分为中级、高级两个层次,形成阶梯递进的形式,分别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衔接,中职教育培养定位于中级,高职定位于中级或中级以上,从根本上消除中、高职在实训课程和职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也避免了两校教学资源的浪费。根据两校所处广东省就业的实际情况,我校实训课程突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主要安排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训、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级证等,而对口番禺陈村职业学校实训课程体现职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主要安排计算机技术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等,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文2

关键词:会计技能;全盘账;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一体化

一、会计技能教学的现状及重要性

当前,众多中职学校均注重在会计专业教学之中加入实操技能课程,以此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力求让他们一出校门即可上岗。笔者完全认同这一思路,但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把握学生应当学些什么技能,以及该如何设计课程、如何训练、如何考核,在各个学校都是零散无序、无系统化地进行,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不合理、各个教师之间各自为政、教学设置配置不完备、训练和考核办法不科学等,以致学生对本专业认识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最后还是不能体现出应有的技能优势。

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白,必须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培养任务的第一位,使学生真正成才。

首先,这是市场的需要。没有一个企业主会聘请一个只懂理论而不会动手操作的毕业生,相反,他们喜欢动作麻利、做事干脆利落,可以“用手”快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事实上,在实务之中,需要的不是丰富的理论,而是熟练的操作技能。而操作技能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培养后得到提升的,这与所谓的“智商差异”并没有直接联系。

其次,当下大专院校毕业生非常多,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有着学历上的绝对优势,但其理论水平是中职生无法比拟的,因此,与他们“拼理论”是不可能的,唯有依靠“技能”优势才能使中职生对大学生形成一种“不对称”竞争,争取得到用工者的青睐。综上所述,中职会计教育必须与大专院校区别开来,侧重技能教育。

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员

这个问题非常容易回答的,例如要掌握基本的经济理论知识,懂得登账薄,编制财务报表、计税和报税,能做相关财务分析,同时熟悉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等。然而,上述都是相关教学大纲上的指导思想,有其共同的特性——抽象和笼统。

在此,我们看看以下两则会计岗位的招聘简章:

第一则:①中专及以上学历,财务相关专业;②熟练使用电脑,熟悉财务软件,独立完成全盘账;③具有出纳、收银工作经验者优先;④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第二则:①中专以上学历,会计学或会计电算化相关专业;②一年以上一般纳税人企业工作经验;③能按照公司的财务制度报销结算公司各项费用、制作财务报表;④熟练使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及熟练应用财务办公软件。

通过这两则招聘广告,我们就可非常清晰地知道,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员:懂出纳实务、懂做账和操作会计软件。再综合分析得出最后答案——市场需要的会计人员必须具有以下三种技能:

第一,点钞和盲打计算器技术。前者为出纳人员必备技术,后者为出纳和会计人员的基本功,是财务工作能顺利、高效地展开的条件,两者都是财会人员业务素质的外在体现。

第二,独立制作全盘账。制作全盘账,不限于懂得记账和制作财务报表,亦包含了计税和网上缴税、缴社保费等面向管理部门的业务。

第三,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包括文字快速录入,小键盘数字录入,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及财务软件的应用。

三、如何培养学生三种会计技能,实现全能化、一体化掌握

我们弄清楚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必备的三项技能后,接着探讨另一个问题:怎样训练和考核这三项技能呢?

(1)点钞和盲打计算器技术的培养。

①点钞技术的训练和考核。先是点钞技术的训练方法,这是出纳岗位的必需的本领。一开始要从指法抓起,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和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建议学生学习和训练银行业所采用的“三指三张点钞法”,即一次能数出3张钞票,33次就能数出99张,再加1张就是100张整数,接着再以100张为单位扎成一叠。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手中备有100张“练功卷”,每天练习10分钟以上,做到能够连续不间断地用三指拨动“练功卷”,声音连贯、动作标准且有规律,同时准确性高。

