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教学培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教学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教学培训总结

生态环境教学培训总结范文1

××乡团委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围绕团市委的工作目标和要求,紧扣乡党委工作中心,突出“青年为本、服务为重、发展为先”的工作理念,以“求真务实添活力、开拓创新显业绩”为工作原则,共青团青年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各项工作稳步发展。现将上半年本乡团委主要活动总结如下:

三月份:开展以“寻雷锋足迹扬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服务月活动

××乡团委、个体劳协、司法所等部门联合组织各行业志愿者在乡集贸市场开展了以“寻雷锋足迹扬志愿精神”为主题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服务项目有免费义诊、义务理发、修理自行车、修补皮鞋、法律咨询等,发放环保、农技、健康常识宣传资料共300多份,各企业积极响应切实开展以“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的技能指导服务活动,校团支部组织在校生开展了“一元钱”爱心捐款活动,体现了××和谐统一、文明发展的形迹。

四月份:开展以“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环保宣传周活动。

为全力配合乡党委、政府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切实实搞好农村环境美化工程,××乡团委于四月上旬组织青年力量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宣传周活动。

在明确活动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各支部团员青年踊跃参与、团结协作、凝心合力,积极行动。在农贸市场、村大队部、学校等宣传主阵地,精心制作环保宣传栏、发放保护生态环境宣传资料870多份,发放倡议书900多份,掀起了“保护生态环境”活动的新,充分呈现出××青年青春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点燃了×ד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魅力之火。

五月份:开展了“知荣辱树新风”——××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

××乡团委与乡宣传口、文化站相联合,结合我乡实际,在全乡开展了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

乡团委在充分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基础上,详细制定了《关于在全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学习目的、具体要求和活动形式,各支部、各单位联系实际及时制定了持久性、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和实践活动,乡团委组织各单位团员青年开展了以“践行八荣八耻、共铸诚信××”为主题的青年座谈会和“志愿服务周”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开展了“我与××共奋进”的演讲比赛,在全乡掀起了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活动氛围,为××三个文明的稳步发展驻入了青春有生力量。

六月份:组织开展“青春舞蹈培训班”。

为进一步团结青年,活跃青年,深化青年活动机制,全面创造展示青年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活动平台,××乡团委与乡文化站相联合,组织开展以“活跃团结朝气”为主题的“青春舞蹈培训班”。

参加培训的主要为乡机关青年和××学校青年,由聘请的4名启隆乡音乐教师于晚间7点至8点半进行三步、四步、十六步、对跳舞、拉手舞等舞蹈的教学培训,使青年放松了心情,缓解了工作的压力,充分展现了××青年生机勃勃、团结向上的青春本色。

下半年工作计划:

在做好团员发展、青年卡发放、团员意识教育等工作外,××乡团委将紧抓节日契机创新式地开展文娱活动,组织好青年技术培训工作。

七、八月份组织开展好青年岗位技术培训和青年岗位能手竞赛活动。

九月份组织开展好青少年文化节。

生态环境教学培训总结范文2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和学校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是增强全民环境意识,推进中小学校环境教育,提高下一代环境政治素质的需要,也是促进科教兴市,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学校领导要专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和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以及《湖北省中小学“绿色学校”评估标准》,充分认识开展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创建绿色校园、和谐校园,认清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力度到位。

2.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组 长:王金国

副组长:罗砚平 徐先发 刘教平

组 员:年级主任、班主任

3.制定方案,明确目标

为了切实抓好“绿色学校”创建和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创绿筹备会议,制定了《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计划》,确定了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争取在2011年成为市绿色学校。

二、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生态校园

1.绿化校园

2.保持环境卫生

注重校园美化,要求每位师生像美化我们自己的家园,打扮我们自己一样来美化我们的周围环境,美化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校园。通过设立卫生监督岗,开展卫生竞赛等途径,教育学生天天做好清扫、检查、保洁等工作。

3.进行科普教学研究

学校在全面实施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科普教育知识。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践,撰写科普、环保方面的小论文,并有多篇获奖。

三、拓宽教育渠道,抓好环境教育

1.注重学科渗透

我校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刻意识到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将生态环境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的内容,课前认真查找资料,寻找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在科学、生活与劳动、语文、数学、班团队等课中,应着重通过课堂教学传授有关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