考核:学生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必须掌握正确的点钞姿势,10分钟内能数出1200张“练功卷”,并按要求将每100张捆成一叠为合格,达到2200张(22叠)以上的为100分。4个月后,每个学生应该进一步掌握快速“配钞”的技能。所谓“配钞”即是随意配出由各种不同面值钞票组成的金额,如¥3567.43元,这里要求学生先数出35张100元面值的练功卷,再加上1张50元、1张10元、1张5元、2张1元、4张1角、3张1分,总共就是¥3567.43元,并在15秒钟内完成,“配钞”过程中动作、声音要连续、干脆。

②盲打计算器技术的训练和考核。财会专业人员打计算器必须快而准,这是专业素质之一。练习打计算器必须达到不看键盘即所谓“盲打”的程度,当然不限于盲打,还要求懂得使用计算器的记忆功能、连加连减功能、小数点设置功能等常用功能。练习该项目要求学生备有财会专用大键盘计算器,初学时,先是练习指法,即培养手指的“肌肉记忆”,让每个手指“熟记”自己所管辖的数字所在位置,接下来便是练习加、减、乘、除法及混合混算。练习目的是达到快速“盲打”的程度,拍打声音连续不间断,同时保证高准确率,好比我们练习文字速录一样。本训练项目并没有什么好方法,唯有刻苦练习。

考核:盲打计算器与点钞一样,要求快而准、动作干脆。具体考核要求为:20分钟内完成由20个3到6位数值组成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题目,即共三道大题,每道20分,再加上乘、除法各20道,每道2分,全卷共100道题, 80分为合格。

诚然,点钞和盲打计算器技术的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是不能僵化的,只要能达到快而准的目标,是不必过分在意方法和标准的。

(2)独立制作全盘账(含电算化会计)能力的培养。

所有人都认为,对于在校生来说,这一能力很难实现。然而,笔者认为,如果要求一个在校生能够灵活地应对变化多端的实务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能独立制作全盘账的目标是:学生必须掌握整个账务处理的全部过程。据笔者在记账公司调查了解得知,新到岗的毕业生,最显著的共同的难题是“我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不是“怎样做?”,究其原因,在学校期间,各校均设置了实操课,这些实操课完全涵盖了一般记账技术,对于基础会计岗位而言,这些知识储备是足够的,但是学生在记账之后“该做什么呢?”,似乎无人知晓。教师在课堂上有讲过这方面的知识吗?当然有!只是学生无法将知识与业务流程连结起来而已,因而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处在整个流程之中的那一阶段,所以才会有“我下一步该做什么?”这个共同的问题。

教师讲了,课本同样也介绍了,为什么还是有此问题?我们细看教材,教材是将每一个业务流程分为一章进行介绍,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过渡性语言却从不会出现,同时教师也甚少会告诉学生:“每一章代表一个流程,相互按顺序衔接起来的。”再者,每章、每节都采用完全不同的案例,这就进一步“离间”了章节之间的顺延关系。因此,多种原因促成了学生不能理解章节就是业务流程的表达,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

笔者认为,要训练学生独立制作全盘账的能力,只能依靠精简的全真模拟实操题,让学生完整地“走”一遍业务流程。并且,要求学生既能做手工账,又能在电算化系统上操作。在模拟实操题的设计上,不必追求难度和对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而要注重让学生知道账务处理的全过程,让学生都能“一做到底”,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处于第几个步骤,下一步骤是什么,还有多少个步骤”。以下详细说明。

(1)指导学生理清账务处理的全过程,解决 “正在做什么”和“下一步做什么”两个问题。

做账流程:收集原始凭证编写记账凭证登账编制会计报表计税和缴税、缴社保费装订记账凭证。

一共六大步骤,各步骤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步,收集原始凭证的工作:对外出具和收集发票,对内制作入库单和出库单、现金收入和支出凭证、购销存记录表、网上认证增值税专用发票等。

第二步,编写记账凭证的工作:根据上一步收集回来的准确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写记账凭证,包括根据外来原始凭证编制往来业务、收付业务、涉税业务分录;根据自制原始凭证制作计提折旧分录、存货出库分录、各种结转分录等。记账完毕,将原始凭证按规定粘贴在记账凭证后面,以备装订。