2.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展示才华。我们主要开展以下系列性的活动:

①宣传性的教育:在学校的宣传橱窗中布置“热爱我们的地球”、“水—生命之源”、“不乱丢废电池”等专刊,通过广播、班队活动宣传环保知识。

开展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环保征文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环境保护的书籍,进行交流,使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动结合起来,提高了教育成效。

②竞赛性的活动:美术组举办“保护环境,美化校园”书画、壁报比赛,班团队开展环保小报比赛、环保征文活动、环保演讲比赛等,

③养成良好习惯的活动:开展“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巧手活动,利用各种废弃的瓶、罐、盒等进行小制作,并举办展览。

④调查研究性的活动:广泛发动学生开展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调查研究,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撰写小论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⑤实践性活动:组织“植绿护绿”小队活动,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学生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向市民宣传环保知识,清除公共场所的广告纸,打扫居民区卫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自己“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承诺。

⑥参观性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我市的绿化先进单位,使学生了解环境与人类自下而上的密切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地关注、保护环境。

希望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

四、具体安排

二月份:

1.建立创绿环保领导小组。

2.召开环保工作会议,部署新的争创任务。

3.动员教师参与学校创绿环保教育。

三月份:

1.环保知识宣传。

2.新的校园绿化调整规划。

3.植树活动。

四月份:

1.环保领导小组会议。

2.开展班队评“环保手抄报”、“环保天地黑板报专栏”活动。

3.开展“保护大自然、从我们做起”系列活动。

五月份:

1.班团队环保小实践活动。

2.环保工作小结,整理资料。

六月份:

1.召开环保工作会议,具体检查落实工作。

2.校园绿化保洁评比工作。

3.结合学校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系列活动。

七月份――八月份

1.校园花草树木保护活动。

2.开展红领巾护树护草活动。

3.环保知识小培训。

九月份:

1.校外“洁净社会、护绿”活动。

2.开展“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为主题大队活动。

十月份:

1.环保黑板报评比。

2.开展“绿色征文”活动。

3(.环保知识班团队主题班会研讨。

十一月份:

1.环保教育领导小组会议。

2.“绿色征文”评选。

十二月份:

1. 整理资料、工作总结。

规范办学

生态环境教学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88-01

“双语”教学是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教授知识,两种语言的运用比例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来合理分配。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以及初中等教育领域。与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

新疆的少数民族在人口分布、语言环境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维吾尔族为例,维吾尔族的人口地理分布,北疆、东疆与南疆不同,北疆、东疆多聚居在点上,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特点。这种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杂居状态下的聚居。而南疆不仅在点上的聚居程度高,而且面上的聚居特征也非常明显,形成成片聚居的格局。根据民汉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新疆的语言环境可以分为:母语为主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杂居区、少数民族杂居区、汉语为主聚居区。城市与农村的语言环境、基础教育条件差异较大。主要有以下模式:小学阶段以母语教育为启蒙教育,加授汉语课,小学高年级完全采用汉语授课模式这种模式;部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完全双语教育模式;内地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模式。

二、通过对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1、语言文化环境是评价新疆双语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

多年来,因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实际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个别地区聚居程度极高的居住特点。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中,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就必须把实施双语教育的学校和课堂与周围的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联系起来。

2、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影响和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差异影响着新疆双语教育实施对象的语言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

3、新疆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类型与模式必然是多样性的

我区地理环境独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特殊,有高度聚集的地区,也有散居、杂居区,人口多少不一,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一种固定的双语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实际需要。

4、双语教学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开展双语教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

普及和巩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双语教学将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重点。

5、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普及程度,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以适应双语教育的需要。

6、双语教学师资紧缺,双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双语师资的缺乏,双语教学能力和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区全面推进双语教学的瓶颈,提高双语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区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提高新疆双语教学的对策

今后,新疆开展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上述诸多因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过去我们习惯使用“双语教学”这个术语,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双语教育复杂性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使用“双语教育”一词,但对二者的区别不甚了解,甚至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语教学就是汉语教学。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缺乏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理论的学习。应该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理论深入的研究以及对相关理论进行普及。

2、明确双语教育的目标

开展的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3、优化基础教育资源

在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两种教学体系的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化的问题。目前,我区的民汉合校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今后,应在总结民汉合校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民汉教育资源共享的新途径,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布局、课程设置、管理等方面的优化,最终达到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实现“民汉兼通”的培养目标。

4、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无论是母语的学习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新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聚居程度高,语言环境比较特殊,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构建相应的双语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双语环境的构造有两层:一是学校通过双语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汉语学习的环境;二是为了推进双语教学,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双语学习的空间。

5、加强双语师资的培养

大力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师资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关键。新疆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在不断地完善和壮大,但是在双语教学推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双语师资的质量、数量和水平问题。在目前条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加强少数民族教师教育,使师范院校成为培养合格双语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基地。其次,对现有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进行学科教学能力和汉语授课能力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要求。此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鼓励并提供资助,提供政策保障。

生态环境教学培训总结范文4

【摘要】近年来随着对小学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发现,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对小学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这一概念的研究,探索语言教学的多元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对当代语言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小学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

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陈述一个或多个新情境或提出新问题,要学生应用上述发展出来的概念去推理或解答所遇到的情境或问题。而学生将发展出来的概念灵活运用于新情境,并且能解答相关问题。提高语言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语用能力是目前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语言学习要求。纵观小学英语教学,有以下现状。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传统小学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上课方式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教师对全班的教学讲解,较少有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采用同质性分组或随意分组,低度互赖,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违背新课程理念的。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讨论互动次数少的,属于难度简单或困难的题目,但不是所有较难或较简单的题目,都只能引发较少次的讨论,可能还会受到题目本身有不有趣和讨论过程的偶发事件所影响;难度适中的题目,能激起学生较多次的互动响应,同时,学生发言回答的时间长度也比较长。

教师为了让学生发展出新的概念或知识,会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答案、或转换立场思考的方法,促进学生增长认知的层次。这类题目可能是为了启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独创性思考,或引导学生自行建构知识等。教师的提问具有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检测学生先备知识;帮助学生连结旧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引导学生进入高层次的思考;考核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课程的专注;帮助学生发展概念;评估学生学习成效;还有复习或总结课程等多样的功能。

二、小学英语课堂多元化教学的重要性

研究小学英语教学的多元化,必须从语言教育的生态环境入手。这里涉及到几个基本概念。生态环境是指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于某种生物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而教育的生态环境则是指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吴鼎福,诸文蔚,1998)。鉴于此,语言教学的生态环境就可以理解为对语言教学产生制约和调控作用的环境系统。外语教学的多元化必须从教学的任务—语言—的多元化说起。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的特征,对于语言教学来说,只有符合语言特征的教学法才能使受教育者的收益达到最大化。作为人文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子,语言体现出与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的高度一致性。

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多元化教学模式与实践

首先,教师要关注多元素材英语课程资源。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更不能仅把教材看作是唯一的英语课程资源。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中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但是,教材毕竟只是课程的载体之一,而不是课程的全部。

其次,教师要关注多种条件性英语课程资源。教师不应该只关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信息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丰富语言输入的内容和渠道,而且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还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英语教学方式。因此,此类资源是重要的英语课程资源之一。但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而且除了信息技术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课程资源,如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及教学方法和活动资源等都是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把信息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教学方法和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英语教学应充分开发课内外教学资源。英语课程课外资源的开发包括很多方面,如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创设、校内外图书资源的开发、学生家庭资源的开发等等。英语教师应认识到英语课程资源是丰富多样的,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有对课程资源没有认识和开发的问题,没有课程资源不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将教材整合为符合实际教学目的和学生需求的内容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为此,通过对教材的细致分析,我们进行了如下调整:调整一:有关这封信的书写时间。根据课文描述,按照从周一到周四的活动发展顺序,很容易认为这封信的书写时间是周五,但是从下面的练习五中可以看出,文中提到的周五是指的下一天,这封信的书写时间是周四晚上。那么文中关于周四爬山的活动描述改为Todayweclimbedamountain更符合写作习惯。调整二:有关本篇信件所属的类型。根据文中最后一句话TomorrowI’llbebackhome.可以推断出这是一封电子邮件,因为平邮是难以第一天寄出第二天收到的。我们尝试将书信的形式改为了电子邮件格式,变铅笔、信纸插图为电子邮件,使语言发生的情境更为真实。