第三步,登账的主要工作有:根据上期末数据将各科目的期初余额、根据汇总的记账凭证将本期的发生额登记到对应的账薄上,最后结出本期末余额,这一步俗称“过账”。

第四步,编制会计报表工作:即我们根据账薄加计相关数值后填列到规定格式的财务报表上。这一步工作相当明确,学生最容易理解这一步骤所处的位置——账务处理的后阶段。

以上第一、第二步骤可以在电算化软件系统里直接录入,第三、第四步骤也可以通过电算化系统来自动实现。

第五步,计税和缴税、缴社保费工作:当前计税和缴税、缴社保费工作都是通过网上申报填列的,所有税种和社保费都必须通过国税和地税的网站申报办理。其操作并不烦琐,只需要通过公司申请一个纳税账号,然后在网页上填列各税种的计税基数,(通过税务部门的审核后)即可自动扣账,无须到现场办理,只需在扣账后到银行领取扣账单,作为记账依据。

第六步,装订记账凭证工作:记账凭证通常是按月装订的。先要明确记账凭证的装订顺序:科目余额表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按业务发生时间顺序排列的本月的记账凭证所得税计提和相关结转业务的记账凭证,最后正确填写装订封面。

(2)独立做账。待向学生清楚描述上述流程后,即让每个学生开始单独制作全盘账务。

该项技能的培训,在题目的设计上要求全面,难度和题量适中即可,以让学生能够较容易地做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能够理清做账思路和顺利地掌握业务流程,解决 “正在做什么”和“下一步做什么”两个问题;同时,难度适中的题目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本项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独立且正确地完成全盘账务,无需再安排正式考试。

(3)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被视为职场的基本功之一,因而学生必须具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一般电脑办公软件的运用外,还要求他们学会Excel系统中财务管理模块等相关部分。因为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在此不作赘述。

四、三种技能必须有序培训、互相促进,实现一体化运用

三种技能是相互交错、互相统一的,其中,独立做全盘账是核心,其余两种能力是基本功,三者合一即可高效率地完成会计岗位上的工作任务。如下面所示:

点钞和盲打计算器独立制作全盘账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三种技能都必须具备和能够综合运用,我们要分阶段地、系统地培训和考核:

首先,在一年级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原理和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以及学会点钞和盲打计算器的动作要领。本年为“基础之年”。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并开始考核点钞和盲打计算器技术,考核不合格者,顺延下一学期;第二学期开设全盘账模拟实操课程。本年为“考评之年。

第三学年,对三种技能进行综合验收。本年为“验收之年”。

五、会计技能训练与考证的联系

会计考证,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被视为重中之重,因为这是就业的利器。这一观点反映了现实,但是工作能力才是学生职场上生存和发展之根本,会计技能正是工作能力之体现,况且,会计技能恰好是会计考证所要求的能力,甚至比会计考证更贴近实际,因而会计技能的训练完全可以促进会计考证。只要学生的技能掌握到家,通过会计考证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创新,使中职会计技能教学一体化,就能培养独挡一面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丽燕.中职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2012(18).

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文3

关键词:中职教育中;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

最近几年中职学校不断提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社会发展与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冲击下,培养多元化高素质的人才是教育中硬道理。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给出了中职教育的标准,学校结合教学特点按照国家专业标准,制定出模块化教学方式。在学校中进行角色互换,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尽可能工学结合即工作化、职业化、社会化、标准化,使之做到理论实操一体化,工作过程为导向思想。在中职教育中要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体现“学中做”和“做中学”,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做什么、学什么)学是为了更好地做,做是为了学,教材以项目的方式或案例的方式展开进行,以任务的形式进行项目落实。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中职教育教学深化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教材的深化改革:教材的内容不仅要依据专业教学标准中每门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而且要结合岗位技能证书的职业标准,使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涉及的教学任务紧扣未来学生实际工作需要,体现了知识技能岗位化、岗位问题化、问题教学化、教学任务化、任务行业标准化。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备教材要体现多样性,特点性(个性),和选择性,现在教材内容在教学中的共性就是在所规定的学时中讲不完,就要求教师走进教材走出教材,处理教材,这样才能实际应用教材。

教才的深化改革:教才,就是培养学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得在教才培养中精心准备。我们知道中职类学生普遍的问题就是基础差,思想不稳定,很多是抱着混日子,甚至家长就是想着让小孩子再长大些然后到社会上去,等等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人才特点,就得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功夫,寻求更好的适应他们身心发展并且能让学生接受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句话说得好,到群众去从群中来,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着人才融资取长补短,然后处理人才,再实际应用人才去提高人才素质。

教案的深化改革:老师的教案必须结合学生掌握课程的实际情况,语言表达做到生动,幽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管是专业课还是非专业课都得有人文道德素质法制安全意识等备入教案当中,采用科学的实用的教学手段用心上好每堂课。备教案得体现出学位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能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要换位思考,要多于互动,抓住课堂的主要矛盾,解决矛盾。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中好的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才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好的课堂要做好课堂的监控兼顾学生之间差异做到和谐课堂。在课堂上学生指主体,老师是主导,做老师的就得给学生讲明白,学生才会感兴趣,学生就不乏困。完整的课堂需要真心、精心、耐心、用心、关心、爱心去准备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得在整个备课过程进一步改革。

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改革:即就是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各种观念都在发展变化,主体鲜明内容积极上进的活动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活动的中心思想和组织形式还有开展形式等等对提高同学们的素质是非常快的,也是同学们接受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最好途径。中职类学校开展的技能大赛也是对学生技能素质方面的一个提高,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培养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工作精神。中职教育还可以拓展训练,对学生定期参加一些短期培训,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很强的,同时也会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良好学习成长环境和良好的管理模式的改革:良好的学习环境会影响一个人成长过程的,人的一生都是不断进取,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是学校和学生共同为之,良好的学习环境还需要良好的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管理模式两者相辅相成。中职类学生所在的场所要贴上醒目的具有教育意义和号召感染力的图画、宣传海报等通过媒介传播高尚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特别是宿舍和教室这两个场所得有相应的装饰品能起到引导学生什么是为之什么不可为之。除此外我们的教学设备和设施都得以学生为主切合实际情况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现在企业管理模式都是非常科学人文性的管理,在职业教育中良好的管理模式也需要体现出科学性和人文性,管理制度还得健全和完善。最不用忽视的环境因素就是老师在管理教育学生能否把握好语言语气环境以及身体表情眼神等制造的环境,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其在良好的管理中茁壮成长,在成长中创造很好的环境氛围,同时环境有逆境和顺境的区分和结合。

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模式改革:我们得发挥学生团体组织,进行学生管理学生,互助互学共同进步,立足学校服务社会。学生自己组织的先进集体是非常可观的很强大力量,得发挥积极作用,效果一定立竿见影。中职学生的自己约束能力和自己调节管理能力都相对差些,组织社团活动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干部吸纳一部分学生加入并带动其他学生,在先进思想指导下,久而久之让工作学习加之生活作风影响了一部分学生。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并教育好自己,还可以开展学生管理培训班,让学生感兴趣的将来走向社会对学生有很大帮助的相信一定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深化教师队伍素质的改革: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想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得我们老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才行。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把人类知识的精华保留下来并传授给下一代。现在社会也给现在的老师造成很大压力,表现在情绪不稳定,易暴躁身心疲惫,对工作积极性不高,缺少动力没有耐心的给学生指导等等。这就给社会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消极影响,这个也是教育事业存在的大问题,所以深化教育改革还得给教师一个舒心愉快的教学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教师得自己学会解压和调整生过习惯多参与社会活动和拓展运动等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遇到工作和生活问题得积极向组织和社会其他人员沟通,用良好的心态乐观地活着。中职类教育事业是很繁琐,也是很快乐的事业,一个有魅力老师一个素养很高的老师,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影响很大,完善自我修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继续奉献。

结束语:社会在进步,人类文明在进步,中职类教育也在进步,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就得不断进取,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迫切明智的选择。在实践中探索与发现,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湛江市职业教育优秀论文集.湛江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

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文4

Abstract: 3+3 sectionalized training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key of the link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stablishment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and structuring integrated course system.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of the"3 + 3 sectionalized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in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the basic idea and framework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arrangement of the main course.