四、结论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突破单一化视角,追求多元化选择的学习机会和表现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统一化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样的内容(或不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理解,为走出统一化教学提供了比较可行的操作策略。

参考文献

[1]孙倩,王丽君.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内容[J].教学与管理,2014,29:49-50

[2]徐苏燕.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1:52-57

[3]邹秋萍,周琳.小学英语自主阅读模式探究——基于海淀骨干教师培训观摩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5:44-48

[4]陈玲,胡智杰,周志.1:1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特征研究——基于视频案例分析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4,02:88-94

生态环境教学培训总结范文5

1.生态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教育

生态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教育是大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内容,也是大学生学习和培养生态文明教育后续几大内容的基础。这一内容核心包括生态学基本知识的教育,以及生物间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互生规律、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生物环境间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等生态学基本规律的普及。

2.生态环境现状教育

生态环境现状教育能让学生了解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地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形势,地方、区域及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大学生及社会民众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压力等。

3.生态文明观教育

生态文明观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观念构成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可以用来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它也是地方高校教育的重点,具体包括生态价值观教育、生态经济观教育、生态政治观教育以及生态科技观教育四大方面。

4.生态法制教育

生态法制教育可以起到约束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明意识的作用,使大学生懂法,并在法律的制约下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法制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是让大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和国内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条约、法律、规范等,比如:《世界自然保护大纲》、《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环境保护法》、《城市绿化条例》等。

5.生态文明行为能力培养

地方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将所学到的各种生态文明知识和思想观念落实在行动中,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内容包括教导学生一系列提高践行生态文明能力的知识技能与工具,发动学生积极开展绿色环保实践活动等。

二、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下,地方高校均纷纷加强了对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和内容的设置和投入,包括:在思想政治课中给学生灌输相关知识;开设多门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选课程,包括《遗传学》、《生物学》、《普通生态学》、《地球科学导论》、《环境与健康》、《人与环境》、《环境危机与环境保护》、《环境工程导论》等,供学生选修;邀请生态文明方面的专家和教师来校举办讲座宣讲;组织各类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等。可以说,地方高校在这一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获得一些成效。但这还远远不够,对于一个完整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来说,还存在众多问题和不足。

1.重视度不够

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没有专门的规划和统一的安排,教育内容零散混乱不成体系,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也相当稀少,其深度、广度和重视度还远远不够。这是由于首先,在我国,地方高校知名度与教育和科研密切相关,这导致地方高校管理层往往只重视本校的传统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忽视与知名度无关的其他教育和活动,这其中就包括生态文明教育。其次,教育部下达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未将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内容纳入考核体系中,而且也未将生态学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因此,大多数地方高校都对生态文明教育不太重视,没有动力也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花大力气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即使部分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或开展相关活动,也可能只是为了迎合当前的政策,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

2.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不够完善

首先,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一问题的存在主要在于本身在我国就还未建设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生态文明教育也才刚刚兴起,相关研究不多且不够深入。同时,作为一门涉及到多门学科和多种理论知识的交叉性学科,与其相配套的教材仍处于空白,使得地方高校也无合适的教材进行讲授。不仅如此,不少地方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比较粗浅,不够深入全面。其次,在教育形式上重理论轻实践。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很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不多,大多数地方高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传统简单的理论教学方式和单一僵化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忽视学生对生态的情感体验和判断,缺少与之相关联的实践活动。即使有少数地方高校开展了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但也缺乏有效的宣传、组织和延续性。而地方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不重视和少投入也导致实践教育活动的难以开展,影响了活动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大学生也更习惯于这种传统的理论教育方式,没有积极主动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