P键词: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Key words: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3+3 sectionalized training;electrical automatic technology;talent cultivation plan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69-02

0 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苏教高[2012]5号)的精神,2012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联合,选择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进行试点,由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的省级品牌专业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省特色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对接,2013年至今,根据省教育厅最新文件要求,两校试点模式改为中高职“3+3”分段培养。经过近五年的合作试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师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实行共建共享。已初步达到了办学目标实、培养模式活、课程体系新、实践效果好的预期目标。

1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1 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分析各类调查问卷和麦可思公司的关于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市场需求基本情况如下:①电气自动化技术就业口径宽、企业需求大;②企业需要操作、维护和检修合一的复合型人才;③以PLC应用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线及电气控制设备维护、维修人才最为稀缺;④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旺盛;⑤电气技术类班组管理岗位大部分由高职院校毕业生承担。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和知识要求见表1。

1.2 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上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分析结果,在校企共建的平台上,按照行业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要求,依据企业工作过程的要求,中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见表2所示。

2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应从职业面向分析入手,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又要使中高职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因此中职阶段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要深化课程改革,重点在新知识、新技术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重点在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安排见表3,表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以及每个模块中的主要课程和开设学期。

3 结语

从13年开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试点3+3中高职分段培养,就重点着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衔接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一方面自动化生产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繁红.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37-40.

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集团化办学 课程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非常重视。各地在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模式缺乏活力;集团化发展的优势还不明显;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推进缓慢等 [1]。除此之外,制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因素还有: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不够完善,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松散型”组合方式影响到集团化办学的工作效率和实际成效;成员单位间信息沟通不够顺畅、不够及时;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这些问题虽然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热切关注,但突破瓶颈还需要牵头成立职业教育集团的职业院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探索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途径。笔者针对如何开展教学,提出以“课程分段模式”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思路。

“课程分段模式”概述

1.“课程分段模式”的概念:将课程划分成若干学段,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到不同的学习场所(集团成员单位所在地)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集团各成员单位间依据各自承担的教学量分配学费收入。

2.“课程分段模式”的依据: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根本要义在于:一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2]。二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3]。三是使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在师资、设备、教学、生产基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4]。为此,我们提出课程分段完成、利益重新分配的“课程分段模式”,以期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课程分段模式”的操作要点

“课程分段模式”在具体操作层面要突出“三性”,即:计划性、阶段性、互惠性。其中,“计划性”是关键,“阶段性”是核心,“互惠性”是保障。

1.突出集团化办学的计划性

(1)招生的计划性:职业院校在确定招生计划时,应与集团成员中的行业企业一起进行用人计划调研。对未来几年本区域内相关行业企业的用人计划,要有一个相对准确的预判,以此增强招生计划的针对性,增加毕业生对口就业的机会。从而避免职业院校招生的盲目性,避免一些行业人才培养过剩,而另一些行业人才培养不足的现象。

(2)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性:职业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邀请行业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课程的开发设置等问题,从而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效衔接。

2.实现教学过程的阶段性

“课程分段模式”的核心内容是:课程分段完成,以课程为纽带实现集团成员间的有机结合,而非单纯的“松散”组合。

前提条件是:校企共同制订科学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中职、高职、企业分段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所有课程,从而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

运行机制是:中职、高职、企业搭建“立交桥”,分段教学,学分互认。

操作方法是:高职院校与区域内的“重点职业高中”联合办学,搭建中职、高职的“立交桥”。为了避免中职、高职的教学内容重复和由此造成的实训基地建设重复,有必要在集团内部实行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部分教学内容,高职完成后续教学内容,最后到企业完成相关实践课程。最好是对“人才培养方案”所设的各课程赋予学分,学生分别在中职、高职、企业完成的学分,应予互认。在这个过程中,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可有重复,但教学内容不应重复,同一门课程在中职、高职的教学内容、知识的深浅程度、技能的难易程度应有不同。这就要求职教集团在课程分段过程中,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

3.体现集团化办学的互惠性

“课程分段模式”的保障机制是:利益重新分配。在集团化办学中,行业企业没有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利益驱动,没有利益驱动,任何“合作”都将无从谈起。为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通过为企业培训员工,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展以技术攻关为主的“横向课题”,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分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在“课程分段模式”中,企业因为承担了教学任务,理应得到相应的利益分配。

鉴于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原有的隶属关系不变,经费渠道不变,其独立法人主体地位不变”,因此具体分配办法可以是“三步核定法”:

第一步:核定总学时数。根据高职、中职、企业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设定的课程及课程标准,核定各专业在规定学制内的总教学时数。

第二步:核定“集团”各成员单位应承担的学时数。具体做法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明确中职、高职、企业分别承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并根据各方承担的学时数,确定在中职、高职、企业应完成的教学周数。

第三步:核定“集团”各成员单位应得分配额。具体做法是:根据各方承担的学时数在总教学时数中的构成比分配学费收入。招生主体单位(多数情况为高职院校)可以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其他成员(如中职、企业)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课程分段模式”的利弊分析

1.“课程分段模式”之利

“课程分段模式”使集团成员单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共同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作出贡献,体现了集团化办学的根本要义。

“课程分段模式”之利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企业参与招生计划的研判制订,可以极大促进招生与就业的一致性,对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2)企业直接承担教学任务,使“校企合作”走向纵深。有利于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有效衔接,从而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3)各成员单位(中职、高职、企业)在办学收入的分配上,因为均可得到利益,从而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4)中职、高职的分段教学,避免了教学内容重复,避免了实验实训设备投入的重复,也有利于师资资源的共享。(5)中职、高职的分段教学,真正搭建了“立交桥”,为中职学生拓宽了升学的路径,为高职赢得了更多的生源储备。

2.“课程分段模式”之弊

一是牵头组建职教集团的职业院校因“主动让利”而减少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二是课程分段的前期调研论证、教学内容的具体划分等工作量大,成本大。

参考文献:

[1]陕教职(2010)49号:3.

[2]国发(2005)35号:3.

[3]陕职教(2010)49号:2.

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如何面向市场、适应竞争, 是中职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所需要的IT人才包括三个层次:组织软硬件系统开发的系统分析员、从事软件设计的高级人才和初级程序员。其中,初级程序员是大部分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的人才,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中职教育应对照IT人才的第三个层次,明确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状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构建切实可行的知识、素质结构,进而确定翔实、具体的培养模式。

一、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实行项目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不要孤立地只为本课程设计案例,应该按照项目教学的方式,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全盘考虑,将本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课程融合在一个项目中,然后对这个项目进行拆分,按照涉及到的知识点分成模块。例如,一个账户管理程序,可以拆分成前台高级语言模块和后台数据库模块,这样不同的教师在讲授不同的课程时,可以根据课程情况选择相应的模块。在经过两年的教学与实践后,学生将对项目开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不是只知道分散的知识点。在这种培养模式中,事先确定出可用的项目是非常重要的。

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学用结合的能力,“即学即用”、“即用即学”,在项目中综合运用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补充课堂教学没有学到的相关知识;二是学习高效的编程算法和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二、与实训环节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采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与产业、培训、科研部门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当今世界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的难题;另一方面,社会企业、行业部门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有利于学校依据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这也是中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的充分表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1.资格认证――“双证书”

在中职教育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办学模式,是使中职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

2.计算机小组

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研发小组――计算机小组,进行有价值的模拟开发和实际课题开发,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

三、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核心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人才。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所有素质中最重要的。首先,必须加强诚信教育,使中职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合作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再次,加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中职教育不能培养“工具化”的人,盲目追求工厂的“模具”效应,而压抑学生的创造性与智能发展是不可取的。

四、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主体,是我们的辅导员和授课教师。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中,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基础,明确对教师的岗位要求是关键。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

1.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对教师的定位是神圣的,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具备奉献精神,具备特有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

2.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授课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一定要与项目结合。因此,我们的授课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际开发经验,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融入到企业中,积累企业工作经验,将之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职业教育进入大众化的主体是中等职业教育。目前,我国大量缺乏的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中级技术人才, 所以作为中职学校设置的一个重要的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也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的要求,通过贯彻执行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慧娟;范爱武.运用任务驱动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实效性[J].考试周刊,2011(40).

[2]马晓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人才,2011(14).

[3]刘勇.探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实践[J].新课程(下),2011(5).

[4]任可明.基于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陕西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