3.地方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淡薄滞后,生态文明素质不高

受当前国家和地区日益严峻生态环境的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科学知识有一定的涉猎,但尚集中在当前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停留在比较粗浅片面的感性认识阶段。大部分学生尚未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认为生态文明知识与自身专业和将来就业无任何关联,不愿意花费时间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而地方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不重视和不作为又进一步恶化了这一问题,使得大学生生态意识越发淡薄滞后。据现有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并不知道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不仅如此,受当今社会崇尚物欲、金钱、奢华、过度消费等观念以及经济利益至上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的许多大学生比较崇尚“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人本主义”,价值观存在偏差,缺乏环境责任感,生态文明素质较低。这也致使校园内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学生对实践活动兴趣不高。

4.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才刚刚起步,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而系统的生态文明方面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对这方面的知识和理论知之甚少;不仅如此,作为一个交叉性较强的学科,生态文明研究学科归属尚不明朗,许多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成果不受重视,不少教师迫于职称晋级的压力,仍然专注于其原本所擅长的传统研究领域,未对生态文明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导致了当前地方高校生态文明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大部分教师在课堂讲授涉及到生态文明领域时,不能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只能照本宣科,甚至回避掉这部分内容。

三、小结

生态环境教学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教育信息生态学;数字生态校园;生态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50-06

近年来,生态理念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极大响应,出现了“生态农业”、“生态文明”、“生态校园”等体现时代特色的名词,高校教育信息化开始呼吁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 研究背景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层面问题,更涉及教育和资源管理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生态性和可持续不佳,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 理念层面――对数字校园建设认识不到位

认识到位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前提。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很多高校领导者对数字校园建设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学校领导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长期性和教育行业固有的周期性认识不足,缺乏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导致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将数字校园建设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提升高校信息化服务水平的手段。如果只是将数字校园建设当作“面子工程”,仅仅注重有形的网络环境建设而忽视无形的软件、管理和服务,则数字校园必将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实际效用。

2 物质层面一网络宽带不足,设备性能不稳定

随着高校信息用户和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多,数字校园网络系统存在有线和无线接入点少,宽带不足,系统运行缓慢,关键网络设备质量不一、标准不一、性能不稳定,软件系统升级困难,无法适应业务拓展和模式变更需求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用户群体对便捷上网环境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数字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3 信息资源层面――教学资源针对性不强,缺乏个性化信息服务

当前很多高校都购买了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科研文献资源,但这些资源主要以文字资源的形式存在,资源类型少,教学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师生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标准,数字校园系统内外部信息资源难以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共享,造成了整个教育信息系统资源的极大浪费。

4 管理层面――“三大孤岛”现象的存在导致系统间数据不共享

在高校数字校园建设进程中,各部门相对独立的资源管理与应用方式使得校园内部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给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另一方面,高校在不同时期建立起来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协调机制,再加上技术、人员调动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信息系统升级与维护困难,难以适应高校信息化发展需求。

5 应用层面――缺乏对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忽视数字校园的教育教学功能

教育领域“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数字校园系统,但教育层面的应用水平却不高,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对用户群体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很多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薄弱,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没有充分重视高校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操作复杂,交互性不强,导致系统的教育教学功能没能很好地发挥。

二 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解析

教育信息生态学融合并发展了信息生态学的系统观和教育生态学的生态理念,以“生态化”的视角来解决当前教育信息系统出现的相关问题,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1 教育信息生态学

教育信息生态学(Education Information Ecology)是借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教育信息、人、教育信息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过程、规律及其整体生态平衡的一个崭新分支学科。国内关于“教育信息生态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育应用而展开的,重点强调“系统”与“生态”理念,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促进人与教育信息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教育信息生态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即“在教育信息环境中由人、技术、价值和实践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该系统将“技术”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强调,但系统的核心要素是技术支持下的人的实践活动,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人的信息化发展”。

2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内涵

生态校园是指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进行合理的校园建筑与园林规划设计,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校园生态系。这里的“生态”主要强调的是校园环境的绿化以及利用“绿色科技”对校园进行绿化处理,形成生态科技园。

什么是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呢?笔者认为,数字校园的生态化是“绿色”、“生态”理念向教育领域渗透的结果,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将生态理念和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字校园建设进程中来而构建的一个人与技术高度协调的数字生态系统。

本文提出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就是要反对不遵循数字校园系统内部活动规律和破坏系统平衡的建设行为,强调以提高数字校园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在高校信息化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为核心,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技术与信息环境协调发展的数字生态校园。

3 教育信息生态视域下的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阐释

教育信息生态观认为,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是教育信息环境中由“信息人、教育实践和技术化环境”构成的一个有机生态系统,该系统不仅重视“技术”在教育信息环境构建中的独特作用,更关注教育信息环境下“人的生命发展”,如图1所示。

(1)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主体

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信息人,包括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对系统进行主观调控,使之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是该系统最基本、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按照系统内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信息人可分为信息生产者、信息组织者、信息传递着、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在信息资源的生产、组织、传递、消费与分解的过程中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链关系。

(2)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信息活动

实践活动是信息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直接关系到数字校园系统核心价值的实现,是数字校园系统的核心要素。信息人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对社会信息系统输入的各类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筛选、组织与转换,增强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环境

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环境可分为宏观生态环境和微观生态环境。宏观生态环境即社会信息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是数字校园生存与发展的大环境;微观生态环境主要是指高校内部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信息资源环境和信息规范环境,是该系统需要特别关注的生态因子,可调控性强。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内外部生存与发展环境。一方面高校数字校园系统所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信息社会需求,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目标一旦改变,该系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就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否则便会阻碍校园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系统培养出的创造性人才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低劣的人才会阻碍社会进步。

三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模型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人性化数字校园,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各方面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效益,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系统产出。本文根据树的结构特征,构建了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树状模型,重点突出数字校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特征,如图2所示。

1 社会信息环境是高校数字校园生态树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与外界交互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的功能结构以适应信息时展要求,并且通过向社会输出人才、知识和文化等方式不断改变社会信息环境,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必须保持数字校园内外部系统的协调与平衡发展,确保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输入与输出的总体平衡。作为高校数字校园生态树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成为该系统进化与发展的外部动力,高校数字校园生态树必须积极吸收土壤中的养料,提高自身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力,同时不断改变土壤环境使之适应自身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该系统本身就具备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应注重校本资源的生态积累,生产出更多的可用性养料,创造出肥沃的土壤,通过内外结合的形式,为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2 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系统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根系”

网络基础设施是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都离不开这个物质载体的支撑,而信息资源则是数字校园系统建设的核心内涵。没有了信息化资源,高校数字校园便如空中楼阁,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校数字校园的软硬件支撑环境,成为该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必须保持生态树的根系发达和稳固,才能保证树体的健康成长。在数字校园生态树中,网络环境和信息资源环境的基本作用就是为这棵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能量和信息资源。只有通过构建开放性的技术环境和信息资源环境,不断促进内外部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根系,增强根部吸收面积,拓展信息化生存与发展空间,从而增强信息化生存与发展能力。

3 数字校园系统整合平台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主干”

高校数字校园系统整合平台包括公共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平台,是高校数字校园的骨骼系统,可以整合高校各类管理信息系统,为不同层面的用户主体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集中体现了高校数字校园的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必须不断提升数字校园生态树“主干”的支撑作用,将养料传递并按需配置到各个枝干,即通过系统整合平台,对各类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合理分配与调度,传输到各部门单位和各类应用系统,包括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实现各类IT资源的按需分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生态树会分生出很多新的侧枝,这就要求系统整合平台要有统一标准化接口,以保证各类应用系统的后续接入,并做好整形修剪工作,确保生态树发展的均衡性和持续性。

4 信息活动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果枝”

信息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四大类基本活动,是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核心价值实现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成效,决定着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效益。

果枝即果树上能开花结果实的枝,这里指高校各类信息活动。信息活动的开展过程就是生态树吸收养料,促进果实早产、优质生长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的传递、吸收与转化活动(学科教学、科研、资源开发等信息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必须以应用为导向,关注数字校园系统的应用成效,提高信息活动质量。

5 人的信息化发展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果实”

人的信息化发展是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与制高点。信息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用户群体思想层面的变化,也包括实践层面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思想素质的提升和信息能力的提高。

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为用户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生存与发展环境,提高师生群体的信息化生存和发展能力,保证系统知识、文化和人才输出的稳定性和优质性。

6 系统思想和生态理念是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的“灵魂”

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并在功能上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机系统,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将对系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必须以系统和生态理念为指导,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系统规划和统筹设计数字校园系统,注重系统的生态效益,保证生态树的健康发展。

四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对策

1 以人为本,重视数字校园系统规划和设计

高校数字校园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种生态因子(技术因子、人力因子、资源因子、文化因子等)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协调数字校园各子系统使其持续满足高校用户需求的过程,数字校园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诸要素相互协调与合作的程度。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并协调好人、信息资源、教学实践、技术化环境等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从整体着眼,根据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用户需求,对数字校园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寻求最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整体效应,促进数字校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2 积极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环境

在信息时代,数字校园建设必须具备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不能只是追踪式地建设,要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即数字校园建设要以“技术对抗技术”,建设符合国际主流技术标准的数字校园系统平台,包括公共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平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环境。

云计算技术为高校数字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一种“一切皆服务”的计算模式,云计算具有五大基本特性:通用性、虚拟化、动态伸缩、规模大和按需服务,用于数字校园服务平台建设不仅可以整合高校分散的信息资源,实现IT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按需分配,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校园系统服务可以分为校园内部的“私有”云服务和校园外部的“租赁”云服务两大基本模式,用户只需利用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手机、Pad等终端设备接入云服务平台即可获取相应的服务,如图3所示。

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采用平台化和服务化的建设思路,构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创造以人为本,惠及全民,让广大用户用得上、用得好的信息化服务环境,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

3 加强信息资源的动态积累,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信息资源是数字校园系统非常重要的生态因子,也是学校重要的战略资源,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的提高具有最直接的影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十分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内涵”建设,每年都会购买大量的信息资源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数字校园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静态一动态一生态”的发展进程,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游离于教育教学活动,而应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和再创造,如图4。

高校信息资源的生态化建设应最大限度地促进静态资源向动态资源的转换,鼓励师生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动态化信息资源,最大化信息资源的生命价值。高校应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并动员高校师生贡献个人信息资源,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迁移到云端,实现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和共享。

4 加强教师种群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师思想观念转变

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渗透是数字校园建设的灵魂。教师作为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充当着信息和技术“把关人”的角色,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数字校园的应用成效,对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产品(学生)质量有绝对影响。教师种群应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整合水平和能力,大力支持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保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到实处,加快实现教学方式变革。

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教育技术培训,应通过数字校园远程教育平台来进行,积极采用先进的视频和通讯技术开展网络培训,建立专门的网络培训平台,形成一个长期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研讨平台,便于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在培训期间和培训后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 积极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快实现数字校园与实体校园之间的耦合

21世纪的高校教育载体有两个:实体校园和数字校园,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关系。为避免数字校园与实体校园的割裂或数字校园被束之高阁等现象的出现,在高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应积极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校园”,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形成全校范围内的“物联网”,对校园基础设施设备进行可视化管控,提高物理校园内各类IT资源的利用率。在学习环境应用方面,智慧校园可以有效实现数字学习环境到智能学习环境的转变。在数字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传感器技术、富媒体技术和学习终端技术等可以主动识别学习情境、记录学习过程,按需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形成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数字校园建设应紧跟时展趋势,积极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校园,实现传统校园与数字校园之间的高度融合与协调发展,在更广泛的空间领域内实现高校的动态可持续发展。

6 构建高校信息化建设利益共同体,促进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协同发展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运用开放生态系统思维视角,构建信息化教育开放系统,在开放性系统架构、开放性信息技术标准和开源代码的引领下,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长期满意的合作关系,形成高校信息化建设利益共同体,如图5所示。

在政府层面,通过制定信息化发展政策和教育行业管理规范,可以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教育信息系统之间的横向和纵向互联,形成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规范和制度环境,促进信息标准和规范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带动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在企业层面,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企业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来生产教育信息产品,有助于提高教育产品的效益和价值,推动企业技术和产品服务创新,促进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开放性的技术架构和信息技术标准有助于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教育产业链,有助于教育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数字校园层面,随着高校管理软件市场的兴起,高校信息化投入不断向教育产品和服务倾斜,高校可以利用企业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来解决数字校园早起局部建设遗留下来的问题,促进异构的教育信息系统的进化与互联,加快实现高校教学与管理体制变革。